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我們觀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時,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歡迎大家分享。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1
這是皮克斯為我們帶來的又一部將會永載史冊的動畫電影。它的原創性是無與倫比的。它值得我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和發自肺腑的喝彩。
即使在《玩具總動員》之前,把玩具活化這個做法也并不少見,只不過很少有人拿“如果玩具知道自己是玩具的話,會怎么樣”這個妙意來做梗罷了。但在《頭腦特攻隊》之前,沒有人想到把人的情緒本身卡通化,你只能在一個個卡通人物身上體會各種情緒,但是你從未看到一個卡通形象化的高興或者憂傷。而且歡樂(樂樂)、憂傷(憂憂)、害怕(怕怕)、討厭(厭厭)和憤怒(怒怒)這五種情緒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頭腦特工隊》再一次拓展了動畫無限可能性的外延,給我們帶來想象力的那種專屬型享受。
如果僅僅是把情緒卡通化,影片是很難推動的。它更加不可思議的創新在于,構造了一個人們思想與意識的卡通化世界觀。它把人每個記憶片段都濃縮成一個記憶球;把形成人們主要態度和價值觀的記憶定義為核心記憶球,并且為每個核心記憶球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島世界;它恰如其分地區分了短期記憶區、長期記憶區、潛意識區,并且形象化了如何調用記憶、如何產生夢境這些心理過程;它讓思想變作一輛火車,在不同的記憶區中穿梭。這些把我們司空見慣卻從未仔細考慮過的意識過程巧妙可視化呈現的想象性世界觀,真是看得人如癡如醉。沒錯,就是這種我們明知頭腦里不是這樣卻寧愿信其為真的心情,是動畫給人帶來享受的最高境界。
這個世界觀的另一個奇妙并且貼切之處是,它將決定人一切行為的因素最終歸結為兩個維度,一個是記憶,一個是情緒。每一個記憶球都含有它所記憶的內容和一種情緒。而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或許就是記憶球中不僅包含一種情緒的時候。它提示我們,其實人的一切態度、行為、價值觀、能力,都是由記憶決定的,而賦予這些記憶以真正色彩的是情緒。如果說記憶是客觀的,是我們所經歷的、無法改變的東西的話,那么如何面對這些記憶,應賦予其怎樣的情緒色彩,那就是我們自身可以決定的主觀的東西了。
我們發現,其實每一種情緒,即使是像憂傷、憤怒這樣的負面情緒,它們的行事初衷也都是為了小女孩萊莉著想的。這種善意并且樂觀的推斷,是影片帶領我們思考自身情緒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不僅需要正面情緒,而且需要負面情緒。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不是敵人,憂憂不是樂樂應該拋棄在記憶庫里的人,樂樂的黃色記憶球也不應是憂憂絕不能碰觸的禁區。最終不正是通過憂傷情緒的發泄,才建立了萊莉新的記憶及情感體悟嘛?而且我們注意到,影片描寫了萊莉、父親、母親、路人等很多角色的五種情緒,不是所有人都是樂樂站在中間的,作為小孩子的萊莉可能是以歡樂為主,但父親可能就以憤怒為主。這些細節都帶給我們思考不同人不同情緒的全新視角。
我們還要為影片所蘊藏的那些能勾起每個人心底記憶的悲情而喝彩。這集中體現在搗蛋島的崩塌和幻想玩伴BingBong的獻身上。搗蛋島的崩塌意味著無拘無束的童年的終結,人總歸要進入一個規矩的世界中,又有多少人能在這種框框之下存留住童年的無拘束的搗蛋呢?就像《玩具總動員3》帶給我們對一去不復返的童年的無比留戀一樣,《頭腦特工隊》讓我們有了一個向那些曾經珍藏、卻又不得不失去的記憶再次道別的機會,雖然我們可能真的已經想不起那些道別的.對象了。
我們還要為影片中體現的家庭觀、教育觀而鼓掌。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刻,萊莉的家庭島也沒有最終崩塌,家庭一直是支持一個人生存的最強有力的港灣。來自父母的愛讓女兒憂傷的心情獲得撫慰,從而完成了對家庭島的重建。當你看到記憶中萊莉因丟失冠軍而傷心地坐在樹枝上時,她的父母過來陪伴她,使她感受到依靠,獲得溫暖,從而從悲傷中走出形成了快樂的情緒,你會覺得有這樣一個家真好。當你看到父母因女兒失蹤而焦慮,而在女兒回家后的第一時間不是送上指責而是送上擁抱的時候,你也會發自內心地想要接受這種美式家庭的教育觀。
我們還要為影片中盡一切可能的劇情挑戰而歡呼。情緒小人們的活動與萊莉自身的行動,兩條線索環環相扣緊密交織的蒙太奇本就讓人驚嘆,看到長期記憶區中那個無底深淵時,我其實沒抱期望,主人公能真的掉下去。可是影片就是突破了我的這個心理防守底線,讓樂樂墜入了這個萬劫不復的深淵,并且完成了從無論是地理還是心情上都堪稱最深谷底的一次不可思議的自救。因為我們見過太多的淺嘗輒止,所以才會為這樣的絕處逢生感到震動。
