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游,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典陜西景點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耀州窯博物館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這里是聞名中外的耀州窯遺址所在地。南距省會西安約80公里,北距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約75公里。耀州窯博物館是我國目前規模的古陶瓷專題博物館,也是陜西十大博物館之一。它陳列展出了中國代歷史名窯耀州窯近千年的輝煌成就。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博物館的門廳,正門面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郭沫若有感于陶瓷的制作原理博大精深而即興填寫的《西江月》詞:“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裝。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醞釀,水火木金協調。宮商角徵交響,匯成陶海嘆,真是森羅萬象。”
這首詞以凝練優美的詞匯概括了陶瓷生產。詞前兩句說明泥土是制瓷的原料,但需經過人力的作用才可使用,謳歌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能力;瓷器之所以偉大輝煌有別于其他的如雕塑、繪畫藝術,除了人為的因素,還需與“天地陰陽”、“水火木金土”這些自然因素結合,才可制作出完美的陶瓷器皿;瓷器不僅可為人們實用,而且可作為樂曲供人欣賞;“宮、商、角、徵”是中國民族樂曲中古老的五聲調式1、2、3、5、6、7的其中四聲,意為反映陶瓷研發生“鏗鏘”的音韻之音。詞的后兩句是郭沫若對無法言表的陶瓷世界由衷的贊嘆。詞中充分表明土是原料、水使之成型,在空氣中干燥,在火中永恒,再經人加工使其成器的制瓷特征。
與《西江月》詞相對應的是博物館的館標,它是根據這首《西江月》詞的精心設計而成。下端曲線代表人手的側面,表明手使之成型,謳歌人類勞動力的偉大;圓點則代表泥團,是制瓷的原料;旋轉曲線的開端類似太極圖,隱喻制瓷與天地陰陽五行這些自然界各種因素的密切關系;旋轉曲線則吻合了制瓷工藝流程中“輪制成型”的過程;上延伸的“S”形曲線代表著北宋的典型器物----玉壺春瓶的造型側影。整個館標構思精妙,線條凝練,自下而上形象地勾勒出“手托泥團、采天地陰陽、融金木水火,旋轉成器”的制瓷過程。
序言大廳
現在我們一同步人的是博物館的序言大廳。序言大廳就像一本書的序一一樣,在這里大家將會對耀州窯博物館的概況有所了解。耀州窯博物館位于陜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黃堡鎮是古代耀州窯的中心窯場,同時也是陜西目前發現得早的古代手工業城鎮和中國的百大名鎮之一。耀州窯博物館就建在古代窯場之上,是一座集收藏、陳列、研究、仿制于一體的新型陶瓷專業博物館。該館于1994年5月23日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800米,收藏各歷史時朔珍貴文物50余件(片),陳列展出耀瓷珍品千余件。
主館建筑氣勢恢弘,雄偉壯觀。館區綠樹環抱、景致獨特,廣場中心有被譽為“天下壺”的仿宋青釉刻花倒裝壺巨型噴水雕塑,還有堪稱“瓶中之王”的仿元代白釉黑花玉壺春瓶大型建筑,可謂匠心獨具、妙趣天成。全館由“耀州窯史陳列”、“參考研究室”、“現代陶藝作品展”、“唐三彩窯址保護大廳”、“唐宋遺址保護廳”和具吸引力的“陶藝中心”組成,系統科學地再現了耀州窯的歷史風貌和“十里窯場”的宏大規模,為研究中國古陶瓷史、文化史、科技史、建筑史、物理、化學等提供了珍貴、翔實的資料,同時有興趣的朋友還可親自動手制作,充分體驗陶藝制作的非凡樂趣。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為了突出博物館陶瓷專業這一主題,前言的說明文字是用瓷土精心燒制而成的,這種陳列手法為國內獨創,可謂匠心獨具。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燒造青瓷的名窯,因宋代隸屬耀州府轄,故名“耀州窯”。耀州窯唐代創燒、五代發展、北宋鼎盛、元末明初下衰,共800余年。古窯址密布黃堡鎮漆水河兩岸,其規模宏大。據《同官縣志》記載:“地方故老相傳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收獲,充分印證了當年“十里窯場”的盛況。耀州窯遺址以它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龐大的規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家現在看到北面墻壁上這幅巨照,就是耀州窯古“十里窯場”今天地貌的中心部分。照片上田野、廠房、村落的底下埋藏著豐富的唐至元備時期的遺跡文化。隨著歲月的流逝,遺址已蕩然無存,然而俯拾皆是的瓷片,依然在不甘寂寞地昭示著它昔日的輝煌。
