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具備豐富知識的導游,往往需要進行導游詞編寫工作,導游詞是導游員進行實地口語導游的基礎和前提。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蘭州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蘭州導游詞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蘭州城隍廟始建于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后改易現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廊戲樓,北有卷棚歇山頂式享殿,后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回廊下原有壁畫,現已不存。1956年辟作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現在的`城隍廟,就是一個大型的古玩經營市場,有100多戶商家,經營著各類古玩、書畫、瓷器、奇石、銅器、玉器,熱鬧非常。
蘭州城隍廟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后改易現名,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其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張掖路步行街中段。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廊戲樓,北有卷棚歇山頂式享殿,后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回廊下原有壁畫,現已不存。1956年辟作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
蘭州城隍廟在蘭州市張掖路。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后改易現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
蘭州導游詞2
水車園位于市濱河路西段,東鄰中山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云觀,是濱河路旅游線上的重要一景。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水車園是蘭州市旅游局為再現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專門設計仿建的游覽參觀公園。
水車輪幅直徑達16。5米,幅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于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沖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等轉至頂空后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
水車園再現了水車這種古老的水利機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為快。水車園建成于1994年,占地14500平方米,由靖遠縣特級木工高啟榮建造。公園由雙輪水車、圍堰、水磨坊服務室和游樂區組成。
蘭州導游詞3
概況
蘭州市位于甘肅省中東部,西與青海省海東地區相鄰。是甘肅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1.31萬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631.6平方千米。總人口323萬人(20xx年)。轄永登、榆中、皋蘭3縣和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5區。市政府駐城關區南濱河東路637號。
地處黃河上游,隴西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交會地段。市區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南北群山環抱,市區海拔平均高度1518米。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9.8℃,年均降水量327毫米。名勝古跡有明肅王府、魯土司衙門、中山鐵橋、興隆山,吐魯溝、石佛溝、徐家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白衣寺塔以及多處文化遺址等。
歷史沿革
秦屬隴西郡。西漢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金城,取“金城湯池”之意;一說,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隴西郡。永初四年(110年),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隴西縣),十二年后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前涼永安元年(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隋開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
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759年)改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寶應元年(762年)蘭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848年)蘭州又歸唐屬。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陜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1666年)陜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陜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1913年,廢府(州)設道,并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1927年改為蘭山區),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
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及近郊劃出設立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17.2萬余人。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洼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千米。
