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1919》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
壓抑了近80年之久的恥辱與仇恨在1919年6月28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爆發了,中國人民第一次向世界列強說“不”!
在巴黎和會這個分贓的會議上,各國列強只為自身利益考慮,對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置若罔聞,無視中國人民的利益,無視中國人民的呼聲,更無視中國人民的憤怒與仇恨,赫然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這是列強對中國人民最大的輕視與侮辱。
是的,弱國無外交,弱國談什么外交,只能任人宰割。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絕不能是弱國!中華民族有著無與倫比的傲骨,它不甘落后,正努力發展,奮起直追。一個優秀的'中國外交官的一聲“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不屈!
看著列強的士兵舉起屠刀,看著千萬中國英魂埋骨異鄉,看著列強無視中國的主權與利益,看著日本的囂張氣焰,看著全國上下所做的努力付諸東流,中國人民的憤怒被點燃了,被引爆了!
確實,看著國內外的人民為中國獲得應有的權力而英勇犧牲,面對列強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我們的憤怒,還能壓抑嗎?不,我們不能了,但我們別無他法,只有努力發展自己,增強國家的實力,盡快地從一個被欺的“弱國”這頂沉重的帽子下,掙脫出來。
歷史的車輪可以驗證,中國的人民可以驗證,全世界的人民可以驗證,在今日,中國不是弱國!
《我的1919》觀后感 篇2
踩上歷史的風火輪,一路留下滄桑和喜悅的印輒,亦沉淪、迷惘,亦激情、豪邁,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磨合。曾經一度的積怨和憤慨在歷史的快車上漸漸淡去。但《我的1919》卻像一支火焰點燃了我心底深處那股濃濃的情懷。剪不斷,理不去。
在和諧、太平的今天,是否還記得曾經的硝煙;
在與青春捉迷藏的美好華年,是否還記得奮力抗敵,激情澎湃的五四;
在隨波逐流與世浮華的時尚風中,是否還記得巴黎和會上那個堅定的“不”字。
當你記起這一切時,難道你的心沒有為之一震,沒有為流行在現今社會的一些喧囂哭泣嗎?
曾經一時,因政府的軟弱與不和而讓敵人乘虛而入的歲月已隨那個“不”字,隨著北京上空噴薄而出的那股熱血兒,永遠的消失了。高高飄揚在中華大地、聯合國上空的是那鮮艷的'、永不褪色的五星紅旗。
跨越歷史長河,展望那些令每一個中國人為之吶喊、為之震撼的場面;那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那些視國如己,拋頭顱、撒熱血,只為保家為國的豪邁。誰還敢說“東亞病夫”,誰還敢在中國的領土作威作福?
光輝的一頁已帶著芬芳留在了歷史的昨天。而現在的輝煌還需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鑄就。放下自掃門前雪的冷漠;收起虛度年華的安逸;放飛愛國情懷。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譜寫中國未來美好的藍圖。
搭上歷史的快車,越過坎坷與泥濘,下一站將會是一片晴朗。
《我的1919》觀后感 篇3
電影一開始,陳道明飾演的顧維鈞坐在車里沉思,他把巴黎和會看作中國歷經半個世紀落后與屈辱后的一次機會,一次重新振新的希望。但電影的最后,代表團一句“日本的外交大勝利了,中國的外交大失敗了!”揭露了無情的事實:國家振興的機會永遠不會來自外力,更不會來自其他大國的同情。
巴黎和會的結果真的是日本外交的勝利嗎?電影中的日本人是一貫反派的.刻板印象,作為外交發言人忘帶稿紙,笑容猥瑣、自鳴得意,作為斡旋者的美方也淡淡承認自己并不喜歡日本人,但彼時日本在亞洲的戰略地位和軍備實力,決定了在國際社交上他們并不會失敗。國際上存在正義的聲音,但永遠沒有一個絕對公平的伊甸園。不忘國恥,砥礪前進,我們自己的權力,我們自己的尊嚴乃至我們心中的公平,只能通過實力爭取。
顧維鈞和肖克儉是兩條線,他們一個以精純的外交能力和赤誠的愛國熱情在世界面前刻下“剪掉辮子的中國人”形象,一個以決絕的自焚抗議唯諾的家國命運,時隔百年,這樣的拳拳愛國之心仍然震撼。影片中溫柔可愛的梅是一段巧妙的穿插,她是動蕩背景下一抹難得的亮色,但正是她的細膩多情,越發襯托出肖克儉至真至純的愛國情懷,國若不國,何以家為?
