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好詞>導游詞>云南昆明導游詞
云南昆明導游詞
更新時間:2024-09-20 21:40:29
  • 相關推薦
云南昆明導游詞(精選23篇)

  作為一位出色的導游人員,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游詞,導游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游覽景觀、遵照一定的游覽路線、模擬游覽活動而創作的。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云南昆明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

  官渡古鎮大門(大牌坊)位于昆明東南郊8公里處,地處滇池北岸、寶象河下游,占地17平方公里。官渡古鎮文化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官渡古鎮因其歷史文化深厚而遠近聞名,歷史文化古跡雖有損毀,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得以保留下來。古鎮中那些用螺螄殼和著粘土舂夯而成的院墻,依然在風雨中兀立。百年的土屋民居尚存,實屬難得。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官渡曾是一個譽滿滇中的古渡口,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古鎮之一,唐宋時已是滇池東昆岸的`一大集鎮,元代與昆明同時設縣,明清已成為商業、手工業很發達的鄉鎮。昔日官渡,商賈云集,高塔輝映,有五山、六寺、七閣、八廟和眾多人文景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文化建筑遺址。

  歷史悠久的官渡鎮位于昆明東南郊,是昆明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官渡原名“窩洞”是滇池岸邊一個螺絲殼堆積如山的漁村。這里云水淼靄,薰風無浪,風光如畫。早在唐代,“窩洞”便是南詔王公游覽滇池時理想的駐足之地。宋代,大約在1180年至1190年間,駐守“鄯闡”的演習高生世,常乘舟至窩洞游覽。高生世的船繩于岸邊,于是便把窩洞命名為“官渡”。高氏似乎對官渡情有獨鐘,干脆把官渡劃為自己直接管轄的治所,于窩洞置官渡縣治,并修建了城池。

  官渡作為風景旅游名勝區,成為達官貴人修建行宮別墅,名流賢達光顧流連的寶地。“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簾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歸”,古老的官渡沉浸在一片絲竹管弦之聲中。

  當然,最早在此駐足的,不僅有南詔、大理國的王公貴族及其侍從,還有與他們形影相隨的宗教文化。官渡建造時間最早的寺廟是始建于唐朝的供奉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的土主廟和宋代的法定寺。現在的土主廟大殿體量較大,前廊后廈,穿斗式七檀梁架結構,特別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翹如意斗拱,規模宏麗,繁富華美。法定寺體量不大,但舉架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于裝飾。正面外檐裝飾華麗,明間檐下飾雙鳳朝陽透雕,檐柱頂端飾木雕麒麟,四角梁出頭刻成鳳形狀,造形生動,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風貌,具較高建筑藝術價值。它們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2

  大觀公園位于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 ,遠與太華山遙遙相望。被贊為“萬里云山一水樓”的大觀樓聳立其間,園林也因之得名--大觀公園。 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最初建成于1828年,是觀賞滇池的好地方,登樓四顧,景致十分遼闊壯觀,便取名為“大觀樓”。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筑,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出180字的長聯,轟動四方。民國初年,大觀樓辟為公園,唐繼堯曾撥款修葺,并立其銅像于場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

  大觀公園因懸掛著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而得名,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三片:近華浦、大觀樓片,樓外樓、魯園片,庾園、花圃及柏園片。

  大觀公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新修的懷古廊縈回紆折,檻外銀水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徊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盆景園

  大觀公園盆景園占地4500平方米,是昆明地區最大的盆景園。園內佳木蔥蘢,齊花爛漫、山水相映、亭廊交輝,各式盆景星羅棋布。蜿蜒的粉墻邊,盤曲的亭廊旁,布滿了以樹木為主,配以山石的盆景。千姿百態的`老樹虬枝盡在眼前:或巍峨挺立、或盤根節錯、或婀娜多姿。每當春回大地,山茶朵朵似錦繡,紫藤串串如銅鈴,楓葉片片若云霞;入夏則藤蔓掩映濃蔭覆蓋、暑氣頓消;秋來銀杏、南天竹、火棘果實累累、紅艷欲滴;冬后疏林斜枝、錯落有序,伴以傲霜紅梅,愈見蒼勁。園內許多老樁,都有百年以上歷史。一株清乾隆年間所植的雙條“壽”字紫薇,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據說60年代初期,一美籍華人出資3萬美金欲買未果,現已成為盆景園的鎮園之寶。

  近華浦

  近華浦三面環水,是大觀樓的主景區。公園入口正對近華浦拱形重檐門樓。北面、東面是大型荷花池。“大觀樓”是近華浦主體建筑,清康乾時期興建的館、閣、亭、堂古建筑群,由臨水長廊縈繞貫通,近兩年新建“華夏長聯景廊”、

  百花地

  位于庾莊東北面,與樓外樓隔河相望, 公園征用后辟為“垂釣者之家”,魚塘畔有弧形長廊,柳堤草坪,沿草海航道東側,長堤與庾莊連接。

  “大觀樓碑刻拓片展覽”、“中國四大名樓館”、“長聯歷史文化館”等文化景點。浦內長堤虹橋,柳蔭荷塘,蔥郁古樹。“彩云崖”假山峰回路轉,紫藤花架形成花廊,四季花壇百花爭艷,綠草如茵。這里既薈萃了大觀樓的歷史人文景觀,又是春秋兩季花展的主展區。

  大觀樓

  地處大觀樓東南面,四面環水,柳堤連通,與大觀樓隔三潭印月湖面對峙。樓外樓三層,綠色琉璃歇山卷脊屋面,形如畫舫。景區有貼水平橋石欄、八角小亭、四方水榭、假山疊石。花壇相連,曲徑貫通。西面跨三孔石橋沿柳堤達西園。 西園位于近華浦西面,是1998年征用200畝土地新建的長聯文化園。有水面30畝,柳堤拱橋,綠草似茵,臨池水榭,石板游路,已經形成“蘋天葦地”,亭橋水榭倒映碧水,林木花卉煙水迷離的優美園景。

  大觀南園

  在樓外樓東南面,與樓外樓隔滇池航道水面。庾莊系民國年間庾恩錫別墅。園中荷塘溪流,柳堤環繞,曲橋拱橋,小亭藤架,主體建筑為兩層中西合璧式“晉侯樓”。設有客房、餐飲、會議接待等服務設施。

  東園

  位于近華浦東面,由“邱商、柏園”兩處私家園林組成,東面、南面臨大觀河入滇池草海航道。園內荷塘交織,柳堤環繞,跨溪架橋,臨池亭廊,景色幽深,荷塘畔、柳叢中建有四方重檐“小觀樓”,公園管理處。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3

各位團友:

  大家好,今天我將帶大家游覽的是享譽全國,聞名世界的世博園。世博園是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簡稱,說到這呢,我就把世博會的有關內容給大家介紹一下。

  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主辦或由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科學技術成就展覽活動,是一項歷史悠久、影響較大的非交易性博覽會。

