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么導游詞應該怎么寫才更有條理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博物館導游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博物館導游詞1
濰坊市博物館新館座落在市區環境優美的開發區內,與山東最大的游樂園——富華游樂園相對而立。形成中西合壁互為映襯的兩大景觀。新館地面上共五層,白墻蘭瓦,軒窗明亮,飛檐斗拱,樓閣錯落,象宇闕蟾宮般的巍峨、瑰麗,是一座仿宋代的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新館由北京設計院精心設計,1955年4月15日開工,1999年12月20日竣工開館,占地面積36畝,建筑面積18669平方米,屬目前全國地市級最大的博物館。館內設有序廳、濰坊簡史陳列廳、館藏書畫廳、革命歷史廳、科技廳、古生物廳、臨時展廳、文物庫房等設施。
《濰坊簡史陳列廳》:該展通過實物、超寫實雕塑、圖片、新科技演示手段等,展示了濰坊八千年的發展史。其中的多媒體影視合成景觀《古城春韻》是由西安電影制片廠超人公司的專家們精心制作的,該景觀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微縮景觀與影像合成,生動地展現了70多年前老濰縣古樸、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可使觀眾作為一個歷史的旁觀者來品味逝去的古城民風。
《館藏書畫精品廳》:展有馬遠、唐寅、文征明、董其昌、沈周、黃慎、鄭板橋、劉墉、高鳳翰等書畫名家的作品。
另有《濰坊民間藝術展》、《魯迅生平圖片展》、《共和國與十大元帥》及現代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等。可謂琳瑯滿目,多姿多彩。
除固定的展覽外,新館還經常接待國內外有特色的展覽,例如今年先后曾聯系引進了《德國五位著名女畫家作品展》、《慈禧太后生活用品展》、《臺灣故官博物院院藏歷代書畫復制品展》、《航天航海與21世紀》,以及國內著名書畫家聯展或專題展。
濰坊的古生物化石馳名中外、聞名遐邇,其中諸城的恐龍化石最為豐富,是全國少有的恐龍化石寶庫。恐龍化石的分布以呂標鎮的龍骨澗為中心,縱橫于濰河兩岸20余公里。已出土的多具“巨型山東龍”、“鴨嘴龍”引起世界的注目。諸城恐龍生存于中生代,距今1億年左右,當時這里是龍的世界,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已出土的有蜥腳類、食肉類、虛骨龍類、鴨嘴龍類、鸚鵡嘴龍類等。其中出土的高8米、長18米的巨大鴨嘴龍被稱為世界之最。
濰坊的古生物化石被稱為世界之最的`還有臨朐的山旺化石,在1800萬年以前形成的硅藻巖頁蘊藏著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124種,其中動物化石有犬熊、豺熊、半熊、無角犀牛、三角原古鹿、鳥類、河鴨、魚類等40余種,昆蟲100余屬,近200種。植物化石140余種,是世界罕見的“化石寶庫”。
另有濰坊市區出土的十萬年前的巨大古菱齒象化石和最近剛出土的十萬年前的河馬化石等,證明了濰坊這片土地上古代生物王國的神奇與絢麗。
為了向海內外觀眾系統地展示這些珍奇的古生物化石,目前,市博物館正籌備著一個令人神往的展覽:《走進神秘的古生物王國》,擬于20xx年國際風箏會期間,這個以現代展示手段和各類動物、植物化石交相輝映的展廳將向廣大觀眾開放。 除上述展覽外,新館還將籌建一個以航海、航天、光學、力學等方面觀眾可參與型的《科技廳》,這是一個以普及科技知識,增進觀眾對科技的興趣為主要目標的展覽。
濰坊市博物館作為一個集游覽、參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綜合館,將成為山東半島的一個重要的宣傳窗口、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科研的基地、收藏的寶庫,為廣大海內外觀眾所喜愛的重要游覽場所。
該館占地面積36.08畝,建筑面積18669.7平方米,實用面積14400平方米,可用于展覽的面積10299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
博物館導游詞2
歡迎大家來咸陽博物館參觀。咸陽博物館是全國聞名的中型博物館之一,館址是明代1375年所建的文廟,現主要以展示秦漢歷史文物為主,共有7個陳列廳,五個方面的內容。陳列面積達八百平方米。秦咸陽歷史文物陳列真實地再現了秦都咸陽的歷史風采;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陳列展現了西漢王朝的部隊陣容;宗教文物陳列展現的是北魏-
隋唐及明代的銅石佛教造像;咸陽碑石陳列展示的是北魏到清明時期的歷代碑石和墓志。
1、第一陳列室
第一陳列室主要展示商鞅變法和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傳說秦人是皇帝的后裔,原為周王室養馬,公元前770年,秦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開始立國。此后秦人不斷向東發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12年將國都從歷陽遷到咸陽。咸陽地處涇渭二水交匯的三角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渭河又是一條天然的運輸線,打起仗來不僅進可攻,退可守,部隊,軍需可以直流而下,有利于用兵,因此可以說秦遷都咸陽是一項重要大的戰略舉措。
