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觀后感>孔子的觀后感
孔子的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2-06-14 18:57:29
  • 相關推薦
孔子的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孔子的觀后感1

  近些天,我閱讀了《孔子的故事》一書,感受頗深。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問道求政、輾轉仕途、周游列國到孔子逝世的經歷。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并不是他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學”這一章中,孔子跟隨樂師師襄子學習周禮中的“樂”。一天,師襄子傳授了孔子一首樂曲,孔子練習了四天,師襄子覺得孔子練習的很好,便想繼續傳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卻說自己想再練習幾天。幾天后,師襄子來找孔子,孔子說自己還要再練幾天。數日后,師襄子經過孔子屋門口,立即被那動人的樂聲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許久才緩過神來。進屋后,卻發現疲倦的孔子剛剛睡著。師囊拿了一件外衣給孔子披上,孔子猛然驚醒,告訴了師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師襄子驚嘆不已。孔子學習音樂,不僅僅是學會,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圖,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彈奏境界,而這種境界,絕對不是一天兩天能弄清的,為了這一天,孔子刻苦練習,反復用心體會,憑著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彈奏出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曲子,令人贊嘆不已!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這種執著和堅持嗎?但事實上,有些人做一件事,總是只要做了就行了,從來沒有想過把一件事做精、做細,完全不去思考與挖掘事物的深層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細的人,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能從中看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如果一個人,對待任何事都能一絲不茍地完成,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小事。這樣的人,何愁不會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了我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給予我的教誨:“把小事做到極致,把小事做成經典。”我們要從身邊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會眷顧我們。

孔子的觀后感2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的觀后感3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于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于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里我看到了這一點。

  后人追尋著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歡。那么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托給能夠采納他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圣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于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著,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發的孔圣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云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著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歷煉,幾次火浴后的鳳凰涅盤,讓他擁有了可以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們是商人,還是政客,是婦孺還是童叟,我們真的該時常捫心自問:“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孔子的觀后感4

  《孔子》是中國歌劇舞劇院最新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全劇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等六部分,講述了孔子周游列國的歷史故事。

  且不說用舞蹈形式表達抽象的思想,其難度有多大;僅是舞美、服飾、舞蹈中對春秋時期文化元素的運用,就已是一項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創,本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在舞臺上藝術地再現了春秋時期的生活環境。舞臺上,一些用于營造時代氛圍的道具總是似曾相識,細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時期文物,如燈臺、案幾、儺面具等。

  該劇的服裝基本定位在春秋時期服裝樣式。主創人員找到相關歷史文物資料,借鑒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認真研究,提煉出最具時代特征的元素,結合現代審美進行了創作。演員一亮相就能夠看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都表明,當年的服裝是“繞衿謂裙”,也就是舞臺上呈現的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服裝。其纏繞采取橫線與斜線的的空間互補,獲得動靜結合的裝飾效果。而從春秋時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畫像磚上都不難看到,“曲裾深衣”是當時盛行的服飾;所以在舞劇中諸多橋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該劇的舞蹈運用了春秋戰國時候的舞蹈元素,根據當今現代人的審美特質進行融合,富有古代韻味也具有時代感。舞蹈的設計上也是對春秋戰國舞蹈進行改良,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古典韻味又賦予了新的創意。比如序幕中的執羽舞蹈,借以表現孔子注重禮制規矩:男右手執羽,左手蓋之;女左手執羽,右手蓋之,所謂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士者佩劍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劇中就設計一段劍舞:公賜劍于孔子,代表公對孔子的認可和信任。

  不偏離歷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對文化遺產的成功運用值得稱道。

孔子的觀后感5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他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的觀后感6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即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但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即使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見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許多的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因此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見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的觀后感7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很容易流于平庸,因為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眾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仁義,并希望把仁政運用于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饑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里,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為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為后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孔子的觀后感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瑯瑯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了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出身于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傳播其思想,并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后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后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干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里,而導致成績下降。后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里一片糊涂,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孔子的觀后感9

