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好詞>導游詞>甘肅景點導游詞
甘肅景點導游詞
更新時間:2024-02-05 14:43:35
  • 相關推薦
(集合)甘肅景點導游詞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游從業人員,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是講解當地的基本情況,介紹風土人情的文章。怎樣寫導游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甘肅景點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甘肅景點導游詞1

  天水 玉泉觀 坐落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且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卦山寺北郊,名山有玉泉”之佳名而得名,歷代為天水市的`道教勝地。

  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據《秦州志》、《天水縣志》記載 :元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愛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現玉泉觀還有梁志通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公元1281年)所遺寺碑。其主要建筑有老君殿、文殊殿、文昌宮、玉皇閣、神仙洞、碑亭等。從現存“創建玉泉觀碑石”得知,最高層建筑老君殿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所建。現存建筑大多為明清時重修。

  玉泉觀內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幢,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朗明麗,質樸豪放,為趙書中別一面目,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贊嘆。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

甘肅景點導游詞2

  千百年來呢,我們中華民族向來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并為此自豪,龍儼然已成為我們民族的徽標和崇高象征。要說起龍的來歷呢,不得不提到就是三皇五帝了,三皇是指伏羲、神農、黃帝;伏羲為三皇之首,所以也被稱為“太昊”。史書記載,伏羲之母華胥氏在雷澤踩了巨人的足印,于是懷孕生下了伏羲,聽起來很可笑,但是古代人真的很相信這些都哦!伏羲“人首蛇身,有圣德”蛇身即龍身。民間傳奇啊,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結成夫妻,繁衍后代。于是有了我們這群黃皮膚黑頭發的龍的傳人。所以說呢,伏羲氏我們民族的始祖。說對了,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就是伏羲廟,我們,就當是找根祭祖來了。

  伏羲廟,原來被叫做“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位于天水市秦城區西關,創建于元至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347年,現在是省級重點文物愛護單位。整個廟宇坐北朝南,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等10座古建造,以及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建造,現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廟宇有一條貫通南北的主軸線,主體建造前后羅列在主軸線上,布局相當嚴謹規則。

  大門前的這座“開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0年建筑的。當初匾額上本來是“太昊宮”三個字,后來遺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寧道楊應琚進京覲見后返回路過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請他書寫“開天明道”匾額,補了空缺,這塊牌坊檐樓三架廡殿頂,依然保持著明代的風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銘文,告誡過往行人:騎馬者下馬,乘轎者下轎,以表示對伏羲的.恭敬。一會路過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虔誠哦。

  還有無數無數的景點,等我們到了再一一介紹。忘了還有一個重要的景點,就是廟里的古樹了。相傳院里原有64株古柏,是按伏羲先天64卦方位羅列種成的。但遺憾的是現在只剩下37棵了。這些古柏蒼勁挺拔,被喻為國內罕見的古木珍品。一會啊,大家就會大飽眼福了。

  總之呢,伏羲廟濃濃的人文氣息,是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甘肅景點導游詞3

  黃河石林生成于距今四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地質時代。由于燕山運動、地殼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風化、雨蝕、重力坍塌形成了以黃褐色河湖相砂礫巖為主的石林地貌奇觀。景區內陡崖凌空,造型千姿百態,峰回路轉,景象步移萬千。石柱、石筍一般在80--200米之間。專家考察評估認定:黃河石林堪稱中華自然奇觀,極具旅游開發價值。

  石林景區有八個溝之多,是在地殼強烈的抬升之下,黃河河谷形成深切峽谷,使溝谷不斷變寬,局部輕弱層在水及重力作用下迅速下切,沿溝谷兩側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同時又受到風蝕作用的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許多如窗欞的構造,在水蝕.風蝕的強烈作用下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景觀。已開發的飲馬溝大峽谷內有雄獅當關、獵鷹回首、大象吸水、千帆競發、西天取經、月下情侶、屈原問天等眾多景點,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黃河石林景區將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等多種資源巧妙組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礴。該區適宜探險、獵奇、漂流、攀巖、休閑度假以及地質考察并以其雄、險、奇、古、野、幽等特點成為西部影視片、科幻片的外景拍攝基地。在此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天下糧倉》、《西部熱土》、《汗血寶馬》、《驚天傳奇》、《大敦煌》等播出后,更使黃河石林名揚天下。黃河石林和壽鹿山森林公園、五佛沿寺、永泰龜城構成了景泰旅游骨架,西與天祝小三峽、北與中衛沙坡頭等旅游景區相毗鄰,形成黃金旅游線路。

