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看一部優秀作品之后,我們會受益匪淺,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血戰湘江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血戰湘江觀后感1
歷史題材的電影,最大的特點與魅力,就在于它將過往的事塑造的有血有肉,讓我們感覺向當年的情景邁進了一大步,風煙狼藉亦或歌舞升平,都變得親切了些。
而《血戰湘江》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它將歷史課本上寥寥幾筆帶過的渡江”放大,再放大,揉開了一草一木,揉開了每一個人物的眉眼,將一幅巨大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令我們擁有更真切的動容,更深刻的思悟。
在我的印象中,毛主席一直被安上歷史書上的那張臉,慈愛,冷靜,睿智,堅定,是一個手握大權的沉著中年形象。而在影片中,卻展現了另一種模樣,似乎還是青澀的青年,在李德、博古頻頻犯下左”的錯誤還一意孤行時,他幾次三番勸阻,未果。此時才能感覺到,毛主席一步步走得更遠更深實屬不易。即使屢次碰釘子,他也不氣餒,不抱怨,而是立即策馬飛奔,去盡自己最的努力挽回。
課本中留下的只是關鍵人物的姓名,可除去他們,還有千千萬萬以身殉國的.戰士,他們也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為書寫輝煌的歷史貢獻了一份力量。而他們最令我動容的,是他們心中因信仰而牢牢筑起的一份軍人的尊嚴”。該片中,印象最為深刻的電影畫面,便是奄奄一息的戰士氣若游絲地囑咐戰友將自己的帽子扶正,然后安然闔目。即使是死,黨的意志也永遠在那發光發熱,而我們戰士將不負這份意志。他們也應該被尊敬,也應該被記住。
血戰湘江觀后感2
漫漫長征路,滴滴紅軍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紅。
一群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里,唱著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的向前走,當歌聲想起的那一刻,我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么時候才能回家看看?為了信仰,他們中的多數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啊,但他們卻走得義無反顧。
紅五師師長李天佑為了確保中央縱隊渡江,高聲怒吼著“死守第一道防線”!我被這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震撼了;毛主席不顧傷病,將自己的藥給了其他紅軍戰士,我被他愛兵如子的無私精神感動了;裁縫老林和他的大兒子,毅然用雙手舉起機槍的支座而壯烈犧牲時,我被他們奮不顧身的精神感動了;紅軍戰士子彈打光,用血肉之軀與敵軍展開殊死決戰時,我被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動了。紅軍戰士滿懷著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堅定信念,在“誓死保護黨中央”的堅強意志下,緊密團結,頑強戰斗,指揮員前一個倒下,后一個立即補上,繼續指揮戰斗。
血戰湘江,讓我收獲的不僅有震撼與感動,更有啟迪,偉大的長征精神和忠貞信仰,在任何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血戰湘江觀后感3
最近,公司黨委號召大家進行黨史教育,我認真觀看了《血戰湘江》這部電影,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輩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湘江之戰,中央紅軍8萬多人被50多萬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敵人設置了多道封鎖線,在湘江更是布下了天羅地網,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生。但勇敢的共產黨人堅定信念,一定要沖出重圍。他們有無比堅定的信念,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戰士就不可能在面臨巨大犧牲的時候,仍然堅守在戰斗一線;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各級指戰員就不會對在面對李德和博古同志錯誤指揮時,仍然堅決執行命令;沒有堅定的信念,陳樹湘師長就不會明知擔任后衛任務九死一生,還率領全師官兵在楓樹腳之戰中與十幾倍的.敵人殊死激戰,寧死不屈,直至犧牲。
沒有堅定的信念,二縱隊的官兵就不會在沒有得到命令前,不放棄任何一件物資,用生命保障“輜重”安全;沒有堅定的信念,林裁縫就不會帶領四個兒子前赴后繼參加紅軍,一心一意跟黨走。最讓人感動的一幕是,當林家老四趕回部隊后,得知父親和哥哥都已經壯烈犧牲,他雖然淚流滿面,但仍然堅持要參加紅軍跟黨走。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繼續努力把我們國家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血戰湘江觀后感4
昨天一大早,“重走長征路喜愿傳中國”車隊一行來到了位于廣西興安城內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憑吊在慘烈的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3萬多紅軍英烈。
隊員們向目前全國最大的紅軍長征烈士群雕像敬獻了花籃,花籃的挽聯上寫著:“在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紅軍英烈永垂不朽!”表達廣東人民對湘江戰役中犧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隨后,隊員們來到位于獅子山頂、由聶榮臻題文的突破湘江紀念碑前,莊嚴地宣誓:“重走長征,礪志自強;飲水思源,關愛老區;紅軍英烈,永垂不朽;長征精神,萬古長青!”