序言廳內南墻壁上相對應的兩幅照片為考古發掘現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古窯址的開發、保護和利用,耀州窯遺址歷經數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面積達2萬平方米,迄今共清理窯爐作坊百余座,出土文物300多萬件(片)。耀州窯遺址成為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發掘瓷窯遺跡規模、豐富、出土文物多、序列強、保存完好的一處古窯址。這兩幅照片展現的就是當年考古發掘時的場景。博物館也就是以歷年的考古調查和科學發掘為主要線索,以實物為依據,來揭示耀州窯獨特而豐厚的文化。
各位朋友,在了解了耀州窯和耀州窯博物館的概況之后,請大家與我一同去參觀“耀州窯史陳列”,共同去追尋那800余年的歷史軌跡。
耀州窯史陳列
耀州窯史陳列是耀州窯博物館的主體陳列,由4個展室組成,總面積為3400平方米。這里展出的千余件文物揭示了耀州窯考古發掘的成果,生動地再現了耀州窯的輝煌歷史與工藝成就,希望今天的耀州博物館之行能給各位朋友帶來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啟迪。我們的參觀將從博大精深、絢麗多姿的唐代耀瓷開始。
步入展室。大家首先看到的是銅川市行政區域地圖,它的外形酷似一只憨態可鞠的熊貓,歡迎大家的到來!在它上面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窯址的分布地點。以黃堡窯為中心,輻射到上店、玉華、陳爐、立地坡等地,范圍廣,規模大。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作為唐代長安城京城之地的黃堡窯,大唐的興盛繁榮直接影響了黃堡窯場,使之成為燒造品種多樣化的綜合性窯場。
能體現盛唐氣象的可謂是唐三彩。現在大家看到的唐三彩為耀州窯所燒造,是我國繼河南發現的又一處燒造唐三彩的窯址。唐三彩是中低溫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釉陶器。三彩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等工藝后,捏制成型,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l000攝氏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使釉料,再入窯中燒至800-900攝氏度后完成。唐三彩主要的用處是隨葬的明器,唐三彩產量與大量興起是為適應唐代的厚葬之風。
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得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在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蔓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斑駁陸離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唐三彩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蝕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言,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召的古代工藝品。耀州窯唐三彩除了用于大量的隨葬之外,還開創性地燒制了三彩建材,拓寬了三彩使用的領域,是考古上一項重大發現。
大家看到的琉璃瓦是目前陜西省發現的早實物資料,同時它的發現也為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琉璃瓦找到始燒地。中立柜中的三彩龍頭套飾是目前我國首次在窯址中發現的唐三彩套獸。三彩龍頭套飾用于高級建筑構件。其造型是中華民族慣于表現的靈物----龍,它集貼、塑、雕、摟、刻、畫等裝飾手法于一體,生動地塑造出龍首形象。龍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的情況下,和龍相關的物品使用也有特定的要求,三彩龍頭套飾僅能用于高級寺院或大型宮殿建筑上。
其后部呈長方形的空套狀,兩側有穿孔,上端切割成三角形,以便和其他建筑構件結合固定,它的用途是套在建筑物上伸出的挑檐部位,避免木質構件因風吹雨淋而腐朽,同時具有裝飾效果,是皇家至高無上權威的象征。在黃堡窯址發現的唐三彩龍買套飾和大量琉璃瓦,說明耀州窯在唐代就與宮廷有密切的聯系,是燒造宮廷高級建材的重要基地。
人們習慣于說“陶瓷”,其實“陶”和“瓷”是有區別的,它們在原料、燒成溫度、吸水率等方面都有區別。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黑釉,屬于瓷器。黑釉瓷是唐代耀州窯燒制的主要品種,且數量多,釉色凝重漆黑明亮、光可鑒人。唐王朝的自身強大富有,也使唐文化形成典型的表現型文化。今人常言唐代美術“以胖為美”,實際上就是對充滿生命力的健康美的崇尚,是唐人醉心于氣魄、力量和開張的美,所以唐代瓷器均顯現出渾圓飽滿、大方典雅的時代風范。
