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人世間》觀后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世間》觀后感 1
《人世間》以平實的筆觸、真實的手法,講述了周志剛一家從20世紀70年代起,經歷了時代發展、生活變化、命運悲歡,真實的年代、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節,深深地震撼讀者心靈。特別是小說中最難得、最打動人的是兩個真實:真實呈現時代發展、真實展現百姓生活。
在構建的《人世間》生活場景里,我讀到了個人的成長、草根青年的奮斗,讀到了婚姻、家庭的維系與經營,讀到了家族的衰敗與延續,讀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讀到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親疏遠近,讀到了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小說面向蕓蕓眾生,重在展現人世間的社會生活,寫不同社會階層的生存狀態,寫人與人之間的糾纏,寫人生的`悲歡離合,寫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從而勾畫出一幅錯落有致的世間百姓群像圖。人性最初是淳樸的,但隨著人的成長和社會的變化,人性卻變得最復雜。
人間世態見道義,世間煙火顯情懷。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人世間》真實地書寫時代,最貼近人世間的作品才是的作品,飄著煙火氣的故事才是最動人的故事,而真實是制勝的法寶。
《人世間》觀后感 2
被父母愛的孩子,內心充滿愛;而那些從小跟父母不在一起的孩子,更容易叛逆。孩子會因為父母沒有照顧自己而質疑父母,而父母也會因為自己沒能照顧孩子而內疚,這樣的關系,對親子關系不利,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
馮玥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為周蓉太過自我造成的。當年在北京上大學,馮化成為了她們母女放棄了作協,選擇了圖書館,不就是為了分一套房子嗎?可是這個時候,周蓉并不想把女兒接過來。
如果這個時候把玥玥接過來,讓她在北京上大學,也許就是另一個光景了。但是周蓉錯過了這個時候。她那個時候應該覺得,有人給帶孩子挺好的,自己抓緊時間拼事業吧。
她和馮化成在北京發展得不太好回到了吉春。她在江遼大學提拔為副教授,也分了房子,這個時候玥玥在上初中,她本來也能接過來。可是她還是沒接,她覺得秉昆家房子大,住得開,自己只是一居室,孩子沒地住,所以依然不接。
總之呢,自己過得好的時候不接,過得不好的時候也不想接。她雖然是個母親,可是每周只去看女兒一次,女兒心里想的什么,她一概不知。這種放任的態度,讓女兒養成了自我的性格,所以馮玥不會聽母親的',更不會聽鄭娟和周秉昆的,這讓她比周蓉還任性。
缺失父母之愛的孩子,內心有一個空洞,她總會覺得任何人都欠她的。
周蓉這一生真的是高開低走,本以為她是個優秀的女孩子,為了愛情放棄一切很勇敢,沒想到就是因為愛情,她的一生都被毀了。
可憐的周蓉,更可憐的馮玥。
《人世間》觀后感 3
最近更新的《人世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說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只好讓秘書去代為探望,因為秘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其次是周志剛帶著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高校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始終為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為嫉妒,說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為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高校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得到了大家的一樣認可。
試想想,假如不是周秉昆始終在家里撐著,沒有鄭娟一心一意照看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根據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高校這件事,基本上是不行能的了。
(許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于這個說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里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頭,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行能的事情。)
說句實話,假如沒有老三兩口子始終在家撐著,或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肯定,終歸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一個大家庭里,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人世間》觀后感 4
本以為是一部奮斗史,周家三姐弟靠努力有一番成就,但是不是的。大哥周秉義一直想做教育,卻走上了從政的道路。他是一個為人民辦實事的好官,但老百姓對他并不滿意,甚至因私人恩怨惡意攻擊;二姐周蓉漂亮又聰明,晚年也算過得不錯,桃李滿天下,也如愿出了書,可是第一段婚姻終究讓人失望,女兒偷偷跑到法國,她也為此在法國辛苦生活十二年。
小弟周秉昆,書里著墨最多,他代表了大多數工人階級,學歷不高、有一些朋友、要孝順父母、有妻子孩子和一些朋友,愿望么,無非是想住個好一些的房子,改善生活。他也有過機會,在醬油廠有些名聲、辦雜志也算是有些名聲、參與的運動被關了半年增添了個人經歷,可是他也被騙過,掙了錢兌了房,住了沒幾天就收回了,摸爬滾打數十載,因為義氣(朋友之間、大兒子楠楠)失去了一些機會,也失去了自由。
最后雖然改善了居住環境,但是在他們周邊來看,也不算特別好的房子,工作也沒有特別好。因為沒有幫朋友的忙,失去了這兩位朋友(春燕和德寶算是另一類人,小市民,利己主義,就我個人而言不是很喜歡和這種人接觸和深交)。
作者沒有塑造高尚的偉光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每個人說的話做的事或許不是那么對,但是跟他們的經歷、水平比較符合,邏輯也算合理。大環境改變了這一群人的命運,一直在生活里掙扎著的工人階級,被一個個浪頭打倒,又狼狽地爬起來。生活,呵!
