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觀后感 篇1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日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有自我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可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異常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之后是孔子與魯公一齊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齊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與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我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應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與一群弟子一齊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最終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可是還是不能忘記自我的祖國,盡管以往別人趕他走,可是當祖國需要他時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那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先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觀后感 篇2
看完電影《孔子》,不僅僅是喜歡里面感人的故事情節,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給觀眾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
電影中孔子出身于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期望以他自我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于晚年回到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幽默和智慧。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最讓人感動的'是顏回,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我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之后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很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可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在成佛的路上,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正直、光明磊落、有擔當的人。
《孔子》觀后感 篇3
昨天,我聽母親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影片《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母親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影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影片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后感 篇4
最近學完了《論語》,今天趁放假之際,看了周潤發演的《孔子》,頗有感觸。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莊,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而寬厚。
很明顯,這是一部人物傳記,而主人公就是孔子。電影從人物選角再到場景布置,無一處不體現了電影制作的精良。電影極力還原春秋時期的齊魯衛三國,演員很敬業,把每一個人物都演繹的活靈活現。《孔子》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春秋時期魯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圣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
孔子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大半生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孔子年輕致仕,做到了國相,在魯國大力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魯君看到了孔子的貢獻,在齊衛兩國爭先聘請孔子之際,他重用了孔子,然而孔子的思想顯而不符合當今的亂世。孔子提倡恢復古禮,可春秋時期戰亂紛爭,齊國推行法治,魯國如果以禮治國就不能同其他國家抗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認為,電影《孔子》的.誕生,是國產史詩巨制的一個里程碑,它將中國大片的標準提升到了圣賢這一步,實現了一個大的突破,也讓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新的平臺。我們都知道,大片,向來指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那種飽含科技的電影。但是看了《孔子》以后,我知道,大片,不僅僅是科技和威亞,還有中國人的智慧,用心去制作。據悉,電影《孔子》的后期特效由鮑德熹操刀,且花費巨資調用了曾為《第五元素》等影片擔任制作的好萊塢特技團隊,來完成多達400個特效鏡頭。其中,在武子臺平叛那場戲中,孔子在高臺上迎風而立,指揮千軍萬馬。畫面肅穆大氣,很有震撼效果。
片中也有不少驚心動魄的場面:夾谷會盟山雨欲來,彰顯圣人智謀;墮三都短兵相接,營造緊張氛圍;武子臺平叛夫子親自擂鼓揮兵,展現軍事才華和大將氣度;齊魯大戰是影片場面最為壯闊的一幕。
夫子獨有一腔智慧,卻沒有得到重用。君夫人南子說未有人懂夫子,這話不假,真正理解孔子的怕是只有他那一行弟子了。孔子重仁,弟子們跟他推行仁政,孔子著書,書掉在冰河里顏回下河救書。
孔子,這位圣人,今天我更加了解了他。
《孔子》觀后感 篇5
年歲未居,時光移。你抬起頭來,低著頭,瞬間,慌亂地,已經走過了半生的時光。--題記。
她們去參加葬禮。那些被綁起來的貧民們,他們是極其可憐的,也許有些人也不知道這位死去的庸君是誰。噢!這個回程,也不知還有多少孤魂野鬼在人間游蕩。可是,總會有漏網之魚,這回是一個跳著舞勺的年青人,他靈活地穿梭在林中,身后跟著百萬大軍。他跑到孔子家躲起來,可是,紙里面包不住火。這件事泄漏后,孔丘巧妙地保住了孩子。
由于才智廣博,孔子被重用,同時,他還向魯國君主提出用“仁”來教化人民,反對殺戮。管理好一個國家當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孔子因為受權貴而離間,最后被排擠出局。魯國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從此他的辛勞與汗水便在歲月的流逝中一發不可收拾。
天色已晚,天色陰沉,云霧聚鎖,仿佛注定了他這漫長的一生會在凄涼與沉悶中挨度。此后,孔子與弟子一同前往宋、衛、蔡、齊、楚等國。但是他的政治主張卻可以被熱切追求流血的國家的諸侯們所接受。在這條路上,他經受了太多的艱難險阻。飽受質疑和嘲諷,甚至有小孩辱罵,但他始終冷靜、理性地對待社會,他仍然堅持以仁政治國,遠勝于殺戮為王。最令人欽佩的`一點是,他的思想并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動搖,也沒有因為其他任何事情而動搖。
依我看,孔子也是普通人。不僅對自己的仁政心懷敬畏,而且對自己的感情也很細膩,當弟子顏回為保全簡牘而丟掉性命時,他是有心人,也是無助;他傷心,也是自知。
這位魯國人,雖然已經遠行于外,但畢竟其最初的政治寄托還是寄托于這個父權國家,所以他從來沒有忘記過她。他心中的期望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時間里被折磨,仿佛要把他弄得遍體鱗傷。他安然無恙,又感到困窘。自始至終,他在父母的國度里都是局里人,要不他的內心怎么總是渴望又回到家鄉?
