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書有感》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書有感》讀后感 1
這是朱熹對讀書感悟的一首詩歌。朱熹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并提出追求“理”的方法為“格物致知”。這首詩寫作者在讀書中心情舒暢,突有感悟,思緒紛揚,于是執筆而抒。
首聯:半畝見方的池塘像鏡子一樣清澈明凈,描繪了精密,清雅的景色,“半畝”形容池塘的面積小,同時又因書是方形的,所以,將書比作“半畝方塘”又是增添了詞匯的能指性,豐富文章內容,活躍表達方式。《木蘭詩》中言:“明星盈盈,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此乃“一鑒開”的生動形象的映襯。“開”是單音節動詞,椅子盡顯靈動,清亮之韻。
頷聯:天空的光色同舒云的倩影在塘中一共同徘徊,渲染了寧靜,幽淳的圖景。“天光”是靜景,“云影”是動景,以此凸顯“動靜結合”,欲動還靜,欲靜還動的風雅,表達作者歡一愉,舒暢之情,與《禮記》中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情形頗為相似,在靜態的學習,積聚深厚功底的同時,不斷練筆,交流,實踐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潑,獨到,深刻。
頸聯:“敢問這水渠何為清澈到如此地步?以設問的形式抒發作者的感嘆、驚訝以及贊美,同時也讓作者身臨其境,感觸并思考著水泉如此澄澈透清的原因,使讀者的情思融入文章,引起共鳴。
尾聯:只因為他的源頭有活水流動。誰的活潑,空靈的性情在此點名,古語中:“流水不腐,戶樞不蝕”活水源源不斷的涌流,洗去塵埃,洗掉嘩然,濯滌污塵,在讀書中獲取知識更是這樣。從而使人頓悟,并升華意境。
朱熹被稱作“理”家的宗師,整首詩充盈著淡雅的節奏和氣韻,感情細膩,溫婉,聲調,色彩,藝術風格清新且富含哲理,這便是此詩的妙處。
《觀書有感》讀后感 2
近讀朱熹的一組詩作《觀書有感》,其中一首是這樣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字平實,寫的是門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讀書之余,偶一抬頭,見塘水宜人,波蕩影搖,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這組詩的總體,我們便會發現作者隱含在詩中的深意。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撇開功過不談,他不失為一個大學問家。而這首詩,恰是關于如何“治學”的。在詩中,我們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層喻意是:好的書是一個人思想的源頭活水。一個人的思想要豐富、深刻、明晰,必須博覽群書。作者仿佛面對著一本好書,在驚喜地贊嘆:這就是我的源頭活水呀!腦海中一片開朗,浮想聯翩,真所謂“天光云影共徘徊”了。
的確,讀一本好書,不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個人發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天天到圖書館研讀大量著作,終于有了震古爍今的發現,但這種打破舊思想桎梏的嶄新論斷,如果沒有對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來呢?讀書,學習,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試想,一個人如果不讀書,怎么可能具有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見!越是博覽群書——當然要在有自己批評借鑒的基礎上——才越能成其學業。諺語云“厚積薄發”,唯有“積”之深厚,方得“發”之噴薄。細吟全詩,我們還能發現作者的寓意并不止于此。作為一個著述家,朱熹當然會很注意古人的寫作中可取的方法、長處。“半畝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以理解為靈活的思路,發展、更新思想,來源于社會生活這股“活水”。許多同學常感到作文時筆頭艱澀,無物可言。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們每個人不都在“生活”著嗎?如果把這里的生活仍理解為日常瑣事就錯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對生活進行觀察、化驗、思考,而后有所得。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這“所得”,再經過你的大腦的加工,就充實了你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注意周圍的事物,以其作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從廣義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而要想學有所長,必須時時注意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這學問,也便如一個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鏡;若是斷了源頭活水,便會發臭了。
生活,便是我們最重要的源頭活水。如果我們既能不倦地從書本中汲取養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斷擴大學識,“源頭活水”定會匯成“不盡長江”滾滾注入“浩瀚大海”。這首短短的小詩中孕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啟迪呵!