《人世間》觀后感 5
今天早上,我和同學們一起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叫《人世間》。
紀錄片講的是一位名叫蔡弦安的骨腫瘤患者,他患了骨癌,左手臂上長出了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腫瘤,于是被迫截了肢,但他并沒有放棄對生的渴求和對生活的.希望,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開始積極的面對化療,面對厄運。這筆紀錄片還講了其他許多許多骨腫瘤患者的故事,有不滿十歲的兒童,有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有成年人。
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也跟著不定。當蔡弦安進行手術時,我緊張,當蔡弦安帶病參加活動時,我感動,當蔡弦安平靜的度過他生命的最后幾天時,我難過……
這部紀錄片告給我很多感觸:我們要樂觀地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要珍惜當下和擁有的,要感恩父母及那些給予過你幫助的人們,要關愛那些被疾病所折磨的人,當你在困境中,要堅韌地面對,這樣,才能渡過難關。在生活中,樂觀、珍惜、感恩、關愛以及堅韌是你最大的財富。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不可能永遠的一帆風順,當我以后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人世間》里那些像蔡弦安那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始終用微笑迎接病痛,面對生活、迎接挑戰。
病房里的笑容,你們是人世間最絢麗的風景!
《人世間》觀后感 6
最近更新的《人世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說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只好讓秘書去代為拜訪,因為秘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第二是周志剛帶著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大學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一直為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為嫉妒,說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為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大學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試想想,如果不是周秉昆一直在家里撐著,沒有鄭娟全心全意照顧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按照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大學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于這個說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里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代,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說句實話,如果沒有老三兩口子一直在家撐著,也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一定,畢竟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一個大家庭里,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人世間》觀后感 7
很久沒看那么多集的電視劇了,《人世間》看完后一直想整理一下思緒,不是所有都能理解,也許那就是人生吧。
近五十年的時間里所經歷的人生故事匯進五十八集電視劇里,看到第9集周秉昆為了給鄭娟每月送生活費,把傳家寶——鐲子偷偷當掉的時候,我氣得一度想要棄劇。當時特心疼被他賣掉的鐲子,只覺得他是個不孝的敗家子,自己想要幫人就用自己的`錢啊不夠就自己打零工。看到這里心里真的罵過好幾遍。還好后面換來的是鄭娟一生對周家的守護和報答,比傳家寶更為寶貴。
