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好詞>導游詞>洛陽導游詞
洛陽導游詞
更新時間:2024-03-02 16:15:16
  • 相關推薦
洛陽導游詞范文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游,通常需要用到導游詞來輔助講解,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怎樣寫導游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洛陽導游詞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洛陽導游詞范文 篇1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洛陽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遠到而來的朋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歡迎大家到我們北國水鄉——重渡溝來參觀游覽,我是景區內的一名講解員。我姓x,今天由我陪同大家走完重渡溝的全程,希望咱們能合作愉快,開心而來、滿意而歸。

  【概況】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于1999年7月10日正式接待游人,以典型的北國風光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游客。 重渡溝風景區是集觀光、休閑、購物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位于欒川潭頭鎮的西南部,東距古城洛陽150公里,西距欒川縣城50公里。 來到景區內可觀野生的翠竹、品泉水、看瀑布,大小景點100多個,游覽面積30平方公里。有金雞河、滴翠河兩大景區構成的。景區內植被茂密、蓄水量大、泉水噴涌、落差較高,金雞河、滴翠河從山至下形成一個龐大的瀑布群。沿金雞河至劍插泉、天井泉、象吐泉也奇異般的盡觀在我們眼前,可謂是高峽飛瀑縱橫、肥鴨壯鵝嬉戲。水鄉特色濃郁,堪稱“北國一絕”,景區內竹林靚麗的風景線。 著名作家曾贊譽為“高峽飛瀑藏幽徑,綠水秀竹懷古情;豎看山水橫看竹,上聽鳥語下聽泉。” 原始古樸自然的農家賓館也別具特色,大家置身于充滿了田園氣息的農家賓館中,可真正體會“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純樸的民間生活風情。河南省長李成玉贊譽為“重渡溝是旅游開發的.典范,農家賓館的楷模,旅游帶動脫貧的榜樣。”

  【重渡溝地名的由來】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奪位,建立新朝,天下大亂。柳秀率兵討伐,在南陽白河灘被王莽打敗。王莽聽說漢劉秀是漢王朝的后裔,便追殺劉秀,劉秀逃至伏牛山伊河(現潭頭盆地南緣)被伊河擋道。劉秀率部過河,見一無名溝口。便派人尋找當地人,卻不見人煙。劉秀說,我們同一條河先后渡了兩次,這條溝就叫做重渡溝吧。重渡溝因此而得名。

  最后祝大家玩的開心!

  洛陽導游詞范文 篇3

  我的家鄉在河南洛陽,它位于河南北部、黃河南岸,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九朝古都。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提到洛陽,人們的腦海中會涌出許多詩句,如“天下名園重洛陽”。這說的我們市的市花—牡丹。洛陽的牡丹花花蕾碩大,色澤艷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洛陽每年都舉辦牡丹花會,向五湖四海的朋友展示色彩艷麗甲天下的'牡丹花,那時可真是“世上人頭攢”,不敢分心游“。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蘊極為深厚,這里有著名的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等名勝古跡,但我最喜歡的就是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屬于世界文化遺產,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后來又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朝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百余年之久。大小佛像共有十萬余尊。最大的佛像足有17.24米,而最小的僅有二厘米。但是不管大還是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在龍門石窟的眾多佛洞里,我最喜歡的就是萬佛洞。那里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每個小佛雖然都只有四厘米,但雕刻得照樣很精致。大家可不要只被這些小佛迷住,而忽略了龍門最為壯觀的地方—奉先寺。只要是到過龍門的人,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大盧舍那石雕像是龍門石窟最為壯麗的一尊石雕像,它通高17.14米,耳朵長1.9米,安詳地坐在八角束腰澀式蓮座上,那明麗秀雅,雍容高貴的氣勢,把大唐藝術推向了極致。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為他的神奇感到驕傲和迷惑。

  這些年來,隨著祖國的飛速發展,洛陽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年前的洛河是全市人民的一大苦痛:河水污濁,臭氣熏天,從看不到魚蝦的蹤影。河堤兩岸被荒草籠罩著,垃圾堆得像”小山丘”似的。人們別說去那里游玩、散步,就是路過那里都要紛紛掩鼻而行。可是現在經過治理,昔日河水污濁的洛河如今變得清澈見底,不見蹤影的魚蝦又重新快樂的游來游去。夏日,這里更成了人們垂釣的好去處。而河堤更是被人們裝扮得像仙境一般:古樸典雅的亭子,錯落有致的竹林,使人猶如走進蘇州園林一般;而里面的小花、小樹更給人大自然的感覺。各種鮮花爭相斗艷,美麗的圖景交相輝映。空闊的小廣場上很多老人伴著音樂在認真地舞太極,做廣播操;孩子們在種滿小草的土坡上嬉鬧;還有一些中年人領著孩子,牽著小狗,邊跑邊嬉戲……

  洛陽真不愧是中華文明的圣地,我愛我的家鄉——洛陽!

