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蘇菲的世界》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蘇菲的世界》觀后感1
一部哲學教育影片。主人公,蘇菲,一個將滿15歲的初中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與疑問。喜歡和她的好朋友聊些生活中的哲學問題,比如'小鳥有沒有思想'。然后,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只有三個字'你是誰?',起始以為是愛慕她的男孩子寫的,但后來才發現時一封沒有來歷的信。后來她又陸續收到了好幾封信,還是疑問'世界從哪里來?''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實,作者是借這種形式來把我們引入哲學的殿堂,從最簡單的哲學問題入手。
在鄰近蘇菲生日之際,蘇菲收到了一份禮物,是一張影碟。她在媽媽睡下后,偷偷地觀看。這時候,她的哲學老師才在影碟中現身,他叫艾伯特諾克斯,在影片中,他把蘇菲引入古希臘,讓蘇菲了解了大哲蘇格拉底死亡的經過,蘇格拉底讓很多人正確地思考,這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大家投票決定殺死他。本來蘇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他沒有,他說,可以殺死我,但是殺不死批判性思維,于是安然地飲鴆酒而死。
第二個人物是柏拉圖,他是蘇格拉底最得意的學生,他繼承了老師的思想并將其發揚光大。諾里斯向蘇菲介紹了柏拉圖最著名的影子理論,即'洞穴之微笑',柏拉圖認為,'所有事物本質上都是永恒想法的影子,但是很多人都滿足于虛偽的影子,他們就像洞穴人,從墻上看到影子,但是從不問自己,什么創造出影子,他們不敢離開洞穴去發現太陽或真理。不敢發現里面真正的含義。'
影片第二節的名字叫'進化',主要講蘇菲思想的進化過程。老師諾克斯引領蘇菲進入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和哲學有很大的聯系','所有事物本質上都有一定的形態。世界分為不同的物質,沒生命的東西,有生命的東西。植物、動物和人類。只有人類能進行哲學探索、思考、反映事物,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任何事物本質上都有固定的形態''藝術家把他的一生奉獻給虛幻的東西,但是他卻能看到本質。哲學家是藝術家的兄弟。'就像一塊普通的大理石,雕塑家能把它雕成一位純真的少女,在雕塑家眼里,雕塑品就藏在石頭里面,石頭就是虛幻的東西,而雕塑家能從虛幻中看到隱藏的本質。
老師后來又帶領蘇菲去中世紀,告訴蘇菲'知識就是力量'。介紹了兩位中世紀的哲學家,女哲海德格,她和蘇菲一樣,從小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她是羅馬的音樂家,為羅馬教樂作曲,她覺得'人類的神性能在音樂中表達出來,所有的藝術都如此'。還有托馬斯阿奎那這位大哲。老師告訴蘇菲,她名字的含義就是'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種過程。
整部影片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向我們介紹了哲學搖籃雅典的三位大哲學家,然后又是中世紀(小說的介紹更為全面,電影只是節選了一部分),蘇菲所到之處,灑滿了人類智慧的光芒,凝結著人類文明的精華。它是一部哲學入門的啟蒙書,是啟蒙影片,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為人類哲學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而'我是誰?''世界從哪里來',更成為了每個時代,愛好哲學的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元始。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是誰,為什么會存在。洞悉哲學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問哲學的問題:我是誰?世界從哪里來?有時候,我們以為對自己足夠了解了,但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還是淺顯的,片面的,偏執的,并在潛意識里面將一些自我給蒙蔽。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并且值得一直去思考玩味的問題。一位印度的大哲說過'認識你自己',客觀地認識自己,進而去認識這個世界,會有異乎尋常的發現。這樣做之后,我們再看到的自我和世界,就是舊時自我和世界的深層內像。
電影《蘇菲的世界》觀后感2
《蘇菲的世界》中由一張“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的紙條開始,帶領蘇菲也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個充滿哲學智慧的世界。書中多次提到“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的問題,這是有關哲學終極命題的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每個人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說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巖松”“我是張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我們平時所謂的自我介紹所說的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就像書中的主人公蘇菲在對著鏡子問自己是誰,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給她取名字的時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當時真的將蘇菲取名為莉莉,那現在的蘇菲還是她嗎?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障礙,我們在思考“我是誰”的時候,總是在名字這個層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們似乎確信,這個名字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像蘇菲那樣思考一下,假如當初我們的父母沒有為我們取現在這個名字,而是另一個,難道我們就變成了另一個人嗎?或者說,我們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號扔掉忘掉,我們又是誰?這樣思考的話,我們就會對“我是誰”感到迷茫。
如果我們在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最初就拋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別,長相等等,我們只看我們自己這個人,直接從本質上來考慮。弗洛伊德提到一個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陳述,所謂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本我,則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現;而超我,則是社會行為準則及形成的禁忌。這樣來想,人就變的`更加的三位一體了。
肯定會有些人對這個問題不屑一顧,認為毫無意義,或許某位有個性的人會很驕傲的說“我就是我”,確實是一位很瀟灑的世俗人。我想《蘇菲的世界》之所以探討這個問題,并不是想每個人都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終身困在“我是誰”的問題中。他真正的意義在于引導人們的一種思維模式,讓人們不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讓人們可以透過表面來看到事物的本質,學會用哲學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從而從一個更深刻的角度、更高的高度來了解事物。
“知識就是力量”,當我把目光停留在這句話上時,我試圖著用哲學的智慧來解讀他。有人說知識本身并無力量,而是運用它的人有力量,如果有人有知識卻不能讓其發揮,那知識便沒有力量!對于這種說法,我并不贊同。我卻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同樣的知識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力量是一樣的,同樣具有說服力。現實中當然有相同的知識素養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效果不一樣的情況,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力量是人賦予知識的,由于人不同,所以知識的力量就不同。假如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他們所擁有的力量也是相同的,之所以會出現力量不同的現象,是因為人們擁有的知識結構不同。比如說,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文學知識,但是其中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中比另一個人多了語言表達這一部分,那么他就可以運用語言表達這部分知識的力量把他的文學知識的力量也發揮出來,這樣他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就會比另一個人大很多。另一個人由于知識結構中缺乏了語言表達這一部分,就會使他所表現出來的文學知識力量由于缺乏表達知識力量的支撐而大打折扣。在這里我們要強調一下的是,這個人的文學知識力量是不變的,并沒有削弱減少,只是因為沒有表達力量的支撐,他的文學知識力量被部分隱藏,沒有充分表現出來而已。
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恒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哲學是美妙的”,這是哲學家們的深刻感受,不懂哲學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快樂的。哲學家們在不斷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過程中尋求滿足與快樂,這是內在的升華、否定中的發展前進。哲學是一門智慧的學問,他需要站在一個特定的高度來研究。哲學是矛盾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人在哲學的研究中迷失方向,甚至是不知道“我是誰”,迷失了自我。同時也正是因為哲學是矛盾的,就是在這種矛盾中才能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發展前進。
【電影《蘇菲的世界》觀后感】相關文章:
蘇菲的世界的好句04-14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6-06
《蘇菲的世界》的讀書筆記03-08
蘇菲的世界觀后感11-19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15篇)01-17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12-02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15篇02-28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02-07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