-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松鼠》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松鼠》教學反思1
上完課后,我自己靜靜地坐在位置上,一句話也難得說,是什么緣故,恐怕自己一時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應該說,整節課師生之間的互動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經過課改后學生的能力水平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飛揚,自主意識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在課堂上展示得非常豐滿。課堂上,我能尊重每個孩子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有表達的欲望,并能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可是,另一個問題又擺在了我們眼前。在學生興趣被激起的同時,如何進一步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狀態?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呢?在課堂上,有個別孩子在做著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是授課內容不精彩?還是老師講課方式單調?我陷入了沉思……看來,我的課堂調控能力與自己想象中的確實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師課堂把握不足,因而未能及時組織課堂紀律。更為要命的'時,在當時氣急敗壞的情況下,連自己最為拿手的課堂評價環節也基本消失了。總之,一堂課下來,給我留下了諸多的遺憾!在各位老師的評價中,這是一節不錯的課堂教學。至于自己所上的課怎樣呢,我一時也說不清,只是它沒有我想象中的好。
我認為,一堂成功的課,雖有許多因素組成,但有兩大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學生是否樂意上這堂課,是否樂意參與探索、交流等;二是學生得到了什么?如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只有做到這兩點,課堂才會成為學生享受快樂的場所,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松鼠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擬人的手法,向小朋友介紹了松鼠,刺猬,獾如何過冬的知識。讀來生動活潑,富有童話色彩。備課時,我以為學生對本篇課文一定會充滿興趣,朗讀理解應不成問題。至于日記的形式,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寫話訓練,即在每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的有意思的畫上寫幾句話,再注明日期。可以說在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礎。因此要以學習本文之際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寫日記,并不會存在太大的困難。但教完本文之后,我發現學生有兩個地方顯得比較難以接受,也即文本與他們的生活,已知領域出現了距離:
1、學生對松鼠,刺猬,獾這種動物世界的過冬生活不大了解,尤其是對“獾”很陌生,連音都容易讀錯。雖然有些學生課外閱讀較多,但也只是停留在閱讀上的“知道” 而已。所以學生無法很好地身臨其境,以松鼠“我”的角度觀察,體會冬天來臨時外界對松鼠生活的影響及松鼠的內心感受。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津津有味的讀故事。這顯然與日記是以第一人稱記載生活中的見聞感受存在距離的。而這一點對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教給他們一種觀察生活,世界的視角,是今后繼續寫作的基礎,也符合他們仍以自我為中心感知世界的心理邏輯特點。
2、學生對日記三則中的時間跳躍性,內容連續性難以領會。所以他們只能理解刺猬,獾要冬眠,對于松鼠基本冬眠,偶爾出來活動的冬眠特點較難發現,特別是他們以為學了三則日記就是學了三篇課文。其實三則日記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課文,作為教師是知道的。因為日記在記載時雖有其獨立性,可每則單獨成篇,但也有其連續性,可完整記錄一件事的前后過程或某一變化的各個階段,閱讀時必須將所有的視為一個整體方能理解。
但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欠發達,加上前面的寫話訓練也主要是基于興趣,隨意性,片面性特點明顯,故學生較難理解具有內在連續性的內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記其實記載的是一個過冬的過程,只有將整個過程連貫起來才能知道不同動物過冬的不同特點。而這種前后的連續性,因果性恰是學生今后寫作聯系亟待堅強的,也是學生思維連貫性獲得發展所急需的。
《松鼠》教學反思2
