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一種花,雖然不像玫瑰那么熱情,荷花那么清幽,水仙那么純潔,梅花那么堅定,牡丹那么高貴,但它總是飽含著優雅和純厚,它就是和風車、奶酪、木鞋一起被評為"荷蘭四寶"的郁金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形容梅花的句子43條,歡迎閱讀借鑒。
1、梅花開了,在寒風中開了。每當冬天,萬物枯竭,梅花依然獨自傲然開放。在春天,萬物復蘇,梅花卻一個人離去,會不會就是它打開了春天的大門。
2、人們贊美牡丹,是因為它的富貴,贊美荷花,是因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贊美梅花,是因為她的那種堅強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時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越挫越勇的人們!
3、在春天來臨的時候,細枝長滿花朵,其花小色黃,形似小喇叭,一簇簇密綴在碧綠的枝條上,近看如翠玉鑲金,遠望黃澄澄一片。迎春花的大小與梅花差不多,形如喇叭,色為鵝黃,從色彩學的角度來看,當是很亮的。迎春花常植于籬下路旁作鑲邊之用,倘是盆栽,特別是于深盆作懸崖狀,使其枝條披拂下垂,盛花期時就很有看頭了。那種綴滿黃花的枝條如飛瀑自天而落,偶隨輕風微微飄拂時,硬是讓人感到那金光四射的水珠就濺落在心頭了。
4、別的花都是春天才開,梅花卻不一樣,吹拂它的是凜冽的寒風;照耀它的是寒冬的殘陽;滋潤它的是殘雪的雨露。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它開得愈精神,愈秀氣。
5、梅花是冬天唯一僅存的花朵?還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枝呢?積雪壓斷枝頭的時候,百花凋謝,梅花踏著風雪來了。而當冬去春來,萬物蘇醒,百花滿園的時候,梅花卻又一人先去。是追蹤風雪而去呢?還是把它引來的春天留在人間?
6、梅花,把春天開放在寒冬,把清香無私地灑向人間。都說迎春花是報春使者,實際上梅花才是春的引路天使。跟著梅花,聞著花香,走進五彩斑斕的春天。
7、我喜歡梅花,喜歡它的堅強不屈,喜歡它的與世無爭,喜歡它的淡雅樸素,更佩服它頑強的生命力。看似瘦弱的枝杈里有著自己的固執,在這寒冷的冬天里,綠葉也選擇了退縮,沒有蝴蝶的陪伴、沒有蜜蜂的嬉耍,沒有綠葉的陪襯,它是花中的君子。當你在雪中漫步的時候,偶然看到這么一株神奇的植物時,難道你沒有被它的堅強不屈所感染?
8、邁入園里,在凜凜寒風中,只見一大片梅花傲然怒放。枝頭上,那白色的小花在斗寒爭艷,為這個嚴冬增添了幾分生機。梅花枝條細長,形態不一,婀娜多姿。金鐘似的小花在花枝間點綴著光彩,不時吸引著游人的目光,引來陣陣的贊嘆。
9、我愛花,尤其偏愛梅花,每當看到那一朵朵的梅花時,心里就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贊美過。夸獎過它啊!"墻角數支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的確令人賞心悅目,而我眼中的它也是如此。
10、看到意志堅強的梅花,你是否會想到生活中的"梅花",那些身殘意不殘的勇士們?他們是生活的強者,是生活的勇士!他們那美好的心靈,頑強不屈的性格和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正是一朵朵充滿生機芳香四溢的梅花嗎?
11、在寒冷的冬季里,許多花都凋謝了,而那時只有臘梅花開得最茂盛。在雪季里,臘梅花盛開了,嬌嫩的花朵卻不怕凜冽的北風,星星點點地散落在頭上,十分美麗,白雪覆蓋著它,遠遠望去,好似朵朵白云嵌在樹枝上,把冬天點綴的更加美麗;自然——光這一點,同其它三季里的那些花兒相比,不是顯得十分可貴嗎?
