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可信賴的導游人員,編寫導游詞是必不可少的,導游詞可以幫助旅游者欣賞景觀,以達到游覽的最佳效果。那么什么樣的導游詞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水伏羲廟的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天水伏羲廟的導游詞1
各位游客,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天水伏羲廟。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稱成紀、秦州,有8000余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的搖籃。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哺育了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開創了博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在我國歷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國原始社會的一個歷史階段—————伏羲時代。伏羲的傳說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尚書》和《易經》等書,都對伏羲事跡、功德進行高度概括,從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國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根據我國古史記載,伏羲又稱庖犧、宓(mi)羲、炮犧等多種稱呼,它們均有“伏化犧牲”的意思。因此,我國著名史學家范 文瀾先生認為伏羲是我國原始社會漁獵畜牧經濟時代的杰出代表。
有關伏羲的出生有一段非常美妙而神奇的傳說。相傳他的母親華胥氏,感孕一個巨的足印,12年后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人以12年為一紀,伏羲的誕生地也就被稱為成紀。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感孕神話,反映了我國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社會階段。
相傳伏羲的外表奇特,“蛇身人首”。早在40年代,聞一多先生考證,“蛇身人首”實際上是我國遠古時期龍圖騰的遺跡,因此伏羲是中華民族龍的祖先。考古發掘證實,天水是龍圖騰的起源地,天水史前文化曾發現我國最早的人首蛇形圖案,被認為是伏羲的化身。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由野蠻向文明時期過渡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仰觀天象,俯查地理,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進行科學總結,創畫了八卦,來教導人們趨吉避兇,表現萬物的變化法則,對人類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伏羲創造了書契,取代了結繩記事的方法,后來促成中國文字的產生。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禮制,確立了文明社會一夫一妻制的基礎。
伏羲發明了漁獵生產工具網和罟(Gu),極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得到飛速發展。除此之外,伏羲還用八卦易經的原理治理社會;作歷度,定節氣,總結了24節氣;鉆木取貨,教民熟食改善先民們的生活質量;嘗百藥,制九針,創立醫學;制琴瑟,作樂曲,開創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藝術。他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多方面貢獻,不愧為偉的中華文化英雄。
根據量的史籍文獻和現代 考古成果證實,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來被稱為“羲皇故里”,歷來是人們朝圣祭祖的圣地。明代在天水專立伏羲廟祭祀,成為展示伏羲文化的物質載體。1992年8月,視察天水期間,欣然揮毫,題寫了“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作為羲皇故里的歷史地位。
天水伏羲廟,又稱“太昊宮”,當地百姓俗稱“人祖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廟內碑刻記載,伏羲廟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明清曾九次重修擴建,終于形成了這樣一座整肅宏偉、布局嚴謹的古代建筑群。
大門前的這座“開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當初匾額上本來是“太昊宮”三個字,后來遺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寧道楊應琚進京覲見后返回路過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請他書寫“開天明道”匾額,補了空缺,這塊牌坊檐樓三架廡殿頂,依舊保持著明代的風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銘文,告誡過往行人:騎馬者下馬,乘轎者下轎,以表示對伏羲的尊敬。一會路過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虔誠哦。
大門又稱門坊,現在有5間,上面“與天地準”的匾額,是明代甘肅著名學者胡纘宗的手筆。重頭戲來了。伏羲廟的主體在中院。中院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主體建筑就是莊嚴雄偉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縱深13、5米,面寬7間,通長26、7米。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繪像,濃眉長胡子,樹葉為衣,手托八卦,赤膊躍足,儼然原始部族首領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聰慧凝重,目光如炬,靈氣逼人,又名副其實的“開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這個塑像是全國最大也是最精彩的。
大殿雄踞在寬闊的露臺之上,莊嚴雄偉,重檐歇山大頂,龍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幾經重修,卻依舊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大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裝飾,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正中的藻井繪畫著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即是裝飾,又頌揚了伏羲的業績。大殿里面,右邊有個渾身有鱗,長著翅膀的龍馬,是古代傳說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龍,但有個馬達形狀,從黃河中走來,鱗片下藏著圖,就是藻井上畫著的河圖,也就是八卦。
