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現場直播,在觀看的同時,我也有許多感受。在五個實驗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個實驗——太空“冰雪”實驗。這個實驗演示了在失重狀態下,飽和液體結晶的現象,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形成液體球,這個液體球結晶,外觀像“冰球”,實則卻為“熱球”。在杯子邊緣和空中等,每個方位,每個有水的地方,都有出現結晶的現象。堆積起來的晶體會像雪花一樣落下來,浪漫壯觀。
直播中,不僅做了神奇的實驗,還向我們介紹了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柜,無容器材料實驗柜等。天宮課堂第二課,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日新月異,中華民族對無垠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天宮課堂第二課結束了,也讓我更加相信,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我們會不斷探索,閃閃發光。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在3月23日,我在電視上觀看了天宮課堂的第二課,三位宇航員身在太空空間站,化身老師給我們傳授科學知識;制作科學實驗;分享空間站的實驗柜。我對宇航員做的”冰球”實驗特別感興趣——將小蘇打和白醋攪拌,會形成過飽和溶液,只要用少量三水合醋酸鈉晶體觸碰他,就可以讓他析出結晶,形成“冰”,但這種“冰”是熱的。我對這個結果十分疑惑——為什么冰會是熱的?過飽和溶液又是什么?為什么過飽和溶液經過外界的刺激可以析出結晶?而水卻不行?
經過我搜索資料,思考后,我解開了心中的疑惑。過飽和溶液是指一定溫度、壓力下,當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已超過該溫度、壓力下溶質的溶解度,而溶質仍未析出的'溶液。這種溶液不像水,他十分不穩,在經過外界刺激就能形成結晶,這種結晶雖然像雪,卻不是雪,所以是熱的。
在實驗探索之余,我不禁感到了祖國的強大,雖然我們祖國對航天事業的研究起步晚了些,但是,我堅信,中國一定會大器晚成,成為航天事業的引領者!正如主持人所說,“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2
中繼衛星、空間站、地面測控完美配合,讓太空“網課”不卡頓
太空授課活動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信號暢通是課程順利進行的關鍵。為了保證“上網課”視頻高清晰、零延時、不卡頓,“天鏈”中繼衛星、空間站、地面各個測控站密切配合,為天地互動提供技術護航。
“航天員給地面的信息依次通過空間站中繼天線、天鏈中繼衛星、星地下行鏈路等傳輸到地面站。”天鏈二號01星副總設計師李向陽將中繼衛星形象地比喻為太空數據的“中轉站”。天鏈中繼衛星可以為中、低軌道航天器提供天基測控、數據中繼服務。這相當于把地面測控站提升到幾萬公里的軌道高度,依照各類航天器、飛行器不同的數據,應用部門把它們產生的各類數據分別進行實時轉發,這樣既提高了數據回傳時效性,又增強了應急協調聯動能力。
據介紹,天鏈一號03星和天鏈二號01星接力保障太空授課,艙內的多臺高清攝像機拍下的'高清視頻,通過中繼高速鏈路實時傳送至地面,地面上行兩路高清圖像傳送至艙內的顯示器,從而實現高速雙向音視頻傳輸。
20xx年,中國航天員楊利偉第一次進入太空。其間,他數次與地面控制站進行天地通話,但每次都有著嚴格的時間窗口限制。那時,中國境內的觀測站有效保持通信時間是相當有限的。后來,“天鏈”系列中繼衛星誕生,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今,我國中繼衛星系統換代升級,太空授課等需要長弧段、強信號支持的重要活動也因此開展得更加從容。
“20xx年太空授課,我們當時天上只有3顆星,都是一代星。現在我們天上有5顆星,除了天鏈一號04、05星,還有天鏈二號01星,二代星比一代星在傳輸速率和其他能力上更高。”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總工程師單長勝說。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3
通過王亞平、葉光富、翟志剛老師的細致演講,我觀看了有趣的太空“冰雪”實驗、太空拋物實驗和液橋演示實驗。又隨著三位宇航員老師和主持人的介紹,我了解了空間科學設施。最后天地互動環節也讓我大開眼見。我還知道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的`繁忙生活,讓我體會到當宇航員的艱辛。我們現在雖不能像宇航員一樣遨游太空,但就像翟志剛老師說的一樣,“你們現在要好好學習,一切皆有可能!”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4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么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于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設備。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臥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于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于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么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云端,那里住著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了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打開,騰云駕霧,遨游太空,未來可期!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3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打開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通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么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后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于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5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負責授課的老師,是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翟志剛和葉光富。這堂課,航天員為我們演示了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還通過液橋實驗,演示了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以及失重環境下水油分離現象會消失等等,真是令我吃驚不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實驗,王亞平老師為我們演示了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這顆“太空雪球”與前不久的在北京開展的冬奧會遙相輝映,傲然閃耀的“雪球”,映出了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天地互動環節”,航天員們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問答交流,我看到航天員經過將近半年的空間站生活,雖然身體經受了莫大的考驗,但依然精神矍鑠,這是一種堅持,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值得欽佩的精神!通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更是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探天之旅不止步”,《天宮課堂》在我們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也讓堅定了我們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信心與決心!愿祖國的航天事業蒸蒸日上!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6
