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導游,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安碑林導游詞大全,歡迎大家分享。
西安碑林導游詞大全1
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到中國書法的藝術,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文化氣息。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一起走進,有著“石質書庫”和“書法故鄉”之稱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大家都知道碑林是由于碑石聳立如林而得名的,那么我們西安碑林是在中國古代文廟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從1087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900多年的歷史。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所以在全國來說是一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了。
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孔廟。站在孔廟當中,最先吸引我們眼球的,就是這座高大的牌樓了。它叫做“太和元氣坊”。在上方還有非常精美的雙龍戲珠圖。整個太和元氣坊,我們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來形容它。
在太和元氣坊的底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水池,叫做泮池。中間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橋稱泮橋。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資格在泮池里洗筆,并且走過泮橋。
走過泮橋之后,出現在我們眼前非常古樸獨特的門就叫做“欞星門”。在門的中間可以看到兩個大字“文廟”。左邊有“德被天地”,右邊有“道貫古今”,這兩句話、八個字都是出自于《論語》。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穿越欞星門,我們即將跨越的第二道門叫“戟門”。在古代,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這個地方要下轎,武官走到這個地方要下馬,在兩邊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見孔子的。
穿過戟門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我們的左手邊有一匹石馬,它就是大夏石馬了它的雕刻風格屬于圓雕形式線條粗曠簡潔給人一種古樸與凝重的感覺,大家都知道馬的四蹄應該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可是大家看這匹馬的前面和后面之間都有一定石頭的處理,為什么呢?就是為了防止戰馬倒塌,大家仔細看這匹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興六年”等字樣,這匹戰馬是唯一的有大夏紀年的文物,所以非常珍貴,屬于國寶級文物。
現在咱們一起去看下對面的另一件國寶級文物——景云鐘,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口鐘的鐘聲。在哪聽過呢?就是每年除夕之夜12點響起的鐘聲。景云鐘因刻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鐘。他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有三絕:這第一絕就是它紋飾非常精美。它分為上中下三段,每一段有很多的格子,每個中有不同的圖案。第二絕就是它的聲音清脆悅耳洪亮。第三絕就在于它的這段文字。它是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的。李旦曾經寫過三處的書法,但是流傳至今的只有這口鐘上的書法了。所以這段文字非常珍貴。它講了兩個內容:一個是宣揚這口鐘的鐘聲。另一個則是道教的奧秘了。
請大家繼續隨我前行,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就碑林廣場了。大家看到道路兩旁這六座對稱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筑,里面陳放的碑石,主要記載的是當年康熙、乾隆平定戰亂的一些經過,我們稱其為御碑亭。現在大家隨我來看這個亭子,它就是我們碑林標志性的建筑和象征了。我們可以抬頭看到蒼勁有力的兩個大字“碑林”。他就是由當時著名的大將軍林則徐親自書寫的。
在“碑林”兩字下方,迎面而來的,就是體積最為龐大、制作最為精美,并且最早遷至西安碑林,被譽為“迎客第一碑”的——《石臺孝經》。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撰寫,并且注釋,又建立于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想必唐玄宗將這樣的孝經刻在碑石之上,主要是想告知天下他要以孝來治理天下。
整個《石臺孝經》高近6米,碑身,碑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得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下面請各位游客隨我一同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開成石經》。因刻于唐文宗開元二年,而得名的《開成石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一本書了。
在我們來到碑林之后,就會看到這樣一個明確的記載:他一共有65萬252字,主要的內容有我們眾所周知的《論語》、《爾雅》、《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等。最初只有12部經書,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合稱13經。也是當時所有的知識分子,科舉考試所必讀之書。由于在古代印刷術還不是十分的發達,為了避免手抄的錯誤,所以講經文科到石頭上作為范本供認們校對。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請大家繼續隨我前行,我們就步入了碑林的第二陳列室了,這個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可謂是精華薈萃之地。在眾多的碑石當中,我們著重的來看顏真卿的.作品。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大唐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在44歲的時候,所著作的。說道顏真卿,相信大家對他的字都不會感到陌生,“顏筋柳骨”,顏體字也是一字值千金的。在這,我們還可以對照著另外一塊碑石—《顏氏家廟碑》,來看一下,這是顏真卿在72歲時所寫的。
有這樣一個說法: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的早期作品,而顏氏家廟碑則是他的成名作和成熟作了。所以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多寶塔感應碑的字顯得非常的清秀、瘦小,而顏氏家廟碑的字,就顯的成熟了許多,肥厚了許多。
說道中國的書法家,都是“字如其人”。顏真卿可以說是“字如其人”的典范。在他77歲的時候,奉命勸喻參加叛亂的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在以死相脅和高官厚祿的利誘下,當面痛斥李希烈,并給自己寫好了墓志銘和祭文,立志以死報國,最終被李希烈縊死。顏真卿向我們展示了一代書法宗師的氣節與風范。
好,我們就來到了第三陳列室。在這里,主要欣賞到的是草書的代表。來看一下張旭的《肚痛貼》、和懷素的《千字文》。說道張旭,他被后人稱為“張癲”。有一個愛好,就是喝酒,并且是逢酒必醉。酒醉之后,會拿著頭發沾上墨汁,揮“發疾書”。
講到懷素,和張旭是一樣的,雖然身為和尚,可是卻有著共同的愛好,就是喝酒,并且也是逢酒必醉。兩位書法家的字體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比如說都是非常的灑脫、非常的奔放。兩通作品都是草書的代表,同時也是國寶級的文物。
接下來,展現在眼前的就是第四陳列室當中的兩幅圖畫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副《關帝詩竹圖》,細心的游客會發現它并非一幅簡單的竹子圖,而是由一首五言絕句所組成的。叫做“不謝東君意,甘心獨立明。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寫照了。整幅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非常有趣,也是非常之精美。
接著我們再看一下旁邊的《魁星點斗圖》,主人公是以一個小鬼的身份出現的,他腳底下踩著一個鰲,手里點著一個斗,希望自己可以高中的意思。同樣是由兩句話八個字所組成的,叫做“正心修身,克己復禮”,是說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認真,都一樣會做的到。
在請大家隨我這邊,我們進入了碑林的最后一個部分——石刻藝術室。
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陵墓石刻,一部分是宗教石刻。我們先來看陵墓石刻的代表——“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墓前的石刻,相傳是由著名畫家閻立本所作。它們分別是白蹄烏,特勒彪。拳毛騧,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是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曾騎過并壯烈犧牲的坐騎。唐太宗為顯示自己的赫赫戰功和對者流匹駿馬的思念才詔令立昭陵六駿。但是今天有一個遺憾之處,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六匹馬當中有兩匹馬是復制品,也就是大家看上去比較完整的兩匹,一個叫做“拳毛騧”,一個叫做“颯露紫”,他們是1914年被美國人盜走的,現存于美國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六駿經歷了1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他們造型依就健美,神態逼真。是唐代接觸的藝術珍品之一。
好,我們進入宗教展區參觀。大家看到的這個叫“皇興造像”。“皇興”是北魏的年號,它采用浮雕手法來體現犍陀羅雕藝術。犍陀羅是古印度的一個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羅與古希臘兩地雕刻技法的精華,它的特點是姿態生動,線條簡潔,衣紋質感強。
好了各位朋友,到這里,我們的游覽就全部結束了。但愿今天的參觀能帶給您一些收獲。謝謝大家!
西安碑林導游詞大全2
