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1
談不上熱愛,而立之年,迫于生計誤打誤撞做了一名教師,一名鄉村教師。從此,一生只為此事來。剛開始的堅守,靠的是年輕人的熱情和沖勁,一周28節課班主任的繁重工作也擋不住快樂的心。后來,身邊同事陸續去了更好的所在,按捺著搖擺的心,依然堅守在大山。到了如今知天命的年紀,其實已經不去想“堅守”這個詞了,因為它已然成了我的生活,我的使命,我的習以為常。只要心里存了上山的路,那無論什么都擋不住。
支月英老師說:再黑的.夜,只要我們抬頭就有月亮。人生,可不就是在黑暗中執著的朝著那一束月光艱難前行嗎?這么多年的教學生涯,苦過累過,也都忘了。唯一記著的,是學校有學生,我得每天上班教書。其實一個老師那會有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跡,但能耐得住寂寞,一生只為這一事,便是最偉大的平凡了。
教室越來越好,學生越來越少。當同一個教室從坐滿70個學生逐漸變成7個學生,唯一沒變的是這一群片區教師的堅持。我們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
站在山頂,遙望城里閃爍的霓虹,恍惚中看到無數個羅如意向我們奔跑而來,脊梁挺得筆直,連辮子也甩成了一首歌……
山上的月亮特別亮,亮的沒人舍得哭。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2
與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結緣是在9月10日八景鎮慶祝第35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當時只是看了它的片花,黑白的畫面帶我回到過去,一位純真、樸素、執著的女老師形象映入我的眼簾,走進了我的心,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開學這段時間有點忙,又要帶小孩,一直沒有機會觀看。9月24日下午,在學校組織下才有幸觀看了《一生只為一事來》。
影片講述一個十九歲的小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背井離鄉,只身來到道路不通的偏遠山村,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扎根大山為教育奉獻一生的故事。影片中支老師的每一個舉動都令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深思。初到學校時孩子們的'捉弄,讓她受盡委屈不得不含淚離開,但是在離開前一晚,為了孩子們不要受凍,安心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學習,她連夜把教室的窗戶用紙糊好。教育教學中支老師用她的一舉一動也感動了調皮的董大山;感化了山村里重男輕女,不讓女孩讀書的家長們,主動把孩子送到學校;她關愛孩子、幫助孩子,不讓一個孩子曠課、不讓一個孩zi輟學。她不僅管孩子們的學習,還要照顧孩子們的生活的老師并不會,從不喊苦喊累。
平凡的生活中,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讓我們感動,總有一些事讓我們暖心。支老師她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懷著對家人的深深愧疚,把愛和希望播灑在這貧瘠的大山。正如她所說的“我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做著一件平凡的事,我們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
“一生只為一事來”,支月英老師一生只為教育一件事來,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也要有支老師這般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精神、無私的奉獻。國家大計,教育為本。我們要熱愛教育這份事業,努力把這份事業做好,把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我們要堅守教育報國的初心、立德樹人的使命,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3
9月10日下午,我們學校組織全體老師集中觀影《一生只為一事來》該影片根據“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的真實故事改編,以商人董大山的視角展開,講述了支月英老師駐守大山38年、為鄉村教育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整部電影溫暖人心、感人至深,同時由有著讓人忍俊不禁的笑點。
“我們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這是女主角的信仰和人生格言,在樸實的電影畫面里,可以看到中處處都充滿了這種“韌勁兒”。這位不服輸的老師用自己的堅持,告訴董大山他們什么叫作“希望”,而在當她失落迷茫時,孩子們又成為了支撐她走下去的動力。影片有笑有淚,真情大愛,片中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是以情節帶動情感層層遞進,滲透你的內心防線,點燃你的淚腺,整個放映廳被濃濃的'真情大愛包圍著。
浮躁的社會,能守一生清貧并擇一生為一事的人不多,我們被支老師的執著與韌勁深深地觸動著。支老師是20xx年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給支老師的頒獎詞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她絢爛了兩代人的童年,花白了自己的麻花辮。支老師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每一個昆吾人,如此優越的教學條件沒有理由不好好干,鉚足勁為學生的成長助力奠基!加油!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4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第35個教師節,充分發揮教育系統先進師德典型的教育示范作用,不斷提高教師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于黨和人們的教育事業,9月13日至15日,我校組織教師代表觀看教育影片《一生只為一事來》。
