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游客、助人為樂的導游,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游詞,導游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游覽景觀、遵照一定的游覽路線、模擬游覽活動而創作的。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都江堰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都江堰導游詞 篇1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最佳旅游時間都江堰全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冬暖夏熱,四季不明顯,四季皆適宜旅游。歷史文化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陜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由都江堰而產生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學、水文物、水神學等,諸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臺”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水文學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塊石碑,上面刻著“深淘灘,低作堰”字樣。
都江堰導游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讓我向你介紹都江堰。它建于戰國時期。這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幾個兒子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據說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的水從山口流出,流速突然下降,經常發生洪水。大約2250年前,秦趙浩棋統治時期,秦李兵父子借鑒前人的經驗,帶領當地人民修建水利工程。該項目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魚嘴、砂堰和瓶口。你看,這是魚喙,一個建在河中央的引水大壩。它將洶涌澎湃的岷江分為外江和內江。外部河流排放洪水,內部河流取水灌溉。沙飛堰在泄洪、排沙和調水方面發揮作用。你認為它看起來像一個瓶口嗎?這里的功能是控制水的流入。因為嘴的.形狀像一個瓶頸,所以它被稱為瓶口。通過這種方式,內江流入川西平原,通過山口灌溉農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良田遠在千里之外,被稱為“陸!焙汀疤旄畤,因為水旱災害都依賴于人民,饑荒無人知曉,也沒有幾年的饑荒。四川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很快,人民受益匪淺。這個項目今天還在進行。
讓我們更進一步,都江堰有許多名勝古跡。龍符寺建在李堆上。這座寺廟是三重的,高聳入云,沿著山一步一步地上升。前廳展示了一座2。9米高、4。5噸重的李冰石雕,它是1974年外江大閘修建時從河床上挖掘出來的。這座石像建于1800多年前的東漢皇帝靈帝早期。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形石像,非常珍貴。后廳展示了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
雷宇山腳下是兩個國王的廟,是古代人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在治水方面的成就而建造的。它最早建于南北朝時期,被稱為崇德寺。宋朝以后,李冰和他的兒子被創建為國王,并改名為二王廟,F存的建筑是在清朝重建的。這座寺廟被古樹和美麗的環境所環繞。正殿和后殿有李冰和二郎的雕像。李冰的治水公式刻在寺廟的石墻上:“深挖低筑堰”,“在海灣抄近路,適時畫紅心”。
這里的山是綠色的,水是閃閃發光的,寺廟是古樸的,空空氣是新鮮的,長長的安瀾橋飛過河流,金剛堤枕躺在深水中。當你參觀它的領土,目睹這個巨大的工程,了解它的引水和泄洪原理,你不能不被像李冰這樣的古代人的無與倫比的魔力所折服!
今天,我把你介紹到這個地方。請停止參觀,30分鐘后到這里集合。也請注意安全!
你可能也會喜歡它:故宮三寶殿的導游,頤和園長廊的導游,鼓浪嶼的導游
都江堰導游詞 篇3
酷愛的旅客們,各人好!接待各人來到都江堰游覽參觀。本日,我有幸接受你們的導游。此刻請隨我一同出發。請留意:請各人進去后不要亂丟垃圾、蹂躪花卉、隨地吐痰。感謝!