此時瓷器己幾乎完全取代了漆器、青銅器,成為“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器皿,新的瓷類器物應時而興,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實用的瓶罐和各類陳設器具幾乎無所不包,如中國國粹----中醫把脈時用的“脈枕”,裝食用油的“雙耳油瓶”,等等,都能體現出魯迅先生那句“唐人有大胡之氣”的意蘊。黑瓷中的精品就是國寶級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
國寶級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1972年出土于黃堡窯址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它集中體現了唐代耀州窯的造型、裝飾、制作、燒成工藝的成就。通高51厘米,口徑8厘米,重心沉穩,通體施黑釉,釉色明亮溫潤。由上部罐蓋、中部罐腹、下部底座三大部分構成。從器形看,模擬七級相輪,層層遞減的變化中蘊有統一與協調的趨勢。
這件器物采用了捏塑、模制、刻花、印花、摟空、貼塑、輪制成型等多種制瓷技法,并巧妙地將猴子、花卉、瑞鳥、力士、獸頭、佛像、蓮瓣等不同門類的題材融為一器,其中蘊涵著豐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時又將工藝美術、陶瓷工藝、佛教建筑、美學及力學完美的結合應用于造型上,可謂集民族文化之大成、熔中外文明于一爐的一件瓷苑佳作。這件黑釉塔式瓷蓋罐就是受大唐統治階級宣揚佛法之舉影響的典型器物。
唐文化的高度發展使瓷器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除剛才大家欣賞到的各種單色釉瓷之外,接下來我們將看到一組加彩瓷系。
素胎黑花瓷是耀州窯的獨創,且僅出現在唐代的耀州窯。制作工藝是先在成型的坯體上一層化妝土做底色,然后人窯素燒。出窯后,用毛筆蘸上黑釉在灰白或乳白色的胎上像作畫一樣,給出各種紋樣。看似隨意涂畫,然而仔細品味卻不失章法,雜而不亂。其表現手法猶如渭北高原的窗花剪紙,極富地域藝韻。
花釉瓷是唐代的一大創新,它是在黑釉、黃釉、黃褐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斑點,極為醒目,猶如天空中撒下了朵朵鮮花,裝飾效果極佳。器型以腰鼓為著名。以往僅在河南鄭縣、魯山、內鄉、禹州及山西交城的窯址發現。耀州窯花釉瓷的發現為研究唐代花釉瓷的產地增添了一個新的窯口,為研究唐代制瓷的裝飾工藝也提供了新的資料。
青瓷乃耀州窯的代表品種,也是中國瓷器中早出現的瓷器種類。中國作為瓷國,早在商代就已燒制原始瓷器,東漢發展成熟,唐代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時,耀州窯人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創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唐代青瓷。其釉色青灰,釉層稀薄,玻璃質感強。到晚唐時,耀州窯吸收南方越窯先進的制瓷技藝,泥料淘洗日趨精細,青瓷質量日漸提高,為以后宋代耀州窯的鼎盛和耀州窯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耀州土產有石脂、青石、生華原”,為耀州窯燒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對瓷土的叫法都不一致,為了使其統一,國際上將瓷土統稱為“高嶺土”。此稱謂因景德鎮附近有一座高嶺山盛產瓷土而得名,但又因南北各地的瓷土性能不同,故燒出的風格也就各異。
五代是耀州窯陶瓷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時期,一改唐代多樣化而轉向以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單色青瓷燒造之路。大家知道,五代只有短暫的53年的歷史,朝代頻繁的更換和戰亂不斷的發生,使手工業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但耀州窯在關中的北部未受到大的戰亂的殃及,陶瓷業得以繼續生產。耀州窯五代遺址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北方青瓷的空白,具有重大的歷史學術價值。五代在唐代制瓷的基礎上,在裝燒工藝上進行了重大革新,采用了一器一缽的單件裝燒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美觀程度,使產品無論胎、釉或造型,均屬上乘,不僅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且被皇家選中。大家現在看到的官“字款青瓷”殘片,就是這一歷史的真實記錄。