這里主要展出的是秦統一以前的文物。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廢除奴隸制度建立封建制度,先后實行變法,而商鞅變法是當時各國變法中最典型的一次。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先后實行兩次變法,進行了為二十余年的改革,廢井田,開阡陌把土地授于農民;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建立君主集權的行政制度;實行重農抑商,獎勵農業生產的政策;在秦國境內統一度量衡,這件銅大良造商鞅量,就是統一度量衡的見證之一,方升側面又親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上面寫的是:“甘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涫;法度量測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得以迅速壯大,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自商鞅變法以后,封建制度在秦國進一步確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在這期間秦還興建了中國古代最聞名的三個大型的水利工程:鄭國渠、都江堰和靈渠。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約三百多萬畝的土地得到澆灌,使水旱之災的土地變成肥沃的良田;鄭國渠的興修則使關中境內4萬余傾的土地得到滋潤,同時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這一時期農業的發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冶鐵業較前有了極大的發展,鐵制農具得到了普遍使用,這里展出的秦咸陽宮遺址出土的鐵制農具,諸如鐵鏵、鐵鏟、鐵斧、鐵鍤等,這就沖分說明了之一點。
在軍事上,秦一直奉行獎勵軍功的政策,凡是有軍功者,均可得到官爵、耕地、民戶等獎勵。獎勵軍功能夠政策的實施,大大曾強了秦國部隊的戰斗力。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部隊經過了十年的戰爭,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從此結束了戰國時期封建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朝。咸陽秦遺址出土的銅戈、銅劍、銅戟、銅箭鏃等,表明秦國的兵器大部分任然是青銅質地。
在咸陽塔爾坡戰國秦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共20多件,其中有的是秦在統一六國的戰爭征伐六國的戰利品。這里展出的安邑官鍾腹部刻有銘文,安邑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此物應是魏國之物,是一件量器,腹部的量制銘文是此器物入秦以后重新校刻而成的。這件銅錞于通體飾變形蘗紋,造型精美,制作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屬于一種軍樂器。這件修武府溫杯,下部是溫酒器的底盤,上有“修武府”三個字。修武府為戰國時魏國的一個地名,因此也屬魏器。這幾件青銅器是秦兼并六國的歷史見證。
2、第二陳列室
第二陳列室主要展出的是秦咸陽宮出土的文物。秦時咸陽城位于今咸陽市渭城區東北15公里的窯店鎮一帶。自公元前350年親孝公遷都咸陽起,歷經了戰國秦至秦王朝兩個時代共144年的發展,都城咸陽已相當壯觀。秦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媒婆一個諸侯國,就仿造其宮室,在渭水以北的咸陽原上,建筑了各具特色、樣式繁多的宮殿。除了這些各具特色的六國宮室外,還有富麗堂皇的“咸陽宮”,風景幽雅的“蘭池宮”,莊重厲穆的“信宮”,軍事防御的“望夷宮”,同時又擴建了供皇帝游樂的“甘泉宮”和“上林苑”,新建了舉世聞名的“阿房宮”。整個咸陽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負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當時的咸陽經濟發達,商業繁榮,人口眾多,已經成為世界東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這里的沙盤模型就可以看出當時秦咸陽城的狀況。
咸陽宮是秦朝的朝宮,自秦孝公以來軍國大事都在這里決議。在咸陽宮發生了許多的歷史事件!如荊軻刺秦、焚書坑儒等等。秦末農民起義,項羽入關放火燒了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息,秦咸陽宮在火災中遭到了毀滅。這里展示的是秦一號宮殿遺址模型。秦一號宮遺址位于咸陽市東15公里的`窯店鎮,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高出耕地6米,是一個戰國以來盛行的多層高臺建筑。在夯土臺的臺面以及以及四面分布著用途不同的殿宇,臺面的中央是主體殿堂,臺基的兩側分別設屋宇七間,有臥室和浴洗室,過廳回廊等等。在遺址中的積水和落水處設有排水池和地下排水管道等多處。整個宮殿在使用功能,通風、采光、取暖、排水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安排。
這里展出的墻皮、地面、龍鳳紋空心磚花、花紋鋪地磚都是秦咸陽宮的建筑材料。空心磚可以防潮隔音,主要作為踏步用的,磚面紋飾華麗,線條流暢,既是建筑材料又是藝術品。鋪地磚也是花紋各異。瓦當作為建筑材料的一種,主要用于保護建筑椽檐,秦咸陽宮殿遺址中出土的瓦當為數最多,其陶質細密,模制而成,有動物紋,植物紋,變形夔紋、變形紋飾等等。
在宮殿遺址內有七個冷藏窖穴,距地面有13米深左后,在發掘時有動物的骨骼,說明是用來冷藏肉類食品的。這些彩繪合頁和三相活角,為我們研究秦代的建筑提供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3、第三陳列室
第三陳列室主要展示了秦統一的一些實物。這些帶有陶文的器物也是在秦咸陽宮遺址出土的,上面有印字陶文,內容是秦地名、制作者的姓或名等。這一組貨幣反映的是秦統一貨幣的情況,秦詔版式秦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戰國時期各國都自行鑄造貨幣,貨幣的重量、形制和計量單位都不統一,幣制極為混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就下令廢除六國的舊貨幣,用鎰作單位,以銅質圓錢為下幣,稱為半兩,重如其文,以黃金為上幣。度量衡的統一保證了封建國家賦稅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全國市場的形成和貨幣流通的發展。