《觀書有感》讀后感 3
小時候,記得媽媽曾教給我一首古詩,現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要求我牢牢記住小時候,記得媽媽曾教給我一首古詩,現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要求我牢牢記住后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讓我一生都要按這兩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學習,就有"活水"源源不斷。媽媽說,方塘半畝空間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卻空闊遼遠無邊。你看天空有多高多遠,多么深邃遼闊啊!那時的我,不太懂媽媽的那番話。
今天老師又重新教我們學習這首詩。讓我改變了對這首詩的看法。學習,只有永不停止的學習,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潤生命的"活水".記得上三年級的一次電腦課,老師讓我們復習學過的知識和預習沒學過的知識,下節課要測驗。我回到家只復習了,沒預習結果測驗沒得高分。那時我很不高興,媽媽就問我是不是沒考好?我漫不經心的嗯了一聲。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復習舊知識這樣才能考好。我根本沒聽進心里。直到今天老師給我們講這首詩的`分析時,我才明白媽媽說的話。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學習呢?作中遇到了難題,需請教他人是學習;查資料是學習;離職、在職進修是學習;觀察生活是學習。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觀書有感》讀后感 4
在一個天高云淡、萬里無云的晴天里,原來在屋內讀書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門。
屋外有一個將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麗。岸邊的怪石和花草更是令人心曠神怡、宛如仙境。陽光灑入池塘。照得水面泛著金光,看起來十分安詳。天邊飄來幾朵細云,忽忽過場,但還是把自己的影子映入了池塘,朱熹放下書,抬頭深凝這池塘陷入了沉思。這池塘之水怎么會如此清澈?自己也算見過世面,看到的水塘不計其數,但從未有一個池塘能夠如此明凈,以至震撼人心。
這池塘的確清的'奇特。現在,朱熹全無讀書之心,注視著池塘。突然,池面上冒出一個水泡,如同鍍了金一樣,很快又破裂開來。這聲響在安靜的池塘上顯得格外嘹亮,引起朱熹的注意。朱熹收好書,繞了過去,往池下一看,原來有一個不起眼的空洞在源源不斷地向池內輸送活水。
朱熹又一次席地而坐,饒有興趣的看著不時涌出的水泡,竟不由地感慨。這世上,他也見過許多老頑固或書呆子,死守舊觀念,久而久之,心智就像死水塘一樣變臭了。而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新知識,創造新事物,與時俱進,心智變得明亮而清澈。朱熹不知這方水塘是不是或如何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將源源不斷的活水輸送全身,只覺得對它有無限贊嘆。
朱熹在那個儒道盛行,思想觀念陳舊的時代說出這樣的話實屬不易。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汲取新知識,使心智更加開闊,更加敏銳。
《觀書有感》讀后感 5
我在水柜那兒翻了好久,總算是找到了一本我喜歡的書,配我胃口的書。
這書的名兒叫《梧桐街上的梅子》。嘻嘻,其實我是被它的書名所誘惑了。首先,我看到了“梅子”,咱語文老師的QQ昵稱就是“梅子”;第二,我搞不懂為什么要取這個書名?我們也可以來個《梧桐街上的桃子》呀!當中講的是什么故事?難道一個“梅子”也能寫出一本書?……
這本書的前面兩頁的`確不是很吸引人,但是這兩頁告訴了我,“梅子”的確是個人,是個女的,但她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她只是一名學生,她的全名是“田梅子”。雖說不是很吸引人,但是我們兩個好不容易在一起了,說明我們有緣分,不看還真是太那個了。
等看了后面的內容,我還真是慶幸我沒有把書一合,實在是極品!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田梅子,這里面的田梅子很不幸,剛剛出生,父母就出了車禍,所以她只能和婆婆住在一起(當然,最后連她的姥姥也……),雖說田梅子很不幸,但是婆婆還是對她很兇,為的是鍛煉田梅子抗挫折能力。
這里面的田梅子這樣就應經夠慘的了,可是,老天還是不放她。在學校里,有個叫賈美麗的女生,老是聯結社會上的不良分子,要是誰不聽她的,或是她討厭的、嫉妒的,不管男生女生,反正都得鼻青眼腫著回家,并且還不許和家長說,要是家長去了學校,下次會有更厲害的!有時,明明是她先去欺負田梅子,可她倒好,惡人先告狀!那為什么她會這樣對待田梅子呢?同樣是女生,應該互相友愛、和平共處啊。原因很簡單,田梅子成績好,人又長得漂亮;而賈美麗以前成績也這樣好,可是不漂亮,導致許多人都說她是丑八怪、豬八戒,以至于在她的心目中,女孩可以成績不好,但是不可以不漂亮。
后來,她實在忍不住了,就聯結了社會上的不良分子。但對于這一切的一切,田梅子一直不想讓婆婆知道,因為她不想讓婆婆為她擔心,至少婆婆年紀已經大了。所以即使是下雨天被賈美麗聯結的不良分子揍,她也不會說給奶奶聽。
但是,田梅子的成績是全班第一,全年級都一直拿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她總想著:我不能在邪道上打敗你賈美麗,但我要用成績打敗你!