在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三國時期叫“都安堰”,著名“金堤”,唐代叫“楗尾堰”,到了宋代,才有“都江堰”這個名字。
此刻各人請下車,跟我走,前面就是伏龍觀。伏龍觀是傳說中李冰克服孽龍的'處所,此刻用于祭李冰,伏龍觀里現有李冰石像和飛龍鼎。此刻,請各人本身旅行伏龍觀,半個小時后在這里薈萃。
請各人跟我來,這邊是安瀾索橋,又被稱做伉儷橋,是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始建于宋代,17世紀毀于戰火,在清代重建,此刻把竹索改成了鋼索,木樁改為混凝土樁。剛建橋時,它叫“珠浦橋”,宋代是更名為“評事橋”,直到清代重建時,才更名為“安瀾橋”。
請各人跟我上橋,往下看,這河的河床里有四根臥鐵,別離是明朝萬歷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離堆公園里有它們的復成品展覽。
此刻各人可以自由勾當,可以去離堆公園、藥王廟、二王廟嬉戲,5點正各人在景區門口薈萃。
都江堰導游詞 篇4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是xx,都江堰風景區的導游。歡迎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風景區。今天我們的游覽路線是:進入李堆公園,游覽龔燕路、福龍觀、金港堤、余醉,然后去安瀾電纜橋,最后回到原路。游覽時間為2小時。我希望你能在巡回賽中跟上球隊。請注意安全,愛護景區的環境衛生。今天是都江堰的禁煙日。
好了,現在請跟我進李堆公園,一路上我會介紹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況。都江堰水利樞紐建于公元前256年,戰國末期秦趙翔五十五年,由蜀郡太守李冰修建。如今巴比倫王國兩大流域的灌區早已淪為沙漠,戰國時期修建的河北鄭國渠早已淤塞荒廢。只有都江堰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先進、最科學的無壩引水工程。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二王廟和伏龍關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好在文物基本完好,更慶幸的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魚嘴導流堤、飛沙巖溢洪道和寶口口進水口基本完好。
好的,我們位于金剛堤。請看內江對面山坡上正在進行災后恢復重建的秦巖樓和二王廟。我相信它很快就會顯示出它的舊風格。
女士們先生們,請往這邊看。我們來這里是想看看這個偉大工程——寶口口引水工程的精妙之處。當時,李冰不得不在雷宇山開辟一條缺口,將岷江的水引到成都平原。戰國時期沒有炸藥,李冰用什么方法解決工程問題?李冰用的是火和冰的自然方法,先燒巖石,然后用岷江上游雪山的水澆巨石。經過這一折騰,堅硬的巨石紛紛破碎。然后用鐵鋤頭和楸樹挖出來。挖瓶口只用了八年。聽到這里,我想大家一定會驚嘆李冰父子以及他們帶領的人民的執著精神。
在寶瓶口的發掘中也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在李冰治水之前,岷江有一條惡龍。李冰為了愛民,派李二郎去對抗惡龍。惡龍戰敗,逃到青城山王婆巖。看到一個老婦人,饑餓的龍表讓她為她做飯。老婦人把鏈子放進鍋里,把它變成了面條。惡龍狼吞虎咽的吃著面,卻動彈不得。正說著,李二郎來了,李三娘轉身,把鎖著的龍交給二郎,說道:“你不要殺他。如果沒有龍吐水,怎么種莊稼!”于是李二郎把惡龍永遠鎖在樁下的'深潭里,以利避害。
傳說終究是傳說。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一看。寶口口寬20m,長43m,枯水期水深8m,汛期水深12m。寶口口最好的一點是,既能保證進入內江灌區的水量,又能在汛期阻擋過多的洪水進入灌區。由于寶口口引水點高,海拔729米,成都海拔500米。兩地有差距,整個灌區不用筑壩和自流灌溉就可以引水。夏秋季洪水來臨時,由于瓶口入口窄而深,阻水效果顯著。洪水的主流只能在瓶口前橫向流動,瓶口右側自然形成一個垂直的漩渦,阻擋水流。洪水越大,漩渦越大,阻水效果自然越強。因此,當瓶口前方水位很高時,大部分洪水會自動折返,經人字堤從飛沙巖溢洪道排出。這就是成都平原的由來和保障,這里水不淹,水不旱,水旱隨人,饑不知。
穿過金港大堤后,我們來到另一個主要工程——沙飛堰,它位于樁的側面。飛沙堰起著排洪排沙和調水的作用。這就是“飛沙”這個詞的由來。現在,請跟我來。這是魚嘴的壩口。洶涌的閩江被魚嘴隔開,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泄洪,內江引水灌溉。
這三個渠首工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最終達到了“分洪減災,引水灌溉田”的目的,從而把四川打造成天府之國。截至目前,都江堰水利樞紐已灌溉土地1186萬畝,未來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李目前的偉大水利工程,造福未來。
好的,請跟我去參觀下一個景點,安瀾索橋。過橋時請慢慢走,注意安全。謝謝大家!
都江堰導游詞 篇5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都江堰。它建于我國戰國時期。這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唯一古仍為今用的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據說,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驟減,常泛濫成災。距今約2250年的秦昭王時期,秦國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這項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你們看,這就是魚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你們看,這像不像一個瓶口?這里的作用是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這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稱為“陸!薄ⅰ八祻娜耍恢囸~,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人民受益不淺。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
我們再往前走,都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順山勢逐級升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噸。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后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
在玉壘山麓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F存建筑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層層而上,宏偉秀麗,四周古木濃蔭,環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間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和“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
這里山青青,水粼粼,廟宇古樸,空氣清新,長長的安瀾橋橫江飛架,金剛堤枕水酣臥。當你親臨其境,目睹這一巨大的工程并了解了其引水泄洪的原理,你不能不被李冰等古代人民的絕世神工所折服!
