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旅游從業人員,就有可能用到導游詞,一篇完整的導游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那要怎么寫好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汪口景區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汪口景區導游詞1
汪口村為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景象繁華。雖經千載滄桑,但留下的歷史遺跡諸多[
俞氏宗祠
位于村東頭,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祠堂包括花園、書院,總占地面積1116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形式,分三進(門樓、享堂、寢堂)兩個相連四合院落。前后進各五間,中進三間,木板卷棚做頂,青石板鋪地。整個祠堂以細膩的木雕工藝見長,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駝峰等處均巧飾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縷空雕的技藝,人物鳥獸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無不形態逼真。
平渡堰
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因形似曲尺,當地人俗稱“曲尺堨”。由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灣人)設計建造。平渡堰南北長120米,寬15米。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頭向上折成曲尺形,離岸空有6米寬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設閘門的情況下,同時解決了蓄水、通舟、緩水勢的矛盾,是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杰作。平渡堰的建成進一步促進了汪口商業碼頭的發展。繁盛之時,汪口村有18個河埠碼頭供商貨轉運。堰體雖經200多年洪水沖擊,依然片石無損。
養源書屋
養源書屋坐落于汪口下街桐木嶺巷石級頂部。由賜封奉直大夫(從五品)、翰林院待詔俞光鑾于清光緒五年(公元1880年)建造。在書屋院門圍墻上,有縣衙于光緒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刻石明示碑文,落款為“欽加同知銜特授婺源縣正堂吳鶚”。書屋由前院、課堂、塾師室、廚房等組成,占地120平方米。前院內有一棵古木樨。
存輿齋書院
坐落在酒坊巷,朝東八字大門,門首有翹角門樓,少雕飾;有小青瓦蓋的四水歸堂披檐,形成大方套著小方的天井,天井上沒有樓層;自天井進入正廳有敞開式磚木構架,上方是斜格木柵欄裝飾;屋內除柵欄托和護凈有幾組簡潔的線條雕刻外,再無一處雕刻。宅內掛著3副古木刻楹聯,自上而下分別用楷書、隸書、行楷書寫,書體流暢猷勁,落款均為“王杰”,且有冶印。
一經堂
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從“人遺子,金滿籯,吾教子,惟一經”的古訓,將自己的廳堂取名“一經堂”。一經堂占地面積為150平方米,三間兩廂。其特點是,石庫門枋的門面磚雕、石雕簡樸,而室內的梁、門、檻、護凈等木雕則精雕細刻保存完好。天井有非常講究的排水系統。
俞念曾
建于公元1795年(清乾隆60年)。占地面積250平方米,三進五間,院子北面有一間專供閨秀生活起居用的“繡樓”,繡樓花檻雕工別致。正堂檐角、門面上下,磚、
石雕構圖講究,物體逼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大夫第
現存大夫第有兩處。一處在李家巷,為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建的一座官宅。占地為200平方米,是一幢回廊式建筑,其石庫門的石雕精美絕倫。右隔壁還有一間完整的生活起居室。另一大夫第在四通巷,也是回廊式建筑,比李家巷的大夫第更有氣勢,保存也更完整。
生訓堂
是汪口村的'一幢明末建筑,屋內極少雕飾,梁枋上只雕幾組簡潔的線條,窗戶上是很樸素的方格窗門。外墻用開磚裝斗,前廳內墻用2米高,80公分寬的青石板做墻裙,莊重而堅固。
守訓堂
建于乾隆年間,在柴薪巷內。超脊馬頭墻,有臨巷更樓。進入大門通過更樓才進入院內。院子是一個小巧的花園,花園邊上是一個私熟館。進入大門通過過道就是靠墻天井。正屋有一進三間,兩廂二層結構。樓上正間存有供奉三代祖先牌位的神龕。俞運行宅建于清代。石庫門枋上有飛檐戧角、重瓦斗拱的門罩。門枋上下左右雕有精致的人物、場景、花草等磚石雕刻。大院門樓內側上方有麒麟送子磚雕。大門朝東,大門內是被徽商賦予聚財降福、四水歸堂觀念的高深天井。客座與廚房在東邊,正廳與客座之間是女主人寢室。女主人寢室之所以設在此,是方便她內外兼顧照應周全。客座樓上是繡樓。