此時,追尋父親長征蹤跡的老隊員賴乃堅動情地說:“當年父親提著腦袋參加革命,無怨無悔。湘江戰役實在是太慘了。我父親的幾個最親密戰友當年就是戰死在這里!都是同鄉!就永遠地長眠在這里……”說著賴老先生不禁潸然淚下。
離開湘江戰役紀念碑園,車隊啟程溯漓江而上,來到漓江發源地、素有“華南第一峰”之稱的瑤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華江鄉干部的陪同下,隊員們看望了88歲的老紅軍劉華連。72年前,他還是16歲的孩子,部隊發給他一條槍、三顆子彈、兩顆手榴彈,他便匆匆投入了戰斗。在黃沙河陷入敵人的'埋伏圈后,部隊傷亡慘重,劉華連當時用腿夾著兩具尸體、用槍當槳劃過河,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劉老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鄉,發現自己早已被當作長征中犧牲的烈士。重走長征車隊給劉老送上了1000元雙喜慰問金,以感謝他對革命所作出的貢獻。
血戰湘江觀后感5
前一周的星期五,上午要上幾節課,下午就讓我們全校師生看一部紅色經典的電影。
老師說,要記住革命歷史,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在這面永遠不倒的旗幟下同心同德奮勇向前。一聽說要放電影,原本鴉雀無聲的教室里,立馬就變得熱熱鬧鬧起來。
怎能不開心?這可是全校師生都要看的影片。
吃完午餐,同學們就開始收拾書包和文具,大家都準備著看完電影后趕快回到家,告訴家里人這個特大喜訊。那天下午,我們都非常地激動,都用迫不及待的心情盼望著老師放電影。
等呀,等呀,等呀!終于放電影了,只見《血戰湘江》四個鮮紅的大字出現到屏幕上。于是,大家就漸漸地進入了專注于看電影的情態之中。
影片一開始,就講了一支紅軍部隊為了掩護高層領導的撤退,他們誓死要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血戰到底的場面。陣地前,炮火連天;天空中,敵機瘋狂掃射;戰壕里,被無數的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了。
這一場場慘烈的戰斗,令我心酸。看吧:當作后衛留下來阻擊敵人的紅軍戰士們,為了給大部隊爭取過湘江的時間,他們拼命與桂軍展開了背水一戰。最后一名戰士因為不愿成為敵軍的俘虜,竟然活生生地扯斷了自己的腸子,這是多么頑強不屈的.革命戰士啊!
難忘那座工兵連造起來的浮橋,難忘那些被敵機猛烈攻擊后仍然屹立不倒的身影,難忘那條流淌著千百萬革命烈士的鮮血的湘江。
現在我才明白:如果沒有紅軍戰士們的壯烈犧牲,就肯定沒有幸福安寧的新中國!
血戰湘江觀后感6
4月21日至23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在我省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展映,劇組主創人員親赴現場與觀眾進行了熱烈互動,這部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情懷的電影精品得到了我省觀眾的一致贊譽。
4月23日上午,《血戰湘江》在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展映,官兵們看得格外認真。片中慘烈的戰爭場面、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讓年輕的官兵感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的'強烈震撼。學員王世偉表示:“這部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讓我很受教育,并且時時叩問自己,要想成為一名新時期的合格軍人,還有什么不足之處!睂W員唐嘉良則激動地說:“這部國產影片真正拍出了革命先烈的血性和氣魄,我希望將來能有更多更好的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吸引年輕人走進影院,讓他們不再一味迷戀國外影視作品。這部影片不同于所謂的‘抗日神劇’,它的細節真實感人,也最打動人!
