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觀后感>《人世間》觀后感
《人世間》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6-28 07:30:36
  • 相關推薦
《人世間》觀后感(15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世間》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世間》觀后感1

  大家想想,有多少人能夠一如往初?很多人在起初的時候確實抱著感恩之心對待別人,但是時間長了,他就會慢慢忘記自己的初心,于是產生了抱怨,進而內心開始不平衡,開始計較、生氣,一直與人翻臉。

  而鄭娟呢?她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最初的想法,即便成為這個家里的“頂梁柱”,也沒有恃寵而驕,依然默默地支撐著這個家。

  不忘初心,常懷感恩,讓鄭娟沒有抱怨,只有付出,內心也一直坦然。

  鄭娟的幸福,還在于她懂得知足常樂。

  周家三個孩子,周秉義讀北大,媳婦冬梅還是高官之女;周蓉讀北大,嫁的人是著名的詩人;他們兄妹倆在外人面前風風光光,而秉昆和自己則被人看不起。面對這樣的“不平等”,她從來不計較,而是靜靜守護著自己的小幸福。

  她幫助秉昆賣煙酒,賺了錢,給每個人添置了禮物,她高興地說:花自己賺的錢的感覺真好。

  過年,周志剛帶著大家去拜年,別人都稱贊他的'大兒子和女兒,但是她內心沒有不平衡,反而找個機會跟秉昆回來一起做飯。

  其實,人的痛苦,往往來源于比較。就拿周秉昆的六小君子來說,一開始大家起步都差不多,所以能夠開開心心一起玩,可是后面隨著喬春燕的升遷、川和呂陽考上大學,大家的差距就越來越大,所以有些人就感覺不再幸福。

  比如吳倩,當她看到喬春燕住樓房,而自己一家八口窩在兩間毛坯房的時候,她內心是不平衡的。

  但是鄭娟卻不會。不管大哥和周蓉活得如何風光和幸福,她都不去羨慕,更不會嫉妒,而是想辦法經營好自己的小日子。

  也正是她這份知足常樂,才讓秉昆有了底氣去辭職創業,他們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知足,才能讓你靜下心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路。而嫉妒只會讓你失去方向,不知所措。

《人世間》觀后感2

  《人世間》里寫“情”也非常到位。周秉昆與鄭娟之間的愛情,是在一個“禁忌”的環境下產生的,但他們用漫長的幾年時間,慢慢地與所謂的“禁忌”對抗,展示了“情”的那種力量。劇中有鄭娟主動逼迫周秉昆承認喜歡她的一幕寫得非常動人,“人想人,想死人”,簡單的六個字,概括了愛情濃度到達一個沸點時的激烈狀態,這樣的“情”,是水滴石穿式的',它讓人無比相信,在巨石縫隙里長出的大樹,一定能抗住所有的風雨,并且一直枝繁葉茂下去。

  周蓉因為喜歡馮化成的詩歌,而與家人不辭而別,追隨詩人到了貴州深山;喬春燕因為喜歡曹德寶(張瑞涵飾)吹口琴,出了個鬼點子把自己嫁給了他;周秉義(辛柏青飾)與郝冬梅(隋俊波飾)在復雜環境里共同進退……這些人物與情節,有著“父母愛情”的簡單與浪漫,也有著精神至上的純潔與強大。這樣的情感描寫,是清新的,為《人世間》這一厚重的題材,注入了諸多輕盈,所以這部劇在大多數篇幅里并無沉重之感,明亮與溫暖,感激與相信,成為它的主旋律。

  《人世間》是需要感受與沉浸的,這一點,倍速觀看無疑會丟掉許多值得品味與體會的東西。相反,如果能夠慢一些,以每天一集的速度觀看,或更能體會歲月與時光的滋味,覺察到伴隨著等待一起到來的期冀與愉悅。

  現在可以基本認定,《人世間》是嚴肅純文學作品進行影視轉化的又一成功代表作。它在原創性、創新改編、價值觀輸出等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可以被應用于其它大部頭純文學作品的改編身上。

《人世間》觀后感3

  其實,周秉昆這樣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鮮見。

  在我的同齡人中,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正如老話所說,十個指頭有長短,孩子的能力也不會絕對相同。

  能力強一點的,大多都在外面打拼,一年到頭,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并不多;如果家里有念書念出來吃了公家飯的,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工作上,等到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之后,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就更少了。