九天攬月,談笑凱歌。人類對太空的向往和探索從未止步。身處太空,浩渺蒼穹看似壯美遼闊,實際卻無時不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和生理極限,他們面臨和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他們卻挑起科普重擔,為我們設計、講解了有趣的空中課堂,讓深奧的天文、物理知識在他們的講解下變得妙趣橫生、通俗易懂。
還有太空拋物實驗,連在前幾個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場了,平常我們在地面上扔東西時就會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環境下不會,扔冰墩墩的時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過去,這個動作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在太空中還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體驗一下失重的感覺!
這次的課程讓我印象深刻,也激發了我對航天的學習興趣,真希望在未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員的感覺!
太空艙里的知識還有很多,我需要積極去探索。太空艙里的東西很神奇,我要了解它們。太空里還有很多人類不知道的.東西,我長大以后想要研究這些“不知道”
最新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5
這堂課,航天員為我們演示了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還通過液橋實驗,演示了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以及失重環境下水油分離現象會消失等等,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目瞪口呆!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實驗,航天員為我們演示了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這與剛剛在北京閉幕的冬奧會遙相輝映,傲然閃耀的“雪花”,映出我們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映出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在“天地互動環節”,航天員們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問答交流,我們看到航天員經過將近半年的空間站生活,雖然身體經受了莫大的考驗,但依然精神矍鑠,這是一種堅持,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值得欽佩的精神!
通過天宮課堂,我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更是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如果說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橫生的書,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無疑就是打開這本書籍的智慧鑰匙。
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學夢想正起航。《天宮課堂》,在我們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也讓堅定了我們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信心與決心!
最新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6
通過今天的“天宮課堂”學習,隊員們跟著三位宇航員學習實驗原理,獲得真切感知,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更為我國的科技力量感到驕傲,為我國的航天英雄感到崇敬。在今后的學習中,隊員們將為建設未來強國,開啟今天的努力,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奮發學習科學知識!努力使自己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7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今天下午,我上了一節不一樣的網課———天宮課堂第二課。在官方發出的課表中,我看到了一些前所未聞的實驗。它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本次天宮課堂仍使用“天地對話”的方式授課。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實驗就是太空拋物實驗。
此實驗運用到了我們近期所學的“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在天宮課堂中,王亞平和葉光富兩位宇航員各自站在一邊。只見王亞平宇航員把冰墩敦平行一拋,神奇的一幕便出現了:冰墩墩沒有像在地面上一樣往下墜,而是勻速朝葉光富宇航員“飛去”。最終,冰墩墩穩穩地落在了葉光富宇航員的手里。這一現象,讓我對“牛頓第一定律”恍然大悟。我不禁感慨,原來這些實驗定律與我們息息相關啊!這也讓我對物理這門學科更加感興趣了。
中國航天在1992年才開始探索,起步晚。我國為此制定了“三步走”戰略,奮起直追,發展迅速。到現在,我國航空技術已經非常強大了。作為中國人,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的科技水平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這些科技成果一次次展示著中國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也展現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
“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的.頂梁柱,從現在,我們就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習上,能吃苦、不怕累,堅守信念、腳踏實地、勇于創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自己的貢獻!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8
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覺得宇航員太偉大了!
