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好詞>導游詞>個園導游詞完整
個園導游詞完整
更新時間:2024-01-29 08:54:00
  • 相關推薦
個園導游詞完整通用

  作為一位出色的導游人員,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游詞,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游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我們該怎么去寫導游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個園導游詞完整通用,歡迎大家分享。

個園導游詞完整通用1

  個園的營造離不開一位傳奇人物,即個園園主、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黃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憑著卓著的經商才能,積聚起萬貫家財,被嘉慶皇帝欽賜“鹽運使司鹽運使”,曾兩次進京為皇帝祝壽,入圓明園聽戲。可以說,黃至筠與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巖一樣同為“紅頂商人”,都是欽賜正二品頂戴。園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個園就花了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相當于江蘇省一年的賦稅。

  為什么黃家的園子不叫黃園?偏叫“個園”。“個園”得名緣于園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葉三片形似中國漢字“個”字;中國漢字“竹”字一半亦為“個”。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個字”的詩句,我們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現了成千的“個”字。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個園”名稱的形象化圖解。

  “竹”歷來為中國文人所愛,不僅是因為竹子姿態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為它“正直,虛心,有氣節”的品格。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個園的“萬竹園”是揚州城內最佳賞竹處。現有竹60余種,近2萬竿,不乏稀有品種,如龜甲竹、方竹等。這是黃金間碧玉,此竹色彩美麗,竹稈金黃色,節間帶有綠色條紋是黃金間碧玉;竹稈碧綠色,節間是黃色條紋者即碧玉間黃金,為優良的觀賞竹種。這是孝順竹,也叫慈孝竹,叢生竹種,筍期在夏季,新筍圍著老竹生長,像是遵從古訓“父母在,不遠游”。

  曲徑通幽,是江南園林的審美要素之一。而悠長纖瘦的竹林小徑,在體現園林意境美方面更勝一籌。我們抬頭看看,墻的匾額上有“竹西佳處”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詩人杜牧吟詠揚州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后來到宋代詞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后來人們就以竹西佳處來指稱揚州了。在這里把竹西兩字回歸本來的意思就是:此處竹景最佳。

  走過竹徑是一條由桂花樹枝葉交錯形成的林蔭小徑。這里種的是銀桂,“銀桂”諧音“迎接貴賓”,因此又稱“迎賓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時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無聲濕桂花”的說法。每到花開的`時候,這條小徑都浮動著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盡頭,請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鵝卵石磚片瓷片鋪設的圖案,在圖案中我們看到的有:銅錢兩枚、花瓶一只、方天畫戟三支——寓意:“連中雙元,平升三級”。大家經過之時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運連連。

  我們眼前看見的這座小樓叫“叢書樓”,樓分山下兩層,上面是給園主人兒子讀書、藏書的地方。叢書樓匾額原本屬于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馬氏兄弟,就在個園對面的街南書屋,馬氏敗落后,個園主人購得馬宅,其后又將街南書屋中一些廳堂匾額、楹聯移入個園之中。馬氏兄弟雖為鹽商,但勤敏好學、廣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馬”時期的叢書樓曾以藏書十余萬卷名噪一時。乾隆年間朝廷編纂《四庫全書》時,馬家進獻書籍776種,為全國各地私人進獻之最。

  大家看到樓在眼前卻找不到上樓的樓梯,我們一起進屋看看,那么樓梯到底在哪呢?先留個懸念給大家,游園快結束時我為大家揭示謎底。樓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頗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意味。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園的傳統,個園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區,正門開在東關街上。住宅分別以“祿、福、壽”為主題,由東、中、西三條軸線組成,每條軸線分為前、中、后三進,由兩條火巷分隔。是中國傳統的建筑樣式:“九宮格布局”。

  “民以食為天”我們首先來看看黃家的廚房,內設大鍋灶、置食盒、酒壇、條凳等廚房用具,黃家大灶為五眼灶,從大到小一字排開,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大戶人家廚子下人為準備美味佳肴的繁忙場景。灶臺邊沿懸掛隔板,起到了隔離油污,頗有現代圍裙的用途。大灶旁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開小灶”,同樣是五眼灶,用來煲湯再好不過了。