這部影片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指導拍攝,講述了曾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模范教師"、央視"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的鄉村教師支月英的真實故事。細膩的場景刻畫、真摯的師生情感打動了觀影的每一位教師。
支老師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一直堅守在大山里,給大山里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家庭帶去了一個又一個希望,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命運,同時也為當地的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己數十年默默付出,把自己的韶華歲月留在了那片綠色盎然充滿希望的大山里。
本次觀影活動,對全體教職員工來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靈魂的`升華。大家紛紛為支月英堅守大山,放棄優越生活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不少人留下熱淚。作為當代教師,我們應心存職業的崇高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守四零承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起黨和人民對我們的重托;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以支老師為榜樣,堅守自己心靈凈土,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養,在教育強國的路上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5
支月英老師時刻牢記“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的教育信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持之以恒的決心,改變教育環境,拓寬每一個孩子的命運。
1980年,偏遠落后的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奇缺教師。此時,剛滿十九歲的支月英沒有眷戀無憂無慮的城市生活,而是帶著一顆熱愛教育的心,遠離家鄉,來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為一名樸實無華的鄉村教育者。剛到此地,支月英就被大山深處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深深震撼,她懷揣崇高教育理想的支月英并沒有退縮,滿腔熱血默默奉獻,一守就是近四十年。
在執教的歲月里,她用自己的耐心,指引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深山,奔向遠方,追逐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支月英教師以堅定的信念,堅守著初心。時至今日,支月英還在以最質樸的人生情懷,繼續堅守著大山里農民孩子的希望,始終如一。
一生只為一事來,干部懷有教育情。
樸實善良的村支書,懂得教育是改變家鄉面貌的最根本力量。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鄉親們的山里娃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于深山的條件實在太差太苦,沒有任何資源環境,吸引教師來到本地,改變農村的面貌。但是支月英老師的出現,給了他希望,并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一生只為一事來,學生持有家國情。
學生董大山處處和支老師作對,但是時間久了以后,通過一系列的事情,慢慢被支老師感化,變成了一個懂事好學的孩子。之后不斷發奮圖強,努力學習,考上大學,走出深山,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為了報答支老師,特引領大家全款捐物,改變家鄉落后的教育面貌,為家鄉的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董大山深深懂得:正是由于像支老師這樣一生為教老師的堅守,當初的我們才有淵博的才華,才能擔當起為國發展的重任。
一生只為一事來,對照楷模思未來。
作為教師隊伍的一員,我們應當以她為榮。以她堅守教育信仰,不忘教育初心的人生觀,引領自己真真切切做到為人民服務,從改變學生、改變教育開始,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困難的地方中,發揮自己的才智,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才不辜負“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6
“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了才有希望!”這是扎根農村三十多年的農村模范教師支月英的至理名言。
她19歲來到偏遠貧困的山區,用勤勞的雙手改善環境,用一腔熱忱感動鄉親,憑著對教育的熱愛與堅持,幫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深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她用實際行動和最質樸的信念堅守著自己的初心與大山的希望,是所有教育人學習的楷模。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7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在南昌舉行首映儀式。
