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宮課堂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宮課堂觀后感1
太空授課在太空環境中怎么稱體重、水如何流動、失重狀態下怎么上廁所等全國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王亞平在遠離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展示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物理原理。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同樣是中國開展航天活動的重要任務,尤其對于今日端坐教室內觀看太空授課的孩子們,必定會在不少人心中種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成為他日為科學知識不斷求索的.新生力量。無論在美國、俄羅斯還是中國,太空教育都是載人航天的重要任務之一。20xx年8月14日,出身中學教師、隨“奮進”號航天飛機登上國際空間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員同事把國際空間站變成了課堂,終于圓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課”夢。時至今日,我國的首位“太空教師”再一次為世人展現了浩瀚天際的神奇與奧妙,在見證奇跡之余,也給我們以太空并不神秘、夢想并不遙遠的感慨。
天宮課堂觀后感2
今天由三位航天員為我們介紹了他們的太空生活,原來太空也有廚房、臥室、健身區等,航天員老師通過視頻帶我們參觀了太空家園。航天員需要面臨離開地球后失重狀態下的許多問題,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太空輻射,臉變胖等等,但科研人員用企鵝服來解決了這些問題,讓肌肉受到壓力,這種失重實際上是一種微重力,只要從入軌開始,微重力就無處不在。
在介紹日常太空生活的同時,還介紹了太空科技,在葉光富叔叔的帶領下,欣賞了細胞生長的研究成果,在顯微鏡下能看見失重的`心肌細胞會神奇的一跳一跳地游動,航天員與各地學生代表通過天地通訊系統進行了視頻互動,解答了許多與太空有關等問題,使我們對太空知識有了更全面等認識。
在今天這樣一個天宮課堂的專題節目中,讓我們看到了飛天等夢想已經照進現實,中國空間站首次發表各項成果在公開場合內,在今天開展的天宮課堂在未來也會系列化常態化,這使我很興奮,我希望像今天這樣等科普節目越來越多,拓寬我們等知識面。我希望,未來我也可以到太空上做實驗,把我養的植物和動物帶上太空去旅行。
天宮課堂觀后感3
太空授課更在于營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社會氛圍。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采訪時所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科學永無止境,探索不斷前行,在一個未知的廣袤領域,只有以謙卑的姿態、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奧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當代中國人的重大歷史責任。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要堅持推進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要堅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包容創新育人才,方能廣納賢才,為創新提供堅實支撐。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持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歷史的潮流在呼喚年輕一代為科學而努力探索,但鼓勵他們奮發前行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太空授課的`深層次意義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遠,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激發學子對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與渴望,樹立全社會為創新而奮斗不息的信念,讓夢想張力無限。尋夢過程,無疑體現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默默奉獻、堅定頑強的民族精神。
天宮課堂觀后感4
在今年的12月9日,也就是今天,我國實行了連美國人也沒有實行過的天宮授課。實在是一次了不起的嘗試!三名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為全世界的人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場景,再次讓中國人在航天領域更進一步,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實力!
航天員們化身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空間站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因為失重原因,行走、轉身等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在太空卻成了一大難題。但是航天員們可以從各種儀器得以保證健康,再次有力地說明了當代中國的強大,而且太空實驗言語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變成一種似液似物的東西。當航天員用一個儀器放入水中時水立刻形成了一層水膜。向內加入空氣還會變成雙透鏡,一正一反。用泡騰片放進水中時。生成的氣泡會在水膜中膨脹,但不外泄。這些實驗實在是太有趣了,不僅科普了航天知識,還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之強盛。
觀望此刻,我感觸頗深。想想當年中國還只是一塊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在一場又一場戰爭中奪回國家尊嚴,實現了站起來并且完全站起來了的飛躍!“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如今,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頭號大國,改變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未來的祖國需要我們,我們需要更加努力。
天宮課堂觀后感5
今天下午,老師組織我們看了“天宮課堂”,讓我收獲很大,感觸很深。
這是一堂來自遙遠的太空上的課堂,我們坐在教室里,認真聆聽這堂“遠隔千里”的課。
課程一開始,我們看到了由“中國空間站”攝像頭傳來的地球畫面,看著屏幕上的蔚藍色星球,我不禁贊嘆:“多美啊!”這是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地球的模樣。隨著鏡頭切換,又看到了中國宇航員出倉的場景,我們不禁為強國稱贊。接著,我們看到了空間站內的場景,王亞平阿姨正在和地面上的小朋友們遠距離對話,還給我們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在空間站中是如何走路的、如何在空間站內轉身、將一顆小水珠內注入顏料等等。在看到王亞平阿姨把一個裝滿水的、沒蓋蓋子的'瓶子扔出去,我甚至以為水會灑出來,可沒想到水居然紋絲不動,我便知道了:由于失重環境,水在太空中不會灑出;在水膜張力實驗中,我看到了水膜是如何變成水球的、往水球里注入顏料后水球的變化、在水球里放泡騰片后的夢幻般的場景......