  個園主人的飲食很講究,據說吃的雞蛋,是專門用人參、白術等名貴的中藥材喂大的雞生的,每個蛋的成本價要“一兩紋銀”。當時一石大米的售價才一兩多“紋銀”,園主人每天早上要吃“兩枚”雞蛋,相當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糧的費用。廚師每天早上還要為主人蒸出十幾種點心來招待客人,葷素營養搭配,南北風味俱全。淮揚菜之所以能把中國普通的菜肴發揚到極致,揚州眾多的鹽商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現在我們所到達的就是黃家的餐廳了,餐廳的橫梁上采用的是金絲楠木,所以又稱楠木廳,楠木千年不朽,萬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豐厚家資的真實寫照。我們再來看看正前方條案上擺放的物件,東邊是一只花瓶,西邊是座插鏡,東瓶西鏡,我們這里取其諧音“平平靜靜”的意思。中間這張圓桌是由兩個半圓的桌子拼起來的,當時男主人不在家,桌子兩邊分開靠墻擺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圓形,寓意“團團圓圓”。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黃家接待一般性來客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為美,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

  我們來看抱柱上的這幅楹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惟勤與儉。”“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輩。此副楹聯說:傳家沒有別的方法不是耕種就是讀書;造福后輩,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勞和儉樸。表達了主人對治家、傳家的深切體會。“耕讀傳家”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一種以勸人勤于耕種和善于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國古代道德傳統中的一份寶貴財富。

  走到天井中我們來看一下門上的圖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頭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圖案,以鹿寓祿,指高官厚祿的意思,此路住宅點出了“祿”字主題。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風口,黃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狹窄而高深的空間。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內披下來,天落之水會全部流淌到天井里來,這叫四水歸堂。所謂“四水”是指四面屋頂的排水,“歸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進為正廳,中進和后進為住宅,稱之為前廳后寢。此住宅格局是三間兩廂,裝修很規整。檐口瓦頭滴水及門窗閣扇,皆為倒掛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這兩個大缸不是為了養金魚,它們是消防用具,稱為“門海”。門海即門前的“大海”,門前有了“大海”,磚木結構的房屋就不怕火災了。當然,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關于風水學的。古建筑非常講究風水,水在風水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風水學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臨水而居就有財運。

  漢學堂是大宅門主廳,是黃家正式的禮儀接待場所,此廳面闊三間,抬梁式,柏木架構、柏木軒梁,是揚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廳。其大陀梁寬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樸雄渾。地面的柱礎(石磉)上圓下方,屋頂的矮腦(童柱)古樸簡單,整個構架造型簡練,全無清代的繁復多變,當為明代遺構。

  漢學堂的楹聯文字,所彰顯的不是高踞鹽商總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黃氏家族的權勢與財富,而是一個地道書香門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為鄭板橋舊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桿新生竹直似兒孫”。意思是:讀到一本好書可以叫人廢寢忘食,栽種幾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兒孫一樣討喜。此聯原為板橋的自畫像,以生動風趣的筆觸,傳神刻畫了一介書生甘苦自嘗的簡單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來掛在漢學堂內便有了更多的含義,為黃氏耕讀傳家、好學重教的文化內涵注入了鮮活成分。

  廳堂是一個家庭的臉面,堂名以漢學標榜,高古的建筑格調和淵雅的文風相映成趣,彰顯出古樸雄渾的臺閣氣象。不以富貴驕人,反覺書香襲人。

  太師壁兩邊是木刻落地罩閣,走進罩閣可見兩個扇面拓片,一是工筆花鳥,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為黃至筠。

  現在大家看到一個三間兩廂的院落,是為中路中進。這里是黃至筠次子黃奭夫婦的居所。中堂是《四時讀書歌》,配以篆書對聯:“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用竹林的露珠磨墨,專心圈點著唐詩,細品著梅花之清香,靜心研讀著《晉書》。竹露、梅花,讓寒窗苦讀多了份靜逸與從容。用漫研竹露、細嚼梅花來形容讀書,有滋有味。

