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好詞>導游詞>屈原故里導游詞
屈原故里導游詞
更新時間:2024-10-20 07:22:55
  • 相關推薦
屈原故里導游詞

  作為一名優秀的旅游從業人員,往往需要進行導游詞編寫工作,導游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屈原故里導游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

  宜昌秭歸,位于長江三峽之西陵峽畔,歷史上有歸鄉、歸州之稱,其中以歸州沿用時間最久。它是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家鄉,歸州改為秭歸也與其有關,《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三峽工程后,這里又興起告別三峽旅游熱,位于西陵峽畔的秭歸也因旅游再次揚名海內外,盛久不衰。

  三峽工程1994年開始興建,2009年全線完工,三峽水位因此抬高175米,在改善了航運、發展了水電的同時,也面臨原峽江古跡文物被水淹沒的問題,為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文物保護機構和專家進駐工地,開展了對峽江文物的保護、搬遷和復建工作。其中,大量的文物古跡搬遷和復建都放在了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即現在的屈原故里。

  秭歸,作為屈原的誕生地,其實也是少量爭議,但自東晉、北魏以來,歷代史學、文學家以及近代屈學家都以各種形式對秭歸作為屈原故里進行了明確肯定。盡管如此,還是有極少量聲音對此提出質疑,但這并不影響世人對秭歸的認可與支持,秭歸也以大包容心態對待這些雜音,這也正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秭歸深深植根的結果。那么,就讓我們也以這種平和的心態、沿著屈原故里觀光路來感受這里的屈原文化和峽江文化大餐吧。

  屈原故里,位于秭歸新城鳳凰山上,與三峽大壩隔江而望,直線距離不過600米,是觀賞這座偉大工程距離最短、視角最全面的地方。為了發揚屈原文化,增加秭歸文化底蘊,這里不僅收集發展了大端午、薅草鑼鼓等反映巴楚風韻的各類地方民俗,還集中了從三峽庫區中搶救搬遷過來的屈原祠、江瀆廟、青灘古民居群等為代表的原峽江文化古跡,被國務院認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是秭歸文物古跡中的重中之重,為保護這座堪稱屈原文化的精神所在,歷史上有三次建遷過程,它首建于唐代,原址位于秭歸歸州城東的“屈原沱”,元豐三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建葛洲壩時遷到歸州,正式改名為“屈原祠”,1994三峽大壩開建后,又在現鳳凰山上按照原建筑格局進行了改擴建,新建的屈原祠面江而立,雄偉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親臨這里指導視察。

  新屈原祠分為山門、東西碑廊、屈原文化館、屈原衣冠冢等幾個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高20米、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的大山門,色彩鮮艷,雄偉壯觀,牌坊正中上方是詩人郭老手書的“屈原祠”三個大字,左右和下方的“孤忠”、“流芳”、“光爭日月”幾個字也是光彩奪目,光這山門,就能在游客心中產生極大的文化觸動。

  屈原祠內,東西碑廊的青石碑上,鐫刻的是反映詩人屈原強烈愛國情懷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宏偉巨著,還有歷代著名文人頌贊屈原的.詩作名篇;原來矗立在院內的屈原銅像雖現已移至正殿內,仍不失原有的清風兩袖、孤忠流芳的悲憤愛國情懷。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為重檐木結構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后,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為重檐木結構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后,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有建造祭祀河神的廟宇,以保佑河流兩岸天地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作為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長江自然更為重視,有祭祀“江淮河濟”四瀆水神的傳統,據考證,秭歸在北宋時期就有了江瀆廟,原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長峽工程水位上漲以后,整體搬遷到了屈原故里景區內(即今鳳凰山)。

  這里的江瀆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木建構四瀆廟之一,建筑結構為硬山四合院式,門廳前有小院,配有規范標準的正廳、廂房、偏房和天井,廂房設有樓,廂房外有廊橋。門楣和窗欞,繪有各種花草鳥獸,栩栩如生,精彩絕倫,展示了當時民間精湛的建筑水平和藝術水平。為了保護好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其進行整體搬遷過程中,所有的房屋構件全部編號拍照、繪圖記錄,盡可能保證原貌移動,達到移舊如舊的效果。