《跑進家來的松鼠》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寫的是一只松鼠跑進我們家后,在我們家接二連三發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計地“貯存冬糧”,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頂上;我們采來的一籃子鮮蘑菇,松鼠忙活了一個早晨把它們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頭巾等東西叼到煙囪里,給自己墊窩。作者以兒童的視角觀察這只跑進家來的松鼠,用充滿童趣的筆觸描寫松鼠的習性。文章語言清新自然,生動有趣。松鼠雖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著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這只跑進家來的松鼠是那么可愛,因此,這些錯誤都是可以原諒的,就如孩子的調皮。細細讀來,課文處處充溢著對松鼠的喜愛。
11月25日,我在潭牛中心小學就這篇課文上了一堂觀摩交流課,總的感覺良好,但還有很多不足。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說說松鼠的生活習性。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興趣極濃。板書課題后,我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說說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從中體會到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目標去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概括內容的基礎上,我跟學生講解了段意與小標題的區別,要求學生練習用小標題概括內容。學生掌握的很好。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抓住“喜愛”松鼠的情感劃出有關語句,深入交流理解重點語句。但在這一過程教學中,對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情感的訓練較少些。要求學生直接從句子感悟較多。沒有做到讀體現悟,悟促進讀,使感悟和朗讀有機地結合。也正因為朗讀感悟句子用的時間少,才導致課堂后半部分教學時間的寬裕,迫使我臨場決定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筆,寫寫身邊喜愛的.小動物并表達喜愛的情感。但也并非無益,做到了讀與寫的結合,為以后寫作服務。然后啟發學生總結本文的表達特點,使學生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喜愛之情的方法。最后總結全文,揭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保護動物,保護生態平衡這一主題。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學過程順暢、清晰,師生配合默契,達到很好的效果,但預期的和實際的總存在差距。很真誠地希望各位老師不吝嗇對我提出建議與批評,我想,你提得越多,我的收獲會越多,我成長得也許也會越快。在此,深表感謝!
《松鼠》教學反思3
《松鼠》是一篇深受孩子們喜歡并使他們獲益頗多的好文章。這篇課文描寫了一種人見人愛的小動物——松鼠,它的美麗、機靈、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也是一篇成功的描寫動物的范例。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我強調了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的.“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閱讀教學理念。學生的閱讀是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解讀以及文本意義重新構建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來說,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讀和自己感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鼓勵學生閱讀,保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閱讀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學生才能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語文教學,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方法的指導、能力的培養,更有做人的指導、情感的體悟,各個方面交融一處,不斷融合,以求達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統一。
《松鼠》教學反思4
《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文藝性說明文,這節課我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同時,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實際練寫中運用這樣生動、形象又準確的說明語言。
1.興趣引領
學習開始,我播放了一段松鼠活動的視頻,它一會兒在樹枝間跳躍,一會兒在草地上奔跑,一會兒還跟人作交流……學生看了,不時發出驚嘆聲:“多么機靈活潑的松鼠。 痹谶@樣感性的認識下,再去品讀文章對松鼠的描寫,便對文字多了一份親切感,小松鼠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學生的腦海里。
2.語言訓練
