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美味珍饈不僅出現在高檔飯店,也擺在每一個中國人家中的飯桌上。在本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四集中就為大家講述了家常菜的魅力,惹得許多網友都十分懷念媽媽的味道,這也正好和將要到來的母親節相呼應。除了關注美食之外,美女也是網友們關心的重點。據悉,本集導演是一位靚麗的妹子。作為《舌尖2》年紀最小的導演,胡博(胡蘿卜)可謂女漢子與萌妹子的完美結合。拍片時,她是阿童木,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生活里,又是小丸子,活潑可愛、笑料頻出。
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蘊藏著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4集《家!,將走進一戶戶平凡人家,與他們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間百味。其實,真正的美食存在于我們生活之中,《舌尖上的中國》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不論是《時節》中的新疆“瑪仁糖”、手抓飯還是吳江七都腌桂花無不都是我們平常百姓的.家庭食物!渡嗉馍系闹袊返诙菊故玖酥谱鞲鞯孛朗车募妓囈约爸谱鬟^程,還有老百姓們的生活,在觀眾心中引起了美妙的共鳴,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陳曉卿說:“正如紀錄片文案中寫的那樣,‘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于其他地方的標簽!鞘凶兊脴O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樓宇森林之間烹飪的食物和空氣中食物的香氣!笔澄锊恢皇鞘澄,食物是故鄉的密碼,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序,和方言、地理性格、禮儀一樣,是我們隨身攜帶的、小規模的故鄉。就像作家林東林說的:“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種,都是對我們饑餓感的一種深層滿足,在吃飽的基本屬性之外,還有味道的滿足、地理的滿足、空間的滿足、心理的滿足和文化的滿足。地道的‘八大菜系’,不但食材、水和作料要取自當地,就連生火的柴火也要是當地的,廚師也要是當地的,唯此才能結合當地的地氣和人氣,彌補多重層次的饑餓!
第一季中,面食那一集,伴隨著陜北老農近乎無爭生活的,是窯洞窗前的陽光里,一聲慵懶的貓叫;豆類那一集,米豆腐作坊的姐妹,在鏡頭前相擁而笑。到了第二季,養蜂人千萬里遷徙,為的竟是這種生活“比較自由”。從廣州流水線上,為了收玉米和修繕房屋,返回貴州老家的苗族婦女,重新換上苗裝,一絲不茍地用繁瑣程序制作飯食。而在這一集結束的時候,他們深深凝視鏡頭,或微笑,或肅穆,像是北野武電影里出現過的場面:人們凝視鏡頭,似乎要把一生交托出去。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信任才能勸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多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很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原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卻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索。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皬囊黄鹣,《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烈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到味蕾中的家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溢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協作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币晃痪W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勝利所在:真誠的看法,真實的力氣。反觀當下很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只有少了真實。什么都不遺余力,卻只有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愛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愛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將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假如滿意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侈,卻無視一般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將來,都不行能有打動人心的力氣。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化推動。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舊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受指責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知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溢細微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當展示一般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信任才能勸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當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是我所看過的中文紀錄片中最好的一部。它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自然而深邃,素來講究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了濃濃的人文關懷,處處在展現著中國的文化與哲學,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調和,剛柔相濟,重視親情、重視家庭、勤勞能干、刻苦忍耐、追求極致的中國博大精深的文明精髓之中。
《舌尖上的中國》用那細膩的畫質,優美而樸素的解說,給我們展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種美食的背后都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承載著一份傳承千年的文明。我們從那些精致、復雜的工藝中,看出普通家庭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在食品安全讓人們恐慌的時代,《舌尖上的中國》大膽以美食為名,在一位位平凡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片段中,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表達出了對普通人生活狀態的關注和尊重。
這部紀錄片,從天寒地凍的東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島,可謂是走遍中國的江南塞北,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敘述,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當觀眾在熒屏上看見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自然倍感親切,進而激發內心深深的鄉愁。
也許我們在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的嘲笑農耕民族的軟弱與保守,贊賞西方海洋文明的進取與開放。但又有哪個民族能夠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蒼的景仰,如此密切地系于一心。他們勤勞樸實,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在工業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不斷追求利益與效率,細膩而繁瑣的美食,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流傳了千年的飲食文化與特色,在工業文明面前脆弱不堪;為了生活,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與孩子,祖祖輩輩流傳的手藝,再難尋覓繼承者......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我也獻上我的真誠,用含淚的微笑,來表達我對陳曉卿和他的《舌尖上的中國》最高的敬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這天老師花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僅給了我們視覺上的沖擊,也給了我們靈魂上的沖擊!最開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誘人的食物當中,之后看下來是欽佩與勞動人民的不是當中,最后是感嘆于中華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當中!