我們的國家正逐步變強,在民族自豪感勃發之余,我們也永遠不能忘記,歷史上,那些人曾負重前行。
《我的1919》觀后感 篇4
電影開始,屏幕上現出大大的“我的1919”,我想這個“我”是指誰。就電影本身而言,它可能是在刻畫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個杰出的外交家—顧維鈞。但這個“我”又何嘗不可為中國或世界。我們故且說“中國的1919”吧。
本來就是帝國主義圍繞著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的.激烈斗爭,本來就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本來就是中國許多血肉之軀參與的戰爭,本來就是中國代表在國際法庭上據理力爭起效。但是,句“弱國無外交”,中國的山東或許還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就只能在列強的鐵蹄下掙扎了。在個弱國里有幾個精明愛國的有識之士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那么多的愛國青年只有用鮮血來激起什么或證明什么。最后,中國第次拒絕在國際性和約上簽字。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中國恢復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同年,中日邦交實現正常化。這是新中國在外交上的些成就,我們看到以后就像鋒利的堅冰慢慢融化了。我們不禁要想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對,是中國在慢慢強大起來。
所以,我們只有銘記教訓,強壯自己,中國才能走好,單靠滿腔的激情是遠遠不夠的。
《我的1919》觀后感 篇5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英雄主義。有人在戰場上不畏槍林彈雨,有人在學術上盡心盡力,有人在外交的舞臺上面對強權勢力堅守民族氣節。
《我的1919》講述了一戰結束的背景下,各參賽國為了解決戰爭遺留問題而召開巴黎和會,中國派出顧維鈞等五人作為代表團。此時的中國國力尚未從之前的沉重打擊中恢復,在國際會議中得不到基本的尊重,甚至連足夠的席位都無法爭取。為了抗辯列強意欲瓜分中國的野心,顧維昀在會議上勇敢地發聲,這既是他作為中國人悲切的心境、也是中華民族在面對內外各種壓力時的疾呼。最終,他拒簽了凡爾賽條約,留下了中國人在逆境中倔強的身影。
中國需要務實的人,為自己的'理想、也為時代的進步;中國也需要一份情懷,鼓舞每一個人心中有祖國。和平時代談愛國是容易的,因為我們個人的發展道路和祖國是一致的;但在社會不穩定的時候,在面對與你對立的強權時,我們是否還能堅定地說出我們的信仰,愿意承擔這個國家目前的不足并為之奮斗?想必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但對祖國而言,這些可貴的人又是至關重要的。
這段歷史是不應該被忘記的,在歷史的關鍵時刻、顧維昀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至少讓這個國家慢慢回到發展的正軌上。他是真真切切為了祖國而考慮,在浩大的政治糾紛中也承擔外交官的責任。青年人是祖國的希望,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覺悟。
《我的1919》觀后感 篇6
17世紀中葉,隨著英國資本主義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紛紛確立,資產階級為擺脫自身經濟危機,不斷地開拓殖民地。到19世紀四十年代,在中國的大部分近鄰地區和國家先后淪為殖民地,他們將魔掌伸向了我們地大物博的中國。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蒙受了奇恥大辱。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帝國主義通過軍事侵略和外交訛詐,強迫中國簽訂了70多個不平等條約和協定。
然而在眾多的不平等條約中,最令人憤恨的是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列強竟絲毫不顧及中國的尊嚴和權利,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的領土割讓給領略日本。
中國人民爭取過,赴法談判代表團努力過,可最終中國山東的割讓寫在了協定上,眾多的帝國主義代表也在協定上簽了字,但是,衰落的中國不表明她精神的衰退!中國,仍然有著熱血的青年,有著反抗的青年。最后的會議上,我們聽到的是中國代表的這樣一段話:你們憑什么,憑什么把中國的山東送給了日本人!中國人民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我想問問,這樣一份喪權辱國的合約,誰能接受!所以,我們拒絕簽字。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重的一天。
是的',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重的一天,但我們更不會忘記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的精神仍然在煥發她的氣息。
記住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今天我們中國在中國人的不斷奮斗中不斷走向富強。今天的中國已不是往昔那任由帝國主義宰割的中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中國,是蘇醒的雄獅,是躍躍欲飛的蛟龍。作為當代中國大學生,我們應銘記歷史,同時努力學習,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更富強的國家。
《我的1919》觀后感 篇7
今天下午我們整個初二年級在大禮堂觀看了紀錄片《我的1919》。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云,同時也說明了”弱國無外交”這樣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社會和國際關系。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于挺起胸膛,第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那么,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我們都應該向前進。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那只能夠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只是懦弱的表現。創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為我們在推動這個社會!