在學習松鼠的外形時,讓學生抓住體現美麗的詞語和句子,提煉作者介紹的順序,懂得介紹動物外形要按一定的順序。學習松鼠的活動時,讓學生找出動詞,用自己的詞匯說話;學習松鼠搭窩這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出表示順序的詞,并鼓勵他們用這些詞說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能讓學生學以致用。
3.注重朗讀
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朗讀、對比讀、引讀等方式,讓松鼠的形象和生動的語言留存在孩子的記憶中。因為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體會動物的可愛,激發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4.學法指導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文藝性說明文的.寫法,我將松鼠外形的描寫與前一篇課文中鯨外形描寫作比較,來感受語言的生動形象,又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通過自學自悟,合作交流,朗讀感受,來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最后,帶領學生一起探究《松鼠》和《鯨》兩篇文章在描寫內容,說明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的不同,學生在朗讀、感悟、比較、提煉、總結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能力。
5.習作指導
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藝性說明文,課堂上安排了小練筆來檢驗他們是否能學以致用。先從改寫片段開始,訓練有梯度,從學生展示的練寫片段來看,學習的效果還是很好的。
語文課堂應是讀、說、寫有機結合的和諧課堂,是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天地,本堂課學生不但在作者生動地介紹下認識了小松鼠,又體驗到了另一種說明文表達方法的妙處。只要我們善于學習,敢于創新,就能激起學生無限的潛能,我們收獲到的驚喜也將是無限的。
《松鼠》教學反思5
4月27日上午第三節課,我在行知小學參加了縣優質課教學大賽賽課一結束,我就有點沮喪因為,我感覺與學生互動很不成功,整堂課只是按26日晚設計的教學流程例行公事般走了一遭雖然,課堂上生成過幾點火光,如:有一位同學在回答“松鼠在‘我’家做了哪幾件事”時,就概括出“偷”糖吃,他特別強調了給偷加引號;另一位同學讀“我”向爸爸告狀的句子——松鼠才是我們家那個不誠實的孩子,由“我們家、孩子”感受到作者對松鼠的喜愛;還有同學由課文最后一段感受到了作者對松鼠的尊重!我只要抓住其中任何一個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討論,就能讓課“出彩”,就能讓學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然而,我卻沒能讓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這的確是我的失職
到底是哪些原因致使我犯了這個錯誤呢?我不禁思索起來……
不久前,我上了兩堂公開課,一堂是校級賽課,我執教的課文是六年級下冊第18課《跨越百年的美麗》學生是自己本班的孩子;另一堂是校遠教日公開課,我執教的課文是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學生是大阜小學五年級學生聽過這兩堂課的一位老師說《跨越百年的美麗》上得好些,感覺老師與學生很合拍我亦同感細細想來,對文本的解讀水平、對理念的感悟程度絕不是短時間能夠上升的這兩堂課最大的不同是師生關系:前一次是彼此熟悉的,后面一次是完全陌生的面對熟悉的學生,我比較從容、鎮定,能夠做到“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較好地引導學生讀書、思考、提升當面對陌生的學生時,我有些膽怯,不知道梯子架多高才是學生需要的在面對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時,我常常不能果斷地取舍,在心底把希望寄托于下一個學生我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平等交流中的首席,忘記了自己更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我應該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共享、放大學生的思維成果,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共贏
這一次賽課讓我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1、描述問題的語言不夠形象,以致陌生的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度不夠,甚至產生懼怕心理2、不能很好地讓“討論之球”在學生中傳遞我清楚地記得,《跑進家來的松鼠》一課上到“通過朗讀來展示你對作者感情的理解”一環節時,一位女生站起來讀了作者說的話“松鼠才是我們家那個不誠實的孩子”后,我急于指出這是語言描寫,而不是側面描寫,大大打擊了這個孩子的積極性我這樣做,面對自己班的學生時可能副作用不大,然而,借班上課影響可大了,因為我接下來又收獲了一片“沉寂”現在想來,我完全可以待學生充分感受完這句話,再引導學生找“另一處語言描寫”,細細品味爸爸對松鼠的寵愛!自然地把課推向一個高潮!3、沒有注意到細節問題比如,如果自己印發教材,就完全可以避免學生在課堂上翻閱其他課文,也可以避免舊書上的筆記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干擾
這一次賽課已經結束了,然而,他對于我成長的意義也許才開始!