1949年8月26日解放。轄皋蘭縣。1950至1970年轄區范圍多次調整。1985年又將白銀區及皋蘭縣之3個鄉劃歸白銀市后成今市區轄境。全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蘭州市總人口3142523人。其中:城關區936888人、七里河區478457人、西固區336029人、安寧區195704人、紅古區140681人、永登縣478039人、皋蘭縣161212人、榆中縣415513人。
20xx年11月28日,蘭州市民政局《關于全市行政區劃設置及管轄區域的.通報》:近三年來,蘭州市鄉(鎮、街)行政管轄范圍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合并。目前,全市法定的鄉鎮由原來的91個精減為61個(因天祝縣的東坪、賽拉龍鄉尚未正式移交永登縣,故未包括在內)。街道辦事處由原來的40個調整為51個,現將全市各區縣行政區劃設置及管轄區域予以通報。(全市共有51個街道、34個鎮、27個鄉,336個社區、803個村委會,4503個村民小組。在該通報中,均家灘、南面灘、駱駝灘3個社區居委會由高新區管理,單列)(蘭州連海經濟開發區:管理永登縣連城鎮、河橋鎮和紅古區窯街街道、下窯街道、礦區街道、海石灣鎮)
蘭州導游詞4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是黃河浮橋。當時有這樣一首民謠:
黃河害,黃河險;
凌洪不能渡,大水難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
可見當時要渡過黃河是多么的艱難。南北兩岸的人要過黃河,夏秋憑小船和羊皮筏子橫渡,冬天河面結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黃河鐵橋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一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后,沿黃河河谷進入蘭州,大約在公歷3月10日到達蘭州。這個叫布魯斯的英國人先是站在黃河北岸,很抒情地對當時蘭州的北城墻進行了“風景如畫,給人印象很深”的贊美后,接下來便對如何過黃河進入“風景如畫”的城里感到頭疼了,他這樣寫道:
根據季節的變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經過西北部的船橋或乘渡船來到蘭州。城市對面的河寬將近有300碼,我們途經時,河水尚未解凍。冬天人們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經過,聽說每年解凍的時候都會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時候,這些人還堅持走這條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潛在的危險。對此,蘭州詩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情形:一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經過漫步如平地……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約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開,用大木連接起來,再鋪上木板,圍上圍欄,兩岸各立2根將軍柱(大鐵柱)、6根大木柱,又用兩條各長120丈的鐵索將船固定在河面上。但這種浮橋屬于季節性的橋,因為黃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黃河結冰前必須拆除。英國人布魯斯緊接著又這樣描寫了每年春天浮橋落成時的宏大場而:
每年組建船橋的開幕儀式都熱鬧非凡,主要的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參加這次盛會。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與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風俗相媲美,那是國王杜格娶亞得里亞的儀式。
冬季,黃河結冰,行人和車馬要過黃河,就只有靠冰“橋”。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橋,不但十分麻煩,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資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宋國公馮勝與元將廓擴鐵木爾(王保保)作戰時,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搭造了浮橋,這是蘭州地區最早的黃河浮橋。但這座浮橋當時只是為了方便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衛國公鄧愈率軍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橋,以運送糧餉,命名為“鎮遠浮橋”。12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衛指揮僉事揚廉,將浮橋移至“河水少緩,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為靠近城區,除了軍事用途外,這座黃河浮橋也成了黃河歷史上第一座可供民眾過河的`浮橋。
1906年,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準修建黃河鐵橋,并在1906年10月以16.5萬兩白銀包工包料的總價承包價德國泰來洋行,合同規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黃河鐵橋竣工之后,實際耗銀30.66萬兩。
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一個清晨,數十輛大馬車浩浩蕩蕩從新鄉火車站簡陋的貨場里潮水般涌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鈴鐺聲,還有梆子,秦腔,花兒,馬的嘶鳴,匯成了一曲眾聲混雜的交響樂,響徹漫漫古道,從新鄉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橋建成后,兩邊建了兩座分別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分別有楹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第一橋。
天險化康衢直入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蠕開畫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觀。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中山橋不但經受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藥,大火燒毀了橋南端18節木橋面和部分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座弧形鋼架拱梁,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在的鐵板橋面。現在蘭州市的橋梁已達十余座,使自西固達川入境從榆中與白銀交界的烏金峽出境,在蘭州境內全長152公里的黃河成為橋梁最密集的河段。