人生的半途,命運總是坎坷。好的,但是也不會讓自己失望,赤子之心。他選擇了追隨自己的心,不管是孤身一人,還是前方風雨飄搖,他獨一件青衫,馨香如故。
《孔子》觀后感 篇6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即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但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即使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見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許多的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因此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見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后感 篇7
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社會不太平,孔子顛沛流離卻不得志的一生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之中。
安靜地看完《孔子》,瀏覽孔子的一生。如導演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長達125分鐘的《孔子》其實就是一個個孔子故事的組合,由開始的孔子在魯定公支持下對魯國進行改革,到孔子改革失敗離開魯國,到孔子及其弟子14年周游列國不斷碰壁,再到孔子耄耄之年被迎回魯國,他一生就在這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故事當中走完。可是,回顧這個電影,我捕捉到的不僅有故事,更多的是孔子圣人的形象——動蕩破碎的山河,一個挺拔的身影帶領著一群文弱的書生,步履蹣跚地向彼岸走去。
周王室衰微,諸侯為了稱霸相互征戰,狼煙四起。出身魯國沒落貴族家庭的孔子,對國家和黎元深感憂慮,提出“仁”“禮”的思想主張,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解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就像春秋戰國其他的.圣賢那樣,諸侯需要的是霸道的思想、強硬的權勢和堅銳的軍隊,孔子的思想主張不被采納,在諸侯國輾轉如喪家犬。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雖曾受諸侯禮遇,并在諸侯國推行主張有所成效,但政治理想最終敵不過霸道。
14年里孔子和弟子一起奔走列國,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曾卷入政治陰謀而身處旋渦,于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教育弟子眾人及整理文獻。最后,孔子在失意中逝世,理想空付東流,還是達不到彼岸。然而,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后世所認同并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孔子被尊謚“大成至圣先師”。
電影《孔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有很多,其中孔子為救要陪葬的小男孩在朝會上與人激烈爭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的斗智斗勇,“子見南子”“好德如好色”一話,都反映出孔子堅守內心世界,堅持政治理想,無畏困難險阻,無畏美色權貴。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孔子,要想懂孔子還是要讀《春秋》,靠電影簡單的鏡頭和淺顯的對話是不足夠的。白云蒼狗,滄海桑田,孔子圣人的形象無法抹殺。
《孔子》觀后感 篇8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此時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此時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此時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 篇9
上周五,我們五年級集體觀看了電影《孔子》,這部電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當時的小諸侯國————魯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系家國,為當時社會禮崩樂壞而憂心忡忡,希望能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影響當時春秋諸國。
孔子曾任官于魯國,當時魯國有一種用活人陪葬的殘酷制度,在孔子的多番勸說和努力下,魯國終于決定廢除了這種制度,百姓因此受益。孔子還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試圖帶給國家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然而因現實的殘酷而受阻。但孔子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率領眾弟子奔走列國長達14年,傳播他的思想,以期實現他的主張。孔子晚年重返故鄉,為魯國效力。由于他的人生抱負最終未能實現,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他一生終成萬世師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創造了泱泱大國兩千年的'輝煌。
