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游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足石刻導游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足石刻位于重慶市西北的足縣,是世界八石窟之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文化符號,2016年國慶假期旅游“綜合秩序最佳景區”。
以足區、潼南區、璧山區、銅梁區為范圍,足區是重慶市市轄區,始建于唐乾元元年,以“豐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游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后,分別于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后,在中國北方先后構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走向衰落。于此續絕之際,位于長江流域的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足石刻,構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后延續了400余年。此后,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型石窟,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終的一座豐碑。足石刻是縣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雕像五萬余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終的豐碑。
它從不一樣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并以規模宏、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
因為滿足下列評定標準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必須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影響;能為一種已消逝的禮貌或文化傳統供給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寶頂山位于足區龍崗街道東北15千米處,海拔5283米。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結束,和寶頂山石刻同為足石刻中最石刻,位于足區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南山,古名廣華山,位于足區城東南方向五華里處。山頂上原有道觀,名玉皇觀。石門山位于足區龍崗街道東20千米處的石馬鎮新勝村,海拔371米。石篆山位于足區龍崗街道西南25千米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海拔446米。
圓覺洞在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臥著一尊雄獅。獅子造像在國外是呈自然狀態的居多,而在我們中國,它蘊涵的人的意識和精神方面的東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著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時也象征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眾生豁然開朗。圓覺洞深十二米,寬九米,高六米,是佛灣內最的洞窟造像。
在洞壁的兩側儼然整齊地排列著文殊、普賢、普眼等十二位覺行圓滿的菩薩。他們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正輪流跪于佛前請示,佛各別作答。這一問一答記錄構成的《方廣修多羅了義圓覺經》便是這窟造像的經典依據。
在道場的正前方刻著結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間是法身佛;左邊是報身佛;右邊是應身佛。在三身佛前長跪著一合掌菩薩,為十二圓覺菩薩的化身。這尊化身像的處理是比較別致的,如果沒有他,就不易表達主題,而流于一般的說法構圖了。并且,從任何一個座位上搬下一尊菩薩都會造成整窟造像資料和構圖上的不完美。
所以,匠師們膽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間,以示十二位菩薩輪流問法。同時,為了突出“問法”這一主題,匠師們還刻意把進口的甬道拉長,并且處理得外小里,構成狹梯狀,使洞內光線暗下來,然后在洞口上方開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強光,把觀眾的視線引到佛前長跪的菩薩身上,正如舞臺上的聚光燈一般,巧妙地點明了“問法”這一主題,同時又烘托出窟內斑駁陸離、別有洞天的神秘氣氛。
另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洞內的所有造像都與地渾然一體。圓覺洞并非是一個天然洞窟,它是匠師們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師們的工具十分粗陋,當時又沒有爆破技術的廣泛運用,這樣人工一錘一錘鑿出這個精美的洞窟,必須要求工匠師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嚴謹的態度和嫻熟的技巧之外,還必須付出艱巨的勞動才行。我想,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工匠師們創造了奇跡。
六道輪回圖位于寶頂山第3龕,宋代作品。此摩崖造像,頂部為平頂,頂高80米,像寬80米。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7米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即業力的主載者“無常死主”,頭頂“三世佛”,面目丑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沿,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六道輪可分為四層。內層中心刻結跏跌坐的卷發修行者。其左側有一只豬,右側有一只鴿,座下有一條蛇。此三種動物,分別表示愚癡、貪染、嗔恚“三毒”。佛教認為,人生有諸多惡業因,其中尤以“三毒”為最,成為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為“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
另從行者胸部(圓心),發出六道毫光,直射輪外,將巨輪分為六份。第二層的六份即是所謂的“六趣”、“六道”、即六種因“業力”導致的果報。第二層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天道”之右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之左為“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第二層正下方為“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為眾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惡鬼道”,刻一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地獄道”之左是“畜生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馳驅,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以上“六道”中的前三道被稱為上三道(又稱三善道),后三道被稱為下三道(亦稱三惡道)。其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是“地獄道”,最歡樂、最完美的是“天道”。
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都處于因果輪回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滅,彼生此滅。凡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未解脫之前,都“生生于老死,輪回周無窮”。做善事者隨“善業”而上升,做惡事者隨“惡業”而下沉。“善業”消盡,“惡業”顯報,如此反復,無有終了。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處于生死輪回之中,不免輪回之苦。
關于足石刻的介紹就為家講到那里,此刻家能夠自由參觀一下,按照計劃的時間回到那里,祝家玩得愉快。
【大足石刻導游詞】相關文章:
大足石刻導游詞01-19
大足石刻的導游詞11-17
“大足石刻”導游詞11-28
大足石刻導游詞02-25
優秀的大足石刻導游詞06-13
大足石刻景區導游詞02-13
關于大足石刻的導游詞11-09
重慶大足石刻導游詞11-09
大足石刻導游詞10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