今天,我就介紹到這里了,請大家解散游覽,三十分鐘后在這里集中,還請大家注意安全!
都江堰導游詞 篇6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都江堰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0年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令人流連忘返。
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陜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導游詞 篇7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我是你們的導游。
我們今天的游覽路線是,從秦堰樓下去,依次參觀二王廟、安瀾索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最后我們在離堆公園門口集合登車。整個行程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在游覽過程中,請大家愛護景區環境,緊跟團隊,以免走失;同時,希望大家記號我們的停車位置和車牌號,以及我的聯系方式。
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景區概況。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蜀郡首李冰率民眾耗時約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經有2022年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并且依然發揮巨大效益的無壩引水工程。難怪余秋雨先生會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部分組成。現在我暫且不講飛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講寶瓶口怎樣控制水量。重點給各位講講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魚嘴。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魚嘴的就是魚嘴分水堤。
魚嘴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三大基礎,我個人對它做一個總結,就是巧奪天工的一個“巧”字!第一個巧:分四六,平澇旱。
大家請看,面對滾滾而來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魚嘴將它一分為二:一條外江繼續擔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條內江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當年李冰特別將內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寬度寬于內江河床九丈九。這樣一來,岷江水流量小的時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節,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寬廣的外江就會容納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澇之災。這種功能就是二王廟石崖上刻著的六個字—-分四六,平澇旱。魚嘴的第二巧,就是它發揮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處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
根據河水在彎道處的環流原理,江水沖擊在彎道的崖壁上會產生漩流,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層;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會自動被帶到外江而不會進入內江。同時,魚嘴又處于“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會從這里排走,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第三個巧:中流砥柱
大家設想,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兩千多年前,眼前這個固若金湯的魚嘴堤壩是用什么材料構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裝有卵石的竹籠,互相連接,形成堤壩。因為用料簡陋,歷朝歷代有不少人想要改變工程用料。元代官員曾在魚嘴這一關鍵部位鑄造一個一萬六千斤的鐵龜;明代地方官又以鐵牛鎮守魚嘴,但是都被洪水沖走,以失敗告終。直到明代御史盧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時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籠裝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剛的自然規律。把竹子編成竹籠,用竹籠裝卵石,層疊堆垛,連接成壩才能減少堤壩斷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間的空隙可使水緩慢滲出,也就減少了潰壩的危險,從而形成既堅固耐沖又不積水的堤壩。同時,由于工程修建時不追求一勞永逸,取材因陋就簡,所以每年的歲修又可使都江堰實現持續更新,體現了因勢利導樸實無華的東方思路。
當然,僅有魚嘴的作用是不夠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的。
都江堰導游詞 篇8
各位朋友:
大家好!都江堰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今天,就由小夢來陪大家一起暢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齊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兒子,由于李冰無子,傳說而來。為紀念父子倆,修建了我們旁邊的這座二王廟,也是觀看都江堰最好的觀景點。今天,我們來一個逆向思維——倒著走。都江堰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今天,我們先從魚嘴看起。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因其形狀像一張鱷魚的嘴巴而得名,昂頭于岷江江心,將岷江分為內外兩江,東邊的`內江用于灌溉農田,西邊的外江則用于排洪。魚嘴主要起到兩個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經過魚嘴上的一顆顆排列整齊的小石頭,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內江的沙占二成。這樣,灌溉農田的水就會十分清澈,因為大多數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則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大家請看旁邊的幾個小島,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幾個小島而繞成“S”型,使其主流直沖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漲,洶涌的水勢不再受小島所影響,主流直沖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便會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就是這樣的“魚嘴”,保證了當地人民在枯水期的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濫的發生,真是功不可沒。當然,沒有幾個小島和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的協助,“魚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朋友的互幫互助。
現在我們奔向下一站——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將寶瓶口多余的內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還會自行潰堤,讓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以保證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災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當江水疾馳而來,會由于離心力作用形成漩渦,將泥沙或沖上岸,或帶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們的最后一站——寶瓶口。寶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寶瓶口的水會被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以此來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戶去。換句話說,若是寶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沒有水喝。所以寶瓶口和飛沙堰還真是一對“幫人排憂解難”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個主要的水利工程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條魚,那么“魚嘴”處就是魚的頭,飛沙堰就是魚的身子,而寶瓶口,則是魚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壩。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來,希望大家記住這個“水利工程的鼻祖”哦。不知道大家玩得開不開心呢。經過一番游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現在我們就向食物大軍進發!
