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導游,時常需要用到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導游詞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江導游詞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江導游詞范文1
九江,簡稱“潯”,為江西省地級市,古稱柴桑、江州、潯陽,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
自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1年命令穎陰候灌嬰在九江修筑城池,駐守江防的時候開始,沿傳至今天,九江曾先后使用了九江、湓口、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等許多名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于世。然后從明朝起至今一直沿用九江這個名字。
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九江稱謂的來歷有三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shù)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三是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這里開挖了九條江,用來疏通洶涌的長江洪水,使這一地區(qū)出現(xiàn)了“江到潯陽九派分”的形勢,故而得名“九江”。
九江位于長江、京九鐵路兩大經(jīng)濟開發(fā)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qū)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也是東部沿海開發(fā)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九江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9078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20xx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87.33萬人。轄潯陽區(qū)、濂溪區(qū)、柴桑區(qū)、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瑞昌市,廬山市、九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共青城市、廬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qū)和八里湖新區(qū)。
九江被定位為鄱陽湖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建設新引擎、中部地區(qū)先進制造業(yè)基地、長江中游航運樞紐和國際化門戶、江西省區(qū)域合作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根據(jù)20xx年江西省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九江都市區(qū)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fā)展的三大都市區(qū)之一。
九江導游詞范文2
九江的交通便捷。長江是中國最大、最長的東西走向的水上大通道,京九鐵路是我國最長、現(xiàn)代化程度最高的南北走向的陸上運輸大通道,兩條大動脈在九江市區(qū)交匯,九江成為承東啟西、引南接北的金十字交匯點。
除此之外現(xiàn)代水陸空交通網(wǎng)絡四通八達。九江港是長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年客、貨運量分居長江各港口第二位和第四位。)鐵路有京(北京)九、武(武漢)九、合(合肥)九三條鐵路相交,銅(銅陵)九鐵路正在規(guī)劃建設中;公路有昌九、九景兩條高速公路以及105、316國道穿境而過。九江機場正在積極運作。市內已基本實現(xiàn)縣縣,鄉(xiāng)鄉(xiāng)通油路。
因為交通發(fā)達,自古就是商業(yè)之城。明、清時期,九江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這里氣候溫和,物產(chǎn)豐富,歷史上曾稱為“天府”。今天從江西省的發(fā)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達海的外貿港口城市,是聯(lián)結全省與長江開發(fā)帶和沿海開放帶的“北大門”。
九江是一座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要沖之城.(九江東枕鄱陽湖,西連幕阜山脈,南屏廬山,北瀕長江,“襟江帶湖”,雄居贛、鄂、皖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稱“江西門戶”。西漢初年,劉邦派車騎大將軍灌英追擊九江王英布,就在此修筑城池,時稱“位城”;三國時周瑜在此操練水軍,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飛鎮(zhèn)守九江于此,元末朱元璋大戰(zhàn)陳友諒在廬山鄱陽湖之間大戰(zhàn)了十八年;清末曾國藩湘軍與太平天國義勇軍大戰(zhàn)于九江湖口,這些無不折射九江作為軍事要塞的蹤影。
九江導游詞范文3
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九江孔殷》、《九江至東陵》等記載。九江的名字有兩個來源。一是九是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shù)字。九江是指水匯聚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干水、盱眙水、蜀水、南水、彭水)進入彭麗澤,即九條河匯聚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jīng)九江水域,毗鄰鄱陽湖、贛、鄂、皖三省的河流匯聚,百川歸海,水勢浩瀚,江面壯麗。
九江發(fā)展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春秋時期,九江屬吳之西,楚之東,故稱吳頭楚尾。九江最早出現(xiàn)在秦朝,作為一個行政區(qū)劃。秦始皇將世界劃分為三十六個縣,包括九江縣。從那以后,九江又有了江 九江、柴桑、潯陽、汝南、佛城、德化等古稱,但以九江、柴桑、潯陽、江州為主。
九江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人口46.2萬,其中規(guī)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建成面積48.4平方公里,人口60萬。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瑞昌市、旬陽市、廬山市、九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共青開發(fā)區(qū)、廬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
九派潯陽郡,明明是畫圖。神奇的自然賦予了九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壯觀的景觀。在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00多個景點,呈現(xiàn)出懸崖秀、溝壑、高聳、森林景觀,形成了廬山作為領導者,包括六區(qū)(古嶺、山南、沙河、永修、旬陽、共青團)、兩點(石中山、龍宮洞)、一線(鄱陽湖水上旅游線)。