在電影中,孔子與弟子們臨危不懼,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顏回。有一次路過一條冰河,他們走到一半時,冰裂了,裝書的車掉進河里,顏回不顧刺骨的寒冷,跳進水中把書搶救了出來,但自己卻沒能上岸。我知道,其實顏回以生命來捍衛的不只是書,更是他珍視的思想和信仰。早就聽說過文人的儒雅之氣,他們都惜書如命,但古代圣賢竟然不惜以命換書,仍然讓我震驚和欽佩。
子路的形象也讓我難以忘懷。他在戰場上被敵人擊中,臨死時仍然“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的氣節告訴我,人無論什么時候都應該有骨氣,即使落難也要保持君子氣節,維護信仰。除了這些,我還領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包含儒家思想中重要的處世方式,教給我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要學會尊重他人的喜好。
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我從中受益匪淺,不僅對孔子有了感性認識,對孔子及弟子們傳承的儒家思想有了初步印象,也懂得了一些做人和做學問的道理。從孔子和弟子身上所閃現的美德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之所以被人喻為圣賢,是因為他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信仰,同時他更是以身作則,教育出了優秀的弟子,使儒家思想廣泛傳播,讓更多人從中得以受益,這就是圣賢給我的啟示。
《孔子》觀后感 篇10
昨天下午,在教育局號召、學校帶領下,我們觀看了話劇《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孔子》這部話劇,介紹了孔子一生的經歷,從年少時胸懷大志渴望強盛國家,中年終獲賞識身居要職卻在勝利前被迫止步,到后來辭官周游列國,故事里包括了孔子對弟子的教育、自己的思想以及學習方法,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這位被后世傳頌也確實值得被尊重的偉人。
孔子青年當官時,在深山從虎口中救下一位老婦人,震驚于“苛政猛于虎”的他,從此決定尊禮樂、行仁政、鑄杏壇傳道授業。在講學過程中,接納了一位貧窮卻好學的奴隸,主張“有教無類”,凡好學者不分貴賤。話劇中還演了“兩小兒辯日”、“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等蘊含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映射孔子的思想。
后來不得志的孔子終于被委以重任,被派去與齊國開戰。而后方,昏庸的君王卻在宮中日日享樂,甚至叫停了即將到來的勝利。失望痛心的孔子辭官了。但是沒有放棄他的理想,孔子開始周游列國,整整十四年,開展講學,推行仁政思想,渡濟蒼生。
故事接近尾聲,孔子回到故土,他已經老了。
回顧孔子的一生若是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為社會的混亂情形憂心忡忡,為國君的昏庸無度失望痛心,所幸他懷有大愛、懷有志向,一生都在推行禮樂仁政,努力擔負著濟世的責任。他深深地記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想,我們也一樣擔負著責任。即使如今是一片太平盛世,沒有那許多濟世救人的.需求,但我們同樣需要時刻警醒自己,居安思危,以學習為途徑、報國為目標,勇往直前,定能迸發出千軍萬馬之力。或許這便是教育局與學校組織我們觀看話劇《孔子》目的和用意吧,我們確是該好好了解孔子,傳承并發揚孔子的精神,讓中華文化真正地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用我們的能力,為歷史的長河也添上如孔子這般濃墨重彩的一筆。
《孔子》觀后感 篇11
被熱炒很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影迷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著校服來的學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生群體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群。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此余生。如此復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 篇12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觀后感】相關文章:
《孔子》觀后感01-22
孔子觀后感09-22
孔子經典句子09-16
孔子的名言05-15
孔子的語錄11-30
孔子作文03-09
孔子經典名言12-29
《孔子》電影觀后感[經典]10-04
【優選】《孔子》觀后感08-30
《孔子》觀后感通用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