在追劇的過程中,心情隨著劇情起起落落,太苦太氣人的時候,我們觀眾可以隨意選擇倍速或快進跳過不想看的劇情,但對于故事中的每一個人,人生的每一段路都算數,無法跳過。
周秉義最后的信里的內容都特別好,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這一生選對愛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確實啊,是家最重要的組成。家人之間要多溝通多理解。
人這一生,只要遇到困難,能夠站在身邊給你力量的人幾乎都是家人。人生中若遇良師,有三兩知己,那便是更大的恩賜了。
《人世間》最大的遺憾就是到最后也沒能拍成的那張全家福,總覺得來日方長,可時光荏苒。在看最后彩蛋里收集的一張紙全家福的時候,彈幕里很多人都定下了拍張全家福的目標。在這個手機隨時都可以拍照的時代里,別忘了和家人拍張全家福,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光。
《人世間》觀后感 8
央視一套開年大戲《人世間》自開播以來收視、口碑一路高歌,劇中周家三代人沉浮消長的人生經歷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好故事搭配真演技,讓《人世間》登頂春節假期期間毫無疑問的“話題王”。劇中,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物引發觀眾熱議,除了串聯全劇的周家三子,很多甘當“綠葉”的老戲骨更是吊起了大家追劇的熱情,很多老戲骨參演的`戲份都成就了該劇的名場面。
最新播出的劇情中讓觀眾拍手叫絕的就是曲秀貞和周秉昆在湖邊談話、抽煙、跳自行車的兩段戲了,這對“忘年交”制造了又一名場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曲秀貞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張凱麗,從《渴望》里的慧芳被家喻戶曉以后,張凱麗演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不過演女干部卻是少有的一次,也是讓我感到驚艷的一次。
曲書記是位老革命、老干部,性格鮮明,在大是大非面前鐵面無私,但看似不講情面內心卻滿是柔情,尤其是對待周秉昆為首的醬油廠“六小君子”,更是展現出領導的氣場、長輩的善意、母親般的關懷。這樣一個角色不僅難以駕馭,在影視劇中也很少有參考。以往年代劇中,女性干部的身影本就不多,像曲秀貞這樣性格鮮明的更是少之又少。播出以來,曲秀貞與周秉昆的“忘年交”,也成了該劇在愛情、親情外的一大看點,曲書記金句頻出,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感情惹得屏幕之外的網友紛紛表示羨慕不已。
《人世間》觀后感 9
現實也不盡然都是苦,還有很多情感值得珍視,比如“六君子”從青春年少到中年時的相互扶持,尤其是這群人之間偶爾背叛埋怨后,又總在彼此最絕望之際伸出援手。最感人的一幕,莫過于幾個剛剛稍微改善生活的朋友,一起湊錢給無依無靠的聾啞街坊常進步買耳蝸。人和人“處”出來的感情,同甘共苦地面對生活的困境,對弱者的幫扶,抵消了生活中的各種摩擦。這種好好壞壞、若即若離,不也是人生的常態嗎?
筆者認為,這部史詩長篇的意義,就在于借由周秉昆的一雙眼,把我們拉回最真實的現實,既看到人世間的苦難,也看到人世間的溫情;既看清人世間的復雜,也感受到世間的牽絆。
互聯網時代,人們習慣將很多關系簡單化;原子化社會,我們變得越來越孤獨。我們離虛擬線上越來越近,離現實線下卻越來越遠。網絡逐漸取代現實,那些身邊的人和事常被忽略,不少人消散精力附著在沒有意義的虛幻之中,比如迷戀虛擬的現實,沉迷虛構的故事,喜歡超現實的'情節……《人世間》這部劇,恰恰是把我們拉回到具體的人際關系中,有血有肉的你我之間,既看到親情、友情、愛情的可貴,也觸動了浮躁麻木的內心。
這是個迷人的世界,也是苦難與希望同在的世界。“人世間”這個題目太大,也太小,每一個人的眼里心里,也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劇場,不妨借由周秉昆的眼,回到真實的人與人之間,去看清我們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
《人世間》觀后感 10
其實,周秉昆這樣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鮮見。
在我的同齡人中,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正如老話所說,十個指頭有長短,孩子的能力也不會絕對相同。