《松鼠》教學反思6
《松鼠》這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1、注重對課文字、詞、句、段語言訓練:在學習松鼠的外形時,讓學生抓住體現美麗的詞語和句子。學習松鼠的活動時,讓學生找出動詞,用自己的詞匯看圖說話;學習松鼠搭窩這段,讓學生找出表示順序的詞,并自己練說。比如松鼠搭窩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出表示順序的詞,再此鼓勵他們用這些詞說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并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懂得介紹動物外形要按一定的順序,說說自己家的小動物特點。
2、讀中悟,讀中學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朗讀、對比讀、引讀等方式,讓松鼠的形象和生動的語言留存在孩子的記憶中。因為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體會動物的可愛,激發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3、學法指導在教學松鼠外形這一自然段時,找出這段的中心句。讓孩子們先初讀第一自然段,然后記住你認為非常關鍵的詞語,接著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說出松鼠的“四肢”、“面孔”“眼睛”、“毛”等部位的特點,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中感受松鼠外形的美麗。讓孩子們上臺來寫松鼠活動時動作詞。這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再一次活躍了起來。但是,這時的“放”,這時的“活”還是有一定規矩的。最后把對松鼠的這份喜愛,化作筆下的語言寫出來松鼠搭窩這個自然段的教學設計尤為巧妙。通過教學這個自然段是抓住表示順序的詞語“先然后最后”了解松鼠搭窩的經過。這次教學設計很有特色,非常新穎。在設計時能盡量發揮文本的作用又勇于超出文本,有的放矢的進行訓練。設計時抓住“窩搭好了,還在上面加一個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體會松鼠的機靈。松鼠的食物種類及怎樣吃和怎樣儲藏食物,這段較簡單。抓住松鼠的可愛之處,學生匯報即可。知道三個“它們”代表什么。
這節課學生反應比較活躍,我認為教學環節設計的比較合理,當然,學無止境,我一定通過學習不斷改進并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課堂更加精彩。
《松鼠》教學反思7
《松鼠》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我初次讀松鼠這篇課文的時候,也被作者對它的喜愛所感染了,隨之也把這種激情帶入了我的課堂中。
在教授這節課前,我認真分析了課文,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同時也怕預設的課堂出現以外的問提問。通過本節閱讀教學,感觸很多。同時有許多在閱讀課堂中的困惑也隨之在我的課堂中體現了。所以對這節課進行一下自我反思。
這節課我把語文教學和寫作結合在了一起,在閱讀中隨時教授點撥學生寫作技巧,并隨時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中要求學生說完整話,有助于在寫文章時的完整性。在課堂中也出現了幾個值得我在以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
1)體現讀的價值??在第二課時中,重要的是閱讀,所以就應該多體現讀的過程。雖然在課堂上也讀了,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但讀的還不夠,應該在理解了詞語與課文之后,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再讀,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在讀中感悟,回味,體會松鼠的可愛。要以讀代講,俗話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學生是聰明的,這個地方就是老師去引導的過程,而不是限制他思考的過程。(改進:讓學生通過默讀,同桌讀,帶著動作讀等多種形式去理解課文)
2)評價要及時??評價在課堂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往往課堂上幾句精彩的`評價會是這節課的一個個亮點的呈現。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卻沒有把握好評價的時機,如學生在回答“如果文中沒有它們,而用松鼠和食物替代,這樣好么?”的問題時,學生馬上就回答“這樣會使文章重復”,這時我應該及時的去對他的回答做以肯定,比如“你說的太好了或者你回答的真精彩等等”,一是可以肯定他的回答,同時其他同學也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改進:評價要做到語言精彩,評價方式多樣,做到及時表揚及時糾正。)
3)適時的放手? ?本篇課文對于松鼠的生活習性描寫,以三部分來體現的,每一部分都有著相同的教學方式。這樣做既單調又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如學習松鼠活動時,根據找關鍵詞語——》并找出相應的句子——》讀句子理解這是一只怎樣的小松鼠 的順序進行的。而其他的生活習性大可以放手讓孩子去自己學習,可以在學習前找出共同的學習方法,然后小組共同學習。因為教學時刻為孩子的發展服務,教會的不僅是知識,而是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讓我想起了那句“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改進:該放時就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去學,在教授的方法外,拓展新的學習方法)
4)體會合作學習? ?教學中就應有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而在我的課堂中幾乎沒有體現,合作學習是必要的,不用多,但是需要精心的去設計合作的重點,從而體現合作的價值。
5)重點詞語的理解? ?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體現松鼠靈活特點的詞語,學生找的很準確,但是不一定他們真的理解了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還是應該把詞語再帶入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其含義。