  相反,那個念書不好,能力不好,只好留守在家的孩子,反倒成了陪伴父母最多的人,也是對父母盡孝最多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能力強的,念書念得多的,也是父母花費精力最多的,偏偏這些父母付出最多的孩子,沒有時間好好照顧父母,反倒是那些不被偏愛的孩子,反倒成了對父母回報最多的人。

  當然,不是那些在外打拼的孩子不想好好照顧父母,老家也有很多年輕人發達了之后,把自己的父母接進了城,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們的父母要么因為不喜歡城里的生活,要么受不了獨自待在家里的孤寂,紛紛又回到了農村。

  這個時候他們會發現,那個留守在家的孩子,才能給他們最想要的生活,也才能給他們更多的陪伴。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趕上父母生病啥的,等那些在外面的孩子趕回來的時候,留守在家的孩子,早就把父母送到了醫院。

  當然,還有更壞的情況,很多父母臨終的時候,都沒辦法見到自己最想見到的那個孩子。

《人世間》觀后感4

  今天看了《人世間》第五集買肉那一段,好真實啊!四毛八分一斤的豬肉那應該是哪一年呢?你們知道嗎?哦,恐怕要我媽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結婚以前,豬肉賣多少錢一斤我還真不知道,因為還太小。主要是我從小不會當家不會管錢,對錢沒概念。保姆走了以后父母把買菜的大權直接交給大妹也不交給我,我一點都不冤。

  不過半夜排隊買豬肉,買豬板油我參與過。印象中夏天有過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兩次吧?保姆帶著我或者妹妹去9貿易公司”賣肉的地方排隊。

  夏天有人支個門板或者竹涼板,再搬兩條長凳,就睡在賣肉的地方,哪管蚊蟲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還能弄個小木炭缽子,里面放幾塊燃著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凍著跺腳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開始早早排隊,買豬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懸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后面的就只能碰運氣了,所以不少人只放個破籃子在那排著。不等賣肉的來開鋪門,排隊的人們早已你擠我我擠你的干上了,等到屠夫師傅一到那就看誰家好本事。我也不記得個子矮小的張姨,怎么就有那能耐湊上去買到豬板油?

  那時候我們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還不是錢,畢竟父母工資還算可以。但我們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資,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錢也買不著啊!

  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看了這樣的情節能想象得到嗎?當年缺吃到何種程度。電視里周媽媽跟秉昆吃的那饃饃,比我們當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饅頭從來就沒吃飽過。所以看了《人世間》以后,你們要理解,父母為什么會那么舍不得。

《人世間》觀后感5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里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里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后呼應的戲劇“扣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后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為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布滿繭子的手,瞧見了干干凈凈、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后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么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念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為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里,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斗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眾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里周家眾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注腳。

《人世間》觀后感6

  央視一套開年大戲《人世間》自開播以來收視、口碑一路高歌,劇中周家三代人沉浮消長的人生經歷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好故事搭配真演技,讓《人世間》登頂春節假期期間毫無疑問的“話題王”。劇中,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物引發觀眾熱議,除了串聯全劇的周家三子,很多甘當“綠葉”的老戲骨更是吊起了大家追劇的熱情,很多老戲骨參演的戲份都成就了該劇的名場面。

  最新播出的劇情中讓觀眾拍手叫絕的就是曲秀貞和周秉昆在湖邊談話、抽煙、跳自行車的兩段戲了,這對“忘年交”制造了又一名場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曲秀貞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張凱麗,從《渴望》里的慧芳被家喻戶曉以后,張凱麗演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不過演女干部卻是少有的一次,也是讓我感到驚艷的一次。

  曲書記是位老革命、老干部,性格鮮明,在大是大非面前鐵面無私,但看似不講情面內心卻滿是柔情,尤其是對待周秉昆為首的醬油廠“六小君子”,更是展現出領導的氣場、長輩的善意、母親般的關懷。這樣一個角色不僅難以駕馭,在影視劇中也很少有參考。以往年代劇中,女性干部的身影本就不多,像曲秀貞這樣性格鮮明的更是少之又少。播出以來,曲秀貞與周秉昆的“忘年交”,也成了該劇在愛情、親情外的一大看點,曲書記金句頻出,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感情惹得屏幕之外的網友紛紛表示羨慕不已。

《人世間》觀后感7

  《人世間》中,周蓉和鄭娟,完全應驗了那句老話,那就是同人不同命。

  差不多的年紀,也差不多的漂亮,但實際的生活,以及成長歷程,那是千差萬別的。

  周蓉,是老周家唯一的女兒。

  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街道辦干部。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長得漂亮,又有一些才情。