該片由張亞海導演,穆婷婷、譚凱、鞏漢林、王姬主演。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江西省奉新縣老師支月英駐守大山38年,為鄉村教育奉獻一生的感人事跡。
導演張亞海攜主演穆婷婷,小演員徐梓涵、宋心鈺來到首映儀式現場,講述了影片拍攝背后的故事。
張亞海談到創作初衷時表示:當我了解到支老師的故事時,特別感動,決心要做成電影。
在影片中,徐梓涵飾演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王,調皮任性,給19歲的支月英制造了許多麻煩。而宋心鈺飾演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學生,幫助支月英盡快地適應山里的艱苦環境。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8
《一生只為一事來》主要講述了年輕女教師支月英背上行囊,跋山涉水,來到偏遠山區支教的真實故事,當她看到這片荒涼的土地,看到孩子們的需要時,她便決定用她的一生奉獻在這片土地的教育事業上。她在大山里經歷了痛苦、孤獨和不被理解,然而她還是選擇留下,因為這里有她的使命,她的夢想,她用了整整三十年的青春,詮釋了真正的愛和教育。從"支姐姐"到"支奶奶",幾十年如一日,她就像泥洋的青竹,以不可思議的倔強,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支老師對大山的堅守,對教育的堅守,讓所有在場觀影的老師都為之感動。觀影結束后,我們對教育也有更多的思考:有多少人,這一生,只為了一事?有多少人,能夠不忘初心,一直堅守著最初的信念?作為年輕的教師,唯愿教育是我們璀璨的.青春里最無悔的選擇。
選擇行走在童心的世界里,我們首先感謝有這些在一線上幾十年如一日付出和堅守的前輩們,是她們給予了我們愛、希望、鼓勵和夢想,這是那一代人的芳華,那一代人的使命。困住我們的不是我們眼前的這座大山,而是我們貧瘠的知識。這也激勵我們更加愿意去看遠方的世界,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充電,不斷地去提升自我,這也是教育信念的傳承。遠方長路漫漫,或是荊棘、或是沼澤,我們都會保持身體里那涌動著堅守的血液,甚愿來年桃花依舊,不忘初心,堅守傳承!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9
無悔的選擇,一生的守候。今天觀看由“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還原了30多年前的場景。支老師用她38年的教育生涯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一生只為一事來”。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老師為教育恪守初心、執著堅守、無私奉獻的精神。
影片中這些農村孩子坎坷不幸卻自強不息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們命運的轉變,感動著每一位觀眾,支月英老師也多次感動落淚,她感慨:“當時別人都說我‘傻’,但是山里需要我這樣的‘傻子’,沒想到一眨眼30多年就過去了”。
“支月英老師”教育生涯鮮活的例子,“不忘初心”的勵志故事,向我們傳遞了當今極為欠缺的“堅持到底”、“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將用實際行動展現“真正的偉大”,實現“一生的追求”。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10
今天在老師的推薦下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名叫,《一生只為一事來》。這可是一部可以改變一生的電影,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里面講述了一個80年代的故事,她的名字叫--支月英。
她為了山里的孩子都能讀到書,將來有更好的前途和發展,犧牲了她自己的美好生活一直到現在還在大山里教書。
現在我就介紹一下里面的一些故事情節吧,有一個叫--董大山的小學生,不認真學習。還有一個很孝順而又愛學習的女孩子叫羅如意,等等一群小學生。有一次支老師想改變一下教育方法,帶到小河邊,叫他們一個一個的過河,到了河那邊要說一個形容詞每個人不能說一樣的,因為老師說了明天要上《小馬過河》一篇課文,就在這時候羅如意第一個過河,接著有一個叫,劉燕的小女孩害怕,老師就帶她一起過河,就在這時,劉燕掉河里了,老師把她救上來了自己差點淹死了還好董大山家有條狗會游泳把老師救了。后來有些家長不喜歡她,她當初也選擇了放棄回城里,后來那些學生去路上追了,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就控制不住了,這時我心里明白如果當初沒有追到支老師,就不會有現在大學畢業的董大山大老板了。因為他后來以全鄉第五的`成績考入了好的初中,直到大學畢業,大山回來后給小孩子講了一堂課,他說夢想必須要有知識,因為知識是夢想的翅膀,支老師也經常告訴同學,不是希望而堅持,是堅持才有希望。這部電影我基本上都是含淚看完的,太讓我感動了,看完以后我的心好像有一團火在燃燒一樣,他們在那么艱苦的時代都那么的認真學習,我要像他們學習那種不怕吃苦的精神。
同學們看過我的觀后感是不是迫不及待的也想一睹為快。趕快識別二維碼輸入手機號碼,再輸入驗證碼就可以看了。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11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幾度落淚。我哭的不是支老師悲慘的身世和命運感動世人。而是那平凡中彰顯出的'偉大人格魅力深深感動了我。我為支老師的堅守,為她的“傻”和“癡”而流淚。這淚水是感動、是向往、更是自豪。她的事跡激勵我做一個甘于奉獻的好老師。身為老師,我們圖什么?當學生喊出那一句“老師好!”,我們就夠了,我們還求什么呢?