鐵橋古渡老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
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于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蘭州導游詞5
七里河百合是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的特產。被譽為百合之鄉的七里河區擁有4.28萬畝的百合種植面積,形成了規模較大的產業鏈,而百合產業鏈的延伸和深加工產品的研發也取得一定成果,百合營養粉、營養麥片、百合果酥、百合醋已成功上市,百合棗粉、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雞等新產品已研發成功。
蘭州百合是甘肅省、蘭州市的'名牌產品,是七里河區最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在全國四大百合產區中,蘭州百合色、香、味、形等均屬第一,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近年來,蘭州百合產業的發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七里河區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基地化、經營一體化、管理規范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思路,堅持"抓區域優勢、抓無公害生產、爭創優質精品、樹立品牌形象"的原則,使蘭州百合成為加快農民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目前,全區百合留床面積4.2萬畝,年產量1500萬公斤,總產值31500萬元,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41%;農民人均百合收入2745元,占全區農民人均收入的38%。蘭州百合證明商標使用企業達到了65家,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七里河區西果園鎮袁家灣村被譽為“中國百合第一村”,是我市百合的主產區,今年全區百合留床面積達到4.7萬畝,產量達1530萬公斤,總產值42840萬元,約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68%。
七里河區堅持“布局區域化、生產基地化、產品名牌化”的發展思路”和“因地制宜,無公害生產、集優創精,樹品牌形象”的原則,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優勢明顯的作物帶和產業帶。到20xx年,百合留床面積達到4.2萬畝,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區的西果園鎮、阿干鎮、黃峪鄉、魏嶺鄉、彭家坪鎮、八里鎮等地區(西固區金溝鄉及榆中縣永靖縣部分鄉鎮也有少量種植),百合產量1510萬公斤,總產值32163萬元;農民人均百合收入3009元,占全區農民人均收入的43.6%。目前已建成省、市級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1182畝,建成標準化示范區3.2萬畝,無公害認證面積達到3.7萬畝,建成示范鄉鎮5個,種植戶達到10954戶。逐步形成了以西果園鎮的蘭州百合城為中心,輻射八里鎮、阿干鎮、魏嶺鄉、黃峪鄉等周邊鄉鎮,共有93家百合加工企業。全區現有冷藏庫39座,庫容達到1064萬公斤,每年分兩季存儲,儲量可達2128萬公斤,完全能夠滿足百合常年加工貯藏的需要;全區年加工能力在50噸以上的企業有40多家,這些企業全部使用了“蘭州百合”證明商標。目前蘭州百合不但暢銷至廣州、上海、北京、烏魯木齊、杭州、昆明、西安、沈陽、武漢、西寧等全國省會城市,還擴散到深圳、珠海、汕頭等沿海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國、日本、泰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xx年出口創匯達到100萬美元。
蘭州導游詞6
蘭州。它是甘肅省省會。
位于隴中皋蘭山北麓,黃河流經市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沖。 蘭州有許多著名的景觀。其中我經常去的地方就是五泉山了,因山有“甘露泉”,“蒙泉”,“掬月泉”,“摸子泉”,“惠泉”而得名。傳說,霍去病西征,因口渴找不到水喝,便用馬鞭大出五個泉眼。
春天,山上春花爛漫,正是人們踏青的去處;夏天,樹木郁郁蔥蔥,在樹蔭下乘涼的人特別多;秋天,樹葉像蝴蝶一樣從樹上飄下來,給大地媽媽穿上了一層外衣,人們相約登高望遠;冬天,白雪皚皚,孩子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歡樂的笑聲在群山間回蕩! 我喜歡的另一處就是黃河風情線了。因為那里有蘭州的標志性建筑—“黃河母親”雕像。那是用石頭雕刻的一位慈祥的母親懷抱著一個頑皮的孩子。人們常把黃河比喻成母親,站在雕像前更能感受到母親的偉大。風情線上還能看見一排又打又整齊的水車,遠遠望去多么想一排排士兵肅立在那里守衛黃河啊!到了夜晚,黃河岸邊的.音樂噴泉隨音樂起伏,河水中映出紅的光、綠的光、藍的光、紫的光,真像童話世界!
我愛我的祖國,更愛我美麗的家鄉—蘭州!
蘭州導游詞7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起首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自滿孤高的橋,它就是號稱“黃河全國第一橋”的中山橋。
中山橋位于蘭州市金城關,凌駕黃河,鄰接白塔。中山橋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908年2月開工,1909年6月完工。它是由美國人計劃,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耗費白銀306600余兩。中山橋長233。5米,寬8。36米,是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以是有黃河全國第一橋之稱。其后為眷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老師,該橋于1942年更名為“中山橋”。中山橋是全鋼結構的五拱橋,造型雅觀大方,氣魄磅礴,北面有郁郁蔥蔥、高高矗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橋下滾滾黃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過。
夜晚的中山橋是黃河岸邊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燈給中山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眺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臥在黃河之上。臨河寓目,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竹苞松茂!