個園導游詞完整通用2

各位游客:

  說起古典園林,大家都會想起蘇州。然而,200 多年前,江淮古城揚州的園林卻要勝過蘇州。早在清朝時曾有人對江南名勝作出過這樣的評價:“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可見當時江南一帶,揚州是以園林之美而著稱的。

  早在漢代,揚州就有規模較大的園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創新,到清代時,由于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鹽業都十分發達,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揚州園林迅速興盛。但歷史上多次遭到兵災戰禍,園林毀壞甚多,現在幸存的僅個園、何園、小盤谷和后冶春園等為數不多的園林了。

  游客們:今天我們游覽的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個園。個園位于揚州市內東關街318 號宅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 年),兩淮鹽總黃玉筠在明代壽藝園的舊址上重建。黃玉筠認為竹本固、心虛、體直、節貞,有君子之風;又因三片竹葉的形狀似“個”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個字”的句意命名“個園”。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道出了園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就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個園的假山采取分峰疊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的石頭,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號稱四季假山,為國內國林惟一孤例。個園的植物以竹為主,與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種奇峰異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筍等。竹與石組合在一起,形成園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們,現在我們可看到在個園的人口處,造園者就別具匠心地設置了一組竹石小景,開宗明義地點出了這座園林以竹、石為中心的主題。

  個園就在黃家邸宅的后面,從住宅中間的小夾弄進入,往左一轉,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兩個花臺。臺上翠竹亭亭,竹間疊放了參差的松布石筍,遠遠看去,就像剛破土的春筍,縷縷陽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園門的墻上,形成“個”字形的花紋圖案,烘托著國門正中的“個園”匾額。

  那在微風中搖曳的新算又象征著春日山林,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墻一襯,立于園門兩邊,很有“春山是開篇”的意味。不知游客們是否領略到了春回大地,氣象萬千的感覺。這就是個國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欣賞完春景之后,我們再去觀賞一下夏景的風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兒呢?從兩座花臺春景中步入園門,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廳。廳前有兩個用湖石平疊的花臺。兩臺植竹,東臺種桂,因而此廳原先稱為桂花廳,現在匾額上已改名為“宜雨軒”。從廳中朝南而望,到處是綠意盎然,近處是青竹、叢桂。

  透過圍墻上四個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門,還可以看到我們剛才路過的竹石小景。近景遠景既內外有別,又隔而不閉。這種以內外互對互借來增加入園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園手法,還是個國的獨特之處,可謂別出心裁。從桂花廳沿著軒廊往西走,經過一片密密的竹林,便來到水池邊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見藍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著一座蒼古濃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臺,形姿多變,形狀宛如天上的云朵,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橋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觀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別樣紅”,突出了“夏”的主題意境。

  走在曲橋上,我們可以飽覽夏山的秀色,只見兩旁奇石有的如王鶴獨立,形態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態可掬。抬頭看,谷口上飛石外挑,恰如喜鵲登梅,笑迎賓客;跳遠處,山頂上群猴戲鬧,樂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進入洞室,剛開始覺得有點陰森,繼而習慣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絲絲光線,便覺得洞室寬敞。

  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賞景,更覺涼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級登上,轉上數轉使到山頂。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際,增添了夏山的蔥郁的氣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縫中,廣玉蘭盤根錯節,石階兩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間,只見濃蔭披灑,綠影叢叢,真讓人感到心已曠神怡。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線的太湖石表現秀雅恬靜的意境,那么秋景則以黃山石粗擴豪放的直線表現雄偉闊大的壯觀。因為黃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嶺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個園最富畫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懸巖峭壁的安徽黃石灘就,其石有的顏色呈儲黃,有的.赤紅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當夕陽西下,紅霞映照,色彩極為醒目。