大家現在看到的茶盞托又稱茶盞托子,是承托茶盞以免燙手的用具。它的發明還有一段饒有趣味的故事。據李匡義《資暇集》記載:唐代,有一個叫做崔寧的人,做了成都府尹,生活很講究。他的女兒喜歡喝茶,因為茶盞注入茶湯后,端時很燙手,覺得很不方便。一天,她靈機一動,把蠟烤軟,做成茶盞底大小的蠟環,又拿了一個小碟子,把蠟環放在碟子上,再把茶盞放在蠟環上,這樣茶盞既不會傾倒,又不至于燙手。崔寧看了女兒的杰作后,很高興,就把這種碟子叫做 “托”,此后流傳開來。這種一盞一托式的茶盞,不僅在于它的實用性,而且增加了茶盞的裝飾性,給人以莊重感。以后為了保持茶的香氣和清潔,加碗蓋。蓋、碗、托三位一體,象征著天、地、人不可分離。飲茶與茶具道出了中國茶文化的品位,把茶文化又上升到一種藝術境界。
宋代是耀州窯發展的鼎盛時期,青瓷產量躍居全國諸窯之首,刻、印花裝飾在宋瓷中獨樹一幟,其產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僅上貢皇室,遠銷海外,并在國內形成了一個以黃堡耀州窯為代表,影響西抵甘肅,東達河南,南及廣東、廣西諸多窯口的龐大的青瓷體系----耀州瓷系。
宋代耀州瓷造型各樣,式樣雅樸。釉色以檄攬綠為基本色調,極富變化。器物有日常用器、娛樂的圍棋子、化妝的粉盒、玩具的瓷塑、陳設的花瓶、祭祖的香爐等,可謂琳瑯滿目。耀州瓷的裝飾紋樣題材廣泛,種類繁多,有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類、山石流云坡尖、幾何紋類等,內容清秀健美、積極向上,具有濃郁的地城特征和生活氣息,反映了宋代窯工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宋代耀州窯青瓷的裝飾手法也非常豐富,有刻、印、畫、剔、塑、堆、貼、樓空等,但成就的典范要數刻、印花青瓷了。
耀州窯刻花青瓷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譽。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坯體上,用竹質或鐵質刀具刻畫出花紋圖案,施釉燒成后,通過釉層薄厚形成濃淡色階,布于同一平面上的花紋顯出了不同層次的效果,使密集的裝飾構圖毫無滿塞之感,而更顯出豐富充實,形成了耀州窯青瓷裝飾藝術的獨特風格。
現在大家看到的觸摸臺是博物館具創新性的陳列特色。我們打破了中國博物館界封閉式陳列常規,大家可親自動手觸摸宋代瓷片標本,感受耀州窯刻花青瓷視覺與觸覺的差異,在中國的博物館界為首創。大家現在可以來感受一下。
宋代制瓷展室
宋代耀州窯所取得的輝煌制瓷成就與其科學、合理、完備的生產工藝是密不可分的,在第三展室大家將了解到宋代制瓷工藝流程。
宋代制瓷工藝流程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原料開采一原料粉碎一泥料制備一坯品成型一裝飾一素燒一施釉一裝燒等。宋代工藝流程和千余年后的現代陶瓷的制備流程相比,除了沒有使用電動機械之外,制備流程的工藝幾乎是相同的。瓷器叉稱“火的藝術”,這說明燒成工藝是關鍵性的工序。宋代耀州窯不僅改換了燃料,改變了窯內結構,而且在裝窯和燒成工藝上也進行了全面改進。此時,所使用的依舊是半倒焰式饅頭窯,與唐、五代不同的是,將火膛改為適合燒煤的燃燒室,增設了爐棚和落灰坑,地下通風道進行控制,達到人為掌握窯溫、并適時地變換燒成過程中對氧化和還原氣氛的控制。這種窯憑借其合理、科學、容量大等優勢,被北方話窯廣泛推廣采用,成為中國北方典型、先進的窯爐結構。它不僅對我國陶瓷工藝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為世界陶瓷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石碾槽是宋代粉碎原料的工具,現在大家看到的石碾槽目前無論從時間,還是規模都被稱為中國之。宋代瓷業進一步發展,加工原料的工具不再滿足于小型的石白石粹,耀州窯偶用了更為先進的粉碎工具----石碾,將物理中的力矩原理巧妙地運用進來。它直徑2.7米,由21節弧形條石組砌而成。叫心用鐵鉚帶動碾輪,畜力牽動,降低了窯工的勞動強度,又大提高了原料加工數量。從弧形凹槽那光滑的表面不難想像時它被頻繁使用的情景。這類加工工具直到四五百年之后,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才有正式書面記載。這件實物也稱得上是目前國內發現早、的石碾槽了。
人們習慣于說“陶瓷”,其實“陶”和“瓷”是有區別的,它們在原料、燒成溫度、吸水率等方面都有區別。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黑釉,屬于瓷器。黑釉瓷是唐代耀州窯燒制的主要品種,且數量多,釉色凝重漆黑明亮、光可鑒人。唐王朝的自身強大富有,也使唐文化形成典型的表現型文化。今人常言唐代美術“以胖為美”,實際上就是對充滿生命力的健康美的崇尚,是唐人醉心于氣魄、力量和開張的美,所以唐代瓷器均顯現出渾圓飽滿、大方典雅的時代風范。此時瓷器己幾乎完全取代了漆器、青銅器,成為“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器皿,新的瓷類器物應時而興,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實用的瓶罐和各類陳設器具幾乎無所不包,如中國國粹----中醫把脈時用的“脈枕”,裝食用油的“雙耳油瓶”,等等,都能體現出魯迅先生那句“唐人有大胡之氣”的意蘊。黑瓷中的精品就是國寶級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