顛末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山橋已經完成了它的汗青義務,不能再遭受更多的壓力,此刻的中山橋已經改為步行橋,人們在橋上照相、休閑、娛樂……中山橋由于它的百年汗青和奇異造型成為蘭州的符號性構筑,成為值得蘭州人孤高的手刺。
蘭州導游詞8
蘭州鼓子是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說,有的段子光唱不說,有的段子又光說不唱,而有的段子則有唱有說,似唱似說。一般采用自彈自唱形式,演出時要求演員的手勢、面風等,都要能給聽眾以美的感受。
蘭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樣,有些段子只說不唱,有些段子則有說有唱。演唱時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還輔以揚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簫、笛等,演唱者一般為一人。其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幽廣,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將喜、怒、哀、樂等復雜思想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演員的手勢和面部表情都能給聽眾以美感。 蘭州鼓子,曲牌豐富,唱腔優美,風格高雅,韻味悠長,且鄉土氣息濃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約有一百多種。從聲腔上來講,可分為平調、鼓子、越調三種,平調多為單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頭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聯綴而成;越調腔也是由越調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聯套而成。
各種曲牌都有其特點,可以表達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緒,如"邊關調"的悲壯,"北宮調"的凄涼;"緊訴"的熱烈緊張,"慢訴"的舒緩輕快;"石榴花"和"倒推槳"的抒情婉轉,"金錢調"和"剪靛花"的喜悅平和以及"羅江怨"、"疊斷橋"的憂郁悲傷。再如提煉全曲精華的"鼓子頭",敘述情節的"詩牌子",傾訴衷腸的"悲調",還有抒發豪情的"依爾喲",真是千啼百囀,各盡其工。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揚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鈴、簫、笛等為輔;早年還有八角鼓、四葉瓦、瓷碟等擊節伴奏,后則用小月鼓擊節起頭。傳統曲目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贊頌祝賀之詞;二是詠物寫景之言;三是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則是第三類。
從傳承譜系中可以看出,蘭州鼓子藝人處在嚴重的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狀態,現今比較活躍的藝人絕大多數都在60歲左右,50歲以下的僅有數人。由于政府部門沒有設立對蘭州鼓子的專項財政開支,每次舉辦活動都是由藝人和愛好者自籌資金,藝人們也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限制了此項活動的開展。以達家莊為例,較為固定的活動場所在一戶面積只有20平方米的居民家里,演唱時,樂器和演唱者占據一定空間,聽眾只能坐在炕上、蹲在地上和門外。為了使這門具有安寧地方特色的'中華古老藝術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文化力量,擬于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安寧區蘭州鼓子進行保護:
1、建立以專家、區政府、街道主管領導為組長的蘭州鼓子保護領導小組,經費列入區財政年度計劃,保護工作納入文化部門、街道、村委會的工作計劃。建立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崗位干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整理普查資料,建立完善鼓子藝人檔案,定期舉辦鼓子培訓班,從樂理開始,逐步深入進行教唱活動,尤其在現有的老藝人、新藝人中,強化保護意識,建立完善的人才傳承機制,并與所在地各大學音樂系建立聯系,注意在音樂系師生中發展新生力量;
3、整理曲目,并印刷成冊,聘請專家組織開展理論研究,保持蘭州鼓子的原生態,成立安寧區鼓子協會,舉辦鼓子專題演唱會,為藝人創造機會更多地參加各種適宜的文藝演出活動;
4、由街道出面,為鼓子藝人協調解決較為固定和適合的演出場所。
蘭州導游詞9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斗和繁衍在黃河流域。在數千里的黃河流域,由于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里。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來的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其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于這一地區;標志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里。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里。
古代的`黃河,河面寬闊,水量充沛,水流清澈。我國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大河”。到了西漢,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稱她為“濁河”或“黃河”,但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唐宋以來的千余年歷史中,由于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黃河的泥沙含量日漸增多,污染加劇,我們偉大的母親“患脖了,這就給黃土高原和西北大地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蘭州首當其沖,盡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群眾為給母親“治療”,舍生忘死,前赴后繼,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最終還是迫使我們接受了一種不愿接受的現實,那就是“懸河”和“城摞城”。災難有時也能轉化為財富,在開發黃河旅游區的今天,“懸河”已成為舉世奇觀,“城摞城”也將成為探秘尋古的游覽勝地。我們蘭州人可以驕傲地向世人宣布:“請到蘭州來,感受‘頭頂一條河,腳踩六座城’的獨特韻味!”