能力強一點的,大多都在外面打拼,一年到頭,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并不多;如果家里有念書念出來吃了公家飯的,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工作上,等到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之后,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就更少了。
相反,那個念書不好,能力不好,只好留守在家的孩子,反倒成了陪伴父母最多的人,也是對父母盡孝最多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能力強的,念書念得多的,也是父母花費精力最多的,偏偏這些父母付出最多的孩子,沒有時間好好照顧父母,反倒是那些不被偏愛的孩子,反倒成了對父母回報最多的人。
當然,不是那些在外打拼的孩子不想好好照顧父母,老家也有很多年輕人發達了之后,把自己的父母接進了城,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們的父母要么因為不喜歡城里的生活,要么受不了獨自待在家里的孤寂,紛紛又回到了農村。
這個時候他們會發現,那個留守在家的孩子,才能給他們最想要的生活,也才能給他們更多的陪伴。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趕上父母生病啥的',等那些在外面的孩子趕回來的時候,留守在家的孩子,早就把父母送到了醫院。
當然,還有更壞的情況,很多父母臨終的時候,都沒辦法見到自己最想見到的那個孩子。
《人世間》觀后感 11
《人世間》中塑造了很多對夫妻,就拿周家這三個孩子來說,周秉義和冬梅、周蓉和馮化成,都是令人羨慕的婚姻。可是冬梅和周蓉卻過得并不幸福。冬梅夾在娘家和婆家為難,周蓉想跟女兒親近,他們這個時候都羨慕鄭娟。冬梅羨慕她能夠得到周志剛的贊賞,周蓉嫉妒玥玥喜歡鄭娟。
其實整部劇來說,最可憐的是鄭娟,但活得最幸福的人,也是鄭娟。她真的'是能夠把苦難咽下,最后還讓它開出花兒的人。
鄭娟一開始并沒有指望自己能夠嫁給周秉昆。在外人眼里,她是殺人犯的妻子,是個寡婦,還帶著一個孩子和一個瞎眼的弟弟,沒有工作。這樣的她,怎么配得上工人身份的周秉昆呢?
但是,她感念周秉昆為自己的付出,一直想要報答他。這個時候,周母腦溢血躺在床上,周秉昆需要幫手,她挺身而出。
兩年半的時間里,她一直兢兢業業,絲毫不懈怠,即便秉昆被關,她也沒有怠慢過周母和玥玥。她始終懷著感恩之心幫助秉昆支撐著周家。
后來,她被周父認可,終于嫁給了秉昆,但是她也沒有因此就忘記自己的初心。她依然操持著整個家庭的家務,伺候周母、照顧玥玥。過年,大家都回來了,他們在屋子里說說笑笑,而她則一個人懷著身孕還張羅一大家子的年夜飯。
《人世間》觀后感 12
至今天中午,把電視劇《人世間》看完了。雖然已經煞戲,我的思想情感還在人世間徘徊。劇情從我們這代人的上山下鄉開始落筆,一直寫到退休結尾。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在時代的大潮中,按照自己的命運走來。從友情、愛情、婚姻、家庭、亊業等方面入手,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真實的再現了人世間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細琢磨,我又感覺劇的名字叫得大些,似乎像是一個大蓋帽子扣到了角瓜腦袋上。這只是我們這一代,人世間的一大半。我們退休后,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選擇做些喜歡做的事情,或開店,或旅游,或攝影,或寫書,或導演,甚至能聚會喝酒等等,我認為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真正的“老”,確是自己不能生活自理的那段時間。我們不可能都象周家父母那樣離世。更不可能像郝省長兩囗,曲老太兩口那樣過好晩年,只有把我們這代每個人的不同情況的謝幕寫出,才是完整的人世間。
當前,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希望梁曉聲、李路及年輕的作家、編劇、導演、演員們,再繼續創作出《人世間》的續集。不是我希望把散文拉長成小說,更不是想讓《人世間》畫蛇添足,總是感覺這還不是我們這代人世間的全貌。
《人世間》觀后感 13
《人世間》17、18集郝家和周家出現了矛盾,可以說把劇情推向了一個小*。不少觀眾都在批評冬梅的父母忘恩負義,自己翻身了就看不起周家,不想認這門親戚了。
不過話說回來,就事論事,郝家和周家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大家怎么罵冬梅父母,冬梅在劇里已經替大家說了,但是這件事情的本質就是周秉義說的,就是客觀差距。
人難的是跳出自己的固有認知。咱們小老百姓是看不見冬梅父母的難處的。我們義憤填膺是因為冬梅父母帶有色眼鏡看周家,生怕這一家子窮親戚打自己手里權力的主意。