  上星期三,我們看了一部弘揚愛國主義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孔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國偉大的圣人,他在魯國時,因為反抗奴隸制度,救下了一名需要當陪葬的小奴,并引起了當時大司馬的強烈不滿。于是,大司馬為此耿耿于懷,想方設法地想將孔子趕出魯國。最終因為大司馬的陰謀,我們的圣人就這樣被趕出了自己的`家鄉。看到這里,我為孔子那凄慘的命運捏了一把汗。

  在周游列國的途中,追隨孔圣人的人越來越多,孔圣人也在周游的途中寫下了許多書,將它們傳授給了自己的弟子。孔子的這些著作宣揚了"仁義"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贊賞,因此聲名大振。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要走過結冰的湖面,可是因為冰層碎裂,孔子的書全部陷入冰層。這時,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為了救老師的書,深入冰層,不幸凍亡。仁愛的孔子將他摟在懷里,足足四個多時辰都沒有放手。看到這里,我很感動,因為從這里,我看到了孔子愛生如子的高尚的品德風尚。

  孔子這部電影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了解到了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孔夫子一生在書中度過,百讀不厭,他所教的學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品行是在中國古代史上絕無僅有的!也是中國古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人才!我們的老師也正像孔子一樣默默奉獻,將他們的畢生所學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學習新鮮的知識。孔子是一個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事跡和理論至今都還在流傳,比如說"溫故而知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一些經典的儒家學說一直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我們要感謝向孔子一樣的老師,我們要學習孔子的儒家經典。

孔子的觀后感10

  昨天,我聽母親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影片《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母親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影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影片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的觀后感11

  一個懶散的下午,一部經典的電影,一位傳奇老者,半世顛沛,看盡世間疾苦,半世官場,體驗勾心斗角,一生一世,堅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愛人的圣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這便是人們對他的理解。

  我們只知他被人們推上儒圣的高度,卻未知其所經歷的.艱辛苦難,我們只知他滿身仁義道德,卻未知其所思所想。我們只從古書中了解到他所做的偉大的事跡,卻忘記了即便再偉大他也只是個人,有七情六欲,有所思亦有所想。我們只知其偉大,未知所付出的艱辛。

  他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在他贏得一些功績后,不曾驕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師,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使得我們深思。

  最為諷刺的,便是他游歷各國時,向路人詢問渡口方向,路人們卻只是反問道“他不是無所不知的圣人嗎?怎么連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過他也是個人?

  最讓我敬佩與迷惑的是他周游衛國時,衛國國君給予他極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種豐厚的條件,他都全部拒絕,并選擇離開了衛國。我敬佩他的所作所為,卻疑惑為何不接收極大的利益,選擇了帶著眾弟子們游歷受苦。

  最覺得他做法有誤的,是他放下一切,周游各國,弟子們跟隨他受苦,他考慮過弟子們的想法,關心過他們的安全,但卻未能帶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過于他教出的弟子,當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說要等他回來接回夫子,可最后卻做了把夫子逼出魯國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后再見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為了一個家奴,不惜與勢力極大的家族對抗,為了救回顏回,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顏回的身體,雖然只是改編,但足以見得,哪怕圣人也有人類最基礎的情感。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他還是那個孔夫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已無人記得,但他帶給我們的,卻無法忘記。

孔子的觀后感12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由于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因此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的觀后感13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游列國,想用自我的一套學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我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用心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丈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于他,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后,他們誓死跟隨。他們用了十幾年來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國土——魯國。

  我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后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弦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并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齊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幾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他的弟子和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掉入冰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自救,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死在冰冷的水中。孔夫子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回.....回......回啊!",聲聲悲痛與期望在這冰天雪地中慢慢飄蕩,最終,卻無法挽回這悲壯的結局。

  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取,學會進取。

孔子的觀后感14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為坎坷,曾風塵仆仆地奔走于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為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他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于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他被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對后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孔子的觀后感15

  銘記戰爭,保衛和平,珍愛生命——電影《孔子》觀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么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圣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孔子經典句子03-08

孔子觀后感04-01

《孔子》觀后感11-12

孔子觀后感04-15

孔子優秀作文03-02

《孔子游春》說課稿01-12

《孔子拜師》的說課稿03-09

《孔子》觀后感(精選36篇)11-18

孔子觀后感(15篇)11-2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h片在线观看高清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影院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 亚洲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欧美成αⅴ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