今年9月我接新班了,面對比我年紀小的新生家長時,依然是豪情萬丈,希望通過家校攜手共創優秀班集體,共同培育孩子成長。我也經常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家長想要什么樣的老師?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認真負責、有愛心,公平公正,有耐心,教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很想成為家長心中期盼的老師。我也愿意為他們而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努力成為他們心中期盼的樣子。此生為師,終生無悔。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12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第35個教師節,充分發揮教育系統先進師德典型的教育示范作用,9月4日中午,教育部直屬機關組織近500名黨員干部,在機關禮堂觀看了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全程觀看影片。
這部影片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指導拍攝,講述了曾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模范教師”、央視“感動中國20--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的鄉村教師支月英的真實故事。支月英在偏遠山村的講臺旁堅守39年,從“支姐姐”變成了“支媽媽”,從“支媽媽”變成“支奶奶”,為大山深處的孩子帶去充滿希望的童年。
細膩的場景刻畫、真摯的師生情感打動了觀影的每一位黨員干部。大家紛紛表示這部電影堪稱中國版的《鄉村女教師》,為支月英堅守大山,放棄優越生活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不少人留下熱淚。
做一棵大樹,守望一片遠山,時至今日,支月英還在以最樸素的信念堅守著教育初心與大山的.希望。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一項內容,本次觀影活動讓教育部機關黨員干部受到一次靈魂的洗禮。大家表示,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向先進模范學習,主動對標對表,切實查找問題、短板和不足,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擔教育使命,學榜樣前行,用實際行動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13
《一生只為一事來》里有特別令我淚目的一個人物,就是那個叫如意的孩子。
她母親有病,家境清苦,卻偏偏又那么懂事,那么好學,那么渴求以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命運卻并沒有許她以春天。她不得不默默接受它的安排,以那柔弱的肩膀獨立擔起生活的重壓。
面對這種折斷夢想的痛,支老師也不是萬能的。除了撫慰與激勵,她能做什么呢?影片里有句讓人瞬間淚奔的臺詞,說的正是如意離校前夕和支老師的徹夜談心。
“那一夜的月亮很圓,圓得誰也舍不得哭”。
此后,如意像一個村姑一樣結婚成家,甚至不得不在建筑工地上謀生。生活的尖利,不斷將這個女子內心的向往擊成碎片。心痛身累之余,支老師才是這個世界對她的'溫情。那一行行、一頁頁的書信,陪伴著如意走過了漫長的青春,讓她在堅忍中變得強大。多年后,當如意與支老師在教室相見,她捧出那些給過她最大溫暖的信件,泣不成聲:她并沒有埋怨過命運的不公,而只是感恩生命里與支老師的遇見。我想,在中國山村,在無數看不見的地方,在無數被人忽略的角落,像如意這樣的故事,或許不計其數吧。支老師以及無數支老師一樣的山村教師,她們并不是讓他們考入了大學改變了人生,而是給了每個故事以最大的生命成全,讓他們在最美的年華或最需要光亮的時候,得到了愛與關懷。
因為學校與教師,無數被貧窮限制了想象的孩子,在受盡生活的磨難之后,依然含笑看見了通向未來的路。
一生到底為什么而來?或許有人不曾想過,或許有人不想回答,或許有人無從回答。我們就這樣不約而同地成了時間之流上的漂泊者。可是,在人們一再強調教育的生命性時,這樣的追問卻意味著歷史和未來的共生,起點與終點的相連。
在這樣的提問里,分明立著一座高峰,它的名字叫哲學,生命的哲學。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14
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廳、市、區教育局通知要求,第一小學把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作為慶祝教師節、開展新學期師德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內容之一。9月11日下午,市第一小學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根據"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的真實故事改編,以商人董大山的視角,講述了支月英在偏遠大山深處的艱苦條件下,以最質樸的信念堅守初心,為大山里三代孩子帶來重大命運變革的感人故事。
該影片激發了每位教師"此生為師、終身不悔"的.理想信念和愛崗敬業的職業自豪感。教師們紛紛表示:觀看此影片是一場心靈的洗滌之旅,以后會時刻用支老師的精神鞭策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崗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積極為第一小學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全體教師都撰寫了觀后感。
最后,副書記董秀紅強調:我們要以影片中的支老師等模范教師為榜樣,結合教育部今年慶祝教師節的主題"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華誕,弘揚新時代尊師風尚",堅守教育陣地,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希望全體教師銘記"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大使命,增強立德樹人榮譽感和責任感,以先進教師為楷模,爭做"四有"好老師,爭做"四個引路人"。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15
“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去堅守,而是因為堅守了才有希望!”這是對一個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同一個崗位上的人民教師支月英的的褒揚,也是對千千萬萬的人民教師的獻禮!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十九歲的城市女孩支月英不顧父母反對自愿到邊遠山區任教的故事。期間村民對教育的輕視與對支老師的誤解,以及以董大山為首的一幫調皮學生的惡作劇讓支月英想到了要放棄,并準備離開。但因為一個放牛娃在她下山時遠遠地大聲告訴她:“支老師,我爸說了,明年開春就讓我去上學!”