我們作為看官很明白,老周家不是這樣的.人,但是對冬梅父母來說,蔡曉光的事情之前,他們的確很認可周秉義,但是幫蔡曉光辦事以后,就開始有意回避了。
這事難理解嗎?蔡曉光的事是應該辦的事,但是很多事情就是這么奇怪,辦了落人口實。周秉義明白,事情沒錯,渠道錯了。
從冬梅父親角度考慮,這事給誰辦都可以,但是給自家人辦就會落人口實。他愛惜自己的羽毛有錯嗎?這是這種生態問題,有時候就是有些人盯著這些事,沒辦法。
用這么大的權利幫蔡曉光辦這么小的事,就是大炮打蚊子,往淺了說是不知深淺,往重了說就是坑。這大炮威力是大,但是動靜也大啊。
周秉義說,老百姓的大事和省長的大事不在一個層面上,老百姓的大事在省長面前就是小事,下次再來找,辦不辦?
冬梅父母看不起這個窮親戚是事實,冬梅也替大家罵了,這是差異擺在這里,不容忽視。
《人世間》觀后感 14
周蓉這個人,承受著父母絕大部分寵愛,可她又給老周家帶來了什么?
是潛在的政治牽連?還是挖心淬骨的牽掛?
母親為了她,哭壞了眼睛,也巴巴受了七年的思女之痛。更因為她,直接刺激得中風癱瘓。
弟弟周秉昆為了她,承受了父親的怒火,更因為她所謂的愛情,所謂的大才子詩人,鋃鐺入獄。
如果不是趕著好時代,周秉昆不是關半年的事,怕是槍斃都有可能。
而周蓉自己呢?她追求的愛情,又換來了什么?
是大山里的艱苦,還是日日都擔驚受怕的委屈?如果當初她沒有任性離家,而是聽從父母安排,在郊區下了鄉。
那她的人生,是不是好過許多?盡管周蓉一再強調她的愛情沒有錯,她對自己的選擇更無悔,可后面的離婚,不是明晃晃打臉?
可以說,上天給了周蓉一手好牌,可她卻把這手好牌,打得爛出了天際。
但周蓉爛的,又何止選擇?和馮化成一起返鄉,中途遇到打架斗毆,馮化成受牽連被抓。周蓉這時候的`反應,就十分絕了。
把女兒托付給了別人,讓別人帶回周家,而周蓉自己,卻匆忙趕回貴州,讓馮化成單位從中斡旋。
周蓉下意識做這個選擇時,有沒有考慮過家中的老母親?母女七年未見,眼看能見了。結果到的只有外孫女,不見女兒女婿。你讓老母親怎么想?
周秉昆都知道,向父兄,向她隱瞞母親中風的消息,不讓他們擔心。可周蓉呢,卻把“擔心”給母親送上門。
《人世間》觀后感 15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里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里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后呼應的戲劇“扣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后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為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布滿繭子的手,瞧見了干干凈凈、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后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么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念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為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里,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斗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眾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里周家眾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注腳。
【 《人世間》觀后感 】相關文章:
《人世間》的觀后感12-13
人世間觀后感02-01
《人世間》觀后感15篇12-14
《人世間》觀后感(15篇)06-01
《人世間》觀后感9篇12-22
《人世間》電視劇觀后感07-12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作文03-08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作文08-05
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實用9篇]10-19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作文7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