  雖然出生在光字片,但“物以稀為貴”,周蓉這樣的女孩,是被胡同其他孩子“捧”著長大的。

  說一句胡同里的'小公主,那也是不過分的。在外面受寵,在家里就更不用說了。

  作為家里唯一的女兒,又是一個極為漂亮、聰明的女兒,從小受到的寵愛,委實叫人羨慕。

  在劇里,年幼的周蓉喜歡讀書,周父當即就承諾,即便砸鍋賣鐵,也要供她上學。

  原著里,周蓉為了愛情,瞞著父母離家出走,遠走貴州下鄉。周父一時難以接受,直接就打了周秉昆一耳光。

  埋怨他沒有照顧好姐姐。

  為了閨女,就拿無辜的小兒子出氣,這份寵愛可見一斑。

  對女兒的離家出走,周家兩位父母嘴上說著埋怨,可心里卻操心得不行。

  尤其是周父,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可他愣是把這次珍貴的機會,用來去貴州看女兒。彎彎曲曲的山路,顛簸的長途車。

  就這樣,他還背了一簍子面粉。

  沉甸甸的,都是牽掛。

  如果說周蓉的命,那是泡在蜜罐子里的。而鄭娟,就是泡在苦水、臭水里的。

  從小就被親生父母拋棄,被年邁的養母收養。跟著她一塊被收養的,還有一個瞎眼的弟弟鄭光明。

  住在城市里最破落的地方。

  和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養母、弟弟相依為命。家里苦得,可以讓周秉昆深深被震撼。

  在其他孩子可以同父母撒嬌的年紀,鄭娟卻早早的扛起了家的責任。

《人世間》觀后感8

  最近更新的《人世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說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只好讓秘書去代為拜訪,因為秘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第二是周志剛帶著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大學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一直為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為嫉妒,說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為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大學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試想想,如果不是周秉昆一直在家里撐著,沒有鄭娟全心全意照顧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按照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大學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于這個說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里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代,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說句實話,如果沒有老三兩口子一直在家撐著,也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一定,畢竟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一個大家庭里,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人世間》觀后感9

  《人世間》的故事打動了無數觀眾。它表現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的悲與喜,描摹著現實生活的苦與樂。

  周秉昆——本劇主角,一個不斷掙扎于生活洪流中的男人。生活的巨浪一下又一下的拍倒他,可他總能一次又一次的掙扎著站起,不向生活屈服。他不苦嗎?苦。但生活的苦并沒有壓倒他,反倒使他愈挫愈勇,在不斷變遷的人世間夾縫中生存。

  在得知自己的新家要被收回時,他不得不回到早已借給國慶一家居住的老屋。他提著罐頭和水果滿懷歉意的來到老屋前,迎接他的不是曾經家的`溫馨,而是來自國慶妻子的不解。他無法做出其他選擇,生活的難與苦逼著他,他只能咽在肚里。走進監獄的那個瞬間,他幾乎失去了一切,但走出監獄的那個早上,陽光明媚,他又重拾了信心。他為了家里的生計,和朋友們創立了搬家隊。一個個重物往身上一壓,像生活的重擔,又沉了幾分。汗水浸濕了他的前襟,那是與苦難斗爭的戰利品。

  在《人世間》,品人世,觀世人。劇中表現出來的生活的場景,是當時社會的寫照。同處于人世間的人們和周秉昆一樣,扛著生活的壓力,在人潮里沉浮,在時代中拼搏。是什么支撐著他們這樣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倒下,是家人的期盼?朋友的鼓勵?或許是,也不是。喜怒哀樂是生活的本質,他們品嘗著生活的苦澀,回味著苦后的甘甜。苦的時候,咽了,就不苦了。

  我不禁想到周秉昆的話:“覺得苦嗎?苦的話,嚼嚼咽了。”生活本就是苦與樂交織的,當苦難來臨時,我們也要像他們一樣不逃避,不退縮,迎難而上,因為苦后定有甘甜。我想這就是《人世間》想要告訴我們的,努力品味生活的真諦,盡情品嘗苦后的甘甜。

《人世間》觀后感10

  父親經常跟我念叨說,培養孩子這件事,真的很沒道理——

  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出來,可是孩子要奔赴自己的生活,根本沒辦法留在父母身邊,身為父母,除了名聲好聽之外,好像什么都沒有。

  可是遇到孩子“沒出息”的,等到孩子成年之后,雖然面子上看起來不好看,但是等到父母年老之后,卻是最不看好的孩子一直陪在身邊。

  幾年來,老家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家老人生病了,是家里沒工作的小兒子一直在照顧,一直等到老人快不行的時候,另外幾個孩子才趕回來,等到他們回家之后,都對小弟弟挑三揀四。