  “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長江三峽由于江水湍急,船只航行時有很多危險,古代人們就在險要位置留下石刻提醒,同時,為了方便纖夫逆水拉船,還修建了棧道和纖道,這些都是古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原始記錄,庫區水位提高后,這些遺跡大部分被淹沒,屈原故里就根據當時的情形復制了纖夫拉纖的場景,供游客參觀了解當時三峽人民的生活實景。

  三峽庫區曾經有很多帶有巴楚特色的民居建筑,尤以青灘民居為代表,它們大多是帶有二層閣樓的穿斗式土木或木石結構的建筑,也有一些土家特色的吊腳樓式建筑,古香古色、品味悠長,讓人感覺穿越了歷史。后來,很多人以為這些古建筑再難見天日,發出過很多感慨,其實,這些古民居中的一些典型代表早已隨著文物保護方案落戶在了屈原故里的鳳凰山。

  其實屈原故里不僅僅有這些從三峽庫區搶救回來文物古跡,還有很多帶有屈原和巴楚特色的非遺文化在這里各個角落向游客展示著!抖Y魂》、《民間記憶》、《縣太爺斷案》、《大端午》四出文化大戲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每天都會在景區里輪流上演,以滿足大家對屈原文化和巴楚遺韻的探秘了解。

  那些新搬遷到屈原故里的青灘古民居,現在也成了非遺文化的展示舞臺之一。湖北省非遺傳承人、一人能同時操作15種樂器演奏的老藝人王正雙和他的家人們,每天都會在這里為游客奉獻幾場《薅草鑼鼓》、《民間打擊樂》的精彩絕活表演;還有即將面臨失傳的巫術表演等等,讓大家大開眼界,不得不真心佩服高手在民間哪。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2

  平里是宜昌市秭歸縣的一個四面青山綠水回環的村莊,公元前340年,屈原就誕生在這里,這里是詩祖的根脈。 秭歸為屈原的誕生地,最早源于東晉袁山松《宜都山川記》:“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也引用了袁山松秭歸說。唐代文學家沈亞之在《屈原外傳》引《江陵志》說:“屈原故宅在秭歸鄉,北有女須廟,至今搗衣石尚存”。晉庾仲雍《荊州記》及唐王茂元《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中都明確指出屈原是秭歸人。歷代大詩人杜甫、蘇軾、蘇轍、王十朋、陸游、范成大、王士禎經過秭歸后,都留下了謳歌屈原的詩作。現、當代屈學大家郭沫若、游國恩、詹安泰、郭維森、聶石樵、湯炳正都認為秭歸為屈原的出生地是沒有什么疑問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郭沫若還為秭歸親筆題寫了“屈原故里”四個字。

  秭歸紀念屈原遺跡甚多,自唐以來,屈原的誕生地樂平里(現屈原村)就建有屈原廟,朝代更迭,修廟建廟沒有停止,現仍保留三閭八景遺跡,紀念屈原的最古老的詩社--三閭騷壇有4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在活動,存有紀念屈原的詩作一萬多首。州府、縣城代代都建有屈原祠。秭歸有全國最大的屈原廟和屈原祠。保留明代屈原石像一座,保留清代與屈原相關的石碑多座。全縣豎立有屈原銅像、塑像近10座。民間流傳屈原傳說48個。全縣以屈命名的地名18處,以屈原命名的行政村、鎮、小學、中學、紀念館、藝術團、研究會等約10個,與屈原作品相關命名的詩社14家,以屈原命名的橋梁、街道、建筑、船舶、食品、酒20多個。

  殷商時期秭歸為“歸”國所在地,“歸”,郭沫若認為“當即蜀鄂交界之處夔國”,“其故地在今湖北的秭歸縣”。西周時期,周成王封熊繹以子男之田,居丹陽,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為夔子國。今香溪有古夔國城遺址。丹陽,是楚國最早的郢都,是屈原祖先的聚居地。從古至今,在香溪河聚居著龐大的.熊氏、屈氏家族。時至今日,熊屈兩姓還有近萬人伴隨居住于兩岸。這兩姓的起源與楚國的歷史是有緊密關系的。香溪岸邊萬古寺村現仍保留有清代維修過的"屈氏宗祠"。保留古墓一座,銘文記載系屈原后裔。傳承民國《屈氏家譜》一部。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中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

  您好!歡迎來到美麗的宜昌!