“黃河母親”雕塑,位于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余噸,是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具藝術價值的。作品由“母親”和“男嬰”組成構圖,分別象征了黃河母親和華夏子孫。作品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優秀獎。“黃河母親”現已成為蘭州的標志性雕塑,也代表著蘭州形象。
“黃河母親”雕塑,位于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目前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
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整體造型是一位神態嫻雅的母親側臥黃河岸邊,看護著懷抱中游泳的幼兒的情景。分別象征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黃河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該雕塑構圖簡潔,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蘭州導游詞10
皋蘭紅砂洋芋種植歷史悠久,因種植在皋蘭特有的紅綿砂地里,故冠名“皋蘭紅砂洋芋”。皋蘭紅砂洋芋原產地地域范圍為東經103°32′至104°22′、北緯36°05′至36°50′之間。產地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屬溫帶半干旱氣候,氣候干燥,降水稀少,年均氣溫7.2℃,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768小時,無霜期144天。鄉民們發明在地里鋪壓一層當地特有的紅綿砂,俗稱紅砂地,可降低土壤的PH值,壓堿抗旱。而這種紅砂地特別適宜皋蘭紅砂洋芋生長,因此皋蘭紅砂洋芋產業日益壯大。
皋蘭紅砂洋芋是皋蘭縣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一大優勢特色產業。其外觀皮色鮮亮,塊莖表面為淺土色至淺褐色,大小適中勻稱,單個塊莖重量在175克~199克之間,質量上乘,營養豐富,主含淀粉,干物質中80%為淀粉。在鮮薯塊莖中,淀粉含量14%~19%,粗蛋白1.52%。1999年7月26日被國家農業部陜西楊陵農產品鑒定中心鑒定,依據ZBB23008—85標準,綜合判定為一級品,命名為“明星牌紅砂洋芋”。皋蘭紅砂洋芋比一般水、旱地洋芋早熟15-20天,畝產量高15%左右,商品率高達80%左右。1995年每公斤售價達到1.1元。明星二社的`魏慶周,1995年種的3畝皋蘭紅砂洋芋,銷售收入達7000元,其中有1畝收入高達3000元。目前,皋蘭紅砂洋芋不僅占領了蘭州、白銀兩大市場,而且遠銷到陜西、新疆、上海、福建、江蘇、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市。部分一級品出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俄羅斯等地。
皋蘭紅砂洋芋因其淀粉含量高,用途十分廣泛。它可做蔬菜,又可做主食,除鮮食外,可加工成皋蘭紅砂洋芋雪花粉、泥粉、薯片、膨化食品、酥脆薯條、薯餅、罐頭,以及食用的粉條、粉絲、粉皮等。它也是淀粉的首選原料,其淀粉廣泛應用于食品、飼料、醫藥、化工、紡織、造紙、橡膠、石油、廢水處理等。另外,經加工的廢水、廢渣等下腳料,可綜合利用,生產多種化工原料,如飼料酵母、可燃氣體、高效液體肥料等。
為了將皋蘭紅砂洋芋這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縣上制定種植規劃和規程,下派農技人員駐守指導,成立皋蘭縣明星紅砂洋芋協會、皋蘭縣豐水村紅砂洋芋協會和皋蘭縣中堡村紅砂洋芋產銷協會以及皋蘭縣明新紅砂洋芋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目前皋蘭紅砂洋芋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
蘭州導游詞11
甘肅省的省會蘭州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和商貿中心, 是以石油化工為主,有色冶金、機電、輕紡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黃河上游經濟區和隴海——蘭新經濟帶西部核心城市;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商貿金融中心和連接中、西亞及歐洲各國的內陸口岸城市。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科研教育中心和商貿中心。
蘭州市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旅游的熱點城市和重要集散地,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獨特。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雄姿、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中山鐵橋,并參觀白塔山、省博物館、五泉山、蘭山公園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引大入秦工程等景點。游客也可從蘭州中轉去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等景點旅游。
