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旅游從業人員,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怎樣寫導游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濟源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濟源導游詞1
各位游客:
您們好,歡迎大家來濟源市觀光旅游。(自我介紹)這次由我為各位提供全程導游服務,相信朋友們在濟源定會感到不虛此行。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臨黃河,東接華北平原,轄4鄉8鎮4個街道辦事處,面積1931平方公里,人口65萬,其中城區人口30萬,城區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是一座新興的工業旅游城市。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候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物考證,這里至少有萬年以上人類活動遺跡,仰韶、龍山文化遺址遍布各處,并曾是“少康中興”夏王朝的都城,商周有原、邵、樊、蘇候國,戰國至漢代軹邑“富甲天下”。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不可勝數的文明瑰寶,木質結構古建筑論其數量和年代均居全省之首,被譽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許多創世神話,如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黃帝祭天、鯀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都發生于此,被有關專家稱為“華夏文化之源”。
濟源境內高山、大河、丘陵、平原交相輝映、各種宮觀廟宇點綴于青山綠水之間,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全市風景旅游區規劃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這在中原地區很不多見。自古以來,這里就是著名的皇家游覽勝地,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來游者甚多,白居易盛贊“濟源山水好”,乾隆皇帝美曰“名山勝跡”。特別是經過近年來的強力開發,目前已初
步形成以道教文化和地質公園為一體的王屋山風景區;以黃河文化和小浪底工程為特色的黃河三峽風景區;以自然山水和獼猴觀賞、溫泉療養為重點的五龍口風景區;以國家級文保單位濟瀆廟、奉仙觀、大明寺為代表的市中心游覽區等“一山一水一廟一猴”的四大旅游品牌。
濟源市地處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地質結構復雜,礦產資源豐富,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以“五小工業”聞名全國。改革開放以來,濟源以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量引進外資,工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形成能源、建材、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器、食品飲料、醫藥等八大工業體系,涌現出河南濟鋼、豫光金鉛、濟源煤業、豫港焦化、恒通化工、奔月浮玻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濟源工農業協調發展,農業基礎穩固,盛產糧、棉、油和林、牧、漁地方特產,是河南省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優質煙葉生產基地。多年來全市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增幅,均居全省各地前列。隨著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和“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等稱號。
作為處在晉豫兩省洛陽、焦作、晉城、侯馬四市中間的濟源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焦枝鐵路跨越南北、侯月鐵路在此接軌,成為我國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形通道,207國道、新濟公路、濟邵公路、濟陽公路與小浪底專用線四通八達,還有太原至澳門、運城至東明高速公路在這里形成“十”字形交匯,交通相當便利。黃河小浪底、沁北電廠和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更為濟源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濟源又被省政府先后列入實施中原城市群率先崛起戰略中九個省轄市和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發展
前景非常喜人。我們熱誠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觀光旅游。
王屋山風景名勝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道教文化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道教把天下名山分作十大洞天,而今我們要去游覽的.是被列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