這里展出的訪嶧山刻石,是秦始皇28年東巡登嶧山,丞相李斯等為頌揚始皇的威武圣德而立的。這是始皇刻石之始。秦統一文字,保證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政令的通達,對于文化的傳播,各民族之間的思想交流,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我國兩千年的歷史發展有著深刻的發展。
秦代的青銅器主要為生活器皿,制作上不再像商周戰國時期那樣繁飾華麗,而是以素器為主。秦咸陽遺址出土的青銅器,說明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秦代早期,有些青銅器是秦并六國時從別的國家轉運過來的’器物;二是,秦統一以后,青銅器開始了有了共同的時代特色,又有了鮮明的地方風格。我們在這里看到,有銅鼎、銅錘、銅鈁、蒜頭壺、銅鏡、銅帶鉤。其中有錯金銀銅鼎,利用了兩種不同金屬的色差,構成了非常獨特的青銅器的圖案,堪稱精品。
咸陽宮建筑遺址中出土的絲織品,是我國考古學上首次發現的秦代絲織品,出土的衣物可辨的有單衣、夾衣、絲棉衣,帶有幾何紋,動物紋,花紋生動活潑,為研究我國的紡織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4、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
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陳列是咸陽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咸陽是歷史上西漢王朝的陵墓區,西漢的十一位皇帝,其中有九個皇帝埋在咸陽塬上,這里展出的是1965年在咸陽市以東20公里處的楊家灣出土的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這批兵馬俑是在漢高祖劉邦長陵陪葬墓出土的,發現時距地面1米多深,共十一個坑,分為東西兩排,由南向北兩兩相對,出土步兵俑1965件,騎兵俑583件,盾牌千余件。我們的陳列基本上市復原陳列。大家請看:在騎兵俑中分為大馬和小馬兩種,大馬通高68厘米,小馬通高50厘米。馬的彩繪顏色也不同,有黑、紅、紫、白四種,形象非常生動傳神。騎兵俑身著紅、白、紫裝束,一手握韁繩,一手拿武器,他們呈現的是一種整裝待發的狀態。
步兵俑的服飾、神態各不相同。大多數是武士俑,也有跳舞俑、樂俑、薄書俑、指揮俑。也有的是戴帽俑,有的是發髻俑,面部表情非常生動。武士俑都是一手拿盾牌,一手拿武器。
據考證,這批兵馬俑的制成年代應該是西漢初年。可能是劉邦時代丞相、大將軍周勃生前統帥的“北軍”的形象。這批兵馬俑反映了漢代的部隊的送葬制度,說明西漢時期騎兵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為我們研究西漢的政治、軍事制度、喪葬制度,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中國先前時期崇尚車戰,漢代以后崇尚騎射,這個重要的歷史性變化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
5、宗教文物陳列室
這里展出的是北魏時期的時刻造像和唐代、明代的青銅器造像,中見這一尊釋迦摩尼佛銅像通高二米二,青銅制作,有一噸多重,是我國明代銅質佛造像中的一尊精品。佛教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這里我們所看待的唐代菩薩像、阿彌陀佛像,明代藥師佛像、大肚彌勒佛像等,展現了我國源遠流長的宗教藝術。
博物館導游詞3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人人皆道姑蘇好,水磨昆曲糯彈詞。大家好,我是陳憶澄,我出生于昆曲的故鄉——蘇州昆山,從小就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成長,后來在南京東南大學攻讀藝術學碩士期間,我開始接觸昆曲,并深深的喜歡上了這門古老的藝術。
現在的我是蘇州戲曲博物館的普通一員,每日從事著中國昆曲、蘇州評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在蘇州戲曲博物館珍藏有很多珍貴的文物資料,而在這些文物資料背后則隱藏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同走近我們瑰麗燦爛的民族文化。
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昆曲博物館。中國昆曲博物館坐落于蘇州平江路旁中張家巷的全晉會館。全晉會館是由山西寓蘇商人集資興建的會館建筑,它是蘇州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會館,新近還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蘇州段的遺產點之一。
中國昆曲博物館內的古典戲臺是整個全晉會館古建筑群的精華所在。戲臺坐南朝北,高出地面兩米多。臺每邊寬六米,圍上弓型的“吳王靠”,就構成了一個三十六平方米三面向正方型的古典戲臺。
戲臺飛檐翹角,華美精致。臺前飾有一組組浮雕:在“普天同慶”的下面是二龍戲珠,旁邊是鳳穿牡丹;臺柱的'頂端是金獅抱柱,蝙蝠翩舞。頭頂上方的穹隆藻井結構精致,獨具匠心,由三百二十四只黑色蝙蝠淺雕與三百零六朵云頭圓雕相依相繞,組成十八條祥龍盤旋而上,凝聚在穹隆藻井頂端的銅鏡片上,這不僅顯示了古典建筑的藝術之美,在物理學上還具有擴音作用,給人余音繞梁的音響美感。
戲臺正面的大殿,原為關公殿,戲臺的最初功能是為了娛神。兩旁相連的東西向廡廊,也稱耳樓或女賓座,是當時觀眾看戲的地方。大殿、廡廊所形成的三面觀眾席,構成了中國古典戲臺三面開放的建筑結構。
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參觀了這座具有東方特色的古戲臺后曾感慨道:這無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杰作!
