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
你要寫西昌,就不能只寫西昌,你要寫宏偉壯觀的城樓,寫巍峨高聳的瀘山,更要寫安靜娉婷的邛海。
站在寺前的石臺,足以瞭望大半個邛海,陽光下的她像一位不經世事的姑娘,枕在山腳,淺笑安然,那恬靜那溫軟,讓心頭不由一陣悸動,靠近些吧,我想仔細看看她。 下山乘車,我們來到了她跟前,一陣陣水波輕輕撫在岸邊,扶過橋底,撫在我們心里,溫熱的湖風中夾雜著只屬于她的氣息——生命的氣息。哦,我知道,其實她從來都是母親,她的懷抱里孕育了無數生命。于是,我們乘著小艇,去探尋生命的足跡。
小艇劃過的水面,就像她掀起淺藍色的裙擺,白色細浪是她歡快的舞步,很快水面又歸于平靜,像上好的藍色綢緞在陽光下閃著星星點點的.光,像極了星星綴在水面上。一叢叢菱角浮在水面,不禁想到它們軟糯香甜的味道,頓時口齒生津。靠近岸邊,最吸引人的是那大片大片的小黃花一樣的浮水植物,還有岸上的連綿的大片蘆葦,長長的白穗隨風輕晃,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隨意地靠在蘆葦桿上,或是浸在水中,打上金黃的日光,更像一幅天然油畫,美好得讓人忘卻身在何處。
小艇沿岸前行,不遠處一動不動立在水中的影子讓人生疑:那是什么?有人趕緊抓拍下來。再近些,恍然大悟。那是蒼鷺,有長長的喙,灰色的羽。它靜靜立住,像雕塑在等著獵物游過,所以它還有個好玩的名字,叫”老等”。這里有名的鷺,還有白鷺,它們披著雪白的羽衣,在蘆葦蕩中穿梭,時而飛起,時而靜立,像無憂的小仙。
噓——仔細看,有兩小只把頭冒出來了,它們形似小鴨,但背上有點點黃斑,是小鸊鷉啊,兩只小鸊鷉尾部一翹,腦袋一埋,嘩一下鉆進水中,又在另一處探頭,嘴里還含著一只小魚,頭一仰,一口下肚,好不機靈可愛!
緩緩前行的小艇忽然停下,大家不約而同地靜聲屏息。接過望遠鏡,一個披著藍衣的小家伙進入視線,身上的深藍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爍爍,格外吸引人。它走起路來的傲嬌范兒絲毫不輸大公雞,那是紫水雞,是從外地遷徙過來的,現在在邛海定居下來了。因為在這個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地方,它們獲得了自由與快樂。
當邛海被染成橙色,我們也即將與她告別,她依然溫柔,像母親一樣的溫柔,在瀘山懷抱,在夕陽眼里,在我們心中。 偶一抬頭,一方古色古香的木牌上寫著:等風也等你。這是邛海的呼喚吧,也是西昌最詩意的慈悲。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2
這一期《跟著書本去旅行》,我認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蘇軾,我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竟是一個十足的吃貨,不過他對吃也是十分有講究的。我還了解到了一些關于河豚的資料,比如河豚是具有洄游性的'魚類,人工養殖的河豚是沒有毒的,而野生的河豚是因為吃的食物不同而有毒素。在吃河豚時也是很有講究的,首先,廚師親自品嘗是第一道關,其次再是主人品嘗,最后再是客人品嘗。
視頻中我知道了蘇軾被貶是因為他正直的性格,也知道了蘇軾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我要向他學習,無論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都要勇敢面對,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少年。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寒假我看了《跟著書本去旅行》這個節目,走進文化古跡、實地實景講故事,讓人身臨其境。
這個節目,帶我們去了許多地方:火焰山、大明宮、蘇州、陽關、吐魯番等地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溝。
顧名思義,這里就是火焰山附近盛產葡萄的最大溝谷。當然這里除了葡萄,還有各種瓜果,“水果王國”說的就是這里。常看到的.葡萄白霜總被誤解為“臟東西”或者是農藥,實際是葡萄自身分泌的糖類物質,是新鮮葡萄的“明顯標志”。
這兒的人們十分好客。要是來了客人,他們一定會拿出他們那最好吃的葡萄,還會跳起好看的舞蹈——葡萄舞。
跟著書本去旅行帶領我去了很多我沒去過的地方,了解了很多地方的風俗人情,增長了不少見識。讓書帶著我們的心靈去旅行吧!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4