王屋山“因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4A級景區,總面積265平方公里。2003年王屋山以珍稀地質遺跡等資源優勢,名列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榜首,現又通過評審向世界地質公園沖刺。王屋山主峰天壇山,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華夏炎黃子孫大統天下的圣地。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生在這里。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圣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黃帝、老子學派思想為基礎的“黃老道”發展而來,帶有濃厚的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米,高聳于太行山南端,有“太行之脊、擎天地柱”之稱。它以天壇峰為中心,前有華蓋峰開道,后有五斗峰壓陣,左有日精峰、右有月華峰簇擁,這一峰突起、群山卑圍的拔地通天之勢,獨具“王者風范”,被譽為“道境極地”,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唐代著名高道司馬承禎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中,把天下名山分作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為“天下第一洞天”,號“小有清虛之天”,從此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首地位。
王屋山的興盛和道教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傳軒轅黃帝一統天下之后,于三年八月十五日在天壇峰重會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術,并在此建上訪院,尋訪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
濟源導游詞2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爾雅?釋水》中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面積1931平方公里,人口72萬,位居河南洛陽、焦作及山西晉城、運城四市的中間地帶,素有“豫西北門戶”之稱。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成為河南省省轄市,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2012年被列入中原經濟區核心發展區域和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2014年以來被確定為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市和全省唯一的全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籃球城市、全國文化模范城市、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等多項榮譽和稱號。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之城。濟源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搖籃地帶,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盤古開天等創世神話和傳說均發源于此。相傳軒轅黃帝曾在王屋山設壇祭天戰蚩尤,開創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曾在此建都;戰國時代,古軹作為韓國的都城,位居“天下名都”之列;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濟源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濟源古代歷史名人眾多,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曾在此求仙修道,玉陽公主在沁水河畔修建沁園,著名的詞牌名“沁園春”由此而來;藥王孫思邈常年在王屋山懸壺濟世并終老于此;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此隱居多年,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濟源是名相裴休、“茶仙”盧仝、北方山水畫派鼻祖荊浩的故里。
這是一座獨具魅力的山水之城。濟源地處太行山南端、黃河北岸,境內大山大河交相輝映,山水風光旖旎,旅游資源豐富,培育了王屋山、黃河小浪底、五龍口、濟瀆廟等知名景區。王屋山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黃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庫、黃河三峽于一體,煙波浩渺,壯麗秀美,被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五龍口有緯度最北的獼猴群落,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濟瀆廟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筑之精華,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近年來,濟源旅游發展融合愚公文化、濟水文化、道教文化、黃河文化、盧仝茶文化、荊浩畫文化等特色文化,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榮獲“中國旅游品牌榜最具人氣旅游城市”稱號。