  在懸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蒼綠的枝葉與褐黃色的山石恰成對比,宛如一幅秋山圖景。山巔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觀,往北遠眺綠楊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觀音山諸景又—一招入園內,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之——借景。在我國古代,向有秋日登高遠望的傳統。個園黃山石是全國的制高點,又以重陽登高來渲染秋的主題。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內部結構復雜。石洞、石臺、石磴、石梁與山中小筑交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條撲朔迷離的山中立體游覽通道,它不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體的盤曲。游客們,如果您感興趣的話,可以因山而樓,再由樓兩山,慢慢去領略這座設計巧妙、堆疊技法高超的揚州名山——秋山的風采。

  從黃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樓的西面,有一個幽靜的景區,這區域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南北敞達,東西用墻圍閉的小廳,這些建筑給人的感覺好像帶了某些“京味”。請看這些房子,屋角起翹較小,屋面較平緩,造型顯得比較厚重,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揚州游玩。揚州鹽商經濟實力雄厚,為了所謂的“迎鑾”,費盡心機來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園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漸漸地,揚州園林中有些建筑也帶有了某些“京味”。

  這幢叫作“透風漏月”的小廳也不例外。在廳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疊的花臺,臺上倚著花園的南界墻,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這就是冬山。宣石產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潔白如雪,人們又稱它為雪石。這一景區,原是冬日圍著火爐,邊賞雪邊品茶的地方。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時仍有雪意,便將宣石山置于南界墻北面的墻下,從廳中望去,臺上小山一色皆白,猶如積雪未消。因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雖白,但在陽光下會閃閃發光,如將其置于向陽處,就與賞雪的主題有些相違,冬山背陰,也可見疊山家觀察的仔細了。

  宣石山的東側界墻外,便是個園的人口處。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園家在墻上有規律地排列了24 個圓洞,組成一幅別具一格的漏窗圖景。每當陣風吹過,這些洞口猶如笛蕭上的音孔,會發出不同的聲響,像是冬天西北風呼叫,以聲來輔助主題意境。更為奧妙的是,通過那幾排透風漏月的圓潤,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筍。不知朋友們有沒有產生“冬去春來”的聯想。

  游客們:在個園景區規劃時,園主人按照主要游覽路線順時針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處假山石景,立意新穎,用材精細,配景融洽,結構嚴密。在這些以假山為主題的風景序列中,時令特征是創作的命題,春山是啟示部,夏山是展開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聲,就像音樂的創作或寫文章那樣,有著嚴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個園的假山概括了所謂“春山談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與“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畫理。園內還有“宜雨軒”、“抱山樓”、“拂云亭”、“住秋閣”、“漏風透月軒”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這些樓臺亭閣的映襯下,加之古樹名木點綴其間,更顯古樸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說景石四標準:“皺、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論,這不過是一般的疊石技巧,像個園這樣分峰造石,構成四季假山,游園一周,似游一年,足見構園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貴者,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截然分開,而是渾然天成。冬景雖給人以積雪未消的凜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墻卻開了兩個圓形的漏窗,只見枝枝翠竹過墻來,又給人們“嚴冬過盡綻春蕾”的深遠意境,整個園景猶如一幅構制巨大的畫卷,構成美的和諧。

  游客們:個園的主要景觀已經游賞完畢了。在游罷個園后,也許您會與我同樣發出由衷的感嘆:揚州個園,的確是園林中的精華之園。

個園導游詞完整通用3

  十月一日,為了使歡樂的國慶節更有意義,我們一家特地來到揚州的個園游玩。

  來到個園,四處遍布著一片片翠綠的竹林。遠遠望去,那青翠欲滴的竹林好似一朵朵綠黃色的彩霞飄落在一片碧綠的草地上。竹子的種類很多,有龜甲竹、鳳尾竹、毛竹、箭竹等,組成了一幅幅五彩繽粉的“翠竹圖”。

  繼續向縱深行進,四處泉水丁冬,瀑布飛流。只見眼前呈現出一座由色彩斑斕的太湖石搭建而成的夏景假山。在那假山下,有一個清澈見底的魚戲池,池上流著一道只有一米寬的小瀑布。池下,浮萍齊開,在透著半紫色的浮萍下,隱藏著一條條可愛的小鯉魚,有紅的,黃的,白的,白中帶紅的,多得數不勝數。

  向右一看,在一棵有一百八十年悠久歷史的老杉樹后,露出一座金黃的山峰。它是由黃山那高大的山石堆積而成,好似一座閃閃發光的金山。在那黃中帶紅的假山中,有一道神秘的山洞,可它不是每一個山洞都通往山下的,它有一個秘訣,叫做“大洞不通,小洞通”。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大的`山洞入口不能直接下山。只有小的山洞入口才能直接下山。可小洞山路 十風狹窄、陡峭。很少有人能正著身子走進去的。

  向后一看,在一座由紅木搭建的茶室前,呈現出一塊塊形狀各一異的太湖石,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的形狀,十分逗人喜愛!