通過我剛才的介紹,大家對全晉會館古戲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再作進一步的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古戲臺傳遞給我們另外一些關于中國戲曲本體的重要信息。
為什么這個古戲臺是三面開放式的呢?
在中國戲曲表演中,演員在臺上一個圓場就代表走上了十萬八千里,一根馬鞭子就表示策馬奔馳,千軍萬馬,如此大膽而自由的想象和假設,還有什么要隱藏,要掩蓋的呢?中國戲曲以“虛擬化、程式化、節奏化”作為自己的主要特點,它追求的是藝術的真實,因此在形與神之間,它更注重“神似”。而且,中國戲曲以“唱念做打”作為自己表演手段,戲曲的真實性往往是通過演員在臺上的表演美感來完成的。因此,它希望看戲的觀眾能從盡可能多的側面來欣賞演員的表演所體現的美。所以,我們這樣三面向的古戲臺,則是中國戲曲審美觀,戲劇觀的一種體現。
“古今一戲場”、“人生皆演戲”,這兩句話實際上說的都是一個意義,那就是:小到人生,大到世界,都是演繹著一場戲。了解了這些,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全晉會館古戲臺的穹窿藻井頂。穹窿就是宇宙。古代人一向認為天是圓的,所以穹窿藻井鑲嵌在頂部方框上,就是一副標準的“天圓地方”圖。象征著天地宇宙。演員在三面敞開的與大自然完全連成一體的戲臺上演戲,這寓意著演員是在宇宙天地這個大舞臺上演出的,這不但是“古今一戲場”“人間皆舞臺”這樣一種演劇觀、人生觀的體現。而且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哲學觀的一種折射與反映。
一個小小的古戲臺連接著古與今,也連結著你我他,希望我今天的介紹能給大家帶來一些聯想與思索。謝謝大家。
博物館導游詞4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于邙山鄉冢頭村,占地近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游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布,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后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衛下在空中飛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星羅棋布,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占地面積130余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筑面積8200余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整個地面建筑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博物館導游詞5
在千姿百態的風箏世界中,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傳統氣韻。早在明代末年,楊家埠藝人就把年畫藝術巧妙地糅合在風箏的制作上,尤其是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借用了木版年畫的工藝和國畫的傳統技法,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特點,使楊家埠風箏具有了"掛在墻上是年畫,飛在天上是風箏"的獨特魅力,與京式風箏、津式風箏交相輝映,鼎足而立,成為中國傳統風箏三大流派。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這是鄭板橋在《懷濰縣》一詩中描述的'風箏放飛情景。當時的濰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相傳夏代寒浞在此立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改古國為亭,寒亭因此得名。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濰縣做過縣令,解放戰爭時期以"濰縣戰役"聞名全國。楊家埠是濰坊市寒亭區的一個行政村。它東依浞河,南靠206國道,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濰坊風箏和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祥地。
今天的楊家埠風箏,內容上有以祥瑞吉利、神話傳說、小說戲曲為題材的人物風箏,也有鳥、獸、魚、蟲、花卉風箏,在形式上可分為板子、硬翅、軟翅、長串、筒子五大類,每類又按1986年國家體委關于風箏競賽標準的規定分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五個型號。
博物館導游詞6
吉林隕石博物館位于吉林市江南公園南側吉林市博物館展覽大廳內。1976年3月8日,吉林地區降下世界歷史上罕見的隕石雨,雨后共收集到隕石138塊,總重量2616公斤。其中一號隕石重17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顆隕石。石體呈棕黑色,上有隕石墜入地球大氣層時產生激烈摩擦的氣印。這次隕石雨規模之大,重量之巨,數量之多,形狀之奇,標本收集之豐富,均居世界首位,被稱為當代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隕石雨實物標本均陳列在吉林市博物館內。
經測定,吉林隕石的母體原是太陽系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的一顆行星,年齡約為46億年。這些“夭外來客”帶來的珍貴宇宙信息,既是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料,也是旅游者一睹為快的帶有神秘色彩的`科學文物。參觀陳列館,還可看到介紹吉林隕石形成原因、運行軌道和降落過程的圖片展覽,同時放映《天外來客》彩色影片,并可購到隕石雨的紀念品。
