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具備豐富知識的導游,時常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烏鎮導游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烏鎮導游詞 篇1
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必須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能夠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日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著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么出名,想必大家對于烏鎮的來歷也必須十分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此刻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于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于嘉興府。解放以后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并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于“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終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里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可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頭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么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么呢無外乎是吃,穿,游。說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系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所以經久不衰生意興隆。可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秘方世代相傳規定秘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里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里就十分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里一年多,而自我在這個家里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我。于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于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可是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里。說來也巧,今日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今日餅的味道很異常,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樣會不一樣呢。于是她自我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十分異常。
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明白今日為什么餅的'味道這么好,并且想以后天天這么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秘方告訴我”,嫂子拗可是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此刻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嘗嘗。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制作。因為以白米,白面,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能夠點些來品嘗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能夠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能夠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提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此刻也沒有什么人愿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著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我斟酌購買。
下頭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游,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游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游覽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墻黛瓦”是水鄉建筑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必須不要錯過。觀里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齊游覽的就跟我一齊,不愿意跟我一齊打算自由活動的就能夠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游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一樣音,百里不一樣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一樣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供給了一個觀賞的平臺。鎮里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床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烏鎮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我們這天要一齊游覽半個烏鎮,是烏鎮的一級景區,也是它的精華所在,叫東柵。
誰明白那里為什么叫烏鎮呢?大家的猜測都很有道理,因為那里有很多歷史傳說。剛才有的游客說這兒古代烏鴉多,有的游客說那里的人喜歡吃烏雞白鳳丸。其實呢,你仔細想想,“烏”很顯然就是黑的意思。因為唐代那里的土地十分的肥沃,而且土地是黑色的,大家看,周圍房子頂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這地方就取名“烏鎮”了。
烏鎮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比較適合拍電視劇,像《似水年華》《天下糧倉》等都是在那里取景拍攝的。眼前的這一條河,叫做“東市河”,深四米。它不僅僅連之后烏鎮的東柵和西柵,還跟世界第一運河——京杭大運河是直接通著的。
大家看一下河的對面,對面的房子叫做水閣,就是水上的閣樓,這是江南六大水鄉中烏鎮特有的民居建筑。你走近點看,那個水閣的下方的石柱和我們平常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對,它是方的,而不是圓的。為什么呢?因為水里會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來,怎樣樣?設計很獨特吧?
再看前面的橋,左右相鄰,名叫逢源雙橋,也叫廊橋。因為橋本身是走廊的形式,橋下方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這座橋同時還有另一個作用:江南一帶,每逢過節都很熱鬧,個性是到了元宵節,男男女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來去看花燈。
古代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所以這橋就起到了“男左女右”把人群分開的作用。