今天《跟著書本去旅行》的這一站,來到了有著長江北岸小江南之稱的江蘇省靖江市,這是一個充滿了江鮮風味的臨水小城。
看視頻,我知道了蘇軾詩中的'“蔞蒿滿地蘆芽短“的蔞蒿就是靖江應時的野菜,氣味清香,入口清脆,所以當地人在春季有吃蔞蒿的傳統。
我還知道了蘇東坡詩中的河豚是一道美味的食物。蘇東坡這個美食家,嘗盡了人間美食,不論他走到哪里,都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跟著書本旅行,也許你會為看不到美景而遺憾,但是書中美景比現實中更多,更豐富,更迷人,需要我們去不斷的探索。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5
今年春節,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全國人民都宅在家里,我在家除了做作業,還觀看了許多增長知識的電視節目,如中央電視臺10套播出的《跟著課本去旅行》安陽篇。該節目主要介紹了《甲骨文》、《岳飛》等相關歷史文化,收看之后,我受益匪淺。
觀看《甲骨文》,我了解到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們先祖智慧的結晶。甲骨文,顧名思義,是古人在動物的甲殼、骨頭上刻畫文字,用來記錄當時的歷史,也給我們后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字記載。古人們創造的象形文字,使我們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可以更好地了解當時的`華夏文明。在節目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婦好”這個名字。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玉器、寶石、骨器、陶瓷等珍品1900多件,見證了中華歷史文明的璀璨,代表了當時中華文明的強大生產力,我由衷地佩服先祖們的智慧。
觀看《岳飛》,我了解了精忠報國的由來,特別是岳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我被岳飛報效祖國的情懷和孝敬父母、敬重老師、熱愛學習的精神所感動。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會以民族英雄岳飛為榜樣,好好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安陽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搖籃,我為生活在這樣的一座城市而自豪。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6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寒假里我觀看了《跟著書本去旅行》,節目講述了精忠報國英雄——岳飛一生的傳奇故事。看完之后,令我感觸很深,久久不能忘懷。
岳飛是一個嚴格的人。自己的兒子從馬上摔下來,他不僅沒有安慰還訓斥了他。平日里,他的孩子都要干農活,他的家人都要穿粗布衣服,他與百姓同憂同樂。在管理軍隊時更是嚴格要求,正是這樣的品質,他才一生功績卓越,成為了叱咤風云的抗金英雄。平時父母、老師對我們的嚴格要求,就是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更應該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
通過觀看,還讓我知道了甲骨文的來歷和意義。通過研究,了解了更多的`中國古代歷史。在沒有發現甲骨文之前,中國夏商以前的歷史都是靠人們的傳說記載的,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而且也沒有得到廣大外國專家的認可。
世界如此之大,中國文化同樣也博大精深,在觀看了中央十臺播出的《跟著書本去旅行》節目后,讓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7
我,是一只住在北方的鳥。
每至隆冬,天寒地凍,萬物凋零。我找不到那些候鳥所說的暖春、盛夏與金秋,我甚至沒喝過流動的水,沒曬過溫暖的陽光。
那些候鳥所說四季如春的天堂真的存在嗎?那百花,蟬鳴,紅楓到底有多美?我想去看一看,去找尋那夢中的天堂。 于是,我義無反顧踏上了旅途。
我向南飛,第十七天,我來到一片戈璧。這里天氣炎熱,很像候鳥們所說的夏,但沒有綠樹,沒有蟬鳴,到處都是光禿禿的,紅黃色的土地一望無際,空氣干燥。我倒是見到了流動的水,只是水流像一條細線,還混滿了泥沙,我嘗了一點,嘖,真難喝,是苦的!
