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旅游從業人員,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那要怎么寫好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武侯祠的導游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武侯祠的導游詞1
各位游客們,那里是諸葛亮殿。殿的門楣楹柱上掛滿了前人留下的匾聯。其中最有名的是懸掛在諸葛亮殿正中的一聯,即“能功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之后治蜀要深思”。聯文是清末云南劍川人趙藩撰書。
上聯說,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戰術,如南征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以此稱贊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戰的軍事家。
下聯稱頌諸葛亮能審時度勢,制定出寬嚴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后治理四川的人從中汲取教益。這幅對聯對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提出“攻心”和“審勢”兩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武侯祠匾聯中的上品,也是我國名聯之一。
諸葛亮殿內,供奉著諸葛亮和他的兒子、孫子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像在正中的龕臺上,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學,胸懷大志,得“臥龍”的。美稱。經劉備三顧之請,出山鋪佐劉備,建立蜀漢;劉備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辟,倉廩充實,到處是升平景象。由于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于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愛民和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好事,他死之后,人們十分的懷念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們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還把他作為忠臣賢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在蜀漢面臨存亡之時,率部與魏軍在綿竹決戰,終因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諸葛亮殿內陳列有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的文物。銅鼓,原是西南少數民族古代的炊具,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之后銅鼓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禮器,在集會、慶典時使用,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用過這種銅鼓,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當鼓,用來報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稱為諸葛鼓。
在殿外的兩側廂房內,陳列著木刻詩文。西廂有毛澤東、董必武、張愛萍、方毅、周谷成、楚圖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寶共12幅,東廂為木刻的《隆中對》和《出師表》。
關于武侯祠的導游詞2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參觀游覽,我是講解員小周,希望。首先讓我們來看這幅平面圖,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區南面,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大約210多畝,這里是最富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等蜀漢英雄紀念地,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可以說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只美譽。1961年被國務院評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館,于2006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景區,2008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呢,現在將武侯祠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今天帶大家參觀的部分是三國歷史遺跡區,我們的游覽順序是:從大門進入后,依次參觀游覽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以及近幾年遷建的進來的三義廟,最后,通過紅墻夾道到達惠陵,游覽時間大約1個小時。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已經有1788年的歷史了,當時因為蜀漢皇帝劉備去世,下葬于惠陵,按照漢朝的陵寢制度,有陵必有廟,所以在惠陵旁邊修建了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由于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如魚和水,密不可分,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又將成都少城內紀念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遷建到了漢昭烈廟旁邊。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蜀獻王朱椿為了突出君權,下令拆掉武侯祠,將武侯祠并入于漢昭烈廟內,使兩廟合二為一。明朝末年,張獻忠兵敗四川,對四川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武侯祠祠廟荒廢,但惟獨惠陵保存完好。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祠廟,是在清康熙11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為紀念劉備及蜀漢文臣武將的漢昭烈廟,后殿才是真正意義上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為這樣的建筑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為了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
初游武侯祠的朋友常常會問小周這樣一個問題,這剛才進來時,大門上明明懸掛著“漢昭烈廟”的牌匾,漢,是劉備見過時的國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后的溢號。顧名思義,這里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為什么又稱之為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對諸葛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十分崇敬,總是習慣了把這個地方叫做武侯祠。
從唐代開始,碑刻藝術就成為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現存碑碣50余通,分別鐫刻于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現代,其中以我們前方的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選用石質較為堅硬細膩的硤石所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寬0.95米,全名為《蜀臣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為銘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約50個字。
唐碑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園809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到武侯祠拜謁,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寫碑文,裴度,字中立,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先后輔佐了唐代的四個皇帝也是唐代中后期的中興名相。他在碑文部分表達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文章序文部分開始便寫到:度常讀舊史,詳求往哲,或秉事君之節,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
意思是說我裴度讀前代的史書,詳盡的搜羅了前賢先哲的行事,有的具備臣子對待君主的氣節,但是沒有開創國家的能力,有的深得立身處世的道理,但是沒有治理民眾管理官吏的辦法,如果說有誰兼備這四種美德,并能運用它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么就只有蜀國丞相諸葛亮了。
【武侯祠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武侯祠導游詞09-26
武侯祠的導游詞01-06
武侯祠導游詞02-14
成都武侯祠導游詞06-20
武侯祠導游詞【薦】10-15
【熱門】武侯祠導游詞11-03
武侯祠導游詞【精】07-21
武侯祠導游詞【推薦】11-08
【精】武侯祠導游詞02-16
武侯祠導游詞【熱門】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