這次課堂,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許多美景:地球鳥瞰、茫茫的宇宙、失重狀態下的改變、失重條件下如何研究細胞生長發育等等。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祝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引領世界!
天宮課堂觀后感6
今天下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叔叔、王亞平阿姨、葉光富叔叔變身“太空教師”,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這一堂課讓我收獲了許多太空的知識。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環節是神奇的`乒乓球。首先,王亞平老師將乒乓球放在水中,然后用一個吸管把乒乓球給按下去,當她把手松開后,乒乓球不但沒有浮起來,反而沉了下去。我很納悶,要知道在地球上,乒乓球如果按進水里,肯定會浮上來。只見王亞平老師又將裝著乒乓球的水杯一扔,水瓶里的水不但沒有灑出來,反而還飄在空中不停地打轉,真是太神奇了。
我記憶猶新的環節還有王亞平老師用水袋做水球。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袋里的水一滴一滴地灑在了水膜上。水膜上的水一點一點變寬,變圓,變大,最后變成了水晶球。接著,王老師往里面加了一點空氣,只見空氣把一個水晶球又分成了許多個小水晶球,就像變魔術一樣。王老師又將一袋顏料擠進水晶球中,水晶球立刻就變成了藍色的,特別漂亮。她又將一個泡騰片放進水晶球中,只見無數的小氣泡從泡騰片里涌出,這些氣泡在水晶球里打轉。想不到水在太空中,會發生如此多的變化,王老師一番操作下來,看得我目瞪口呆。
這節天宮課堂讓我學到了許多太空的知識,讓我明白了科技的力量。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祖國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讓更多的人都能去太空“旅游”。
天宮課堂觀后感7
今天我觀看了宇航員太空授課的視頻,在宇航員的講解下,我們發現,太空是多么神奇啊!通過宇航員的指導,我們知道了很多關于太空和宇宙飛船的知識,比如:宇宙飛船里的冰箱長什么樣子、宇航員在宇宙飛船里怎樣騎自行車……
令我感到最神奇的'事件有三個:第一個是他們喝水的方法很奇特,他們先把水袋里的水擠出來,然后”飛“過去把水一滴一滴地吃進嘴巴里;第二個是他們在宇宙飛船里”騎自行車的樣子也很不一般,他們竟然是用手騎自行車的!原來是因為太空中沒有地心引力,他們的身體漂浮在空中,沒辦法用腳騎車,所以他們只能用手騎車了。第三件事更為神奇,宇航員們把乒乓球放進水里時,乒乓球居然沉下去而沒有浮上來。我們在家里玩乒乓球游戲,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太不可思議了!
通過今天的視頻,讓我看到了宇宙的神奇和奧妙。我們以前抬頭仰望天空的時候,總覺得離我們非常遙遠,不過現在我們人類已經可以上太空了。感謝宇航員們讓我們看見了太空的樣子,讓我們近距離了解了它。將來我也想要當一名宇航員,親自去探索太空。
天宮課堂觀后感8
從小,我便對宇宙懷有很大的好奇心,夢想有一天能穿著厚厚的宇航服,乘火箭,進入浩瀚無垠而奇妙的太空探索。
今天,我們全班一起看了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的直播。宇航員老師們做了好幾個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不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比如:太空“冰雪”實驗里的小球現象,”冰球”實為“熱球”;還有液橋實驗,水在表面的張力下形成橋狀;有水油分離實驗,在我們這的水油分離了,而空間站中的水油沒有自然分離,快速旋轉小瓶,水油在離心作用下分離;太空拋物實驗——冰墩墩被拋出,沿原有方向均速前進;懸浮實驗,實驗的樣品可以在太空的'引力作用下懸浮,利用空間站特殊環境,打造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
在看完直播后,我還有幾個疑問。空間站里流眼淚會怎么樣?沒有重力,皮膚會不會變好?什么樣的材料可在無容器實驗柜里做實驗?