博物館導游詞7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于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并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云集,“絲碼頭”的名號人人皆知。上個世紀初,民族工商業風起云涌,繅絲、紡織、面粉,成為錫城三大支柱產業。憑借上海開埠機遇,圖謀“實業救國”之夢,周(舜卿)、薛(南溟、壽萱)兩家發軔,永泰絲廠為龍頭,協同錫城眾多繅絲企業,經三十余年的勵志奮進,一躍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絲都”。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為國中榜首,勇立時代潮頭。
據悉:民國初年,南上、下塘兩側計有十三家絲廠,來絲廠工作之女工,需乘船擺渡過運河。1929年,振藝絲廠一名女工在擺渡時不慎落水身亡,廠主許稻蓀為解決擺渡過河的安全隱患,便集資建橋,榮德生知情后,亦襄贊建橋。這座在清名橋與跨塘橋之間的橋梁完工于1930年4月,并定名“大公”。大公橋系三跨鋼筋混凝土橋,已非此前江南常見的石拱橋。不擠不空的.小巷,伴隨著手鼓店那有節奏感又文藝風十足的《成都》,很是愜意。每每路過一座橋都能有一種江南水鄉別有的韻味撲面而來。走過大公橋,就能看到中國絲業博物館,靜靜佇立的民國式建筑,仿佛見證著無錫在中國絲業歷史上承前啟后的角色。
距離大公橋很近的絲業博物館建在永泰絲廠舊址之上。該廠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無錫籍資本家周舜卿與薛福成長子薛南溟一起在上海創辦,后來薛南溟將廠子遷回故鄉無錫。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于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并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據介紹,種桑養蠶很早就是無錫農村的主要副業。1929年全國廠絲出口4724擔,無錫就占28%,居全國首位。無錫人創下的真絲品牌馳譽海內外。隨著歷史的興衰,無錫絲綢業的發展逐步轉型。
走進中國絲業博物館,被這里老廠房的環境所熏陶,看到了紅墻磚的廠房,這個應該是很悠久的老廠房了,房子還保存非常完整,庭院干凈漂亮。據了解,中國絲業博物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占地面積近萬平方米,分設絲綢王國、百年輝煌、絲織繭摩、印染服飾、表演展銷等五個展區。
在設計及布展中采用原汁原味表現手法,復原室內場景,再現永泰絲廠與“絲都”歷史風采,見證無錫在中國絲業歷史上承前啟后的角色。它位于古運河上的大公橋堍,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該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在原永泰絲廠舊址基礎上建成,占地約25畝,建筑面積約5700余平方米,由五幢民國時期、西式風格建筑構成。展廳分為四個區域——序館,展現中國絲業的歷史,突出無錫“絲都”的影響;制絲館,重點介紹無錫絲業發展的興衰;絹紡印染針織館,展現絲織行業及其產品的特色;為珍寶館,展現富有價值的絲織珍寶。
永泰絲廠1896年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資創辦,1926年從上海遷現址,是薛氏絲繭企業集團中的核心企業,由薛南溟之子薛壽萱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所產“金雙鹿”名牌生絲曾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暢銷歐美許多國家。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云集,成為著名的“絲碼頭”和“絲都”。作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繅絲、紡織、面粉,成為無錫三大支柱產業,而永泰絲廠則成為絲業“龍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居國內榜首。隨著產業轉型,“絲碼頭”已成為歷史,在這個博物館里,記錄著昨日的輝煌。
博物館導游詞8
寒假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覽遼寧省博物館,博物館座落于沈陽市中心,市府廣場的東側和遼寧大劇院相鄰,博物館為白色大理石建筑,非常雄偉壯觀,從空中府瞰,為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玉豬龍”形象,是沈陽標志性建筑之一。
進入博物館,首先要進行安全檢查,我們把身上帶鐵制的物品,放入一個筐內,然后經過安檢門,再把東西收好,就可以進入大廳了。
遼寧博物館的大廳是圓形的由六根大柱子組成。展樓分為三層,一層分為兩個展廳,一個是近代的世紀經典畫展和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進入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廳。晉、唐、宋、元、明、清各種書畫精品,歷歷在目。有唐朝的《簪花任女圖》,唐朝張旭的草書《古詩四貼》,元朝趙孟兆頁的《紅衣羅漢圖》,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明朝唐伯虎的《飲中八仙圖》,畫中八仙指唐代八位酒仙,分別是唐朝著名的詩人賀知章、李白、汝陽王李璡、高士李適之、崔宗之、中蘇晉、雄辨家焦遂和草書家張旭。全卷人物眾多,共設置了八幅場景。分別刻畫了八位酒仙的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每幅場景還配有詩文,詩畫交融。八位酒仙神態各異,有的騎在馬上遙遙晃晃,還有的已醉倒在地,給人一種不問世俗,飄飄欲仙的超脫境界。真是美極了!