官路正街
始建于宋代大觀年間(約1110),繁華于清代初期。古街道東西向,呈彎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長約670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上就占了150余幢。古街建筑均磚木結構,粉墻黛瓦,有二至三層和三進規模。官路正街上的老屋,一般不設庭院,只有店面、客座和櫥房設施。據《婺源縣志》載,汪口古為重要的水陸碼頭,“通舟止此”。明末清初時期,沿街家家設店,商旅輻輳,裕豐同茂、悅來和德通、以及裕馥隆、發芬源、等老字號店鋪茶號鱗次櫛比。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長街,既有清新寂靜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商業碼頭的繁華。汪口村落地勢前低后高,極具層次。先人出自于嚴防火燭,便利排水和人流出入等考慮,故從街頭至街末,設置了從溪埠至村落縱深的酒坊、雙桂、柴薪、四公、賭坊等十八條主要巷道;開設了與巷道相連的十八處溪埠碼頭。給當時河灘上常停泊的百十號商船裝卸貨物提供了方便,對汪口這個“草鞋碼頭”的經濟貿易交往與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汪口景區導游詞2
汪口是一個由于水路交通發達而形成的商業性古村。
理由有二:(1)由于“地狹人眾,力耕所出,不足以給”,明代中葉開始,汪口人大量外出經商,參與開辟了稱雄中國商界的徽商時代。(2)明清時期,徽州交通“取道有二:一從饒州、鄱、浮(即江西一線),一從杭、嚴(即浙江一線),皆壤地相鄰,溪流一線,小舟如葉,魚貫尾銜,晝夜不息”。汪口古村正處在由徽入饒水路的端點。十八個溪埠碼頭與十八條街巷相連,中間有官路正街以路為市,使汪口成為一個萬商云集、舟船相連的“商埠名村”。
汪口古村的諸多構成要素,都深深打上了商埠名村的烙印,曾對古徽州與古饒州的社會經濟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具有區域范圍的深遠影響。
獨特的建筑風格、高超的建筑技藝、極高的文化品位,使汪口古村落成為中國古代民間建筑杰作的博覽園。
汪口古村落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統一規整,墻連瓦望,蔚為壯觀。外部表現為粉墻黛瓦、飛檐戧角;內部表現為四水歸堂,木質構架;裝飾上表現為“三雕”精美;布局上表現為規整靈活。全村265幢古建筑完好率達98%以上,汪口是完整地保存了徽派風貌的典型古村落之一。“粉墻黛瓦”是隨著制磚、制瓦和石灰生產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
中國南方多雨潮濕,磚墻瓦頂是擋雨排水的'最好材料,粉墻則利于濕氣揮發。“飛檐”的出現,建立在成熟的斗拱技術基礎之上,可以遠距離排泄屋頂雨水,使之不淋濕墻體和木質構件。“戧角”則是為封擋隔壁人家火災的火勢而筑的“馬頭墻”上的裝飾。由于徽州古村中青壯年男子多外出為宦、經商,家中只有婦孺老人,為解決防盜問題,外墻上只有高處開很小的窗戶,為解決室內采光、通風、排水等問題,“四水歸堂”的內天井應運而生。房屋木架構或抬梁,或穿斗,多為二層,也有三層,肥梁瘦柱,不施油漆,以利于木質水份揮發,不易腐爛。就審美和觀念層面而言,潔白的粉墻,黝黑的黛瓦與青山綠水相輝映,是最美的色彩搭配;飛檐戧角的曲線,富有最優美的視角形象;樸素的原木紋理與雕刻圖案相得益彰,格外典雅;天井則被人們賦予了采天地之靈氣,聚肥水財氣于一家的觀念色彩。伴隨著生產工具和材料工藝的不斷改進,徽派古建筑出現了斜撐、斗拱、卷棚、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等等建筑技藝,使婺源的古建筑愈顯華麗、壯美、氣派。
大梁多為用料碩大的“冬瓜梁”,立柱由明代梭形向方形轉化,梁與柱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柱及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墻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多用青石裁割成石條、石板筑就。磚雕、石雕、木雕由淺雕向深雕、圓雕、透雕、鏤空雕發展,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異,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文化氣息濃厚。
汪口古建筑的文化品位除了表現在粉墻黛瓦、飛檐戧角、“三雕”內容的文化底蘊之外,還表現在:每幢建筑都取有雅致的堂名,反映主人的志向心愿;室內家具裝飾典雅清幽,八仙桌、太師椅、壓
畫桌、時鐘、東瓶、西鏡、書案、茶幾,無不散發書香氣息;屋內柱子和板壁上掛有楹聯、字畫,擺設古董櫥、架,體現出“書鄉”人家的情趣。
汪口景區導游詞3