我繼續向南飛,第二十四天,我飛到一片沙漠中。這兒比那片戈壁還熱上好幾倍!黃沙遍野,荒蕪至極。風卷起沙子,迷了我的雙眼,還直向我鼻子里鉆。身下沙丘變幻莫測,常常是一抬眼,再低頭,就讓我辨不清東西南北。我接著向南飛,第二十七天,飛出沙漠。
第三十一天。偶遇了一群和我一樣向南飛的鳥兒們,他們跟我說,遠方有一片湖,是真正的'四季如春,水草豐美,魚蝦成群,是鳥的天堂,他們還說那片湖叫邛海,只是他們的棲息地不在那,有點遺憾。
原來,夢中的天堂真的存在!
我更加堅定了向南飛的決心,可是老天和我作對:第三十二天,我遭遇暴風。第三十九天,我遇到大雨。第四十二天,我碰見許多獵人,心驚膽戰,僥幸從槍口下脫逃。第四十五天,我迷失了方向……
一路上顛沛流離,讓我不禁懷疑這么做是否真的有意義,可夢中邛海無時無刻吸引著我,那永不凍結的湖水,那從不凋零的綠樹……我決不能半途而廢,不能讓我的旅途終止于這里!
第八十六天,我終于到達夢中的天堂——邛海。
遠遠地,我就望見那片遼闊的蔚藍的水域泛著夢幻的波光。我看見四周綿延不絕的青山,看見碧波蕩漾的水下有成群的自由戲水的魚蝦,還看見溫柔的風,明媚的太陽,看見了所有我渴望的夢中的景象。
我還看見了蒼鷺,他們是一種極有耐心的同類,在捕食時常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像雕像一般,靜候獵物上門。他們一但出手,就是三字:快,準、狠!沒有獵物能從他們的手下逃脫。我還看見了,一種十分可愛的鳥兒,但別以為他們好招惹,這些萌態的小家伙們發起火來,可不會留情面的呦!但最令我驚奇的是紫水雞,他們居然也在這兒生活,要知道他們是鳥中貴族,有“最美水鳥”之稱呢!
在這期間,我還遇到了好多類型的候鳥,他們都跟我說邛海是一個適于定居的好地方,是以他們來后,就再也不想遷往去別的地方了。
陽光暖烘烘的,湖風輕柔柔的,我微笑著目送他們輕盈盤旋的身影,深吸一口氣,振翅沖向天空,目光所及,這方水土,就是我以后定居的天堂。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8
文化古城,歷史悠久,特別是葡萄酒文化,伴隨著鏡頭,來到葡萄園,我學到了葡萄酒的釀制方法。古法釀制葡萄酒,不用洗,不用去籽和皮,人工將果肉和果皮搗碎,然后發酵一星期左右,葡萄酒就釀制成功了,真是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觀看節目,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眼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多讀好書,讓靈魂跟著書本去旅行。人生不在于你去過多少地方,而在于你容納了多少風景,裝下了多少文化知識,這樣的.人生才是富足的。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9
今天,我看了一個科教視頻,名字叫跟著書本去旅行,尋訪河西走廊——春風不度玉門關。
說起玉門關,我就想起一首王之渙的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原我以為玉門關是一個用玉做成的房子。看完這個視頻我才知道,玉門關是西域通往各地的門戶,是運輸和交易和田玉的一條通道。
視頻里的玉門關是在沙漠里,房子四四方方的,周圍看上去很荒涼。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一定很艱難。想想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里,我要格外珍惜,好好生活。
河倉城是糧倉,為烽火臺的戰士們提供糧食。在糧倉的墻壁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原來,這些洞是為了保持通風,讓儲藏的食物不易腐壞。我覺得古人很聰明。
烽火臺是用來傳遞信號的。在沒有手機、對講的年代,它就是最先進的通訊工具。戰士們通過點煙、升幡來告訴大家敵軍的情況。
我看到視頻里的孩子們到玉門關實地感受了進關、出關。親自體驗了烽火臺點火、升幡。我羨慕不已。通過看這個視頻,我還知道了那些戰士們守城的艱辛與決心,這讓我感到很敬佩。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0
《跟著書本去旅行》這檔節目,使我們在“讀萬卷書”的同時還可以“行萬里路”,讓我們走進文化古跡,實地實景聽故事,身臨其境受教育。
在觀看了10月21日的《關公故里1》這一期節目后,我更加了解了關羽,知道了歷史名將關羽,出生于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十一公里處的解州鎮常平村。解州,因此而成為了關公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人們還在這里為關公家族建立了關公家廟。
小x姐姐帶我們來到了關公故里——關公的家。衛老師還告訴我們,關公大義歸天后,人們為了紀念關公,就把關公家改建成了一個祠堂,到了金代大定十七年之后,又改建成了現在的廟宇——關公家廟。