  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來湖北就是看四個人,也就是詩人(屈原)、佳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西漢軟體男尸)。在我們美麗的宜昌,有三條旅行線,即詩人、美女和野人。因此,宜昌是湖北的精髓。今天我們要去旅游的是精髓——詩人和美女的故鄉,屈原和昭君的故鄉秭歸。

  趁此刻還沒到目的地,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位于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三峽工程壩上庫首。它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歷史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屈原有許多歷史遺跡和傳說,如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鄉牌樓、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和風俗歌舞。

  秭歸的名勝大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東門外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牌樓,上面寫著“屈原故鄉”這個詞,是郭末若寫的`。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刻著“楚大人屈原故鄉”和“漢昭君王強故鄉”。秭歸和香溪之間有一個沙岸,據說是屈原遺體的埋葬地,后來被命名為“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都會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個古老的世代相傳,安慰屈原忠魂,延續到今天。

  甚至秭歸地名的起源和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河后,姐姐和女兒趕到汨羅江,打撈弟弟的尸體,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姐深厚的親情讓同鄉們非常感人,于是把縣名改成了“姐姐”,然后“姐姐”演變成了“秭歸”。

  屈原有許多歷史遺跡和傳說。祖先曾被收集為“八景”,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從零開始修繕后,有屈原雕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4

  星期六,我們坐著大巴車來到屈原的故鄉——秭歸。

  我們坐著大巴,看著沿途的風景,終于來到了秭歸。走進景區,映入眼簾的就是跳跳泉,那些魚兒就好像要躍出水面似的。它的背后就是蒼翠的竹林,古樸的竹簡,精美的鯉魚雕像像站著整齊的隊伍,張著嘴巴,水柱從鯉魚的嘴里噴出,和著古典的旋律,時緩時急,時高時低,在陽光的襯托下引吭高歌。沿途的古屋旁邊都是翠綠色的桔子樹,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廣場,幾條噴泉如離弦之箭向上沖去,噴泉時而像美麗的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時而像漂亮的禮花在夜空中綻放;時而像一把箭直插云霄。在它的正左邊,就是屈原祠了,屈原祠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宇被環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蒼翠欲滴的松柏之中。走進去里面的`建筑古樸清幽,壯觀肅穆,歇山大屋頂,白墻琉璃瓦。

  我們參觀了各個展館,其中一個展館里有一個重達三噸的屈原青銅像。他頭戴峨冠,身帶長鋏,頭微低,眉宇緊鎖,邁動右腳,抬起左手,兩袖生風,飄逸的長袍一展他士大夫的風采。身體前傾,頷首思索,表現出屈原愛國愛民的滿腔激情和孤忠高潔的精神境界。我想:是不是因為楚國在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深思呢?

  爬上山,山泉發出“嘩—嘩—”的聲音,正在唱著一首優美的歌,楓葉火紅火紅的,周圍的桔樹上是點點金黃,松柏蒼翠欲滴,看著周圍美麗的景色,我們下了山。

  最后,我們滿懷著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那里的景色真是讓我流連忘返。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5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為了便于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杜f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焙髞頌榱擞浤钋偠傻娘L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楊州一游,著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群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后,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桿”劃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6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游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著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為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為姊歸,后來姊演變為秭了。

  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為了便于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龍舟竟渡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屈原故里