甘肅景點導游詞4

  甘肅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導游詞

  歡迎大家來到甘肅省敦煌市,,我是你們的導語小米,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

  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

  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墻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姣姣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它和鳴沙山東的'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風。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游,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隨著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地對風景區采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

  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涌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游等沙漠娛樂項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甘肅景點導游詞5

  出橋灣古城,轉向東南行至嘉峪關市途中,在安西境內彭家橋和玉門鎮一帶,少許參天的楊柳即為左公楊柳,屹立道旁,前人精心保護而能福蔭后世,令人多少有點欣慰。左宗棠開發西北,功烈長存。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將。左公從小生活在湘江之濱,對綠樹有著特殊的偏愛。他率領的湘兵來到西北大漠,深感氣候干燥,寥無生氣,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軍隊,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帶和近城道旁遍栽楊樹、柳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鞏固路基,二是防風固沙,三是限戎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涼,凡他所到之處,都要動員軍民植樹造林,并且制定保護樹林的措施,嚴加執行。據左公自己記載,光是從陜甘交界的長武縣境起到甘肅會寧止,種活的`樹就達26.4萬株。自古河西種樹最為難事,可是在左公倡導督促下,涇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

  左公開發西北的功績不僅于此。他來到地荒人稀,民生凋弊的西北大漠,為解決軍需給養而效漢趙充國之法,開渠鑿井屯墾農田,振興農牧蠶桑,僅新疆境內就種桑樹80.6萬株。自涇州至敦煌,教民試種水稻;鋪砂保墑,廣植棉花,以釜底抽薪之策禁絕西土,禁煙成效顯著。他創辦了甘肅制造局和甘肅織呢總局,開創了西北最早的現代工業,并教民紡紗織布。左公還積極興辦文教事業,興辦了蘭山書院,又命地方一律興辦義學,對提高當時西北人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甘肅景點導游詞6

  自1988年開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誕辰日農歷五月十三日(傳奇中龍的生日)舉辦規模隆重的公祭典禮,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拜祭伏羲,炎黃兒女共同敬卯的仙祖,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先明,正是由于聳開天名道,詔起文明,才有了我們這個在世界文明史山占領舉腳輕重地位的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伏羲廟,又名太吳官,俗稱人宗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氣魄最宏偉,保存最完整地伏羲氏禮祭祀廟宇。1963年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愛護單位,今天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找根祭祖地重要地點。走進伏羲廟,但見庭院疏闊,古樹森森,相傳院內原有64株古柏,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方位羅列種成,遺憾的是現在只剩37棵,這些古柏蒼勁挺撥,冠蓋參天,自然得到園林專家的贊揚,喻為國內罕見的古木殂品,明靜清雅的環境襯撫出伏羲廟的.周易,堪稱一部世界性經著作,它不僅對哲學、宗教、軍事學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對數學、物理、天文、地理遺傳不科領域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近代和現代一些重要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與周易的思想有著緊密關系,正是由于伏羲以上古文明的偉大貢獻,所以我國祭祀伏羲之禮世代綿延,經久不衰,每年春秋兩次,每年正月十六為伏羲誕辰,實為春祭,農歷七月十九,為伏羲祭日,進行秋祭,昔皇故里天水對這位人文使祖的祭祀更加重視,每年春秋二季都在伏羲廟盛大進行,在這里多次舉辦伏羲文化節,吸引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旅游觀光,找幽訪古,唱著我的中國人,迎著月是家鄉明懷著濃濃的鄉情,與深深的敬意,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僑居異國的炎黃子孫一批批越過萬水千山,輕輕地步入伏羲廟找根祭廟,顯示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華夏兒女中產的強大凝結力和向心力。