汪口村又名“永川”,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古為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滄海桑田,村委會所在地汪口村距今有近1000年歷史。歷代續建的.井泉溝渠、堤壩橋涵、村巷石階、碼頭駁岸、水利設施、古樹名木等古代鄉村要素自然淳樸,保護良好,于20xx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及“中國傳統村落”。當代新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污水垃圾處理、殯葬改革等現代化鄉村要素均落實到位,于20xx年被評為“全國宜居鄉村”之一。
汪口是以農業為主的村落,盛產綠茶。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和村里旅游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逐年增加。20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272.74萬元,(其中旅游業直接收入64.59萬元),人均純收入1300元。
1936年以來,從屬婺源的汪口村經歷了3次行政區劃變動。特別是1949年劃歸江西管轄后,加上歷次,對這個古村落的繼承、保護、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由于婺源相對閉塞,經濟較為落后,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沒有大拆大建。近年來,婺源縣政府加大了古村落的保護力度,婺源縣人大常委會還于1998年通過了《婺源縣文物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婺源有許多古村落保存相當完整,汪口尤為突出。
汪口景區導游詞4
俞氏宗祠是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俞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位于婺源縣東北28公里的汪口村,由朝議大夫俞應綸(正三品)入宮后省親回鄉時捐資興建,是一所以細膩的木雕聞名于世的'祠堂,現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俞氏宗祠為三進院落。前進,門首為木結構五鳳樓,歇山頂,青瓦覆蓋,俄角高翹。門樓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橫枋刻雙龍戲珠圖案,橫枋下面明枋深雕雙鳳朝陽。
門樓里面,前間頂部用木板卷棚,后間平闇天花。由兩廊與游亭達正廳,橫梁銜接處是圍121厘米、高207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撐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獅子相對,栩栩如生。祠堂中進三間,前、后進各五間,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面、天池、臺階全鋪青石板。前、后進走廊兩側有小圓門通花園,花園內遍植花卉綠草,另有百年木揮三棵。
俞氏宗祠以細膩的雕刻工藝見長,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駝峰、雀替等處均巧琢雕飾,有淺雕、深雕、圓雕、透雕形式的龍鳳麒麟、松鶴柏鹿、水榭樓臺、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精美圖案百余組,被譽為“藝術殿堂”、“木雕寶庫”,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汪口景區導游詞5
汪口位于婺源縣東江灣鎮壓的西部,地理坐標:北緯29°21′33",東經117°59′13″,離縣城紫陽鎮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鎮84公里,往南至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58公里,向東到皖黃山101公里。
汪口村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7°C,常年平均降雨量1821MM,無霜期約252天,70%降雨集中在春夏兩季。
汪口村地處丘陵地帶,處于山水環抱之間,村落背靠逐漸升高、呈五級臺地的后龍山。汪口由一股正東水(江灣水)與另一股東北水(段莘水)在村南匯合。明凈如練的河水由于村對岸蔥郁的向山的阻攔而呈“U”形彎曲,形成村前一條“腰帶水”的三面環水的.半島。自南向北,向山——段莘水——官路正街商市——村莊民居依次形成了汪口“山——水——市——居”的村落整體形態。
【汪口景區導游詞】相關文章:
景區導游詞12-01
磧口導游詞06-15
山東景區導游詞02-08
浙江景區導游詞02-09
重慶景區導游詞01-20
福建的景區導游詞02-06
大連景區導游詞05-01
黃龍景區導游詞06-09
龍泉景區導游詞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