河北傳媒學院是本次河北展映的最后一站,放映現場座無虛席,沒有座位的同學甚至直接坐在了過道上。電影是屬于年輕人的,我特別希望年輕的學子們去走一段長征路,去感受一下革命先烈當年灑下鮮血和汗水的地方,從而更好地珍惜當下,銘記歷史。
血戰湘江觀后感7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烙印,湘江戰役注定被歷史銘記,它反映了老一輩的革命先烈為追求真理,不畏艱險,敢于斗爭,勇往直前的拼搏奉獻精神。
血戰湘江是長征的第一步,也是損失最慘重的一次。革命是需要隨時做好流血犧牲的`準備的,這是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的勇氣和擔當。但是不應該是盲目的、無謂的的流血犧牲,需要有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單憑一腔熱血,可能會處于無比兇險的境地,最終喪失前途和希望。作為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勇氣和智慧。事實證明,經過了28年艱苦卓越的戰爭和流血犧牲,新中國誕生了,我們的黨經歷了偉大的歷史考驗,突破三座大山,贏得了人民得到解放。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戰役,讓我們年輕的黨認識到了毛主席的正確路線,才在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從此我黨才走向成熟。
時至今日,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們要不忘先輩們的初心,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大無畏的勇氣和擔當,以引領時代潮流的改革智慧,爭創新時代中國繁榮富強。
血戰湘江觀后感8
我觀看了《血戰湘江》這部電影,心潮像起伏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電影講的是1934年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 封鎖的悲壯故事。國民黨可惡之極,連村里的一個人都不放過,把一位快臨產的孕婦,用刀刺死,還把房子燒了。我看得血脈賁張,國民黨簡直是魔鬼。
電影中的戰士們很英勇。紅一軍團長李天佑,為了等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大軍來支援,全力把國民黨部隊引至楓樹腳。當敵人距離我軍不到1000米時,隊長李天佑下令:“必須給我把敵人堵截在楓樹腳之外”。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血流成河,但毫不退縮。這讓我想起《戰狼》里的`冷鋒和紅巾軍打仗的情景。他身受重傷,但堅持戰斗。在他休息時刻,紅巾軍突然進攻。冷鋒機智地把鉤子鉤在坦克底下,當坦克往前開時,就起來被倒鉤。最后展開決戰,冷鋒用胸前的子彈刺中敵人的太陽穴,一命嗚呼。
我想:以前不知道愛國,現在,看了這部電影,我懂得了必須得努力學習,學到真本領,長大后,才能把祖國建造得更加強大。
血戰湘江觀后感9
近日,我觀看了血戰湘江。
血戰湘江講述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后,被迫長征期間強渡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的故事。影片中,紅軍由于李德、博古的嚴重左傾錯誤,走上險路。紅軍縱隊最終在各個紅軍軍團的保護下渡過湘江。
在這部電影中,有幾個人物是值得關注的。先是李德,他自傲,聽不進他人的建議,紙上談兵,讓許多戰士死于他的錯誤決策,在遵義會議上還拍案走人,是典型的死不悔改之輩;然后是毛澤東,他清晰地判斷出己方決策的'失誤,勇于質疑高層,遭怒斥后不利用人際關系奪權,忍氣吞聲,用實際行動將損失降到最低,最終在遵義會上和平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揮權,集中糾正了博古、李德決策上左的錯誤,成功地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表現出了一位領袖應有的智慧與手段還有觀念;接著是彭德懷,他雖然也明白高層的決策有誤,但急于立刻糾正,耐不住性子,手段和頭腦與一位領袖有著大的差距,也透露出了他對毛澤東的信任性;最后是博古,他年少有為,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三人團的一員,但卻盲目相信李德的決策,缺乏主見,最終與李德釀成大錯,但他知錯能改,聽得進他人的意見,還有幾度領袖風范。
這就是我的感觸,希望大家也能觀看此部電影。
血戰湘江觀后感10
以往在課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很重要的一戰,是打得最慘烈的一仗。但是究竟當時場景是什么樣,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得很少,自然沒有可借鑒參考的相關影視資料。