  最后,我們又參觀了楊州大鹽商的住宅,十分富裕。表現了那時的黃家在揚州的聲譽很大。

  啊!個園!它那一片片翠綠的竹林,一座座高大的假山,一塊塊形狀各異的石頭,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里!

個園導游詞完整通用4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導游xx,很高興今天為各位導游講解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個園。

  個園是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兩淮鹽總黃至筠的家宅。

  主人生性愛竹,在園中修竹萬竿,大家可記得園門兩邊的楹聯“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風情雨露竹影多姿”。

  由此可見竹子是個園的精魄,個園的靈魂。

  同時“個”字是“竹”字的一半,而且形狀酷似竹葉,故取名個園。

  1998年個園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竹林】

  進入個園,首先映入我們眼前的是各種各樣的竹子。

  據記載全世界竹類植物約有1300多種,我國自然分布的竹種約500多種。

  在我們揚州地區適宜散生竹種和少數比較耐寒的叢生品種。

  注釋:1.黃至筠(1770年-1838年),又稱黃應泰,字韻芬,又字個園。

  原籍浙江,因經營兩淮鹽業,而著籍揚州府甘泉縣,清嘉道年間為八大鹽商之一。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非常珍貴的龜甲竹、佛肚竹、孝順竹等。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更是愛竹如命。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對竹子十分喜愛,而園主人黃至筠也和大多數愛竹之人一樣,時常借以言志,抒發清高脫俗的精神追求。

  【竹西佳處】

  走過悠長纖瘦的竹林小徑,我們在前面看到了題著“竹西佳處”的匾額。

  “竹西”是出自晚唐詩人杜牧吟詠揚州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到了宋代詞人姜夔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詞句,后來人們就用“竹西佳處”來指揚州了。

  “竹西佳處”的過道兩邊栽植的是桂花樹,這里種植的主要是花色偏白的銀桂,不是因為主人是鹽商,喜歡白花花的銀子才種植白色的銀桂,而是“銀”和“迎”的讀音差不多,表示“夾道桂花,迎接貴賓”的意思。

  所以這條道也被稱為是迎賓大道。

  【叢書樓】

  走過迎賓大道,我們眼前的這個兩層樓建筑就是黃至筠書房,叫叢書樓。

  這座叢書樓是由當時馬氏兄弟所建,他們收藏了大量書籍,供文人賞讀。

  這個樓有兩層,有樓必然有樓梯,那這叢書樓的樓梯在哪里呢?大家不妨進去找一下,找不到不要緊,在這邊我們留一個懸念,答案到后面自然會揭曉。

  注釋:1.竹西佳處:取詞于姜夔的《揚州慢》。

  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2.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

  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3.馬氏兄弟:馬曰琯、馬曰璐兩兄弟僑居揚州,經營鹽業,為當地徽商巨富,捐資開揚州溝渠,筑漁亭孔道,設義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義的名聲遠為傳播,人稱“揚州二馬”。

  【住宅】

  往前走,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個園的南部住宅部分,它完全依照坐北朝南、三縱三進的傳統形式建成。

  個園住宅的三路建筑各有吉祥主題,分別為“福”、“祿”、“壽”。

  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兩面青磚的夾墻過道,這個過道叫“火巷”,它是一個消防通道。

  我們的左手邊是東部住宅,右手邊是中路建筑,再向西還有一個西縱,每縱有三進,是三橫三縱九宮格的住宅格局。

  東縱最北面的一間是伙房,在伙房的前面,是楠木廳,是主人一家團聚用餐的地方,因其梁柱取材楠木得名,廳內桌子是圓的,凳子也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