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看著那些誘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們的興趣認真的去傾聽每道食物的神奇與誘人之處。在此片當中,它都有詳細的介紹,每道食物的具體做法,它的講述也是蠢蠢欲動。讓我們邊看邊驚嘆,甚至還留著口水。在觀看那些美食的同時,那些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透過觀看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著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筍的挖掘,那些有經驗的勞動人民就明白在什么時候挖的春筍最鮮嫩可口,明白什么地方能夠挖出春筍,挖出春筍后又該如何的保護好那些竹子的根系。明白挖出的春筍該如何保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才出現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美食。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此刻我們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片中,我也感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的習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吃。透過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這樣的習俗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雖說,在當今這個機械化的社會,自己親手和面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在那里我也期望不要讓這種文化消失,有著更多的人能夠傳承這種習俗。繁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一些錢。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挖取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長在水里的美食——藕。說到那里,我們也能夠看到大自然對于我們人類的厚愛,我也期望作為人類的我們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乃麄冃值軆缮峡吹搅怂麄兊钠D辛勞作與樸實。他們說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就感覺那些藕是透過自己的雙手挖出來的!由此可見,他們是多么質樸的人,如今的我們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卻不明白這些藕的背后有著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當我們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們都要想到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感謝他們的雙手,讓我們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雖說還只看了兩集,但是這兩集卻讓我受益匪淺!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與傳統的美食節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圍的跳動,并且不以菜系進行劃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渡嗉馍系闹袊穼κ澄飿闼丶毮伒拿枋觯瑢θ撕褪巢牡年P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僅僅是一部表現美食的紀錄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一位家在湖北、現居北京的音樂人說,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國》跟“吃”就完全沒有關系,“我對吃本來就不感興趣,平時主吃素。這部紀錄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將如何體現‘食物’這個宏大的主題,濃縮在幾集的紀錄片里。”而這種食物和人的緊密相連,也讓不少觀眾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里面傳出的陣陣鄉音,很想家!
吃是一種情懷,而看《舌尖上的中國》即是尋找情懷,寄托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從20xx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耗時之長令我們咂舌,我們可以在每一集里都讀到美食背后影藏的人的故事,每一個人物的深度挖掘,都是制作組用時間與汗水挖掘出來的,這也增加了美食的“重量”。
《舌尖上的中國》在鏡頭的運用上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在這部紀錄片里可以經?吹教貙戠R頭的運用,在展現每一鐘食物時,敘述某一個動作時,都較多的運用了特寫。并且在拍攝人時,鏡頭的放低,都體現了對自然與人的敬畏。上山下海,只要是人能夠到達、美食存在的地方,絕不吝嗇對鏡頭的使用,也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制作組的用心,屏幕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可能拍攝了幾遍甚至幾十遍,例如拍攝采蜜人上樹采蜜那一場景,真真可以是用艱辛來形容了,大山深處,安全措施也不到位,要經過多大的心理斗爭才可以克服自己恐懼呢。