過了橋,對面有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一會兒,小肖會帶大家去看江南百床館、江南民俗館、歲俗廳、節俗廳、壽俗廳,并請大家品嘗烏鎮的特產三白酒。此刻請大家隨意地游覽,半小時后再在此處集合。
烏鎮導游詞 篇3
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位于烏鎮東大街210號,當地人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從富商大賈到極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無不具備,從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內備有化妝間、衛生間、仆人間等)。既有貴胄們的奢華,也有普通百姓的`儉樸,此展覽是中國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館內展示了:清代拔步千工床、小姐床、雙龍足雕花架子床、明·馬蹄大筆管式架子床和雙喜、如意、帶鏡紅木雕花床、嵌骨架子床等,數十張明、清及近代的古床精品。
這些床雕工精美、風格獨特、裝飾華麗、豪華氣派,無一不是江南古床中的精品。它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工藝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構造形式,造型簡潔、樸素,比例均衡,并強調家具形體的線條形象,體現了明快的藝術風格,同時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澤和紋理特點,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渾然天成;
清拔步千工床等床,這批床材質優良,工藝復雜,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譽為“鎮館之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這些雕工精美、歷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館里可謂目不暇接,它們有的雕工精湛、風格獨特,有的裝飾華麗、豪華氣派,無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不由人不由衷地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它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工藝,對藝術的感悟及對結構造型的豐富想象力。
看百床館,并不在于窮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數量,而在于細細品味那一張張床上所加載的豐厚歷史與生活內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
當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時候,人一定是平和與幸福的,這就是古老中國人的心境。
烏鎮導游詞 篇4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后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于 2001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么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么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后,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于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于杭州的胡慶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馀創建的,并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里,在柜臺四周約有300多只藥材柜。
看完藥店接著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干凈,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電的,并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烏鎮導游詞 篇5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要一起游覽半個烏鎮,這里是烏鎮的一期景區,也是它的精華所在,叫做東柵,那當然還有個西柵了,想玩就得另外買票,或者從河里潛水也能進去。鎮子不大,0.98平方公里,但是游客是相當之多,有時候去洗手間要排十分鐘的隊。所以大家還是盡量跟好小余,走丟了很麻煩。出來玩,講究的是“多吃飯、少喝酒,聽老婆話,跟導游走”嘛。
這個鎮的名字很奇怪,叫做烏鎮。為什么叫烏鎮呢?歷史上有很多的傳說和原因。有人說這兒古代烏鴉多,有人說這里的人喜歡吃烏雞白鳳丸。其實呢,“烏”很顯然就是黑的意思。因為唐代這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而且土地是黑色的,并且大家看房子頂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這地方就取名烏鎮了。當然,烏鎮的東西賣的有點貴,有人說鎮上人心也比較黑,門票都100,西柵還要120,黑吧?所以稱他為烏鎮,這個話您可別大聲說哈,要不然咱們進得來可出不去了。上次有個游客跟我講,小余啊,我一看你就知道你是烏鎮的人,因為你長的比較黑,所以你是烏鎮的人。我說為什么我會這么的黑呢?這個問題我在我小的時候問過我媽,為什么別的孩子那么的白,而我就那么的黑呢?母親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別人的孩子都是喝牛奶長大的———白的;吃雪魚肉——白的;擦珍珠粉———白的,我跟你爸生你的時候吃的是霉干菜加茄子,所以你這顏色就重了點。大家記住,以后要多用珍珠粉,少吃霉干菜哈。
我們剛才進來的時候呢,迎面有一個土堆,這個土堆放在這里呢,在造園手法中叫做障景。就是故意讓你看不到里面的景色,要是不買門票在大門口就都看到了,那他賺錢賺個屁啊。烏鎮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比較適合拍電視,像《似水年華》,《天下糧倉》等都是在這里取景拍攝的。很多客人都是看了《似水年華》這部電視劇才來這里的。所以大家回去有機會把這部“愛情出軌劇”看一看,學一學。當然我是說學一學里面關于烏鎮的歷史,不是說學著出軌哈。
現在我們看到一條河,這條河叫做“東市河”,4米深,嚴禁隨便跳河。它不僅連接著烏鎮的東柵和西柵,還跟世界第一運河――京杭大運河是直接通著的。京杭大運河咱們都知道從北京通到杭州,全長1794公里,所以呢據說只要你愿意,從這游過去,一直游到北京看毛主席也可以,火車票都省了。時間大概要半年左右。大家看一下河的對面,對面的房子叫做水閣,就是水上的閣樓,這是江南六大水鄉中烏鎮特有的民居建筑。大家看到那個水閣的下面的石柱是方的,而不是圓的。為什么呢?因為水里會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來,怎么樣,設計還是很細致的吧。
這個東西看起來像船,其實它開不動,名字叫高桿船,所謂高桿就是中間那根毛竹了。每年的'清明節前后,都會有人在這里模仿蠶寶寶,因為烏鎮人民是以養蠶為生的,在這里模仿蠶寶寶進行表演,正是為了感激為他們帶來幸福和收益的蠶寶寶。表演時,四五十歲的大叔會爬到那個竹子上面去翻跟斗,很驚險的。我想要是大叔們年輕二十歲,咱中國體操隊又能多拿兩枚金牌,大家說好不好?
大家再看那座橋,左一座,右一座,名叫叫逢源雙橋。很多導游都會講,這個橋走左邊可以升官,走右邊可以發財,我說那是扯淡,小肖來回走了不下二十次也沒見升官,也沒見發財,還是個導游。但是我告訴你,做人要踏踏實實,別老想著一步登天,升官升的太快,發財發的太狠,往往是比較危險的。人這輩子最大的財富莫過于健康快樂,大家說呢?那么這座橋也叫做廊橋,因為橋本身也是走廊的形式,橋下面呢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其實呢,這座橋還有一個另外作用,江南一帶,每逢過節都很熱鬧,特別是到了元宵節,男男女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來去看花燈。那么古代男女授受不親,萬一走在一起女的吃了男的豆腐就不好了對吧。所以就男左女右,把人群分開。要是情侶的話,過了橋小伙子會牽起小姑娘的手,叫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現在我們過橋,男同胞請走左邊,女同胞請右邊,其他人自覺點,從河里游過去。(大家注意監督哈,這年頭,頭發長的不一定是女的,頭發短的不一定是男的,有水平的不一定當領導,當領導的也不一定是有水平的。比如小肖,咱就不當領導當導游,我驕傲!)