  楠木廳的南面是清美堂,清美即高潔,美好的意思,就是以清為美,做人要清清白白,做官要清正廉潔。

  這里原來是黃家接待一般性來客和管家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

  東路建筑檐口瓦頭上是篆字“祿”,滴水全部是“鹿”的圖案。

  這條軸線的主題是“祿”,“祿”者,俸祿也,指古代官吏的'俸給,俗話說“高官厚祿”,主人是希望它能保佑黃家世世代代官運亨通。

  進入儀門,我們就來到住宅中縱了。

  這一縱的主題是“福”,檐口瓦頭均是倒掛著的蝙蝠。

  我們現在參觀的是漢學堂,由于黃至筠二兒子黃奭推崇漢學所以命名漢學堂。

  它的接待規格要高于“清美堂”,梁柱全部取材柏木,是揚州最大的柏木廳。

  中軸的中進是黃奭夫婦的起居所,中軸的后進是黃至筠四公子黃錫禧的起居場所,在黃家四兄弟中,他是最后一個離開個園的,可以說歷經了家族由盛而衰的過程,晚年寄居泰州。

  現在我們又來到了一條火巷,火巷把兩邊的建筑隔開,一是為了阻止起火時火勢漫延,另一點是古代等級制度比較森嚴,仆人進出,賓客至后花園都不能穿堂入室,只能從火巷走。

  這條火巷和剛才我們走過的那條有點不一樣,這條巷子一頭寬,一頭窄,這么設置不僅從視覺上讓人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同時這條巷子也被稱為是棺材巷,棺材棺材升官發財的意思。

  走過火巷,我們來到的是住宅的西路建筑,西縱的主題和前面兩縱不一樣。

  它的主題是“壽”。

  大家看屋檐滴水上是壽桃圖案,西縱第一邊是清頌堂,因主人晚年清譽有佳而得名。

  這間廳內沒有梁柱,相當于現在的吊頂天花,是黃家祭祀的場所。

  西縱第二進,第三進是當年內眷生活的場所,內眷住的地方除了有樓房,柱子見方,還有女兒墻,是封建性很強的繡樓。

  【四季假山】

  看完住宅部分,最后就是個園成就最高的,最值得人稱道的后花園的“四季假山”。

  我們現在從火巷走出來,正對面是一個漏窗而不是一堵墻,我們從這里能看到半個漏窗,顯得很富于變化,漏窗里的假山造型很獨特,您仔細看看您就會發現這些造型很眼熟。

  沒錯了,您看,這是個獅子的造型。

  其實,這些造型除了趣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這里告訴我們,園子里的假山是象形的,我們要從這些象形的寓意角度去讀園。

  未入園門,只見小小花臺之上,數桿剛竹修直挺拔,石綠班駁的石筍插栽其中,園主人以粉墻為紙,竹石為繪,點畫出一幅生動的“雨后春筍”圖,讓人充分地感受到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

  這幅別開生面的竹石圖,運用惜墨如金的手法點破“春山”主題,告訴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竹”。

  春景是四季假山中占地最小、用石最少的一個,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光稍縱即逝,它巧妙地傳達了傳統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此時的你一定對園門之上“個園”的橫匾心存疑慮,“個”字是建國以后才有的簡體字,而建于清代的個園怎么會有此字呢?要知道此“個”非彼“個”也。

  園主人雖然愛竹,并在北園建了竹園,但是他很自謙,認為自己只擁有了竹中一葉;而清代詩人袁牧的一句“月映竹成千個字”更破解了此“個”之謎,竹葉被月光影映在粉墻之上,形成了一個個的“個”字,原來這是一塊極為罕見的字畫一體的匾額,一支竹葉一個園,微風飄拂,疏葉生姿,陽光下修笙弄影之態現于粉墻之上,再抬頭觀看園門橫匾上的“個園”二字,不僅顯示出園名與春意融合在竹石圖中的微妙之機,同時也暗示了個園的園景特色在于竹,在于石。