12、梅花,她迎著寒風而綻放,伴著飛雪而舞蹈。她沒有月季的妖嬈,沒有牡丹的華貴,沒有荷花的高雅。但,她卻有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傲立于雪中的精神。"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當寒冬來臨,別的花早已凋謝枯萎,梅花卻不畏寂寞孤獨,仍然綻放著她最耀眼的一處:有的含羞待放,粉紅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剛剛綻放,暗紅柔嫩的花瓣惹人喜愛;有的盛開許久,像一位亭亭玉立的舞女在展示自己的"英姿"這般的不畏嚴寒。
13、我喜歡很多花,例如荷花、菊花、玫瑰花,在這些花里,我最喜歡的是梅花。它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有超凡脫俗的品格和堅貞的氣節。
14、急性子的櫻花是這樣美麗。只見那櫻花雪白中透出紅暈,五片花瓣中簇擁著鵝黃色的花蕊。花形像梅花,樹干酷似桃樹樹干,不同的是別的樹葉多花少,是綠葉襯托花朵,櫻花卻葉少花多,一根小枝上竟有七八朵花,一叢叢、一簇簇的,像漂浮在藍天上的白云,又像一朵朵落在樹上的雪球兒,這就是花朵襯托綠葉啊!
15、大多數的樹根和花根都不美麗,而大多數的花卻光彩奪目,美麗照人。正因為這些并不美麗的樹根花根,才有了樹木的青翠茂盛,才有了牡丹的國色天香,桂花的芳香四溢,梅花的傲雪紅艷……世界正因為根所伸出的美麗而變得豐富多彩。其實我們人也一樣,外表只是一種裝潢,而真正表現自己的是伸出的美麗。
16、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紅梅、白梅、綠梅,還有朱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首詩。
17、我喜歡臘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瑞雪紛飛,眾芳搖落,而臘梅花卻傲霜斗雪,以它特有的色、香、韻獨立于人間。
18、愈是寒冷,花開得便愈發地燦爛。盡管接受了暴風雪的洗凈后,梅花仍然能一如既往地挺直腰,沒有被惡劣的環境所打倒。
19、縷縷西風蕩漾,初冬晨霧彌散出濃濃寒意,一夜冰凌霜結,梅花枝頭上探出冰晶玉潔,剔透著珠光寶氣,宛若玉女亭立。透著綠芽、含苞紅顏、頂立著白雪,紅梅欲綻嚴寒,玩弄著天山飛雪。
20、那幾株鮮艷的臘梅,它們的暗香在園子里四處浮動,引得晨練的老人孩子頻頻駐足。老人們口中嘖嘖稱奇,不住點頭。孩子們則張大瞳孔,立于樹下久久不肯離去。
21、在廣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鐘、水仙、大麗、梅花、菊花、山茶、墨蘭……春秋冬三季的鮮花,都擠在一起啦!
22、清晨,我推窗一看,一股寒氣迎面撲來,院子里的樹從根到梢,掛上了一層霜,就像開了一片白花花的梅花似的。
23、梅、蘭、竹、菊四花有花中"四君子"之美譽。梅花的高潔、蘭花的幽香、竹子的挺拔、菊花的傲霜等自然屬性,象征著人格高尚,學識淵博,舉止文雅的品德。
24、寒風再狂,雪花還是六個瓣;氣溫再低,冬季梅花依然艷麗;聯系再少,多少惦記還是在心底;距離再遠,一份祝福還是能隔空遙寄。朋友,愿冬季健康如意!
