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觀后感1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系,誰說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并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為“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于身,行于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為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說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于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涌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為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為“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恒心的人。所謂“無恒產而有恒心”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么比石頭更硬?有什么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為“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說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么應該可稱一為“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這章隨談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會認為與生活太遠,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是息息相關的。
論語觀后感2
“子貢問:‘師與商也熟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我正在搖頭晃腦地背著儒家學派的精華《論語》。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共有二十章,有些涉及學習與禮儀,有些闡述了做人之道。比如上文所說的“過猶不及”,就是大人們經常掛在口中的至理名言。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子貢請教老師:“子張和子夏,誰比較杰出?”孔子說:“子張的言行過于急進,而子夏則稍顯不足。”子貢說:“那么子張就是更好一些嗎?”孔子笑著回答道:“過度和不足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你做過頭了,就和沒有達到的一樣。此刻,你是否覺得驚訝?難道做過了和沒達到的是一樣的'嗎?
“過猶不及”這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一旦與生活相遇,不少人成了迷途的羔羊。
明朝時,有一個人被稱為“永樂第一才子”,他就是解縉。因為他編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鴻篇巨制《永樂大典》,皇帝便對他贊賞有加,并把他視為“第一寵臣”。可是皇帝剛給了他幾分顏色,他便準備開染坊了。有一天,他向皇帝報告:“有一位皇子越禮了。”于是他就被皇帝在心中埋下了不快干涉第一家庭的內務。但他還是沒有意識到,不過什么事兒他都要插兩腳。終于忍無可忍的皇帝發怒了,讓他到邊疆去扶貧。于是這位大寵臣就這么覆滅了。解縉啊解縉!你也管得太寬了!你不去安心編書也就罷了,居然敢到太歲爺的頭上動土。難道你沒有讀過《論語》嗎?“過猶不及”啊!
如今的校園中,“豆芽菜”和“漢堡包”越來越多。他們有的為了減肥,少吃甚至不吃,造成營養不良,成了一棵棵“豆芽菜”;而另一些人呢,經常禁不住美食的誘惑,大快朵頤,成了一個個“漢堡包”。這兩種不健康的人群不都是“過猶不及”最好的例證嗎?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尺度,要拿捏好分寸,不然就會“過猶不及”。《論語》中像這樣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還有許多,快來和我一起學習吧!
論語觀后感3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遺憾,將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現《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迪。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于《論語》的博大精深,終于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論語觀后感4
很早就聽說過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一直想買來看看,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想法一直沒有付之行動。這次公司組織大家一起觀看《論語心得》的錄像,我感到非常高興,很感謝公司實現了我這個沒有付之行動的想法。通過觀看錄像,我感覺論語中的很多觀點,不僅適用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也適用于幾千年后的現代。
得失觀。
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于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
一個人總是后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后悔今天的事。
交友觀。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親情帶給我們溫暖,友情帶給我們快樂,愛情帶給我們幸福。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滿快樂,所以每一個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但是有的人卻總是抱怨這個朋友欺騙了自己,那個朋友傷害了自己,豈不知你是否也傷害了他們。
一個人總是想交一些出色的朋友,卻不知自己是否出色。
唯物觀。
社會存在著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他們就如同硬件和軟件一樣有形和無形。現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么追求這些物質上的東西。我想每一個人追求物質上的提高,都是為了心靈上的那種優越感。反過來說難道優越感一定要建立在物質上嗎?
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忘了追求物質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什么。
也許不是生活出了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論語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8-10
論語的格言07-26
論語的名言09-15
經典論語句子09-23
孔子論語語錄02-21
(必備)論語的名言11-13
《論語》閱讀分享02-20
讀論語作文10-30
《論語》教學反思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