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專門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游人員,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進行實地口語導游的基礎和前提。那要怎么寫好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草堂的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1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畫在墻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后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吊“詩圣”的紀念性建筑群,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后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筑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筑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梁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筑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筑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吊詩圣,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筑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詩史堂。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筑以此為名。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此聯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與憂民(下聯)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筑,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現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后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這里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柴門楹柱上懸掛著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云誥補書的一副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對聯構思非常巧妙。上聯“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信有文章驚海內”與下聯“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著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個字:把“豈”改為“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為“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的意思就變成了贊譽之辭: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后人們仍然懷著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不遠千里萬里來游草堂。可見對聯作者還是很有“預見”的呢!
碑亭。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少陵”本為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于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后,草堂破敗,經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游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里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游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么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于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郁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里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早上我們去了寬窄巷子,那么此刻小優就就帶大家去領一個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這個景點,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能夠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占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能夠去摸一摸,期望給大家帶來好運。
我們繼續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為什么那里有一個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樣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于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
展此刻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述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郁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那里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述,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方一虎,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能和大家愉快的度過。再次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成都被稱為天府之國,今天我首先帶大家參觀的'是文人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今天的游覽線路為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后從后門出來。整個游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個小時之后,我們將在后門集合。
游客們,經過了大門,大廨之后,現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間的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這里一一拜讀到詩歌的無限韻味。杜甫的詩歌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詩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好了,游客們,拜讀了這么多杜甫的詩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會有頗多的感受!接下來,是游客們自由游覽的時間,大家可以靜靜的親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詩人當年之風范吧!20分鐘后,我們將在后門集合,請大家記住時間,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幫助,請大家及時聯系我。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小王帶你們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們現在就到了草堂停車場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和我一起走進草堂吧。
現在我們進到院子里面,可以看見門口有一個很瘦很瘦的銅像,大家走近細細看一看,是的,這就是為杜甫塑的銅像,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里想一想想:杜甫那時都瘦得不成人樣了,竟然還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這樣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學習的。
我們繼續往里走,在這個大廳里面有許許多多的銅像,姿態各異:有李白的、王昌齡的等等許多詩人的銅像,大家看看大廳中間那一個大白石頭像,有沒有覺得非常像以前在美術書上學的“飛天”。我們繼續往大廳后面走,這個兩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個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個栩栩如生的蒼鷹,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視天下所有事物,桀驁不馴。從大廳出來以后,路過一個門,只見門上面的牌匾上寫著花徑兩個大字,過了以后,有一面墻,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這兩個字。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雕像還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樣,這個就是一個半身像,還留著山羊胡須。