6)孩子積極性的調動? ?本節課中,我也明顯感覺孩子沒有第一課時的活躍,真的如其他老師所說的,第二可是重點是分析,理解,需要學生動腦,有的學生可能怕說錯,有的是想到但表達不出,所以會顯得稍有些沉悶。雖然在課堂上設計了幾個小環節讓學生活躍起來。如“學一學松鼠吃東西時的樣子”“看一看影片中的小松鼠是怎樣吃東西的”等等,但是在活躍過后依然如舊,所以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正在試著找尋新的解決方案。
通過反思,使我對閱讀教學有了更近一步了解,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改進我的教學方法,讓我的課堂教學更加的成熟。
《松鼠》教學反思8
今天還是按照昨天的教學思路組織教學,課文《松鼠》是一篇淺顯易懂的課文。學生能非常容易的讀懂課文,可在方法的指引上學生還是有點木訥。
《松鼠》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主要是抓住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來說明的。本來,我以為這個特點很容易就會找出來。一者在課文的第一段,學生立刻就能見到;二者其他各段都有相關的描述。可是我在課堂上直接告訴了學生,學生有點莫名其妙,我也感到有點唐突。本來我想學生已經通過課前預習了(早讀課布置了),上課時又要求學生把課文自由朗讀了一遍,應該不是什么問題。而事實,一下子就能找出答案的學生不多。
下面的課文結構可以說我是直接告訴學生的,“文章下面哪幾段是寫松鼠漂亮的特點?”“哪幾段是說明松鼠馴良的特點?“……學生也很聰明,跟著說,第二段是寫漂亮,第三段是寫馴良,第四段是寫乖巧。我很滿意?僧斘覇柤暗谖宥魏偷诹螌懙氖鞘裁吹臅r候,學生回答不上來了。顯然,學生是猜的。事實也真的是猜的,因為他們的回答本來就是不正確的。我不急于去公布正確答案,而是按照學生的思路講下去。
我按照既定的方法,要學生先小組討論第二小節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松鼠的“漂亮”。我擔心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來,我就說是兩個方面。然后學生按小組進行回答。學生就在課文內尋找原句,結果還是沒找著。這里要說的,備課時我對這兩點就把握不準,只是機械地借鑒了參考書上的分析。學生找來找去就是找不著,我只得變換提問的方法。在說明松鼠漂亮特點的這一段。作者寫到了松鼠的外形:面容、四肢,尾巴等,然后又重點寫了坐姿像人。我不認為這些是漂亮的因素,可我還是違心地告訴學生這就是寫松鼠的漂亮,不知道學生怎么想。更往深點說,現在我不是很了解的可學生也沒有任何意見;那么以前我是了解的可學生不明白的學生也沒有問,說明學生學習的態度很是不夠積極主動。我對待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成效關注得還不夠。
這節課讓我最深刻的還是在分析松鼠“馴良”這一特征時。首先學生知不知道“馴良”的含義。課文下面有,可我認為那樣的解釋學生也未必能看懂。在學生不懂其含義的前提下,要學生去找課文通過松鼠的哪些方面來說明馴良的特點,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起初,我讓學生讀這一段落,讀的過程中我又一再的強調馴良的意思。我自己那時有點喋喋不休的感覺,很有可能我的提醒打斷了學生的思路。接下來的學生回答證明了我的擔心。三個小組的答案現了三個不同的答案,學生都在思考。我告訴學生只有一組答對了,學生都很驚愕。后來我發現學生對文字的概括能力不足。我就要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句子,哪些句子是寫的一個層面,哪些句子又是寫的另一個層面。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要加強練習,尤其是較多的句子反映一個方面的內容時,學生容易被混淆。比如,在介紹馴良的特點時,課文從松鼠的活動范圍、活動時間以及主食三個方面來表現松鼠馴良的。學生在第一個特點松鼠的'活動范圍時,容易被課文大量的文字所牽絆。把這些句子劃分成若干特點,顯然學生沒能讀懂句子,更沒能把句子間的內在關系理清楚。
這時,我就告訴學生理解句子的內容時要抓住關鍵字、關鍵詞語來概括。如活動范圍上抓住“在樹上”“不靠近人”;在松鼠的活動時間時抓住“白天”“夜晚”;在介紹松鼠主食時抓住“吃”這些就能提示學生這一部分作者要寫的內容。可遺憾地的是,我沒能在課堂上從這三個方面如何表現松鼠馴良的特點說清楚。就像我在課堂上舉例的老鼠,老鼠也在夜間活動,可老鼠絕不是一種馴良的動物,更不可能“討人喜歡”。可要是把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就能反映松鼠馴良的特點。這里的馴良就是寫出了松鼠不饒人、不傷人的特點。
課堂上有遺憾,也有收獲,比如今天發言的第一組的學生。這一組的學生整體并不是很好,可學生回答出的問題還是不錯的。班上由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學生組成的第三組沒能回答出這樣的問題,我確實有點奇怪。同時,也能看出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時的喜悅。學生只要認真思考完全可以超越原先老師認為的那個基礎界定。
通過今天的課堂,我發現自己還是要在備課方面多多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上課節奏把控住。比如,學生討論的時間要事先做一個預期,不能由著學生的性子來,更不能難易一個樣。今天的課堂就是太讓學生自由了,課堂教學計劃也沒能完成。今天第一課時重點準備分析一下課文的結構,明天的第二課時是講授課文的字詞、作者、文體以及語言的特點。可因為今天的時間沒分配好,明天又要安排一些時間完成今天的任務,那么勢必造成明天教學任務加重。其次,今天的課堂沒有出現課堂反饋的內容。這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在備課時就沒有能夠布置好。佐藤學說過,課堂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教學反饋能及時有效地反映我在課堂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和改變的方向。
當鈴聲響起時,學生很興奮地跟我說,下課了。是學生對下課的期待,還是學生對上課的恐懼。我想大概是后者。這就說明這樣的課堂形式學生是不樂意的,這樣的上課模式學生還是不適應的。假以時日,學生應該會慢慢適應的,學生也會慢慢改變的。我堅信。
《松鼠》教學反思9