《我的1919》觀后感 篇8
在一百年多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派遣十幾萬勞工遠赴歐洲戰場,在西方列強的戰爭中流血犧牲,就是為了借此提高國際地位,向列強換回一些支離破碎的主權。然而在協約國勝利后,美、英、法為了安撫日本,竟將同為戰勝國的中國架上案板宰割,把德國戰前在山東霸占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縱使有顧維鈞等人竭力周旋,縱使中國使團最后拒絕在合約上簽字,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犧牲還是沒能換來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事件讓中國人民徹底認清了北洋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嘴臉,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光陰荏苒,在這一百年間不知有多少中華兒女犧牲在追求主權完整、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上,最終換來了如今強大自信的中國。今天,中國不用再為了討好誰而犧牲自己的`國民,反而可以在別國的戰亂中安全撤僑;中國不用再看其他國家的臉色行事,反而可以當著美、英、法的面在安理會投下反對票;中國不用再為了一紙條約而終日惶惶,反而可以無視任何傷害中國利益的所謂“裁決”。在這背后,是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世界第一的制造業產值,可以令美國忌憚的軍事實力,以及團結在一起的十四億人民。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局面,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的1919》觀后感 篇9
為迎接五四青年節,106車間團支部組織青年員工觀看電影《我的1919》。一群年輕人圍坐在車間會議室,觀看這部講述一段真實歷史的愛國影片。觀看過程中,我們時而憤慨,時而激動,恨不得投身到那個燃燒的年代,從未體會到愛國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這就是“五四精神”真正的源泉。
1919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志著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直接的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影片主要通過顧維鈞作為中國政一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社會和國際關系。這一幕幕真實的畫面不禁把我們帶回到過去那段燃一燒的`歲月,雖然不曾經歷,但卻不能忘記。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和激勵是我們最值得銘記的。
我們這青年的一代,請挺起我們的脊梁,抬起頭,將這樣的精神傳承。我們都是祖國培養的新一代,努力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燃燒我們的激情,為祖國美好的明天灑下我們青春的汗水。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0
看了《我的1919》這部電影之后給了我很大的感觸,我的心靈在不斷地被震撼著。這樣的震撼不僅僅來源于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也來源于對那些懦弱虛偽的.國民的憤恨,更來源于對顧維均的人格魅力的欽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么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讓我深刻體會到 “弱國無外交”,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只有強大了,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弱國無外交”,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我們必須銘記,并以此時刻提醒自己國家強盛才能立足世界,才能有話語權。國家要強盛這就需要國人共同努力,更需要我們青年一代去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有學問、有理想、有體魄的現代青年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勤奮地工作,眾人齊心,心領神會,思想統一,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并時刻牢記以國家利益為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走向社會最前沿陣地,大膽與為富不仁的現象作斗爭,與貪腐、與弄虛作假、與橫行霸道的行為做斗爭。
中國雖在快速發展,但相對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們應以史為鑒,記住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臥薪嘗膽。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1
1919年注定是中國歷史中意義重大的年。這一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廓清蒙昧,啟發理智,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一年,辛亥革命的失敗鞭策著新時代的青年們更加努力地探索新的出路;這一年,五四運動爆發,震撼了國人的心靈,也推進了歷史進程。
電影《我的1919》正是講述了身處這場歷史洪流的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1919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永恒的轉折點,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期盼,失望與憤怒,包含了那個時代殘酷的'現實和中國近代史無盡的滄桑。