在關公家廟里,有一座很奇特的塔:這座塔沒有門、沒有窗戶,也沒有多余的雕花。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呢,這座塔有一個故事:當年關公19歲時,在家鄉正義除霸,殺掉這個惡霸后要出逃,出逃前他要回來辭別父母,父母怕關羽因為他們而逃跑得不利索,所以,為了解除關羽的后顧之憂,父母就投井自盡了。而這口井就在這座塔下面,所以這座塔就是關公父親和母親的墳墓,墳墓是不能開門、開窗戶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座塔沒有門、沒有窗戶。這座塔還保留了塔的最基本的形制,所以就沒有雕花。
關公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關平和關興。關平他從小就武功高強,后來關公駐扎在新野的時候,關平才和父親相認,從此跟著父親南征北戰,走上了匡扶漢室的偉大道路。而關公的小兒子關興,他小時候就得到了丞相諸葛亮的器重,在十八歲時就成了侍中,中監軍。
那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是否真正發生過呢?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我們能夠推斷有這么一回事兒。
看完之后,我對關公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我對關公正義凜然、勇猛的精神產生了敬佩。在以后的生活里,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1
看完了《冰雪查干湖——獨特的冰雪飲食》,我知道了東北的冬季異常寒冷,室外就是一個天然的冷庫,而東北人就靠這個冷庫保存了許多水果。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凍柿子、凍梨。
現在的黏豆包,以前叫年豆包,這其中還有一個傳說: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要去送灶王爺上天去說人間的好事,送灶王爺的時候,人們要用黏米抹他的嘴。為了讓黏米更好吃,人們在中間放上豆沙和糖,讓灶王爺多說些好話。包好了豆包,還要用玉米葉把它再包裹一次,因為洗干凈的玉米葉把豆包包裹起來后,既能保證豆包干凈,還能讓豆包不粘到一起。
東北的酸菜也很有名,在入冬之前把白菜洗干凈,一層一層地放到缸里,放一層白菜撒一層鹽,一層一層疊加起來,在最上面放上石頭,最后再放適量的水,使所有白菜淹沒在水里。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酸白菜就腌好了。腌制好的酸菜,營養價值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
東北的食物真有趣!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2
時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我國悠久綿長的燦爛文化中,名人志士的才智猶如星光至今仍熠熠生輝,為我們指點迷津,指明方向。
今天隨著《跟著書本去旅行》的步伐,我們來到了田忌賽馬的馬場,一場場精彩的'賽馬仿佛就浮現在眼前。孫臏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田忌贏得了比賽。在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在劣勢中找到優勢,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懂得揚長避短。這里不光是齊國的都城,賽馬的場地,也是現在人們探尋歷史的圣地,在這里,讓我們重溫歷史,那一幕幕仿佛就呈現在眼前。
多想有一天我也能親身感受這份不可磨滅的歷史,一品歷史文化中深厚的內涵!在這里我也要呼吁同學們要多學歷史,因為她真的很震撼,會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體驗!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3
《跟著書本去旅行》使我們有機會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走近文化古跡、實地實景講故事、身臨其境受教育。在2月3日至2月7日的節目里,我們來到了安陽,近距離認識了解了一位叱咤風云的大將軍---岳飛。
岳飛自20歲從軍,到39歲遇害,戎馬一生,戰斗在抗金最前線。他以光復中原為己任,以收復失地為目標。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沉重地打擊了南侵的金兵。他雖然被迫害致死,但他“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卻永遠存活在人民的心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樣的詩句不正是岳將軍戎馬一生的真實寫照嗎?
