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港珠澳大橋》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
“浩瀚無際的蔚藍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感觸很深。
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胸懷。港珠澳大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由于施工海域地處我國乃至全球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線以及生態保護、臺風巨浪、海水侵蝕等諸多復雜因素,都使得它創下施工難度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橋建設過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吊裝過程為焦點,讓后人感受到工程的浩大與艱難,也讓我們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油然而生一種欽佩之情。安裝過程中,E15沉管因特殊原因,兩次對接失敗。但工人們沒有放棄,默默流淚后,重新振作起來,第三次對接,成功!“我們沒有失敗,只是敵人太強大。”
一代代工程師的努力,才換來如今宏偉的港珠澳大橋,有的人從30歲到40歲,有的人從50歲到60歲,這十幾年中,起早貪黑攻克一個個世界難題,終會得到回報。許多夫妻默默付出在大橋上,他們燦爛的、發自內心的笑容那么真摯,無數個工作的夜晚,累倒在工作崗位上,不畏艱險,看到他們的睡姿,我們真應當向他們致敬,也要向這些中國工人學習,努力學習,為中國的發展和強大貢獻一份力量。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嘆零丁”早已成為過去,如今,浩瀚無際的伶仃洋上架起一條巨龍,伸向三地,伸向人民的心里。致敬這些工程師和工人,他們造就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用雙手推動著社會進步。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2
奇跡從來都不是大自然的專屬,而我們始終都在創造奇跡。我們時常感嘆于兵馬俑的壯觀,萬里長城的雄偉,但我們更應該贊賞的是這些正在創造奇跡的人。
歷時9年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有成功時的喜悅,有失敗時的不屈。影片中最讓我影像深刻的是在E15沉管隧道兩次沉放失敗,第一次沉放失敗時總工程師林鳴緊緊握住自己顫抖的雙手告訴大家不要灰心,我們可以卷土重來;三個月后第二次沉放失敗時所有人都哭了,但林鳴總工程師強忍住已經在眼眶打轉的淚水告訴大家我們還可以重頭再來;當第三次沉放成功的消息傳來后,滿屋子的寂靜,林鳴總工程師也終于將一直懸著的心放下了,他慢慢的坐下靠在椅子上,享受著這一份少有的平靜。
項目組本著“人不虐我,我不虐人”的心態組織項目員工在電影院觀看了《港珠澳大橋》的記錄影片,但在影片結束后我發現我還是被虐的體無完膚。
他和她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相遇,他和她在港珠澳大橋上拍攝屬于她們的幸福,他和她在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走進婚姻的殿堂。片中采訪一對正在港珠澳大橋上拍婚紗照的情侶時,她們說:“我們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相遇,港珠澳大橋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所以我們選擇在這里見證我們的幸福”。是啊,人的一生有多少個9年,從20出頭的小伙開始到建設完畢也已到了而立之年,說他們將“青春”都獻給了港珠澳大橋也一點都不為過,但在生命中有這樣一段時光,也是屬于她們的驕傲。
“人努力,天幫忙”、“我們沒有教練,我們就創造了很多方法”,影片中林鳴總工程師這樣說道。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正是有這樣的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奮斗精神,才能將這“現代奇跡”創造出來。9年的建設讓他們都不再年輕,也讓他們錯過了很多,他們有的錯過了兒女的成長,有的錯過了對妻子和父母的陪伴,但他們都是中國工程奇跡的最美建設者。
影片最后林鳴總工程師完成了自己“港珠澳大橋馬拉松”的夢想,他沿著大橋小跑,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襟,但他始終笑容滿面,因為腳下走著的是屬于他們創造的奇跡。也可能只有在這個時候,看著這位工程師的背影,才發現他已是一個到了退休年齡的花甲老人。而我作為全國廣大建設者中的一員,我們會一直將您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奮斗精神傳遞給一代又一代最美建設者。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3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觀看《港珠澳大橋》這部電影。明媚的陽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顯現此刻我們的美好心情。
電影的前半部分介紹了我們國家的建橋歷史以及港珠澳大橋的特點,后半部分全面展現了建設港珠澳大橋的艱辛。港珠澳大橋是一座跨海大橋,最大的兩個特點:長、堅固。它橫跨伶仃洋,全長約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達6。7公里。為什么說它堅固呢?因為它具有能抵抗8級地震,防16級臺風的超級能力。港珠澳大橋由8萬噸鋼鐵制造,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爾鐵塔!那些可以輕松將人、樹卷走的臺風,在港珠澳大橋面前只算是微風,即使是面對威力巨大的12級臺風,它仍能完好無損地聳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個巨型沉管和一個合龍段接頭組成,每個沉管相接的誤差只能有幾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這簡直比登天還難啊!工人們給這項工程起了個外號叫“海底之吻”。當最后一根沉管安裝時,負責海底隧道的工程師們如坐針氈,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好像有一只無形的大手撕扯著他們的'神經,每過一秒,他們的緊張就增加一分。終于,經過26小時的奮斗,他們成功了。可工人們甚至來不及歡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著了,沒有一絲噪音,周圍一片寂靜。