影片中沒有一個敵人,但從始至終扣人心弦。從樂樂的角度看,她克服萬難完成了一個任務;而從萊莉的角度看,她實現了成長。樂樂是萊莉腦海中的一個情緒,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她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成長的。這其實給現實中的每個人都帶來生活的信心,那就是,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我們都應該也都有能力進行自我調節,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那些愛我們的人。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也都住著那五個為你著想并且時刻在努力著的小人,不是嗎?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2
《頭腦特工隊》的英文原名叫《Inside Out》,我覺得這個名字更加符合電影內容。Inside是指內部的,在這里應該是指頭腦內部的情緒世界,Out是指外部的,則是指外面的現實世界。這部電影就是講訴了一個叫萊莉的女孩和她頭腦內部情緒的故事。萊莉本來是快樂的生活在明蘇達尼州,有和藹可親的父母、親切友愛的閨蜜和熱愛的冰球運動。突然有一天由于父親的工作原因,她們一家搬到了舊金山,但是因為新家不好,又離開了曾經的朋友,萊莉覺得新的生活糟糕極了。所以萊莉決定離家出走,返回明蘇達尼州,尋找曾經的快樂,但是在最后萊莉還是在巴士開離之前叫停,返回了新家。這是萊莉現實世界的故事,而在萊莉的頭腦中五個情緒小人則是為了挽救萊莉情緒從歡樂到憂郁憤怒的變化而導致了另外一系列的故事。這部電影在審美藝術上有創新奇幻之處,但在心理學尤其是情緒、記憶、夢境等方面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萊莉的大腦內部世界首先出現的是大腦指揮部,而指揮部由快樂、悲傷、恐懼、厭惡和憤怒這五種情緒掌控。快樂作為最早出現的情緒,是團隊的領導,協同小伙伴們讓萊莉時刻保持好心情;悲傷雖然也希望萊莉樂觀快樂,但是她總是難以自控的保持著負面情緒,想要好好哭一場;恐懼主要是提醒萊莉保持警惕,保障萊莉的安全;厭惡則是希望萊莉不受生理上或社交上的毒害,尤其是在對待西蘭花這種蔬菜方面;憤怒則脾氣暴躁,總是積極地為萊莉爭取公平待遇,但往往好心辦壞事,將萊莉的事情搞得更加糟糕。白天,這五種情緒掌握萊莉的大腦,并將每天發生的帶有某種情緒的事件,分別以不同顏色的記憶球儲存在大腦指揮部里面的架子上,這是短期記憶。還有一些超級重要的事件成為核心記憶存在于指揮部的中心位置。而這些核心記憶會強化萊莉個性的某些方面,從而形成了五個個性的島嶼,分別是冰球島、搞怪島、友誼島、誠實島和家庭島,這些島嶼代表了不同的個性和價值觀,它們被激活時會煥發光彩,沉寂時時暗淡無光的,也可能會坍塌,也可能會重建。到了晚上,大腦內部的思維軌道將不再運行,而白天暫時儲存在大腦指揮部的短期記憶則會順著輸送管道到達記憶長廊,成為長期記憶。在這無盡的記憶長廊里,有記憶工人在里面工作,將萊莉已經遺忘了的記憶,已經褪色的記憶球通過管道排放進入記憶垃圾場,再也無法找回來。
當快樂和悲傷由于意外離開了大腦指揮部,到達了大腦的其他地方。但是快樂和悲傷都想快點回到大腦指揮部,使萊莉重拾歡樂。在這一回程的途中,快樂和悲傷遇到了萊莉臆想中的朋友冰棒,冰棒帶領快樂和悲傷去尋找捷徑,趕上思維列車。在途中,他們經歷了抽象思維區和想象之地。抽象思維區我不是很懂,暫且略過。在想象之地,快樂、悲傷和冰棒都看到了萊莉童年時候構建的各種有趣的玩具,但是隨著萊莉的長大,這些歡樂的童年記憶似乎也在不斷的消失,因為想象之地正在不斷的被拆除,送往記憶垃圾場。當快樂、悲傷和冰棒終于趕上了思維列車,萊莉卻進入了睡眠,這意味著思維列車也要停止運行。這三人為了早點回到大腦指揮部,準備進入造夢工廠喚醒萊莉。在造夢工廠中的場景體現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觀點,在當天晚上萊莉的夢里是她白天去新學校的場景,本來潛意識是自己流利地進行自我介紹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在現實畸變濾鏡的作用下,或者說是白天現實情況的壓制下,潛意識的順利介紹不但沒有了,反而在夢境中情況變得更為糟糕。這之后快樂、悲傷和冰棒將萊莉的夢境徹底改造了并成功喚醒了萊莉。但是冰棒被守衛夢境的保安扔進了潛意思區,那里應該是人不希望回憶起來的記憶所存在的地方,例如萊莉不喜歡的西蘭花和恐怖的小丑都在那里。
快樂、悲傷和冰棒離開潛意思區,再次踏上思維列車,準備回到總部。可是不幸的是,由于誠實島的坍塌和家庭島的搖搖欲墜,思維列車被損壞,快樂和冰棒也被拋到了記憶垃圾場,被遺忘了。但是快樂不甘心這樣被遺忘,希望萊莉能開心起來,也開始明白有時候正是由于悲傷的存在才能創造快樂,所以快樂鼓起勇氣,最終在冰棒的幫助下回到了長期記憶區,但是冰棒卻永遠留在了記憶垃圾場,被徹底的遺忘了,這似乎也預示著成長總是會付出一定的.代價的。最后,快樂和悲傷重新回到了大腦指揮部,萊莉也在它們的指揮下逐漸適應了新環境,重新構建了升級版的大腦指揮臺、有快樂和悲傷交織的核心記憶以及更加炫目多彩的個性之島,萊莉的生活又變得多姿多彩。