  這里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抬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秘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游客為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為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為一體的旅游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興山縣城東北3公里處,我們現在就到了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寶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漢時興山屬南郡秭歸。寶坪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極富詩情畫意。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臺、望月樓等遺跡;近年來,她的家鄉又興建了昭君宅、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紀念憑吊這位以國事為重、富于獻身精神、美麗而堅韌的漢代奇女子。這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和親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愿請行,遠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友好作出了貢獻。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門氏(皇后)。后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系,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跡》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魚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則是對命運的無奈的怨艾鎖在深宮人不識;向往像尋常女子那樣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遠嫁異邦;思念故土卻欲歸不能。當你來到昭君臺前憑吊時,便會被這千頭萬緒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圍,滿心凄楚抑郁難平。

  這里就是昭君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圖重建的。

  從昭君宅出來,東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這是當年昭君姑娘汲水之處。井約一米來深,清澈見底,井水從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據說還是當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請看這條溪水,它叫做香溪。

  傳說當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在水中,從此溪水變得碧清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將它叫做昭君溪。

  從秭歸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閭鄉,再過七里峽,即屈原誕生地樂平里。這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很多,如香爐平、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送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據說,現在令宜昌人自豪的不僅有兩壩:葛洲壩、三峽大壩;而且還有三人:猿人(長陽)、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只知兩壩,不知三人,宜昌人便不會認同你。你們知道嗎?

  好了,今天的屈原、昭君故里游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再次光臨!再見!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7

xx:

  宜昌秭歸,位于長江三峽之西陵峽畔,歷史上有返鄉、歸州之稱,此中以歸州沿用時間最久。它是戰國期間愛國主義詩人、楚國三閭醫生屈原的家鄉,歸州改為秭歸也與其有關,《水經注》記錄: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三峽工程后,這里又盛行辭別三峽旅行熱,位于西陵峽畔的秭歸也因旅行再次揚名國內外,盛久不衰。

  三峽工程1994年開始興建,20xx年全線竣工,三峽水位所以抬高175米,在改良了航運、發展了水電的同時,也面對原峽江古跡文物被水吞沒的問題,為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文物保護機構和專家進駐工地,展開了對峽江文物的保護、搬家和復建工作。此中,大批的文物古跡搬家和復建都放在了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即此刻的屈原故鄉。

  秭歸,作為屈原的出生地,其實也是少許爭議,但自東晉、北魏以來,歷代史學、文學家以及近代屈學家都以各樣形式對秭歸作為屈原故鄉進行了明確一定。只管這樣,仍是有很少許聲音對此提出懷疑,但這其實不影響世人對秭歸的認同與支持,秭歸也以大包含心態對待這些雜音,這也正是優異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秭歸深深植根的結果。那么,就讓我們也以這類平易的心態、沿著屈原故鄉觀光路來感覺這里的屈原文化和峽江文化大餐吧。

  屈原故鄉,位于秭歸新城鳳凰山上,與三峽大壩隔江而望,直線距離可是600米,是賞析這座偉大工程距離最短、視角最全面的地方。為了弘揚屈原文化,增添秭歸文化底蘊,這里不單采集發展了大端午、薅草鑼鼓等反應巴楚風姿的各種地方風俗,還集中了從三峽庫區中急救搬家過來的屈原祠、江瀆廟、青灘古民居群等為代表的原峽江文化古跡,被國務院認定為"第六批全國要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是秭歸文物古跡中的重中之重,為保護這座可謂屈原文化的精神所在,歷史上有三次建遷過程,它首建于唐朝,舊址位于秭歸歸州城東的"屈原沱",元豐三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建葛洲壩時遷到歸州,正式更名為"屈原祠",1994三峽大壩開建后,又在現鳳凰山上依據原建筑格局進行了改擴建,新建的屈原祠面江而立,宏偉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親臨這里指導視察。新屈原祠分為廟門、東西碑廊、屈原文化館、屈原衣冠冢等幾個部分,最惹人注視的是通高20米、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的大廟門,色彩嬌艷,宏偉壯觀,牌樓正中上方是詩人郭老手書的"屈原祠"三個大字,左右和下方的"孤忠"、"流芳"、"光爭日月"幾個字也是光彩醒目,光這廟門,就能在游客心中產生極大的文化觸動。