節目里一個個的小故事讓岳將軍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更加豐滿。一次兵馬行進時,長子岳云的馬在下坡時,馬失前蹄一下子從坡上滾了下去。岳飛非常氣憤,下令要將岳云斬首,眾軍士拼命阻攔才把他救下,但岳云還是被罰了一百軍棍。此時他不僅是一個嚴父,更是一位賞罰分明的岳將軍。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中,岳飛一直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為“身教”的最佳典范。生活中他戒奢從簡,只穿粗布衣,與兵士一起吃住,同樣也要求妻子和孩子吃穿住都與平民百姓們一樣,他把對小家的.愛融入在了對國家的大愛中。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以岳將軍這樣的英雄為榜樣,從小樹立愛國思想,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只有這樣,長大了才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4
今天,我觀看了《跟著書本去旅行》中的《古老的皮影藝術》。從中我學到了一些知識。皮影戲起源于漢武帝時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用黃牛皮做成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那時候沒有電影、電視,所以“皮影戲”曾十分受歡迎,而如今它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讓我們了解到中國悠久的歷史,讓我更加熱愛祖國,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發掘和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把這些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傳承下去。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5
一本書是一個七彩有趣的世界,需要我們去不斷探索它。
書中的崇山峻嶺,蜿蜒起伏,磅礴巍峨,千山萬壑;書中的江海湖泊,碧波蕩漾,波光瀲滟,隨波逐流;書中的景色迎風吐艷,山明水秀,美不勝收。一張薄薄的紙,一行行單調的文字,如仙境般的景色就收縮在其中,打開書,那美麗的景象就浮現在腦海中、縈繞在眼前,讓我觸手可及。
每一次打開書,都是一個讓人充滿期待的未知的新旅程。我憧憬,期待,向往著每一次的旅途,不管是壯闊雄奇的、精微細致的、繽紛五彩的,還是深沉肅穆的。每一次翻開書,都是一種與知己至交談心的過程,它讓我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境界里游歷了世界的名勝古跡與祖國的大好河山。
上小學二年級時,學過一篇文章《桂林山水》。文章說:“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覺到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樣美的描寫,讓人何不向往?直到20xx年的一天,我真的來到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譽的廣西桂林。那兒的山不同于尋常,它不是連綿不絕、蜿蜒起伏的.,而是拔地而起,高大而筆直的,像一把鋒利的寶劍,直沖云霄。那兒的水也不同于尋常水,不是波濤起伏,微波粼粼,而是如一面明亮光滑的鏡子似的平靜。我坐著竹筏,戴著草帽,真有了種當地居民的特殊氣質與風情。
在學習《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我們全班一起朗誦:“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眠愁。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端詳著那一個個飽含情意的字,我仿佛進入了詩人的內心世界。我仿佛看到詩人站在楓橋的中央,向著月亮訴說著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還有孤身一人身處異鄉的孤苦。
跟著書去旅行,不論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心靈在前行,都能讓我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去開辟探索,研究新的天地,學會去享受品味生活。
