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導游,通常需要用到導游詞來輔助講解,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游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游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1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我是你們的導游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草堂的正門,眼前這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的參觀。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2
各位游客朋友,早上好。昨天我們的行程大家滿意嗎?滿意就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另一個經典,我相信肯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那位朋友說得沒錯,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確實是個陶冶人們詩情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塊去親身感受一下。感受我們詩圣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廣場,大概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就可到達草堂門前。
現在大家請看窗外,是否有種煙雨迷蒙,鮮花浪漫的感覺?現在正值早春時節,成都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溫馨,大家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會是怎么樣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間,對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說把唐代成都描寫得最為真切的詩人,還是要數在浣花溪畔的草屋里居住過3年零9個月的老詩人杜甫。他描述過的一個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為成都城市記憶最鮮活的一個片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憂國憂民都在其詩歌中深有體現,現在我們的車子已經開到了杜甫草堂的停車場,請大家拿好貴重的隨身物品,和我一起開始我們的草堂之旅。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3
說到“詩圣”,都知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位于成都西門外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就是他流寓成都時的故居。1955年,在此建杜甫紀念館,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1985年5月,杜甫紀念館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生于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他將所見所聞,所歷所感的社會弊端、民族矛盾、戰亂現實和民生疾苦,用詩歌記錄下,其傳世的1400余首詩歌,被后人譽為“詩史”。他在詩歌創作上,是一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取得了輝煌成就,被后世尊稱為“詩圣”。1962年,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代表詩作《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
公元759年冬,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同谷(今甘肅省成縣)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更是千古絕唱。杜甫的詩歌因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被后人譽為“詩史”,其人則被尊為“詩圣”。
后人尊崇杜甫,其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受到關注和保護。五代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F今杜甫草堂博物館,是合并了東鄰的梵安寺和西部的梅園形成的,總面積300余畝,已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勝地,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最具代表性的勝景之一。館藏文物、資料1。19萬件,以南宋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宋、元、明杜詩刻本和河南鞏縣手抄本《杜氏家譜》最為珍貴。園內格局典雅、建筑古樸、庭園幽美,是杜甫行蹤足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館藏最多和知名度最高的地方。館內“大廨”、“詩史堂”、“工部祠”三座主建筑,循序屹立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堂廨之間,以回廊連結,曲折宛轉,風韻別致。東連“花徑”,西憑“水檻”,梅竹成林,古楠參天,清幽古樸,為一別具風格之園林。相關文章: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畫在墻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后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吊“詩圣”的紀念性建筑群,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后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筑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筑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梁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筑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筑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吊詩圣,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筑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詩史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筑以此為名。
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边@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贝寺摳叨雀爬硕旁姂n國(上聯)與憂民(下聯)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碑亭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
“少陵”本為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于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
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后,草堂破敗,經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游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里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
游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么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于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郁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里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4
詩史堂之后,便是第四重建筑——柴門。柴門的體量,是幾重主體建筑中最小的,占地僅20多平方米,高也不過三、四米。門前,清溪碧水流淌而過,一座別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橋橫跨溪上,頗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兩旁,籠籠慈竹拔地而起,悠悠涼意油然而生。再循著溪流向西張望,跨水而建的水檻在竹影樹蔭中似隱似現。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添情韻。
“柴門”,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其簡樸低矮,故詩人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此外,如同稱其居處為“草堂”一樣,還有表明其布衣幽棲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詩作中,我們常?梢宰x到與“柴門”有關的句子。如“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保ā兑袄稀罚┻@是說,當年詩人修造的柴門,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順著江流的方向所開。再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即柴門)今始為君開!保ā犊椭痢罚┛芍娙似綍r閉門幽居,有了知己或至親相訪,方打開柴門迎客。還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保ā赌相彙穭t寫出了與鄰居交往互訪,賓主相得,氣氛融洽,送別于柴門而依依不舍的'情意。這里,柴門又是詩人送客的相別之處。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到,柴門雖簡樸,卻給詩人平添了許多生活樂趣。緣于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營造出這座別致、簡樸而又風景絕佳、充滿清幽之氣的建筑并作了如此的命名。
今日草堂柴門,較之其它建筑,的確可謂簡樸,但其比起當年詩人所建,卻又堂皇得多。門上匾額為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所書,門前楹柱上懸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此聯由杜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賓至》)點化而來。上聯改“豈”為“信”,下聯以“猶”易“漫”,將詩人的自謙之語變成了后人的贊譽之辭,十分精巧而絕妙。確實,正因為杜甫給我們留下了成就極高、震動海內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來,才會贏得無數后人的尊崇與傾慕,到此憑吊其故居草堂勝跡。柴門,不會再緊閉不開,而是敞開它的胸懷,迎納著千千萬萬的瞻仰者。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5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坑H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里,詩人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
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6
各位游客,早上我們去了寬窄巷子,那么現在小優就就帶大家去領一個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現在這個景點,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現在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可以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占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給大家帶來好運。
我們繼續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為什么這里有一個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個湖,一定會讓你們驚喜的,看到了吧啊,湖里有藍色……多種多樣特別漂亮。大家看那一條白色的小金魚“嗖”的一下竄出水面了,我估計它是在歡迎大家吧
杜甫草堂雖然很簡陋,但是它的主人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的優美詩歌。相信大家還是深有感觸的,好了,那現在我們就一起出去了吧。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7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xx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xx余首。其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已成為不少地區學生必學課。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
杜甫當年來到成都時,覺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當時貧窮,他還寫了不少詩來向當地的社會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樹木,自己親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塊寶地,便依溪建。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xx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留下詩作xx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xx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告別成都,兩年后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xx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xx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圣地。xx年xx月被xx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xx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xx年xx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xx年xx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占地xx多畝。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xx座主要紀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廨堂之間,回廊環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后點綴亭、臺、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云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8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方一虎,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能和大家愉快的度過。再次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成都被稱為天府之國,今天我首先帶大家參觀的是文人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今天的游覽線路為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后從后門出來。整個游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個小時之后,我們將在后門集合。
游客們,經過了大門,大廨之后,現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間的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這里一一拜讀到詩歌的'無限韻味。杜甫的詩歌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詩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好了,游客們,拜讀了這么多杜甫的詩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會有頗多的感受!接下來,是游客們自由游覽的時間,大家可以靜靜的親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詩人當年之風范吧!20分鐘后,我們將在后門集合,請大家記住時間,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幫助,請大家及時聯系我,謝謝大家。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相關文章:
杜甫草堂導游詞06-08
【精】杜甫草堂導游詞10-19
(精)杜甫草堂導游詞06-08
杜甫草堂導游詞范文03-22
杜甫草堂導游詞【薦】10-07
關于杜甫草堂導游詞09-07
杜甫草堂英語導游詞08-29
杜甫草堂導游詞(精選15篇)02-14
杜甫草堂導游詞【精選1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