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這部電影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當時中國的外交風云,謳歌了中華人民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熱情。同時也揭露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殘酷的真理。
弱國無外交這觸目驚心的五個大字始終震撼著我的心靈。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實,是多么殘酷的真相。二十世紀的中國飽受欺凌,喪權辱國的條約簽了一堆,列強在我國領土上作威作福,讓人人都為之痛心不已。我華夏泱泱大國,擁有五千之久的歷史文化,在當時卻只能任打任挨。因此,顧維鈞代表的新時代青年們卻不甘欺凌,以己微博之力為國為民抗爭到底的勇舉又是多么叫人感動!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2
亂世出英雄,弱國無外交。時窮節乃現,板蕩識忠臣這是我看完電影之后的感想。
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和正義,在國際舞臺上的表演跟在原始部落中的比劃沒有什么區別,我孔武有力,你打不過我,你就要聽我的,所謂的道義,只不過是為這些行為披上一件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衣罷了。再綿里藏針的外交話術也好,再鏗鏘有力的游行呼號也好,都不如那一身實實在在的腱子肉。但那卻是我們在那個年代下,最缺乏也最渴望的一些東西,是映照于顧維鈞決然走出巴黎會場和會時眼里的光的決然眼神中,燃燒在是肖克儉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的熊熊烈焰里。
生活在如今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有無數在那個年代覺醒的先烈們用他們的青春,他們的熱血,甚至是他們的生命,給他們的后人們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應該感恩,感恩那些前輩們給了我們一個繁花似錦的世界,但是更應該清醒,并不是“亂世出英雄,弱國無外交”的法則不在了,而是有人站在我們前面仍在負重前行,他們在國家的戰車的后面用力的推動著,沉默著,燃燒著,威懾著,一步一個腳印的推著它往前走,這才有了我們這些在車上的人看到的'太平景象,萬里風光。
而現在,到我們這一代了。我們被時代洪流裹下了車,不知不覺間已經站到了該站的位置,國家接下來該往哪里走,它的速度又如何,當我們把自己手里的接力棒交到下一代手中的時候它的成績又是怎樣的,這一切都還是未知。但是,我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充滿信心的,我覺得他的未來是可期的,我也對我的同齡人們抱有絕對的信心,他們是充滿熱情的,活力無限的,他們一定可以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就讓歷史來證明這一切吧。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3
壓抑了近80年之久的恥辱與仇恨在1919年6月28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爆發了,中國人民第次向世界列強說“不”!
在巴黎和會這個分贓的會議上,各國列強只為自身利益考慮,對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置若罔聞,無視中國人民的利益,無視中國人民的呼聲,更無視中國人民的憤怒與仇恨,赫然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這是列強對中國人民最大的輕視與侮辱。
是的,弱國無外交,弱國談什么外交,只能任人宰割。但占世界四分之人口的中國絕不能是弱國!中華民族有著無與倫比的傲骨,它不甘落后,正努力發展,奮起直追。個優秀的中國外交官的聲“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不屈!
看著列強的.士兵舉起屠刀,看著千萬中國英魂埋骨異鄉,看著列強無視中國的主權與利益,看著日本的囂張氣焰,看著全國上下所做的努力付諸東流,中國人民的憤怒被點燃了,被引爆了!
確實,看著國內外的人民為中國獲得應有的權力而英勇犧牲,面對列強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我們的憤怒,還能壓抑嗎?不,我們不能了,但我們別無他法,只有努力發展自己,增強國家的實力,盡快地從個被欺的“弱國”這頂沉重的帽子下,掙脫出來。
歷史的車輪可以驗證,中國的人民可以驗證,全世界的人民可以驗證,在今日,中國不是弱國!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4
顧維鈞,這個名字我將永遠不會忘記。
顧維鈞,27歲出任駐美國公使,是當時最年輕的外交使節。1919年,他以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出席和會。在會議上,他針對日本代表對山東的無理要求據理力爭,從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駁斥了日本代表的種.種狡辯。“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堅決的態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論辯,博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眼看要成功了,但日本憑著自己強大的勢力威脅和會主席,這是何等的無恥。而英、美、法三國,不顧中國代表的強烈抗議,仍然宣布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切權益。中國人民運動不斷涌起,顧維鈞等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而中國政府卻要求簽字。中國政府的腐敗妥協令中國人民憤怒,也令顧維鈞憤怒。最后,顧維鈞只說了句“中國人民將永遠記得這天”,轉身走了,拒絕簽字。
顧維鈞的愛國、才領無不讓人佩服。而這國恥又是何等的讓人憤怒啊!
