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奪冠電影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奪冠電影觀后感1
《奪冠》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不可謂不用心,導演陳可辛,領銜主演鞏俐,影帝黃渤,新生代演員彭昱暢,郎平女兒白浪...
陳可辛的作品,總能在“情”字的把握上做到極其精準。從《甜蜜蜜》里的愛情,到《中國合伙人》里的友情,再到《親愛的》里的親情,他都用一個“情”字將觀眾的情緒牢牢抓住。這一次,他將借中國女排的力量,以“愛國之情”打動我們。另外,從預告片上看來,鞏俐實現了對郎平神態與動作的完美復刻,令我們對這部影片多加了一份期待。
“鐵榔頭”驚鴻一瞥
半個世紀的傳奇重燃銀幕
鞏俐與郎平的“相遇”
預告片中:“拼盡全力地扣殺、奮不顧身地撲救、血肉之軀筑成網前的銅墻鐵壁!”還有那頗具年代感的蓬松燙發,經典的白色隊服,讓人瞬間穿越回八十年代,連比賽時女排對戰的走位都1:1還原,畫面逼真,難分真假。視頻中,初出茅廬的郎平驚鴻一瞥,怒吼、跳躍,神形兼備,昨日重現。風云激蕩,歷史傳承,這熊熊燃燒了半個世紀的女排傳奇終于要被搬上大銀幕。《奪冠》講述幾代中國女排的奮斗歷程,勾連起那一代人跨越30多年的'熱血記憶,詮釋中國力量。
更有鞏俐對于郎平“復制級”的還原再配上“我18歲把你招進國家隊,對你訓練這么苦,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今天。”這樣充滿命運感的旁白,熱血與青春在電影中交織。
金牌班底
老女排演員神形兼備
早在影片開拍一年前,劇組就開始全國尋找演員。陳可辛導演透露:“最早我們找1米8以上的演員,教她們排球然后試拍,但拍出來不對。”劇組就開始“來真的”,在全國上萬名排球運動員中海選,覆蓋范圍從大、中學校隊,到省隊,甚至還有前國家隊成員。歷時半年經過數輪淘汰、表演訓練,終于定下十二位飾演老女排的演員。為保證體育方面的專業性,劇組下足功夫。更有郎平的女兒白浪出演年輕時期的郎平,用十二萬分的認真還原了80年代中國女排打敗“東洋魔女”的場景。
費盡苦心,導演陳可辛對結果相當滿意:“雖然全是運動員,但我拍了這么多戲,從來沒有演員演得那么真實,體育運動員的潛力真的很奇妙。”而這次參演經歷,對這些運動員來說也是一次圓夢:“對我們來說,國家隊很遙遠,參加這部電影讓我們每個人都圓了進國家隊的夢。”
十二位年輕排球運動員,就像是對“女排精神”的延續,38年后接過了老女排的衣缽,在銀幕上再現老女排的英姿。20xx年大年初一,重溫曾振奮國人的老女排風采!
王菲那英合體歌唱女排風雨40年
易烊千璽獻聲
王菲與那英曾在1998年首次合作《相約一九九八》
膾炙人口的歌詞唱出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渴望,瞬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世紀之交最具代表性的時代歌曲之一。在22年后的今天,兩人再度合體,用溫柔走心的歌聲,歌頌幾代人的偶像中國女排,再次喚醒國民回憶,唱響時代聲音。
更有人氣偶像易烊千璽演唱的推廣曲《不分晝夜》。
復古又動感的旋律,熱血又感人的歌詞,易烊千璽用他獨特的嗓音唱出了年輕的女排姑娘們對排球的熱愛與初心。
我雖然沒經歷過1981年女排奪下首冠的熱血,卻也目睹過20xx年的女排從淘汰邊緣到奪冠,也看過20xx年拿下十連冠的瞬間。一直到現在都覺得是一種奇跡,一種由國人的精神創造的奇跡,我現在也能回想起當時女排隊員們那不管是快被淘汰的沉重還是奪冠的喜極而泣,這其中必定經歷了很多觀眾不知曉的點滴,看了預告片之后,我非常期待影片,也期待這部影片能用最真實的本色出演完美復現當時的經歷展現給為他們加油的國人。20xx《奪冠》電影心得體會四
“《奪冠》之后,國產電影才算真的有了體育大片!”1月19日,導演陳可辛、監制張一白,領銜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特別出演劉敏濤及扮演80年代女排隊員的演員們一同出席了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的全球首映禮。