左邊呢,還有一對疊在一起的磨盤,上面刻畫著河圖洛書。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伏羲時代,天降洪水,人類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免遇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他們決定結為夫婦。
但這樣做不和倫常,兩人很為難。最后兩個人各自上了昆侖山的南北兩山,背著各自所帶動磨盤,一起從山頂往下滾。他們發誓:如果兩石結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們結為連理。結果大家猜怎么著?天隨人愿啊。磨盤滾到山腳居然合二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們的民族。那個磨盤啊,人們都說,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會永遠和睦。大家可要抓緊機會啦。
為了弘揚伏羲文化這一民族瑰寶,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相傳是龍的生日,天水市政府都會隆重舉辦國家級的節慶活動“伏羲文化旅游節”,在這里祭伏伏羲,表演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節目。海內外華夏子孫紛紛來到天水朝圣祭祖,觀光旅游。伏羲廟已經成為全國祭伏伏羲氏的中心點,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天水伏羲廟的導游詞2
伏羲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伏羲廟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區西關伏羲路。卦臺山的古建筑被破壞無遺;而天水城里的伏羲廟主要建筑、塑像和其它文物,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門及時地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多數專家、學者認為:重視保護這一建筑群,對于研究中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筑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著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
全廟坊、亭、房、廊等建筑,嚴格安排在縱貫南北的主軸線兩側,布局對稱而緊湊,疏密相宜而有致;主體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軸線上,統領全局,雄渾端莊。當游人沿天水城內大街西行來到伏羲路時,遠遠就可望見一座掩映在綠萌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廟前大門。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二米、寬六點五米、長十七點六米的臺基之上。臺基圍以磚砌勾欄,東、西、南三面均有垂帶式踏跺。拾級而上,可見牌坊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正脊兩端飾有鴟尾螭獸;檐下斗拱為四攢七鋪作,六抄單拱,兩柱頭有轉角斗拱,均系精雕細鏤的上乘佳作。對于研究明代木構建筑很有參考價值。
牌坊正中,懸有巨幅匾額,上書"開天明道"四個大字,為清乾隆湟中觀察使楊應琚手跡,筆力遒勁,瀟灑流暢,向來為游人所稱道。原先,伏羲廟門前東西兩側,還有橫跨大街的兩座牌坊,面向相,上楣分別題有"開物成務"、"繼天立",與大門匾額之"開天明道"一樣,都是對伏羲功德的極端頌詞。廟門南面,與大門牌坊隔街相望,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戲樓,三間寬,兩層樓高,飛檐挑角,造型精巧,深受群眾喜愛。天水市政府對伏羲廟的改建和保護非常重視,準備在天水伏羲廣場建一尊99米高的的.伏羲像。
天水民間相傳,伏羲既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的。所以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想著找伏羲 "商量"、"求教"。當地人相傳伏羲的生日是農歷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這一天。人們在這一天趕廟會、唱戲、燒香、磕頭、施舍,在心里把許多話"告訴"伏羲,以求從他那里獲得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醫病。伏羲廟院里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樹,人們說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說那些樹,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
人們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環規律來套,每一年都要推選出一棵柏樹,讓它在廟院內"值班";輪流到值班的樹,便是"神樹"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正月十六這天,前來趕廟會的部分人,還帶來要用紅紙剪的紙人兒,有的人剪得很精致,就連面部的五官七竅都維妙維肖地剪出來。到了伏羲廟,就把這紅紙人兒貼在值班的神樹身上;然后,自己在過去的一年里,身體哪個部位鬧過病,或不舒服,就用點燃的香頭頭(或者用點著的艾草繩頭頭)去燒那紅紙人的那個部位,一定要燒一個洞才算,頭疼燒頭,腳疼燒腳。說是把紅紙人一定要貼在值班樹上用香燒,可實際上,多數人才不管那回事,亂貼,貼到哪個樹上就是那個樹,貼了,燒了,據說心上就舒服了,千災百禍都可以免除了。
因此,正月十六日一過,伏羲廟院子里柏樹身上,棵棵都貼滿了紅紙人兒,風一吹,"嘩嘩嘩"地響,就好象它們為了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而發出的笑聲一樣。
【天水伏羲廟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天水伏羲廟的導游詞11-30
天水伏羲廟導游詞03-03
伏羲廟導游詞12-16
(優選)伏羲廟導游詞02-28
伏羲廟導游詞通用08-18
伏羲廟導游詞實用06-14
伏羲廟導游詞(合集)03-30
伏羲廟導游詞13篇【熱門】06-11
伏羲廟導游詞(集合15篇)02-15
臨汾堯廟導游詞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