蘭州城形象標志設計,構成城市標志了“蘭”字的基本造型。三大筆觸分別運用藍、黃、綠三色,分別代表了藍天、黃河和綠地,并象征著天、地、人的.和諧,展示了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新蘭州。其中,了視覺審美,標志最下部是“中國蘭州”的手寫書法字體,契合了蘭州的城代表黃河的黃色居中,是蘭州兩山夾一河地貌的奔放寫意,而嵌入三大筆觸的黃河母雕像,凸顯了蘭州作為黃河之都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標志之于蘭州的識別度和唯一性。雕塑底座被處理成奔流向前的波濤,象征著黃河東進、發展西進。在標志筆刷中融匯的馬家窯紋飾突出了黃河文明,強化市宣傳語“絲路山水名城,中國黃河之都”。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歷史和大自然為蘭州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并曾入選中國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蘭州市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文物點50多處,古遺址50處,古城12處,古建筑15余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徐家山、吐魯溝、石佛溝;市區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觀、等名勝古跡,還有蘭山公園、西湖公園、濱河公園、水上公園等風格各異的景點。蘭州是馳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節更是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游特色。
蘭州是一個東西向延伸的狹長型城市,夾于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經過城建部門的規劃建設,沿黃河南岸,已開通了一條東西數十公里的濱河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省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游客游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游記等眾多雕塑;并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
蘭州導游詞12
蘭州是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黃河穿城而過給蘭州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旅游資源,蘭州人民利用這一資源,因地制宜,建成了黃河風情線,以此為龍頭和拳頭產品,大力發展蘭州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極大地提升了我市的對外形象。
從旅游文化上來說,絲路文化、黃河文化、民俗文化是蘭州旅游的三大特色,但相對而言,黃河文化才是蘭州最現實的旅游資源。所以,充分利用黃河帶給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打好"黃河牌",唱好"特色戲",做好"大文章",才能提升蘭州旅游的品味和檔次。20___年,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黃河風情線,這一設想的提出,為蘭州的旅游業理出了頭緒,找準了方向。
20___年召開的蘭州市第十二屆人代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黃河蘭州市區段百里風情旅游規劃建設和管理整治的決定》,把風情線的建設提升到了法律高度。隨后來自全國各知名設計部門的.幾套設計方案在市內一些媒體上刊出,向市民征詢意見和建議,增強了市政工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贏得了各界和好評。最后,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和蘭州市規劃土地管理局在多家規劃方案的基礎上,確定了"飛天錦帶串明珠"的規劃,這條"錦帶"西起西固區西柳溝,東至城關區桑園峽,全長約38。4公里,南北平均寬度600米。
三年來,黃河風情線在不斷地完善,綠化亮化工程、近水廣場、音樂噴泉、四季園、金城關旅游文化街區、龍源、碑林、親水平臺、體育公園……一批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設施和景點使得風情線日益靚麗多姿,成為具有蘭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來蘭州觀光旅游。
旅游業是一個潛力很大的"朝陽產業",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其旅游業也都很發達。從去年開始,我市爭創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如今已經通過了省旅游局的初審,等待國家旅游局的最后驗收。"創優"工作的開展,為我市旅游業帶來了新的契機,蘭州的旅游業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政府主導型和旅游產業格局在蘭州已經初步形成。特別是今年市政府出臺的《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這個《決定》首次把我市旅游業的發展納入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把旅游業確定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這預示著蘭州旅游業的發展從此要提速了。
古老的黃河,在蘭州旅游業的發展中煥發新姿;迅速發展的蘭州旅游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人們有理由相信,蘭州的明天更美麗。
蘭州導游詞13
我的家鄉在蘭州,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蘭州女孩兒。
蘭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百里黃河風情線,宛如一條綠色飄帶一樣與黃河交相輝映,整個風情線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廊、樹伴流水”的美麗風貌,被中外游客和蘭州市民譽為蘭州市的.“外灘”。在黃河風情線上,有著西游記、水車園、綠色希望、黃河母親、近水廣場、彩色噴泉、中華“龍源”雕刻園、文溯閣與皋蘭文廟、丁香園等景點,這些景點像一串明珠點綴在百里長岸。
蘭州,是全國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在蘭州市里,黃河猶如一條錦帶,蜿蜒東去。依托黃河兩岸風光和名勝古跡興建的融山木,眾文勝跡于一體的“百里黃河風情線”,則如同鑲嵌在錦帶上的一串明珠。
在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美蘭州不僅景色美麗,名小吃也有很多呢!
