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個人觀看鏡子紀錄片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個人觀看鏡子紀錄片觀后感1
孩子更是家庭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我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向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并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于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盡量溫和。
像我這樣的孩子何其多,能夠自我調節的何其少!
或許成為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制作而成。《鏡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個人觀看鏡子紀錄片觀后感2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筑好的防護墻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后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于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個人觀看鏡子紀錄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1-17
《鏡子》觀后感04-28
鏡子觀后感06-20
鏡子觀后感12-13
紀錄片觀后感01-06
觀看紀錄片苦難輝煌觀后感范文05-15
《鏡子》觀后感(精選19篇)12-19
《鏡子》觀后感9篇11-22
《鏡子》觀后感5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