  洛陽導游詞范文 篇4

  “花王”依舊盛開著,鮮紅的花瓣層層疊疊地,足有七八層,被蒼綠的葉子映著,好似一團團溫暖的火,猶如雍容華貴的貴婦人,這不愧是花中之王。

  坐著豪華本田,載著大堆行李,經過六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一行七人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九朝古都--洛陽。

  四月一日到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洛陽牡丹節,我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來到了歷屆牡丹節的主會場--王城公園。雖然如今牡丹的敗落期,但仍有一些頑強者傲然挺立,那一株株牡丹綠葉托著圓圓的花骨朵,好像在保護著一顆顆紅寶石。“花王”依舊盛開著,鮮紅的花瓣層層疊疊地,足有七八層,被蒼綠的葉子映著,好似一團團溫暖的火,猶如洛陽游記雍容華貴的貴婦人,這不愧是花中之王。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精品區,這里的牡丹更是令人眼花繚亂。花朵如葵,如蓮,如繡球;花瓣似朱唇,似秀眉,似金鱗,妙趣橫生;花俏立于枝頭,有的低垂,有的搔首,有的醉臥,有的挺立,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最讓人稱奇的還是牡丹中的絕品“綠牡丹”。花朵像一團團綠色的繡球,翡翠般晶瑩透亮。千言萬語匯成劉禹錫的一句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端莊典雅的牡丹構成了美輪美奐的洛陽城。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二站--世界文化遺產的五A級景點龍門石窟,這里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停車場里已經都是車,連通道都水泄不通,盡管烈日炎炎,但卻擋不住人們的熱情,瞧,遮陽帽、遮陽傘齊都上陣,甚至有的人把包都頂在了頭上。走進大門,滿眼都是攢動的人頭,不論河東還是河西,山腳還是山頂,入口還是出口。當然最擁擠的地方還是龍門石窟的`代表窟--盧舍那大佛。我們頂著炎熱,拋棄勞累,忍著口渴向大佛臺攀登,那光滑的石階擋不住我們好奇的腳步。當我們穿過人海猛一抬頭時,發現盧舍那大佛正沖著我們微笑。正如導游所說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能與大佛的眼睛正視。那大佛僅頭就有四米高,耳朵與劉翔齊高。我真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能在奔流的伊水畔、高聳的大山上造就這偉大的建筑群真是奇跡呀!

  最后一站是現代人民智慧的偉大工程--小浪底水電站。在山中疾馳了半個小時,終于見到了偉大工程,盡管因為時間關系不能參觀大壩,但傾斜的壩體上三個醒目的大字“小浪底”卻深深鐫刻在我的心頭。感謝工人叔叔們,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才有了這偉大的水利樞紐,為華北乃至全國輸送著電。跨上搖搖晃晃的黃河索橋,望著腳下碧波蕩漾的河水,真讓人在心驚膽戰之際更有一種征服感。

  黃昏時分,我們依依不舍地踏上了歸途,難忘洛陽,難忘這九朝古都,更難忘的旅游帶給我的視覺盛宴和精神大餐。

  洛陽導游詞范文 篇5

  南洛陽,一座千年古都,風景優美,文化氣息濃厚,是一處旅游勝地。其中,那里的龍門石窟可以說是名揚四海。以前,我是只聞其名;今天,我是親眼所見。

  走進那座標有“龍門”二字的古老石門,首先看見的是一座巍然屹立在伊河上的大橋,這就是龍門大橋,站在上面,可把龍門風光一覽無遺。

  漸漸的,望見了一篇馬蜂窩似的黑洞,這些黑洞大小不等,有的.深,有的淺,仔細一瞧才發現洞中有一個個佛像,這些佛像雕刻細致,每一尊雕像都惟妙惟肖,讓人情不自禁地嘖嘖贊嘆。

  再向前走,石窟數量就愈來愈多,洞也愈來愈大。這時。一個巨大的石窟把我的目光吸引去了,只見這個石窟里幾尊大佛屹立在洞中,中間的那尊大佛臉上還掛著淺淺的笑意,面相慈祥和善,眼神專注地凝視著神州大地,沐浴著明媚的陽光,這就是著名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它已成為了龍門石窟的代表作品。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旁邊的是奉先寺北壁力士,它面相兇惡,赤膊袒胸,右手叉腰,左手合十,腳下踩著小鬼。雖然,它長相難看,但是它為民除害,是一位好佛。

  走過龍門大橋,走到伊河對岸,遠遠地望著那些密密麻麻、惟妙惟肖的佛像,我早已被這氣勢磅礴的景象所折服。我不禁想到:這樣恢弘的石窟藝術中國人是怎樣建造出來的?我雖不知建造的方式方法,但卻顯示了中華人民勤勞聰慧,聰明過人,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開拓出了奇跡,用汗水贏得了中外人民贊嘆的話語和目光。這正是“滿山石窟稱奇跡,古人汗水鑄文明”!

  洛陽導游詞范文 篇6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現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數量之多這里就無法歷數了,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借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略,加快發展步伐---撤銷郊區,調整區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境整治;提出大旅游發展戰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美環境,再現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洛陽導游詞范文 篇7

  福建泉州洛陽橋(萬安橋)位于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于(公元1053年1059年),全橋系花崗巖石砌筑,建成之初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武士造像分立兩旁。建橋九百余年以來,先后修復十七次。現橋長米、寬米、高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于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因建橋處海潮洶涌,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為此,采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筑起一條20多米寬的`水下長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梁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采用。

  泉州洛陽橋位于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梁建筑的杰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涌,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為此,采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筑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梁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采用。

  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梁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后,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地造橋熱潮,先后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模更是宏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歷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于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梁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梁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贊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洛陽導游詞】相關文章:

洛陽導游詞07-31

洛陽牡丹導游詞08-01

洛陽概況導游詞01-16

洛陽導游詞15篇01-08

洛陽水席導游詞12-24

洛陽導游詞13篇06-11

洛陽重渡溝的導游詞11-08

洛陽重渡溝導游詞08-23

洛陽牡丹導游詞9篇08-0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韩国产片三区 | 欧美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 | 中文方字幕亚洲本在线 | 日本字幕有码中文字幕 | 五月天婷婷在线亚洲综合一页 | 色鬼色无需播放器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