烏鎮導游詞 篇6
烏鎮隸屬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地處江南水鄉。
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后,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陸上交通有貫穿鎮區的縣級公路姚震線,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銜接。
烏鎮是典型的中國江南地區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烏鎮具有六千余年悠久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
賀歲拜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后會親朋、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元宵走橋,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入夜三五結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復,此俗源于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當時婦女們梳妝后各帶一只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在新的一年里無病無災。
清明踏青,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后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洗頭插花、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裹粽子、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
端午吃粽,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于對屈原的`紀念,古人都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于是掛鐘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蕓香“打蚊煙”,墻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烏鎮導游詞 篇7
烏鎮已有兩千年歷史。春秋是吳越疆界。公元前505年,吳國駐兵防越,故名“烏戍”。后來越國滅吳,越國諸子中有一烏余氏封于此,故改稱“烏鎮”。烏鎮座落京杭大運河之旁江浙兩省交匯處,儼然是江南水鄉一顆璀燦的明珠。
雨點落在河面上,蕩起道道漣漪,隱約可以看見一群群透明的小魚兒嬉戲玩耍。岸邊的楊柳被風吹彎了腰,細細的胳膊輕輕觸碰著河面。這已不僅僅是一條小河,不知從何時起,它靜靜地流淌在每戶人家的窗前門邊,人們臨河打水洗衣,它就這樣孕育著這座小鎮,也裝扮著江南。
此時的烏鎮西柵,像一個遠離塵世的美麗少女,不施脂粉,別有風情,又似幽谷佳人,翠袖寒單,獨倚修竹,情調雖太清冷。卻更增其悠然出塵之致。兩岸燈光細碎如鱗,漿聲櫓聲穿花拂柳,也有紅紅的燈籠輕晃在烏篷船舷,從千百年的歲月里延伸過來,鄉愁如酒,一頁一頁寫滿風霜,深嵌在西柵的每一寸肌膚之上。有一滴打在臉上,順手一抹,一臉的滋潤,再抬眼的時候,整個古鎮都是這般的潤潤的了。何處輕微的一聲響動,似什么東西彈落了,隨之又恢復平靜。一只不眠的小貓,蹲坐在臨水的花窗前,漠然地看著經過的我。總有輕微的水聲響在周遭,讓我更接近回憶與冥想,無數身影在樹蔭里游動,隔著一些樹枝,一些鳥影,還有月光與星光,也能看到前朝舊事的影子,自遙遠的歲月流淌出來。
走近烏鎮,我們逐漸看清“烏鎮真面目”。我們沿著河岸,這河岸是青石板鋪的道路,寬約2-3米;這河叫東市河,河寬約10幾米,河水綿綿的、悠悠的樣子。青瓦白墻典型江南水鄉房舍倒映水中,臨河幾根石柱子頂著猶似北方陽臺的房間,幾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曬著太陽,那神情似乎對遠方的.來客表現出一種自豪的樣子,那是一種對文學巨匠茅盾的景仰而產生的豪情。
原來,烏鎮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和其他古鎮一樣,烏鎮所有的房屋,都是臨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可烏鎮還獨創了最美麗的小水閣,它們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小水閣。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構建房屋。遠遠看去,象飄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寬敞,微風吹過,河水輕輕流過,仿佛這些小水閣也在緩緩飄搖,便是一副活著的水墨畫了。