看完這部電影,我還有更多方面的感受。一是事物是有兩方面的影響,同一件事樂觀的人生態度有積極的看法,悲觀的人生態度有消極的看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生只存在快樂就好了,有時候悲傷也有存在的價值,悲傷的哭泣,發泄一通,會讓消極的態度重新有了精神去努力。同時,正因為悲傷的存在,快樂則被提醒要更為珍惜。二是十一二歲的青少年正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亂時期,自我認知過程還未趨于平衡,同時影片中的萊莉又到達一個新的環境,還沒有學會適應,父母更應該對她多加關注,幫助她更快的融入新的社會群體。父母也應該學會尊重和信任這時候的孩子,幫助孩子構建自我同一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三是童年的記憶是青少年在逐漸遺忘的,就如同影片中的代表童年伙伴冰棒被永遠留在了記憶垃圾場和童年時候的想象之地也漸漸被拆除,但是又不得不承認童年記憶帶給青少年的快樂情緒應該是一直存在的,當有一天由于某個意外重新想起了早已被遺忘的童年記憶,也許當時快樂情緒會讓人再次經歷。四是每個人的大腦都是被五種情緒掌控的,在影片末尾顯示出貓和狗的大腦也是如此,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其他動物都是這樣嗎,還是這僅是一種電影效果?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3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萊莉(Riley)的小女孩跟著父母跨越大半個國家從明尼蘇達搬到了舊金山,面對著新環境的全面挑戰,然而這只是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腦內:在頭腦的“司令部”里住著五位情緒小人,樂樂(Joy)、怕怕(Fear)、怒怒(Anger)、厭厭(Disgust)、憂憂(Sadness)。這五個小家伙住在女主角萊利的大腦中控制著一臺控制機器。五個人合作來為萊利的生活出謀劃策。記憶在本片中是被存儲在水晶球里,擺放在記憶庫中的。其中金色的是快樂的記憶,藍色的是憂郁的,而核心記憶則聯系著女孩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比如親情、友情和興趣愛好。而在“控制中心”內的五個小家伙:“歡樂”、“憂傷”、“憤怒”、“恐懼”和“反感”與女主人公萊莉一起成長,控制著她的情緒與記憶。
慢慢地,隨著大腦的發育,情緒小人一個一個蹦出來了。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看到新奇事物的時候,樂樂蹦蹦跳跳地出現了,于是我們感受到了快樂,快樂可以為我們帶來積極的想法,使我們更具創造性。當面臨危險的時候,怕怕打了個冷戰走來了,于是我們會害怕,害怕使我們回避可能的危險。吃到難吃的東西的時候,厭厭帶著嫌惡的表情現身,于是我們會感到討厭,厭惡使我們原理對我們有威脅的的東西。被為難的時候,怒怒也不甘示弱地跑出來,讓對方知道我們不喜歡這樣。這些情緒們在樂樂的主導下,反映了茉莉以及我們的生活,并將生活的點點滴滴變成代表記憶的玻璃球,儲藏在我們腦海里。慢慢地,我們的人格山谷也隨著記憶逐漸形成了。我們便成為了童年時期活蹦亂跳小孩子。
憂憂其實也是情緒小人中很重要的一員。但當代表憂傷的憂憂第一次瑟縮著出現的時候,樂樂并不清楚憂傷的意義在哪里,很排斥憂憂。這正像我們很多人覺得消極的情緒是沒有意義并且不應該出現的一樣。樂樂還企圖壓抑它,把它限制在一個小圈子里面不讓它出現,正像我們企圖壓抑自己的感情,讓自己永遠不悲傷一樣。
只是有一天意外發生,樂樂和憂憂意外的脫離了控制中心,在返回大腦控制中心的路上,她們遇到了萊莉幼時的幻想玩伴,一頭粉紅色的大象——冰棒。萊莉十幾歲了,已經很多年沒有和冰棒玩了。講到這里,樂觀的冰棒哭了出來。他的心里還有一個夢,用屬于他們的火箭船帶著萊莉去月球。可是火箭船和他們自己都跌入了深淵,面臨著被風化侵蝕的命運。而此時的`萊莉情緒越來越煩躁,在她腦海里友誼、誠實、親情的小島也在一個接一個地轟塌,她正在計劃離家出走,回到她心心念念的故鄉明尼蘇達,去締造新的快樂的記憶。與此同時,樂樂和冰棒唱著能使船只發動的歌曲想要駕駛它離開深谷。但兩個人太重了,在最后關頭,冰棒縱身一躍,跳入谷底,目送著樂樂登上平地。他的身體正慢慢被風吹散,還喃喃自語,“樂樂,你替我帶她去月球好嗎?”冰棒真是一個煽情的大象讓人感動。最后樂樂找到憂憂回到了大腦控制中心。
后來,樂樂終于發現,悲傷和快樂其實是分不開的,我們以為強行壓抑悲傷就能變得快樂和幸福,但是事實上可能會因為自責讓悲傷更強烈,甚至會出現抑郁(depression)。如果再極端一點,我們終于通過強行壓抑真的完全感受不到悲傷,但是我們也會感受不到快樂了。剩下的害怕,厭惡和憤怒在一起,就是焦慮,我們就會體驗到焦慮障礙(anxietydisorder)。所以壓抑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反而沒有那么有幸福感。消極情緒也有它的作用的,就像在樂樂想進去危險的抽象思維空間的時候,憂憂提醒過樂樂那離很危險,但是由于樂樂太積極不夠謹慎,所以遇到了危險;還有就是,故事的最后,憂憂讓茉莉把她的傷心事清晰地傾訴了出去,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并最終和解了。我們經常說我們應該積極,并不是說我們不能有消極情緒,只是讓積極占主導而已。我們要知道,消極的情緒并不是只能毀滅東西的定時炸彈,是一個很正常的東西。我們應該像樂樂最后接受憂憂,并讓茉莉傾訴苦悶一樣,接受偶爾的消極情緒,并盡量找信任的人傾訴。
故事的最后,茉莉的核心記憶變成了漂亮的彩色的,不再像小孩子一樣是單調的黃色了,而是充滿了豐富的喜怒哀樂。我想當我們慢慢學會感知、面對、處理和接受多種復雜的情緒,使之成為我們的一個整體的時候,或許就是我們慢慢成長了。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4
1、形象的內在世界
影片通過擬人化的視角,將人們幾種主要的情緒感受化為五個頭腦里的小精靈,分別是樂樂,憂憂,厭厭,怒怒,怕怕。
他們的反應直接代表了主人公(小女孩萊莉)的感受,以及與之相關的思想運作。