二樓分為中國古代貨幣展、歷代銅鏡展、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和明清玉器展廳。我參觀了古代貨幣展,讓我懂得了,夏商時代,“貝”作為商品的經濟萌芽的交換媒介——貝出現,這也是公認的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稱之為“貨貝”,當時計算貝的單位是“朋”,十貝為一“朋”。源遠流長的中國幣制影響極為深遠,日本、琉球、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深受中國錢幣的'影響,長期鑄行與中國錢幣一樣之方孔圓錢。參觀完中國古代貨幣展,我們來到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玉器是一種中國獨特的藝術品,中國人對玉器有著天生的崇拜。走進展廳。首先,一尊玉材精良、雕琢精致的玉壺。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不僅想起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旁邊一個展柜里邊擺放著一個傳國玉璽。前面展柜里面有許多圍著觀看的人,我也被吸引了過去,原來這是一尊用玉雕刻的“中華龍”。“中華龍”象征著中華民族,。整個展廳里有許多有意義的展品,像“五子登科”“代代高升”“志在千里”等等現代精品。走出玉雕藝術精品展廳,來到了明清玉器展廳,許多明清時期的精致玉器、以及仿古玉器,做工精美、雕刻細致。有清代乾隆皇帝用過的“玉耳杯”,又稱“羽觴”,是古代的飲酒器皿,清代的玉耳杯是模仿古代漆耳杯的形制而雕琢的仿古玉,這件清白玉耳杯,玉質純凈溫潤,器體清秀,胎較薄,足底有“大清乾隆仿古”款,是乾隆時期宮廷的精品。精致的玉器還有“青白玉和合二仙”“白玉碗”“黃玉如意”等。簡直讓我嘆為觀止。由于時間不夠了,三樓的遼河文化展廳沒有看完,只能下次了。
這次遼博之行,讓我大開眼界,而且還了解了許多平時學不到的知識,真是受益匪淺!
博物館導游詞9
久聞上海航海博物館的大名,因此,昨天借著旅游的名義跟著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和弟弟,一路奔波,終于來到了坐落于上海市奉賢區的上海航海博物館。
走近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外觀酷似船帆的博物館,凸顯了“航海博物館”這個名字中的“航海”兩字。
進入博物館,它的內部可謂“金碧輝煌”。“首先。”我擺出一副超人的樣子,朝著前方“飛去”,“我們去參觀面前的這個‘龐然大物’”畢竟對航海有一點兒興趣的我還是對這艘“遠古時代”的大船有著澎湃的好奇心。
這艘大船滿“身”油光滑亮,好似一艘剛出爐的'船,我感到很奇怪,便問外公。外公回答:“這艘船涂了桐油,所謂桐油,就一種能讓木頭不腐爛的一種油。這種油……”我懶得聽外公講這番長達千百字的介紹,沿著樓梯上了船。
登上這艘大船,我尋樂地對父親敬了個禮,說道:“報道,船長!船員已經就位,請指示!”爸爸也裝出一副嚴肅的樣子:“好!出發!”這可使一旁的郭晉宇“咯咯”笑個不停。
接著,我們去了“中國航海史”的“館中館”。并在里頭看見了鄭和的雕像,鄭和和他的船隊一起下西洋的故事。
我們又去了2樓的“戰艦展覽區”。引入眼簾的是許多中國、前蘇聯(同俄羅斯)、美國、日本和英國的潛艇、戰艦和艦載飛機,簡直是帥爆了。
而3樓,則是一個大的圖書館,藝術間。藝術間里擺放著許多油畫,每張都畫得都與實物栩栩如生,真叫人敬佩;而圖書館中,則擺放著許許多多的書。
美麗的航海博物館令人流連忘返,不僅在知識方面讓人受益匪淺還使人拓展了知識,真是兩全其美啊!
