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流浪地球2》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流浪地球2》觀后感1
半夜驟醒,滿腦子都是電影的場景和情節,似乎還沒有一部科幻片給我如此大的沖擊,實事求是地說,《流浪地球2》做到了。本對續作沒抱有太大希望,考慮到孩子的科普教育才組隊去看了這部電影,沒想到卻震撼無比,讓人無法自拔。
開篇的空戰和太空電梯宏大場景,譽為世界頂級的水平亳不夸張,除了二十多年前看的《真實的謊言》、《獨立日》外,再沒感受過同等的震撼。中國電影技術,特別是科幻電影起步雖晚,典型的中式技術爆炸風格,壯哉!
文明和種族的延續,是很難把控的科幻主題,在我看來,國內也只有劉慈欣、王晉康才有成功的作品。《流浪地球》于我高考那年的暑假刊載于《科幻世界》,用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太陽吞噬,流浪于宇宙,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是對當時緩解高三壓力的我的巨大獎勵。可是當時年紀尚幼,對主題沒有過多的思考。
《流浪地球2》并非1的續集,而是前傳。片中李雪健老師飾演的中國外交發言人的角色用一萬五千年前一根股骨斷裂愈合的故事提醒人類抱團,在付出內斗的慘痛代價后,在毀滅面前,人類方能抱團互信。人類文明,是懷疑和戰爭的文明,也是犧牲和成就的文明,既有毀滅地球N次的核彈,也有關鍵時刻選擇用生命引爆月球,以犧牲換取希望的決絕。
影片以人類內斗開始,數字生命還是實體延續,本身并無對錯之分,只是不同理解認知的爭執與斗爭,雙方都認為是最好的'拯救方式。片中以數字生命關鍵時刻聯通全球網絡以啟動地球發動機的方式,完成了兩種觀念的融合。
文明和種族的延續,是殘酷,是小我的犧牲。跳脫人情倫理的束縛,就像以抽簽為主,輔以特殊貢獻決定進入地下城的名額的方式。不考慮老弱婦孺的殘忍,卻是延續主題下的科學選擇。這是影片沒有刻意強調卻在進入地下城的隊伍中隱射的主題之一。
中式的拯救世界,必然是全人類的奮斗努力結果,境界上遠高于美式的超級英雄,邏輯上也更加合理。在危機關頭,在中國的倡導下,不同膚色的舍命合作,傳達出一種非霸權的世界領袖風格。
觀看這部電影,孩子們未必能看懂全部,卻必然在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科幻,絕非簡單的消遣,而是一種前瞻性的思考。給歲月以文明,給文明以歲月,都是我們正在做的事。終有一日,面對危機,人類必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電影《流浪地球2》觀后感2
一百年后,太陽會膨脹到吞滅地球。是選擇一時安穩順其自然,過完當代人的一生?還是想辦法遠離地球,讓后代有生存的機會?
看完《流浪地球》,我想到的最多的,是選擇。
影片中的每個人都面臨著選擇。為了子孫后代,為了人類文明繁衍生息,世界各國放下成見,放下斗爭,匯聚在一起執行移山計劃。一場飛來橫禍,父親失去了妻女,不顧同事導師的勸阻,將女兒殘存的意識導入已被禁止的數字生命技術。理性的科學家,在理智與情感中,義無反顧地想讓女兒活下去。地表氣候越來越惡劣,可全球只有一半人有資格進入地下城,為了讓家人活下去,劉培強毅然決然參與空間站駐站宇航員選拔,前路未卜,將名額留給年幼的兒子和岳父。月球危機近在咫尺,需要三百名宇航員去月球引爆核彈,大家心知肚明是單程票,熱血青年毫不猶豫地報名,為了保護年輕生命,各國航天中隊五十歲以上的老隊員自愿前往,將生的希望留給他們。誰不向往新生,但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一次次選擇的背后,是人性的掙扎,是權衡,是約束與渴望。沒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每一次選擇都是艱難的.角逐。
成長,就是教你權衡利弊,做出最好的選擇。小時候,選擇是隨心而定,喜歡就是答案,長大后,在做出抉擇之前,我們考慮的更多,受到的影響更多,每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再也無法單單聽從內心。小時候,總盼著長大,不受約束,特立獨行。真正長大后才發現,那一個個灑脫的身影背后,是一個更大更復雜的世界,選項少了,難度卻大了。
人生總會面臨很多選擇,大到選擇一座城市、一所學校、一個專業、一份工作,小到選擇吃什么、坐哪趟車……我們常常以為,選擇了一個就會錯過其它,可事實上,無論我們怎么選,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
每條路都有每條路的艱辛,只要我們能接納自己的選擇,不管走在哪條路上,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尊重自己人生里的每一次選擇,正視選擇后出現的每一個遺憾,不要被某一次不完美的選擇圈定自己的一生。要知道,未來的路還長,你的人生還有無限可能。
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即使你所做的選擇不那么完美,但也沒有人能阻擋你在不完美的選擇里讓自己變得更完美。選擇熱愛,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平山河的勇氣。
希望我們都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不回頭,不后悔,堅定不移,朝著選擇的方向,奔跑!