  世博會的宗旨就在于促進各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使各國都能利用這個機會宣傳自已,向全世界展示自已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擴大國際間交往,提高地位與聲望,所以呢又被譽為“世界經濟”與“科學技術”的奧林匹克盛會。

  世界園藝博覽會屬于專業性世博會,又可分為A1、A2、B1、B2四個等級(其中A1和B1指的是大型國際博覽會;A2和B2指的是區域性的博覽會)。我們的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是最高級A1類的專業世博會。自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倫敦舉辦以來的150多年間,至今呢已舉辦了50多屆了。

  歷史上多屆世博會都會因其獨特的建筑而被人們所記住。同樣,我們的“99昆明世博會”呢也留下了一座永久性的主題公園:昆明世博園。

  好了,世博園到了,請大家隨我下車,現在呢我們來到了大門口的迎賓廣場。

  前方就是世博園,它靠近北郊的金殿風景區,占地面積216公頃,會期從99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共184天;共有9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展,半年內共接待海內外游客達943萬人,在園區面積、籌展時間、參展單位、參觀人數等方面創造了8項吉尼斯記錄。

  世博園游覽路程共十多公里,大約需要6—8小時左右的時間。

  這呢就是本屆世博會的會徽,它是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王世文創作的。它的造形有如一只手掌輕輕托起一朵綠色生命之花,又似大自然的星、云、氣、風的.運轉,還像一只偏偏起舞的孔雀,象征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本次世博會的主題。

  大家看,這只手持鮮花,正朝著我們微笑的小猴就是本屆世博會的吉祥物滇金絲猴“靈靈”。滇金絲猴是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目前僅存于滇西的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當中,取名為靈靈呢,喻指了集天下萬物之靈氣,也指云南的風光秀美、人潔地靈。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這座“世紀花壇”。

  這個花壇其是一座花鐘,鐘面上覆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共中呢有云南八大名花之一的報春花,花鐘直徑19.99米,象征了99世博會。花鐘也創下了三個紀錄:

  第一:時針、分針、秒針最齊全,世界上也有許多花鐘但很少有秒針的。

  第二:它的指針都是由航天材料所制成,重量很輕。

  第三:花鐘采用衛星定時,誤差僅為百萬分之一秒,所以各位可以乘這個機會對一下自已的表。

  走過這條花園大道呢,我們看到前方是一艘正揚帆起航的巨大花船,它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贈送的,據說它是仿造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而建成的。這五根巨大花柱和地面四條花帶分別象征了五大洲四大洋,體現了世博會是全世界人民友好往來的盛會。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4

  大觀公園位于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它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遠與太華山遙遙相望。被贊為“萬里云山一水樓”的大觀樓聳立其間,園林也因之得名。

  進園門,穿過近華浦,攬勝閣壯麗崇宏,樓檻軒敞;新修的懷古廊縈紆回折,檻外銀水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觀稼堂邊花壇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栽下的.玫瑰花爭芳吐艷。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洄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的“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清乾隆年間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的寒士孫髯翁所撰180字長聯,一掃世人俗唱,蘊涵了深厚的社會歷史內容,驚動一時。今存大觀樓長聯有兩幅。一幅是與孫髯翁同時的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體書寫刊刻,掛在大觀樓二樓。另一幅則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云貴總督岑毓英托趙藩書寫,請工匠刊刻后掛于樓下,即今藍底金字聯,長聯系木制,為覆瓦形。上下聯各90字,字系顏體楷書,剛勁圓潤,頗具功力。長聯曰: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赴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楝,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于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5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儼如高原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晶瑩的明珠,這就是古老的“滇南澤”,因距昆陽城最近,故又名“昆陽湖”,即人們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詩人對她描寫是:昆池千頃浩溟漾,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群峰來鏡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這美麗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南臨滇池,六河縱橫,中間一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壩子。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昆明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質結構,為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昆明市是一個發展中的國際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會為中心的集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勝地。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積15942平方公里,建成區98平方公里,直轄盤龍、五華、西山、官渡四個區和呈貢、晉寧、安寧、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祿勸八個縣。人口3635212人,有漢、彝、回、白、苗、蒙古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12.6%,城區人口1611969人。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6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淳樸,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筑、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繡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斗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彝族火把節

  白天舉行斗牛、摔跤等娛樂活動;入夜則點燃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

  密祉龍燈盛會

  全村男女老少身著盛裝,抬著燈具到村外的井邊或河水源頭燒香磕頭,又唱又跳,耍龍舞獅。

  元宵節踩街文化活動

  踩街文化活動自1990年開展以來,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全八街鎮4.2萬人,參加活動的近3萬人,很受百姓歡迎。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7

  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最初建成于1828年,是觀賞 滇池的好地方,登樓四顧,景致十分遼闊壯觀,便取名為“大觀樓”。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筑,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出180字的長聯,轟動四方。民國初年,大觀樓辟為公園,唐繼堯曾撥 款修葺,并立其銅像于場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 三潭印月”之景。

  大觀公園因懸掛著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而得名,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三片:近華浦、大觀樓片,樓外樓、魯園片,庾園、花圃及柏園片。

  大觀公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新修的懷古廊縈回紆折,檻外銀水 玉山;涌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徊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臥波,而大觀樓則聳立于前,更有那古今傳頌“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大觀公園緊傍 滇池,滇池是個煙波浩淼風姿秀逸的高原湖泊,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巖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199.5公里;湖面面積318.27平方公里;湖水最大深度為8米,平均深度為5米,蓄水量約15.7億立方米。在云南眾多的湖泊中,它的面積最大;在全國的內陸湖泊中,它占第6位。 滇池四周的山脈均屬 昆侖山系, 云嶺山脈的東支逶迤南下,總稱 烏蒙山,有大小數十個山峰。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8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具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市中心海拔 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積15942平方公里,建成區98平方公里,直轄盤龍、五華、西山、官渡四個區和呈貢、晉寧、安寧、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祿勸八個縣。人口3635212人,有漢、彝、回、白、苗、蒙古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12.6%,城區人口1611969人。

  2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昆明地區活動。從公元13世紀起,昆明成為云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我國內地連接東南亞“古南方絲綢之路”以及四川-云南-越南的樞紐和通道。昆明是偉大航海家鄭和、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故鄉。護國運動、“一二一”等愛國民主運動為中國民主革命作出了貢獻。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文化,形成了當今昆明“歷史悠久、古跡多,風景秀麗、名勝多,人文薈萃、名流多,開發較早、交往多”的鮮明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昆明經濟始終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綜合經濟實力進入西部地區先進行列。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卷煙、機電、生物資源、信息、商貿旅游等五大支柱產業。農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特色突出,“斗南花卉”、“呈貢蔬菜”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工業形成了以機械、冶金、煙草加工等為主的體系,是云南省的工業基地和西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商貿、旅游、信息、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對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和促進作用。

  昆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也是中國最優秀的旅游城市之一。由于世博會的舉辦,提高了昆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鮮花常年不斷,素有“春城”之美譽。