博物館導游詞10
洛陽博物館,位于洛陽新區,比鄰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博物館目前免費對公眾開放,游客在大門領票處領取參觀券后,進入館內參觀。博物館與主樓和輔樓組成,游客參觀的主要是主樓內的展品。在主樓一層的入口處有電子瀏覽機,介紹了一些鎮館之寶,可以先瀏覽一下了解大概。
博物館主樓共兩層,一樓一般是通展,二樓是博物館的精品展,博物館的專題宮廷文化展也位于二樓,雖然一樓是通展,但展覽的文物也會讓你大為贊嘆,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的獨特地位,館藏文物中自然不乏國寶級稀世珍寶。當你進入主樓游覽時,可以從一樓的基本陳列《河洛文明》起步,從這里開始回眸洛陽千年古都文明變遷的歷程,再前往二樓的《精品陳列展》和宮廷文化展等專題展覽參觀。
在洛陽博物館內,你可以看到有著“中國第一爵”之稱的夏代的青銅酒器“乳釘紋銅爵”,它雖然其貌不揚,然而它卻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酒器;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這件青銅鼎以金銀作為裝飾,使用了鎏金、錯金銀等工藝,嵌金銀對稱和諧,裝飾華麗;北魏時期的“泥塑人面像”,這座佛像雖然因為大火,原有的彩繪也損失殆盡,但這些卻絲毫沒有影響她的美麗;而唐代的三彩燈和三彩馬,色彩鮮艷,造型獨特,三彩燈的外形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內涵,三彩馬在造型上遵循著“圓方圓”的傳統構成法則,體現了唐帝國奔放向上的風范。
除了本地出土的文物外,洛陽博物館還接受了一批故宮博物院調撥的珍品,所以你在這里還能觀賞到來自故宮的`藏品,如:尼泊爾風格的“鎏金銅觀音”,這座佛像高越1米,體形較大而且坐姿較為罕見;還有“銀鎏金宗喀巴造像”,造像的鑄造、鎏金、鏨刻、鑲嵌等工藝都很精湛,材質又選用珍貴的黃金和白銀,是清代皇室禮佛的佛像。
博物館藏品的陳列位置有時會做調整,具體位置可現場咨詢工作人員。游客還可以在博物館的一樓租借講解器或者聘請講解員。講解器(中英文)租金20元(3小時使用時限,每超過一小時,加收10元),押金300元;講解員費用:20元/層(20人以內)。
博物館導游詞11
塘沽博物館根據該區歷史傳承和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采用博物館的理念、紀念館的風格、傳統與現代手段相融合的展陳藝術形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展示了塘沽在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定位和豐厚的歷史積淀。塘沽博物館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濱海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又一道風景,對提高濱海地區文化軟實力,塑造城市文化個性,提升居民文化品位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塘沽博物館身處鮮花滿地、碧水藍天的優異環境,其成立正值濱海新區昂首騰飛、城區面貌日新月異之時。作為塘沽標志性的`文化設施,塘沽博物館代表了塘沽區的文化形象與精品層面。它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更是人們休閑、娛樂的藝術殿堂。
塘沽博物館建筑面積約7700平方米,從外表看南高北低,像一個大橄欖,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陳列分為“滄海桑田”、“鹽興漕暢”、“海門古塞”、“工業興邦”、“沽口曙光”、“明珠璀璨”六個主題,采用博物館與紀念館、傳統展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陳列方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與風土人情。
博物館導游詞12
鴉片戰爭博物館前身為1957年建立的林則徐紀念館1972年改名為鴉片戰爭虎門人民抗英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虎門林則徐紀念館,同時增設館名鴉片戰爭博物館,館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幣虎門鎮。
鴉片戰爭博物館是收集、陳列、研究林則徐及鴉片戰爭文物史料的紀念性和遺址性相結合的博物館負責保護和管理林則徐銷煙池和虎門炮臺舊址面積達50多萬平方米。館區分為本館部、沙角炮臺管理所和威遠炮臺管理所三個部分。林則徐銷煙池和虎門炮臺舊址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林則徐銷煙池、虎門炮臺和虎門等舊址等鴉片戰爭在虎門的歷史遺跡。
鴉片戰爭博物館除搞好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外,還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宣教、收藏和研究功能通過陳列展覽、講解宣傳、錄像放映等形式廣泛地對觀眾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其基本陳列為《林則徐銷煙和鴉片戰爭史實陳列》,其中《林則徐銷煙》分三部分鴉片戰爭前的形勢;罪惡的鴉片輸入;林則徐與廣東禁煙。《鴉片戰爭史實陳列》分五個部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廣東軍民的抗英斗爭;沿海各省軍民的抗英汁爭;鴉片戰爭的結局;撲不滅的反侵略烈火。基本陳列通過林則徐禁煙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有關文物史料,揭露當年殖民主義者利用鴉片和武力侵略中國的罪行,反映中國人民在禁煙和鴉片戰爭中的英雄業績,肯定林則徐等愛國官員的歷史功績,歌頌中國人民在禁煙和鴉片戰爭中所表現的崇高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鴉片戰爭博物館注重文物收藏與研究,館藏銷煙池木樁、木板、鴉片煙具、林則徐手跡等文物,還有大炮、炮于、火藥缸、火藥埕、大刀、長矛等抗擊英軍時用過的武器和繳獲英軍的洋槍、洋炮等,數量達3O00多件(套)。其中功勞炮”等13件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反映鴉片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有代表性的物證。該館著力對鴉片戰爭時期虎門炮臺的設置、沿革、布防、結構、兵力設備、火力布局等方面進行研究,對林則徐籌辦虎門防務的戰略思想、戰術措施等進行研討。l990年創辦《鴉片戰爭博物館館刊》。
鴉片戰爭博物館環境優美。古城堡式門樓、威武的'抗英群雕、碑像結合的“虎門銷化鴉片紀念碑”,具有虎門炮臺神韻的陳列大樓以及一排排的抗英古炮、兩個銷煙池與綠樹成蔭的園林組成本館部,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沙角、威遠炮目的炮臺、古炮、暗室、戰巷、兵房體現了鴉片戰爭的海戰氣氛,把觀眾帶進了一百多年前虎門軍民抗強敵。御外侮、揚國威的歷史長廊中去感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1990年至今觀眾絡繹不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林則徐銷煙地遺址位于虎門鎮鎮口村。1839年,林則徐指揮在海灘高處開挖的兩個銷煙池,長、寬各46.5米,池底平鋪石板,四周置樁欄板,池前開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溝。把鴉片分批投入池內,采用鹽鹵水加石灰浸化辦法使其分解銷蝕,然后引水入池沖走、林則徐虎門銷煙后,銷煙池泥沙淤塞,現有銷煙池為1973年經考古發掘復原。
