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記錄是一個漢語詞語,指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等通過一定的手段保留下來,并作為信息傳遞開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1
又迎來了小班的新朋友。點點是其中一個,來園時她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哭鬧不止,還能在教師的陪伴下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就在我們都認為這個小丫頭能較快的適應入園的生活時,她卻哭鬧起來,原因是她不愿意在幼兒園吃飯。點點看到餐桌上的飯菜瞬間就大聲哭鬧起來:“我不想吃飯”,“我要回家”,“我要外婆”。為了安撫她的情緒,教師就坐在她的身旁喂她吃飯,沒想孩子卻哭鬧得更厲害了,說什么也不肯吃。
傍晚她媽媽來接她,經過交流我們得知孩子在家挑食現象十分嚴重,平時所有的肉類、魚蝦都不吃,只吃蔬菜。家里為了能讓她吃飯,所有的菜都是按照孩子的口味來做。進入幼兒園后家長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幫忙孩子改掉這個挑食的毛病。
第二天中午,我特意讓保育員給她多加蔬菜,少放了肉類。沒想到她看到了少許的肉末就開始抹眼淚。教師剛給她喂了一小口,她就全部吐出來了。為了能讓她吃飯,幾位教師一到吃飯的時間就想方設法地勸導她,甚至一口一口地喂她吃飯,可是成效甚微。
行為產生原因分析及策略:
我們過分的`關心,強化了她的厭食情緒。另外,在進餐護理中,我們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喂飯、勸解的方法,讓孩子把飯菜都吃完,并沒有細心地觀察孩子是怎樣吃的,缺乏對挑食孩子情緒上的認同與理解。我們決定從安撫幼兒情緒、創設進餐環境等入手激發幼兒的進餐情緒,并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2
觀察對象:杰杰
觀察時間:20xx年12月6日
觀察環境:教室
觀察目的:讓幼兒愉快的進餐
觀察實錄:我班杰杰在學習各方面都還不錯,但吃飯讓人費神,問題表此刻對食物不感興趣,胃口不好,食欲差,吃飯時不但吃的慢,還經常邊吃邊玩,把飯菜含在嘴里,不咽下去,別的'小朋友兩碗都吃完了,他還在吃第一碗,這讓教師很著急。
觀察分析:幼兒在家都是獨生子,爺爺奶奶都比較溺愛,養成了在家吃放要喂的壞習慣,并且經常吃零食多,吃飯少。
措施:
1、與家長溝通,培養孩子吃飯的良好習慣
2、與孩子交流,讓幼兒明白吃飯多才能長得高,長得快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3
今天的午餐輪到我看孩子們吃飯。小朋友們都給開始大口大口地吃飯了,可是昊昊卻拿著勺子不動,還在碗里轉來轉去,我提醒他趕快吃飯,不然飯菜都要涼掉了。昊昊看看我,舀了兩粒米飯,塞到嘴里,然后又不動了,我再次提醒他,要快快吃哦!可是他看看我,不緊不慢地搗鼓著碗里的米飯。昊昊平時吃飯雖然慢,但是他還是愿意大口大口地吃的,今天是怎么了?我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他搖頭;問他不愛吃今天的菜嗎,他也搖頭。問他到底怎么了,他不聲不響。我嘗試喂他,他躲躲開不愿意吃。后來配班來了,我吃好飯回來,配班告訴我昊昊很快就把飯菜都吃完了,我很納悶,問昊昊為什么剛才不吃?他看看我,低下頭不說話。
昊昊奇怪的行為讓我很納悶,于是在離園時我和昊昊的奶奶進行了溝通、交流,得知了昊昊今天怪異吃飯的原因。原來昊昊的奶奶擔心昊昊在幼兒園挑食、不認真吃飯,于是恐嚇昊昊說如果他不吃飯,陳老師就會打人、罵人、把他關起來的。我聽了,真是有苦說不出,原來昊昊的奶奶已經在昊昊的心中樹立了我“怪物”的形象。
找到了原因,我先是和昊昊的奶奶交流,讓她知道這種恐嚇的行為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我們對孩子的缺點應該從正面進行教育,以鼓勵的`表揚的方式來引導幼兒正確的用餐習慣。其次,我找到昊昊,和他好好地談了一下心,在和昊昊的談話過程中,我了解到昊昊其實有點小叛逆,恐嚇的方式對他不起作用的,反而讓有了逆反的心理,做出了比之前更不好的舉動。交流中,我告訴昊昊,如果每次他都能又快又干凈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我就獎勵一個小蘋果貼紙和一粒糖給他,他很開心。第二天他做到了,也拿到了自己的獎勵。隔天,他奶奶告訴我,昊昊晚上回家吃飯也很乖,并告訴家人老師說他“你真棒!”顯得非常開心!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4
生活就是這樣,只有不斷改變策略,不斷找尋對策,總會有一些驚喜上演的。