  屈原祠內,東西碑廊的青石碑上,鐫刻的是反應詩人屈原激烈愛國情懷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宏偉巨著,還有歷代有名文人頌贊屈原的詩作名篇;本來聳立在院內的屈原銅像雖現已移至正殿內,仍不失原有的清風兩袖、孤忠流芳的悲忿愛國情懷。

  屈原故鄉牌樓,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罕有的木構造牌樓,它的歷史特別悠久,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牌樓為重檐木構造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法特別嚴格的時代,這類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能夠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敬程度。原牌樓地點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升此后,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家到了鳳凰山此刻的地點。

  屈原故鄉牌樓,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罕有的木構造牌樓,它的歷史特別悠久,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牌樓為重檐木構造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法特別嚴格的時代,這類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能夠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敬程度。原牌樓地點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升此后,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家到了鳳凰山此刻的地點。

  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有建筑祭祀河神的廟宇,以保佑河流兩岸天地風調雨順,百姓飽食暖衣,作為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長江自然更加重視,有祭祀"江淮河濟"四瀆水神的傳統,據考據,秭歸在北宋期間就有了江瀆廟,舊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長峽工程水位上升此后,整體搬家到了屈原故鄉景區內(即今鳳凰山)。

  這里的江瀆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保留完滿的木建構四瀆廟之一,建筑構造為硬山四合院式,門廳前有小院,配有規范標準的'正廳、配房、偏房和天井,配房設有樓,配房外有廊橋。門楣和窗欞,繪有各樣花草鳥獸,繪聲繪色,出色絕倫,展現了當時民間精深的建筑水平易藝術水平。為了保護好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其進行整體搬家過程中,所有的房子構件所有編號攝影、畫圖記錄,盡可能保證原貌挪動,達到移舊如舊的成效。

  "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長江三峽因為江水湍急,船只航行時有好多危險,古代人們就在險峻地點留下石刻提示,同時,為了方便纖夫逆水拉船,還修筑了棧道和纖道,這些都是先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原始記錄,庫區水位提升后,這些古跡大多數被吞沒,屈原故鄉就依據當時的情況復制了纖夫拉纖的場景,供游客觀光認識當時三峽人民的生活實景。

  三峽庫區以前有好多帶有巴楚特點的民居建筑,尤以青灘民居為代表,它們大多是帶有二層閣樓的穿斗式土木或木石構造的建筑,也有一些土家特點的吊腳樓式建筑,古香古色、品嘗悠久,讓人感覺穿越了歷史。此后,好多人認為這些古建筑再難見天日,發出過好多感觸,其實,這些古民居中的一些典型代表早已跟著文物保護方案落戶在了屈原故鄉的鳳凰山。

  其實屈原故鄉不只是有這些從三峽庫區急救回來文物古跡,還有好多帶有屈原和巴楚特點的非遺文化在這里各個角落向游客展現著!抖Y魂》、《民間記憶》、《縣太爺斷案》、《大端午》四出文化大戲就是此中的優異代表,每日都會在景區里輪番演出,以知足大家對屈原文化和巴楚遺韻的探秘認識。

  那些新搬家到屈原故鄉的青灘古民居,此刻也成了非遺文化的展現舞臺之一。湖北省非遺傳承人、一人能同時操作15種樂器演奏的老藝人王正雙和他的家人們,每日都會在這里為游客奉獻幾場《薅草鑼鼓》、《民間打擊樂》的出色絕技表演;還有馬上邊對失傳的巫術表演等等,讓大家大開眼界,不得不誠心欽佩能手在民間哪。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8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游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著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為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為“姊歸”,后來“姊”演變為“秭”了。