  等到把老人送上山之后,小弟弟再也忍不住了,質問他的哥哥姐姐老人生病的時候他們在哪兒,一年到頭來就回家呆一兩天,根本配不上父母為他們花的精力。

  好在他們兄妹感情還算比較好,雖然鬧了一些不愉快,后來他們還是把話說開了,并沒有鬧出更多的齷齪。

  只是父母不在了,那幾個在外的兄弟姐妹,回老家的次數也就更少了。

  至于,清明節掃墓之類的事情,大多也都是留守在家的那個孩子在做。

  也許,正如老話所說的那樣,如果孩子有出息,我們就是在為國家培養孩子,如果孩子“沒出息”,我們就是在為自己培養孩子。

  有能力的`在外盡忠,能力差的在家盡孝,這樣明確地分工,倒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希望那些在外盡忠的孩子,可以多回家看看父母,那些在家盡孝的孩子,也需要擁有自己的事業,讓自己和父母都過得好一些。

《人世間》觀后感11

  《人世間》就是從家寫起,一張“全家福”之后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張“全家福”,周家兄妹無論身在何方,都牽掛著這個家,也被這個家系念著,家是根。過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團圓,那是血液里帶來的情感歸屬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濃烈。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當然,家里也有性格沖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于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筑新巢,蛻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為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世間》里的各色人等,在時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甚至有的人早早殞命。

  人世間,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像周秉昆那樣,坎坷不斷,磕磕絆絆,但無論如何,人總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扎扎實實的腳步,兢兢業業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啟示的人生坐標和目標。

《人世間》觀后感12

  周秉義自不必說,上山下鄉的政策實施之前,他就已經被兵團給錄取了。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周秉昆和周蓉姐弟倆必須留一個在家里,按照周志剛夫婦的計劃,是打算把周蓉留在家里的,但是沒想到周蓉為了追求愛情,不管不顧地跑去了貴州,把整個家都扔給了周媽媽和周秉昆。

  當然,那時候的周蓉應該不會想到后來的事情。

  這些年來,一直是周秉昆在家里,雖然比哥哥姐姐少吃了一些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受累最多的——

  周秉義在兵團,因為有才華的緣故,一直比較受重要,如果不是為了郝冬梅,可能他早就成了軍區領導了;周蓉在貴州,雖然遠離了家鄉,但是做一名鄉村教師,倒也不算太累。

  畢竟,那時候的`老師,只要教好書就夠了。

  反觀周秉昆,作為兄妹三人中讀書最少的一個,先是在木材加工廠上班,從事體力勞動,后來去了醬油廠,又被分配到了出渣車間,干的還是體力活。

  最為重要的,周秉義可以和郝冬梅出雙入對,周蓉可以和馮化成相親相愛,反倒是周秉昆和鄭娟,明明彼此相愛,卻不得不地下戀。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家里就只剩他一個孩子,遇到家里的苦活累活,也只有他去干,周秉義和周蓉就算再擔心家里,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那時候的周蓉,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愛情和愛人的詩歌,未必會操心家里的事情。

  所以,相比而言,周秉昆吃的苦要比哥哥姐姐多。

《人世間》觀后感13

  電視劇開篇,帶著史詩感的俯瞰鏡頭切入了1969年東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親去西南“大三線”,長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都要“上山下鄉”,只留母親和小兒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隨周秉昆的視角,隨他走進木材廠、醬油廠、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邊事。

  主創花了大力氣營造準確的時代風貌。畫面掃過林海雪原、國企車床、集體林場、國營飯店……大工業時代東北的冷冽粗糲撲面而來。鏡頭一推入“平民窩子”光字片,則是另一種氣息。屋檐疊著屋檐,街道變窄成了巷。外人會迷路的光字片里,從院角的雞籠、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頭、門簾、鍋碗瓢盆,都透著濃濃煙火氣。但對《人世間》而言,物理層面的講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讓長輩憶往昔、年輕人知過去的,不止于嚴絲合縫的視覺符號,而是綿密的服務于人的細節。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視聽細節,對上了觀眾心里對年代和人的認知,讓“我們”代入了他們的情感和命運。