  昆明境內山川秀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獨特的自然條件,給昆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其中共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個,省市級重點文手保護單位66個,風景旅游區30處,旅游景點100多處,國家級旅游線路11條,省級風景名勝區1處,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風情,規模宏大的民族村1座,溫泉50余處,花卉品種400多種......昆明形成了以石林,滇池風景區為重點,沿安寧--石林公路的旅游景區為一線,帶動昆明全市,輻射全省的集旅游,度假,娛樂為一體的旅游體系。

  昆明也是個多民族的省會城市,其民族風情引人入勝,古跡眾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風相映生輝,描繪出神奇迷離的畫卷。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交通樞紐、通訊中心及中國面向東南亞的口岸。昆明機場是中國五大國際航空港之一,有飛往仰光、曼谷、新加坡等的6條國際航線、通往香港的一條地區航線及通往國內各大中城市的約40條航線,以及省內的7條航線。現有昆明至成都、昆明至貴陽、昆明至河口等12條鐵路干支線,還有昆明至南寧,以及省內的廣大鐵路、昆玉鐵路等。昆明的公路四通八達,有5000多公里的公路通往省內各地和鄰省鄰國。

  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確立了建設現代新昆明的發展戰略,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以滇池為中心,實施“環湖交通”、“環湖截污”、“環湖生態”、“環湖新城”工程,進一步優化城市發展環境,全面提升城鄉形象,增強城市綜合實力,把昆明建設成為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環境優美、功能完善,“春城”、“歷史文化名城”、山水園林生態城市特色突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現代化區域性國際城市。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9

  近華浦內的大觀樓始建于哪年?一說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華先生主編的《云南風物志》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巡察四境,路過此地,看中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材,修建亭臺樓閣……因取名大觀樓。”經考證,昆明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確切的'。

  昆明大觀樓、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圍添筑外堤,夾種桃柳,點綴湖山風景”,“從此高人韻士,選勝登臨者無虛日,遂成省城第一名勝”,達官顯貴臨湖宴飲,騷人墨客登樓歌賦。清乾隆二十五年進士、臨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華浦》詩中寫道:“憶偕詩太守,高宴集朋輩。絲竹貫珠璣,篇章出瑰怪。”吟詠近華浦的詩詞,有的描繪山光水色,有的粉飾“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頌德,不外吟風弄月,離愁別恨。布衣寒士孫髯翁,一掃俗唱,揮就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上聯寫登昆明大觀樓騁懷,所見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圍風光,下聯抒發對云南“數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清道光年間“五華五子”中之戴絅孫評價長聯“渾灝流轉,化去堆垛之跡,實為僅見”。長聯問世以來,被譽為“海內外第一聯”,“海內長聯第一佳者”。長聯由昆明名士陸樹堂行書書寫刊刻。現存陸書拓本摹刻聯。清嘉慶年間,迤西道宋湘撰聯:“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云山一水樓。”十四字聯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長聯。孫髯翁長聯問世,昆明大觀樓躋身“中國名樓”。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0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景點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和阿詩瑪故鄉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石林,它位于昆明東南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 石林風景區距昆明市區89千米,乘車需要近2個小時。

  各位朋友,在中國旅游,人們有這樣的說法:到了北京登墻頭,到了西安看墳頭,到了桂林觀山頭,到了上海數人頭,到了蘇州看丫頭,到了昆明,大家猜猜看該看什么頭呢?對了,有朋友說了:石頭!前面所提的墻頭、墳頭所指不用說了,而這石頭指的就是我們今天即將游覽的石林。不少游客說:不到石林等于沒到昆明。由此可見石林在云南旅游中的地位。另外我還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云南省的旅游標志就與石林有關,那是什么標志呢,這個迷底我們到了石林后自然就能解開。正因如此,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凡來昆明者必到石林一飽眼福。

  現在我們的車子已駛離市區,腳下這條路就是通向石林的安石公路,它于1991年元旦正式通車,是云南省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全長120千米,往東到石林,向西到安寧,連安楚、楚大公路,接滇緬公路,屬國道320、324線。有朋友會問,云南有高速公路嗎?有。云南省己實現以昆明為中心200千米范圍內主要干線公路的高等級化,并建成昆明至高明、昆明至玉溪、楚雄至大理等高速公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們的公路建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現在車子正行駛在昆明市官渡區的轄區內。官渡區是昆明市所屬的五區之一,是各郊縣區中鄉鎮企業較發達的一個區。各位請看前方,那里是官渡區所轄的一個彝族鄉阿拉鄉。彝族的一個支系,頭戴雞冠帽的撒梅人就世居于此。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有花卉之鄉、水果之鄉、蔬菜之鄉美譽的呈貢縣境內了。說到呈貢朋友們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提到斗南大家一定不陌生了。也許您家中的花瓶中就曾插過呈貢斗南的鮮切花呢。現在呈貢縣斗南鎮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之一,這里的鮮花行銷全國,遠銷海外。這里傳統名花有康乃馨、玫瑰、滿天星等。現又引種了百合、鶴望蘭(又稱天堂鳥)、非洲菊、紅掌等等名貴花齊。我還要告訴大家的`是在斗南花卉買賣不論支而論斤,各位回家前別忘了買幾斤鮮花帶回去。除花卉外,呈貢的果蔬也非常有名。而水果中又以寶珠梨最負盛名,傳說呈貢之名就是因寶珠梨而得來的。相傳在宋代大理國時期,大理賓川雞足山高僧寶珠和尚到都闡城(今昆明)講經,隨身帶來幾株大理雪梨樹苗,并將苗與呈貢的優質梨種嫁接,不想結出的果實個大、味甘、肉嫩、水多。由于梨樹苗是由寶珠和尚帶來的,所以當地人稱之為寶珠梨。據說在元代此梨是專供梁王食用的,還曾經作為貢品上貢朝廷。皇上吃后贊不絕口,要求年年進貢,并下令把原千戶所改名為呈貢。元朝皇上是否真吃上寶珠梨史籍中無據可查,但我要建議大家,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品嘗一下我們的寶珠梨。俗話不是說嗎: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呈貢的名字真是因梨而來的嗎?其實呈貢一詞源于彝語柴谷,意為:盛產稻谷的海灣壩子。有朋友問海灣?哪來的海?別急,各位請往您的正前方極遠處眺望,一線水光若隱若現,那就是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人說那應該是湖灣,怎么會是海灣呢P這個問題等一會我們見到另一個湖的時候我再給大家解答。

  各位是否注意到車窗外果樹下土壤的顏色。

  對,紅色。我們的旅游車正行駛在紅土高原上。這土為何呈紅色?云南地處低緯度地區,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茂盛的植被及特殊的地貌條件給云南高原上的土壤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區地處亞熱帶、熱帶,熱量豐富、降水豐沛。豐沛的降水不斷沖洗著富含鋁、鐵等金屬離子的成土母質,使其中易溶礦物大量分解、流失,濕熱的氣候加速了土壤中鐵的氧化,活動性較差的鐵鋁氧化物殘留了下來,把土壤染成紅色。我國南方特別是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的大部分土壤皆為紅色。那么我國北、中、西、東的土壤主要呈什么顏色呢 ?我告訴大家:我國東部呈青色;西北呈白色;東北呈黑色;中部的黃土高原,為黃色。這與中國道教中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的顏色相符。中為黃色,黃土高原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五種顏色又與中國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相對應,因此就有五色土之說。好了,關于土壤我們就說到這。若各位感興我們還可以再討論。