這是影片設置的絕妙之處,將我們的內心世界的活動,用這么形象而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包括里面提到的各種記憶球,個性小島,思想列車,夢境,夢幻樂園,潛意識等等。
2、擁抱負面情緒打開生命的多彩
影片的故事主旨,其實是帶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產生的各種情緒,尤其是當中負面的部分,可能令我們一開始感受不那么好。其實所謂正面、負面,也是成人給予的標簽。
但是,當我們開始面對它,打開它,表達它,釋放它,我們會發現一切背后都有一份愛的承載。我們也真正領會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各種味道,而我們的內在也進一步擴大,拓展。這大概就是長大的過程,成長的歷程。
當我們還是很小的孩子的時候,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純粹而簡單的快樂。正如影片中,在搬家之前,萊莉的生活中大部分記憶都是快樂的色彩,也就是樂樂的顏色。萊莉的感受與情緒的主導也是樂樂。
搬家之后,環境的變化,家庭氛圍的變化(搬家貨車的意外,爸爸工作的忙碌,媽媽的不滿),學校生活的變化……一切都在適應中,調整中。萊莉感到了不適,感到了壓力。
對于負面情緒,不好的感受,一般來說孩子天然是直接表達的,但是萊莉卻壓抑了。從影片的一個情節,一家人剛到新家,出現一些意外,臨睡前媽媽來道晚安,說謝謝萊莉總是那么陽光……從中其實看到,孩子很容易吸收父母的期待,萊莉也希望能達到媽媽的期待,希望自己在這樣的狀況下依然保持陽光快樂。
于是,就有了影片中,樂樂對待憂憂那樣的態度。樂樂希望一切還是在快樂的基調中,各種阻止憂憂觸碰控制臺中的一切。但是憂憂很失控,最后導致樂樂和憂憂都離開了控制臺,開啟了回控制臺的歷程。
歷程中兩個情節,讓樂樂終于放下了對憂憂的.偏見與阻抗:
一個是偶遇萊莉的幻想伙伴,冰棒。冰棒的火箭車被扔下了記憶填埋場,冰棒傷心的哭了。樂樂想安慰他,卻無效。憂憂走過去,陪著冰棒坐了一會兒,然后冰棒就好了。
另一個是,樂樂和冰棒一起掉下了記憶填埋場。樂樂極度難過,似乎陷入了絕境,傷心的看著核心記憶球,卻意外看到在歡樂的瞬間之前,是憂憂在那里。萊莉因為打偏了一個球很難過,坐在樹枝上,然后爸爸媽媽過來安慰她陪伴她,再然后才是隊友的歡慶。
這時,樂樂才知道憂憂有多么重要。重振旗鼓之后,想到了辦法回去。只不過冰棒回不去了,小時候幻想的玩伴,隨著長大終被遺忘吧。
于是,才有了最后,萊莉從離家出走的念頭中突然醒來,似乎所有感受又都回來了。她跑回家,沖到爸爸媽媽面前,訴說了自己的不適應,壓力,難過……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淚水中洋溢著幸福與感動。
最后,頭腦里的控制臺擴大了,個性小島也擴展了,記憶球的顏色變得五彩繽紛的交織,生命有了更多的層次與味道。
3、個性小島的坍塌與重建
這個過程,正如孩子內心的成長歷程,一些東西被打碎,而后經過自我整合后重建。
與影片的區別是,重建的結果到底會怎樣呢?影片中,萊莉最終獲得了父母的理解與愛,于是迅速獲得了重建,并擁有了更強大的內在。而現實生活中,卻未必。
很多時候,孩子在經歷自己內心掙扎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與愛。于是,孩子不再與父母袒露心聲。內在一些的東西的坍塌,有的也許再也沒有重建起來,而形成了某種缺失。
4、潛意識里的小丑
影片里提到,萊莉最害怕的東西都被扔進了潛意識的大倉庫。這個小丑也是萊莉害怕的東西。
當它剛被吵醒,那么巨大的身軀,血紅的嘴唇,開始追趕樂樂憂憂。大概真的挺嚇人。
但是,曾經小時候很害怕的東西,真的那么可怕嗎?當小丑開始往外走,你真正看清它的面目,它原來也不過是個小丑。
只不過,我們的想象會無窮放大我們的恐懼,卻忘了我們自己,現在早已不是當初很小的模樣。
5、觀察你的內在世界
最后,借著影片的呈現,我們也可以觀察下自己的內在世界。
正如影片中,也有鏡頭放到,萊莉爸爸媽媽頭腦里的那些精靈們。甚至大家正在吃飯,頭腦里卻沉浸在另一個世界。還有結束處看到,原來每個人的頭腦里都有這么多聲音,這么多情緒感受。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5
其一,接納每一種情緒。
為了幫助萊莉恢復正常,重新找回快樂,樂樂想方設法從遺忘區回到大腦司令部。
這個時候萊莉的個性小島逐漸崩塌,首先是淘氣島。
我們經常會責怪孩子太淘氣,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
卻不知道,如果有一天當他們突然變得安靜了,懂事了,那是因為,他的世界里構成個性最重要的一座島嶼被毀滅了。
調皮搗亂的時候,才是他們最快樂,最本真的自己。
個性小島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決定因素,每個核心記憶點亮一座島嶼,映照我們性格中的一部分。
溫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闖禍的好友,比賽得了獎——這些核心記憶組成了我們性格中的每一點。
每當失去一個核心記憶,性格中對應的那部分就會轟然消失。
這真有點讓我們這些大人細思極恐,一不留神,可能我們就毀了一個美好的世界。
隨著家庭島,友誼島,誠實島。的逐漸崩塌,萊莉成了一個失去情感,離家出走的“叛逆”小孩。
隨著年齡增長,她大腦里情緒的小人也在發生變化。
越小的時候,除了樂樂,就是怒怒最霸道,分分鐘跳出來噴火“燒死你”。
長大后,小時候不知道有什么作用的憂憂,總是悄無聲息的出現,讓你痛哭失聲,或瞬間悲從中來。
但也是他,讓你懂得了理解與寬容。