甘肅景點導游詞7

  天水南郭寺 南郭寺,又名妙勝院,俗稱四月八山。位于天水市城南兩公里處的龍王溝東側慧音山坳。它依山傍水,氣勢恢弘。背負幽林,古柏蒼翠,巨槐參天,泉水北流,風景秀美,是遐邇聞名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所在地,被譽為天水第一名剎。 南郭寺座南面北,由三座山門自西向東組成西院、中院、東院三個院落。

  西院是南郭寺的主院,它主要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二配殿、東西二禪林院以及臥佛院。其中,山門前挺拔如蓋的“唐槐”和大雄寶殿院內南北橫逸斜出的`“古柏”,被稱為“稀世珍寶”;而東禪林院則為“杜少陵祠”,塑有詩圣杜甫及其二子宗文、宗武像;西禪林院現為南郭寺公園接待處和辦公室;臥佛院緊臨西禪林院,建有臥佛殿一座,內供緬甸玉體臥佛一尊,該院內原 有七級舍利磚塔一座,已塌毀。中院有關圣殿(也叫財神殿,傳說最早曾是南郭寺的藏經樓,毀于大火,清乾隆年間在其舊址改建關圣殿)、月季園、盆景園和花架通道。東院有馳名的“北流泉”和新建的“二妙軒”詩碑長廊以及梅園等。

甘肅景點導游詞8

  伏羲廟原稱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始建于公元1490年,也就是明弘治三年,是典型的明代建造。伏羲廟整個廟宇坐北向南,現存建造為兩門三進,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臺,碑亭,主殿,古柏等。大家能夠看到,伏羲廟大門前有三座牌坊,呈品字形鼎立,給人一種莊嚴崇高的感覺。牌坊上的匾依次寫的是“繼天立極”、“開物成務”、“開天明道”。

  那么大家此刻站的這個地方便是伏羲廟的前院,走過儀門我們將進入伏羲廟的中院,伏羲廟按照中國古代宮廷建造形式布局建筑,它坐北朝南,占地1.8萬多平方米,主體建造依照南北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有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和太極殿、鐘亭、鼓樓沿軸線東西相對,整個建造群采納均衡對稱的格局,總體布局沿南北中軸線縱向延伸,有主有次,前呼后應,具有典型的中國古代建造風格。

  此刻,我們進到大殿里面看看。大家此刻看到的大殿正中央神龕內的塑像就是伏羲的像,它是我國保存最大的明代塑像。伏羲身披樹葉,目光炯炯。大家能夠看到他手中拿有一個盤狀物,那這個盤狀物又是什么呢?這就是“先天八卦太極盤”。相傳是伏羲制造繪制的,伏羲畫卦的基礎是以陰爻和陽爻象征陰陽,伏羲發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和“陽”兩種對立統一的因素組成的,于是發明了八卦,用陰陽相互結合的八種符號:乾、坤、震、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八種自然現象,成為世界的物質基礎,伏羲制造的易稱為“先天易”,其圖稱為“先天圖”,其卦稱為“先天卦”。

  我們繼續前行,此刻大家看到的`這座大殿便是先天殿了,那里是整個伏羲廟的中心,是建造群的主體部分,在大殿兩旁大家能夠看到無數柏樹,這些樹基本上都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原先縱八行,橫八列,共有64棵古柏,是按照八卦里64卦方位排植的。

  為了弘揚伏羲文化這一民族文化珍寶,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相傳是龍的生日,那里會舉辦節慶活動“伏羲文化旅游節”,海內外華夏子孫紛紛來到天水朝圣祭祖,觀光旅游。

  好,我的講解就到那里,請大家自由參觀。感謝。

甘肅景點導游詞9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云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于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于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進入天國的投資。于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筑、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

  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于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余卷。

  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圣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教徒破壞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谷草、蘆葦、麻絲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繪畫的。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后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槃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式為覆斗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后,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并現身說法,終于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致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后,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保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凈土變”,中間是欄桿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臺上坐著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圣云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臺,正面舞臺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臺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著音樂節奏立著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筑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墻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斗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后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

  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筑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著宋代木結構窟檐五座,以及散布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筑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甘肅景點導游詞10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貴賓:

  大家好!