  各位請看您的左前方,這里是昆明鄉村高爾夫球場。昆明優越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宜全天候體育運動,這個鄉村高爾夫球場總面積1000余畝,設施齊全,球場內湖f白環繞、水塘密布、河流湍急,大片的鮮花四季盛開,是高爾夫運動的天堂。

  各位朋友,凡到云南都會聽人說起云南十八怪,它講述一些云南獨特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其中有兩怪是這樣說的: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其實這兩怪現在早已成為歷史。但引發人們編出這兩怪的實物卻還在。您看前方有兩條鐵路,一寬一窄,現在我要說到的就是窄的那條鐵路。它就是著名的滇越鐵路。它是中國的第一條國際鐵路。說它窄,是因為它的軌距僅1米,而國際標準軌是1.435米,因此我們也稱它米軌。這條鐵路全長855千米,從昆明至越南的海防。其中云南境內長465.2千米,北端昆明與南端河口兩地海拔高程相差25倍,史稱滇越鐵路滇段。這條鐵路是法國占領越南后,為了控制云南、掠奪我們的資源,強迫清政府同意他們修筑的。鐵路于1904年動工,1910年通車。沿途山大塹深,峰巒疊嶂,橋隧相銜,坡陡彎急。據說當年為修筑這條鐵路,每年使用民工3至6萬人,累計達30萬人,是從云南、四川、湖北、兩廣等地招募來的。由于沿線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條件極差,筑路華工死亡人數高達六七萬人。真是一根枕木一條人命。而法帝國主義者每年從這條鐵路掠奪暴利1000萬法郎以上。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1

  真慶文化廣場位于昆明市中心拓東路與白塔路交叉口東北角,占地2.13公頃(32畝),是現存昆明市區占地面積最大,保存明清兩代建筑較多,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對云南的建筑史、藝術史、宗教史及云南與中原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真慶觀古建筑群主要由真慶觀、鹽隆祠、都雷府三組古建筑組成,1983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慶觀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建筑物組成。三殿均坐北朝南,由南至北建在同一軸線上。中軸線兩側是前殿與紫微殿連接的東西回廊。紫微殿為面闊三間的土木結構建筑,單檐歇山頂,占地面積320平方米,整個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殿中供奉紫微大帝(紫微即太陽之意)。紫微殿后面是老君殿(兩側建有相對稱的東、西廂房),因歷史上多次修葺,現仍保留著元代建筑風格,殿中供奉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

  為了更好地展現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提高城市旅游環境檔次,使城市景觀達到較高水平,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真慶觀古建筑群,建設集文化、建筑、綠化和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真慶文化廣場,真慶文化廣場建設工程是昆明市實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標志性工程,是昆明實施我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經濟強省的基礎工程和昆明市改善真慶觀片區居民生活和居住條件的民心工程,被列為2001—2002年省、市重點建設工程。同時真慶文化廣場的建設還將對突出盤龍區商貿中心的地位,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旅游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充分體現真慶文化廣場內古建筑群原有的歷史風貌,本次修復工程嚴格遵循古建筑修復工程“修舊如舊”的原則,既要使修復后的古建筑保留原有歷史風貌,又要確保修復后的古建筑群具備必須的安全指標,以保證古建筑群在修復后可作為人民群眾的文化、休閑、娛樂和旅游觀光的場所。修復后的古建筑群建筑面積約4800平方米,園林建設9000平方米,根據古建筑群原有的地理位置布局和歷史文化內涵恢復成能方便管理的三個院落景區:

  (1)真慶觀以紫微殿為核心,結合老君殿的東、西廂房,組成真慶文化廣場第一個院落(該院落預計需要10—12副對聯);

  (2)都雷府以雷神殿為核心,結合門樓、清風亭、火神殿和相應的廂房組成真慶文化廣場第二個院落(該院落預計需要6—8副對聯);

  (3)鹽隆祠以大殿為核心,結合前殿、戲臺和南北廂房,組成真慶文化廣場第三個院落(該院落預計需要8—10副對聯)。

  在新建的文化廣場內,為使古建筑群能得到充分展示,除修復原有古建筑、重建已倒塌的古建筑廂房和必須的公共衛生設施外,不再增加其他新的建筑物,廣場內建有開敞的綠化園林,把廣場引申、融入到古建筑群中去,使園林綠化與古建筑群協調一致。依次在紫微殿前院種植紫薇,老君殿前院種植桂花,鹽隆祠大殿前院、都雷府院內及都雷府以南拓東路北側小廣場內則以種植茶花為主,并保留上述院內的三口古水井,形成頗具特色的古典建筑園林景觀。其次在鹽隆祠大殿以北金唐巷道路南側空地栽植竹子,竹林中適當點綴奇石,形成一特色竹林景觀。第三,在老君殿以北,白塔路東側新建廣場上,根據歷史資料重建白塔路標志性建筑“白塔”并在周圍種植百年滇翠柏、黃連木、水杉等高大樹木數株,且適當輔以常綠灌木和硬土鐵線草坪,形成市內新的綠化靚點。

  真慶文化廣場在建設中還將把廣場必須的停車場、給排水、照明用電和消防所需的管道線路一并處理完善,從而達到既能為群眾提供文化娛樂、旅游休閑場所,又能方便管理,充分達到利用古建筑價值的目的。

  建成后的真慶文化廣場將立足于文物保護和文物空間的有效利用,充分展示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和風貌,使之成為融旅游觀光、特色文化產業、園林園藝、市民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旅游精品景點和文化景觀,為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增添一個炫人眼目的新亮點。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2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游覽的地方是圓通寺,它是昆明市內最大的佛教寺廟,也是云南省和昆明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早在唐代,云南地方割據政權南詔的統治者蒙氏在這里修建了“補陀羅寺”。“補陀羅”又譯作“普陀”或“補陀落迦”,是梵語的譯音。意思是“光明”。傳說“補陀羅”是一座佛教圣山的名稱,坐落在印度的南海,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大家知道,在中國還有一個著名的觀音道場,那就是浙江的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建于五代時期,比補陀羅寺要晚100多年,可以說補陀羅寺是中國最早的觀音寺。不過,補陀羅寺規模不大,建在盤坤巖上,又低又潮濕,沒有多長時間就不復存在了。到元朝大德五年,也就是1301年,在今天這個地方修建寺廟,一直到延祐六年,也就是1319年才建成,前后共花了18年的時間。