九江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體,景點400多處,景點120處,旅游線路30多條。國家級景區(qū)1處,省級景區(qū)8處。2001年被評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廬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廬山于2004年2月被列為世界上第一批地質公園。全山有80多個景點,1500多棟中外別墅。唐代詩人李白在山南景區(qū)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千古名句的秀峰,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故鄉(xiāng)和桃園的景觀。
市區(qū)主要景點有九江長江大橋、長江堤外廣場、周瑜點將臺-煙水亭、以白居易琵琶行命名的琵琶亭、宋江醉詩反詩的旬陽樓。市中心的甘棠和南門兩湖面積120萬平方米。兩湖之間的李公堤是唐代江洲刺史李波建造的。
分布在縣區(qū)的景點主要包括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陶靖節(jié)祠、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母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江湖鎖鑰石鐘山、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的云居山,如禪寺、全長2700多米的地下溶洞龍宮洞、廬山西海(柘林湖)等。
長江,世界第三,中國最大的`河流,起源于青藏高原,一路發(fā)展壯大,浩浩蕩蕩來到九江,江面開闊,歷史上被稱為旬陽江。潯陽江畔,風景秀麗,物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歷史上演繹了多少動人的故事:禹疏九江登廬山,灌嬰筑城鑒浪井,公瑾甘棠點水軍,董奉杏林救李民,元明種豆南山下,樂天江頭感琵琶,太白五老攬美,東坡月夜探石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九江與南昌之間。北流長江,西屏廬山,碧波萬頃,水天相連,渺茫無邊。晴天浮光躍金,舟發(fā)鳥翔;雨時云水茫茫,風浪高;夕陽,氣象萬千。唐代王勃在《滕王閣詩序》中寫道:虹銷雨霽,彩透云衢。夕陽與孤獨齊飛,秋水長天一色。漁舟唱晚了,彭蠡之濱響了……,描繪鄱陽湖的風景。
由于鄱陽湖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適合候鳥越冬,每年秋末冬初(11月),從前蘇聯(lián)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只候鳥,與原定居在這里的野鴨、鷺、鴛鴦一起度過冬天,直到次年春末(3月)逐漸離開。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qū)有200多種鳥類和數(shù)百萬只鳥類,包括20多種珍禽。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長城。
山水靈秀,人物自風流。九江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北宋蘇門四學士之首黃庭堅,就是這片美麗山水哺育的杰出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王羲之、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朱、唐寅、王守仁、康有為等大量文化名人都被九江、廬山的自然美所傾倒。他們在這里唱歌、敘述游蹤、表達感情,留下了許多流行的詩歌、標題、墨水和軼事。
九江位于交通要道,襟江帶湖,背靠廬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zhèn)。因此,九江的傳說特別豐富。這些傳說故事反映在一些名著中。《三國演義》和《水滸,《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與九江有關。《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柴桑口臥龍吊孝》、《水滸傳》中的《及時雨行太保》、《黑旋風斗浪中白跳》、《旬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梁山泊英雄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等。
很多人都知道杏林是醫(yī)學的代名詞。據(jù)說三國時期,東吳董奉來到廬山,他看中了這里的風景,開始在這里隱居。他一邊修行一邊治病。董奉醫(yī)德高尚,治病分文不取。他只要求重病患者病好后種五棵杏樹;輕病患者病好后種一棵。越來越多的病人四面八方聞訊來治病,久而久之,他住的地方,便長成十幾萬棵杏樹,郁郁蔥蔥的杏林。杏林的事跡和傳說一直廣為流傳。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死靖節(jié)。旬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向后人致敬。他的桃花源為世界描繪了理想世界。為東籬采菊,悠然見南山,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被譽為田園詩人。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名山谷道士。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蘇門四學士之一,與蘇軾同名,世稱蘇黃。江西詩派在宋代開創(chuàng)。書法也有很多成就。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早在升元年間(公元937-942年),南唐就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李波學習的地方開辦了一所廬山漢學,又稱白鹿?jié)h學。宋初,白鹿洞書院建于廬山國學舊址。大思想家、教育家朱到這里任南康知軍,決定重興白鹿洞書院。經(jīng)過這位理學大師的慘淡管理和精心整治,白鹿洞書院名聲鵲起,一時俊彥云集,才華橫溢。學生中有大軍事家余階,一代宰輔江千里……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岳麓、石鼓、綏陽)之一,被譽為國內外書院第一。
祖先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化,他們的繼承者也在創(chuàng)造輝煌。20世紀80年代,以畢必成、王一民為代表的電影文學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如《廬山之愛》和《鄉(xiāng)村之愛》。《廬山之愛》和《鄉(xiāng)村之愛》獲得了百花獎,《地方之聲》獲得了金雞獎。目前,九江電影創(chuàng)作高潮迭起,優(yōu)秀名片不斷出現(xiàn),被《文學日報》稱為電影之鄉(xiāng)。
九江導游詞范文4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長江中游南岸,廬山北麓,東濱鄱陽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古稱潯陽,柴桑。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它“襟江帶湖”,雄據(jù)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稱“江西門戶”。古書說九江“據(jù)三江之口、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亦是我國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楊二洲之城,春秋時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設九江為36郡之一。二千多年來,自秦朝始,曾使用過九江、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共七個名稱。明朝以后至今沿用九江地名。
九江旅游景區(qū)景點分為六區(qū)、二點、一線,共計三百余處,其品位之高雅,內涵之豐富,門類之全,密度之綢,實屬國內唯一,世界稀有。六大景區(qū):廬山牯嶺景區(qū)、廬山山南景區(qū),廬山山西景區(qū),永修縣景區(qū)、潯陽景區(qū)、共青城景區(qū);二點:湖口縣的石鐘山和彭澤縣的龍宮洞;一線:長江、鄱陽湖水上游。