我了解到了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我也隨著航天員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老師一起進入了我們的中國空間站,三位老師并和北京、西藏、新疆三地的青少年進行天地互動。讓我驚奇的是,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竟然也出現在太空中,感受到了科學的神奇之處,也感受到了探索科學的不易之處,科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學家為了科學獻出了所有的心血,它在我心底深深的埋下了科學的種子,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認真觀察事物。
我敬仰這幾位航天員們和那些為航天事業奉獻的科學家們,他們實現了人類的太空夢。我也希望那些宇航員老師都可以平安歸來!
既然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太空夢,那我也要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9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呀習也飛不高……”我哼著趙傳的《我是一只小小鳥》,走在路上,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鳥,我是人,人怎么能飛呢?一想到這兒,我就十分沮喪。不過我有時還是想入非非:我的夢想就是也能乘坐飛船火箭,飛到太空去遨游一番,去尋找新的有生命的星球或其他任務,呵呵,那就太爽了!不過好像不太現實,神舟五號也才載了楊利偉一個人,那能輪得上我呢?唉!
我邁進家門,按例打開了電視機,只見中央臺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正報道說:“今天上午九時,我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宇航員為費俊龍和聶海勝。”我幾乎每天都認真地觀看有關神六的新聞報道,了解了神六的基本情況、宇航員的衣食住行以及神六與神五的.區別等等。我心情十分激動,同時也感到不可思議。我的天哪,才兩年的時間,我國就成功發射了兩艘航天飛船!
你看,這神六可比神五先進多了,光宇航員就增加了一倍,同時,神六的飛行時間達到了115小時32分鐘,比神五的21小時多了好幾倍,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另外還有食物,原來神五就簡簡單單幾種,神六卻有50多種,在太空中,連魚香肉絲、宮爆雞丁都能吃到!這下子可激活了我的腦細胞:對了!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每2年有一架航天飛船上天,每次增加一名宇航員,到最新年就應該做到一艘航天飛船一次可以乘載9名航天員了嗎?我不禁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了。我心里暗想道,我要計劃一下,爭取當一名宇航員,到太空去遨游一番!
做宇航員所必備的條件是:高超的飛行技術、扎實的理論知識、強健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高超的飛行技術、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以后可以慢慢培養,現在我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練,增強體質,同時更要抓緊學習,積累知識,希望長大以后成為一名航天員。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的飛天夢想將成為現實,我一定會圓了這個夢!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10
“太空授課”開辟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圣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
制空權已經變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還更深層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權利。比如說美國這個強大的國家,他們率先登陸月球,然后他就聯合其他的國家在月球上面劃分區域,說誰占領誰就在將來擁有采礦的權利,所以我們的航天技術也不能落后,否則的話在未來的100年內我們將會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術以及航天的愛好將是我們新一代顏最重要的一個方向。
第一次接觸航天方面的知識是在幼兒園大班。那一天,老師把一張報紙貼到了墻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實是神舟六號,還有兩個人——其實是費俊龍和聶海勝。聽到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解,我弄明白了個大概,心里覺得自豪。突然,我發現——居然沒有一名女性。
當時我就想:要是我能當中國的第一名女宇航員,該有多好呀!從那時開始,我便懷揣著這樣一份夢想,上了小學。我曾經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學說,我將來會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女宇航員,他聽了,流露出羨慕的眼神。那時的我自豪極了,覺得當一名宇航員太簡單了!三年級,我逐漸了解了一些有關航天方面的知識,這才知道,當一名航天員不是那么簡單的,不僅要有學問,要有好的身體,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質——其實當時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質,只是模糊地覺得是身體好的一部份罷了。
雖然我知道我想成為一名航天航空員已經不太現實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為他們工作,比如說地勤服務以及研究。我們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飛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揮中心,中間空宇航員的一局動,看看他們的生命體征以及各類的信息安全技術等。所以說,為了我能夠實現這個夢想,我現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參加一些科技展。為的了就是能夠更多的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為我將來的夢想做鋪墊。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11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因為天宮課堂第二課就在今天上課了!
本次的課程,還是由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配合進行授課,在3點40分的時候,天宮課堂第二課終于開播了!