現在這個水池旁邊,那里面可全是錦鯉,大小不同,顏色也不同:有金紅色的',白色的,還有黑色的。
現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圍,半個小時后我們在剛剛下車的停車場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時間。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6
親愛的朋友們:
歡迎參觀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居所。公元759年冬,為避免“安史之亂”,杜甫舉家從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河沿岸建起了一間小屋。第二年春天,小屋竣工,取名“成都小屋”。
在這里,詩人生活了將近四年,到現在已經寫了240多首詩。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草堂地處農村,所以詩人的生活相對穩定,心境相對寧靜,這使得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具有田園風味,如《唐城》、《江村》、《春夜喜雨》。然而,杜甫畢竟是一個有著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他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注和焦慮總是讓他忘記現實。因此,憂國憂民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的名篇詩詞,如《秋風破草堂之歌》、《永別了》、《病橘》、《干褐》,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神仙作品。正是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后世才盛贊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
1961年,國務院宣布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時,我們看到一條河從前門流過。這是浣花溪,杜甫的詩里多次提到。
說到詩名浣花溪的由來,還是有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唐身邊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名叫任。一天,當她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來了一個渾身是瘡和疥瘡的和尚。行人躲得很遠,但這位小姐沒有讓路。于是和尚摘下沾滿膿血的鏡框,求她洗一洗,姑娘欣然接受。我知道我一入水,荷花就開遍了小溪,我看著和尚的時候,我已經消失了。人們驚訝不已,給這條河取名為浣花溪。
其實浣花溪這個名字和石人沒有任何關系。更可信的說法是,當時因為溪邊的居民大多從事造紙,就拿溪做了十色筆記,“其色如花”,故名溪。唐代,浣花溪河又寬又深,船大風景美。杜甫的《絕句》中有一段生動的描寫:“兩株黃蓬明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外是西陵的千秋雪(成都西邊的岷山,自古空氣清朗,俯瞰雪山),門口停著吳棟萬里舟(浣花溪屬于長江水系,可以從府河乘船直下吳棟)。正門牌匾上的“草堂”銘文,是清康熙十七世子郭親王所寫。“百花灘北村萬里橋西屋”對聯是杜甫《懷瑾水居志》中的'一句話,指出了草堂的地理位置:“萬里橋”位于今南門橋,歷史上蜀相記載三國時諸葛亮派魏飛到東吳,并在此設宴歡送。諸葛亮覺得路途遙遠,聯合吳抗魏的任務艱巨,就說:“故橋得名。茅草屋在橋的西側;“百花灘”是浣花溪上游的地方,現在叫“龍爪堰”。有人說它的名字是因為這里的水淺灘急,像百花齊放;還有人說是因為當時浣花溪兩岸花木茂盛。"二十里路香,青羊宮去浣花溪."(陸友石)花飛凋謝,池溢芬芳。所以草堂在池的北面。而不是現在成都的百花灘公園,百花灘是清朝黃云谷尋找百花灘舊址時當地人錯誤決定的。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7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繪杜甫像于壁間,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后,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草堂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廨、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工部祠則是后世為紀念杜甫而建。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杜甫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其詩作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故有“詩史”之譽。1985年5月在慶祝杜甫草堂建館30周年之際,杜甫草堂博物館正式成立。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xx余件。文物中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現代的各種鉛印本。其中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草堂內園林十分幽靜,溪水蜿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并有春梅、夏荷、秋菊和四時幽蘭相伴。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筑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它附屬建筑,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征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筑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墻,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藥圃,使整個建筑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發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悅目清心的樂趣。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8
各位游客:
你們好!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xx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間除流亡今四川三臺,閬中一帶一年多以外,詩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
北》、《登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廣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隨著年齡的增加,思鄉之情也與日俱增,這一點在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確的表述。蜀地雖然以它的山水和溫情慰藉了詩人的心,但詩人還是很懷念他的故鄉,如今故鄉的戰事已經結束,年過半百的詩人終于下決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慶奉節)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后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當船停泊在岳陽樓下時,杜甫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家人們把他攙扶進當地的一家客棧,一邊安頓下來,一邊用所剩不多的銀兩去四處買藥。在這舉目無親的他鄉客棧,沒有人知道這個貧病交加的老人是誰,也沒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經寫出過多么壯美的詩句。一人偉大的靈魂就這樣凄涼地安息在岳陽的客棧里了,享年59歲。在他去世前不久,寫下了他的絕筆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他回顧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舊對國家的前途憂心:"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對所忠誠的國家如此牽掛,然而他愛國家,國家卻不愛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曠午夜劃過天庭的流星,雖然以耗盡生命獲得了一次耀眼的閃亮,卻沒有人去賞識和熱愛。這個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給我們留下那些氣雄天下的詩歌,就只有三座紀念他的草堂。令我們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跡印滿了大半個中國,但紀念他的三座草堂卻都在四川,它們分別位于成都、三臺和重慶奉節。三座草堂,都是記錄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無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龍頭。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早在唐末,韋莊就在遺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經歷歷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慶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時,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館的規模。