蘭州的牛肉拉面,是蘭州最為精神兒,使你倍感溫暖、舒適。
也許南方人并不理解為什么蘭州人一大清早就要吃一大碗牛肉面,他們總認為早上只需要吃一點兒就夠了,就像我們不理解南方人為什么只吃一點兒米飯一樣。其實,蘭州人早上吃一碗牛肉面,是吃出了蘭州的特色,吃出了蘭州人的特色!
來到蘭州,除了要嘗一嘗最有名的牛肉面,還有很多不能錯過的風味美食。
在蘭州,還有一個美麗蘭州,我可愛的家鄉!我熱愛這片土地,我熱愛蘭州!
蘭州導游詞14
軟兒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嚴冬季節深受人們喜愛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涼、爽口、沁人心脾,一人口使人頓感神清氣爽,痛快不已。
皋蘭軟兒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嚴冬季節深受人們喜愛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涼、爽口、沁人心脾,一入口使人頓感神清氣爽,痛快不已。無怪乎1元老于佑任將它與葡萄相提并論,“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軟兒梨”。最有趣的是皋蘭軟兒梨吃法獨具特色,將鮮果貯藏到冬日1變為“褐蛋蛋”時才享用,風味更佳。
皋蘭軟兒梨種植歷史悠久。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張國常編修的《重修皋蘭縣志》中載,“香水梨俗名軟兒,秋時色青黃,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變軟變黑,肉悉成漿,甘如蜜”。皋蘭軟兒梨原產地地域范圍為東經103°32′至104°22′、北緯36°05′至36°50′之間。皋蘭軟兒梨集中產于有“世界第一古梨園”之稱的什川鎮,西岔鎮、黑石川鄉、水阜鄉、忠和鎮、九合鎮也有種植。什川鎮海拔只有1400多米,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從明末清初就開始“引流種樹”。康熙年間開始大規模栽樹,現在有近五千畝梨園,其中軟兒梨樹有七千余株。皋蘭軟兒梨樹屬薔薇科,秋子梨系,其樹勢強健,生長快,結果早,壽命長,抗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果實繁多,果質優佳。皋蘭軟兒梨獨具特色的是樹齡越長,果肉越細,果皮越薄,品質越好。什川至今有三百余年生的'古老梨樹開花結果,年結果200至400公斤。盛果期的皋蘭軟兒梨樹,最高株產可達800公斤,平均株產250公斤,年總產皋蘭軟兒梨約100多萬公斤。
皋蘭軟兒梨的果實近圓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秋末冬初成熟。初收乍摘時,其色黃中帶綠,青中泛紅,果肉較硬而味微酸。若將鮮梨用麥草加溫“發汗”經10多天,便呈淡黃色,則皮薄質軟,酸甜適宜。然后將無損傷的梨揀出,貯藏于窖內或室內木架板上,經40多天,果肉細胞發酵軟化,果皮變褐返砂,果味變甜,此期稱為“化心”或“糖心”。若存至翌年二、三月間食用,其味更佳。隨著氣候變冷,果子凍結如石,吃時倉促不能消融,若用火力,其味乃變酸,失去原來風味,需置于溫暖處自然化開或將它浸泡于冰冷的水中,約莫十多分鐘后,冰殼凝其表面,撈出后去掉冰殼,梨軟如泥,漿液充盈,味甜勝似蜂蜜,且富酒味。吃時撕破表皮,用嘴吸吮,一包如糖似蜜的果汁頓時溶入口中,飲之甜津津、涼絲絲,清香無比,沁人肺腑,余味久久不絕。所謂“皮薄一包水,化肉一團泥”,因此,皋蘭軟兒梨也稱“香水梨”。于佑任先生曾賦詩:“冰天雪地軟兒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滿樹紅顏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至于民間傳說,更是把皋蘭軟兒梨稱作“天庭神仙味,人間靈芝草”,簡直成了仙果。