  描畫親情,細節時而詼諧。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勝在本分孝順。母親不識字,他理所當然擔下讀信、寫信的`任務。母親大晚上興起要給父親寫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還是鉆出被窩拿起紙筆,順帶還跟母親撒個嬌,求她給自己織條新毛褲。小兒子身上緊繃繃的,正是姐姐穿過的毛褲。父親寄來長長家書,整整十頁,周秉昆慢條斯理地讀,一邊揣摩父親潛臺詞,夾敘夾議的節奏急壞了等下文的母親。母子溫情、家人的牽掛,悉數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讀與聽。后來,周秉昆同父親慪氣,鄭娟接過紙筆,牽起父子間東北與西南的往來。一樣是寫信,多了分傳統中國式父子關系的欲語還休。

《人世間》觀后感14

  《人間世》是最近好評度極高的一部作品,講述了醫患之間發生的故事。本片以獨特的視角,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個與以往認知不同的醫患故事。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性,《人間世》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

  片中拍攝和記錄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變化,病患家屬的擔心焦慮,醫護人員的細致入微。讓觀眾通過自己的.視角來感受片中人物所發生和經歷過的事,帶入自身的理解,從而得到與以往不同的對生命的認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態。生是一個生命的起點,死則是終點。沒有人想輕易走入終點,更何況是斷送他人的終點。在《人間世》第三集中,一個孩子的父母決定簽下自愿放棄治療通知書。腦死亡,基本上已經宣告了這個人走到了終點。但他的心臟仍在跳動,人們就不愿承認這個已經在懸崖邊的事實。孩子的父母在這個時候該是最絕望和無助的,他們面對病床上年輕的骨肉,無法割舍,悲痛得無法自己。但總會走到終點,誰都無力回天。父母在萬般不忍之下簽下放棄治療書,并將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獻。這是讓常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一點。為什么要簽下通知書?為什么不讓孩子在終點完整的歸去?這個孩子已經腦死亡,再讓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過是多讓心臟跳動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讓這鮮活跳動的心臟幫助他人重獲新生。這對父母的決定救治到了四條人命,讓兩個人重見光明。這個捐獻者和他的父母無疑是偉大的,讓人心生敬佩。

  人世間無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臨病痛和死亡的時候才是最無助的。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關注的都是金錢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現問題時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人生在世,生而為人。人縱有七情六欲,但終避不過一死。所以我說,人活在世,生大于天。

《人世間》觀后感15

  最近,電視劇《人世間》正在熱播,而我一集也沒看,我選擇了聽書。聽書,是為了比電視劇更精細的掌握這篇巨著的細節。是比讀書更充分利用時間的方式。

  今天,在周秉義去世的遺憾里,在周秉昆和鄭娟的憧憬中,我結束了全書136集的收聽。

  長篇小說《人世間》記錄的上世紀東北城市貧民區“光字片”里,以城市小人物作為視角展現50年來百姓生活畫卷的故事。故事從個人命運到家庭關系,從柴米油鹽到人情世故,無不寫滿了底層平民在生活中的.苦難和遺憾。同時,也寫出了一代人的奮斗、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更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善良正直、有情有義、堅韌擔當的中國人形象。

  聽書聽到了最后,有些過不去的怨恨最終都放下了,曾經耿耿于懷的心結也得以釋懷。精明世故的人終于醒悟,在失去后懂得了珍惜。而周秉義,周秉昆,周榕,蔡曉光,鄭娟,春燕兒,國慶,敢超,周楠周聰弟兄倆……他們都是書中平凡的人物,也是,現實中每一個平凡的我們。

  梁曉聲曾經說過“自己是最不喜歡出書的人”,然而他的這部巨著卻在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讀罷這部作品,想法很多,感慨很多,皆因為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回憶和時代的進程。我認為堪與路遙的著作《平凡的世界》媲美。

  有句話說:當你實在熬不下去的時候,就讀讀余華的《活著》。我讀過,但還沒到熬不下去的時候,余外收獲的且是滿滿的動力。這里不針對某一部作品,是泛指!

  弱者習慣于依賴,強者鞭撻自己成長。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會淚流滿面,有時,發現自己也很厲害,勇敢地走了很長的路,做了很多的事,面對過很多復雜的人……

  在讀書中感動自己!

  在生活中歷練自己!

【《人世間》觀后感】相關文章:

《人世間》觀后感11-19

《人世間》的觀后感12-13

人世間觀后感08-29

《人世間》觀后感15篇12-14

《人世間》觀后感9篇12-22

《人世間》電視劇觀后感07-12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作文06-26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作文08-05

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實用9篇]10-1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乱码中字幕综合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 中文字幕电影亚洲精品 | 最新肉丝袜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福利网 |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