九江導游詞范文5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也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guī)條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shù)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后又與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并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新中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后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至20xx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書院坐北朝南,為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筑材質結構看,書院建筑多為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禮圣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在樓閣庭院。
相傳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養(yǎng)有一只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后來李渤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舊地重游,于此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游覽勝地。由于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里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20xx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qū),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截止至20xx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九江導游詞范文6
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shù)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jīng)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fā)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qū)劃最早出現(xiàn)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江州、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州著稱于世。
九江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人口466.2萬,其中市區(qū)規(guī)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48。4平方公里,市區(qū)人口60萬人。轄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qū),九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共青開發(fā)區(qū)和廬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
“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神奇的大自然賦予了九江十分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壯觀的山水勝景。在縱橫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羅棋布著400多個景點景觀,呈現(xiàn)出一幅千崖競秀、萬壑爭流、梵宇巍峨、勝跡如林的山水畫卷,形成了一個以廬山為“龍頭”,包括“六區(qū)”(牯嶺、山南、沙河、永修、潯陽、共青)、“兩點”(石鐘山、龍宮洞)、“一線”(鄱陽湖水上旅游線)的大型旅游區(qū)。
九江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體,有400多個景點景觀,已開發(fā)景點120處,旅游線路30多條。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qū)8處。2001年被評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廬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中國旅游勝地40佳”之一,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4年2月,廬山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全山景點80余處,各類中外別墅1500余幢。山南景區(qū)有唐代詩人李白寫下“望廬山瀑布”千古名句的秀峰,晉代詩人陶淵明故里和桃源勝境等。
市區(qū)主要景點有九江長江大橋、長江大堤外廣場、周瑜點將臺——煙水亭、因白居易《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和當年宋江醉題反詩的潯陽樓等景點,市中心的甘棠、南門兩湖,面積120萬平方米,兩湖間的李公堤系唐代江洲刺史李勃所建。
分布在縣區(qū)的景點主要有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陶靖節(jié)祠、宋代民族英雄岳飛之母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江湖鎖鑰石鐘山、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的云居山真如禪寺、全長2700余米的地下溶洞龍宮洞以及有“萬島之湖”之稱的廬山西海(柘林湖)等。
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大河流萬里長江,自青藏高原發(fā)源,一路發(fā)展壯大,浩浩蕩蕩而來,至九江一帶,江面開闊,史稱潯陽江。潯陽江畔,風光旖旎,物產(chǎn)豐饒,人杰地靈。歷史上,演繹過多少動人的故事:禹疏九江登廬山,灌嬰筑城鑒浪井,公瑾甘棠點水軍,董奉杏林救黎民,淵明種豆南山下,樂天江頭感琵琶,太白五老攬秀色,東坡月夜探石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九江與南昌之間。它北縈長江,西屏廬山,碧波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晴日浮光躍金,舟發(fā)鳥翔;雨時云水茫茫,風急浪高;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唐代王勃在《滕王閣詩序》中所寫“虹銷雨霽,彩徹云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描繪的正是鄱陽湖的景色。
由于鄱陽湖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1月),從前蘇聯(lián)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只候鳥,和原來定居在這里的野鴨、鷺、鴛鴦等一起度過冬天,直到翌年暮春(3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qū)內鳥類已達200多種,上百萬只,其中珍禽達20多種,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qū)。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