為什么中國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難建成港珠澳大橋?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跡?就是因為中國人的智慧,那種不懈的奮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周恩來總理也曾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所以我們要更加勤奮地學習,學習更多的本領,長大后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才華。加油吧,少年!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4
觀看影片后,對現實工作帶也來了很大啟發,平日里我們總是遇到各種困難,但要從困難中站起來,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港珠澳那些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工人們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在看完紀錄片后,為如此偉大的工程贊嘆。工程師們克服多種對施工不利的條件,在工程建設當中不斷發現問題,并想方設法尋找對策,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這座橋,體現了中國人的.倔強與自強不息。讓我們向建橋的所有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工人學習,也為他們點贊!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5
其實在未觀看紀錄片之前,在我心里,對這座意義非凡的橋已有過多角度的了解。無論對于外界來說,它具有多大的跨時代的意義,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中交人自己造的橋。
無論是在影片還是照片上,遠遠望去,這座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超級工程,以靚麗的容顏橫臥伶仃洋上,它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我為它而自豪,為自己是一名中交人而自豪。
因此,我對我的同事們建造這座大橋過程中的艱難與困苦,也是感同身受。從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現在,期間蘊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壓力,都是可想而知的。這座全長55公里,涵蓋了公路、橋梁、隧道以及人工島等多項不同領域的綜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技術的超級集合體,很多關鍵技術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沒有經驗可循。據了解,該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規模之最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施工期間,曾遭遇了近40場臺風,在去年臺風“天鴿”來臨的時候,緊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員。盡管臺風如此強烈,但由工程人員精心打造的大橋卻安然無恙。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給予的考驗中逐漸強大。
然而,最大的挑戰還是建橋本身——沉管隧道。讓這個長達33節,每節重達8萬噸的'大家伙完成與深海的接吻,可以說是最困難的環節,因為容許的誤差率只能在2—3厘米范圍之內。為了將工作做好,要調動萬噸的巨無霸吊臂船隊。在沉管的關鍵期間,工作人員甚至幾天幾夜都沒合眼,對數據進行反復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天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不能繼續,又要將8萬噸的沉管重新運回岸邊,再按照工序重頭來過,這讓多日未合眼的工程師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只是稍作調整后,又繼續開始指揮重復沉管工作,最后直到成功完成對接。連日來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因為太困紛紛倒地而睡,看到這一幕,我對他們肅然起敬。
如今大橋成功貫通,惠及了三地人民。一橋飛架,將珠海和港澳兩地的通行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一個多小時,壓縮到只有20到30分鐘的車程。對于三地發展來說,港珠澳大橋是一個越來越近的開始,而對于我們建設者來說,港珠澳大橋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束,因為還有許多的大橋等著我們去造,我們也將前赴后繼。
正如旁白所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我們中交施工團隊,正是因為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跡。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6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因為有了比天空更寬闊的人的胸懷,一架傾注了施工人員十幾年心血,聯通香港、珠海、澳門的跨海大橋,于20xx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了,這就是伶仃洋上騰飛的巨龍——港珠澳大橋。一個偉大的奇跡!