解說詞和背景音樂的使用也恰到好處,隨著人心情的跌宕起伏,時而歡快,大多是在美食上桌的時候,時而沉重,很多都是在跋山涉水時,需要經歷很多困難才能得到美味時。而解說詞,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舌尖上的中國》的問世,體現了中國崛起中的某種文化自覺,反映出中國人由懵懂到清晰的文化主體性意識,這是一種由味覺記憶驅動的集體的文化認同。美食即文化,制作美食是創造文化的過程,而展現美食就是傳播文化,《舌尖上的中國》讓更多人看到了真正的美食以及被忽略的美食,使美食成了文化的美食,相信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能得到很多人關注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舌尖上的中國,我認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知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知你,怎么吃,和誰吃,在哪里吃,應當用什么樣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為數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哭的人,不是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為了他的那一句家鄉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始終很棒,你不可思議的動人,頑固,竟然都可以成為味道的形容詞,我們這才不止一次的覺得,原來,味覺也是情的來源。加上背景恒久“勾人”的男聲,畫面的質感和清楚度是一如第一季,給人身臨其境和心曠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謂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當看到為生計奔波,遠走他鄉的`國人的時候,誰沒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帶入了進去,誰沒有設身處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勝利遠遠不止是吃那么簡潔。這部超脫了紀錄片意義的紀錄片實在是給人了大于更實際的現實的震撼。雖然你知道這是擺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張淳樸的臉上的每一絲感情,都是不摻假的真實。間或的背景音還是在不斷的提示著我們,中國的現狀,雖然傷感,可是越是這樣,傳遞出的人文關懷也就越加的濃烈,不同于那些新聞里的,法制頻道里的念白,人們在這種打快樂靈和感官,專注于感受的時候,傳遞出的這樣的情懷,這樣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也更簡單勾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爸爸,你太厲害了!
“當爸爸的很能干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家鄉的味道,熟識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恒久牽絆著記憶深處的家鄉。”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示著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異樣的感動,不管腳步有多遠,心恒久都朝著家鄉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難,都要記得一種永恒的感動,家,是最最溫馨的港灣。
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不然就不會美食當前還有時間拿著手帕紙流淚。但是我是個有感情的文藝的吃貨,所以,舌尖就是這樣的,在每一個抑揚頓挫的聲調之間,把不僅僅是如何吃,更加是對于中國的酷愛,對于社會的關愛嗎,對于家鄉的思念,全部勾引出來,讓你欲罷不能,又沉醉其間。 所謂的根正苗紅,若是做到這樣,倒也真真是,不負恩澤。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能夠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就應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能夠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就應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通過對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著名紀錄片學者張同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選材具有高度的大眾性,所謂“食色性也”,不分階層、不分民族、不分年齡的人們都離不開食物,所以它能獲得最廣泛的認同,也就有了最廣泛的觀眾基礎。但是該紀錄片從文化角度探討了“吃”并不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另外,《舌尖上的中國》也是對中國勞動人民的頌歌,它所展現的是手工挖蓮藕、兩小時采竹筍、全中國只剩5人繼承的高蹺式捕魚,70多歲吉林“魚把頭”、賣黃饃饃的陜北老漢、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等。它當中并無美食大賽等等,而是講述了一道道美食制作中的傳統精良的手工藝,來歌頌勞動者的智慧與勤勞。
“鄉愁”是中國人固有的情懷,記憶會消退但味道卻永遠在味蕾中存留。食物,對中國人而言并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作用,而是對鄉愁的.一種留戀與執著,媽媽的味道是任何美食都代替不了的,而媽媽做的飯本身就是美食。它所講述的美食,就像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真真切切的故事,每年年末春初的匆匆腳步,父母為我們烹飪時的滴滴講解,還有一頓頓在不同地點時間和不同的人一起品味的三餐,這些已經不是美食,這些就是我們的生活。而如今因為在外流浪的人太多,這片子用最常見的東西勾起了人對于故鄉風物,親人朋友的回憶。片中的食物并不是吸引人的最關鍵點,重要的在于片中平淡的小事,平實的小人物,不浮華,不虛榮,不張揚,沒有一般商業片的噱頭和造勢,只有人與人之間持久存在的愛和尊重。
相比較生活節奏較快的大城市,《舌尖上的中國》所選取的素材一般都是農村的傳統美食,我們也能從中發現城市和農村生活的差異。它通過美食這個角度也是對農村生活現狀的一些展現,農村生活的慢節奏、人情味與世代傳承下來的智慧,都是中國人的財富,激起了中國人固有的文化情懷,體現了中國崛起中的某種文化自覺,它會讓世界改變對中國文化的觀察角度,凸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美食只是一個開口,它所展現的并不僅僅是中國的美食文化,它向我們呈現的是中國普通家庭的日常、中國對自然的敬重、中國人的智慧結晶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給別人,誰知道那上面能長出啥好吃的!