陪孩子一起看的時候,可以引導他自己說說每個小人代表的情緒,可以很好幫助他了解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片中最驚喜的,不只五種情緒的互相作用,還有對影響性格與情感的個性之島、核心記憶、抽象思維、造夢工廠影像化的呈現。
記憶廢墟的設定太催淚,那些被遺忘的曾經和所有崩壞的島嶼,就是我們成長的代價。
本質上雖然是個兒童故事,但皮克斯的想象力讓人嘆為觀止,讓孩子看了會歡喜,成人看了會悲傷。
因為我們腦里也曾有無數個小島,只是早已被毀掉,也不會再修復。
那就讓我們保護好孩子的神奇世界,讓他長大以后,能有一座自己的城堡,永遠存在。
我們總是渴望歡樂抵抗悲傷,贊揚樂觀嘲弄消極。社會文化鼓勵我們做一個活潑外向、積極陽光的正能量人類,然而并不是每個人的人設都是Joy坐鎮中央,帶著“Icanfixit”的自信笑容排除萬難。
更多時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負面情緒”給我們力量:悲傷讓我們深刻,去學習和體驗,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小心駛得萬年船;憤怒為我們劃出底線,警告外敵不可侵犯;厭惡決定品格,阻擋我們跟風從眾失去自我。快樂的確讓我們過得更好,但很多時候,盲目的樂觀卻無濟于事。它是燒過天際短暫的流星,絢爛耀目,然而亙古不變的卻是深邃廣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開始的設計中,制作團隊是讓Joy和Fear一起飛出了總部結伴冒險,然而后來卻發現故事順不下去——他們想讓Joy在這段經歷中有所頓悟,去做一些從前不會去做的事,但Fear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只有Sadness能夠給Joy上這么一課。
也許我們一開始也都像單純的Joy一樣,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義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傷的能力,并沒有讓人生變得完美。人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的艱難時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電影也無法度過,而這個時候找個安靜的角落大哭一場,卻能幫你滿血復活重新再戰。于是最后我們終將走過Joy的'路,明白悲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是Sadness將你引向光明。
每種情緒都塑造著我們。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
其二,成長伴隨著失去。
每個人成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場大病,有人從鄉村搬進城市。這是一個無人能逃避的過程。當我們突然看到紛繁蕪雜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變成陽光下飛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個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夾縫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樣,Joy離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爭我搶,于是變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經的小天使死哪了?這好像是個很突然的過程,我們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無憂無慮的我們。
這并不是一個拍給兒童看的成長故事。對于那些還沒長大的孩子們來說,這五個情緒小人加起來恐怕還比不上一個能賣萌的大白。然而對于成年人、尤其是已為父母的觀眾們,它卻是精心制作的一場內心冒險,充滿了太多讓人會心一笑或是細思恐極的巧思。
《頭腦特工隊》的制作團隊大多數都已為人父母,這部電影有很多他們的切身感受。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擁有了秘密,變得有所保留,許多父母都偷偷想過:別長大啊,如果時間能永遠停留在我們親密無間的時刻多好。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6
《頭腦特工隊》的主題依舊是成長。這聽起來似乎是個說爛了的話題,然而這回不同的是,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我們為何會遺忘,甚至包括為什么聽了一首滑板鞋你就會一直在腦子里摩擦摩擦。
這個成長更是我們在這個故事后對自己的全新認識。
其一,接納每一種情緒。
我們總是渴望歡樂抵抗悲傷,贊揚樂觀嘲弄消極。社會文化鼓勵我們做一個活潑外向、積極陽光的正能量人類,然而并不是每個人的人設都是Joy坐鎮中央,帶著“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萬難。