讓書帶著我們的心靈去旅行吧。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6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隨著熟悉的童謠聲響起,我們也開始置辦年貨了。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我們過年時都要準備年貨,各地的年貨也是多種多樣的。美食是年貨里必不可少的部分,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美食年貨,不同地方的美食代表著不同地方的人們對年味的追求。
年味,是從置辦年貨開始的,我已經想好春節要買哪些年貨了。美食是必不可少的,水果、干果可以用來招待客人,當然我也是消耗的.主力軍,還有窗花、春聯、福字,這些也是必備年貨。通過這期節目,我還知道了芝麻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貨,人們把它扔在地上踩歲用,因“碎”與“歲”諧音,于是有著除去邪崇、祈求歲歲平安的寓意。
希望大家都能準備好自己如意的年貨迎接新年,希望我們新的一年過得紅紅火火!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7
如果說春,你也許會想到杏花雨楊柳風,但我想到的是家鄉西昌。如果說名山大川,你也許會想到泰山黃山,但我想到的是家鄉的瀘山。如果說水美,你也許會想到天池西湖,而我想到的是家鄉的邛海。
美有很多種,我獨愛家鄉美,愛孕育了我的家鄉山水。 感邛海之韻
我愛陽光,愛春日暖得讓人沉醉的陽光;我愛邛海,愛夕陽照耀波光蕩漾的邛海。我感邛海之韻于千年前宋朝的水,水中根葉寂靜交錯的香蒲;我感邛海之韻于搖曳生姿的荇菜,荇菜邊那個微醺的冬日午后。
獨自一人坐在湖邊,其實大家更習慣叫它海——邛海。吹湖風習習,聽鳴聲啾啾,看漣漪層層。陽光灑在身上,那一刻,它便是我們山里人心中永遠的海。
余暉把天空開了道口子,嫻熟地灑在湖面。余暉,波光,小舟,漁夫,點染著邛海,而邛海點染著我,點染著時光。我仿佛化作一朵云,一縷光,極力地融入它們,把自己也變成余輝中融洽的一部分,觸摸它們的心跳和呼吸,于身臨其境中感邛海之韻。
憶瀘山之悠
我愛水鄉的樓臺,總覺走在其中,就親近了江南煙雨。我愛瀘山的古寺,總覺走在其中,就已浸潤千年香火。 最愛一個人去古寺,最是喜歡聞淡淡香火味,更愛漫步在無人的長廊。斜倚長廊可以瞭望邛海,也能灑到陽光。我看銹紅的寺門,門角有漆剝落,這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我看深棕的古樹,樹尖出奇冒出一片新葉,嫩綠和深棕格格不入,但合在一起正是生命的真諦;我看曲折交錯的陡梯,目光步步踩在有溫度的青石上,一年,兩年,直至虛空;我看淺紅整齊的碑林,碑林或深或淺的刻字,記錄著西昌從古至今的變遷。寺門,古樹,陡梯,碑林執筆寫下滄桑,滄桑亦是歲月,它們本無意流逝,無意悠遠,卻在無意間銘刻于此山此水,讓每一個駐足凝神的人,瞬間無比深情地也悠遠起來。 愛西昌之淳
我愛我這方水土,愛短街長巷,四季如春;愛花繁柳綠,姹紫嫣紅;愛車來人往中,那份熱騰騰的煙火氣;更愛遙遠的故事里那份淳樸的悸動。
小城是淳樸的,淳樸在每個人,淳樸在每件事。我愛淳樸的人,邊仕光老爺爺就是一個淳樸的人,他和紅軍的故事,他用一輩子精心呵護。那用紅布一層一層包裹的半塊銀元,那靜置于堂屋正中,被紅軍用幾塊木板修復成桌面的.方桌,訴說著一段歷史,那是不止屬于老人的記憶,春去秋來,也是西昌人淳樸的證明。我聆聽他的講述,仿佛聆聽這方水土的淳樸。
有人在快節奏中尋找自我,我卻愛小城有滋有味的慢生活,在慢節奏中感家人之愛,感朋友之趣,感日出之靜,感日落之涼,感每一個活在西昌的“今天”。愛今天的陽光,曬干今天的衣服;愛今天的愛,永遠比昨天多;愛每一個活在當下的日子。
這里的人都是最真實最淳樸的人,他們不加修飾,就好比水墨畫,樸素淡雅,但經久不衰。每一個淳樸的西昌人,都用最簡單的方式愛著這座城。我愿意像他們一樣,在奮斗中打磨自己,在淳樸中雕刻自己。
跟著書本去旅行,跟著書本到我的家鄉,跟著書本感邛海之韻,跟著書本憶瀘山之悠,跟著書本愛西昌之淳,跟著書本看西昌蓬勃發展。
我愛,愛被書本點染過的西昌——我美麗的家鄉。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8
今天我隨書本旅行團一起來到了嶺南,了解了傳奇人物冼夫人的一生。
通過蘇軾的《和陶擬古九首其五》節選這首吟誦冼夫人的開篇之作,我了解了這位被收入正史并單獨列傳,致力于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偉大女性。在蘇東坡的`筆下,他高度稱贊了這位立下不朽功業的馮冼古烈婦——冼夫人。
巾幗英雄第一人的贊譽并不是憑空而來,這位女中豪杰用鳳凰比喻再貼切不過了。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冼夫人并沒有婦隨夫姓,依舊被尊稱為冼夫人,足以彰顯了她在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杰出地位。在《隋書譙國夫人傳》中我們了解到了一次改變歷史的聯姻——馮冼聯姻。馮寶和冼夫人的聯姻,漢族和俚族的聯姻,開啟了通婚的先河,自此在嶺南地區展開了雙重統治,結束了政令不行的局面,造福了一方百姓。