杜甫草堂博物館主體是由五重中軸線上的建筑組成的,分別是正門、大廨、史詩堂、柴門、工部祠,另外還有碑亭和茅屋。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9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您來到的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筑——詩史堂。
詩史堂是整個杜甫草堂博物館的中心建筑。杜甫一生留下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的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因此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在“詩史堂”牌匾兩側掛有沈葆禎撰寫的對聯,上聯是“地有千秋,南來尋叢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下聯是”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香舊,幾人相億在江樓”。這副對聯把杜甫和諸葛亮的相似命運都隱藏在其中,很有意味。
廳堂中央,安放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杜甫銅像顯得杜甫很是瘦弱,也正是如此,才襯托出了杜甫之所以嵩高,不在其地位與官銜,而在其精神與人格。他以瘦弱之軀體,承擔起對于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深重憂患:他以苦難的生命,譜寫出中國文學史上芳華永駐的詩章。
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疾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此聯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好了,詩史堂就給您介紹這里,請您這邊走,繼續游覽。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10
各位游客:
早上我們去了寬窄巷子,那么現在小優就就帶大家去領一個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現在這個景點,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現在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可以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占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給大家帶來好運。
我們繼續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為什么這里有一個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個湖,一定會讓你們驚喜的,看到了吧啊,湖里有藍色……多種多樣特別漂亮。大家看那一條白色的小金魚“嗖”的一下竄出水面了,我估計它是在歡迎大家吧。
杜甫草堂雖然很簡陋,但是它的主人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的優美詩歌。相信大家還是深有感觸的,好了,那現在我們就一起出去了吧。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11
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里,詩人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為業,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為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凈,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果親王所書。“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現在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吳抗魏任務艱巨,故說道:“萬里之行始于此。”橋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橋的西邊;“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為這里水淺灘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現在的百花潭公園,現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地人隨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12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觀光游覽。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園旁。這里雖不是杜甫的誕生地,但是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卻在這里創造詩歌240余首,成就了杜甫“詩史”的文壇地位。近代馮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傳世名作。他的許多著名詩句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云真士俱歡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只可惜好景不長,大歷五年冬,杜南在返鄉途中的岳陽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繕擴建時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樸典雅,園林渚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他附屬建筑,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體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因為杜甫在成都時,曾被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人尊稱他為杜工部,將紀念他的祠稱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歷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于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后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與思想。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人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公元10世紀初,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這一個時期,中國刮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者備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后的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請跟隨我來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墻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墻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凈。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國夫人而于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后,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后,寺中立專祠并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現在所見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區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詩人雖逝,但卻給我們留下些氣雄天下的詩歌,還有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前進。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13
各位游客朋友,早上好。昨天我們的行程大家滿意嗎?滿意就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另一個經典,我相信肯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那位朋友說得沒錯,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確實是個陶冶人們詩情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塊去親身感受一下。感受我們詩圣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廣場,大概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就可到達草堂門前。