活動現場還有81歲高齡的“時代之聲”宋世雄驚喜亮“聲”,引發全場一片沸騰。首批看片的觀眾更是對影片給出了超高評價:“年度十佳預定”、“會被時代記住的作品”、“一個字,就是看!”……活動現場,導演與主創也和觀眾分享了不少故事和心情,導演陳可辛表示拿出了女排精神拍女排故事:“這是一部帶著使命感的電影。”
首映禮現場公布,劉敏濤在《奪冠》中飾演的是前女排國手、郎平的摯友陳招娣,她是中國女子排球隊前隊員,也是為中國奪得第一次女排世界杯冠軍的排球名將。
劉敏濤坦言,這部電影對于她而言,參與就是榮譽。她說,從81年開始女排精神到現在一直沒有過去,一直鼓舞和激勵著所有的中國人。影片非常震撼和感人,她在觀影的時候一直想流淚。劉敏濤非常感謝《奪冠》的導演和整個拍攝團隊,感謝有這么多的好演員一起成就了這樣一部作品。她十分激動地表達:“中國女排的精神永遠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奪冠電影觀后感2
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給大家的必觀影片,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過分的渲染,更沒有過多的電影套路,有的只是對女排精神最樸實的描繪和最真摯的展現!
記得最初得知陳可辛導演將要拍攝這部影片時,我內心久久難以平靜,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期待有一部優秀的電影能夠來向當代的新青年展示出女排精神,我們這個時代真的太需要女排精神了。這不禁把我帶回了當初和媽媽一起看女排比賽的那些美好時光。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調皮的我時常把家里的抽屜翻的亂七八糟,有一次我翻出了媽媽珍藏在鐵皮盒里的一本日記本,上面印著一個打排球的女孩兒。我就覺得很好看就順手在比較本上畫起了畫!媽媽聞訊趕來時,不出意料我被媽媽狠狠的揍了一頓。那時的我一手擦著眼淚,一手指著筆記本對媽媽吼說:“不就是一個筆記本嗎?至于嘛,我還沒一個筆記本重要?”后來我才從媽媽的嘴里知道,那個打排球的女孩叫郎平,也是媽媽一直的偶像!以前的我對中國女排并沒有太多的注意,每次媽媽在看排球比賽時,我總是搶著要看偶像劇,不過最后還是老媽說了算。
直到那一天,我看了2010年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國隊對陣荷蘭隊的比賽,在那一場比賽中,惠若琪第一次肩膀脫臼的時候仍然在場上奮力拼搏,最終受傷離場。說實話那是我第一次被感動,當時的我一直在想,這到底是一種什么力量支持著她在受傷的情況下還要堅持比賽,后來我明白了,這就是女排精神!從此之后,我就慢慢成為中國女排的忠實粉絲了!
話說回來,因為一直在外求學,沒能有機會帶爸爸媽媽去現場看中國女排的比賽。所以,在去年,電影《奪冠》宣布春節上映時,我提前一周就買了預售票,準備在大年三十這個特殊時節,帶爸爸媽媽去電影院看《奪冠》。爸爸媽媽最開始因為心疼錢,也一直沒去電影院看過電影,我就騙媽媽說電影院做活動免費贈票,終于讓爸媽奢侈一回去電影院去看電影!但終究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電影上映前幾天突然宣布撤檔了,沒能帶爸爸媽媽去看《奪冠》,這是我一大遺憾。在今年9月中旬得知電影即將上映,我第一時間買了9月25號晚上的票,準備在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為中國女排加油助威,唯一的遺憾是在外求學沒法帶著爸爸媽媽一起去影院觀看。在影院我遇見了幾位已到耄耋之年的奶奶,她們多是由女兒攙扶著相約一起來觀看電影,他們雖然步履蹣跚但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激動,我想這可能就是女排精神帶給我們的感動吧!