影片《港珠澳大橋》以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艱辛。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沉管一共有33節,每節重達8萬噸,在海底對接的誤差率只能在2—3厘米,如此高難度的精細工作,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在沉管的關鍵時期,工作人員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對數據進行反復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海底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是啊!多么沉重的打擊,看的我也是淚流滿面。
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對接成功后,工程人員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他們終于可以安心地好好睡一覺了,看他們不擇而眠,我已經難以自抑,和他們相比,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了,總工程師林鳴完成了他的大橋馬拉松夢,看的出他是那么的自豪,滄桑的臉上掛著的笑容看起來是那么的美。年輕的工程建設人員,帶著自己的愛人和他的“第二情人”合影留念是那么的幸福!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建大橋的過程中結婚生子,有多少對夫妻并肩作戰,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觀看影片《港珠澳大橋》,從開始感嘆這一超級工程的宏偉、壯觀,到后來對曬得黝黑的工程師們油然而生的敬意,我感覺到了路橋人的偉大與不凡。是什么樣的情懷讓他們不畏艱難,不分晝夜的為一件事去堅守、去努力、去付出!是他們寬闊的胸懷!是他們堅定的信念!是他們忘我的崇高境界!港珠澳大橋的成功通車,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祖國的強大,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從此以后,香港、珠海、澳門的距離不再遙遠,伶仃洋上人們將不再“嘆息”!向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師以及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致敬!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7
《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靜。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影片一開始就從多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這座世紀大橋的恢弘與壯麗,遠遠地望去,大橋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付匆匆進珠港澳地區的經濟成長具有緊張的戰略意義。
貫穿整個片子的,是感情。盡管大橋是今世史上最長海上橋梁,建造歷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閆東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于大橋的雄壯雄偉。正如片子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比較起數據成績,片子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五年去籌辦,用了八年去扶植,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不少工程人員的芳華,便放在了這大橋扶植上。有人從二十多歲干到三十多歲,也有三十多歲的,現在已成中年男子。早年的獨身只身漢,轉眼成家立業,卻不忘了穿戴婚服在即將完工的大橋上走走拍拍,有人攜妻帶眷到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配合為大橋奮斗......一座橋,有汗水,也有淚水。無論是總工程師照樣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緊張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豪杰”。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看眾的心中,讓人人每當疾馳于大橋上,隧道中,都邑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今世七大奇跡”。
最令我沖動的,并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建造歷程中的挫折。勝利雖然令人欣喜,然則遇上失敗更能展現出工作人員對大橋所支付的心血。在建E15號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艱苦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這件事令許多顛末多日勞頓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最后,在降服重重艱苦終于對接勝利后,許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這令我們很是沖動。大橋的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為人生最大的事業。有工作人員玩笑的說,人人都有兩個情人,一個是本身的另一半,另一個便是大橋這個項目。娶親生子和建橋都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片子記錄了大橋蘊含的時代精神,記錄了大橋扶植歷程中的許多歷史瞬間和工程人員的動人故事,講述了他們不畏艱苦,盡力奮斗,開發立異的精神。往后我會繼承向港珠澳扶植者學習,踏踏實實、奮發向上,在本身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度。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8
歷時十年,xx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國人無不為之振奮。港珠澳大橋作為我國的一項世紀工程,凝聚了無數建設者的心血和汗水,項目本身沒有經驗可循,工程建設者就一切從零開始,一點一點在摸索中前進,最終創造了中國奇跡。
在紀錄片《港珠澳大橋》中,講述了這樣一對夫妻建設者的故事,丈夫是港珠澳大橋工程中的一名電焊工,后來妻子看丈夫十分辛苦,就追隨丈夫的腳步一同來到了港珠澳大橋項目部,成了丈夫的徒弟,跟在丈夫后面學習焊接。到最后,妻子反倒成了丈夫的`師傅,因為妻子心思細膩,焊得又快又好,只要是她焊過的產品就直接免檢。這對夫妻的故事只是無數建設者的一個縮影,為了工程的順利完工,許許多多的建設者夜以繼日,加班加點,他們中的許多人主動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為了克服項目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他們不知道熬了多少個夜晚,堅持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的建設當中,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