  這座寺廟用“圓通”作名稱,仍然是繼承了觀音道場的意思。因為“圓通”是觀音的三十二個法號之一,意思就是”明白“、”開竅“。圓通寺歷經明清兩代和建國后多次大規模維修、改建,形成了今天這個規模,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佛寺之一。1956年曾在這里舉行過迎奉佛牙的盛典。不同的寺廟有不同的風格,圓通寺就有3個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圓通寺的前身——補陀羅寺是中國最早的觀音寺。另外兩個特點是什么呢?待會兒到了圓通寺我會告訴大家。現在圓通寺到了,讓我們進去看看吧。

  這是圓通寺的山門,大家往上看,”圓通禪寺“這塊匾額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啟功先生題寫的,啟功先生是滿族,而且還是清皇族,姓愛新覺羅。

  前面是”圓通勝境”牌坊。這座牌坊是吳三桂在清朝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命人修建的。原來,圓通寺的山門就在這牌坊處。吳三桂命人修這座牌坊時,將山門移到現在所在的地方。請看,牌坊上部的木雕與下部的石刻融為一體,群龍在彩云間翻滾,時隱時現,獅虎在高山深澗,或奔或臥,栩栩如生。

  前面是天王殿。大家看,大肚彌勒佛慈眉善目,正沖著我們笑呢!北京潭柘寺彌勒殿前有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做人能有如此的豁達氣度,又怎能不樂呢?這天王殿是圓通寺的第一重殿,有著驅邪顯正的含義。殿內塑有威嚴峙立的四大天王,他們手持不同的法器,分管風調、雨、順。拿劍的掌管風,拿琴的.掌管調,拿傘的掌管雨,拿蛇的掌管順。彌勒佛后面的是韋馱,手持金剛柞。他們都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他們正全神貫注,注視著眾生的善惡,保護佛、僧三寶。由于他們的保衛工作做得好,所以佛國凈土得以安寧、莊嚴。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雅致的庭院。院中有一個放生池。它不僅是全寺的最低點,也是整座寺院的中心。池中建有八角亭,亭的南北兩邊各有一座三孔漢白玉橋和兩岸相連,水池周圍又有水樹回廊環繞,像這樣將江南園林建筑風格運用在莊嚴、肅穆的佛寺中,形成別具一格的水苑佛寺,在全國都是少見的。這就是圓通寺的第二個特點。大家看,八角亭上這副“水聲琴韻古;山色畫圖新”的對聯,極好地概括出了這一特點。

  大家請隨我到八角亭去看看。這八角亭象征著“八正道”,也就是八種通向極樂世界的正確途徑。亭內供奉的是24臂觀音,也稱千手觀。“千手”是指觀音菩薩法力無邊。千手觀音是位端莊的女菩薩。觀音原來是男的,為什么后來變成女的呢。這個答案我到圓通寶殿里再告訴大家。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3

  龍門是昆明的一個重要景點,以往我們都是用歷史、詩詞歌賦的眼光去欣賞它,現在我們不妨換個方式,從風水的角度去觀察龍門。

  何為“風水”?從表面上看,是指風和水,即自然界中的現象,因此古往今來對“風水”一詞又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歷史上最早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而《辭海》對于風水一詞是這樣定義的:“風水,也叫勘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近年來學者們對《辭海》的定義持不同見解,主要傾向是不同意將風水與迷信劃等號。他們認為風水是古人在還不懂得現代很多科學道理的情況下,講究的一種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工程學!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龍門的風水:

  一、龍門為什么要修建于山上?

  提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人啞然失笑。云南94%的地方是山區,平地都拿來蓋樓房了,龍門當然要修在山上啦!這種認識是很片面的,古時候在修建一個建筑物時都喜歡去看風水,看風水首先要看“龍”。龍即是龍脈,風水中以龍的變化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其中的主山為“來龍”,由山頂蜿蜒而下的山梁叫“龍脈”,也稱去脈,成語“來龍去脈”就源于此。山脈有不同的走勢,因此龍也有不同的姿勢。風水學把龍勢分為五種,即:

  1、南北走向的稱為正勢;

  2、由西向東的稱為側勢;

  3、逆水而上的稱為逆勢;

  4、順水而下的稱為順勢;

  5、首尾相顧的叫回勢。

  這里順便說一下,龍的側勢為什么是“由西向東”,為不是“由東向西”呢?風水師常以我國的四條大河來劃分龍脈,稱為三大干龍。長江以南的.山脈為南龍,長江與黃河之間的山脈為中龍,黃河、鴨綠江之間的山脈為北龍。三大干龍的起點為昆侖山,昆侖山位于中國的西部青藏高原,所以這里要說“由西向東”。把龍門修建于昆明西山上,正是考慮到風水中“龍”的講究。

  二、龍門修建于西山的東麓,也是有講究的!

  看風水除了看“龍”以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是看“水”,現實生活中,有關“水”的講究比比皆是,比如:香港匯豐銀行的樓頂就有一個大蓄水池,這既不是游泳池,也不是養魚池,而是“風水池”!風水學認為“水”是聚財的,五行相生“金生水”,黃金熔化后就變成了“水”一樣的東西。“水”在風水學里代表著財富!第二是看“向”,即朝向。風水書里寫道:“龍勢向西,宜坐北向南(陽坡);龍勢南北,以選址在東坡。總的原則是背山面水迎吉避兇。”昆明的西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即“龍勢南北”,所以西山大部分重要建筑,包括龍門,都選址于西山的東坡,而最東面正好對著滇池水,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昆明的另外兩個穴位,財穴和權穴在哪里呢?財穴位于昆明東郊鳴鳳山一帶,你到那里游覽可以發現那里的樹木很高大,郁郁蔥蔥,說明什么?說明樹下面的土壤很厚,土是生金的,這里必然是昆明的財穴。所以吳三桂要把金殿修在這里,銅以前是一種貴重的金屬,鑄造銅錢的原料之一;四A級景點世博園也選址在這里,1999年世博會的召開,帶動了昆明城市的建設,推動了云南經濟的發展,為云南人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收入,因此把鳴鳳山周圍稱為昆明的財穴實不為過!

  三、龍門三清境的財神。

  在三清境靈宮殿對面供奉著一尊神像,他右手持鞭,左手握著一個元寶,右腳腳下爬著一只猛虎,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財神!在中國人的傳統民俗觀念中,認為財神是掌管天財富的神仙;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顧,便肯定可以財源廣進,家肥屋闊。民間流傳的財神有很多,但大致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種:

  第一文財神,文財神有兩個,一是財帛星君,另一個則是福祿壽三星。財帛星君是一個錦衣玉帶,左手捧著元寶,右手拿著“招財進寶”卷軸,外形富態的一個長須長者。相傳他是天上的太白星,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福祿壽三星中,本來只有“祿星”才是財神,但因為三通常是三位一體,幫此福壽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視為財神供奉了。

  第二武財神,武財神也有兩個,一個是關羽、另一個是趙公明。關羽是三國名將,形象威武,他不但忠勇感人,而且能招財進寶,護財避邪。我們龍門三清境的這尊財神,就是另一個武財神趙公明,趙公明又名趙云,是一位威風凜凜的猛將,民間相傳他能夠降妖伏魔,而且又可以招財利市,所以北方很多商戶均喜歡把他供奉在店鋪中,而在南方的商戶則大多供奉關公。財神的供奉也是有講究的,擔任文職的,以及受雇打工的人均益擺放或供奉文財神;至于那些經商做老板,以及當兵當差從事武職的人,則應該擺放或供奉武財神。