都江堰導游詞 篇9
四川省都江堰寶瓶口。寶瓶口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都江堰導游詞 篇10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人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灌溉區域已達40余縣。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游、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巖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干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都江堰灌區是四川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拔锶A天寶,地杰人靈”,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水利,星羅密布,各展風韻,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人民渠、東風渠、三合堰、通濟堰,碧水蕩伯;黑龍灘、三岔湖、魯班水庫,湖光漣滟;龍泉洞穿,天工開物,靈水泉涌”。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
都江堰導游詞 篇11
親愛的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都江堰游覽觀光。今天,我有幸擔任你們的導游,F在請隨我一同出發。請注意:請大家進去后不要亂丟垃圾、踐踏花草、隨地吐痰。謝謝!
在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三國時期叫“都安堰”,有名“金堤”,唐代叫“楗尾堰”,到了宋代,才有“都江堰”這個名字。
現在大家請下車,跟我走,前面就是伏龍觀。伏龍觀是傳說中李冰降服孽龍的地方,現在用于祭李冰,伏龍觀里現有李冰石像和飛龍鼎,F在,請大家自己參觀伏龍觀,半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請大家跟我來,這邊是安瀾索橋,又被稱做夫妻橋,是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始建于宋代,17世紀毀于戰火,在清代重建,現在把竹索改成了鋼索,木樁改為混凝土樁。剛建橋時,它叫“珠浦橋”,宋代是改名為“評事橋”,直到清代重建時,才改名為“安瀾橋”。
請大家跟我上橋,往下看,這河的河床里有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朝萬歷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離堆公園里有它們的復制品展覽。
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可以去離堆公園、藥王廟、二王廟游玩,5點正大家在景區門口集合。
都江堰導游詞 篇12
各位游客:
歡迎各位來到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都江堰景區。我是愛之馨旅行社派出的導游黃璐芷,大家可以叫我小黃。很高興今天可以為大家服務!記得當代著名詩人余秋雨曾說過,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可見都江堰在水利工程里面的地位非同一般。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涌著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離堆公園
我們進入都江堰景區,首先來到的是離堆公園。離堆公園占地90余畝,1932年建成。公園大門對聯:“完神禹斧椎功,陸海無雙,河渠大書秦受惠;攬全蜀山水秀,導江第一,名園生色華陽篇”。上聯說,譽稱“陸!钡奶旄w世無雙,歸功于李冰太守,他接過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偉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聯說,總攬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我們進入都江堰景區,首先來到的是離堆公園。離堆公園占地90余畝,1932年建成。公園大門對聯:“完神禹斧椎功,陸海無雙,河渠大書秦受惠;攬全蜀山水秀,導江第一,名園生色華陽篇”。上聯說,譽稱“陸!钡奶旄,蓋世無雙,歸功于李冰太守,他接過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偉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聯說,總攬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這離堆公園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處。
寶瓶口
下面我們看到的就是寶瓶口,作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體工程之一,寶瓶口主要用于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很困惑這個口子是怎么鑿出來的呢?又有什么功效呢?讓我們回到2250年前吧,當時只有開鑿玉壘山,打通寶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蜀郡太守李冰在這個問題上很苦惱。因為玉壘山是礫巖,相當堅固,在那時的秦國沒有炸藥,即使有鐵器,硬度也有限。突然有一天,李冰看見一老農在燒石灰,他頓時來了靈感,便帶上民工,先用柴火焚燒巖石,等巖石熾熱變紅后就澆上冰冷的岷江水,只聽“噼里啪啦”的聲音,巖石表層就破裂了。就這樣,整整用了八年的時間,一個寬20米,深40米,長80米的口子終于燒了出來,而被鑿開的山丘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離堆公園了。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后,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
大家看到的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后水勢便于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托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說,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布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我們應該為這個水利工程感到自豪!