雖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內,但是卻直白地體現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飲食文明與其它文明共同在歷史中輪回。在東方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腸的美味,無時不刻的觸動著億萬人的神經和味蕾。
在觀看《舌尖上的中國》過程中,彈幕時不時飄過遠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學他國的學生對故鄉的思念故鄉的食物最能代表故鄉,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紹一些菜系時,也總有“這是我家鄉菜”之類的話,盛滿了對故鄉的驕傲與自豪。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遼闊的地域也帶來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著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復制,從深山到鬧市。廚房里沒有秘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肴。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渡嗉馍系闹袊芬膊恢皇且徊筷P于吃的'紀錄片。
“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正因為此,中國的飲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
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著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著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融入了飲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不需濃墨重彩,沒有鳳爪龍肝,只是幾粒浸潤汗水的米粒,在母親的手中簡單蒸煮,卻已成為異鄉的我們,在睡夢中勾起饞蟲的鄉愁。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飽含情意、和真摯的紀錄片。如果僅僅是介紹美食,那只不過是天天廚房的紀錄片版。那它拍的是什么?
就是這部能拍出此番情誼的紀錄片,它渲染著中國精彩的飲食文化,氤氳著中國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浸透著中國人勤勞堅韌的高尚品質。
舌尖上的中國,顧名思義,美食只是一種媒介,重點在“中國”二字。通過食物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我們的中國。這正是紀錄片打動人的地方。
食物,在中國,不僅僅是一種果腹的吃食,更是一種生活的儀式。
通過紀錄片中的'很多食材,在飯桌上可能只是簡簡單單的幾道菜,但它們飽含著采摘者和種植者辛勤的汗水,和生活的希望。比如說藕,通過紀錄片我才知道采集藕是十分辛苦的勞動,無法實現機械化,只能人工在淤泥中采集,并且為了賣個好價錢,要保證藕的完整。這就是我們民族骨子里的勤勞和堅韌。在艱苦的環境,我們都能去忍耐,我們都能用雙手去改變。
食物是中國家庭觀念的體現。片子中介紹了一個給村中老者祝壽的場景。人們將自己碗中最長一根面條,挑到壽星的碗中,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僅僅幾個動作,就將中國人家庭觀念中尊敬長者的態度,表現的淋淋盡致。我們沒有西方人擁抱接吻那樣熱烈情感展示,我們只是最質樸的行動,和飽含情誼的食物,寄托出我們對于家庭的尊重和延續。
食物,吸收雨露與陽光,經過人們辛勤的勞作,變成人們腹中的美食,成為我們天人合一的體現?峙率澜缟蠜]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即利用自然,又感恩自然。在西南地區的稻米梯田,人們在里面養魚養鴨,鴨吃害蟲,不用大藥,其糞便可作肥料,不用施肥。樸素的智慧,應在自然之中,既順應自然,又獲得自然的回報,時時刻刻對自然有一份敬重和敬仰。
正如第五集結尾的寫到: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這就是我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豐富復雜的地理環境也成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多種多樣的食物原材料造就了各地區各具特色的美食,我們把它叫做大自然的饋贈。然而中國人也學會了用自己的雙手勞動換取這饋贈,他們遵循著大自然的規律,打撈,采摘,挖掘,在收獲的同時也埋藏著新生,用這樣的方式迎接著下一輪的饋贈。懷著對大自然的感激,懷著對大自然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的無線依戀……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以“大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個專題全方位的將中國文化與中國飲食結合在一起,使得兩者合二為一,使人獲益匪淺。
然而,其中猶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國人對食材的靈感,創造與改進。用牛奶做成奶豆腐,配上醇香的奶豆腐,喝上一口,仿佛聽見了遠方草原上的悠長粗獷的牧歌。
就連原來簡單到極致的食材,豆腐,讓我驚訝的是,那份清寡竟然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氣質……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這讓我重新認識了豆腐這種食物,也讓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恬靜與寡欲。進而,人們從豆腐中又衍生出毛豆腐,油豆皮等等美味的食物。這便是轉化的智慧。
然而,食物的美味從某一程度上講也是時間的作品,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死敵?墒侵腔鄣娜藗儎撛斐鲲L干,腌臘,糟醉和煙熏這樣的方法,讓鮮食相比更加有風味的美味。它們便是時間的產物。然而,我從中也學到了中華民族對世道人心的一種感悟。我想時間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與故鄉,親情,堅忍深深融合在一起,紀錄片中的一句話覺得說的特別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讓我們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廚房是創造美食奇跡的`載體,沒有人會想到各種或精致,或樸素,或咸,或淡,或酸或辣的食物都是從那一方小小的隔間里制作出來。然而,這樣的藝術品并不僅僅是調料食材的簡單搭配,而是制作者內心情感的宣泄與對用餐者的深深祝福吧。然而我也想用紀錄片本集結尾當做這段的結尾:“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因為土地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人與食物,人與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大整體,人依靠食物獲取身體上的康健,依靠文化獲取精神上的康健,而食物呢?又依靠著人的創造力煥發出極致的價值,文化靠著人的傳承一直經久不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得不說,二者中和起來真正形成了一個國家的質感與內涵,也使一個國家真正做到了內外兼修。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所想達到真正效果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這段時間,觀看了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情景讓我非常感動,在大流口水的同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有如下的體會:
一、紀錄片里面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現,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泛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里才有浸透著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里,不能在肚子里。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靈感的`轉化
我是陜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陜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
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過加工可以轉化為豆腐,大米經過發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化為美好和幸福。
三、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嘗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后我們發現我們心里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里的凈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ji,里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鑒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與事,無不散發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3
今天老師花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給了我們視覺上的沖擊,也給了我們靈魂上的沖擊!最開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誘人的食物當中,接著看下來是欽佩與勞動人民的不是當中,最后是感嘆于中華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當中!
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看著那些誘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們的興趣認真的去傾聽每道食物的神奇與誘人之處。在此片當中,它都有詳細的介紹,每道食物的具體做法,它的講述也是蠢蠢欲動。讓我們邊看邊驚嘆,甚至還留著口水。在觀看那些美食的同時,那些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過觀看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著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筍的挖掘,那些有經驗的勞動人民就知道在什么時候挖的春筍最鮮嫩可口,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挖出春筍,挖出春筍后又該如何的保護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筍該如何保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才出現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美食。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片中,我也感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的習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吃。通過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這樣的'習俗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雖說,在當今這個機械化的社會,自己親手和面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在這里我也希望不要讓這種文化消失,有著更多的人可以傳承這種習俗。繁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一些錢。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挖取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長在水里的美食——藕。說到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對于我們人類的厚愛,我也希望作為人類的我們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乃麄冃值軆缮峡吹搅怂麄兊钠D辛勞作與樸實。他們說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就感覺那些藕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挖出來的!由此可見,他們是多么質樸的人,如今的我們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卻不知道這些藕的背后有著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當我們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們都要想到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感謝他們的雙手,讓我們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雖說還只看了兩集,但是這兩集卻讓我受益匪淺!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4