  文章到此暫且停筆,龍門風水的種種,還需要我們用心學習,不斷觀察,進一步揣摩。相信在導游講解中,用風水講龍門,的確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興趣的導游同仁們不妨一試。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4

  暑假是每位同學都很期盼的,在暑假里,同學們可能走走親戚,會會同學,可能會看看球賽,聽聽音樂,還可能讀了一些書,而我卻再次去了昆明,游覽了昆明兩個名勝景點——大觀樓和西游洞,那美麗的風景和有趣的游玩場所,讓我至今難忘。

  昆明是云南的省會城市,具有“春城”之美譽。為了充實我的假期生活,爸爸媽媽請假帶我來到這美麗的城市,這是我第4次到昆明玩耍,正好趕上大觀樓舉行荷花節,西游洞正式開放的時候,姨媽和我們兩家人就選擇去大觀樓和西游洞玩。

  一到大觀樓門前,人山人海,宣傳荷花節廣告和彩旗四處飄揚,進入大觀樓,映入眼簾的是全池荷葉像一個個大圓盤鋪滿湖面,漸謝的荷花僅有三兩枝挺立湖面,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荷花形態各異,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玉立,有的飄零,有的晶瑩,有的花葉相依,還有青蛙,蜻蜓,小鳥立在花和葉上,那情趣比滿池荷花觀賞起來更有味道。我與表姐表哥連忙拿出相機拍照,記下這永恒的瞬間。還有那座落滇池邊大觀樓180字“天下第一長聯”之稱的對聯,很是吸引人,讓我和表哥表姐讀了半天,都沒有把它讀通,也沒弄明白意思,直到回家上網才基本把意思弄明白,那長聯的作者真讓我佩服。

  西游洞坐落于昆明市五華昆路公路天生橋,因拍西游記而成名。西游洞,水簾洞,觀音洞是其主要景點。我們膽戰心驚地爬完一段很長的由鐵片鋪成的索橋,到達第一個景點西游洞,西游洞是西游記中拍妖怪洞穴的地方,洞中除有許多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洞穴中人做的妖怪洞穴的王位,桌子,還有觀音菩薩的蓮花座等,與西游記片子中的一模一樣。從西游洞向上爬一段公路,到這第二個景點觀音洞,聽說里面的觀音等佛像和千年老龜是天然形成的',雖然洞里煙霧繚繞,有種讓人窒息的感覺,但為了這個神奇的傳說,我們幾個人還是捏著鼻子往里沖,但光線太暗,只見著一些模糊的雕像,就只好瞟一眼,趕緊跑出洞呼吸新鮮空氣。從觀音洞隨小路下到山腳,就來到了水簾洞的后門,水簾洞是一個全長800多米通天河水從里面流出的大洞,沿著河水經歷了水上漂打,坐觀音座等好玩的游戲,我們來到了水簾洞前門,門前水從山頂留下來,形成一面像珠簾一樣的水簾,漂亮極了,讓人流連忘返。

  這次再游昆明,感覺比上幾次都好玩得多,以后我還要去昆明其他景點游玩,充分感受“春城”帶給我們的美妙感覺。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5

  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等組成。它峰巒連綿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是一個峰巒起伏、林木蒼翠、白鳥爭鳴、景色秀麗的森林公園。

  西山相傳古時有鳳凰停歇,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唐代稱為碧雞山;元明以來,稱太華山;因其在城西,群眾習慣稱它為西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極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譽。遠眺西山群峰,宛若一位仰臥于滇池之濱的"睡美人",她的臉、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頭發,都歷歷在目,輪廓分明。

  西山絕壁之上有一石坊叫"龍門",在此五百里滇池碧波帆影,盡收眼底。沿著新修的棧道可直上山頂的`小石林。小石林雖無路南石林氣勢,亦別有情趣。整個西山風景區由香火旺盛的華亭寺,人民音樂家、國歌作曲者聶耳墓、花木茂盛的太華寺、道教景觀三清閣及巧奪天工的龍門石雕共五大景觀組成。

  除了上述景點,在西山森林公園,最難得的就是森林里清新無比的空氣,從高處俯瞰滇池乃至整個昆明的感覺。同時也是春季踏青的好地方,每年陽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習俗,屆時四方士民云集聚會,唱山歌,對小調,耍龍舞獅,野餐賞景,熱鬧非凡。

  民間傳說:

  遠古時一位公主耐不住宮中的寂寞 ,偷偷出了王宮與一小伙結為夫婦。后來,國王拆散了這一美滿姻緣,并用計將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絕,痛哭不止,淚水化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6

  云南石林又稱為昆明石林,和北石林內蒙的阿斯哈圖石林相對應。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聞名,景區范圍廣闊,景點眾多。

  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天下第一奇觀”的美譽。石林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這里在約3億年前還是一片澤國,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終于形成了現今極為珍貴的地質遺跡。景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由巖石組成的`“森林”,穿行其間,但見怪石林立,突兀崢嶸,姿態各異。壁峰之間,翠蔓掛石,金竹挺秀,山花香溢,靈禽和鳴,一派生機盎然。石林以其無與倫比的天造奇觀吸引著海內外無數游客。

  石林景區以被稱為“劍狀喀斯特地形”的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為主要特色。景區包括西北的步哨山、中心的大石林和小石林、南面的萬年靈芝和東面的李子園箐五個片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中的萬年靈芝、李子園菁和步哨山是新開發的景點。深、幽、險、奇是石林景區的景觀特征。進入景區內,但見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爭奇競麗。

  這里的石頭與眾不同,它是一幅絕妙的畫,每天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人前來駐足觀賞;它是一首優美的詩,古往今來有無數騷人墨客為它詠嘆吟哦;它又是有靈性和生命的;有雙馬渡食、孔雀梳翅、鳳凰靈儀、象距石臺、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觀音石、將軍石、士兵俑、詩人行吟、母子偕游、阿詩瑪等無數象生石,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除了動物外,還有許多酷似植物,如雨后春筍、蘑菇、玉管花等。有一處“鐘石”,能敲出許多種不同的音調。整個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藝術寶庫,任憑游客去觀察,去發現,去自由地想象。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7