我想問問,現在有多少人能把這種東西作為學習的動力?誰能在別人惡人先告狀是沉住氣?
是不是也想看看田梅子的生活?我一定會接哦!
讓我們一起向第二個田梅子進發吧!
《觀書有感》讀后感 6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的品讀了觀書有感這首詩,這首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怎樣去學習。
這首詩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都是普通的人,并不是什么神童,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跟著時代的腳步走,過去的總會過去,把握現在,放眼未來,只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心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觀書有感》讀后感 7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就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一首充滿哲理、流傳千古的詩——《觀書有感》。
這首詩,乍一看是從景到景引發的問題,實則是給人諸多啟示的詩篇,寓意深遠,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詩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靈比作那清澈見底的方形水塘,把人們從書中源源不斷得到的新知識比作活水,如此絕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絕!
讀書,尤其是讀好書,對人有益無害,這一點人盡皆知,可是,為什么沒有人敢自稱是“讀盡天下好書”,原因是世界上的`各類大大小小書籍難以計數,即使是那些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們,他們所讀的書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只有源源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時代的腳步,否則思想就會變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樣。
那么,我就聽取朱熹給我們的啟示,多讀一些好書,讓自己的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吧!
《觀書有感》讀后感 8
一天清晨,空氣清新,南宋的大教育家朱熹,很早就來到郊外的一個方塘邊看書。這里的風景很美,看累了,還可以好好地欣賞美好的景色。
看,藍湛湛的天空中飄著千變萬化的白云。這些白云一會兒變成可愛的小白兔蹦來跳去,一會兒變成美麗的孔雀正在慢慢地開屏呢!
方塘的四周有著幾棵柳樹,柳樹上的.葉子碧綠碧綠的,微風一吹,柳樹的枝條動了起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正在梳理著自己那又細又長的秀發呢!
柳樹環繞著的方塘很清很清,池中倒映出天空、白云、柳樹和方塘邊的花花草草。風兒吹過,這些倒影便隨著風兒在歡快地跳舞呢!
這方塘的水是哪兒而來的呢?為何會如此清澈?于是,朱熹繼續向前走。他邊走邊問路旁的人:“那方塘里的水是從哪兒流到那方塘里的呢?”有人說是從山上的瀑布沖寫而來,有人說是從山遠處的那一條大河里流來……
聽到這里,朱熹若有所悟,走回方塘邊,輕輕吟誦道: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是啊,這活水不正如我們學習知識,只有源源不斷地補給,從不間斷,才能獲得真知,不斷進步!
《觀書有感》讀后感 9
半畝大的方形池子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寬闊地展現在眼前,一陣微風吹過來,湖面就蕩起了一條條波紋,在陽光暖和的照耀下,顯得波光粼粼。
往遠看,碧綠碧綠的湖面像一塊無暇的翡翠一樣,在這碧綠的湖面上有幾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像少女一般站在荷葉船上。
往近看,清澈見底的湖水中,幾只小魚在嬉戲玩耍著。
一會兒互相追逐,一會兒沉入水底捉迷藏,一會兒跳出水面,可有趣了。
天空中青藍色的光彩和多姿多彩的浮云,它們的`影子全部都倒映在這無瑕的湖面上,也都倒映在這巨大的鏡子之中。
小魚小蝦們在湖里面游動,不時還跳出水面,將光彩和浮云的倒影打碎掉。
湖水嘩嘩地流動著,小魚、小蝦們快樂地在水中做著游戲,水底下的鵝卵石像一顆顆清晰可見的大珠寶,一只只小螃蟹在石頭上悠閑地曬著太陽,為什么水會那么干凈、清澈見底呢?
那就是因為有永不枯竭、永不停止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的運送活水來,這就像我們讀書、學習一樣,如果你長期不輸入一些新的知識,那么你就會連舊的知識都會忘記。
《觀書有感》讀后感 10
今天,一位弟子問我如何能使自己每天進步,這個問題十分有哲理性,我回家后,一直苦思冥想。我找不出靈感,便去外面走走
外面已是微微小雪,夜黑風高,路上家家戶戶都已睡覺了,我思考著、尋找著、慢悠悠的走著不知走了多久,我在小橋上享受著一份禮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我身上,隨后聽見那小鳥的天籟之音,那風不再令人感到寒冷,而有點舒服,對!是春風!這感覺不禁讓我繼續前進
不知過了多久,可能在辰時,我看見了半畝大的方塘。這方塘第一眼就使我驚訝了。因為這方塘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清,這半畝方塘雖然不太大,但是清澈見底,湖中的魚都清晰可見,連湖中心的湖底都能見到底。這水幾乎比任何水都清澈,照出的倒影栩栩如生,好像真在水中,這水如同一面嶄新的鏡子。這情景真讓我贊嘆不已。
這半畝大的`方塘已深深刻在我的心中,于是我第二天又去看,第三天,第四天每天保持清澈。有一天我突然有一個疑問:為何這湖水這樣的清澈?這問題使我十分想找到答案。我抬頭看了遠方,忽然我看見這湖水的源頭,我茅塞頓開,高興的想到:原來有活水源源不斷地從源頭流來啊!正好我帶了書過來,我一看書我就想起這知識,想起這清澈的湖,想起弟子的問題一個想法霎那間閃過我的念頭,讓我恍然大悟:這源頭活水不正比喻學習嗎?只要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呀!
