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觀后感>《百家講壇》觀后感
《百家講壇》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2-09-26 08:03:30
  • 相關推薦
《百家講壇》觀后感9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百家講壇》觀后感1

  我們班一起看的這個節目,感覺相當精彩。因為《百家講壇》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節目,在這里,教授們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的演講,常常使我們在快樂中收獲知識。

  以前我看過了《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片,是《跟司馬懿學管理》,主講是趙玉平。其中的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這個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別人看了這個故事,都只為諸葛亮的機智勇敢而稱贊不已,但誰會想到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一個特點——謹慎。他是因為害怕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萬大軍,被僅僅擁有兩千余人給嚇走了。這足以看出司馬懿的謹慎,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去冒險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領死工資過日子,積攢下來的錢,要么存銀行,要么買國債,連房子有時都怕貶值不敢買。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資的人,這種人占社會的小部分,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搏一搏,這種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舉成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這種人是敢于冒險的。司馬懿就是現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當他聽說諸葛亮的實際兵力時,就像一個不肯投資的小市民,當聽說自己不肯投資的東西現在能夠賺一大筆錢一樣,腸子都悔青了。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忍耐!度龂萘x》里的故事是這樣的: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出戰,于是便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的部下紛紛要求出戰,可是司馬懿卻忍住了,一直等到諸葛亮死,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調兵攻擊。同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司馬懿是個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縮。,有時能有大丈夫的氣概,有時又能給人裝孫子,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這種人,用“心狠手辣”來形容毫不為過,可正是這種像司馬懿一樣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當今社會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講壇》觀后感2

  近幾年,歷史似乎突然火了起來,打開電視是循環播放的百家講壇以及各種歷史揭秘節目。走進書店,又是滿滿的各朝"那些事兒"和一本書讀懂各代史。

  在百家講壇剛剛興起的那幾年,不得不承認,確實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講師,像是閻崇年、易中天、劉心武等等。他們屬于有自己專攻的領域,對自己的學術范疇有著深入的研究。例如劉心武,作為在當代紅學研究中有一定地位的學者,通過對自己研究成果以及周汝昌先生等等大家研究進行綜合,取其精華,去除糟粕,將復雜的紅學內容用簡潔易懂的語言介紹給大眾,一時引發了再讀紅樓夢的熱潮,可以算是相當成功的。

  而到現在,百家講壇的講師越來越多,講述內容越來越雜,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所謂學者,都試圖通過這一平臺來成名成功。上百家講壇,然后出書,巡講,似乎成了一大批人"成名"的固定套路。上過節目,總有人會買賬。而就他們本身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水平并不過硬,在講述歷史時,更是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很容易對觀眾產生誤導。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出發點很好,但如果不能保證高質量的節目,結果難免適得其反。

  同樣的還有如今泛濫成災的歷史書。假期去書店,走到歷史書的`一架,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速食"類書,像什么"一本書讀懂中國史"、"一本書讀懂近代史",而真正大家大作,都被淹沒在它們之中。當然不排除有些書確實不錯,這種類型也確實迎合了當代人的"快"心理,可是仔細想想,幾千年的歷史,豈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能夠敘述完全的?這樣

  的文化泛濫,只會給人們造成越來越多的錯誤引導。

  我面對前輩們窮盡一生的研究成果,崇敬非常,而面對如今這看似紅火的歷史熱,卻有一絲擔憂。很多歷史院校招收的學生數量已經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而快餐歷史再發展下去,會不會越來越沒有人愿意投身歷史研究?會不會在大眾看來,歷史學是個多余的存在,研究者多年的汗水付出,純屬吃飽了撐的?細思恐極。

《百家講壇》觀后感3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边@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辟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了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于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并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跡,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胺贂本蛻侵阜贌洉,“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后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明白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4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边@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辟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了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于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并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跡,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胺贂睉撌侵阜贌洉,“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后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5

  今天,我觀看了《百家講壇》的王立群讀史記的秦始皇系列。我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許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秦國的祖先秦穆公開始,就一直在發動對外戰爭以及與六國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輔佐下確定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秦國在向西擴張勢力的同時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蘇秦的“連橫”(蘇秦起初以“連橫”游說秦,但秦沒接受,后以“合縱散橫”對付秦)對付秦國的方法傳入秦國后,令秦國束手無策,最后,由張儀出謀劃策確立了“遠交近攻”的長遠戰略方針,在戰國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賈聯合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大計,并且這個大計與韓非之死密切相關,制定出“軍事”“金錢”雙管齊下的總攻略。用武力占領城市,用金錢收買他國重臣。秦王用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將六國統一了。

  我覺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統一天下離不開一群精忠報國的文武大丞和謀士,王翦父子是戰國中赫赫有名的兩員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們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會一些謀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戰國七雄中的五國都是被他們消滅,白起、張儀、百里奚、蹇叔、呂不韋、李斯等都是精忠報國的,為了祖國而不停奮斗精神的人。這讓我想起我們偉大的子弟兵—解放軍,正是他們保家衛國,抗洪行動圓滿成功,抗震救災行動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們在那廢墟中搶救出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在抗震救災行動中人民解放軍不顧地勢的險惡,天氣的惡劣,盡自己最快的速度抵達了難區。到達了災區,也要日夜不停地移開沉重的石頭,救出傷員,直到雙手磨出了血,腿腳筋疲力盡,仍堅持在第一線,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實,《百家講壇》講的事實上是人性,讓我們從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樣做一個更好,更完美,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這個社會懂得如何報國,如何關愛社會、集體和他人,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戰爭,而是和平與美好!