  歡迎各位來到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天水觀光游覽。非常感謝大家選擇XXX旅行社,在這里我謹代表秦之旅的全體員工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地歡迎。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各位領導此次在天水期間的導游,我叫曹艷很好記的一個名字,大家叫我小曹就可以了。坐在前面的是我們具有多年駕駛經驗的×師傅,負責我們此次行程的駕駛任務。x師傅和我將全程為大家提供接待服務。

  如果我們那里有做的不周到的地方還希望各位領導提出您寶貴的建議和意見,我們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提供好這次服務的。在此也祝愿各位領導此次的天水之行順利、圓滿、難忘。希望大家都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我們今天要去的第一站是麥積山石窟,從這里出發到麥積山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在這里小曹給大家把麥積山石窟做一個簡要的介紹。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湛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

  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

  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我們馬上就到達麥積山了,因為麥積山時修建在懸崖峭壁之上的所以我們游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出來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且麥積山全都是凌空的棧道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有恐高癥,心臟病的各位領導就只能很遺憾的在山下一睹麥積山的風采了,如果沒有的一定要上石窟去看一看。

  還要提醒各位的是在進入石窟區大家拍照的時候不要用閃光燈,這對我們的佛像和壁畫都是有損害的,我們每個人都來保護我們的文物以后我們的子孫才能夠欣賞到這么美得做品大家說是不是。

  好了我們已經到達麥積山了大家隨身攜帶您的貴重物品,以輕簡為宜。

甘肅景點導游詞11

  宕昌縣位于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北部,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全縣轄6鎮19鄉,總人口29萬。宕昌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段,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物產眾多,是一片亟待開發的寶地。

  宕昌人文薈萃,景觀奇特。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年),羌人始建宕昌國。1935年至1936年,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后兩次經過境內哈達鋪,并作出了到陜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策,哈達鋪被譽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哈達鋪長征紀念館現已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宕昌境內地形特殊,表現各異,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秀麗,特別是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景點繁多,風光奇特,被稱為“小九寨溝”,是有名的旅游勝地。古老的宕昌國遺址、險峻的三國古棧道、聞名全國的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風景如畫的官鵝溝自然風光,加上獨特的風俗民情、多彩的民間藝術,使人文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旅游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宕昌物華天寶,資源豐富。一是生物資源富集。境內有I77萬畝森林,125萬畝草場,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發展畜牧養殖得大獨厚。中藥材種類達692種,其中當歸、黨參、大黃、紅芪、柴胡、黃芪等名貴藥材種植達10萬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以上,素有“千年藥鄉”的美譽。著名的八馬牦牛肉、車拉高山羊、松花蛋、羊肚菌、刺龍芽、野生蕨菜、高淀粉洋芋、大紅袍花椒、大白蠶豆等農特產品量大質優,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二是礦產資源儲量大。境內已發現金屬礦和非金屬礦16種,尤其是鉛、鋅、金、銅、銻儲量大,為優勢礦種。三是水力資源開發潛力大。境內有白龍江、岷江等大小河流10多條,水能理論蘊藏量26.29萬千瓦,現已開發4129千瓦,占可開發量的6.3%。四是基礎設施條件良好。國道212線縱貫全境,縣城距省會蘭州330公里,距隴西縣城200公里,可直達天水、成都等大中城市。省道直通周邊各縣,縣鄉道路四通八達。通訊設施完善,電力供應充足,專業農貿市場遍及城鄉。

  宕昌是一個資源富縣,也是一個亟待開發的貧困山區,更是一處發展潛力巨大的開發熱土。宕昌目前雖然比較貧困,但這只是現狀,并不是未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宕昌這塊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熱土,定會成為外界客商投資生財、謀求發展的理想家園。開放的宕昌將以物產豐饒之優勢、能源通訊完善之地利、改革開放之天時、優惠互利之政策,竭誠歡迎海內外朋友來投資興業,與宕昌人民一道共創輝煌,共享收獲。