此次,《血戰湘江》用電影鏡頭向觀眾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正面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導演陳力繼成功執導《周恩來四個晝夜》和《海棠依舊》等影視劇后,再次迎難而上的力作。作為向黨的十九大、紀念建軍90周年獻禮影片,陳力直言:“接拍這部‘命題作文’時壓力很大,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確定拍攝后,隨著前期走訪老區、查找資料、采訪人物等,越是走近這段歷史,越是感到震撼,紅軍戰士們堅決服從、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5萬英烈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太年輕了,平均年齡才20歲左右啊!标惲φf,“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必須拍好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熟知這段歷史,紅軍在湘江血戰七天七夜的歷史不應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血戰湘江觀后感11
在短短的七天之內,中央紅軍在蔣介石的圍追堵截下強渡湘江。中國紅軍只有八萬多人,而李德指引的錯誤路線使紅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短短幾天就犧牲了五萬多名戰士。中國紅軍雖然武器比敵人的弱,可他們比敵人勇敢,個個都是敢于犧牲的英勇戰士。為了保護大部隊順利過江,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看到一位位英勇的戰士倒在水中,江水漸漸都染成了血水,我不禁黯然淚下。將士們用他們的生命換來革命的.最終成功,粉碎了蔣介石想要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意圖。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用歷史驗證的結論。我們現在富裕的生活是犧牲的革命戰士們用他們一滴滴血創造出來的,我感激他們。而我能給他們最好的報答就是努力學習,將來讓我們的中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軍事顧問李德自恃才高,卻只是紙上談兵。而同樣擁有最高指揮權的天才博古也一味地,盲目地相信,支持李德的決策。在這時,毛澤東清晰地判斷出己方決策的失誤,敢于質疑高層,卻遭到怒斥。但他并沒有利用人際關系奪權,而是忍氣吞聲,用實際行動盡量將紅軍的傷亡降到最低。
我看到這里,仿佛身臨其境,抑制不住的憤怒,狠狠地拍了一下椅子的扶手。但當看到毛澤東忍氣吞聲時,我也隨之冷靜了下來,是啊,沖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遇事要鎮定,學會冷靜思考。
血戰湘江觀后感12
為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創作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近日在京首映。
該片講述了82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不畏艱險以必勝信念保衛黨中央的悲壯故事,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過去以血戰湘江為主題的影視作品較少,這部影片使紅軍長征史上最壯烈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藝術再現。
曾執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和電視劇《海棠依舊》的女導演陳力,以表現感情細膩、長于刻畫細節著稱,而《血戰湘江》是她首次執導戰爭片。陳力表示,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較少,電影《血戰湘江》則是對我國戰爭題材影片的.一次題材突破。在戰爭場面拍攝上,《血戰湘江》無一3D鏡頭,演員們全部真實拍攝。為全景式再現紅軍長征史上的壯烈一幕,劇組動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眾3.5萬余人次,使用炸藥2噸多、油料83噸,力求真實還原當年的湘江血戰。
該片由八一廠副廠長柳建偉執筆編劇,王霙、保劍鋒、徐箭、董勇、孫維民、耿樂、張一山、陳創、王大治等主演。
血戰湘江觀后感13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血戰湘江。電影院的燈光暗了下來,隨著帷幕的緩緩拉開,周圍安靜了下來。大家漸漸沉浸在電影中。敵軍的飛機不斷盤旋俯沖,機關槍對著正在過江的紅軍進行掃射,湘江上遍布著紅軍的尸體。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湘江水,染紅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F場的氣氛壓抑,大家屏息凝神,沒有一個人言語,有幾個女同學已經在低聲抽泣了。這場戰役打的太艱難了,紅軍戰士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沒有飛機大炮,有的只是戰勝敵人、沖出重圍的信念。