  如果說園門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跟著春天的腳步邁過園門你看見的則是仲春的繁榮。

  隨著驚蟄的來臨,萬物又恢復了靈性,園主人在這里用形態各異的太湖石刻畫出了一幅生動的十二生肖鬧春圖。

  那潛龍游蛇、勤勞的耕牛、英俊的白馬、長嘯山林的猛虎、聰明的小狗、可愛的綿羊、調皮的猴子、溫順的玉兔、報曉的雄雞、無不惟妙惟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熱鬧在這里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走過春天的路面,大家有沒有注意,我們的腳下出現了鵝卵石,中國園林用鵝卵石鋪設路面代表了水波紋。

  其實,我們已來到了夏天,因為夏天高溫多雨,地面自然一片水意了,水上還有朵朵蓮花的圖案,這里用多水和夏天開的荷花點題表示夏天。

  景的主題是:夏云翻騰,蒼翠欲滴。

  夏景中種植的植物,都是枝葉厚重,冬天不落葉,能夠營造夏天綠蔭如蓋的樹種,有女貞,廣玉蘭等。

  這些植物為夏景立意打了一個鋪墊,其實真正反映夏天的還是眼前的這座假山。

  主人獨具匠心地運用太湖石這種外形不規則變化的線條,疊造成暴風雨來臨之前在天空翻卷堆疊的雷積云,所以,這座假山就叫做夏云。

  我們站在腳下的水波紋上,頭頂蔽日濃蔭,看到滿眼的雷積云時,就會感到濃濃的夏意。

  當然,最精彩的是樓房前方一段,云頭涌動,遮擋住樓的三分之一,一看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把盛夏雷雨來臨之前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江南的夏日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所以在我們左手邊,也就是池西岸臨水處置一“蛙石”。

  池岸以湖石為點,曲折凹凸,中睡蓮點點,無論是淡淡的紅,還是淡淡的紫都在以其最婀娜的身姿點綴著夏日的蒼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池中那修長飄逸的湖石,自下而上有三個近圓形的孔洞,遮去下面的孔洞,極像漢字中的“丑”字,“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也就美到了極處”,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家可以在這邊拍照留影。

  我們再仔細看一下這湖石,又頗像漢字中的“月”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點明了揚州是個“月亮城”。

  在那丑石之后有一石魚,張口擺尾,生動逼真,和池中金魚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景象。

  現在我們就一起登夏山,夏山從外面看是一朵云的形狀,所以我們游夏景還有“平步青云”的意思。

  登上夏山,我們看到上面種著石榴、竹子、枇杷,還有一些灌木,盡管長著很多植物,減一種多一種沒什么本質差異,但這個紫藤卻是不能少的,所以想要平步青云,就要在山上對云進行一次改良,上面種了一株紫藤,云頂上有紫氣,那叫紫氣東來,是老子出函谷關的景象,這就是植物與建筑的一種契合關系。

  夏云頂上置一鶴亭,傳說為養鶴之地,寓以“鶴舞云霄,神仙福地”之意,對聯“立如依岸雪,飛似向池泉”描寫的正是仙鶴。

  松柏常青,仙鶴長壽,組合起來又寓意為“松鶴延年”。

  個園的游覽是按順針按時序變化游覽的,連接夏秋兩景的建筑叫抱山樓,是一幢七開間的樓房,它是主人宴請賓客的地方。

  我們腳下的這條長廊被譽為是世界上最長的長廊。

  您可能有點疑惑,人們這么說是因為從長廊這頭走到盡頭是從夏天走到秋天,從夏到秋得三個月,可不是世界上最長的長廊!下面我們就看看眼前的這座秋山。

  秋山又稱為小黃山,造園者把黃山的景色在此做了高度的濃縮,當然,濃縮的都是精華。

  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曾說過:秋山氣勢有如徽之黃山,試想一下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里,能堆出黃山的氣勢,疊石水平是多么的高超。

  這位疊石高手是誰呢?相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濤和尚。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视频 | 五月天婷婷在线看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 | 日本免费看在线视频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三页 | 依人青青青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