小二班的小朋友有一個整體的習慣,就是“杜絕”吃早餐。我們班的王思琪入園以來早、晚餐的牛奶是絕對不碰的。(早上做“神仙”不吃不喝,有時軟硬兼施也不吃。中午的兩碗絕對不少。)不管老師如何宣傳食物的美味與香甜,這幫孩子依然是毫無食欲的模樣。我挺著急。有一次王醫生查人數,我把這情況跟她溝通了一下。她說這一看就是在家吃過了,吃飽了,自然沒食欲。可有時我又覺得吃過的孩子不在園里進食會影響到挑食的孩子,他們也會說老師某某沒喝牛奶,我也不想喝。事實上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任金鵬看到富子洋不吃什么他就不吃什么。
現在家長特注意營養搭配,早上在家就給孩子準備好了豐富的早餐。如果說服家長別準備,讓幼兒在園統一進餐又太教條。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出良好的對策。從內心來講,我并不贊同孩子不吃就倒掉的做法。我希望自己能想出有更科學更合理組織這樣的孩子進餐的好辦法。
有一陣子我施行過高壓政策:要求每人必須把一碗飯一碗湯按量吃完,因為是一個桌子一個桌子的檢查,所以再沒有整碗倒飯的現象。但是餐餐守著的壓制式教育并不是我最滿意的教育理念。后來我又采用打一點點飯一點點菜,讓幼兒很快吃完的`戰略,收效很大,會有許多孩子不斷上來添飯,他們會彼此說:我吃了三碗,你呢?雖然老師并沒引導孩子們比,但他們會自己在數量上比較;另外,也許是小班幼兒小的特點,滿滿當當的飯菜會讓幼兒很沒食欲,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攻克這碗飯”;盛少量的飯會讓孩子在進食方面找到成就感:瞧!我多能干,一下就吃完一碗了。現在班上的孩子常會把碗舉起來給我看:余老師,我吃完了。那驕傲十足模樣中還透著些許自豪。現在,我再也不用為幼兒的“不肯進食”煩惱了。生活就是這樣,只有不斷改變策略,不斷找尋對策,總會有一些驚喜上演的。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5
我班于子涵雖然現在升大班了,午餐時還經常挑食,每次吃飯時總是有問題,不是嫌太多,就是什么不愛吃。有時一頓飯他能吃半個多小時。有一次他吃得太慢,我就想喂他吃能快一點,當我把青菜喂進他嘴巴的時候他好象要嘔吐一樣。最后,大半菜全剩在碗里,理由是“我不喜歡吃”。又到午餐時間了,香香的米飯、配上西紅柿炒蛋,小朋友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子涵他呢?用筷子撥弄著飯,眉頭皺了起來。我關切地走到他的身邊問他:“怎么了,子涵?”他低頭不語。“是身體不舒服了嗎?”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額頭,沒有呀!剛才還和小伙伴們一起開心地戶外活動呢?怎么一到吃飯時間,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師,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紅柿!”噢,原來如此。我從他的父母親那里得知他從小就偏食,家長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家長也知道幼兒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攝取豐富的營養是保證身體健康發育的前提。他們對自己孩子的營養與膳食越來越重視,每天都會問一問孩子在幼兒園的進餐情況,他們希望老師能在學校里改變這一不良習慣,但我知道,習慣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強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負擔。何不換一種方法試試呢?比如允許他少吃一點呢?于是,我對他說:“這樣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聽了我的話,馬上點點頭,拿起勺子吃起來,一會兒就吃下了半碗飯菜,還一邊吃一邊瞄我一眼,我只是高興地對他拍拍肩。
從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飯其實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滿滿一碗飯對他是來說是個心理負擔,而我采取的是:給他一個選擇的臺階,使他減輕心理負擔,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輕松地進餐了。現在我才對“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視角,看待一件事,換個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這句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如果,在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采取一些他們能接受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引導,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6