看到戰爭殘酷的同時,也為革命先烈勇于犧牲的精神所感染。如果說長征是震驚世界的一大壯舉,那么,紅軍突破湘江之戰則是這一壯舉中最慘烈、悲壯的一幕,讓人刻骨銘心。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戰役,讓我們年輕的黨認識到了毛主席的正確路線,才在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從此我黨才走向成熟,中國革命才逐漸做向勝利。
我們學習革命先輩的精神,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它需要我們用實際的行動去踐行。
今天,我們緬懷革命先輩的精神,就是需要我們愛黨、愛國,要有堅定的信念,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練好本領,勇于擔當,為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血戰湘江觀后感14
這樣一個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潤之為首的愛國青年發起了愛國求真的運動,他們練體魄,讀新刊,充實自己的思想,猶記得他們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壯懷激烈。救國救民可不是意氣用事,需要武裝思想,于是毛澤東,肖子生等熱血青年到北京求學,經過了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接觸,經過了對馬克思主義的閱讀和思考,他們逐步對救國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澤東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動,已經能自我控制。通過對李大釗先生贈與的書籍的深刻研讀,加上對廣大湖南農村的社會調查,更加堅強了毛澤東的革命信念,他們反復思想斗爭中決定俄式的發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國情。只要主義真,砍頭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們還看到了一位美麗而堅韌的女性——楊開慧。她是毛澤東最堅強而柔軟的`后盾。一身紅袍,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在1930年,楊開慧被國民黨捕捉坐牢,面對嚴刑拷打,她堅貞不渝,大義凜然:我死不足惜,愿潤之的事業早日成功。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讓我敬佩。
導讀:《血戰鋼鋸嶺》主線是一個小孩經歷了家庭的巨變之后,完全反暴力,信教,相信殺戮是最深的罪孽。由于珍珠港事件爆發,他的愛國之情燃了起來,決定參軍,但是卻不愿意拿槍。這個不帶槍前往戰場的戰士,并成為了一個傳奇,一天一夜的時間救出了75個戰士。他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血戰湘江觀后感15
“一棵臘梅千朵花,跟著毛主席革命!”戰士們隨著毛主席把這首民歌唱遍了大江南北……
天空陰暗暗的,接二連三的炮彈炸開那陰暗,慘烈的戰況。槍林彈雨中每一位紅軍戰士都跨過多少具尸體,過多少血水。
那每一具尸體都是站在他們身邊的戰友,曾經并肩作戰,現在卻倒在腳下;那濺起的血水,濺到軍裝上,持槍的手上和臉上……
戰爭是殘酷的,戰場的雨水是冰冷的,可我的.淚水是滾燙的,我的心是火熱的!
最為動容的是,毛主席帶領著隊伍穿過百巷,長長隊伍行進在長長的民巷中,紅軍戰士們一手抬著輜重,一手捂著自己的口袋,站在巷子兩旁的百姓們雙手拿著僅有的米糧不停歇地上前塞給戰士們。
我聽到的最多的話是:“吃點吧!拿著走吧……”紅軍戰士們依然堅決前進,“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而毛主席一句話令我潸然淚下,“我們打了敗仗,對不住鄉親們把孩子送到我這里……”
一部電影再現當時的艱難困苦,一次觀影重拾革命先輩的美好精神。
我是新中國的少年,愿繼承并發揚革命精神!
【血戰湘江觀后感】相關文章:
《血戰湘江》觀后感10-31
《血戰湘江》觀后感范文10-31
湘江作文400字02-25
《血戰狙擊嶺》觀后感優秀11-07
湘江作文600字(精選25篇)10-08
《湘江北去》觀后感(精選10篇)05-19
血戰鋼鋸嶺觀后感(通用16篇)02-27
精選湘江作文300字合集9篇02-16
湘江作文600字合集7篇06-03
實用的湘江作文300字三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