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觀后感>《百家講壇》觀后感
《百家講壇》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9-03 11:06:18
  • 相關推薦
《百家講壇》觀后感(通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觀后感1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缺少信仰,但是,在這個星期六,阿宋給我們全班詮釋了什么是中國人的信仰。

  有一個人,其貌不揚卻改變了中華民族教育傳統,有一本書,是這個人的語錄卻被稱為治國之道。這個人是孔子,這本書是《論語》。于丹教授在理解《論語》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給我們看的就是《百家講壇》中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間的聯系。盤古開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盤古就在中間,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樣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納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為天地間最為強大的存在。孔子是憑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憑這浩然之氣。

  孔子有一個“仁”的思想,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嗎?孔子的弟子就曾經問過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又問,什么是“智”,又答:“知人。”多么玄奧的兩個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來“仁就是愛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有位弟子問孔子:“老師,我們向你學了這么久,是想以后能當大官,你說有什么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孔子的話依舊簡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學生不甘心,問:“去掉一條的話,您去哪一條。”“去兵。”孔子認為沒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條。”孔子很嚴肅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難免一死,可怕的是國家因為沒有人民信仰而崩潰。信仰的力量是那樣偉大。

  最后,我感動于孔子的一個字:“恕”。對自己寬容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就是“恕”。有了這個字,我們就可以過好一輩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動。

《百家講壇》觀后感2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于這一個節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于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為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因為上學,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才有機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舍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系起來。看得出來,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才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目。以前學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著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現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跡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里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百家講壇》觀后感3

  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夸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國并不是那么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云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后感4

  今天,我們一起看了百家講壇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語言為我們解讀《論語》。看了之后,我感觸博深。很多我們現在煩惱著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經為我們解決了。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依據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書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他對《論語》的推崇至極。其實不僅僅是他,整個封建社會都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而我們,更應該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論語》。

  聽著于丹的講解,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問過孔子,一個人貧賤而不為此感到恥辱,富貴而不感到驕傲,這樣的人怎么樣呢?孔子則用商量的語氣回答道還不錯,但最好的就是貧賤而樂在其中。由此可見,我們面對苦難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在其中,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不思進取,但其實,這卻是讓我們的心靈放松,讓我們的身心愉悅的`最好辦法。

  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仁”與“恕”。在我們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能寬恕別人,愛別人。常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當別人做了什么讓你感到難以理解,讓你厭惡的事情,你應該去懂得寬恕別人,只有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態,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當今社會中有著較好的人際關系。而好的人際關系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項。且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著的世界,但我相信,無論社會怎么變,擁有一顆寬恕的心依舊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沒有一顆寬恕別人的心,那我們不僅會讓別人不快樂,也會使自己的心進入一個困局,讓自己身心疲憊。

  所以,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更應該閱讀《論語》,去學習《論語》中的優秀品質,學習中華民族的精髓,讓自己盡善盡美。

《百家講壇》觀后感5

  今天中午,我打開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了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于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并且,對一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一句話:“謠言止于智者。”謠言對于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了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一它是一句謠言呢?而對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一天,一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一只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你必須半年不進后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一個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一瞬間才能看見。”

  后來,一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只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并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一遍。鐵匠聽后說:“你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沉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后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后,我學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講壇》觀后感6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里,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為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為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升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著墻,現在頂著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后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里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里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經常夢見我在夢里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著,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里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百家講壇》觀后感7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著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著,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云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為他的命運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于聽人勸告,總是問“為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后因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咤風云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并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于劉備之手,周瑜并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為《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后感8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么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于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愿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愿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并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并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后感9

  在這個假期里,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里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為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為父親扇涼枕席;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床上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里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么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后,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么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后感10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群老師為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么特點。

  通過王立群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群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為這點,大臣們才有機會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為秦王太過于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沒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后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宏,在衛宏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李善、李賢在為古書作注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宏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群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百家講壇》觀后感11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么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于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愿意與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愿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與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并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與楚國絕交,并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后感12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里講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著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著。暢想著……于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剛才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游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范,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里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為。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后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么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里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你對經常為一些小事流淚,那么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里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為: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斗,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觀后感13

  今年寒假,我為了增長知識,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 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夸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國并不是那么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云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后感14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到達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于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后天環境對于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于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為,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后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務必專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百家講壇》觀后感15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圣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典對為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系,這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而人,則處于天和地之間,目睹著天地間的風云萬變。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斷成長,而“神于天,圣于地”則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理想境界。一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于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并進,缺一不可。

  天地人為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一樣的,天地之美在于莊嚴與敦厚。人之美在于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么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為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煉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共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百家講壇》觀后感】相關文章:

《百家講壇》觀后感11-05

百家講壇觀后感11-15

百家講壇觀后感08-02

有關于百家講壇觀后感03-09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04-13

百家講壇觀后感9篇12-09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30篇)11-17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11-17

校園“百家講壇”活動策劃書01-0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久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福利 | 日本特级婬片中文免费看 | 呦呦婷婷视频在干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久热 |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