孩子進餐時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如不小心把別人的飯菜碰灑了,咳嗽、打噴嚏噴別人一臉飯…過去,老師總是趕緊設法解決問題,指出錯誤,教給方法,最后讓孩子互相道歉。這樣做,問題看似解決了,但往往影響孩子進餐的情緒和食欲。
孩子們剛開始在吃午飯,忽然,妍妍帶著哭腔對我說:“張老師,加加把菜扔我碗里。”果然,他的碗里滿滿的菜,而加加的碗里什么菜也沒有。還沒等我問是怎么回事,坐在他對面的加加也委屈地對我說:“張老師,她也把湯放到我的碗里了。”我再一看,他們的桌上都是湯和菜。兩個孩子都一肚子委屈,我想,這時說誰不對都不合適,簡單地說一聲“對不起”也不會起什么作用。那么,怎樣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這類小事,讓孩子學會正確交往、寬容待人呢?我決定先安慰兩個孩子。兩個孩子情緒平靜了,又吃起飯來。然后,在飯后我組織孩子們討論一下:猜一猜加加為什么把菜扔到妍妍的碗里?自己的飯菜可不可以扔到別人的碗里?針對剛才的事情想一想怎樣做更好?讓孩子們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加加,你應該跟妍妍說對不起。”樂樂說。
“妍妍,也要向加加道歉的。”瑤瑤說。
我也舉手發言:“小朋友說得真好。你們沒用老師幫忙,自己就幫同伴解決了問題,真了不起!以后,大家遇到這樣的事,都按剛才說的做,學會關心別人、寬容別人,大家就能成為好朋友了。”孩子們聽完我的話都鼓起掌來。
雖然這是件小事,但是我認為,任何事情都不能讓孩子明白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而通過討論,孩子們既學習了自己解決問題,又初步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善待別人、寬容別人的道理。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7
今天又到了中午吃飯地時間,孩子們一個一個爭先恐后地洗手,分碗準備吃飯。可是吳昊軒小朋友一直呆呆地坐在那里,有意無意地擺弄面前的勺子。分好飯后,孩子們都安心地吃飯,只有吳昊軒看著滿滿一碗飯發呆不吃。我走近他說:“你的飯怎么還有這么多,別的小朋友都在吃飯了呢,今天你不能睡覺了,自己刷碗,他只是看了看我,沒有理采我。唉…..每次吃飯都是這樣,真是拿他沒有辦法。這次,我靈機一動,說:“看旁邊的小朋友也沒有吃完,你和他們比賽看誰的嘴巴本領大好不好。”另一個小朋友說:“好!“吳昊軒雖然沒有說話,但這次他還是低頭一口一口地大吃起來,雖然最后還是輸給了另一個孩子,但比開始還是快多了。
每次吃飯,都好像吳昊軒的一個大難題,無論吃什么不是做動作就是其它小朋友吃,每次都是他最后一個吃完,我也想過很多辦法來鼓勵他,也有一些較強硬的措施,但是都沒有起到多大效果。在教育上,我們也要做到“因人施教”根據幼兒的個別特征用不同的態度和方法來教育孩子,像這樣的.孩子,他也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更適合用一些正面的激勵措施引導。在以后的時間里,我應該繼續鼓勵吳昊軒和別的孩子比賽,無論什么事情,讓他產生較強的榮譽感。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8
孩子們吃飯的時候,總是另人頭疼。很多孩子吃飯速度慢,喜歡講話的人比較多,進餐掉飯粒的現象也比較多,飯后自己主動擦桌子的就少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平時為此事嘮叨得也不少,也采取過一定的獎罰措施但效果不大,吃飯慢吞吞的總是那么幾個。
今天我突發奇想,決定改變策略,希望孩子們能有所改變。吃飯前我向孩子們提出了吃飯習慣養成的新策略。今天吃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競賽的.內容是:比哪組的小朋友吃飯安靜不講話,吃得干凈不剩飯菜,而且在規定時間內吃完,每人做到自己擦桌子。對于優勝的小組集體獎勵,小組成員每人一朵小紅花,小組長兩朵小紅花,這一舉措大大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集體意識。
平日里愛講話的小朋友終于忍住不講話了,因為講話會遭到組內小朋友的譴責。吃飯動作慢的小朋友今天也不敢怠慢,加快速度吃著。小組長更是盡心盡責,自己吃完飯沒有急著一個人去玩玩具,來到自己組內督促著:“把嘴張到小碗上,別掉飯粒。”“吃好后快擦桌子。”一些已經吃完飯的小朋友也催促著還沒有吃完的小朋友。
短短的二十分鐘后,每位小朋友都已經吃完了飯菜,有序地進行著餐后活動,每張桌子上是干干凈凈的。地上也沒有飯粒,不用我再來清掃。獲勝的小組額頭上貼小紅花,臉上洋溢的勝利的微笑。 看來這個方法不錯,以后可以經常使用。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9
觀察對象:小明(幼兒園小班學生)
觀察時間:20xx年xx月xx日 午餐時間