在E15號沉管鋪設過程中,因為淤泥回積,無法滿足沉管安放要求,指揮人員不得不臨時作出回撤決定,命令一下達,已經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工程人員們再也忍不住了,刷的一下都落淚了,因為大家都將工程建設視為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不忍看到它出現任何閃失。經過廣大建設者的不懈努力,E15號沉管在經歷了兩次失敗后,最終成功鋪設,在完成鋪設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如釋重負。短暫的歡欣鼓舞之后,大家才覺疲憊不堪,或靠、或躺,就地睡上一覺,讓人看了十分心疼。
正是在這份慎之又慎的精心呵護中,才成就了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建成。向廣大建設者致敬,是你們用汗水和努力再一次書寫了天塹變通途的壯麗詩篇!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9
港珠澳大橋的完工是世界的又一大奇跡,這份奇跡的創造離不開每一位勞動者夜以繼日的付出及精誠通力的合作。
《港珠澳大橋》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安裝過程為敘述主線,展示了大橋項目涉及地質、水文、環境、防風以及滿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復雜的建設難題,將大橋主體工程橋、人工島、隧道三大部分的設計理念和世界領先的關鍵技術如萬花筒般呈現出來,大橋的建設者孤島筑夢、奮戰七年的崢嶸歲月載入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史冊,舉世矚目的大國工程閃耀伶仃洋上。
在成功的背后,一個個偉大而平凡的人為之付出了無數的努力與漢水,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后都會有意想不到的艱辛。
影片中最讓我影像深刻的是在E15沉管隧道兩次沉放失敗,第一次沉放失敗時總工程師林鳴緊緊握住自己顫抖的雙手告訴大家不要灰心,我們可以卷土重來;三個月后第二次沉放失敗時所有人都哭了,但林鳴總工程師強忍住已經在眼眶打轉的`淚水告訴大家我們還可以重頭再來;當第三次沉放成功的消息傳來后,滿屋子的寂靜,林鳴總工程師也終于將一直懸著的心放下了,他慢慢的坐下靠在椅子上,享受著這一份少有的平靜。
我作為祖國廣大建設者中的一員,會一直將您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奮斗精神傳遞給一代又一代最美建設者。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0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港珠澳大橋》的電影。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它就像一條長長的巨龍橫跨在廣闊無垠的伶仃洋上,這條長長的巨龍把珠海、澳門和香港連起來了。
港珠澳大橋最難的工程就是建造水下40米,長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可是,當在沉放第15個沉管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工人們兩次嘗試將大大的`沉管放入深不見底的海水里時,都被勇敢的潛水員阻止了,潛水員說:“海底有大量的淤泥不能放下沉管。”可是工人們并沒有放棄,一個月后仍然進行了第三次嘗試。終于,第15個沉管成功放入了大海里。
我覺得工人們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1
電影開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就是在這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愛國詩人文天祥曾經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誓言。幾百年后的今天,勤勞智慧的工程師們亦是在這幅畫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杰作——港珠澳大橋。
大橋橫跨伶仃洋,這里臺風頻繁,復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工程師們需用科技和勇氣完成這個工程奇跡,他們要啟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錘來完成人工島的建造,溝通起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這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過程中必然是困難重重,阻水問題、航道問題、航空限高問題、白海豚問題、臺風、海水侵蝕等等,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也正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習的地方,只有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才能使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所說:“遇到問題我們想辦法解決,我們有自己智慧,同時也要利用各種行業資源、國際資源。”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共同合作,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來完成。其中不難看出國家的財力雄厚、更重要的一點是各方為保證完成同一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通力協作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設中另外一大難點是安全環保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沖突;同時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等。然而高瞻遠矚的工程師們早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開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橋建成通車,白海豚不搬家”,他們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此外,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足以證明一個人將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歡事業當中無疑是幸福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的那段歲月亦是終生難忘的。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2
港珠澳大橋,這是一座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這是最巧妙的東西人工島修筑方案,它連起了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港珠澳大橋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筑的工程記錄,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風采。