  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胡,你們可以叫我胡導,在這一天里,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找我,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屈原故里。這里是5a級旅游景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為了紀念屈原而建成的。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一進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一座座巍峨的建筑——屈原祠。大家跟著我走到第一層,這里刻著“梅蘭竹菊”四君子,這是為了紀念他愛國主義的.精神。這上面還刻著他寫的詩:《離騷》、《九哥》、《天問》……大家緊跟著我來到第二層。左邊可以看到屈原世系族譜和他相關的故事。右邊有講述屈原勵精圖治、忠肝義膽的故事,F在大家跟著我的腳步來到第三層。左邊有《屈子遠游圖》、《端午祭掃圖》、《九哥》的圖片;右邊有拋灑粽子、賽龍舟等照片。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0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眾所周知,這是愛國詩人屈原的名言。屈原是我們宜昌秭歸人,作為他的家鄉人,我因此而驕傲。我敬仰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也惋惜他不遇明主、被小人陷害的不幸遭遇。懷著這種心情,我和爸爸媽媽在端午節這天游覽了屈原故里。

  來到屈原廣場,這里正在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人們以吟唱詩詞,跳傳統舞蹈的方式,傳承詩人的愛國精神。從屈原廣場走進去,不一會就來到了屈原祠門前,那大門像一個“山”字,配上飛檐翹角,顯得格外壯麗。走進大門,里面建筑青磚黑瓦,飛檐白墻,古色古香。進入前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高達3.5米,重達10噸的石頭,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名叫“前言石”。繼續向前就是著名的“十里詩廊”,這里,鐫刻著屈原寫的一首首著名的詩:《離騷》、《天問》、《九章》、《九歌》……

  過了前殿,從南配房一路參觀過來,就到了大殿。一尊屈原銅像佇立在我們的眼前,他身穿長袍,頭戴峨冠,手持佩劍,正低頭沉思,也許正在琢磨優美動人的詩句,也許正在思考拯救人民于水火,也許正在探尋楚國的前途和命運。站在大殿回首眺望,長江奔流東去,雄偉的三峽大壩如在眼前。我想,如果詩人還在,一定會為今天祖國的成就而驚嘆,而詩興大發吧?

  走出屈原祠,山上、路邊、房前屋后,到處都種植著橘樹,滿眼的橘樹郁郁蔥蔥。我不由想起老師給我們講過的,屈原寫的一首詩《橘頌》,就是贊美家鄉的橘子甘甜可口的。

  下了山,我們又收獲了一個驚喜:飯館里免費提供粽子。家鄉的人們就是這樣淳樸、熱情,溫暖著我們的心。吃著美味的'粽子,我自然而然想起了吃粽子的美好傳說:屈原被小人陷害流放到沅、湘流域。后來,聽說秦軍攻破楚國京都,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百姓們擔心江河里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有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游覽屈原故里,我再一次沐浴在屈原的愛國情懷中,也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熱情好客和愛國之心。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1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 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 《九章》、 《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陳運和詩稱“《九章》曲調源于楚天遼闊 《九歌》節奏來自泛黃史冊”?h名由來: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為今“秭歸”。

  子規鳥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后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2

xx:

  宜昌秭歸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畔,歷史上被稱為返鄉、歸州,其中歸州使用時間最長。它是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楚國三鹿醫生屈原的故鄉。歸州改為秭歸也與之有關。《水經記》記載,屈原有賢姐,聞原放逐,也來回,因為叫姊妹歸。三峽工程結束后,辭別三峽旅游熱在這里盛行,位于西陵峽畔的秭歸也因旅游再次在國內外聞名,盛久不衰。

  三峽工程于1994年開工建設,20xx年竣工,三峽水位提高175米,改善航運,發展水電,也面臨原峽江文物吞沒問題,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織各種文物保護機構和專家進入施工現場,開展峽江文物保護、搬家和重建工作。其中,大量文物古跡搬家重建放置在秭歸新縣鳳凰山,即屈原故鄉。

  秭歸作為屈原的出生地,實際上存在一些爭議。然而,自東晉、北魏以來,歷代史學家、作家和現代屈原學家都以各種形式明確了秭歸作為屈原的故鄉。盡管如此,仍有少數聲音對此表示懷疑,但這并不影響世界對秭歸的認可和支持。秭歸還以包容性強的態度對待這些噪音,這是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在秭歸根深蒂固的結果。所以,讓我們也以這種平易近利的心態,沿著屈原故鄉的觀光路來感受這里的屈原文化和峽江文化盛宴。