25、中國人愛梅花,愛的就是它與中國人有這相同的精神。有這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精神。落紅不是無情物,它的一生就像一部樂曲。從飛舞的雪花奏到繽紛的百花。
26、映山紅的花是粉紅色的,每朵有五六個花瓣像梅花,但又不完全像。花開時一枝挨著一枝,一朵擠著一朵,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塊紅色的地毯,與天渾然一色。
27、我覺得茶花也是這樣,它雖然沒有梅花那優美的姿態,沒有玫瑰那鮮艷的色彩,也沒有茉莉的清香,更沒有荷花的純潔。但它也是默默地為人類做貢獻,把不及梅花的姿態呈現給人們,把不及玫瑰的色彩貢獻給人們,把不及茉莉的清香也獻給了人們。這,不和他們一樣嗎?我本不是很愛茶花,既不香,又不美。有什么好愛呢?但,現在,我的想法卻變了,茶花的精神令我折服,我也漸漸喜歡上了茶花。
28、春之到來,北嶺霜雪融去,春寒野草薺薺,綿綿冷雨紛紛。早桃花放,屋前巖上紅梅撥蕾。如遇朗日,或盈盈春里,梅與桃爭春斗艷,桃花虛漫,梅則真霞,與云煙輝映,把人間裝飾得美景如畫。雖生命極短,卻盡顯芳菲。
29、我愛花,在百花凋零的季節里,我最愛看那被風吹雨打,被積雪壓彎的梅花。梅花沖破冰雪,傲然降臨。一團團神采奕奕的嫩黃,一縷縷沁人心脾的暖春,斗志昂揚,生機勃勃。在沉郁的冰雪世界里率先揭開春的序幕。
30、憶起今年冬天,不由想起梅。梅形態各異:有的嬌艷欲滴,有的一枝獨秀;有的盛氣凌人,有的低調庸俗;有的如火如荼,有的與日爭輝;一批的飄飄欲仙,有的岸然道貌;有的舌撟不下,有的躊躇滿志;有的怡然自得,有的雍然雅步……梅花——被賦予"千枝梅"的美譽,想必是夸贊其千姿百態吧!
31、拿梅花來說吧,一串串丹紅的結蕊綴在秀勁的傲骨上,最可愛,最可賞,等半綻將開地錯落在老枝上時,你便會心跳!梅花最怕開;開了便沒話說。索性慘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爐火都成了一種溫存的凄涼。作者:林徽因 出處: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32、芝蘭生于幽谷,不因無人問津而不芳,這是一種淡泊;梅花開于隔隅,不因陽光冷落而不香,這是一種優雅;流水饒石而過,不因山石之阻而紛爭,這是一種低調。人生一世,不是什么都要去爭,不是什么都要去搶,欲望少一點,滿足多一點,這樣才會活得瀟灑一點,人生才會自在一點。
33、乍一看,似是一塊斷石;仔細看,原來大有名堂。碑身上刻有明末清初畫家藍瑛的梅花,碑額上又乾隆題字。梅花本來給人以孤高之感,刻在石上,更覺清冷。有幾枝花朵還很清晰,蕊心歷歷可見。若不是明寫著藍瑛梅花石碑,這碑也許早帶著幾枝梅花去墊墻基屋角了。本來這種糊涂事是很多的。現在它守著半山迎春開了又謝,幾樹黃櫨綠了又紅,不知還要過多少春秋。作者:宗璞 出處:我愛燕園
34、彤云風掃雪初晴。天外孤鴻三兩聲。獨擁寒衾不忍聽。月籠明。窗外梅花瘦影橫。作者:李重元 出處:憶王孫·冬詞
35、斷了翅膀的鳥,折了枝的梅花,好像有著輕微的呼吸,摸上去似乎還有暖暖的心跳。作者:夏達 出處:子不語
36、暗色的血掛在他唇邊,更像是在唇間含住的梅花。作者:魑歌 出處:斷弦聲中琉璃花開
37、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作者:查辛香 出處:清稗類鈔
38、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作者:馮夢龍
39、你聞香而來,踏雪尋梅,以為墊高了腳尖伸長了手臂便可攀得花落,卻不知一切只是你癡心妄想。你甘當賞花客卻熬不過凜冽寒冬,你想采擷供瓶卻又無力讓梅花開到春暖——事到如今你還想怎樣!作者:黃彤 出處:祝我幸福
40、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41、待來年,回眸之處,盡是梅花笑……
42、北京的花期似乎比其他地方晚了許多,四月中旬小區里的梅花才開到正好,五月櫻花本該謝了卻也開得嬌滴滴的,現在剛剛到月季的花期,路邊卻已經都是花海,只是多了也就不稀罕了。作者:不良生 出處:繼續走,繼續失去的青春
43、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作者: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