冼夫人的一生,以其卓越遠見、智勇雙全的膽識、非凡的謀略、果毅的決策,為國家的統一和嶺南的安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我們更應該發奮圖強,學習先人的忠良愛國、深明大義,使民族和睦的團結精神和愛國精神永遠傳承并發揚光大!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19
近日,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靈境寶地》之《姥姥的剪紙》使我對家鄉的剪紙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贊。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鳥獸蟲魚,花草樹木,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壽”“喜”等字貼在門上、窗戶上,來表示慶賀。
剪紙藝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樣。連外國人也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夸贊太精美了。十二生肖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見識到中國的剪紙文化是多么精彩。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它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
至此,真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我會盡自己微薄之力,好好學習,將來為靈寶的更好發展貢獻力量。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 20
自生命誕生那一刻起,人類就在追尋天空的痕跡。 他們追逐著飛鳥的羽翼,渴望飛翔的能力。人類與鳥從古至今、共生共處,他們崇拜那種自由的生靈,并渴望得到它們庇佑。人天生便是追求自由的,所以才會“化鳥為神”,在古籍上留下如此多珍禽異鳥的痕跡。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循著歷史的記憶,輕撫時代的產物。空曠的火把廣場上赫然矗立著一座石刻雕塑,高空的柱頂,一只雄鷹舒展雙翼怒目圓睜,振翅欲飛,用刀雕刻出來的石頭紋理充斥著野性與自由的美感。涼山雄鷹,極具代表性的標志建筑,只要是見過它的人,都會感嘆于涼山人民的奇思異想,折服于人類最原始的虔誠之意。在彝族人民心中,神鳥是能夠預知未來,戰勝邪惡的存在,所以就連他們的傳統服飾——查爾瓦,也是仿照飛鳥展翅的模樣來設計。高山的子民堅信獲得神鳥的保護,信仰它、崇尚它,就能向往更高遠的天空。
光陰流轉,季節更替,成群的候鳥從湖面略過,翅尖的羽翼撩起幾朵水花。它們嘰喳著、歡愉著,如同一陣無止息地吹刮著的季風,從人們居住的上空飛過,從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飛過。在歲月里,西昌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用一顆樸質卻極熱忱的心,為守護著他們的群鳥構建起一個美麗的家園。 回顧時光,追尋神鳥飛翔的軌跡,我們得以窺見幾絲人與鳥之間最純真的情感。撥開重重的綠葉,蕩起層層的漣漪,用目光去捉“鶚”的身影,我們看它在林間飛翔,每一根羽毛都閃爍著自由的光澤;屏住呼吸,去聆聽一群遷徙而來的音樂家最自然純粹的歌聲,去傾聽這片名為“西昌”的土地上最美妙的音韻。靜坐邛海邊,零星幾只紫水雞浮在湖面。它們的羽毛是如金屬般耀眼的亮藍色,和水面青翠的浮萍相互映襯,構成一幅自然之景的油畫。
候鳥飛越城市的上空,一如千年前的.今天。
鳥兒們以日月為指引,跨越山川與河流。數以萬計的生靈在大地上生存,它們用自己的方式歌詠生命。可你聽過“飛鳥撲火”嗎?當人們歡歌慶祝、堆起火把的時候,明黃色、沖天的火焰照亮夜空,感嘆其壯觀的同時又會有多少飛鳥速失方向?當錯將火焰認作太陽的候鳥們投身炙熱時,你是否震撼深達靈魂?城市的夜晚霓虹閃爍,川流不息,高聳入云的大廈玻璃環繞,陽光閃過的時候,折射多少光耀眼的色彩。人們在享受現代生活的奢侈,候鳥們卻不知該何去何從,它們被刺眼的光芒遮掩了視線,在所謂的“光污染”中迷失了生存的方向。
飛鳥穿越時光,折射獨屬于它們的剪影。人與自然的歌聲,掠過水面,永不停歇……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相關文章:
跟著書本去旅行作文04-16
觀《跟著書本去旅行》有感01-23
《跟著書本去旅行》觀后感(通用25篇)07-31
去旅行的經典句子05-25
去旅行的說說05-12
《跟著詩詞去旅行》讀后感12-17
《跟著詩詞去旅行》讀后感(集合)02-18
《跟著詩詞去旅行》讀后感(通用)02-18
帶上信念去旅行作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