觀察地點:幼兒園餐廳
觀察背景:
在幼兒園,進餐活動不僅是孩子們攝取營養的重要環節,也是他們學習餐桌禮儀、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場合。小明是我們班的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他對食物的興趣較為濃厚,但在進餐習慣上還需要進一步培養。
觀察過程:
餐前準備:小明在餐前洗手環節表現積極,能夠按照老師的指導認真洗手,顯示出較好的'衛生習慣。
取餐:小明在取餐時表現出一定的自主性,能夠自己拿取餐具和食物,但在取餐過程中略顯急躁,有時會將食物撒在桌子上。
進餐過程:
坐姿:小明在進餐時能夠坐在餐椅上,但坐姿不夠端正,有時會向前傾斜或扭動身體。
咀嚼與吞咽:小明咀嚼食物時較為快速,有時未完全嚼碎就匆忙吞咽,這可能導致消化不良。
餐桌禮儀:小明在進餐時喜歡講話,有時會與旁邊的小朋友交談,影響了進餐的專注度。此外,他偶爾會用手指去觸碰食物,這不符合餐桌衛生要求。
餐后整理:進餐結束后,小明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自己將餐具放回原位,但在整理桌面時不夠細致,仍有食物殘渣留在桌子上。
觀察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觀察,發現小明在進餐活動中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坐姿、咀嚼與吞咽習慣、餐桌禮儀以及餐后整理等。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在進餐前進行簡短的餐桌禮儀教育,提醒孩子們在進餐時保持安靜、專注,不隨意講話或觸碰食物。
在進餐過程中,老師可適時引導小明調整坐姿,確保他能夠坐得端正舒適。
提醒小明在咀嚼食物時要充分嚼碎,避免匆忙吞咽,以保證消化良好。
在餐后整理環節,老師可進一步指導小明如何細致地整理桌面,培養他的衛生習慣。
通過持續的關注和引導,相信小明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為他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10
【觀察背景】:
新學期開始,小班增加了剛入園的寶寶,離開父母,年齡又小,來到這個陌生的環境,情緒有些不穩定,每天的午餐成了問題,有的寶寶有挑食現象;有的寶寶吃飯很慢,還有的寶寶連勺子都不會拿,從小讓寶寶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關鍵。
觀察實錄一:
周一中午,我們分完了飯菜,然后和寶寶們一起認識:白菜炒肉、黃瓜炒雞蛋、蘑菇雞蛋湯,主食是饅頭,說完后寶寶們吃了起來,只見士杰的盤子里只吃了黃瓜,雞蛋都挑了出來,那兩個菜一動沒動,并且勺子還用左手拿著,舀菜也是歪歪扭扭的,吃到嘴里的還不如灑到外面得多。
觀察實錄二:
嘉怡、國恒呢,每次其他寶寶都吃了一半了,還不見他動勺子,碗里看上去就像沒動過似的,提醒幾次才嚼到嘴里一點點饅頭,但是只嚼不咽,所以每次都吃到最后。
觀察分析:
面對此現象,我想家庭因素是重要的影響,現在的寶寶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就像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忙于工作,爺爺奶奶寵著護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事情都要包辦代替,從不讓孩子自己吃飯,允許孩子邊吃邊玩,甚至跟在寶寶屁股后面追著吃,趕著吃,因此出現了以上狀況。
實施措施及效果:
面對這些寶寶的進餐,我經常給他們講《愛挑食的寶寶》故事,讓他們知道: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只有不挑食才能長得高、長得壯,了解了挑食的.壞處;并且讓大哥哥姐姐(因為我們的餐廳是混合班)示范及提醒的方式教寶寶學習正確拿勺子的姿勢。
對待吃飯慢的寶寶,我采取少盛多添的方法,每次給他們盛的飯菜相對少一點,等他吃完了再添,這樣他就會有成就感,也可消除孩子視覺上的恐懼感,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優勢。另外我還經常嘗試讓幾個用餐慢的寶寶報菜單,讓他們介紹飯菜的名稱,來激發他們的食欲,以達到加快用餐的速度。
另外,我們對吃飯特殊的寶寶還經常與家長溝通,及時把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反饋給家長,求得家長配合。讓家長在家里要求孩子,也像在幼兒園一樣學會自己用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幾個寶寶的就餐習慣有了明顯轉變,他們逐漸學會了正確拿勺子吃飯,速度明顯比以前快一些,挑食的現象也慢慢消失了。