  滇池屬富營型湖泊,部分呈異常營養征兆,水色暗黃綠,內湖有機污染嚴重、有機有害污染嚴重,污染發展較快,外湖部分水體已受有機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屬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屬及砷大量沉積于湖底,致使底質污染嚴重,滇池近百年來已處于“老年型”湖泊狀況;年均水溫16℃;80年代未調查結果表明:隨著滇池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魚類產卵、孵化場地的生態環境破壞、并加之過度捕撈和魚類種群間相互作用等因素影響,使滇池魚類種群發生巨大變化,土著魚種僅存4種、土著魚種瀕于滅絕,如肉嫩味美的金線魚現己滅絕。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體略呈弓形,弓背向東,東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長4千米,將滇池分為南北兩部分,稱為外湖和內湖;海拔1887.5米,總面積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內湖面積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積287.1平方公里,湖長41.2千米,最大寬度13.3千米,平均寬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積15.931億立方米;底質內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動植物殘體、黑色,有極臭味,外湖較肥,褐黃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盤龍江、寶象河、新河、運糧河、馬料河、大青河、洛龍河、撈漁河、梁王河...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腳下,其北端緊鄰昆明市大觀公園,南端至晉寧縣內,距市區5公里,歷史上這里一直是度假觀光和避暑的勝地。滇池古名滇南澤,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約20公里。滇池東南北三面有盤龍江等20余條河流匯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經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約200公里;湖面面積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億立方米,素稱“五百里滇池”。是中國第六大內陸淡水湖。

  滇池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巖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圍有大小數十個山峰,山環水抱,天光云影,構成一幅美麗的天然畫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壯麗,水面寬闊。站在龍門上,居高臨下,滇池盡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稱。其迷人之處更在于它一日之內,隨著天際日色、云彩的變化而變幻無窮。滇池水面寬闊,不但是旅游的好去處,還極有經濟價值,航運、漁業、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圍風景名勝眾多,與西山森林公園、大觀公園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國家體育訓練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館等既相聯成片又相對獨立,互為依托,是游覽、娛樂、度假的理想場所。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滇池名稱的由來可歸納為三種說法。一是從地理形態上看,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說:“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圍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顛也,言最高之頂。”也有的認為是彝族die(甸)即大壩子。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查,《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記載:“滇”,在古代是這一地區最大的部落名稱,楚將莊蹻進滇后,變服隨俗稱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滇池水域,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良田萬頃,人稱“高原江南”。在池的周圍,有漁村和風帆點綴的觀音山風景區;有花光樹影的白魚口空谷園;有綿亙數里,水凈沙明的海埂湖濱浴場和秀美雋逸的大觀樓公園等等,都是十分愜意的游覽之地,特別是在綠波蕩漾的彼岸,巍峨雄壯的西山之巔,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麗與大海般玄境便呈現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麗,亦有大海的氣魄。

  現在的滇池,已是全國首批批準建立的十二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之一,也是唯一設在內陸省的國家級度假區。海埂公園緊靠滇池湖畔,整個公園沿滇池湖岸而建。垂柳綠荔枝、白浪沙灘,一派多姿多彩的南疆風光,是理想的天然游泳場。在公園眺望湖對面高山上的.西山森林公園,更覺賞心悅目。若是想登上西山游玩,公園里的大壩碼頭上,有漁民駕駛的漁船可渡過水面到達西山腳下;也可到海埂民族村坐纜車上西山,從纜車上俯視滇池,千重波濤,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滇池又是昆明風景名勝的中心,游客既可乘船環湖游覽觀賞湖光山色,又能上岸一覽鄭和故里、觀音山等風景名勝。

  滇池污染是一個令人揪心的話題。為了凈化這五百里滇池的渾濁波濤,“七五”以來國家和云南省相繼投入滇池污染治理的經費突破了40億元。這些來自中央、地方政府的款項和世界銀行的貸款雖然有效地緩解了滇池生態環境的惡化,卻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目前仍屬5類重污染湖泊。

  近年來滇池的污染十分嚴重,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滇池污染經歷了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水質污染從7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富營養化日趨嚴重。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地處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帶;二是生活污水進入滇池;三是工業廢水進入滇池;四是農業面源污染;五是滇池流域城鎮化迅速發展;六是滇池屬于半封閉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潔凈水對湖泊水體進行置換;七是在自然演化過程中,湖面縮小,湖盆變淺,進入老齡化階段,內源污染物堆積,污染嚴重。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8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中國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連同湖西側的西山是著名游覽、療養勝地。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稱。風景名勝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壯麗,水面寬闊。站在龍門上,居高臨下,滇池盡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稱。其迷人之處更在于它一日之內,隨著天際日色、云彩的變化而變幻無窮。滇池水面寬闊,不但是旅游的好去處,還極有經濟價值,航運、漁業、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圍風景名勝眾多,與西山森林公園、大觀公園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國家體育訓練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館等既相聯成片又相對獨立,互為依托,是游覽、娛樂、度假的理想場所。

  滇池水域,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良田萬頃,人稱“高原江南”。在池的周圍,有漁村和風帆點綴的觀音山風景區;有花光樹影的白魚口空谷園;有綿亙數里,水凈沙明的海埂湖濱浴場和秀美雋逸的大觀樓公園等等,都是十分愜意的游覽之地,特別是在綠波蕩漾的彼岸,巍峨雄壯的西山之巔,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麗與大海般玄境便呈現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麗,亦有大海的氣魄。滇池一角滇池是昆明風景名勝的中心。游覽內容豐富,既可環湖探訪石器時代的遺址,追尋古滇王墓的蹤跡,探索云南文化搖籃的奧秘;又可在岸上游覽西山、白魚口、鄭和故里、盤龍古寺、官渡金剛塔等十數處名勝古跡;還可以深入環湖海口、昆陽、晉寧、呈貢、官渡、黑林鋪等大小城鎮考察風俗民情。

  五百里滇池的'岸邊,游覽勝景甚多:海埂湖濱公園、西園別墅、龍門村、觀音山、白魚口等。最佳旅游時間滇池屬北緯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四季皆適宜旅游。歷史文化滇池名稱的由來可歸納為三種說法。一是從地理形態上看,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說:“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圍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顛也,言最高之頂。”

  也有的認為是彝族die(甸)即大壩子。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查,《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記載:“滇”,在古代是這一地區最大的部落名稱,楚將莊蹻進滇后,變服隨俗稱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現在的滇池,已是全國首批批準建立的十二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之一,也是唯一設在內陸省的國家級度假區。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19

  昆明石林風景區,地處滇東高原腹地,在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距省會昆明市70余公里。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為一體的著名大型綜合旅游風景區。

  昆明石林以喀斯特景觀為主,是世界喀斯特地形的的精華代表,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景觀。石林形成歷史久遠、類型齊全、規模宏大、發育完整,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館”,在世界地學界享有盛譽。

  昆明石林風景區全區可分為八個旅游片區:石林景區、黑松巖(乃古石林)景區、芝云洞、長湖、飛龍瀑(大疊水)景區、圭山國家森林公園、月湖、奇風洞,其中開發為游覽區的是:石林風景區(中心景區)、黑松巖風景區、飛龍瀑風景區、長湖風景區。

  昆明石林旅游的主要游覽區李子箐石林,面積約12平方公里,游覽面積約1200畝。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園幾個部分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區內單體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處。