山水蘊靈秀,人物自風流。九江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北宋“蘇門四學士”之首黃庭堅,就是這片美麗山水哺育出來的杰出人物。中國歷史上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王羲之、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朱熹、唐寅、王守仁、康有為等,都曾為九江和廬山的天然美景而傾倒,在這里放歌山水,記敘游蹤,敷陳掌故,抒發(fā)情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題記、墨跡和軼聞佳話。
九江地處交通要道,襟江帶湖,背倚廬山,又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zhèn)。因此,有關九江的傳說故事特別豐富。這些傳說故事在一些名著名篇中都有反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和《水滸》都有有關九江的故事。《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柴桑口臥龍吊孝”,《水滸》中“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里白跳”、“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等故事都與九江有聯(lián)系。
許多人都知道“杏林”是醫(yī)學的`代名詞。傳說在三國時,東吳董奉來到廬山,他看中了這里的風光,開始在這里隱居。他一邊修煉,一邊為人治病,董奉醫(yī)德高尚,為人治病分文不取,只是要求重病患者病好以后,種上五棵杏樹;輕病患者病好后種一棵。四面八方聞訊來治病的患者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他住的地方,便長成了十幾萬棵杏樹,郁郁一片杏林。董奉的事跡和杏林的傳說一直廣為流傳。
東晉詩人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向為后人所敬仰。他的“桃花源”,為世人描繪了理想世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田園詩人”之稱。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后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在宋代開創(chuàng)了江西詩派。書法也多有成就。
白鹿洞書院,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早在升元年間(公元937—942年),南唐就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李渤讀書的地方,辦起了一所“廬山國學”,又叫做“白鹿國學”。宋初,人們在廬山國學的舊址上建立白鹿洞書院。到了1179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到這里任南康知軍,決定重興白鹿洞書院。經(jīng)過這位理學大師的慘淡經(jīng)營與精心整治,白鹿洞書院名聲鵲起,一時俊彥云集,英才輩出。學生中有大軍事家余階,一代宰輔江萬里……白鹿洞書院成為全國四大書院(岳麓、石鼓、睢陽)之首,被譽為“海內外書院第一”。
先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他們的后繼者同樣在創(chuàng)造輝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畢必成、王一民為代表的電影文學工作者先后創(chuàng)作了《廬山戀》、《鄉(xiāng)情》等一大批優(yōu)秀電影作品。《廬山戀》、《鄉(xiāng)情》獲“百花獎”,《鄉(xiāng)音》獲“金雞獎”。一時,九江電影創(chuàng)作高潮迭起,佳作名片不斷問世,被《文學報》譽為“電影之鄉(xiāng)”。
九江導游詞范文7
九江,自古為江南著名的游覽勝地,素有“九派潯陽郡,分明似圖畫”之美稱。境內山水風光迷人,名勝古跡薈萃,眾多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230多個景點景觀星羅棋布,構成以廬山、鄱陽湖為主體,融古今高僧、名士妙文、書院翰香、建筑藝術和政治風云于一體的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qū)。
散布于廬山、鄱陽湖之間的其他風景名勝舉不勝舉:有“地下藝術宮殿”美稱的彭澤龍宮洞,有“禪農并舉”而名傳天下的永修云居山真如寺,有堪稱經(jīng)典杰作的千年古橋——觀音橋,以及市區(qū)的煙水亭、潯陽樓、琵琶亭,九江縣的岳母墓、獅子洞等。
九江境內的風景名勝已經(jīng)形成五區(qū)(牯嶺景區(qū),山南景區(qū),潯陽景區(qū),沙河景區(qū),永修景區(qū))兩點(石鐘山,龍宮洞),一線(鄱陽湖水上游覽線)的整體格局。1982年8月,以廬山為中心包括九江市區(qū)及星子、湖口、彭澤等縣主要景點組成的廬山風景名勝區(qū),被國務院批準并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至1986年,九江市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37處,市級24處。
九江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境內景點可達2000處。石鐘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tài);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云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蠢觀,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都昌老爺廟是朱元璋所建定名為定江王爺廟,鄰近的鄱陽湖水域是著名的鄱陽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如彭澤的.龍宮洞、就河的獅子洞與涌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長江,南屏廬山,東臨鄱陽湖,西望幕阜山,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九,岸柳成蔭。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浪井、九江長江大橋、九江長江二橋、九江長江三橋、鎖江樓、云居山、98抗洪廣場、龍源峽等景點可發(fā)思古之幽情。
魏晉南北朝時,高僧慧永、慧遠,名道士陸修靜等曾先后來到九江,尋覓凈土,筑舍修行。從東晉至清末到九江和廬山為官,訪友,游覽,隱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500余人。
1996年廬山風景名勝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06年被批準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2019年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shù)22014.1萬人次,增長18.2%。其中境外游客56.05萬人次,增長18.8%;國內游客21958.05萬人次,增長18.2%。全年旅游總收入為2147.56億元,增長17.8%;其中外匯收入2.2億美元,增長14.7%。
【九江導游詞】相關文章:
九江概況導游詞06-08
九江概況導游詞(精選12篇)10-31
九江市導游詞范文11-15
九江市導游詞3篇08-14
九江市導游詞(3篇)11-24
孔廟導游詞_導游詞05-18
經(jīng)典的導游詞11-16
導游詞05-16
(精選)經(jīng)典導游詞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