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可信賴的導游人員,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導游詞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景區導游詞整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景區導游詞整理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到古靈山景區參觀游覽,我是導游XXX,相信我會陪您度過一個美好愉快的靈山之旅,古靈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佳文化旅游景區,古靈山風景區是電視劇《封神榜》故事發生地,是殷紂王降香、女媧修真處,文化悠遠,景色逸人。主要由一像、一宮、一洞、一花、一湖、一谷、五泉、五峰構成。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演義》開篇第一章“殷紂王女媧宮降香”指的就是古靈山女媧宮。
古靈山風景區位于淇縣縣城西北8公里處,游覽面積18平方公里,因殷商時期建寺而古,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據明代《淇縣志》記載,南北朝梁普通年間,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達40余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也曾在此修行主持。《尚書》、《淮南子》等作品中記載,古靈山是遠古時代傳說人物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修真地,而在西山峭壁,還巍然矗立著一尊自然形成、鬼斧神工的女媧峰,另外還有女媧宮、古佛洞、醒目泉、祖師銅頂、靈光閣等景點,景致獨特,耐人尋味,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接下來我們可逐一參觀游覽,需要時間大約三個小時。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女媧廣場,眼前這尊高十三米的`花崗巖雕塑,就是女媧托石補天的形象,她分為前后兩部分,咱們現在看到的正面部分是女媧補天的形象,背面也就是后面那部分則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女媧雕塑的底座由三層平臺構成,第一層平臺是石雕十二生肖,女媧煉石補天,捏土造人,被稱作是人類的始祖、共同的母親,這十二生肖便代表了華夏億萬有情兒女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踏上第二層平臺,大家看到的是玄妙無比的八卦,象征著女媧法力無邊,神秘莫測。向東走,我們可以看到這里有一幅浮雕,上邊生動描述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個遠古時代的人物場景:盤古開天劈地、隧人氏鉆木取火、女媧托石補天、后羿射日。
來到北邊,您抬頭看到的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相傳女媧在捏土造人時感覺用手捏的速度太慢,便急中生智,折斷了身旁的一根柳枝蘸著泥漿往外甩人,但在甩的過程中難免用力不勻、磕磕碰碰,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世界上的殘疾人,而女媧先前用手捏的那部分人便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的貴族階層,柳枝甩出來的則成為了平民百姓。是啊,女媧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萬物眾生,被稱為人類共同的母親,而古靈山主要突出的又是女媧文化,所以古靈山又被稱作是“母親山”。再向西走,大家請看這幅浮雕:紂王降香女媧宮。
提到紂王,大家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演義》,在這部作品中,很多章節您都可以看到“朝歌”這個名字,這里的朝歌就是現在的淇縣,它是殷紂王早年執政時期的都城。而這幅浮雕上,便生動再現了紂王當年慕名女媧之靈氣,親率文武百官以及八百御林軍、三千鐵騎前來古靈山女媧宮降香的盛況。關于當時降香的具體情節,呆會兒女媧宮咱們再細說端詳。這邊請。
景區導游詞整理2
親愛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游,姓林,可以叫我林導游!好了,大家可以下車了,注意安全哦!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別有風味的蒼松翠柏嘍!這些樹正在茂盛時期,好像把它的所有生命力都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有新的生命力在顫動,啊!這就是美麗的南國的樹。
漫步小徑,感到一陣清靜涼爽的輕風迎面而來。哦!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已到達南湖。
只見,湖水清澈見底,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千姿百態的'魚兒自由自在地游著:有的吐出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小泡泡,有的左右搖擺著那美麗的尾巴,淺起浪花,真是別有天地!游船,在湖面上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聽完傳說,下面由我帶領大家到領導人的博物館!可是大家不要激動,也不要亂涂畫哦!瞧!這一幕幕使人感到中國人民的偉大。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的旅行即將結束了,祝您和親朋好友一路順風,再見!