更多時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負面情緒”給我們力量:悲傷讓我們深刻,去學習和體驗,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小心駛得萬年船;憤怒為我們劃出底線,警告外敵不可侵犯;厭惡決定品格,阻擋我們跟風從眾失去自我。快樂的確讓我們過得更好,但很多時候,盲目的樂觀卻無濟于事。它是燒過天際短暫的流星,絢爛耀目,然而亙古不變的卻是深邃廣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開始的設計中,制作團隊是讓Joy和Fear一起飛出了總部結伴冒險,然而后來卻發現故事順不下去——他們想讓Joy在這段經歷中有所頓悟,去做一些從前不會去做的事,但Fear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只有Sadness能夠給Joy上這么一課。
也許我們一開始也都像單純的Joy一樣,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義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傷的能力,并沒有讓人生變得完美。人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的艱難時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電影也無法度過,而這個時候找個安靜的角落大哭一場,卻能幫你滿血復活重新再戰。于是最后我們終將走過Joy的路,明白悲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是Sadness將你引向光明。
每種情緒都塑造著我們。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
其二,成長伴隨著失去。
每個人成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場大病,有人從鄉村搬進城市。這是一個無人能逃避的過程。當我們突然看到紛繁蕪雜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變成陽光下飛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個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夾縫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樣,Joy離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爭我搶,于是變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經的小天使死哪了?這好像是個很突然的過程,我們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無憂無慮的我們。
這并不是一個拍給兒童看的成長故事。對于那些還沒長大的孩子們來說,這五個情緒小人加起來恐怕還比不上一個能賣萌的大白。然而對于成年人、尤其是已為父母的觀眾們,它卻是精心制作的一場內心冒險,充滿了太多讓人會心一笑或是細思恐極的巧思。
《頭腦特工隊》的制作團隊大多數都已為人父母,這部電影有很多他們的'切身感受。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擁有了秘密,變得有所保留,許多父母都偷偷想過:別長大啊,如果時間能永遠停留在我們親密無間的時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說過:“身為父母,有很多的時刻我都希望時間能永遠停下來。但那并不對。那不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結尾一家人淚中帶笑的相擁。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純粹的記憶球,失去曾經引以為傲的個性之島。然而失去是成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個悲欣交集的過程。
當失去來臨,我們需要告別。有時候我們用徹底忘記來告別,有時候我們在廢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著,記憶從此不再毫無雜質,交織的情緒讓回憶開始五味雜陳。然而這正是人生。懂得悲傷,方能體驗歡樂的可貴;背負過沉重,才能擁有真正的輕松。
從單純走向復雜,從孩童變成大人,還有結尾隱隱一現的“青春期”,這終究還是個陽光燦爛的故事。
頭腦特工隊觀后心得4
一本好書可以喚醒人性的共鳴,一部好電影同樣可以值得回味,包括動畫。
人的大腦由各種情緒控制,友誼,愛情,家庭,淘氣,邏輯,幻想等是連接大腦總部的各個島嶼。一個個記憶球也成了電影膠卷,在人需要它的時候由管道輸送到控制室放映。而核心記憶毫無疑問就是啟動這一切的關鍵。多么奇妙的想象!
記憶伴隨我們的一生,當然,我們的大腦不可能記住所有,因此記憶球也會被定時清除。但最重要的記憶卻會長久存在,成為滋養生命的養料。如果失去這些,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喚醒走上錯路的人們。正是這些關于愛,關于友誼,關于毅力和精神的核心記憶球讓我們可以充滿希望地活著,可以迷途知返,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也是作為高等動物的一個標志。
或許,我們會老,當我們忘記曾經很多事情的時候,核心記憶卻依舊存在,試問,誰會忘記刻骨銘心的事呢?