現在大家請看窗外,是否有種煙雨迷蒙,鮮花浪漫的感覺?現在正值早春時節,成都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溫馨,大家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會是怎么樣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間,對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說把唐代成都描寫得最為真切的詩人,還是要數在浣花溪畔的草屋里居住過3年零9個月的老詩人杜甫。他描述過的一個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為成都城市記憶最鮮活的一個片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憂國憂民都在其詩歌中深有體現,現在我們的車子已經開到了杜甫草堂的停車場,請大家拿好貴重的隨身物品,和我一起開始我們的草堂之旅。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14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風景區,歡迎您的光臨。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園附近。這里雖然不是杜甫的出生地,但卻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故居,他在這里創作了240多首詩,使杜甫的“詩史”有了文學地位。到了近代,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說:“人們提起杜甫,可以忽略他的出生地和死亡,但永遠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攜家眷入蜀,避免了“安史之亂”。幾經周折,他終于抵達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他在浣花溪以西修建了一座草堂,被稱為“杜甫草堂”和“浣花草堂”。這一時期,詩人的創作達到了高潮。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他寫了430多首詩,占現有作品的30%,其中包括大量傳世名作,如《春夜喜雨》、《茅屋被秋風吹破》、《蜀相》、《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登高》、《登岳陽樓》。他的許多著名詩歌,如“安得有成千上萬的建筑,所有真正的人都很快樂。”樹葉像瀑布的浪花一樣落下,而我看著那條長長的河流永遠滾滾向前”是永恒的天鵝之歌。可惜好景不長。大理五年冬,杜南在歸途中死于岳陽,享年五十九歲。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今天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近20萬平方米,至今仍完整保留著明代弘治十三年、明嘉靖十六年的建筑格局。它因其古樸典雅的造型和美麗的園林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建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博物館分為三個功能區:文物觀光區(原草堂舊址)、園林觀光區(梅園)、服務區(草堂寺)。在草堂舊址,照壁、正門、大道、詩史館、柴門、宮布寺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對稱的回廊等附屬建筑。中間有流水、小橋、竹林,莊嚴、素雅、幽深、靜謐、優美。工部寺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杜甫草堂,現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成都著名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五大建筑中最重要的宮布寺。由于杜甫在成都時被嚴武推薦為校對派工商部成員,后人尊稱他為杜工部,為紀念他而建的寺廟稱為公祖寺,故名。祠堂一室三櫸木,柱明石階高花板,莊嚴肅穆。寺內有明清時期的杜甫像石刻,其中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杜甫半身像是現存最早的草堂石刻。宋代詩人黃作推崇杜甫,把杜甫的詩當作自己的宗教。因此,清代杜甫像兩岸都供奉黃庭堅、陸游,故又稱三仙殿。大廳里有一副對聯,上書“不毛之河,使屋千古,異代興宋二圣”。清乾隆嘉慶年間,墻間還嵌有石雕《少陵草堂圖》。雕工精細,解放后山寨舊貌照此圖復原。
現在我們來看看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襄陽人,遷居河南鞏縣。他被稱為少林爺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杜麗”。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影響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人稱他為杜、、,又稱他為、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伐》、《三別》等名著。759年,杜甫棄仕四川。雖然他逃離了戰爭,生活相對穩定,但他仍然關心公眾和國家事務。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順君堯舜,然后使風俗清凈”的宏偉志向。雖然杜甫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他后來成名了,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存杜甫詩歌約1500首,大部分收藏在《杜工部集》中。
正如孔慶翔所說,杜甫是“中國唯一一位影響力與日俱增的詩人”。10世紀初,五代以前蜀國的詩人魏莊發現了茅草屋的遺址,并重建茅草屋以保存它。這一時期,中國掀起了一股“新樂府運動”的熱潮,杜甫被認為是這場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倡導者。到了宋代,杜甫的名氣達到了頂峰。黃庭堅和陳師道專門探索杜甫詩歌的奇特之處,形成了“江西詩派”。后來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寫了200集杜甫五言詩。在他的序言中,他說:“誰說出我的想法,子美是第一個為它說話的人。”
請跟我去浣花寺,也叫吉果夫人寺。從草堂詩史館往東,花徑紅墻中間有門樓,一廳兩廂一院,粉墻藍瓦,花木錯落,古色古香,小巧雅致。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66年),是為紀念唐代成都一位名叫郭的女子而建。主廳塑造了吉果夫人和兩位女士的肖像。據傳,杜甫離開成都后,齊桓公崔寧將杜甫故居的一部分改建為妻子吉果夫人(又名浣花夫人)的別墅,后來吉果夫人放棄了自己的房子作為寺廟。吉果夫人死后,寺廟建立了一個特殊的神社,并畫了一幅肖像來紀念她。幾經變遷,該寺于明末不復存在。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浣花寺才建成。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區之旅結束了。詩人雖然去世了,卻給我們留下了一些世界上有力量的詩歌,詩人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永遠激勵著后人前進。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15
各位游客:
歡迎您來到天府之國—成都!歡迎來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們的導游許楷成,來自xx旅行社。我將以最好的服務來讓您獲取做大的快樂和更多的.知識!期望我的向導能給您帶來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96年被國務院首批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大家此刻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個平面圖,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天的游覽線路為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后從后門出來。整個游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個小時之后,我們將在后門集合。
好了,游客朋友們,在游覽之前呢,讓我先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簡介:
杜甫生于19xx年,死于19xx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但出生在河南鞏縣。759年因安史之亂被迫離開都城,經朋友幫忙,從甘肅來到成都,那么杜甫當初為什么要流亡成都呢因為當時在安史之亂杜甫被罷官之后,憂國憂民,其實并無去處,在這個時候,他的一個好友(嚴伍)在成都任官,為劍南關節度使,嚴伍聽到杜甫被罷官的消息,就盛情邀請杜甫到成都,而且還推薦杜甫一個官職(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們此刻也叫杜甫為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稱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著名詩篇就是在那里寫的。后,此刻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大家能夠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間的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那里一一拜讀到詩歌。
【杜甫草堂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杜甫草堂導游詞06-08
杜甫草堂導游詞【薦】10-07
杜甫草堂英語導游詞08-29
(精)杜甫草堂導游詞06-08
杜甫草堂導游詞范文03-22
【精】杜甫草堂導游詞10-19
關于杜甫草堂導游詞09-07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11-26
杜甫草堂導游詞(精選15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