大家好!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為“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于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后來的劉郇陸續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于那里地勢低洼,所以對保存經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為“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占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者,歷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筑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碑林為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為“禮門”東門稱為“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華山西岳廟移過來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半圓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筑,稱為“欞星門”。傳說“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欞星門有嚴格規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語“旁門左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欞星門內。中國古代的建筑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欞星門的中門為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為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戰爭之后,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現在請大家看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經》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全書共分18章,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聯系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系維護封建統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視為基本統治策略。《石臺孝經》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為孝經作的序,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經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注釋。在當時,此碑立在國子監太學內,因此被稱為“御碑”。又因為此碑建在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這塊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碑頂雕有卷云蜷龍,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塊巨石組成,是整個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層石臺,形制特殊。“風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長書法,這塊碑刻書法工整,字跡清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這塊碑林中的超級巨碑因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被稱為“迎客第一碑”。
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里展出由艾由晦、陳等楷書的《開成石經》。“開成”是因為它刻于唐文宗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經”,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開成石經》包括12部著作,除《孝經》外,《周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資料;《詩經》是編成于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與社會禮俗的匯集;《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從史料和儒家義理角度闡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論語》是技記述孔子言行的專集;《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的必讀之書。因為當時雕版印刷還不普遍,為避免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把它們刻在石碑上,立于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內,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贊嘆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
西安碑林導游詞大全3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為“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于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后來的劉郇陸續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于那里地勢低洼,所以對保存經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為“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占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者,歷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筑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碑林為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為“禮門”東門稱為“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華山西岳廟移過來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半圓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筑,稱為“欞星門”。傳說“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欞星門有嚴格規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
成語。
“旁門左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欞星門內。中國古代的建筑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欞星門的中門為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為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戰爭之后,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現在請大家看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經》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全書共分18章,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聯系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系維護封建統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視為基本統治策略。《石臺孝經》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為孝經作的序,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經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注釋。在當時,此碑立在國子監太學內,因此被稱為“御碑”。又因為此碑建在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這塊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碑頂雕有卷云蜷龍,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塊巨石組成,是整個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層石臺,形制特殊。“風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長書法,這塊碑刻書法工整,字跡清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這塊碑林中的超級巨碑因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被稱為“迎客第一碑”。
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里展出由艾由晦、陳等楷書的《開成石經》。“開成”是因為它刻于唐文宗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經”,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開成石經》包括12部著作,除《孝經》外,《周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資料;《詩經》是編成于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與社會禮俗的匯集;《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從史料和儒家義理角度闡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論語》是技記述孔子言行的專集;《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的必讀之書。因為當時雕版印刷還不普遍,為避免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把它們刻在石碑上,立于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內,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贊嘆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