支月英被深深地感動,她覺得這里需要她。而學生們也意識到自己的過分行為,紛紛下山追回自己的老師。從此支月英再也沒有萌生過要離開的想法。她盡心盡責,不僅操心學生的.學習,還操心他們的生活。
影片里幾個典型的學生牽動著我的心。
董大山調皮搗蛋很有一套,卻是個聰明又膽大的孩子。他是村支書的兒子,父母有點文化,是那種近乎于用棍棒打進學校的學生。他只是不想努力,是屬于那種稍微努力就能成為學霸的角色。加上父母的長遠眼光,董大山考上大學走出大山是必然的事。
劉燕是個膽小怕羞的女孩子,但老師告訴她有困難一定要勇敢面對,而不是選擇逃避。在村里德高望重的族長是她的爺爺。全家上下都寵著她。也給了她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難。最后劉燕成了警察。
最讓支月英老師心疼的是那個乖巧懂事又學習優秀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如意,她事事不如意:成績全縣第三卻從此與讀書無緣;為了照顧多病的母親過早成了家,卻嫁了個好吃懶做的家伙。舊苦未脫又添新愁——一對幼小的兒女做了留守兒童,自己獨自外出打工賺錢養家。在工地上干著苦力活,一雙兒女在家乖巧的讓人掉淚。女兒從山上摔下來也瞞著所有人,最終卻錯過了治療的最好時機,成了腿部有殘疾的孩子。
記得著名的鋼琴家郎朗曾說過一句話: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推手。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就能夠主動持續的學習下去的,很多時候需要父母推一把,助孩子一臂之力。
電影里董大山和劉燕都是幸運兒,他們不光有支老師做推手,最重要的,他們還有來自家庭的堅強后盾。而如意,雖然也有支老師,可母親的短淺目光,一句要照顧家里,就斷送了孩子唯一的一條通往山外的路。
乖巧的如意在放棄上學的那一天,支老師和如意聊了一個晚上,也沒能挽回結果。太懂事的孩子往往都過得很苦,這話放到如意身上,一點也沒毛病。她一定以為犧牲自己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很偉大,她放棄學業來照顧母親,而后卻又為了生活丟下兩個孩子給母親照顧。
遇到一點艱難,就選擇放棄。后來發現,走下去的每一步,都是舉步維艱。這是我看這部電影最深的感受。
看來,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
我有一個朋友,家庭困難。老二初中叛逆期,在家里一個星期不去上學。說不給他買手機,就永遠不上學。我們都勸她:不去上學拉倒,不要給他買。買了更不會讀書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我的朋友借一千元給老二買了手機。就為了讓他去上學。當時很不解,她說:“如果他就因為要手機而從此放棄上學,那就真的沒有一點希望了,我能做的就是讓他讀下去,不到最后我就不會放棄。或許再堅持一會兒,也許還有希望。”朋友的話讓我很觸動,也由衷的佩服這個并沒有多少文化的朋友。覺得自己真的不如她。
支老師一件事情堅持了一生,有人說她值得。因為最終她獲得最高榮譽——成為感動中國人物最美鄉村教師。
也有人說她不值得。在花一樣的年紀就扎根于深山,不曾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一生都堅守于三尺講臺,圍繞于大山之間。
但對于支老師而言,無所謂值不值得。因為深愛著自己的工作,因為深愛著大山里的孩子,所以她選擇了堅守,因為堅守了才有希望。
【觀《一生只為一事來》有感】相關文章: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后感05-23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后感5篇12-03
觀《當幸福來敲門》有感09-23
觀《當幸福來敲門》有感(合集15篇)11-22
觀《舉起手來》有感9篇11-22
觀《當幸福來敲門》有感(通用15篇)11-22
當幸福來敲門觀后感11-25
《當幸福來敲門》觀后感01-17
鼠來寶觀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