影片中既有笑點又有淚點又不顯得過分刻意,確實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影片中朱婷模仿皮劃艇教練說的那句“閨女,你這腿往哪擱呢?”逗笑了在場的所有人,還有鞏俐飾演的郎平的那一句“中國女排沒有你,也沒有我,只有我們”,這時的我不禁潸然淚下!是啊,中國女排從來都只有“我們”。片中,郎導的女兒飾演的青年郎平可以說是高度還原了郎導當年的點點滴滴。那個時代的女排,沒有豐厚的物質基礎,當國外已經在訓練中加入了計算機分析系統時,中國女排還沒有一臺自己的計算機,當時的條件確實非常艱苦。但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中國女排硬是靠著那一股拼勁拿到了世界冠軍,為中國女排點贊。現在中國女排奪冠,不再會出現當時的家家戶戶拿出鍋碗瓢盆跑到街上歡呼雀躍的壯觀景象,但是這從來都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女排精神,而是我們現在正需要女排精神來支撐我們以最好的狀態投身到各行各業的'建設中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而添磚加瓦!片中鞏俐飾演的郎導刻畫的入木三分,尤其是郎導輕微駝背和賽場上指揮比賽時推眼鏡的動作都那么的相似,這讓我這個十年的女排老球迷都對鞏俐肅然起敬。片中還使用了眾多的女排隊員,真實再現了北京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時的場景,沒有太多的刻意,只有真摯的表達。片中還將中國女排幕后辛苦付出的教練組和陪練推上大熒幕,告訴大家,中國女排是一個團體,更是永遠的“我們”!
女排精神從來都不過時,女排精神是我刻入骨子里的信仰。每次想偷懶或者覺得累的時候總會摸摸桌上的排球,心里就會立刻充滿力量。也是因為心中的信仰,我毅然決然來到中國排球學院繼續我的研究生學業,有幸結交到一群同樣熱愛排球的海南朋友們,現在的我會每天堅持著去排球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約打球,用我們的方式去訴說和傳遞“女排精神”。希望以后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多出現一些有正能量的電影,最后,再次強烈推薦大家去電影院一起為中國女排打call,一起加入到排球運動中,盡情享受排球帶給我們的歡樂吧!
奪冠電影觀后感3
急急忙忙總算是看了一場電影,《奪冠》是一部非常難得的影片。
利用兩小時的時間,主要通過郎平這個主角,通過奪冠故事的講述,把女排幾十年的主要故事都講明白了,非常難得可貴。
女排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在中國歷史上起到鼓舞全國的重要作用,通過女排奪冠故事的講述,對當前人們是一個系統教育的機會。
沒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從女排開始時期的刻苦訓練,到歷次女排努力拼搏的過程,無論是老女排死磕日本隊獲得冠軍,還是郎平帶領美國隊在北京打敗中國女排,所有的成功都是努力拼搏的過程,沒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
特別是郎平,雖然在老女排有著鐵榔頭的美譽,在整個中國女排七連冠英雄史上,郎平只是這個英雄群體的一員,甚至并不是其中最好的。
后來的事情更是這樣,郎平出國留學,應聘美國國家隊主教練,帶領美國國家隊在北京奧運會打敗中國女排就像電影里郎平的內心掙扎一樣,至少在當時很多中國人看來,郎平帶領美國隊打敗中國隊的行為,就是對祖國的'背叛。
她自己雖然也總是用職業教練來說事情,內心總隱隱約約存在什么地方不對勁。
一個人的成功很難,作為中國女排的一員,郎平成為老女排英雄團隊的鐵榔頭,已經是非常成功的排球運動員了。
在出國留學以及應聘美國主教練的過程中,把當時的美國隊帶成冠軍隊伍,更是非常成功的排球主教練了。
當時,對當時的郎平和當時的中國來說,遠遠是不夠的,特別是郎平作為中國女排英雄群體的一員,帶領美國隊在北京打敗中國隊,這件事上雖然很少有人說,肯定有人把這件事情看作恥辱,特別是對郎平來說,如果她能夠阻止美國隊獲勝,哪怕是因而需要付出很多錢,她都會選擇阻止當時競賽有著自己的規則。