我高興得發狂了,平時斯文的我快步跑回家中,趕忙拿起筆墨紙硯,立馬寫下朗朗上口的詩: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讀后感 11
有一座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面鏡子一樣被打開,遠遠的看,廣闊的水面像玻璃一樣平靜,水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蕩漾,顯得十分的安。
近處看,一無雜質的水面上,清澈的可以一眼望到底,水中魚兒游動的身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看,它們有的互相撞擊,有的互相追逐嬉戲,有的漫無目的的游著,千姿百態,各具特色,點綴著這條白玉帶。
陣陣徐徐的風吹來,水面上的一道道的波紋緩緩的移動著,好像一個老人在慢慢的蹣跚在平平的路上。
天空中變化萬千的浮云與五光十色的光彩,在垂柳夾岸水平鋪的水面上倒映著它們的'影子,清晰而精致,似水彩畫一般,在水面上慢慢的晃動著。
問那方塘中的水為何會這般的清澈,為何這般的明凈。它總是這樣回答: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幫助我吐故納新,水中的魚兒不停地翻騰著,為我源源不斷的輸送這水中的塵埃。
《觀書有感》讀后感 12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曰之計在于晨”。早晨,是讀書寫作的大好時光。我六點就起床,帶著筆、紙和書來到郊外,尋找寫作的靈感。
陽光明媚,空氣新鮮,人的心情一下子舒暢許多。我漫步在田間小路上,發現前方是個小池塘。池塘邊長滿金黃的油菜花,好似可愛的娃娃露出它們的小臉蛋。一棵棵油菜花緊挨在一起,形成一片油菜花田。從天空中往下看,就像是一片黃色的海洋,十分壯觀。蜜蜂在油菜花間飛來飛去,又開始新一天忙碌的工作,可真是勤勞!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不動,那毛絨絨、胖圓圓的.身體,多么可愛!
欣賞完田間的油菜花,我又把目光轉回池塘。這個池塘不大,目測應該只有半畝,呈方塊形狀。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方塘里的水清澈見底,水底的水草、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水中的天空藍悠悠的,像剛剛被清水洗過一樣,天空中飄著幾朵云,云的形狀各不相同,一會兒聚集在一起,一會兒飄散開來。云朵和天光都映在這方池塘中,景色格外明麗,讓我看后心曠神怡!
我坐在河邊的草地上,望著這清澈的方塘,靜靜地陶醉、沉思,突然,我的腦中產生一個疑問:這方塘里的水為何如此清澈呢?河里的水為何一點都不渾濁?帶著這個未知的疑問,我沿著方塘向前走去,這才發現在方塘的源頭,有一條小溪,溪里的水源不斷地給方塘輸送著水源,使得水塘中的水如此清澈。
《觀書有感》讀后感 13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意思就是說:只有不斷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積極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觀點保持正確,而且要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這個道理則被朱熹從書中所悟出,于是借這那一池池水寫了出來,可以說這首詩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詩中,描寫了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的讀上幾遍,會覺得無比明麗!你看,半畝方圓的池塘好像一面鏡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飄蕩著,映在池塘上,好像陽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這池水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興地自問自答:“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天才’與‘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掌握現在,賒取未來。只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書中那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已經令人讀完后清晰明確。但是更讓人拍手叫絕的還在后面呢!一看標題,是觀書的感想,頓時美的意境升華了,把池水與讀書相輔結合,更是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因為他以一首小詩,說理了: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的思想“年輕,”情操高雅!簡簡單單的字字句句居然有這么大的道理,并且給人的啟示也回味無窮!
【《觀書有感》讀后感】相關文章:
觀書有感讀后感必備11-25
朱熹觀書有感02-28
朱熹觀書有感02-25
觀書有感的教學反思09-24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03-26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07-11
觀書有感朱熹賞析05-08
觀書的讀后感09-15
朱熹觀書有感11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