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觀后感>《百家講壇》觀后感
《百家講壇》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4-11-05 15:05:21
  • 相關推薦
《百家講壇》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觀后感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百家講壇》觀后感1

  前些日子,也就是幾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講壇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師大第2附中的高級教師紀連海(當時我懷疑他跟他要講的主人公有血緣關系,要不然他怎么研究的那么透啊?!)正說紀嘵嵐。提起紀嘵嵐,估計很多人會想到由張國立,張鐵林,王剛這個鐵三角傾力奉賢的鐵齒銅牙紀曉嵐123。但是紀老師口中真實的紀曉嵐可是跟電視熒屏上的紀曉嵐出入很大啊,可以說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這點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這個百家講壇的節(jié)目中,我每天例行公事般的12點45準時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過!

  其實當百家講壇這個節(jié)目開門見山的指出很多紀曉嵐本人跟電視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實的時候,我并不覺得意外,畢竟電視劇是門藝術,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這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夸張。但是當把這些事實再跟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一對照,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對紀曉嵐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又能鍛煉一下自己的思維,何樂而不為呢?

  首先,電視劇里張國立塑造的紀曉嵐是個剛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實的紀曉嵐呢,走漏風聲,阻止朝廷抄查盧見曾,剛開始還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他何必救盧給自己找麻煩呢,后來明白了,他的大女兒嫁給了盧的孫子盧蔭文,且不說他和盧見增有親戚關系,就算他不為這個救盧,他也得為他的女兒著想吧,萬一乾隆一怒之下對盧見增株連九族,老紀的大女兒肯定也會上斷頭臺的,所以他必須救他女兒的,無論是看在他與盧是親戚的關系,還是為了救他的女兒的父母心,他這樣做是符合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親情至上的一種為人處世的宗旨吧!在我們國家最不好還的債是親情債,最不好過的關也是親情關,歷史上的那些在官場上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的大臣能有幾個,或許會想到包拯,那也是個藝術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百家講壇》觀后感2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jié)目已經(jīng)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這個節(jié)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jié)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辟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了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tǒng)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tǒng)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于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jīng)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wèi)了領土,并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跡,卻也埋葬了無數(shù)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就應是指焚燒經(jīng)書,“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jīng)書,坑術士”,這是后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明白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jié)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3

  今年寒假,我為了增長知識,經(jīng)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jié)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fā)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使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將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事夸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國并不是那么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將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而將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將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云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jié)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后感4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圣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為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這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fā)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而人,則處于天和地之間,目睹著天地間的風云萬變。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斷成長,而“神于天,圣于地”則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理想境界。一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xié)于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并進,缺一不可。

  天地人為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一樣的,天地之美在于莊嚴與敦厚。人之美在于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么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為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煉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共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百家講壇》觀后感5

  今年寒假,我為了增長知識,經(jīng)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jié)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fā)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 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事夸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國并不是那么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云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jié)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后感6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么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jīng)聯(lián)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zhàn)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lián)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jīng)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于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愿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愿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并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nèi),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并且與秦國建立了聯(lián)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fā)覺上了當,決定發(fā)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zhàn)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lián)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xiàn)。

《百家講壇》觀后感7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與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里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與理性的態(tài)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里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nèi)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jīng)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tài)度,我想收獲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與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8

  下午,我們在老師的推薦下觀看了于丹教授講述的《論語——天地人之道》,我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論語》這部曾經(jīng)統(tǒng)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jīng)典,仍能為我們現(xiàn)代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此而無比強大,所以現(xiàn)在人們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這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

  我們要時刻記住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人對自然萬物,應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這是一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覺得視頻中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評估二十一世紀一個國家是否富強,不僅僅用國民生產(chǎn)總值GDP來評估,還應該用這個國家的百姓內(nèi)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也就是GNH。

  我國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曾經(jīng)參加過一次國際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當時我們的國民幸福指數(shù)只有64%左右。91年再次參加調(diào)查,升到了73%左右,而96年又下跌到了68%。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xiàn)代人就有可能遭遇更為復雜的心理困惑。用教授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一次子貢問孔子:“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孔子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字,大約就是‘恕’字吧!”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寬恕他人。比如我們有很多時候,本來已經(jīng)過去的一件事情,而我們還是不斷的自我咀嚼,然后一次一次再受傷害,其實該放下時且放下反而更好,因為你寬容別人,就是給自己留下一片天空。你的胸懷越大,很多事情也就越小。

  這節(jié)課我收獲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那對生活更高層次的理解。

《百家講壇》觀后感9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群老師為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jié)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么特點。

  通過王立群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群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為這點,大臣們才有機會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為秦王太過于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沒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后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jīng)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wèi)宏,在衛(wèi)宏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jié)、李善、李賢在為古書作注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wèi)宏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群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百家講壇》觀后感10

  利用這個假期,我觀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欄目。而這次的《百家講壇》是講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11歲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21歲就藩北平,40歲發(fā)動“靖難之役”,43歲登上皇位。這樣的成就看起來是很偉大的,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皇位得來是經(jīng)過了千難萬險。