如果故事到這為止,就是一個國家培養精英運動員,帶領外國隊打敗中國國隊的叛徒,所有要素都具備了,在國家隊成長為英雄團隊一員,出國帶著外國隊回來比賽,在國家最重要的北京奧運會上打敗中國隊。
這不是叛徒,什么才是叛徒,這不是恥辱,什么才是恥辱,基本的愛國主義和為國爭光意識哪里去了,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
這里沒有責怪郎平教練的意思,只是某種情愫的描寫。
后來的事情電影里都講了,在中國女排各方力量之下,郎平再次回到中國國家隊,一系列改革并且帶領中國女排再次實現奪冠。
《奪冠》這部電影,一系列成功群體的剪輯,把郎平為代表的中國女排表現的淋漓盡致背后為數眾多的拼搏、努力、付出、時間和幸運因素,很多人默默無聞的付出,很多人創造機會,就郎平本身,從一個英雄群體中國女排的一員,到帶領美國隊在北京打敗中國女排,再到帶領中國新女排實現崛起,重回巔峰,其中的艱辛,電影里有些反應,女兒白浪是個地道的美國人,很多觀點都是美國思維,郎平自己渾身是傷,在美國停車在殘疾人車位,離婚好多年才再次結婚,特別是郎平姐姐說的那句話:能不能給我們留下半條命
這世界,沒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
這是一個狼,郎平的狼一只傷痕累累卻十分幸運的狼,每一步稍有差池,都是從英雄到叛徒的距離,她能夠走過來,不僅僅是能力,不僅僅是努力,不僅僅是時間,也不僅僅是幸運,而是整個時代給與女排一員的所有綜合。
郎平是幸運的,不僅僅是她的成功,更多的是時代和時間,給她成全幸運的所有要素少一點就不行。
再說朱婷,也就是新女排那個河南老鄉,大個子姑娘,這姑娘去了好幾家運動項目,最后來到女排,并且在女排也不是太順利,總想著到廣州打工去河南老家,她的周圍,不能夠通過考學參軍實現改變的,大概率都是廣東打工這條路。
在隊里簡稱朱,實際上大家叫的時候,都是叫的ZHU這里沒有罵人的意思,生活總是這樣,一切都非常艱難,遇到郎平給朱婷買營養品,朱婷先問問很貴吧這就是實際情況,她害怕很貴,她沒有錢,她一直生活環境窮,很多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還有,很多人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
后來電影里都演了,郎平一邊喊著要給女排快樂運動,給女排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人生,另一邊是朱婷等女排隊員刻苦凝心自我雕琢,從不合格隊員到合格隊員,從合格隊員磨合為卓越團隊,最終再次奪冠。
以朱婷為代表的女排奪冠,既是新女排為國爭光的成績,也是郎平從帶領美國隊打敗中國女排的叛徒再次回歸中國女排功勛之戰,對女排很重要,對國家很重要,對朱婷她們很重要,對郎平也很重要比以前的鐵榔頭更重要,至少也是同樣重要。
現在朱婷作為女排隊員也很厲害了。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沒有容易的。
一個英雄團隊更是很多人的辛勤付出的結果。
《奪冠》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奪冠電影觀后感4
整部電影的時間跨度非常長,從七八十年代到16年的里約奧運會,《奪冠》將充滿了“中國女排”鮮明時代感的81年擊敗日本女排、08年中美大戰、16年里約奧運會逆轉巴西這三場重要比賽收錄到電影中,以中國女排第一人郎平的經歷為線索,連接了三個時代。正如有的人說80年代的女排走出國門意氣風發奪得五連冠的榮耀,是寫在自己課本里的回憶;有的人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沒有拿到奧運冠軍是自己那一年最大的遺憾;還有的人說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逆風翻盤奪得冠軍,是自己看過最燃的一場比賽。
其實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我有點擔心振奮了三代人精神的國民偶像中國女排,會被拍成一部乏味的競技電影,也曾考慮過在這個時間點上映的《奪冠》究竟是不是一部讓人覺得有些許枯燥的“主旋律”電影。因為在觀眾心中,“中國女排”這四個字代表著一往無前的勇氣以及永不言敗的精神,而陳可辛導演真的能拍出這段曲折又充滿眼淚的歷史嗎?