《松鼠》一文是北師大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第六冊第四單元可愛的小生靈中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全文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分別從外形、活動、搭窩和飲食四個方面對松鼠進行了描寫。
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時,將它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這一點課時的重點主要放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了解松鼠的外形,并學會遷移,學會如何具體的、有順序的描寫一種動物的.外形的方法。本次我執教的是松鼠的第一課時,根據三年級的閱讀教學的要求,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只有先從整體上把握了,才能體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因此在對課文的指導中我首先叫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字詞。接著點讀課文,思考問題:這是一篇描寫什么的課文,全文共分幾個自然段,每段分別介紹了松鼠的哪一方面的知識。這樣一來,先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字、詞、句、段的了解,然后落實到篇章具體的理解、感悟、欣賞、運用上。在這一點上學生基本是達到要求的。
接著我開始指導學生具體的學習第一自然段,先讓學生看看有關松鼠的圖,激發他們喜愛這種小動物的,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這美麗可愛的小動物,這樣一方面可以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另一方面可以看看學生平時的積累能力。然后,我請學生回到書中去看看作者是這樣寫的,和大家說的比一比,為什么會通過這短短的五句話使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只活靈活現的小松鼠呢?這樣導入主題:原來作者不但有優美的詞句,而且還有順序。接著,進行鞏固的練習回顧《翠鳥》一文,出示填空題加深印象。
最后,在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將松鼠描寫的具體、生動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組成四人小組共同對一種小動物的外形進行描寫,這一練習如果時間充足,可以評價一到兩篇的習文,如時間不夠,可布置為課下練習。
我個人認為本堂課目標是比較明確的,學生在理解課文上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不足之處就是由于時間過于倉促,對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訓練不夠到位,應該把它分為兩次進行訓練。那么效果會更好。
《松鼠》教學反思10
“松鼠松鼠真可愛,大大尾巴當被蓋,上竄下跳忙不停,廣積冬糧改不了!碑斖瑢W們快速讀完《跑進家來的松鼠》后都禁不住笑了,調皮可愛的小松鼠栩栩如生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同學們也很快就進入文本中去。作為一篇閱讀課文,篇幅相對較長,而且只要一個課時來完成,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不是一個大問題,關鍵是如何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突破重難點理解文本,體會文章作者所表達出的對松鼠的喜愛情感。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引導:
1、找:
A、讓學生找出作者正面描寫松鼠的有關文段,主要體現在松鼠來我家后做的幾件事;
B、找作者側面描寫小松鼠的句子,主要體現于文中爸爸的話和作者的議論。
2、讀:孰能生巧,讀能理意。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欣賞讀,多種多樣的讀始終貫穿于這節課中,在反復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很快感受到作者一家人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同時拓展延伸如果在教學完一篇文章后能恰到好處的話,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的'。如教完本文后,可以布置如下拓展作業:如果松鼠跑到你的家,你會怎么做?編一個有關松鼠與人和睦相處的感人童話故事等。松鼠可愛,學生對話題感興趣,做起來就會感到輕松愉快。一節課下來,學生對于如何與動物和諧相處有了至深的理解,最終達到文本教學的目標要求。
《松鼠》教學反思11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 ,語言生動 ,內容淺顯易懂 ,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 ,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因而在上課前 ,我采用介紹新朋友的方式導入 ,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性趣 ,讓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 .通過看圖片 ,加深了學生對松鼠的影印象 ,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 ,理清文章思路 ,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 ,讓學生同時明白了文章是從外形、生活習性這兩方面給我們介紹松鼠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在學習松鼠外形的美麗的過程中 ,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松鼠的美麗 .如果能夠對照松鼠的圖片 ,讓學生體會它的外形的美麗可愛 ,可能會效果更佳 .在學習松鼠搭窩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劃出課文中表示順序的詞 ,鼓勵學生用這些詞說一句話 ,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學習最后一段時 ,讓學生自讀自悟。我問:“你從中知道了什么?”學生把知道的踴躍表達 ,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點出了文中三個”它們”所指的不同的事物 .最后讓學生進行小練筆 .