在面對國家危機的情況下,有像顧維鈞樣為國家爭取公平的人,也有為抗議會議決定的愛國的人,但也有賣國的人。中國的恥辱史讓些人麻木了,而更多的激起了憤怒,為了國家的'利益,甘愿犧牲自己的生命。像那些在巴黎的中國人,為了抗議,死于熊熊烈火之中,他們的愛國是不可置疑的。
顧維鈞在外國人面前表現出了中國人的氣質、英勇。他為中國作出了貢獻,也影響激勵著中國代又代的人。
面對中國的國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1919年6月28日,中國人將永遠不會忘記這天!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5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戰勝故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和會。中國代表團希望通過巴黎和會從德國手中收回山東,廢除中日二十一條,取消外國人在中國分劃的特權。不幸的是,中國本應得到五個席位,卻只分配了兩個。
主人公我國資深外交官顧維鈞的`視角讓我了解到那個年代發生的一切。
上世紀的中國是經濟落后的,那個時候的中國就像外國人眼皮底下的一塊肥肉,使中國很不安寧。
在和會上,顧維鈞的演講雖然得到了掌聲,雖然日本對中國的影響證據特征如山,但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寧愿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寧愿倒在血泊中,但我想問世界,真想男主角說的:“弱國無外交。”那樣嗎?
為什么對我們這么不公平,中國的痛苦還不夠多么?
不論如何,我們不能讓“弱國無外交”在歷史上重生。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6
今天我看了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我的919》。這部電影描繪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919年巴黎和會時的種.種經歷,以及他的好友肖克儉為了抗爭列強給中國討回正義而自焚的感人事件。
看完電影我不禁驚訝于顧維鈞非凡的外交才能和肖克儉強烈的愛國思想。與此同時我也記住了個歷史性的年代-----1919年。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限;1919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
顧維鈞代表個“弱國”去參加巴黎和會,他用自己的機智勇敢和能言善辯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衛了中華民族的權利。他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了正義,討回了平等。他讓所有人的眼睛都為之亮,正因為他在和會上的正義之舉才讓中國挺起了胸脯,面對切不公平說“不”。
這段歷史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個慘痛的教訓,個“弱國”即使作為戰勝國也會遭到別人的蔑視,也不會擁有應得的東西。舊中國走上了條曲折坎坷的路,但是今天的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們離夢想已經不遠了!”因為現在我們有領先的科研成果,現代化的工廠……可以說是個強國了。這切都是那些在和會上蔑視中國的人所想不到的。
我們應該牢記這段歷史,但不能再讓歷史重演!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7
歷史的淪回里中國充滿了蒼桑。
那言行的怯懦,那字句的野性,那磚瓦的狼籍,那……在腐敗的清王朝下,中國開始沒落;在野蠻的攻擊下,中國開始亡失;在暴虐的侵略下,中國不再富饒。
是誰在列強面前告訴世人,: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那么堅強地維護著中國的領土、民族的利益。
他用莊重的語言告訴世人“中國不能在和約上簽字”,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豪壯的語言,聲音里流淌著對祖國的熱愛,沉著中透露著中國人的.頑強。
在他的行動里,滲透著中國的尊嚴,他明白這切,于是做得很好,沒有讓中國在細微之處有失尊嚴。他不僅是外交家,更象征著中國。
頑強的言行里是中國人的骨氣。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8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找借口對德宣戰,攻占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奪取了山東省,奪取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
我知道,那個時代的中國,得到這樣一個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俗話說得好:“弱國無外交”,這是一事實!中國是個一個擁有四萬鐵血兒女的國家。他們飽受了很多的虐待。他們是在怎樣的忍受這樣的羞辱。但顧維鈞和先進的青年們再次讓我們沸騰起來,我不知道該用什么去贊揚他們,他們是鐵錚錚的好男兒。
看完了這部片子后,我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
《我的1919》觀后感 篇19
中國缺什么?
洋務者說:“中國缺技藝。”于是他們搞槍炮,煉海軍,但最終不過隨著黃海上的隆隆炮聲,沉于大海。
改革家們說:“中國缺人權,中國沒規矩。”于是他們學習日本和西方的制度,可是他們錯了,或者說不完全正確。
到了魯迅先生時,通過對部影片的思索,他最終選擇了文藝。
中國缺少的是種精神!