用大家都喜歡的動畫告訴我們如何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7
昨天看了頭腦特工隊,感覺太對我胃口了!觀影過程中不斷聯想到現實生活。對心理的準確把握讓這部電影的意義遠遠超過了講故事和笑話。我相信它即使是多年以后也還是大家口口相傳的經典的~以下便是我的從心理學角度的解讀。
我們還是一個小嬰兒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像一張等待被填滿的房間一樣充滿未知,沒有情緒小人,沒有記憶玻璃球,也沒有人格小島。那時我們的情緒還沒有出現,記憶還沒有開始產生,我們的人格也還不完善,所有的動作(包括哭)都是反射性。
慢慢地,隨著大腦的發育,情緒小人一個一個蹦出來了。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看到新奇事物的時候,樂樂蹦蹦跳跳地出現了,于是我們感受到了快樂,快樂可以為我們帶來積極的想法,使我們更具創造性。當面臨危險的時候,怕怕打了個冷戰走來了,于是我們會害怕,害怕使我們回避可能的危險。吃到難吃的東西的時候,厭厭帶著嫌惡的表情現身,于是我們會感到討厭,厭惡使我們原理對我們有威脅的的東西。被為難的時候,怒怒也不甘示弱地跑出來,讓對方知道我們不喜歡這樣。這些情緒們在樂樂的主導下,反映了茉莉以及我們的生活,并將生活的點點滴滴變成代表記憶的玻璃球,儲藏在我們腦海里。慢慢地,我們的人格山谷也隨著記憶逐漸形成了。我們便成為了童年時期活蹦亂跳小孩子。
憂憂其實也是情緒小人中很重要的一員。但當代表憂傷的憂憂第一次瑟縮著出現的時候,樂樂并不清楚憂傷的意義在哪里,很排斥憂憂。這正像我們很多人覺得消極的情緒是沒有意義并且不應該出現的一樣。樂樂還企圖壓抑它,把它限制在一個小圈子里面不讓它出現,正像我們企圖壓抑自己的感情,讓自己永遠不悲傷一樣。后來樂樂發現適得其反,不僅讓憂憂自責和失控,最后還和憂憂一起被意識吸走了。悲傷和快樂其實是分不開的,我們以為強行壓抑悲傷就能變得快樂和幸福,但是事實上可能會因為自責讓悲傷更強烈,甚至會出現抑郁(depression)。如果再極端一點,我們終于通過強行壓抑真的完全感受不到悲傷,但是我們也會感受不到快樂了。剩下的害怕,厭惡和憤怒在一起,就是焦慮,我們就會體驗到焦慮障礙(anxietydisorder)。所以壓抑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反而沒有那么有幸福感。消極情緒也有它的作用的,就像在樂樂想進去危險的抽象思維空間的時候,憂憂提醒過樂樂那離很危險,但是由于樂樂太積極不夠謹慎,所以遇到了危險;還有就是,故事的最后,憂憂讓茉莉把她的傷心事清晰地傾訴了出去,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并最終和解了。我們經常說我們應該積極,并不是說我們不能有消極情緒,只是讓積極占主導而已。我們要知道,消極的情緒并不是只能毀滅東西的定時炸彈,是一個很正常的東西。我們應該像樂樂最后接受憂憂,并讓茉莉傾訴苦悶一樣,接受偶爾的消極情緒,并盡量找信任的人傾訴。就像心理咨詢領域有一句很棒的話:“求助是強者的表現:)”。
故事的最后,茉莉的核心記憶變成了漂亮的彩色的,不再像小孩子一樣是單調的黃色了,而是充滿了豐富的喜怒哀樂。我想當我們慢慢學會感知、面對、處理和接受多種復雜的情緒,使之成為我們的一個整體的時候,或許就是我們慢慢成長了:)
下面是一些其他的雜感或吐槽:
這個動畫我印象很深的是,小象犧牲自己,幫助樂樂逃離遺忘深淵。我感覺童年的美好幻想雖然有些都被我們遺忘了,但是它所帶來的快樂心情我想是一直在我們腦海中的吧。(我小時候幻想過我有數碼寶貝=w=)也讓我想起了,回憶童年趣事是喚起快樂心情的好方法。
比較有意思的是,雖然樂樂、憂憂、怕怕、厭厭、怒怒是代表人的五個基本情緒,快樂(happiness),憂傷(sadness),害怕(fear),厭惡(disgust)和憤怒(anger)。如果把它們看做人,它們各自也是以各自情緒為主導的人。樂樂是一個非常樂觀的多血質的人,他是積極的代言人任何時候思想都很積極,但是專注度欠佳經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憂憂則是一個很悲觀的`人,思想很消極,比較像抑郁質的人。怕怕恐懼所有陌生的事物。厭厭對事物總是抱著嫌惡的態度經常挑刺。怒怒則是膽汁質的典型,很暴躁,經常怒火中燒。我們會發現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人。他們雖然也有其他情緒,但是有一種情緒是長時間占主導的(就像兒童時期的茉莉就是快樂占主導)。我們會發現不同性格的人對同一個事情的看法非常不同,即使遇見同一件事,樂樂會高興,憂憂會難受。其實他們說的都不是錯的,只是他們的關注點不一樣,我們的感知其實是外界事物和我們的關注點的共同產物。
故事對抽象思維的幾個步驟的演繹挺有創意的!