這次直播給我們展示了平時不可能看到的奇特現象,讓我對太空的失重環境有了直觀的了解,我對太空探索的愿望更加強烈了,期待著學習更多的知識來豐富自己!
天宮課堂觀后感9
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看完之后,我對此深有感悟。
還記得以前嗎,地球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在宇宙中安家,而在今天,我們實現了這個愿望。
在節目開始前,我的心中就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中,存不存在其他文明?他們的等級如何?于是,我帶著這些問題觀看了這場直播。
直播開始不一會兒,各地區的人開啟了提問問題的環節,每個人都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宇航員們一一為他們解答,我感嘆道:我們中國人的實力如此的強大,如果在以前,中國人可能不知道外太空究竟是怎樣的,但回到現在,我們的宇航員可以對答如流,可以看出,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飛快,已經超越了許多國家,我為我生在中國 感到驕傲!
最讓我感觸的還是宇航員在薄膜里注入水時的'場景,當一切完成之后,她說了一句:你看,這不就是我們的地球嗎。我忽然心一震,想起,宇航員們去外太空是沒有絕對的安全保障的,他們也許是活著回來,也有可能殉職在外太空,我感嘆他們的勇氣,他們是為了國家,他們是偉大的人民!
最后,我的問題也沒有被解決,但是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總會有一名向他們這樣偉大的人,來揭露這些未知的真想!
天宮課堂觀后感10
神秘是無處不在的,許多東西等著我們去探索。眾所周知,我國在航天事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正是因為我國航天人的不畏艱辛,勇于攀登,奮發圖強,他們在工作中精益求情,是一支能吃苦的隊伍,由此形成了“中國航天精神”。
本次授課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老師完成。向人們展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激發了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觀看后,我受益匪淺,不僅認識到了航天事業的重要性,對科學的`喜歡也更加強烈,天宮課堂使我樹立了崇高的理想,暗暗埋下了科學的種子,激發了我無盡的探索欲望!
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是光輝的職業,而三位老師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淋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宇宙是一本書籍,那么強大的國力、扎實航天技術就是打開這本智慧書籍的鑰匙。
我為我們祖國感到驕傲,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要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觀后感11
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向學生普及航天知識、弘揚航天文化、感受宇宙奧秘,12月9日15:40時,新右旗各中小學組織全體師生收看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的“天宮課堂”第一課。參與觀看的.師生及家長達3500余人。
此次“天宮課堂”第一課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體現了空間站為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彰顯了我國強大的國力,同時也表露了我國教育的溫情。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浮力消失實驗、泡騰片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他們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物理原理,并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同學們對種種物體在太空中表現出的現象驚嘆不已,每一項科普實驗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吸引了更多孩子仰望星空,使偉大的航天精神、科學精神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同學們將觀后感同家人交流,與小伙伴分享,寫進日記,畫在紙上,流露出了他們崇尚科學、熱愛航天、探索未知的熱情與夢想。
天宮課堂觀后感12
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讓我深受啟發,“太空教師”王亞平為我們講解的聲音依然徘徊在耳邊,她之前為全國6000多萬學生太空授課,如今她又飛上太空,將成為中國首位出艙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原來神秘的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在講解中,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了多種實驗,如: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等,還展示了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我最喜歡的實驗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用色素把水球染成藍色,隨后將半片泡騰片放進球里,只見水里升起了許多小氣泡,看起來十分活潑,水球還呈現出了藍色、黃色、綠色等,看起來就像人類生命的搖籃-地球一樣,藍色的大海、黃色的土地、綠色的草原、森林等,讓我至今難忘。
談論了這么久的'航天精神,我想作為小學生的我們不正應該去學習“百折不撓”“斗志昂揚”這些精神嗎?在學習的路上,不乏艱難險阻。讓人頭疼的數學題、困倦的早晨、總是居后的成績,這些我們都會遇到,我們也許會退縮,想放棄,但我們仍在堅持、努力,苦苦拼搏,這不就是航天精神的生動詮釋嗎?