虎門炮臺舊址分布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林則徐銷煙后和水師提督關天培一道動員民眾籌備防務,加固和新建11處炮臺,設置大炮3O0多門。以沙角、大角炮臺為第一重門戶威遠、鎮遠、靖遠、鞏固、永安、橫檔前山月臺為第二重門戶大虎炮臺為第三重門戶組織3道防線。又在橫檔島、武山之間的江西,設置木排2排,大鐵鏈372丈,阻截敵艦,在鴉片戰爭中,屢挫英國侵略軍的進犯。現今的虎門炮臺舊址除少數位于番禺市轄區外,大部分歸鴉片戰爭博物館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況,分成相對集中的沙角炮臺和威遠炮臺兩組分別成立沙角炮臺管理所和威遠炮臺管理所進行管如。炮臺多為條石和灰、砂、黃泥砌筑,平面圓形或半月形分為露天臺(即明臺)和暗臺兩類。威遠炮臺至今保存完整,為花崗巖石砌筑全長360、高45米,共有25個炮位,每個炮位高2.9、寬4.2、深6.6米。炮位旁設儲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
節兵火墳位于沙角炮臺北約100米,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沙角炮臺時英勇戰死的清軍75位官兵葬于此,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所立‘節兵火墳’碑。
虎門寨在銷煙池以東始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設提督鎮守。現存寨墻總長14619米墻寬1米左右,高2-3米不等用灰、砂和黃泥板筑,堅硬異常。
博物館導游詞13
廣西博物館位于民族大道七一廣場東側,是全國收藏銅鼓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主要有廣西革命文物陳列、廣西文物展、廣西民俗展、古代銅鼓展等。
設在廣西博物館內的廣西民族文物苑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苑內展出著銅鼓巨雕和鎮邊大炮等文物,還建有壯族“干欄”、瑤家竹樓、苗家吊腳樓、侗族鼓樓、侗鄉風雨橋、毛南族民居等,同時還有榨油、碾米、造紙等民間手工作坊,極富鄉土氣息。苑內竹樓上設有民族餐廳,為游客提供多種民族小吃和菜肴。踏進民族文物苑,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壯鄉瑤村苗寨可游可居;民族歷史文化有聲有色。
“廣西民族民俗展覽”向人們展示的是居住在廣西的.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等11個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主要展出富有各民族特色的服飾、織錦、蠟染、刺繡、挑花、建筑等。
館內陳列的一件件民族服飾,有的色彩斑斕,有的清麗淡雅,有的莊重華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非凡的手工藝水平和鮮明的審美情趣。
博物館導游詞14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后謚號忠武侯,后人便尊稱他為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于公元223年劉備入葬于惠陵。依據漢制,陵旁必有廟,所以在劉備下葬于惠陵后,當時的蜀漢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原廟。(原廟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廟宇,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稱劉備的原廟為先主廟。)(因為現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體建筑,劉備死后就已出現其中兩組,故以劉備下葬惠陵作為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時,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的地方人們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時期,武侯祠就已成為著名的古跡和旅游勝地,杜甫當時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述。明代時,蜀獻王朱椿認為“君臣宜一體”,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并為一,通稱“漢昭烈廟”,明末清初,祠廟毀于戰亂。這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盡管官方一向把那里叫作“漢昭烈廟”,大門也懸掛著“漢昭烈廟”的橫匾。但人們仍習慣的.稱那里為武侯祠。為什么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顧不了君尊臣卑的禮儀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為劉備陵園——惠陵。祠內有清代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鐘、鼓10余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就應稱作蜀漢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博物館導游詞15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xxx。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于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筑為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里)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06年武侯祠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并,并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為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為前后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為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后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為后世稱為“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眾多,氣氛莊嚴、肅穆。
【博物館導游詞】相關文章:
澳門博物館導游詞11-12
洛陽博物館導游詞07-11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06-14
西安碑林博物館導游詞12-19
博物館導游詞(15篇)01-07
博物館導游詞14篇11-12
博物館導游詞(14篇)02-11
歷史博物館導游詞02-21
洛陽博物館概況導游詞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