而顧維鈞正是對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憑著腔熱血,他頂住壓力,據理力爭。終于,中國人第次對列強說“不”,但終究,中國的外交還是失敗了,因為——弱國無外交!
一個泱泱大國,引領世界潮流上千年,競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究其根源就在于民族精神的'缺失。
中國是有脊梁的,只不過太少了,少到使他們無法撐起中國這座大廈。我們可以設想,倘若巴黎和會上沒有顧維鈞,結果會如何呢?
為了中國這座大廈屹立不倒,我們要做中國的脊梁。
《我的1919》觀后感 篇20
走過那年,殘酷的戰爭結束的那年。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我國政府代表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云,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我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社會和國際關系。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為,我們為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說話才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么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那么,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以及肖克儉如何如何奔走呼號,聲嘶力竭,如何壯酬國、慷慨赴死……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一顆再尖銳的沙礫,又怎么能敵得過一塊堅固而巨大的石頭呢?請13億的中國人牢牢記住吧: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臥薪嘗膽。
中國需要強大,更是在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必須要挑起這個重擔,而且,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好!
《我的1919》觀后感 篇21
偶然在“學習強國”的平臺上,看到視頻學習里有看電影。那天饒有興趣地打開,看到陳道明梳著油亮的背頭,穿著筆挺的黑色制服,很紳士的樣子。旁邊赫然寫著“我的1919”,就這了。偶像的力量真是無窮大,人們常常因為喜歡一個人而喜歡一首歌或者一部電視劇。就像此刻的我,因為欣賞陳道明,所以選擇了《我的1919》
《我的1919》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集會,商討對戰敗國德國的處置問題。當時的中國政府是袁世凱政府,從清政府以來,并沒有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國際社會也并沒把中國放在眼里。原定的5個代表席位,最終只給了兩個,5個代表只好輪流參會。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應該在和會上爭取更大的利益,然而列強們無視中國的利益,經本應從德國手中歸還的山東半島的主權,直接轉送給日本。代表團的提案,最終被否決。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最后黯然離開。
電影中濃墨重彩的部分就是代表團中駐美公使顧維鈞在和會上慷慨陳詞,機智辯論的情節。在入會場時,日本代表把懷表掉在地上,被顧維鈞意外拾起。在發言時他拿出懷表,被日本代表誣為偷盜。顧維鈞順水推舟,借題發揮。他說:“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請問日本這個行為,算不算無恥呢?!”然后他又強調了山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孔子孟子皆誕生于此,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穌。在日本代表叫囂中國在戰爭中未出一兵一卒時,顧維鈞出示大量華工照片,有力地駁斥了日本的言論。顧維鈞的'發言贏得了全場的掌聲,然而卻不能扭轉最終的結果。
看了《我的1919 》我很想了解這個民國的外交才子,后來百度了他的生平。顧維鈞,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清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于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嘉定區)。初入舊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華書院,1901年考入圣約翰書院。1904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國際法及外交,獲博士學位。不僅人長得帥,還才高八斗!
他一生有四位夫人,第一位夫人叫張潤娥,是父母包辦的,因此有名無實。第二位夫人是時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女兒唐寶月,幾年后病逝,第三任妻子黃蕙蘭,最后離婚。第四任妻子嚴幼韻陪他走到生命盡頭,享年98歲。
美籍華人學者,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唐德剛先生認為,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周恩來是一個,李鴻章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之所以說他半個,是因為他沒有外交決策權。即使是半個,也是非常高的贊譽了。
《我的1919》觀后感 篇22
通過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會永遠記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更多知識,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要在土地和人數上強于別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在綜合實力上。而中國的`崛起更是離不開那些有志青年的努力,他們前赴后繼,不怕流血犧牲。不斷為國家和人民獻計獻策,為中國的崛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讓我更清楚地了解了這段歷史,也對這段歷史有了新的理解。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不斷地鞭笞自己前進,盡個人最大力量讓祖國屹立于民族不敗之林。
【《我的1919》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1919觀后感12-04
我的1919觀后感7篇12-06
我的1919觀后感(通用27篇)11-30
我是接班人少年的我觀后感11-29
我的長征觀后感08-17
我的姐姐觀后感08-20
我是山姆觀后感12-23
我的戰爭的觀后感11-25
我的娜塔莎觀后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