  朱棣原本可以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shù)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為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為由,發(fā)生了“靖難之役”。經(jīng)過三年的奮戰(zhàn),終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chuàng)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而這豐功偉業(yè)背后蘊含著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fā)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不過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說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jù)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的場面可想而知。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讓現(xiàn)代人了解自己。其實,人是雙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壞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對待人。

《百家講壇》觀后感11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缺少信仰,但是,在這個星期六,阿宋給我們?nèi)嘣忈屃耸裁词侵袊说男叛觥?/p>

  有一個人,其貌不揚卻改變了中華民族教育傳統(tǒng),有一本書,是這個人的語錄卻被稱為治國之道。這個人是孔子,這本書是《論語》。于丹教授在理解《論語》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給我們看的就是《百家講壇》中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間的聯(lián)系。盤古開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盤古就在中間,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樣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納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為天地間最為強大的存在。孔子是憑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憑這浩然之氣。

  孔子有一個“仁”的.思想,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嗎?孔子的弟子就曾經(jīng)問過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又問,什么是“智”,又答:“知人。”多么玄奧的兩個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來“仁就是愛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fā)。有位弟子問孔子:“老師,我們向你學了這么久,是想以后能當大官,你說有什么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孔子的話依舊簡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學生不甘心,問:“去掉一條的話,您去哪一條。”“去兵。”孔子認為沒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條。”孔子很嚴肅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難免一死,可怕的是國家因為沒有人民信仰而崩潰。信仰的力量是那樣偉大。

  最后,我感動于孔子的一個字:“恕”。對自己寬容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就是“恕”。有了這個字,我們就可以過好一輩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動。

《百家講壇》觀后感12

  今天看的是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的《三字經(jīng)》———古代兒童的啟蒙教育讀本。講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學習道理。淺顯有趣。兒時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對錯,應該與不應該,都是那么的顯而易見。好人與壞與就像小白兔與大灰狼般無可爭議。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運動。那時的未來就像1+1=2那么簡單。就算看不見,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積極向上,未來一定是伴著鮮花有綠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來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層。蕓蕓眾生,與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風景,從眼眼到心靈都麻木了。心中已沒有白與黑,而取代的是灰,數(shù)不盡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藍,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讓人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東西。做人做的真是夠久了,需要放棄一切觀念,從最初的出發(fā)點,重新審視自己。

  三字經(jīng)講到,“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則,意思是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guī)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生活的太久,會忘記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經(jīng),然后再回頭想想。撇開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貴的東西,為什么會蒙塵?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皇帝的新裝一樣的故事里,真理遠離了生活,而我也隨風飄浮。

  太久沒有讀書了,太久沒有審視自己,聽到了三字經(jīng)的故事,兒時的感覺又來了,于是重新認識自己。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來。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為了自己,決不改變自己,在這個世道上,已再無偶像,道貌岸然的他們已像炭一樣沉下去,熄滅一盞又一盞我的燈。但是我還是保留那雙期待和尋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僅僅是可以從始至終,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講壇》觀后感13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里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里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nèi)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jīng)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tài)度,我想收獲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和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14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jié)目已經(jīng)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jié)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jié)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辟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了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tǒng)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tǒng)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于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jīng)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wèi)了領土,并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跡,卻也埋葬了無數(shù)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jīng)書,“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jīng)書,坑術士”,這是后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jié)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15

  很多人只把《開講啦》《中華好詩詞》《百家講壇》等節(jié)目當做普通的綜藝節(jié)目來尋找樂趣,但我并不認同他們的看法。此時,節(jié)目中蘊含的道理往往被人忽略,我覺得我應該重申制作這些節(jié)目的意義。

  《開講啦》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jié)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xiàn)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yǎng).每期節(jié)目由一位名人傾情演講,與十位新銳青年代表進行交流對話,300位大學生作為觀眾現(xiàn)場分享這場有思考,有疑問,有價值觀,有鋒芒的思想碰撞.這是中國最具青年公益的節(jié)目,也是一場溫暖畢業(yè)生心靈的演講.

  而節(jié)目《百家講壇》也讓人深受啟發(fā)。于丹的《莊子》心得,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同學,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并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后的學生的成績,那么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

  《中華好詩詞》也讓人明白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但試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識,有多少人是主動的因為熱愛而去接觸、背誦和運用,更多的是因為要考試,要爭高分而去學習、背誦,根本就無所謂的運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倘若我們現(xiàn)代人再繼續(xù)以這種應試狀態(tài)去接觸瑰寶,我想過不了多久,悠久的詩詞文化將會丟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變得一片空白。在此,我只希望人們能明白制作節(jié)目的意義,那些娛樂節(jié)目并不是簡單的供人消遣,它的背后定有其深意。

【《百家講壇》觀后感】相關文章:

百家講壇觀后感.11-15

百家講壇觀后感08-02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04-13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11-16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11-25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30篇)02-20

百家講壇觀后感9篇12-09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02-25

有關于百家講壇觀后感03-0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日韩r级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尤物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婷婷丁香五月天综合资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