  屈原故鄉位于秭歸新城鳳凰山,與三峽大壩隔河而望。直線距離為600米,是欣賞這個偉大工程最短、視角最全面的地方。為弘揚屈原文化,增加秭歸文化遺產,這里不僅收集和發展了大端午節、鑼鼓等反映巴楚風情的地方風俗習慣,還集中了屈原祠、江瀆廟、青灘古民居等以三峽庫區緊急搬遷為代表的原峽江文物,被國務院認定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是秭歸文物的重中之重。為了保護屈原文化的精神,歷史上有三個建設過程。它建于唐代,舊址位于秭歸州東部的“屈原沱”。元峰三年更名為“清烈祠”。1976年葛洲壩建成時,遷至歸州,正式更名為“屈原祠”。1994年三峽大壩建成后,根據原建筑格局,在鳳凰山進行了改擴建。新建的屈原祠矗立在河邊,宏偉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這里指導視察。新屈原祠分為廟門、東西碑廊、屈原文化中心、屈原衣冠墓等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通高20米、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的廟門。色彩精致壯觀。牌樓中上方是詩人郭老手寫的“屈原祠”三個字,左右下方是“孤忠”、"流芳"、“光爭日月”幾個字也是光彩醒目,光這廟門,它能在游客心中產生極大的文化觸動。

  屈原祠內,東西碑廊青石碑上刻著“離騷”,反映了詩人屈原激烈的愛國情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偉大的文章,以及歷代著名文人對屈原詩歌的贊美;雖然原本矗立在院子里的屈原銅像已經搬到了正殿,但它仍然失去了原來的微風袖子和孤獨的愛國情懷。

  屈原故鄉牌樓原存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湖北省罕見的木結構牌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牌樓為重檐木結構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屋頂。在封建禮儀特別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屋頂的建筑是普通人無法享受的,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重。原牌樓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升后,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到鳳凰山。

  屈原故鄉牌樓原存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湖北省罕見的木結構牌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牌樓為重檐木結構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屋頂。在封建禮儀特別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屋頂的建筑是普通人無法享受的,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重。原牌樓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升后,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到鳳凰山。

  幾乎所有的河流和湖泊都有建筑祭祀河神的寺廟,以保護河流兩岸的天地風調雨順,人們吃暖衣服。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自然更加重視,有祭祀“江淮河濟”四瀆水神的傳統。據考證,北宋秭歸有江瀆廟,舊址位于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長峽工程水位上升后,整體搬遷至屈原故鄉景區(即今鳳凰山)。

  這里的江瀆寺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保留完好的木制四瀆寺之一。建筑結構為硬山四合院式。大廳前有一個小庭院,配有標準的正廳、配房、部分房間和天井。配房設有樓房,配房外有廊橋。門楣和窗欞,繪有各種各樣的花草鳥獸,生動多彩,出色絕倫,展現了當時民間建筑水平的深厚藝術水平。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在整個搬家過程中,對所有房屋構件進行了編號攝影和繪圖記錄,盡可能保證了原貌的移動,達到了舊的效果。

  “青灘不是海灘,孔嶺是鬼門關”,長江三峽由于河流湍急,船舶航行有很多危險,古人在陡峭的地方留下石刻提示,同時,為了方便纖維拉船,也修建了棧道和纖維道路,這些是祖先與自然斗爭的原始記錄,庫區水位改善后,大部分古跡被吞沒,屈原家鄉根據當時的情況復制了纖維拉場景,供游客觀光,了解當時三峽人民的真實生活。

  三峽庫區過去有許多具有巴楚特色的住宅建筑,特別是以青灘住宅為代表的住宅建筑。它們大多是帶有二層閣樓的穿斗式土木或木石結構的建筑,也有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吊腳樓建筑,古色古香,品味悠久,讓人感覺穿越歷史。從那以后,很多人認為這些古建筑很難看到太陽,他們有很多感情。事實上,這些古民居的一些典型代表已經按照文物保護計劃在屈原故鄉鳳凰山定居。