總之 ,我覺得還有許多不到之處 ,比如抓重點詞語方面把握的不太好 ,重點詞語的解釋不是很好 ,學生回答完問題應該注意適當的引導 .課前的圖片如果能夠換成視頻資料效果會更好 .在學生評價讀書情況那個環節耗費的時間太多了 ,以至于最后的沒有講完 .如果讓學生課前再搜集一些有關松鼠的資料 ,對松鼠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也許效果會更佳 .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指導我今后的工作。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屬于科學小品文,知識性較強,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堂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在備課時,我盡可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把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讓學生在賞析完富有生動性、趣味性的語言后,能夠學以致用,在實際寫作中學會運用這樣的生動說明語言。
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仍在課文內容分析上花費了較多時間,這樣留給語言賞析、寫作片斷練習的時間就有些捉襟見肘了,這樣也就導致了我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學生活動太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有些本來設計了小組交流的環節被迫減掉,例如從文中找出讓人覺得松鼠討人喜歡的句子,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再回答應該會更全面。還有最后學生寫完片段后本應再交流的,也因時間關系被我跳過了。
語文課堂應是讀、說、寫有機結合的和諧課堂,是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天地,本堂課從這兩方面來看是不夠成功的。讀書聲不夠多,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體現,還停留在問答式的課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學上,我要努力克服這一弊病,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松鼠》教學反思12
《松鼠》這篇課文屬于說明文,知識性較強,但同時也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 ,語言生動 ,內容淺顯易懂 ,課文介紹了松鼠的漂亮的外形和它馴良、乖巧的生活習性 ,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而在上課前 ,我采用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方式導入 ,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性趣 ,讓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 。再通過看松鼠圖片 ,加深了學生對松鼠的影印象 ,然后讀課文 ,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 ,理清文章思路 ,最后在討論的基礎上 ,讓學生了解松鼠的這些特征。但是在課堂上我發現前面的內容安排的太過花哨,考慮過多,反而把最后探討學習的重點給丟了,把簡單的內容復雜化了。
在學習特點過程中,發現自己課前布置給學生的預習任務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注重了松鼠外形漂亮的語句,因為這是和前面的課文《鯨》區別最明顯的地方。所以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松鼠的美麗 。而在學習松鼠馴良和乖巧我就一帶而過了。
在備課時,我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探討,本來預想把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特別是學習松鼠漂亮的外形這部分。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仍在課文內容分析上花費了較多時間,而且摻雜了過多花哨的`東西。這樣留給語言賞析、寫作片斷練習的時間就太少了,這樣也就導致了我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學生學習太被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重點被忽略。
語文課堂本應是讀、說、寫有機結合的和諧課堂,是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天地,本堂課從這三方面來看是不夠成功的。讀書聲不夠多,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體現,還停留在問答式的課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學上,我要努力克服這一弊病,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松鼠》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動物的科學小品文,語言生動,知識性較強,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堂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因此,我將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而又準確的語言。這樣一來,內容變得淺顯易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結合文章最后兩句讓學生談感受,培養同學們保護動物,從小事做起,尊重和熱愛大自然的優良品質。