景區導游詞整理3
大小洞天旅游區(原海山奇觀風景區、古稱鰲山大小洞天),位于三亞市區以西40公里的海濱,總面積22.5平方公里,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大小洞天旅游區以其秀麗的海景、山景和石景號稱瓊崖第一山水名勝。這里,崖洲灣弧弦百里、碧波萬頃,鰲山云深林翠,巖奇洞幽,遍布神工鬼斧,大小石群。山海之間宛如一副古樸優美的`山海圖畫。歷代文人騷客莫不鐘情于這一方山水。1962年郭沫若游覽大小洞天,對景區的山光海色贊嘆不已,在《游崖縣鰲山》一詩中譽之為南溟奇甸。
大小洞天風景區有歷史悠久的名人勝跡。唐代高僧鑒真率日本留學僧容睿、普照及弟子祥彥、思托等35人第五次東渡日本,海上遇臺風漂流萬里至此登岸,并修造大云寺,傳播佛教文化;宋末元初女紡織家黃道婆6 往返與崖州灣,把先進的植棉、紡棉技術帶至中原大陸,留下千秋史話。
景區導游詞整理4
三關口明長城位于銀川市西40余公里的賀蘭山南部。此關口是寧夏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銀川至巴彥浩特公路穿關而過,在關口處可看到殘斷長城遺址。三關即從東向西,設頭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稱之為三道關。這里山脈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險峻。原兩山夾峙的山坳中,建有關隘。
據史書記載,明嘉靖十年(1531年)寧夏僉事齊之耗“萬金”,修筑了三關口明長城南起大壩堡,北連三關口,長達80公里的長城,后被風沙填平。嘉靖十九年(1540年)寧夏巡撫楊守禮重新奏筑修葺了舊有邊墻,增筑了三關口以北長城。頭道關關墻南北與長城連接,此地山勢開闊,是“緩口可容百馬”之處。北側城墻沿山脊向北延伸,墻體以石塊壘砌,城墻每段拐彎處,各有墩臺一座,墻、墩臺已殘損,僅留部分基址。頭道關向東南延伸的長城,至今保存較為完整,墻體高約7米,基寬6.5米,頂寬3.5米,墻頂兩側筑有女墻。
當年修筑三關口明長城時,這里多沙礫少土壤,于是軍士們遍剖諸崖谷,得壤土數處;又因無水,做水車百輛,到關口20多公里的平吉堡取水,與壤土、礫石相拌,夯筑而成,堅固異常。頭道關向西6公里即二道關,關口南側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頭,山頭上設有墩臺,臺11米見方,高約8米。三道關東距二道關4公里,此關兩山相夾,山谷狹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視谷底險峻,地形十分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筑關時曾依山而砌有石質長城和深溝各一道。
昔日三關口一帶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臺、烽火臺左右連屬,實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險。
寧夏高廟保安寺介紹
古城中衛城北建在接連城墻的高臺上的雄偉古建筑——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后,改稱“高廟”,建筑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筑群。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后就是高廟主體建筑。沿24級青磚鋪砌的`臺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中樓靈巧別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后,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岳玉皇、圣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岳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后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群,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艷,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蕩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高廟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筑位于兩側,均衡對稱。在僅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筑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筑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回環曲折,緊湊而富于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景區導游詞整理5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8景之1,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的地方,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5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及,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朝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區范圍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京大學街、友好街4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范圍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1個已有1千5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及,區內河道縱橫,素有“3步兩座橋,1望10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名“芙蓉鎮”。
文化特點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起源地。楓涇人民酷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味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10發祖居已修復開放。北京大學街的丁聰漫畫擺設館設在2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1棵古銀杏,1叢大芭。館內擺設了丁聰生平和1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留連。南京大學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現中心就在清朝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1副副畫面卻流露出濃郁的鄉土氣味。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10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3畫1棋”,集中于楓涇1鎮,是國內罕見的1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筑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1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原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1處大清郵局原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華,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1部份。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景區導游詞整理】相關文章:
景區導游詞12-01
大連景區導游詞05-01
新疆景區導游詞07-06
喀納斯景區導游詞01-24
嘉峪關景區導游詞11-18
頤和園景區導游詞07-13
北京景區導游詞06-26
桂林景區導游詞03-03
黃龍景區導游詞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