飛沙堰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有點傾斜的堤壩就是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床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帮w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干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里泄出。當枯水季節,水位低于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魚嘴
走過金剛堤,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魚嘴了。魚嘴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嘴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嘴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嘴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么要修在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
魚嘴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于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嘴分水后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于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于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源于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于“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里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現在的魚嘴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筑,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里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沖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今天我們看起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蘊涵著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
現在大家可以隨意拍照留念,注意不要翻越護欄,照顧好小孩。14:30我們在旁邊的安瀾索橋入口處集合,繼續接下來的行程。
都江堰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
你們好!
歡迎你們來到四川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小李。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地處岷江出山口。介于北緯31°44′54″-31°02′09″之間,東經103°25′42″-103°47′00″之間。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積占65.79%,平壩面積占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都江堰市是國際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都江堰市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并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旅游設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距都江堰景區24公里,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都江堰初創于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時,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區西北部,灌縣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說明都江堰水利在該市所占位置的重要。
行政區劃
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紫坪鋪鎮、翠月湖鎮.2個鄉向峨鄉、虹口鄉,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都江堰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因灌江得名。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币徽f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
三國蜀漢置都安縣,北周又增置清城縣。唐代兩縣分別改名為導江縣和青城縣,元合并為灌州,明降州置灌縣。1988年,撤銷灌縣設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獲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城區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著許多文物古跡和傳統名居,有二王廟、安瀾索橋、城隍廟、伏龍觀、靈巖寺、千佛塔等重點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漢,民國防區時代為川軍鄧錫侯部黃隱江防軍防區。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積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萬,轄12鎮16鄉。市政府駐灌口鎮。
1999年,都江堰市轄12鎮、16個鄉:灌口鎮、蒲陽鎮、石羊鎮、玉堂鎮、幸福鎮、中興鎮、柳街鎮、聚源鎮、天馬鎮、崇義鎮、龍池鎮、青城山鎮;胥家鄉、駕虹鄉、金鳳鄉、向峨鄉、土橋鄉、安龍鄉、兩河鄉、大樂鄉、徐渡鄉、沿江鄉、民興鄉、青城鄉、大觀鄉、白沙鄉、麻溪鄉、虹口鄉。
2000年,都江堰市轄12個鎮、1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21980人,其中:灌口鎮75059、幸福鎮122728、蒲陽鎮26163、聚源鎮30985、崇義鎮26460、天馬鎮29936、石羊鎮26377、柳街鎮21828、玉堂鎮20894、中興鎮26620、青城山鎮10287、龍池鎮6155、胥家鄉26340、駕虹鄉12307、金鳳鄉14404、向峨鄉14350、土橋鄉12397、安龍鄉11347、大樂鄉11477、徐渡鄉16524、沿江鄉15006、民興鄉13389、青城鄉15671、大觀鄉10761、兩河鄉4721、白沙鄉8472、麻溪鄉5511、虹口鄉5820。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土族、侗族、瑤族、維吾爾族、滿族、鄂倫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號)同意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青城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青城山鎮;青城山鎮政府駐原青城鎮場鎮正中街。將原麻溪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紫坪鋪鎮;紫坪鋪鎮政府駐紫寬街。
將原金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蒲陽鎮;蒲陽鎮政府駐和平街。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胥家鎮;胥家鎮政府駐石龍上街。將原土橋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崇義鎮;崇義鎮政府駐官家花園。將原沿江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柳街鎮;柳街鎮政府駐五一村。將原徐渡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石羊鎮;石羊鎮政府駐政府街。將原大樂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安龍鎮;安龍鎮政府駐海棠路。將原兩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大觀鎮;大觀鎮政府駐雙風路。
2004年,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幸福、蒲陽、中興、聚源、天馬、崇義、龍池、柳街、胥家、安龍、大觀、紫坪鋪、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個鄉(向峨、虹口)。
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4.4℃。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結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臺風出現。
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于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都江堰導游詞 篇14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筑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關于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独ǖ刂尽氛f:“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建了都江堰這項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佳水資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導游詞】相關文章:
都江堰導游詞09-12
都江堰的導游詞07-19
都江堰導游詞04-17
都江堰的導游詞07-02
都江堰導游詞[合集]11-20
都江堰景區的導游詞07-22
都江堰景點介紹導游詞06-26
[精選]都江堰導游詞14篇07-23
都江堰導游詞(大全15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