雖然這個動畫片小孩看不懂,但是小孩子們看到本片對幻想樂園的描繪一定會很興奮的,所以說不定會受小孩歡迎哦。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8
這似乎是一部成長題材的電影。
十二歲的小女孩終于學會了表達除了與生俱來的快樂以外的第二種情緒-憂傷,sadness,末尾她似乎更是學會了怎么表達憤怒、恐懼、厭惡,用這些正常的情緒合理地表達她內心的真實世界。
我會很喜歡這部電影,一個富有創意與想象力的故事,蘊含著一些經典的成長道理,還那么有趣生動。
小女孩出生便學會了快樂,33秒之后她又學會了悲傷,在她童年的十二年里她又相繼學會了恐懼、害怕、厭惡這些人生的主情緒,卻不妨礙她以快樂為主旋律的童年,快樂得只剩下快樂,快樂得每天都充滿歡笑,每天都充滿溫暖。那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這樣金色般的笑容,可是,終有一天不如意來臨,我們終于迎來滿是暴風雨的一天。小女孩突然搬家,遠離熟悉的家園伙伴,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新生活新伙伴新老師新球隊,她有點無所適從,似乎有么一點點的信心。真的嗎,藏在我們幼小心靈里的可曾有那樣的自信與堅強。
新房子看起來是那么糟糕,新的社區似乎那么臟那么亂,沒有喜歡的披薩店沒有可口的soup,新的老師看起來還不錯可是新的同學自己能夠快速跟他們認識嗎,他們似乎都有了自己的朋友,自己要怎么辦,要怎么做自己才能依舊快樂才能仍然無憂無慮。小孩子內心沒有那么復雜,卻充滿了無法了解的焦慮。當這么一天也真正來臨,我們興許就發現,是這樣一個故事里,我們身為主角突然變成了配角,無力、難受,可我們依然想要堅強想要快樂,我們討厭悲傷討厭流淚討厭那些充滿負能量的'情緒,身邊的每個人都期冀著自己的笑容自己的陽光,而且自己也不想在父母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脆弱,我們一直是那樣一個可以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我們可以學會接受學會自己掙扎著成長,是嗎,是這樣的嗎,對于弱小的我們,對于孤獨的我們。
等到有一天我們突然學會了一件事,原來流淚可以緩解悲傷,原來靜靜地消化悲傷可以不那么難受,原來時間可以解決一切,是嗎是嗎,還是我們只是把這一切藏在心底從來不曾分享。似乎,我們不知什么時候被告訴悲傷是一種脆弱是一種無能為力,那種不好的無能為力,所以我們選擇逞強,我們選擇承受,我們定義其為成長,那種充滿孤獨的青春里的成長。朋友、家人,都是充滿陽光的地方,我們甚至不愿意讓一丁點的負面情緒-悲傷或者憤怒沾染他們,事實上我們終究不小心表達到頭來后悔莫及,傷害到了我們所珍視的那些。
這樣的日子,對于誰而言不是那樣的多那樣的頻繁,尤其在這樣充滿迷惘前方一片迷霧的日子里。我們無人指引,也無人傾訴。
能有那么一個朋友或者那么一個人值得傾訴所有嗎,哪怕一丁點的故作堅強都沒有嗎。
小女孩最后能踏出那么一步,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令人欽佩,她終于學會了表達那一點點的悲傷不是藏在心里不是寫在日記本里不是對著天空囈語。她會學會,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單獨的人,都不是那么堅強,都不曾那么可以一個人承受住所有的煩惱,學會傾訴學會合理表達把一點點的情緒慢慢的傾訴,沒有那么突然不是那么瞬間的爆發,多么羨慕她,作為女生的她。也許聽起來那么奇怪,可是主角換成一個小男孩我可能都會稍微吐槽,我都會不知道怎么寫這么一篇文。
悲傷代表著脆弱代表著無能嗎,我在想這個詞,也許是也許不是。
喜歡看《紙牌屋》,尤其第三季更是讓我那么喜歡,——把那些看起來那么強大那么充滿力量一直前行的人的內心的那么一點點脆弱刻畫得那么細膩那么真實,克萊爾、夏普、道格、雷米,即使是永遠要故作堅強的木下,也終有那么一刻無力脆弱悲傷,第一季里夕陽、白鴿、噴水廣場和那么一個落寞的背影,以及后來的種種,每個都有脆弱都有悲傷都有那么一點軟肋,可似乎每個人也都有那么一點固執,那么一點好強,明明已經那么無力卻要強行偽裝,累并快樂著還是被一些不知是什么的東西禁錮著,是因為自尊心還是因為害怕暴露,我不得而知,我想要知道卻也無從下手。我只是想說,真正會表達的人其實很少很少,怎么表達憂傷怎么表達憤怒怎么表達不滿,對于我來說這里面都滿滿是疑問是需求,是性格里本來還是那些我們所曾經歷的。
大概吧大概吧,快樂終于明白了悲傷的意義,我們也許有一天終于看到我們這一輩子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悲傷與不幸,卻都不及有著許多人陪伴帶給我們的陪伴,以及來自那些陪伴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力量以及其他所有一切。
是嗎,我給出這樣一個答案的時候也拷問自己的內心,恐怕我自己也不知道。只能慢慢了解慢慢接受慢慢嘗試。
電影針對成長心理給了很多奇思妙想的解釋與表達,例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有怎么的性格或者個性,那些藏在我們內心不可磨滅的經歷與記憶組成了我們心理成長過程中方方面面,我們是那個被塑造的人,至少我們小的時候是那樣,等到我們開啟思維的列車,被列車帶著滿世界亂跑,那些從書本上得來知識,我們從各種網絡或媒體那兒接受來的信息,包括我們行走得來的體驗,一點一點地塑造著我們自己這么一個人,我們就像是一個處理器,面臨著一大堆的信息,不斷升級不斷篩選信息,最后得到一個或好或壞的結果。電影給的情緒內核是喜怒哀懼厭,不是很贊同,不過好像是咨詢了相關專家的,影片暗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核心情緒,例如父親是憤怒女孩是快樂母親是悲傷,這樣簡單化大概是為了更方便表達故事,但在我看來并不是那么合理,畢竟人吶,是真復雜。
當然,不要錯過了最后的彩蛋,貓咪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生物。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 】相關文章: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2-12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09-19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06-13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精彩01-23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精選10篇12-13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精選25篇)05-16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8篇11-12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13篇)11-26
頭腦特工隊觀后感6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