人生很短,學習很長,讓我們共同努力,帶著偉大的航天精神一起踏上征程吧!
天宮課堂觀后感13
“天宮課堂”第三課,10月12日下午正式開講,神舟十四號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新教室”問天實驗艙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毛細效應實驗,最細吸管開啟“倍速模式”。
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陳冬用一個小實驗展示了流體現象的天地差異。
他將三根粗細不同的塑料管同時放在水中,最細的.管子內液面飛速到達頂端仿佛開啟了“倍速模式”。
一顆小小的鋼球讓水球變“懶”。
劉洋用注射器向水球噴出空氣時,水球的震動很激烈,在水球內加入鋼球后,以同樣的力度沖擊,水球的振動幅度變小了。這是怎么回事?
“很輕松!”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喝到果汁。
在地面,如果,吸管太長,要很費力才能喝到飲料,而在問天實驗艙中,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不僅成功喝到了芒果汁,還表示“很輕松”。
微重力環境下扳手居然會“掉頭”?
陳冬將空間站中的工具T字扳手在空中旋轉后,扳手居然會自己翻身,時而頭朝上,時而頭朝下,反復不停。更為神奇的是當他將兩個扳手同時旋轉時,它們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旋轉姿態。這個神奇的現象是誰發現的?
太空科普課上,航天員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課期間,航天員還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
宇宙浩瀚,探索無限。“天宮課堂”下一課,不見不散。
天宮課堂觀后感14
浩瀚的宇宙,蒼茫的太空,神秘得令人神往。對于太空,我們有太多的未知要去探索,有太多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今天,我們在老師的組織下,收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課堂采取了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航天員王亞平老師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老師擔任助手,翟志剛老師攝像。三位“太空教師”為我們生動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老師們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實驗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同時展示了部分空間科學設施,介紹了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情況。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實驗。這一幕仿佛發生在“魔法世界”:透明的液球飄在半空中,王亞平老師用一根小棍點在液球上,球體瞬間開始“結冰”,幾秒鐘就變成通體雪白的“冰球”。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這枚“冰球”摸上去是溫熱的。看完實驗,我感覺非常驚奇,于是我查閱資料,了解到太空‘冰雪’實驗實際上是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形核、結晶的過程,過程當中會釋放熱量。這個實驗的“玄機”就在于小棍上沾有晶體粉末,為過飽和乙酸鈉溶液提供了凝結核,進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鈉晶體。
太空課堂,不僅讓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我們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引導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秘。
天宮課堂觀后感15
隨著“天宮課堂”第一課、第二課的大獲成功,是否可以期待以后常態化的太空授課?“以后的空間站上會持續有航天員在上面工作、生活、開展實驗,天宮空間站的條件,以及天地通信的保障條件都很好,所以航天員在空間站上飛行的過程中,與地面進行互動交流、開展一些科普活動,這以后是會常態化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
一堂“太空課”牽動國人心,它的意義遠不只課堂上展示的內容。令孩子們長久回味的,不僅是那些奇特的太空失重現象,還有對遙遠宇宙的無限遐想。通過天地對話,能夠激發青少年的.科學探索精神,進而點亮他們的科學夢想。
“天宮課堂”展示的是夢想,彰顯的是國家實力。一堂科學課,無疑也是一堂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課。當前,我國是除美國外唯一一個進行過太空授課的國家。從“嫦娥”探月、“長五”飛天、“天問一號”成功著陸,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國的科技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開拓創新、永攀高峰的拼搏與進取。而蘊含著得天獨厚豐富教育資源的中國空間站,正為無數中國青少年打開思想的天窗。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一堂堂“天宮課堂”,正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向浩瀚星空不懈探索的夢想種子。
【天宮課堂觀后感】相關文章:
神奇的天宮課堂作文06-21
天宮課堂學習總結03-14
天宮課堂觀后感08-21
天宮課堂觀后感07-05
【推薦】天宮課堂觀后感12-15
【薦】天宮課堂觀后感12-13
天宮課堂觀后感【推薦】11-22
《天宮課堂》優秀觀后感11-15
【熱門】天宮課堂觀后感06-26
關于天宮課堂的觀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