由于片名從《中國女排》改為《奪冠》,這在片名上就劇透了。但由于影片完全取材現實里中國女排的奪冠經歷,而現實中“女排”其實就等于“奪冠”,無論如何,觀眾面對這部電影時,它的故事懸念不是最重要的,故事講的是誰也一目了然,于是陳可辛在《奪冠》中,就盡可能把著力點放在“怎樣奪冠”,讓過程成為主體。因此《奪冠》是在一個很容易落入體育勵志電影“從輸到贏”模板的可能之下,被陳可辛用多變的手法拍出了只關于人物、表演和事件的戲劇魅力,在此之上再試圖提煉“女排精神”。
在故事、人物、懸念基本已知的情況下,《奪冠》用的獨特方法是,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在看演員怎樣還原原型人物,這是一部“看表演”的電影。戲里主角為了冠軍,有其情節內的成敗,情節之外最激發觀眾興趣的就是演員表演的成敗。
《奪冠》從頭至尾最吸引人的始終是鞏俐對郎平的超強還原,事實上,鞏俐和郎平的確是中國自八十年代以來最有國際成就的兩位女性。這兩位女性的國際影響力,都有賴于影像強大的傳播力量,八十年代“全民看女排”,和現在“全民看電影”,在傳播學上實質是一樣的。因此“鞏俐演郎平”不僅是一次遲早的相逢,更是一次最強的對話。
當我看《奪冠》時,我產生了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鞏俐的肢體語言、說話的方式,就像匠人一般精準復刻了郎平的行為與表情——這與她細致的觀察、老道的表演經驗密不可分——但更關鍵的是,她的靈魂都像附在郎平身上,借這個故事,也重新塑造了她自己。
在后來的群戲上,陳可辛更大膽,讓女排運動員去飾演她們自己。這相當于給每個人劇本,讓她們回到過去,演過去的那個自己。參加過里約奧運會的那一批女排成員基本上全員上陣,她們現在已經拿了那么多次世界冠軍,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還能演出4年前的那種瀕臨退出奧運會的失落絕望嗎?可9月25日第一批看完電影的觀眾就把#奪冠#、#朱婷演技#的話題送上微博熱搜,這些女排姑娘站在鏡頭前讓人無法挑剔她們的演技,因為她們沒有在演戲,而是把自己真實經歷過的事情重現了一遍,她們也不需要演技,這世上哪有本尊飾演本尊更讓觀眾信服的事情呢。而其中,排球名將朱婷的表現最為突出。她的小故事既平行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在電影中被提煉為新一代女排精神,讓人尤為難忘。
最后再說說影片最大的優點——比賽場面吧。比賽場面確實是拍得最精彩最驚心動魄的地方,我一直覺得如果電影拍體育賽事再拍不好那就別拍類型片了。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之外,你還可以用運鏡和聲音去盡可能放大每一個動作的張力,影片里賽場上帶著呼吸那么多次世界冠軍,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還能演出4年前的那種瀕臨退出奧運會的失落絕望嗎?可9月25日第一批看完電影的觀眾就把#奪冠#、#朱婷演技#的話題送上微博熱搜,這些女排姑娘站在鏡頭前讓人無法挑剔她們的演技,因為她們沒有在演戲,而是把自己真實經歷過的事情重現了一遍,她們也不需要演技,這世上哪有本尊飾演本尊更讓觀眾信服的事情呢。而其中,排球名將朱婷的表現最為突出。她的小故事既平行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在電影中被提煉為新一代女排精神,讓人尤為難忘。
最后再說說影片最大的優點——比賽場面吧。比賽場面確實是拍得最精彩最驚心動魄的地方,我一直覺得如果電影拍體育賽事再拍不好那就別拍類型片了。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之外,你還可以用運鏡和聲音去盡可能放大每一個動作的張力,影片里賽場上帶著呼吸感的手持鏡頭,配上女排姑娘們“bangbangbang”的暴扣,看得人確實十分過癮。
從原來的《中國女排》到現在的《奪冠》,誠如導演陳可辛在映后的感言,這部電影的制作與上映和女排姑娘們打比賽一樣,經歷了太多的不容易。電影立項之初,它就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可惜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奪冠》呈現的可能不是它最完美的樣子,但仍值得鼓勵。如果要給電影打分,10分的話我覺得可以打9分了,尤其是加入了情懷這種東西之后,就很難再用理性去衡量了。以后大概再也不可能有這種陣容去反映這段歷史了,更不可能有尚處巔峰時期的這代女排隊員出現在這種電影里了。
【奪冠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奪冠電影觀后感03-01
《奪冠》電影觀后感02-22
電影奪冠的觀后感11-21
奪冠電影的觀后感11-09
電影《奪冠》觀后感11-06
電影奪冠觀后感11-12
電影《奪冠》觀后感13篇12-04
《奪冠》觀后感01-09
奪冠觀后感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