這是一座朝氣蓬勃的現代之城。濟源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持續探索四化同步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經濟社會發展持續了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工業經濟蓬勃發展,已形成鋼鐵、鉛鋅、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是全國最大的鉛鋅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化工、機械制造基地。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通暢,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設施完備,綠化覆蓋率較高,形成了大氣、秀氣、靈氣的城市特色。目前,濟源正在加快生態水系建設和城市改造提升,向建設創新創業之城、精致大氣之城、美麗宜居之城、山水文化名城的目標邁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持續提升,已形成蔬菜、煙葉、薄皮核桃、冬凌草、畜牧五大特色產業,被命名為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94.41億元,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7.44億元,增長6.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75.05億元,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6.29億元,增長12%。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8.6億元,增長0.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9.9元,增長8.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2.4元,增長7.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69.3元,增長8.5%。
這是一座充滿活力的開放之城。濟源具有強烈的開放、包容、合作意識,堅持“一招應多變”、“一舉求多效”,持續加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全方位提供優惠政策、優質服務,正成為外來投資的`熱土,先后被評為“浙商(省外)投資最佳城市”和“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資城市”、“2011年中國最佳投資城市”、“河南省金融生態示范市”。
這是一座文明和諧的幸福之城。濟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持續加大對社會事業和民生建設的投入力度,率先在全省實現了鎮鎮通高速、組組通硬化路、村村通廣播電視、農村飲水安全和村村通自來水;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的城鄉全覆蓋,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一體化;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被征地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率先在全省為85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敬老補貼,各項保障標準處于全省先進水平;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免除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費;率先在全省完成了鄉鎮衛生院改造和村村有標準化衛生所。濟源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群眾安全感指數持續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濟源正在大力實施就業創業、教育提升、文化惠民、醫療健康、社保統籌、安居保障、扶貧開發、生態環境、公交便民、平安善治等“十大民生工程”,努力使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享有發展的成果。
這是一座務實創新的奮進之城。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濟源正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目前,濟源立足于產業優勢、區位優勢、體制優勢,緊緊圍繞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牢牢把握全域城鄉一體化發展主線,大力弘揚“愚公移山、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務實重干,求實求效,努力使各項工作持續走在全省和中原經濟區的前列,為加快實現“一個中心、兩個率先”(中原經濟區新興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目標,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濟源而不懈奮斗。
濟源,一座充滿生機、魅力無限的現代化城市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濟源導游詞3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道教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自唐代開始已經形成了各路神仙修行居住的洞天福地,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這些均被稱為天下名山,而今天我要帶大家前去游覽的是被列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