港珠澳大橋是工程師們歷經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弘,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一種自豪。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以第E30號沉管沉放安裝過程為敘述主線,回顧了港珠澳大橋自20xx年動工以來,中國橋梁建設者們自力更生、“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的歷程,展示“一國兩制”的豐碩成果,體現中國制造背后的國魂匠心,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紀錄片中很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審慎縝密的設計驗證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為確保深海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以及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搜集和反復推敲。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工程師們所展現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感動。
感觸一:嚴謹認真的態度在超級工程中,里面的各個工程面臨的困難非常之多,質量要求非常嚴,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態度。只有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感觸二:詳細周密的計劃成大事,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幾個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計劃之前你需要各種各樣經驗的積累,數據理論一個都不能少。
感觸三:精誠通力的合作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合同約束那么簡單。更是為了完成一項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港珠澳大橋,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一張聯通世界”的中國名片,一橋飛架,連接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區域,電影重點挖掘了港珠澳大橋之所以成為二十一世紀偉大工程的原因和意義,揭示了這座“超級工程”背后,中國橋梁建設者們勇于攻克難關、不斷挑戰極限,用智慧和汗水在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確立“中國標準”創造中國奇跡。橋的背后是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3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橋梁創造了眾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長跨海大橋、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正在中國的江河大海上如火如荼地建設著。大橋已成為中國的一張新名片,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橋梁大國和強國。
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跨徑斜拉橋、大跨徑的懸索橋和跨海大橋中,中國建造橋梁分別占5座、6座、6座。而且,我們新建的斜拉大橋、懸索橋、跨海橋,從技術含量、技術水平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方面,毫不遜色。
全球最高的`100座橋,有81座位于中國。如都格北盤江大橋全場1341.4米,橋面到谷底的距離為1853英尺(約合565米),相當于200層樓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橋。
四川干海子特大橋,世界第一座全鋼管混凝土桁架梁橋,最高鋼管格構橋墩達117米;鸚鵡洲長江大橋,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懸索橋;湘西矮寨特大懸索橋,創四項世界第一。丹昆特大橋(165公里長)這是京滬高速鐵路丹陽之昆山段的特大鐵路橋,全場164.85公里,是世界第一長橋,第一高鐵長橋。而放眼未來,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滬通長江大橋預計20xx年通車;主橋設置雙層雙向10車道、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楊泗港長江大橋20xx年也將建成。
未來,我們還有一大批世界級的橋梁正在路上,我們國家的橋梁建設,正在從一個大國走向一個強國。近幾年,從橋梁、高鐵、電力等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高速發展,充分說明了我們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小康社會新時代時是一步一步干出來的,時代要求我們在新時代中共同努力,為中國榮耀增光添色!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4
20xx.05.16號下午單位組織我們觀看了《港珠澳大橋》紀錄片,電影充分展現了中交集團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經理林鳴同志為代表的.中交橋梁人的光輝形象,其間我們振華重工的浮吊及參與員工在影片中也有影像出現。
觀影后直到現在,“大國工匠”運用智慧在看似不可能中創造奇跡,激勵著我這個普通的質檢員工在工作中需要踏實學習、注重質量細節,功堅克難的奮斗精神,努力為振華作貢獻!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5
《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貫穿整個電影的,是情感。盡管大橋是現代史上最長海上橋梁,建造過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于大橋的雄壯宏偉,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對比起數據成就,紀錄片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
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五年去籌備,用了八年去建設,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無論是總工程師還是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英雄”。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觀眾的.心中,讓大家每當奔馳于大橋上,隧道中,都會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現代七大奇跡”。
影片記錄了大橋蘊含的時代精神,記錄了大橋建設過程中的很多歷史瞬間和工程人員的感人故事,講述了他們不畏困難,努力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今后我會繼續向港珠澳建設者學習,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采。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相關文章:
港珠澳大橋作文03-17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1-24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精選18篇)09-20
吉安大橋作文12-11
舟山的大橋時代02-27
潤揚大橋作文02-24
海底撈珠大賽作文12-30
家鄉的珠游溪作文02-26
曼珠沙華的句子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