  歷史地理

  宕昌縣屬長江流域,位于甘肅南部、隴南地區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岷山山系與西秦嶺延伸部分的交錯地帶,全縣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有耕地45萬畝,其中山地40萬畝,川地5萬畝,人均耕地1.6畝,有林地127萬畝,草山125萬畝,荒山荒坡20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7%。全縣轄1區6鎮25鄉,334個行政村。有兩個藏族鄉,總人口28.62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27.21萬人。

  宕昌歷史較為悠久,但建縣比較遲,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為羌族居地。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年),羌族首領梁勤建立宕昌國,直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所滅,歷時259年。隋初為宕州,唐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安史之亂”后陷于吐蕃,北宋時收復置宕州。明清時由土司統治,長達561年。1935年和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后兩次經過我縣哈達鋪,在哈達鋪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動,黨中央在哈達鋪召開了重要會議,整編了紅軍,建立了地方,作出到陜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紅軍在宕昌境內建立了四十六個蘇維埃政權,3000多名宕昌兒女參加了紅軍,紅軍走后留下的隴南地下黨組織,領導隴南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哈達鋪不僅是紅軍去陜北的決策地和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而且是紅軍長征的加油站。現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9年解放后,成立西固縣,縣址在舟曲,屬武都專區。1954年6月,西固縣址遷至宕昌,11月更名為宕昌縣,由岷縣、舟曲、武都三縣邊緣地帶組合而成為一個新縣。1958年4月劃歸天水專區;12月與岷縣合并,劃歸定西專區。1961年恢復宕昌縣建制,劃歸武都地區;1985年,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

  宕昌地形地貌復雜,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具有亞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氣候,縣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縣城海拔1748米,年均氣溫9.3℃,年均日照2085小時,降水量630.7毫米,無霜期181天。境內西北高東南低,山大溝深,海拔相對差大,地形分為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單元,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地域性差異大,天地相對不合。光熱氣候資源好的河谷地區氣候溫暖,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但階地狹窄,河谷不寬,河流急劇下切,小規模巖漿活動頻繁,泥石流、滑坡經常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土地資源較好的西北部丘陵和高山地區屬寒溫帶,光熱水資源嚴重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全國相比,僅次于青藏高原,且冰雹等自然災害連年發生。

甘肅景點導游詞12

  大家好,我們已經到達了目的地——伏羲廟

  伏羲廟的主體在中院。中院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主體建造就是莊嚴宏偉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縱深13.5米,面寬7間,通長26.7米。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繪像,濃眉長胡子,樹葉為衣,手托八卦,赤膊躍腳,儼然原始部族領袖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聰明凝重,目光如炬,靈氣逼人,又名副其實的“開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這個塑像是全國最大也是最精彩的。大殿雄踞在寬敞的露臺之上,莊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龍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幾經重修,卻依然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造風格。

  大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裝飾,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正中的藻井繪畫著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即是裝飾,又頌揚了伏羲的業績。大殿里面,右邊有個渾身有鱗,長著翅膀的龍馬,是古代傳奇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龍,但有個馬達形狀,從黃河中走來,鱗片下藏著圖,就是藻井上畫著的河圖,也就是八卦。左邊呢,還有一對疊在一起的`磨盤,上面刻畫著河圖洛書。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伏羲時代,天落洪水,人類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看,另一個版本吧)避免遇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他們決定結為夫婦。但這樣做不和倫常,兩人很為難。最后兩個人各自上了昆侖山的南北兩山,背著各自所帶動磨盤,一起從山頂往下滾。他們宣誓:假如兩石結合,就表示上天允許他們結為連理。結果大家猜怎么著?天隨人愿啊。磨盤滾到山足竟然合二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們的民族。那個磨盤啊,人們都說,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會永久和睦。大家可要趕緊機會啦。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色吊丝中文字幕资源在线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 在线观看国产99 | 亚洲精品8MAV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l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清清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