王屋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65平方公里。王屋山以主峰天壇為中心,這里一山突起、群峰環繞、丘阜卑圍的拔地通天之勢,獨具"王者風范",大有"眾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據中國最早的地理志《禹貢》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稱王屋也。主峰天壇山,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祭天之所,干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華夏炎黃子孫大統天下的圣地。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生在這里,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經成為我們濟源市的市標,也是激勵濟源人民改天換地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動力。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圣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以黃帝、老子學派思想為基礎的"黃老道"發展而來,帶有濃厚的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麗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也是歷代道家人物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唐著名高道司馬承禎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中,把天下名山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為"天下第一洞天",號"小有清虛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興盛和道教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傳軒轅黃帝大統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壇山重會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術,并在此建上訪院,訪尋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被稱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煉,天壇山絕頂至今尚有"老子煉丹池"遺跡。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晉,清虛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華存,道教理論家葛洪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隋唐以后,尤其是李唐王朝尊老子為始祖,以道教為國教,敕令各地營建道觀,奠定了道教發展的基礎。被稱為我國"藥王"的醫學家孫思邈是唐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結廬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藥行醫,濟世救人,直至仙逝于此,現孫真人墳尚存。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曾先后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倍加賞賜。唐玄宗李隆基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并于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命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自經道風大盛。這樣,在唐數十年間,王屋山相繼建成發紫微宮、陽臺宮、清虛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成為全國道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修身、煉丹、成仙之所,還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韓愈先后來王屋山游歷。他們在此留連忘返,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王維在《送張道士歸山》中說:"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居,別婦留丹決,驅雞入白云"。劉禹錫在《奉送家兄歸隱王屋》中寫道:"陽落天壇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見日,月靜遠聞望。云路將雞犬,丹臺有姓名。古來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今日的王屋山風景名勝區,除完好地保留了數不盡的奇山秀水、名樹古木之外,新修了一條長1500米的索道,新建了一批賓館、飯店等服務設施,更給古老的王屋山增添了現代化的氣息,也使我們的游覽比起古人來顯得更加方便、悠閑、富有詩意。
前面我們看到的第一座奇峰是玉陽山,東西兩峰之間為尚書谷。尚書谷中有靈都觀,系唐玄宗為其胞妹玉真公主賜建,并為當年玉真公主棲身修道之所親筆御書"平陽洞府",現存有玉真公主墓。相傳唐末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先后兩次人玉陽山隱居學道,并與宮女宋華陽妹妹倆發生過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東玉陽山中有麻姑廟、麻姑泉、麻姑河,至今還流傳著麻姑侯真定在此拜師修道的故事。
我們路過的這座山莊叫李八莊,相傳藥王孫思邈晚年人王屋山采藥,至此曾向打鐵后生李老八問路,李老八身有殘疾,但人誠心善,殷勤指點,并告誡山中有虎,勸其謹慎而行,孫思邈十分感動,便醫治好了他的病,遂娶妻生子,形成村落叫李八莊。
前面我們的車子要翻過的這道山嶺被稱為虎嶺,是進入王屋山的第一道天然門戶。相傳孫思邈進山采藥行醫途徑此地,遇一斑讕大虎橫臥林中氣息奄奄,孫思邈上前視之,原來是虎口被一塊骨刺卡住,吐不出也咽不下,十分難受,孫思邈便小心為虎療傷,老虎感恩戴德,后成為孫的坐騎,馱著孫思邈遍游王屋山。從此,這里便稱"虎嶺"。
濟源導游詞4
九里溝景區屬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它西和王屋山景區接壤,北同山西省蟒河自然保護區毗鄰,總面積85平方公里,景點80余處。景區以典型奇異的山水風光為主體,并點綴古老的道教文化。境內奇峰飛瀑,鹿猴爭鳴,云繞巒海,風動林濤。你將會領略到回歸自然的妙趣……