國寶級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1972年出土于黃堡窯址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它集中體現了唐代耀州窯的造型、裝飾、制作、燒成工藝的成就。通高51厘米,口徑8厘米,重心沉穩,通體施黑釉,釉色明亮溫潤。由上部罐蓋、中部罐腹、下部底座三大部分構成。從器形看,模擬七級相輪,層層遞減的變化中蘊有統一與協調的趨勢。這件器物采用了捏塑、模制、刻花、印花、摟空、貼塑、輪制成型等多種制瓷技法,并巧妙地將猴子、花卉、瑞鳥、力士、獸頭、佛像、蓮瓣等不同門類的題材融為一器,其中蘊涵著豐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時又將工藝美術、陶瓷工藝、佛教建筑、美學及力學完美的結合應用于造型上,可謂集民族文化之大成、熔中外文明于一爐的一件瓷苑佳作。這件黑釉塔式瓷蓋罐就是受大唐統治階級宣揚佛法之舉影響的典型器物。
唐文化的高度發展使瓷器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除剛才大家欣賞到的各種單色釉瓷之外,接下來我們將看到一組加彩瓷系。
素胎黑花瓷是耀州窯的獨創,且僅出現在唐代的耀州窯。制作工藝是先在成型的坯體上一層化妝土做底色,然后人窯素燒。出窯后,用毛筆蘸上黑釉在灰白或乳白色的胎上像作畫一樣,給出各種紋樣。看似隨意涂畫,然而仔細品味卻不失章法,雜而不亂。其表現手法猶如渭北高原的窗花剪紙,極富地域藝韻。
花釉瓷是唐代的一大創新,它是在黑釉、黃釉、黃褐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斑點,極為醒目,猶如天空中撒下了朵朵鮮花,裝飾效果極佳。器型以腰鼓為著名。以往僅在河南鄭縣、魯山、內鄉、禹州及山西交城的窯址發現。耀州窯花釉瓷的發現為研究唐代花釉瓷的產地增添了一個新的窯口,為研究唐代制瓷的裝飾工藝也提供了新的資料。
青瓷乃耀州窯的代表品種,也是中國瓷器中早出現的瓷器種類。中國作為瓷國,早在商代就已燒制原始瓷器,東漢發展成熟,唐代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時,耀州窯人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創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唐代青瓷。其釉色青灰,釉層稀薄,玻璃質感強。到晚唐時,耀州窯吸收南方越窯先進的制瓷技藝,泥料淘洗日趨精細,青瓷質量日漸提高,為以后宋代耀州窯的鼎盛和耀州窯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耀州土產有石脂、青石、生華原”,為耀州窯燒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對瓷土的叫法都不一致,為了使其統一,國際上將瓷土統稱為“高嶺土”。此稱謂因景德鎮附近有一座高嶺山盛產瓷土而得名,但又因南北各地的瓷土性能不同,故燒出的風格也就各異。
五代是耀州窯陶瓷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時期,一改唐代多樣化而轉向以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單色青瓷燒造之路。大家知道,五代只有短暫的53年的歷史,朝代頻繁的更換和戰亂不斷的發生,使手工業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但耀州窯在關中的北部未受到大的戰亂的殃及,陶瓷業得以繼續生產。耀州窯五代遺址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北方青瓷的空白,具有重大的歷史學術價值。五代在唐代制瓷的基礎上,在裝燒工藝上進行了重大革新,采用了一器一缽的單件裝燒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美觀程度,使產品無論胎、釉或造型,均屬上乘,不僅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且被皇家選中。大家現在看到的官“字款青瓷”殘片,就是這一歷史的真實記錄。
耀州窯博物館不僅是目前全國規模、序列性強、豐富的專題性古陶瓷科學博物館之一,同時又是集遺址陳列、文物陳列和模擬制作陳列三位一體的大型古陶瓷遺址專題博物館。
【經典陜西景點導游詞】相關文章:
陜西旅游景點導游詞06-06
陜西旅游景點導游詞07-28
陜西導游詞01-18
(熱門)陜西導游詞12-08
景點導游詞11-19
陜西導游詞15篇01-31
陜西驪山的導游詞02-23
陜西壺口瀑布導游詞05-21
陜西華山的導游詞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