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游客、助人為樂的導游,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游詞,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么一遍條理清晰的導游詞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武靈從臺導游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靈從臺導游詞1
據歷史記載,叢臺上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名揚于列國。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臺的壯觀。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游覽叢臺,賦詩贊詠。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約1500年)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于臺上,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臺毀壞。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叢臺,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當時是為了了望遠方,以便統治縣城,以后又進行過重修。
叢臺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這“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里均有記載,大體上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里,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舍身忘命的動人事跡。
新中國成立后,以武靈叢臺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占地由原來的43畝,逐步擴充為360畝,其中水面占40畝。園中林木繁茂,百鳥爭鳴,花草繁茂,湖水蕩漾,碧水藍天,與叢臺古建筑相映照,別有情趣。
武靈從臺導游詞2
新中國成立后,以武靈叢臺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占地由原來的43畝,逐步擴充為360畝,其中水面占40畝。園中林木繁茂,百鳥爭鳴,花草繁茂,湖水蕩漾,碧水藍天,與叢臺古建筑相映照,別有情趣。
叢臺在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歷代的修繕和改建,已經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著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特別是解放后經過幾次大的維修,古老叢臺的.氣勢更加雄偉,建筑愈臻精美,猶如一個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聳立在邯鄲市中心,為中原地區一處游覽勝地。1982年,從臺公園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被推薦為百家“全國名園”之一。10月12日,我國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亭臺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為中國“邯鄲叢臺”。這套郵票的發行,將大大提升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
獲得第二批國家重點公園稱號,乃河北唯一,同時也是第二批中長江以北唯一入選的公園。“國家重點公園”評審是為了加強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在全國公園中開展的一項評比活動。被命名為“國家重點公園”的是具有重要影響和較高價值,且在全國有典型性、示范性或代表性的公園。截至目前,全國僅有46家公園獲此榮譽。
武靈從臺導游詞3
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臺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臺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曾名揚列國。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對作戰方法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胡服騎射”,并身體力行,訓練兵馬,軍隊的戰斗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目前已榮獲國家AAAA級旅游區、中國100家名園、國家重點公園等稱號。
趙武靈王建筑叢臺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于列國。但在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公元15前后)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宮于臺上,后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連臺毀壞。現在我們所見之叢臺,是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進行過重修。“叢臺”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臺子連接壘列而成。《漢書》顏師古釋文:“連聚非一,故名叢臺。”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臺的壯觀。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臺觀賞賦詩。
叢臺高7米,東西長60米,南北寬22米,臺前翠柏夾道,有階石可登臺上,進門壁上嵌有“滏水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大字。臺高7米,東西長59米、南北寬22米,向南突出一段長50米、寬10米。北有趙王宮,又名武靈館,東有門樓,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臺北有“七賢祠”,祠內樹立著趙國的程嬰、公孫杵臼、韓厥、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7位君子的彩色塑像。現在僅剩一臺,高26米,中間夯筑,外用磚砌。清朝乾隆皇帝在這里留下了“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
武靈從臺導游詞4
史載戰國時趙國起初勢弱,趙武靈王受北方游牧民族身著輕巧衣物作戰的啟發,發起了要求趙國人尤其是軍隊改穿胡服的改革,加緊操練兵馬,從此使趙國日漸強大。當時操練的場所,據說便是在叢臺。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征。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登臺游覽,吟詩題詠。1750年9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臺寫道“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北門高階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筆詩碑。在叢臺的第二層臺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臺墻鑲嵌有眾多的'碑碣。最高層的平臺,稱武靈臺,距地面13.5米。明嘉慶13年(公元1534年)建據勝亭于其上,意為在防御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叢臺上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名揚于列國。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臺的壯觀。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游覽叢臺,賦詩贊詠。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約1500年)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于臺上,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臺毀壞。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叢臺,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當時是為了了望遠方,以便統治縣城,以后又進行過重修。
叢臺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這“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里均有記載,大體上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里,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舍身忘命的動人事跡。
武靈從臺導游詞5
現存古叢臺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臺的底層南北各有一門,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臺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一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現存古叢臺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臺的底層南北各有一門,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臺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一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
叢臺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南門拾級而上,東墻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正門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臺時題寫詩句的碑刻。從北門沿著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叢臺》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叢臺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臺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叢臺的'二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臺”四個古體黑字,門里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進圓拱門,有個建筑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臺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一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面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帶的帝王將相剛剛離去。
登上叢臺極目遠眺,西邊的巍巍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趙王城蜿蜒的城墻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臺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臺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諸榭”。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小廟是早年間修建的樂毅廟。現在的“望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樂毅是燕國“黃金臺招賢”選中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一氣攻下齊國70余座城池,幾乎亡齊。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聽信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他。樂毅識破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望諸榭”就是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而修建的。據地方志載,現在邯鄲市東南30里的樂家堡,就是當年樂毅的故居。
【武靈從臺導游詞】相關文章:
黔靈公園導游詞06-15
靈谷寺導游詞02-19
云臺導游詞07-26
貴陽黔靈公園導游詞介紹06-07
甘肅炳靈寺石窟導游詞03-21
仙景臺導游詞11-22
貴陽黔靈公園導游詞2篇06-15
新安江靈棲洞導游詞11-09
古漢臺導游詞4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