其實每看完一集后,靜心回想一下內容,總會羞愧難當!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是不經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后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嘗鮑魚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其實能夠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誤把電視,干凈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把這種俘虜還當作是一種享受。現在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在農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從農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根深的泥土意味著什么。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去農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知道鄰里的熱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樸嗎,我們還可以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提出的質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己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笔前。覀兩踔翏仐壛损B育我們千年的土地。鋼鐵怪獸的'牢籠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己本來的面貌。
一個懷揣設計大師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嘗試去尋找答案。
全劇的結尾說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看著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嚯y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獲更是一種喜悅,是自然的禮物。
最后一集的張桂春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生活在高樓大廈中我們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嗎。自然總是無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懷抱,他必然會敞開她的胸懷給你最溫暖的擁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寫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土地是母親的話,那么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里是一顆溫柔而善良的心!蔽覀兊难}里流淌著這樣性格,只要我們愿意去拾回,就會有屬于我們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勵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
憑著各大網站和網友們的強勢推薦,我也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這部極具美感的紀錄片。伴隨著色澤圓潤的畫面,一段段故事也隨著鏡頭偏轉娓娓道來。倘若不看標題,你些許會認為這是一檔旅游節目,美麗的山川,充滿人文氣息的旁白,無知無覺中便將你引向寬廣中國的某個細微之地,大美山川,一方水土下造就的子民,以他們獨特的方式與自然結合,為了生存與天相爭,同樣也是為了生存他們竭力保護這片土地、菏澤、山川。
這是一部人文氣息十分濃厚的紀錄片,這也使它區別于傳統飲食節目快餐文化。影片把觀眾帶入一種經驗的體驗,結合民風俗韻,或是上山采摘、下河捕魚亦或大海遠行。記錄的是一種最純碎的生存狀態,取食材之出處,經過經驗的加工,讓每道野味見證大自然與人類最親密的接觸。
這同樣也是一部馥郁濃香的自然哲學饕餮,你會體味到在不同環境中,人們如何學會適應自然,廣闊天地間,工業文明的轟鳴突然銷聲匿跡,最原始的人力勞作才賦予這些勞作者生的希望。反思現代社會的急功近利、浮躁喧嘩,我們本以為脫離了那看似骯臟的土地,便容易產生一種妄念,正是這種虛幻,才使得我們借助現代工具,無限制的開發自然,竭澤而漁。終有一日,我們才會幡然醒悟脫離開鋼筋水泥、高樓大廈,什么才是我們真正的根基。從影片可以看出,西方的環保理念并不比我們早,但真正做起來,我們便相差甚多。舉例來說,你在歐美會看到最純潔、最干凈的自然,在瑞士河流清澈見底,瑞士人為了保護河流,連雨水都要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再匯入河中。影片透露著天人合一、萬物共生的自然哲學,也希望借助這份對生命感動,喚醒人們自心底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有人說看了此片發現自己更愛的家鄉了,也有人因為它愛上了別人的家鄉,總之,它會通過每個人的味蕾,喚起每個中國人內心,濃濃的鄉土情懷。中國很大,但中國的城市往往千城一面,僅存的幾點區別的就是那巷子里飄散出的、還未泯滅的鄉土氣息。前不久,遇到一個驢友,要游覽我的家鄉,當我還在向他解釋這條街道破舊的原因時,他www.說他所要尋找的`就是這樣的街道,最原生態、最市井的,那樣才能找到這個城市的味道。另外,每個人味蕾中總有種味道一息尚存、揮之不去,可能是母親的味道也可能是愛人的味道。因為,飯,盛滿了愛,那個愛你的人把她的心思也一同融入其中,你出門在外久久未歸,還是那個愛你的人為你留著那口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見面常說,吃好了嗎?吃好了,便身強力壯;吃好了,便心寬體胖。
一部紀錄片,記錄著的是悠久回憶,同樣讓我們借古明今。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05-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6篇06-09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1-2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2-0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13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02-04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12-07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薦】12-03
【薦】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