今天我們游九里溝,從延壽臺、通幽亭開始,沿步道可達盧全茶館、九龍飛瀑、獼猴馴化場、蟾堂古廟、金爐頂、東王母洞、侍朗寨等景點,需一天時間。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的車已到達停車場,請大家下車跟隨我進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
玉川泉我們首先看到的這股清泉被稱為五川泉。古時候,濟源雅稱“玉川”。這里是唐代著名詩人、我國茶仙盧全的故里,所以盧全自號“玉川子”,此泉也就叫做玉川泉了。盧全詩云:“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前,千里石壁折,一條流沁泉。”在花洞前,詩人盧全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一副與世無爭的清高形象。
延壽臺我國古時有“品茗延壽”之說,此臺階108級,爬到88級表示“米壽”,99有表示“白壽”,108級表示“茶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君努力攀登,長命百歲。
通幽亭清乾隆《濟源縣志》載:九里溝“扶榛而入,溝壑深邃,四周高峰障目”。峽谷通幽就從這里開始,你若誠心回自然,這里的潺潺流水,鳥語花香,一石一木將使你摒棄鬧市的喧囂。塵世的煩惱,帶給你的將是超凡脫俗、溫馨愉悅的感受。
遠眺金爐頂這里是觀景臺,向東望即可見金爐頂,那里的廟宇建筑宏偉,分南頂北頂,傳說因為曾有金香爐而得名。昔'日田真人在此苦練硬功,因南和武當山迢迢相對,亦稱北武當。山上風景如何?有石刻楹聯為證:“五云深處丹崖碧嶺蓬萊景,萬樹叢中白鶴青松閬苑風。”待會兒,我們就要登上人爐頂,大家可親臨其境自我體驗。
盧全茶館盧全,號玉川子,濟源市思禮村人,唐代詩人,尤以品茶、論茶而著名,亦稱茶仙,一生潛心鉆研茶道,著有茶譜,現收藏于北京圖書館。濟源地區許多山茶均為盧全研制,王屋山的冬凌草,制成冬凌茶能潤喉消炎,還可防癌治癌;九里溝懸崖絕壁上有一種石茶,每年采摘后經過九蒸九餾,消炎利尿有奇效。“待客遠尋巖下藏,烹茶滿酌洞中泉。”相傳盧全經常在此烹茶賦詩,他的七碗荼歌,在日本演變成茶道,因此盧全被公認為茶道之祖,在日本久負盛名。這里建有盧全展館及茶社,歡迎大家品茗參觀。
九龍飛瀑九里溝瀑布眾多,較為出各的有桃花崖瀑布、北安嶺瀑布、石槽瀑布等。其中這里的九龍飛瀑最為典型,豐雨期瀑布寬26.9米,最大落差36.9米,數股激流從斷崖絕壁傾瀉而下,霧氣升騰,聲振幽谷。更奇的是每當麗日晴空,下午3~5時,置身瀑布下舉目而望,彩虹光環奪目,導彩紛呈。西邊漆樹溝中有逸仙洞,洞中套洞,上下兩層,上層進洞往西可直達水洪池,傳說這里是神仙聚會對弈的場所。
石槽瀑布溪水在數百米長的石谷中連跳七級、年深日久,沖刷成S型石槽,銀瀑彎曲飛瀉,浪花點點,如流似瀑,十分奇特。“清風疏翠枝,玉泉洗碧石”,盛夏在此小憩,清風洗面,碧泉滌塵,愉悅無窮。
獼猴馴化場我們進入了獼猴活動的地區。太行獼猴活躍在懸崖峭壁之間,善于攀緣,行動敏捷,是當今世界上進化最快的一種。九里溝這里共五群,約六百余只,它成群結隊,游蕩于茫茫的大山林海之中,雖是野生散養,但經強力馴化,現有三群獼猴可招之即來,與人同樂。
九里溝是天然的野生動物樂園,除獼猴外,還有受國家保護的一、二類野生動物如金錢豹、梅花鹿、香獐、相思鳥、紅尾錦雞、娃娃魚、水獺等。
蟾堂大家看,峽谷盡頭,群峰壁立,石塞內一座小巧玲瓏的瞻堂古廟躍人眼簾。蟾堂始建于唐,屢經修聾,是道教因山就勢、自取形勝、天人合一、巧奪天工建筑的`典范。此石龕進深26米、闊59米,世稱海蟾洞,傳說是道教北五祖劉海蟾修道之所。主要建筑有玉皇樓、天王殿、五龍殿、無生殿和蟾爺殿。無生殿的檢聯為:“心存恭敬神如在,意秉虔誠圣有靈。”五龍殿后有龍洞,深不可測,進到洞內涼氣逼人,勝似天然冰箱。天泉流入此洞不知去向,據說和東海相通。
天泉塞頂天泉,亦稱蟾泉,垂直飛瀉,傾灑如注,落地成潭,泉水清涼甘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飲之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蠟燭峰蟾堂古廟相對的是蠟燭峰又叫獨秀峰,據傳昔日九里溝修建廟宇時,信男善女夜以繼日趕著施工,劉海蟾祖師深感其誠,在此設一蠟燭,通夜不熄,照亮群山,后演化成峰。
原大寨原大寨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傳元末明初有一姓原的首領在此安營扎寨,聚兵造反。原大寨山上平坦,土地肥沃。在此有“回耬收”的說法。1937年濟源革命先烈黨繼新、薛子忠曾先后兩次在此起義,威震晉、豫兩省。
金爐頂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金爐頂。這里一山雙峰,呈馬鞍狀,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三清圣廟,前列月臺、拜殿、山門,左右配殿有五龍祖師寶殿及王母孔圣閣、靈官山神廟。楹聯為:“風生壑口清幽自在群仙府,霞照山頭淡漠追遙列圣宮”。相傳修此廟時,由于交通不便,磚瓦都是用羊馱上來的。過去大殿中有鐵鑄神像,58年被毀。金爐峰亦稱靈山、小北頂。東面這道山嶺被稱為走馬嶺,是王莽攆劉秀所經過的地方。撅子溝中金蟾峰,昂首望天形象逼真。有詩云:“孤峰螺髻小,縹緲出云端。”山上觀日出日落別有一番情趣。
東王母洞此處和西邊的天壇山王母洞遙相呼應,因此稱東王母洞。這里的建筑堪稱石材建筑之精華,石墻、石瓦、石窗、石門坎,千年石門至今開啟自如。這里是道教建筑的典范,以小構簡飾之功達到化合自然之妙。這里的楹聯有三幅:“樣光靄靄云遮仙女龍霄洞,瑞氣騰騰霧罩圣母水晶官”、“白鶴雙舞生前樂,黃粱一夢醒后歸”、“功著唐朝齊天圣,名揚今時稱佛尊”。過棧道可見石龕中有一殿,上刻四皓先生避秦《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將大,富貴之留人,不如貧賤而肆志。”
侍郎寨亦稱孤山寨,獨立成峰,惟西側有一石階可盤旋至頂,經過兩道寨門,地勢非常險要。站在待郎寨,舉目南望,濟邑大地盡收眼底;往北望,金燜頂、王母洞近在咫尺。因深峽相隔,在此架“奔月橋”。據濟源市志記載,寨上建筑系清代工部待郎兼太常寺卿段國璋所建,有觀音臺、點將臺、旗桿眼、山門等,四口石砌水井可供數千人飲用。山下有段姑娘墳,青石拱券,乃段女墓。
各位游客,下午我們可乘車直達水洪池。水洪池因山洪形成天池,且常年混濁不清而得名。這里海拔1470米。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獨特的山頂小氣候,盛夏氣溫最高不超過28℃,晚上離不開被子,夏天沒有蚊子,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歡迎各位朋友在這深山密林的“世外桃源”中體味入生。