皋蘭軟兒梨不僅風味獨佳,而且營養價值豐富,含果酸、蘋果酸、檸檬酸、蔗糖、葡萄糖等多種成份,可溶性固形物一般在13%左右,營養價值極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軟兒梨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等功效。如果吃了過于油膩的食物胃里不舒服,或喝醉酒,頭昏腦脹,或發熱頭痛,咳嗽口干,渾身難受,或煤氣中毒,眩暈惡心……吃幾個皋蘭軟兒梨或喝幾口汁水,會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病苦。
皋蘭軟兒梨栽培歷史悠久,為縣內特色優勢農產品。長期以來,什川人對于梨樹的養護頗有心得,刮樹皮、“鋪沙治蟲”等古老的養護方法和先進實用的科技相結合,加之獨特的嫁接、修剪技術,使梨樹不斷煥發青春。20xx年12月24日,什川鎮被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20xx年4月12日,什川古梨園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第一古梨園”;20xx年5月21日,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皋蘭縣成立世界第一古梨園保護局,修訂《關于保護什川老梨樹的若干條例》,完成對現存的9082株百年古梨樹建檔立卡掛牌工作,做到一樹一卡,跟蹤管理。推廣梨樹管護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時查處和嚴厲打擊人為破壞古梨樹的行為。實施梨花谷項目,大量栽植皋蘭軟兒梨。成立皋蘭軟兒梨專業合作社,具體開展皋蘭軟兒梨的栽培、管護、加工、銷售等。
蘭州導游詞15
黃河風情線是蘭州的城市名片,如何讓這張名片變得更加靚麗成為參加蘭州市“兩會”政協委員思考和熱議的話題。3月23日,在蘭州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大會發言時,蘭州市政協委員張新耀建議,蘭州應當提升黃河風情線文化元素,把黃河風情線建設成高水平文化旅游景區。
張新耀說,面對蘭州發展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要求,黃河風情線面臨著嚴重的不適應,主要是缺乏高站位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旅游設施開發滯后,原有的黃河母親、水車博覽園等景區體量小、文化元素少,新的旅游景區創意和開發建設緩慢,旅游服務、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缺失,管理體制不健全,沿岸樓盤開發導致旅游資源被分割等種。種問題。
為此,張新耀建議,對黃河風情線進行重新定位,從城市名片、綠色長廊、文化長廊、休閑旅游勝地等角度,確定黃河風情線的建設目標。從打造高水平文化旅游景區出發,對市區黃河兩岸做出統一規劃,對沿岸土地開發、生態綠化美化、景點建設、配套設施建設做出專項規劃,劃定紅線,制定規則,嚴格按規劃建設和管理,嚴禁不符合規劃的建設項目落地。在黃河風情線景區內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品牌影響力大、開發潛力大的核心景區,因地制宜地開發一批與休閑、度假、商務、娛樂、養生等相結合的復合型產品,以豐富旅游文化內容。他還建議以黃河風情線為平臺,培育一個或幾個有特色、有質量、時間短、場景不復雜的演藝品牌,用旅游演藝留住過夜游客,再配建一些酒吧、茶吧供人休閑,讓游客愿意留下來。
【蘭州導游詞】相關文章:
蘭州景點導游詞07-09
蘭州特產導游詞07-20
蘭州水車園導游詞12-29
蘭州黃河鐵橋導游詞07-21
蘭州牛肉面導游詞11-30
蘭州拉面作文06-01
【精選】蘭州作文400字4篇01-31
實用的蘭州作文300字四篇05-04
蘭州作文600字合集五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