從小培養寶寶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對于幼兒今后的生活意義深遠。因而,對于寶寶不良的飲食習慣,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衷心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 11
觀察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觀察時間:午餐時間 11:30-12:30
觀察地點:幼兒園餐廳
觀察對象:幼兒園小班全體幼兒
觀察者:
一、觀察背景
本次觀察旨在了解幼兒園小班幼兒在進餐過程中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以及情緒狀態,以便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和改進方向。
二、觀察過程
環境準備:餐廳環境整潔,桌椅擺放整齊,餐具已提前擺放在每個幼兒的座位上。幼兒們排隊洗手后,陸續進入餐廳。
進餐開始:多數幼兒能夠自己端著小碗和小勺子找到座位坐下,開始進餐。部分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夠完成這一動作。
進餐過程:大部分幼兒能夠認真吃飯,細嚼慢咽,表現出良好的飲食習慣。但也有少數幼兒存在挑食、邊吃邊玩的情況。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及時提醒幼兒注意吃飯姿勢和速度,鼓勵他們多吃蔬菜。
同伴互動:在進餐過程中,一些幼兒會主動與同伴分享食物,互相幫助取菜,表現出良好的社交能力。但也有個別幼兒因為食物分配不均或爭搶食物而發生小爭執。
餐后整理:進餐結束后,多數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將餐具放回指定位置,但也有部分幼兒需要教師的.幫助才能完成。教師組織幼兒進行簡單的餐后活動,如散步、洗手等。
三、觀察分析
自理能力:大部分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夠自己吃飯、整理餐具。但也有部分幼兒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培養。
飲食習慣:幼兒的飲食習慣各有不同,有的幼兒喜歡挑食,有的幼兒則能夠均衡飲食。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社交能力:在進餐過程中,幼兒之間的互動較為頻繁,既有積極的分享和互助,也有因食物分配不均而產生的小爭執。教師可以通過教育引導幼兒學會分享和合作。
四、改進措施
加強自理能力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小游戲、獎勵機制等方式,鼓勵幼兒自己吃飯、整理餐具,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
引導良好飲食習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兒歌等形式,向幼兒傳授飲食知識,引導他們多吃蔬菜、不挑食。同時,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共同關注幼兒的飲食問題。
提升社交能力: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小組活動,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食物、互相幫助,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幼兒之間的爭執和沖突,及時進行調解和教育。
五、總結
通過本次觀察,我們對幼兒園小班幼兒在進餐過程中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以及情緒狀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們將根據觀察結果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努力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幼兒園進餐活動觀察記錄】相關文章: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精選20篇)06-05
科學區域觀察記錄06-06
家長觀察記錄(精選8篇)06-14
觀察記錄作文300字09-28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精選30篇)06-02
小班個人觀察記錄(精選13篇)06-05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記錄日記11-11
幼兒區域觀察記錄(通用22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