濟源導游詞5
五龍口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濟源市東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處,北部與山西晉城市毗鄰,東部與沁陽市接壤,總面積為85平方公里。這里山俊水秀,景色迷人,交通便利,名勝古跡薈萃,是以獼猴、溫泉、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特色的旅游觀光區。早在20xx年前的東漢,皇家即在此建造沁水公主園,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歷史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我們的車行駛在207國道上,大家往前方看,那座山被稱為孔山,孔山狀如臥龍,綿延十余里,因山巔有孔而得名。孔山洞與沁陽懸谷山洞東西對應,民間傳說,這是二郎神擔山攆太陽的扁擔孔。據《水經注》載:“山上石穴洞開,石上有車轍牛跡,均出白天成,非人工所就。“西有夫子坪,東有老君頂,是儒、道兩爭勝的地方。
自古以來因沁水之利,這里就是懷慶府各縣群眾聚會慶豐收的場所,曾有廟宇七百余間,現在人們仍有此游山趕會的習慣。
大家看,前面這座高山,山頂有“V“字形缺口,人稱箭過頂。相傳后羿射日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我們在這里稍作停留,帶大家去參觀一處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渠枋口。
秦渠枋口、五龍口古稱枋口。因秦時即在沁河出山處開鑿秦渠,引水灌田,以核對枋木為閘,故名枋口。它開創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彎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澤至今,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文物價值,是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可與都江堰媲美。從兩漢、三國、隋、唐至宋、元都曾擴建,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在沁口附近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濟、廣惠、永利和興利五條水渠,形成了五龍分水之勢,所以又稱五龍口。現在訪口遺址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枋口,沁河截山而出,兩岸斷壁如削,幽谷碧波蕩漾,風景十分迷人,東漢明帝劉莊在這里專門為女兒劉致賜建沁園,其精美別致為后世稱道,被作為公主花園的代稱。隋唐時代,官宦名流來游者甚多,直至金遼時期仍為官僚宴游之地。我國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曾游枋口,寫下了“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的千古絕唱。這里山水相映,風爽浪低,盛夏如涼秋,“沁口秋風“歷來被譽為濟源九景之一。
好了,請大家上車,我們繼續往前走。
大家看到的前面這塊地方是溫泉,五龍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區域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00米左右,最高水溫l0l℃,水溫穩定,儲量豐富,是我國內陸水溫最高、水質較好的氯化物、硫酸鹽、鈣鈉質醫用地熱礦泉,含有鈣、鎂、鈉、鐵、鉀、硫磺等3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適應治療20多種疾病。現在五龍口鎮投資近億元,正在建設溫泉城,包括溫泉沐浴、溫泉理療、溫泉別墅、室內溫泉游池、溫泉度假村等一系列現代化設施設備,可以滿足游客“食、住、行、游、購、娛“及會議服務等各種需要。
前邊大家看到的又是一處與后羿射日有關的地方,被稱為太陽落山處,《濟源縣志》載:“沁北諸山皆陽落山“。據說,后羿射日,太陽落地,把這里的山石燒得通紅,陽落山名由此而來。現在山頂的靈泉洞內,還留有明代嘉靖年間斗大石刻楷書“陽落山“三個大字。也有人說,五龍口的地熱泉也是太陽在地下燃燒的結果。
大家看,前方這座山似有五個巨大的手指形成,被稱為五行山,南北朝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里,標有白澗溝五行山的地理位置圖。山頂有一個石觀音端坐,那個石猴子正在辭行,天然生就,惟妙惟肖,當地老百姓叫悟空辭觀音。傳說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如來翻手壓在五行山下。你看,這五個山峰似連非連,就是如來佛的五個手指所化。后來觀音菩薩救出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下邊的山洞稱悟空洞。
大家再看前邊這座山更加神奇,被稱為大佛山,唐僧取經歸來,功德圓滿,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這座大佛山是他的.法身像。有美猴王在此,猴子猴孫當然要伴駕,這也許是五龍口的獼猴一直能夠生活在這地球最北緯度艱苦環境的原因了。
現在我們已經人了遠近聞名的獼猴山。人口山上,我們可以看到有東、西兩個石人,右邊的石人面朝懸崖,左面的石人立于山谷之間。原來,這兩個石人是五龍口的巡山夜叉,后來他們行兇吃人,無惡不作,被太上老君點化,改邪歸正,成為護山之神。你們瞧,這兩個石人正在虔誠面壁呢!這個景觀稱作“夜叉朝圣“。
現在,我們的車子通過的這座橋被稱為鳳鳴橋,大家知道,太陽是天帝的兒子,后羿射日,得罪天帝,雖為天神卻不得善終,被逢蒙用桃木棍擊死。太上老君主持正義,派金雞星下凡,為后羿洗冤昭雪。因此有天上金雞星動,天下大赦犯人的說法。李白詩云:“我愁遠謫夜朗去,何日金雞放赦回?“現在這個金雞,就永遠留在五龍口的金雞頂上了。
【濟源導游詞】相關文章:
濟源導游詞8篇05-17
溫馨導游詞山西導游詞07-02
寫黃山導游詞-導游詞范文06-09
經典導游詞05-18
導游詞06-01
經典的導游詞11-16
黃山導游詞11-24
法語導游詞12-29
廣西導游詞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