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于佑任書法展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1月29日,隨老師到臺北國父紀念館觀看《于佑任紀念展》。初進展廳,便被那一個個斗大的的字所震撼,佑老果真是大氣度,不拘小節。觀看了介紹佑老的影片,對佑老有了初步的認識,便跟隨老師開始靜靜的品味書法作品,一番學習欣賞下來,感悟頗多。
一、字體方正,不乏變化
佑老書法從魏碑入手,因此佑老早期的書法風格,非常有特點,用筆多方筆,字體多方正,長扁相組合,規整中不乏出現打破結構的夸張之筆。如對聯“古石生靈草,長松棲異禽”中,“長”字字形瘦長,起筆收筆多方筆,“松”、“棲”、“異”三字字形則為扁寬,與“長”形成對比,工整的字體中形成空白的變化。加之最后一個“禽”的“丿”劃夸張的向左邊擴展,打破了“長松棲異”整體的工整布局,使得作品的布局結構方中有變,變且有形。如右圖的作品,通過筆者分析,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作品中字體結構的變化。
二、柔中帶剛,剛柔并濟
展覽中有這樣一幅作品:“門標赤城霞”,讓我頗感興趣。原因在于佑老把“標”字的豎劃以及豎鉤寫的非常有力道,仿佛扎入地中之感,而“赤”字的豎鉤則曲折多變,與標字形成強烈對比。亦可參照右圖作品,筆者分析的紅色箭頭為較為有力的筆畫,也是引導整幅作品氣勢的筆畫,而方形中壽字的橫劃,則將氣勢收斂了很多。我認為這種剛柔并濟的特點,則是佑老的真性情之所在。
三、巧拙共存,相輔相益
佑老中期的作品已有字體開始向草書,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巧拙結合。如作品“草木得常理,山水東奇蹝”中的“山”字方筆起頭,豎劃則笨拙,有提按之變化,而“水”字怎如行云流水,行筆輕松流暢,氣韻貫通。這種巧拙的結合,讓我在讀字中形成了一套符合作品的節奏感,不得不感慨書法用筆之妙。如右圖中的“水”和“風”、“高”和“仰”以及“境”的左右兩邊都是巧拙之對比。
四、佑老有大氣度
正所謂“法度易尋,氣度難學”,佑老的大氣度同樣體現在先生的作品之中。佑老的書法作品中單一的字體很大,大約如國畫中的小斗方(45×45cm)大小,寫字如刷字,起筆收筆并不收斂,散鋒直出,氣勢大放。
如右圖的兩幅作品,我把作品中佑老特有的散鋒出筆標示出來,但由于展覽不能拍照,故而散鋒起筆我一時沒有找到具體作品。
觀佑老作品,感悟頗多,回到學校后,我又查找的佑老的相關資料,才知佑老對草書符號化、標準草書形成的貢獻,也佩服佑老的貢獻使中國草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推動了草書的蓬勃發展。
【觀于佑任書法展有感】相關文章:
《報任安書》說課稿12-30
任正非的語錄48條02-19
任正非的語錄35句07-15
任現職以來工作總結03-16
任正非的語錄46句07-03
觀《故宮》有感02-22
觀《飛天》有感01-15
觀《旗艦》有感01-28
觀《深!酚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