《百家講壇》觀后感6

  很多人只把《開講啦》《中華好詩詞》《百家講壇》等節目當做普通的綜藝節目來尋找樂趣,但我并不認同他們的看法。此時,節目中蘊含的道理往往被人忽略,我覺得我應該重申制作這些節目的意義。

  《開講啦》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每期節目由一位名人傾情演講,與十位新銳青年代表進行交流對話,300位大學生作為觀眾現場分享這場有思考,有疑問,有價值觀,有鋒芒的思想碰撞.這是中國最具青年公益的節目,也是一場溫暖畢業生心靈的`演講.

  而節目《百家講壇》也讓人深受啟發。于丹的《莊子》心得,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同學,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并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后的學生的成績,那么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

  《中華好詩詞》也讓人明白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但試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識,有多少人是主動的因為熱愛而去接觸、背誦和運用,更多的是因為要考試,要爭高分而去學習、背誦,根本就無所謂的運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倘若我們現代人再繼續以這種應試狀態去接觸瑰寶,我想過不了多久,悠久的詩詞文化將會丟失,中國傳統文化將變得一片空白。在此,我只希望人們能明白制作節目的意義,那些娛樂節目并不是簡單的供人消遣,它的背后定有其深意。

《百家講壇》觀后感7

  利用這個假期,我觀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欄目。而這次的《百家講壇》是講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11歲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21歲就藩北平,40歲發動“靖難之役”,43歲登上皇位。這樣的成就看起來是很偉大的,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皇位得來是經過了千難萬險。

  朱棣原本可以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為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為由,發生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奮戰,終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而這豐功偉業背后蘊含著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不過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队罉反蟮洹返淖珜懸舱f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的場面可想而知。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讓現代人了解自己。其實,人是雙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壞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人。

《百家講壇》觀后感8

  下午,我們在老師的推薦下觀看了于丹教授講述的《論語——天地人之道》,我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論語》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此而無比強大,所以現在人們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這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們要時刻記住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人對自然萬物,應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覺得視頻中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評估二十一世紀一個國家是否富強,不僅僅用國民生產總值GDP來評估,還應該用這個國家的百姓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也就是GNH。

  我國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曾經參加過一次國際調查,數據顯示,當時我們的.國民幸福指數只有64%左右。91年再次參加調查,升到了73%左右,而96年又下跌到了68%。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這些數據說明,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就有可能遭遇更為復雜的心理困惑。用教授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一次子貢問孔子:“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孔子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字,大約就是‘恕’字吧!”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寬恕他人。比如我們有很多時候,本來已經過去的一件事情,而我們還是不斷的自我咀嚼,然后一次一次再受傷害,其實該放下時且放下反而更好,因為你寬容別人,就是給自己留下一片天空。你的胸懷越大,很多事情也就越小。

  這節課我收獲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那對生活更高層次的理解。

《百家講壇》觀后感9

  今天看的是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的《三字經》———古代兒童的啟蒙教育讀本。講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學習道理。淺顯有趣。兒時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對錯,應該與不應該,都是那么的顯而易見。好人與壞與就像小白兔與大灰狼般無可爭議。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運動。那時的未來就像1+1=2那么簡單。就算看不見,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積極向上,未來一定是伴著鮮花有綠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來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層。蕓蕓眾生,與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風景,從眼眼到心靈都麻木了。心中已沒有白與黑,而取代的是灰,數不盡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藍,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讓人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東西。做人做的真是夠久了,需要放棄一切觀念,從最初的出發點,重新審視自己。

  三字經講到,“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則,意思是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生活的太久,會忘記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經,然后再回頭想想。撇開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貴的東西,為什么會蒙塵?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皇帝的'新裝一樣的故事里,真理遠離了生活,而我也隨風飄浮。

  太久沒有讀書了,太久沒有審視自己,聽到了三字經的故事,兒時的感覺又來了,于是重新認識自己。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來。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為了自己,決不改變自己,

  在這個世道上,已再無偶像,道貌岸然的他們已像炭一樣沉下去,熄滅一盞又一盞我的燈。但是我還是保留那雙期待和尋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僅僅是可以從始至終,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講壇》觀后感】相關文章:

百家講壇的觀后感07-27

百家講壇觀后感.11-15

百家講壇觀后感04-21

《百家講壇》觀后感05-28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8-20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3-21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9-19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8-17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11-16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中文字视频 | 亚洲男人天堂视频在线 | 一本到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 三级国产精品伦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婷婷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