  事實上,屈原的故鄉不僅有這些從三峽庫區急救回來的文物,還有許多具有屈原和巴楚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在這里的每個角落都向游客展示。《禮魂》、民間記憶《民間記憶》、縣太爺斷案《縣太爺斷案》、《大端午節》的四部文化劇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每天都會在景區輪流表演,以滿足大家對屈原文化和巴楚遺韻的探索和理解。

  新搬到屈原故鄉的青灘古民居也成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舞臺之一。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正雙和他的家人,可以同時操作15種樂器,每天都會為游客獻上幾場《收集鑼鼓》、《民間打擊樂》的出色絕技表演;還有立即失傳的巫術表演等等,讓大家大開眼界,不得不真誠欽佩民間專家。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游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著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為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為“姊歸”,后來“姊”演變為“秭”了。

  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為了便于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杜f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焙髞頌榱擞浤钋偠傻娘L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楊州一游,著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群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后,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桿”劃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屈原故里

  這里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抬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秘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游客為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為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為一體的旅游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興山縣城東北3公里處,我們現在就到了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寶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漢時興山屬南郡秭歸。寶坪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極富詩情畫意。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臺、望月樓等遺跡;近年來,她的家鄉又興建了昭君宅、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紀念憑吊這位以國事為重、富于獻身精神、美麗而堅韌的漢代奇女子。這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和親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愿請行,遠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友好作出了貢獻。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門氏(皇后)。后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系,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跡》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闭丫,在于既有沉魚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則是對命運的無奈的怨艾——鎖在深宮人不識;向往像尋常女子那樣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遠嫁異邦;思念故土卻欲歸不能……。當你來到昭君臺前憑吊時,便會被這千頭萬緒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圍,滿心凄楚抑郁難平。

  王昭君是被歷代詩人、畫家、作曲家們著筆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許正是由于這千載難平的“昭君之怨”吧?!當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也是不同的:“歷史的昭君”在向著我們微笑——深明大義,而“文學的昭君”似乎在對著我們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來,那些懷才不遇、官場失意的人們,則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尋自己或深或淺的身影、或濃或淡的表情……毋庸諱言,在漢文化中這“怨”字才是“昭君之美”的美學意義的核心與真諦。

  這里就是昭君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圖重建的。

  從昭君宅出來,東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這是當年昭君姑娘汲水之處。井約一米來深,清澈見底,井水從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據說還是當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請看這條溪水,它叫做香溪。

  傳說當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在水中,從此溪水變得碧清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將它叫做“昭君溪”。

  從秭歸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閭鄉,再過七里峽,即屈原誕生地樂平里。這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很多,如香爐平、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送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據說,現在令宜昌人自豪的——不僅有兩壩:葛洲壩、三峽大壩;而且還有三人:猿人(長陽)、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只知兩壩,不知三人,宜昌人便不會認同你。你們知道嗎?

  好了,今天的屈原、昭君故里游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再次光臨!再見!

  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4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達漂亮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聞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佳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漂亮的宜昌就有三人旅行線,也就是詩人、佳人和野人。因而可知,宜昌是湖北的精髓,今日我們將要去旅行的就是精髓中的精髓——詩人和佳人的故土,也就是屈原故鄉和昭君故鄉——秭歸。

  趁此刻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歷史四大佳人之一王昭君的故土。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境內現存很多對于屈原的古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鄉牌樓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風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聳立著一高大的牌樓,上書"屈原故鄉"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鄉"和"漢昭君王嬙故鄉"。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岸,傳說是屈原遺體埋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安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到現在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身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同鄉們大為感人,因此將縣名改為"姊歸",此后"姊"演變成"秭"了。

  屈原的古跡和傳說特別多,先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念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從頭修葺后,內有屈原雕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屈原故里導游詞】相關文章:

屈原故里導游詞范文09-17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范文04-24

魯迅故里導游詞02-16

魯迅故里導游詞07-10

魯迅故里導游詞介紹09-18

魯迅故里導游詞13篇02-23

浙江西施故里導游詞01-17

湖北炎帝神農故里的導游詞12-08

魯迅故里導游詞通用(15篇)07-1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在线影院点击进入 |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