我們去烏鎮那天,剛剛下過一場小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烏鎮像一位蒼桑老人,戴著黑青色氈帽,套著對襟馬褂,鑲襯著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烏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蕩開波紋又迅速縫合,撫平歷史的蒼桑。整個烏鎮籠罩在薄薄的煙靄中,顯得愈發古樸、典雅,略帶朦朧和神秘。
走在青石鋪就的烏鎮小巷里,把腳步輕輕落在千百年不老去的石板上,每一步都仿佛叩響了歷史,每一塊磚瓦都仿佛在訴說著古老。
也許烏鎮是一幅畫,不知是哪位大師畫下的,雖然用的都是暗色,卻把古老和安逸給了它。
江南水鄉,光看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小橋流水人家,而美麗的烏鎮,它所散發出的靈秀和獨特的情韻讓我深深著迷。
在這個遠離塵埃的地方,我唯一看不清的是我置身其間的烏鎮西柵,光影里,只有如同神話般的色彩,漫過一個女子滴淚的眼簾……
烏鎮正像一首抒情詩,情深深,意濃濃,激越心胸;烏鎮又是一部長篇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引人入勝。詩的意境,小說的情節塑造了文學巨子茅盾。
今天古鎮的東大街西大街被規劃為景點區,一進古鎮你就會發現,時間仿佛在烏鎮停止了。烏鎮奇跡般的保留著清代江南的水鄉建筑格局。一條河流穿街而過,兩岸房屋排列,長廊蔽日,小橋相連。如同風景一般的生活著古鎮,會讓每一個到烏鎮的人長長的沉默和驚訝。
靜坐青石板一隅,我已是烏鎮西柵的一葉垂柳,安靜地長在水畔,臨河睡去,不再管今夕何夕,今生何世,只知道世世長往,此刻永駐,將我今生和來世的幸福,停泊在時間深處,停泊在烏鎮溫暖的懷抱。
烏鎮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游玩的目的地是江南水鄉烏鎮,烏鎮是江南六大水鄉之一,也是江南最美的水鄉,劉若英傾情代言,似水年華等多部影視劇在這里取景拍攝,不過呢,如果在座的有喜歡節奏快、高樓林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化大都市生活的朋友,那您恐怕就會失望了,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烏鎮的生活節奏常慢、非常舒適安逸,并且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一兩層臨水而建的`白墻黑瓦的木質建筑,這里甚至連電梯都沒有,景區里看不到超過三層的建筑,整個烏鎮有的只是一種煙雨朦朧,瀟灑閑逸的情懷,但是,若有朋友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太累太喧鬧的話,那烏鎮就是一個絕妙的休憩場所了,在烏鎮可以得到心靈的放松,身體的舒適、所以有好多江浙滬附近的朋友會在周末的時候駕車來烏鎮,走走看看,吃吃糕點,品品美酒美茶,住上個一兩晚,沒事坐坐烏鎮的搖擼船,感受古代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夜生活,遠離鬧市,實在是愜意無比。
烏鎮分為東柵和西柵,我們此次游覽的是東柵,為什么不去西柵呢,因為烏鎮的歷史,人文,情懷都在東柵,西柵只是近些年開發出來的景區,主打的是住宿和夜景游,不過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西柵住個一兩晚,看看美麗的河色夜景。說回到東柵,東柵景區其實不大,也就兩條街組成,東大街和西大街,中間則被一條東市河隔開,西大街沿有一些小商鋪,有買糕點的,手工藝品的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待會活動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我們此次主要要參觀的景點則都在東大街,東大街長1300米,主要景點有百床館、木雕館、茅盾故居、錢幣館、酒作坊、染坊等等,具體的我就不為大家介紹了,待會到了景區我再為大家細致。
烏鎮導游詞 篇9
游客們,現在們走在烏鎮的街道上,大家有沒有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呢,是的,者就是烏鎮街道的特色。那么具體的呢,我們邊走邊說。
我們走在的這條老街又叫一步街,是西柵的一條主干道。為什么叫一步街呢?