本節課教學設計我依據《課程標準》,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突出語文課程性質的整合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整合。課前我創設了情境,利用視頻播放松鼠活動片,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突破重難點時,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梢哉f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堂上,學生表現較為積極,氣氛也較活躍,對于本課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都分析的比較到位。最后讓學生學習本課擬人化的寫法,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寫出來,做到了讀寫結合。不足之處在于,對于學生的展示和表現,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評價的語言較為簡單。整節課學生參與率不是很高,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踐行課改理念,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松鼠》教學反思14
成功之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文藝性說明文的寫法,我把描寫松鼠活動的句子打在大屏幕上,帶領學生品讀,如“松鼠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樹上,常常把窩搭在樹杈兒中間。他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來一些小樹枝,交錯著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蘚鋪在上面。然后把苔蘚壓緊,踏平。窩搭好了,還在上面加一個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他們帶著兒女住在里邊,又暖和,又安全!弊寣W生通過讀體會出為了把松鼠搭窩這個過程寫清楚,作者準去地運用了表示先后的詞語“先、再、然后、還”,由于有了這樣的詞語,句子有機的組合在一起,讀者讀的時候清楚、明白地了解了整個過程。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我仍在課文內容分析上花費了較多時間,這樣留給語言賞析、說話片斷練習的時間就有些少了,這樣也就導致了我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學生活動太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有些本來設計了小組交流的環節被迫減掉,例如從文中找出讓人覺得松鼠討人喜歡的句子,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再回答應該會更全面。還有最后學生寫完片段后本應再交流的,也因時間關系被我跳過了。教師語言不夠簡練;另外,如果讓學生課前再搜集一些有關松鼠的資料,對松鼠會有更深刻的了解,效果會更佳。
改進措施:
讀書聲不夠多,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體現,還停留在問答式的課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學上,我要努力克服這一弊病,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語言不夠簡練;另外,如果讓學生課前再搜集一些有關松鼠的資料,對松鼠會有更深刻的了解,效果會更佳。
《松鼠》教學反思15
《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了解說明方法。我在備課的時候以教師用書為依據,深入研究教材,發現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說明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領會說明文的表達方法;二是了解說明文是要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
學習思路:
一、從文中描寫松鼠外形的語句體會說明方法
在孩子們從文中了解到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之后,接著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了松鼠的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勢幾個方面具體來寫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最后設計一個口語訓練的環節,讓學生嘗試著用文中介紹小松鼠外形的方法來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外形。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學習作者這種按照先總后分,分寫時按照一定順序的方法來介紹小動物的外形特征的方法。
二、對比閱讀體會說明方法的條理性
在教學松鼠打窩這部分的時候,我讓學生說松鼠是怎么打窩的`,然后再對比課文,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所用的說明方法的好處,從心里產生了一種迫切希望用這種說明方法來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愿望。這樣原來教學中的“填鴨式”被動學習變成了發自內心深處的主動學習。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是: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會把閱讀能力的指導作為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的一個重點來進行學習,彌補不足。
【《松鼠》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松鼠教學反思04-07
《松鼠》教學反思09-30
松鼠的家教學反思03-10
《松鼠》教學反思范文06-07
那只松鼠教學反思12-28
松鼠和松果教學反思04-10
《松鼠》教學反思15篇06-17
《松鼠和松果》教學反思04-08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03-21
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