因為這一次的課程還是天上和地上配合著上課,所以開始前,地面上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多知識,終于可以見到航天員老師們了。
本次的實驗有四個,分別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和太空拋物實驗。這里面都隱藏著無數的物理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這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教學的.方式來上課非常的有趣,讓我難以忘懷。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試驗了,在太空中可以讓液體迅速結冰確實很有趣,以前我有見過飽和液體,但是不知道這種液體還有那么大的樂趣,直接航天員們把飽和液體裝在袋子里,再一點一點的擠出來,由于在失重環境下,飽和液體擠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球,一擠出來的時候,飽和液體就迅速結冰,變成了一個冰球,沒想到一瓶液體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樣。
還有太空拋物實驗,連在前幾個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場了,平常我們在地面上扔東西時就會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環境下不會,扔冰墩墩的時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過去,這個動作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在太空中還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體驗一下失重的感覺!
這次的課程讓我印象深刻,也激發了我對航天的學習興趣,真希望在未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員的感覺!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12
今天再一次和孩子們觀看了一節特殊的“太空科學課”。學生驚嘆于太空實驗的神情,引發我的思考,科學課上的實驗雖然做不到像太空實驗一樣的神奇,但我們應該設計多樣化、直觀性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興趣。
同時作為科技輔導員的我也意識到,要以培養科技創新的青少年為己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王亞平老師曾說:“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觸摸的到。”她是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當年看了楊利偉進入太空的報道,激發了她探索太空的夢想。此后她揮汗如雨,朝著目標全力奔跑,在日復一日的“魔鬼”訓練中,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夢想,并且已兩度進入太空,成為中國航天的耀眼明星。
王亞平這位“太空老師”以自身的經歷,點燃了我的夢想。如今,我要把航天員們作為自己的榜樣,腳踏實地地付出努力,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與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一份力量。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13
直播中,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通過觀看直播,孩子們了解了航天員們在中國空間站的生活工作環境,感受到了宇航員們勇于挑戰,探索未知的航天精神。在觀看航天員們在空間站里演示的.“水膜張力實驗”“太空轉身”“水球光學實驗”等實驗時,同學們發出了陣陣驚嘆,從中感受到了宇宙的奧妙,體驗了科學探索的樂趣。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14
今天,我們在教室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直播,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太空中給我們上了一節神奇有趣的科學課!
天宮課堂第二課包括四個實驗,分別是: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和太空拋物實驗。這些實驗都讓我眼前一亮!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拋物實驗。航天員王亞平拿出可愛的.冰墩墩向外拋出,冰墩墩并沒有掉到地上,而是沿著原來的方向直線勻速前進,真神奇!
這次直播,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讓我們見識了神秘的宇宙世界,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令我不禁感慨太空真神奇,中國航天事業真強大!最后祝愿宇航員們圓滿完成任務,凱旋歸來!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15
天宮課堂第二課終于開課啦!看完后,我深受啟發,課堂在15:40于核心艙開講,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全國學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程,激發了廣大少年對科學的熱愛。
這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采取天地對話的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每個實驗都展現出太空環境與地面環境的區別。比如,在水油分離實驗中,在地面上,水和油是分層的,但是在太空中,水和油是混合的;還有太空拋物實驗,在地面上拋物,物體會呈現一條拋物線,但是在太空中拋物,物體會直直地飛出去。這些實驗打破了我們的傳統認知,提升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水平。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太空“冰雪”實驗。只見王亞平老師從一個小管中慢慢地擠出一個透明的小液體球,由于失重,晶瑩剔透的小液體球漂浮在太空艙中。然后,王亞平老師又用另一根小管子輕輕地觸碰這個小液體球的一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只見管子和液體球接觸的地方開始變得不透明,原來是液體開始變成固體。接著不透明的部分開始擴張,很快地,整個液體球就變成了一個固體球,繼續在空中漂浮著。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這個實驗用的是過飽和液體,這種液體很不穩定,稍微受到外界的`干擾就會結晶。王亞平老師用管口觸碰液體球,擠壓帶來的壓力使得觸碰的地方形成了結晶核,結晶核會迅速增長,一下子整個液體球就變成了晶體。科學的世界真是妙不可言呀!
這次的天宮課堂讓我大開眼界,宇宙中隱藏著各種神奇的奧秘,未來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的科學夢,加油!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有感】相關文章:
天宮課堂第二課學習總結01-07
觀看《天宮課堂》有感12-26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11-20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精選)12-13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11-09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08-20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12-08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12-12
天宮課堂觀看心得10-20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后感優秀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