因為街道的寬度大多比較狹窄,一般在2m——4m之間,甚至更窄,兩側多為二層建筑,底層的店鋪相對的兩家店只有一步之遙,不夸張地說簡直有種打開自家門邁出腳就能跨到對面家里去了,有時兩家店不出門就可以握手或傳遞物品。
在西柵街區,你看不到一條水泥路,所有的街巷全是用磚石鋪就,行走在那些被歲月磨得發亮的青石板上,你仿佛在與悠久的歷史對話。街兩邊是馬頭墻隔出的.一間間店鋪和民房,門大多是木板的,殘缺的雕花和斑駁的油漆讓人感覺時光的無窮魅力。偶爾會看到橫騎在大街上的拱券門;兩兩相對,那是以前大戶人家的墻界標志。
老街差不多都有幾千米的長度,慢慢地走,漫漫地看,也可耗去半日的光陰。如果折進街中的某條小巷,探詢那深深的民居院落,那是半天也出不來的了。西柵的街長,弄堂也特別多,七拐八彎,猶若迷宮。西大街中段就是一段弄堂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醬油弄、蔣家弄、唐家弄、洪昌弄等,走進弄堂,兩邊山墻高聳,將頭頂上的天空遮掩得只剩一條窄窄的線,不時還有橫斜的樹技或人家園中的薔薇探出墻頭,曲折幽深,更添幾番韻味。走得乏了,在街上的茶館里坐坐,那滋味就更有些意思了。
烏鎮導游詞 篇10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杭師旅行社組織的烏鎮一日游,此刻我們的車已經行駛在滬杭高速上了,我們這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從杭州到烏鎮大約1小時的車程,下方呢,我先對烏鎮做個簡單的介紹。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必須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能夠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著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么出名,想必大家對于烏鎮的來歷也必須十分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此刻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于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于嘉興府。解放以后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并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于“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后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里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方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么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么呢?無外乎是吃,穿,游。說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系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秘方世代相傳規定秘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里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里就十分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里一年多,而自我在這個家里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我。于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于是小姑子就對嫂子
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但是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里。說來也巧,這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這天餅的味道很個性,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樣會不一樣呢。于是她自我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十分個性。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明白這天為什么餅的味道這么好,并且想以后天天這么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秘方告訴我”,嫂子拗但是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此刻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嘗嘗。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制作。因為以白米,白面,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能夠點些來品嘗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能夠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能夠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推薦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此刻也沒有什么人愿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著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我斟酌購買。
下方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游,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游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游覽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墻黛瓦”是水鄉建筑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必須不要錯過。觀里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齊游覽的就跟我一齊,不愿意跟我一齊打算自由活動的就能夠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游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一樣音,百里不一樣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一樣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帶給了一個觀賞的平臺。鎮里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床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好了,烏鎮立刻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烏鎮導游詞 篇11
作為中國人心中NO.1避暑勝地,烏鎮的秀美風景,自不在話下。任賢齊的《外婆橋》在烏鎮拍MV,李少紅的《紅樓夢》在烏鎮取景,還有黃磊的《年華似水》,以及后來的劉若英也在這里做了廣告,那種幽靜和落寞深深的吸引著每位游客。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祥和。處處無敵江南水鄉美景,還真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余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烏鎮已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
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里。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烏鎮導游詞 篇12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證明,大約在6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十分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之后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這天。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于2001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十分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此刻景區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先怎樣生活此刻幾乎仍然怎樣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此刻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能夠看到一座十分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能夠看到在這座橋上方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方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后,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于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能夠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于杭州的胡慶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馀建立的,并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那里,在柜臺四周約有300多只藥材柜。
看完藥店之后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之后自我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個性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就應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此刻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十分整齊干凈,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此刻兩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電的,并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開發也改善了必須的居住環境。
烏鎮導游詞 篇13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于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于此,遂為烏余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為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辟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布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于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在當地并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為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后因吳越錢镠王戍兵于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镠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后,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镠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烏鎮處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年氣溫16℃,一月氣溫3℃,七月氣溫30℃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為主夏秋之際有臺風侵襲。
烏鎮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清晨,河道上會漫起薄薄的霧氣,仿佛夢境。傍晚,夕陽西照,游人散盡,一個生活著的烏鎮出現于眼前。請避免夏季正午時去烏鎮游覽,白晃晃的日光直直地曬下來,也沒什么廊棚可遮擋,讓人感覺非常不好。
烏鎮導游詞 篇1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劉大,大家可以叫我小劉,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的是烏鎮、西柵。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烏鎮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于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后,統稱烏鎮。
關于“烏鎮”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據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正當烏將軍就地扎營伺機再戰時,李琦卻于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終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說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非常欽佩。大家為了紀念他,就把鎮名以他的姓氏為名,改稱“烏鎮”。
【烏鎮導游詞】相關文章:
烏鎮的導游詞06-13
烏鎮導游詞06-07
嘉興烏鎮導游詞01-19
浙江烏鎮的導游詞12-31
烏鎮導游詞(優秀)09-13
(精華)烏鎮導游詞01-09
烏鎮景區導游詞04-24
關于烏鎮的導游詞07-19
嘉興烏鎮導游詞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