  乃古石林位于石林旅游風景區以北13公里處,也叫新石林或摩寨石林,占地5000多畝,新辟游路6公里多。與石林相比,這里又是另外一種特色和風格。

  外石林主要指位于大小石林風景區之外的周圍風景區。這片風景區方圓數十里。在野嶺荒山,鮮花綠樹叢中,又有許多奇峰怪石點綴其間。這些異石個體龐大,形象生動,加上周圍環境生機勃勃,視野也較為開闊,游覽又別有一種情趣和感受。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石林四周的彝、漢等各族群眾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石林歡慶佳節。人們在白天舉行摔跤、爬桿、斗牛等比賽活動,夜晚則燃起熊熊篝火,耍龍、舞獅、表演民族歌舞。阿細跳月、大三弦舞則是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石林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以勤勞、勇敢、熱情著稱,兩千多年來,世代生活在這里與石林共生共息,創造出以“阿詩瑪”為代表的彝族文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阿詩瑪”不僅代表石林的形象,也代表了云南省旅游的形象。最有影響的是“一詩”、“一影”、“一歌”、“一節”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20

  金殿初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撫陳用賓仿照湖北武當山天柱峰的太和宮及金殿樣式建造,供奉北極真武大帝,周圍建磚墻保護,有城樓、宮門等建筑,稱太和宮。崇禎十年(1637年),由巡撫張鳳山將銅殿拆運至賓川雞足山。現存金殿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重建。

  金殿為方形,邊長6.15米,高6.7米,所有梁柱、斗拱、門窗、瓦頂、供桌、神像、幃幔、匾額、楹聯乃至臺基左右待亭以及旗桿、七星旗等,仿木構件全部用銅鑄成或鍛成。總重約200噸。整個建筑雕刻細膩,比例勻稱,造型美觀,且極其精細逼真地模仿了重檐歇山式木構古典建筑。殿基邊沿環繞大理石雕憑欄,臺階、御路、地坪皆大理石砌成;殿前還有明代所植紫薇二株、茶花一樹。

  金殿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已存斑駁古樸之態,但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也比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純銅鑄殿。為研究云南省明清以來的冶金鑄造技術和云南清代木結構建筑的造型及裝飾,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21

  西山位于昆明以西15公里處,由華亭山、泰華山和羅漢山組成。它有40多公里的山峰,海拔從1900米到2350米不等。這是一個森林公園,山巒起伏,樹木蔥蘢,白鳥爭奇斗艷,景色優美。

  西山傳說,古代有個鳳凰臺,看到的人都不知道,所以唐代叫筆架山;元明以來,被稱為太華山;因為它在城市的西部,人們習慣稱之為西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茂盛,風景秀麗,景色絕佳,古有之。滇中第一佳境”的美譽。俯瞰西山的山峰,看起來像一個人仰面躺在滇池岸邊。睡美人”她的臉、胸、腹、腿,甚至垂入水中的頭發都栩栩如生,輪廓分明。

  西山絕壁上有一個叫“龍門”的石坊,在這500里的.滇池里,可以盡收眼底。沿著新建的棧道,可以一直走到山頂的小石林。小石林雖然沒有路南石林的氣勢,但也沒什么趣味。整個西山景區由五大景觀組成:香火濃烈的華亭寺、國歌的音樂人兼作曲人聶耳墓、花木繁茂的太華寺、道教三清閣、做工精美的龍門石刻。

  除了上述景點,西山森林公園最難得的就是森林里清新無比的空氣,從高處俯瞰滇池甚至昆明。它也是春天去郊游的好地方。每年三月的春天,昆明人都有“三月三日,玩西山”的習俗,當四重奏的學者們聚集在一起,唱著民歌,在小調里玩龍獅,野餐,欣賞風景,那是非常熱鬧的。

  民間傳說:

  古代有個公主,受不了宮里的寂寞,偷偷走出宮去和一個年輕人結婚。后來,國王拆散了幸福的婚姻,用一個計劃殺死了這個年輕人。公主悲痛欲絕,痛哭流涕。眼淚變成了滇池,她仰面倒下變成了西山。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22

  西山位于昆明以西15公里處,由華亭山、泰華山和羅漢山組成。它有40多公里的山峰,海拔從1900米到2350米不等。相傳古時候鳳凰停了,但看到的人并不知道,所以又叫筆架山。因為形狀像臥佛,所以也叫臥佛。西山森林茂密,花草茂盛,風景秀麗,景色絕佳,這在古代就有了。滇中第一名的名聲。從昆明東南望出去,西山就像一個美麗的女人躺在滇池的兩岸。

  她的頭、胸、腹、腿歷歷在目,青苔漂浮在滇池的波浪中,婀娜多姿,旖旎迷人,故又被稱為睡美人。根據民間傳說,在古代,一位公主無法忍受自己宮殿里的孤獨,偷偷走出宮殿嫁給了一個年輕人。后來,國王拆散了幸福的婚姻,用一個計劃殺死了這個年輕人。公主傷心欲絕,痛哭流涕。淚水匯成滇池,她仰面倒下,變成了西山。西山已經變成了一個森林公園,有很多景點。每年春天的三月,昆明人都有3月3日,玩西山風俗,當四方文人歡聚一堂,唱著山歌,小調彈著龍獅,野餐,欣賞風景的時候,很熱鬧。

  爬龍門山看日出,面對浩瀚的500里滇池,神清氣爽,帶來無盡遐想。

  著名民樂家聶耳的墓也安放在園內。

  除了上述景點,西山森林公園最難得的就是森林里清新無比的空氣。從高處俯瞰滇池甚至昆明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它也是春天去郊游的'好地方。

  西山位于滇池西岸,又名筆架山。滇南八景;第一。明代住宅;云南四大名山;王冠。南六景與楊:被稱為碧奇秋色;清朝;昆明八大景點;中等夜月滇池;也就是滇池西山的夜月;而且是昆明十六景睡美人山,龍門飛。俯瞰西山群峰,猶如一尊巨大的睡佛,躺在滇池岸邊,猶如一個美腿彎曲的睡美人。所以西山叫躺在佛山,也稱為睡美人山。

  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聶耳墓、玉蘭公園,覆蓋茂林、珠秀深處,龍門石窟嵌于千崖之上。羅漢山幾千畝小石林聚云美峰。壯麗的湖光山色蘊藏著數千年的豐富歷史文化,使西山獨具神秘魅力,吸引著中外游客。

  昆明西山金碧湖山 “雄賢”“雄賢”“好奇”“美麗”“美麗”的符號都在西山!

  云南昆明導游詞 篇23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

  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后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又稱甕山泊。昆明湖是一個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這里是西山山麓拱積扇前緣由泉水匯集成的一塊沼澤低地。

  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稱中都)后,金主完顏亮看中這塊鳳水寶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宮。到金章宗時,更從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腳下,使它成為一處貯水地,稱金水河。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應京都漕運之需,水利學家郭守敬導引昌平縣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當時金山改稱甕山,湖泊就改名甕山泊,水面比原先擴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甕山泊面積縮小。清代乾隆時鑿深了甕山泊并加以擴充,成為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

  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漢武帝在長安都城鑿昆明池操練水師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元代定都北京后,為興漕運,經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發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臺之勝,酷似江南風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并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練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繞流萬壽山后山腳下的溪河,稱為后湖。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a∨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