電影《流浪地球2》觀后感3
下午看完,畫面挺震撼的,幾個訣別的淚點不錯。
水下還有月球的那個劇情真不錯,都體現了薪火相傳的意味。這一點特別好,拍的中國故事,就應該要融匯進中國的民族性格,民間故事里的愚公“移山”,講的就是子子孫孫薪火相傳的'精神,電影里通過移山計劃要表達的,不是靠那一個精英超人來完成人類拯救,拯救人類靠的是一代代眾多又渺小的個人通過辛勤工作,默默奉獻、甚至犧牲自己來拯救自己。三個故事線,航天員線的代際傳承特別感人,吳京為了家人能進地下城而選擇離去,又為了別人的家人而選擇獨自留下,最后老航天員為了全人類留下去點火月球,一層層把這個情感拔高了。聯合政府線的代際傳承有點溫吞水,一個字不差把稿子念完,中國人說到做大,聽起來平凡,其實偉大,就是少點感情帶入。科技線也挺感人,就是死了還要以數字人的形式來完成任務。
帶幾個孩子去看的,出來都說很好看,聽到50歲以上的出列,也為后面是要留下,結果是去犧牲,把一個視死如歸的淚點想象成了搞笑的鏡頭。
幾個搞笑的場景處理的也挺好笑,特別是前半段,太空電梯訓練時那一段,抓手和嘔吐那幾慕,觀影的小孩基本都笑出聲了,特別是朵朵為了那束花發飆一拳以及后面的“滾”,把孩子給逗的哈哈笑。
總體看,電影整體表現不錯。
畫面和特效9。5分,幾個大場面看起來非常不錯,太空電梯訓練和空戰部分不錯(孩子特喜歡太空電梯部分,質感真的做出來了),珠海航展剛帶孩子近距離看了J20,電影中的J20沒體現出那種震耳欲聾的那種霸氣,對我來講喜歡第一個垂直起降的鏡頭,矢量噴管質感滿滿,但機身前部的增升風扇做的不像真的,還有就是氫彈爆炸特效沒體現出應該有的震撼感,光輻射沒有時延,但特效做成了地球上爆炸那樣的空氣沖擊波形式,這里瑕疵。
劇情8分,太空電梯訓練和朵朵收花那一段特別好,爆炸月球也不錯,很燃。NEG總部開會那一條線,沒有體現出該有的重量來,類似小兒輩大破賊那種感覺。雖然李雪健最后在啟動行星發動機時那句中國人說到做到不錯,但前面的鋪墊感覺欠缺一點,后面的余韻也沒體現出,啟動發動機居然靠一個士兵違規按電鈕來完成的,這里劇情很不嚴謹。
帶4個10多歲小孩一起去看的,小孩看的很開心。我卻看的挺沉重,一個又一個人倒下,回望地球,只是為了那個2500年后的希望。
另,電影結束后面的彩蛋部分,是不是昭示3要拍數字人大戰AI。
電影《流浪地球2》觀后感4
電影上說:“沒有人的文明,將毫無意義”,我在想如果星空中沒有月亮,那將是多大的遺憾。然而這樣的遺憾在《流浪地球2》中,變成不得已。那是人類自我拯救進程里的敗筆,但好在這部片子全程以“愛”貫穿,一切就都變得值得。
汪曾褀說:“人一定要愛著點什么,活著才有意義。“影片中無論是劉培強對韓朵朵浪漫極致的愛、還是張鵬對劉培強的師徒之愛,還是那233個引爆核彈的50歲以上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長者以生命對人類的獻禮,馬兆的犧牲,還是圖恒宇對女兒YY執念般的愛,將一切變得極具意義。
而更吸引我的是:“人類的數字生命將永生。”這簡直太棒了。想想,在元宇宙里,你以你自己的身份,以數字的形式永不停歇地在成長、進化,日益變成更好的你自己。你的肉身或者早已經灰飛煙滅,但你的思想、你的靈魂會沿著你慣性的思維模式去延續,去愛著你愛的人,去完成你未竟的事業,甚至去拯救世界。我想那便是希望吧。而讓人類生生不息的或者正是這種叫做“希望”的'東西吧。
回望我們生命的這一路走來,許多的不可能,都在一些人的靈光乍現的時候變成了可能。所以,我期待元宇宙時刻的早點到來,而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應該會有另一個我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活得生機勃勃,活色生香,這很美好。這種希望就象春天的早上,一切都值得期待,充滿生長的力量,或者這也可以定義為“活著”,象干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劍里,叫活著。而我們將以一種新的方式將“活著”永續,是一種精神的永續,生生不息。
忽然覺得,這許多年都沒有參與過網絡游戲,應該算是一種遺憾。如果可以,希望這個20xx年可以參與體驗一下網格游戲,去感覺一下虛擬現實,去擁抱科技與現實的種種駁接。
電影,最終以[Moss小苔蘚]來終結,我想一方面希望人類,在恢宏、廣袤的宇宙中,即便緲小如苔米,也將以人類的方式,將人類的文明傳承下去。是啊:“如若沒有人類的文明,將是多么的寂寥。”即使科技如何使人欣喜,具有智慧,但人類,才是這個宇宙,當仁不讓的主角,人類自己的主角。一如小苔蘚,忽然想起袁枚的那首:《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電影《流浪地球2》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電影觀后感07-05
電影《流浪地球》的觀后感07-26
電影流浪地球觀后感11-29
電影《流浪地球》觀后感11-19
《流浪地球2》觀后感02-18
流浪地球2觀后感05-25
流浪地球電影觀后感15篇02-03
流浪地球電影觀后感8篇11-19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