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1
吃午飯的時候重溫了遍《唐山大地震》,剛開始便是震后滿目狼籍的景象,心里難受的要命,覺得飯也變得難以下咽。周沫和雅菲都不在家,我一個人看著電影,很快便投入劇情。
元妮為選擇救哪一個孩子而痛苦掙扎的時候我的眼淚也跟著流下來,奶奶要把方達接走元妮看著車離去我掉眼淚,奶奶于心不忍讓方達下車我流淚,方凳為了把孩子生下來寧愿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我哭,后面母女相認時媽媽洗好了一盆西紅柿對已經中年的'女兒說:“媽沒騙你。”的時候,難過的喉頭哽咽,簡直想放聲慟哭。還有最后打開女兒的墓地,里面放著給她的從小到大上學的課本。
影片寫實又殘酷,媽媽愛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都愛。但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她總是更偏向兒子。只有一個西紅柿了,兩個孩子都想吃,媽媽卻直接拿給了弟弟,并對姐姐說:讓給弟弟吃,媽明天再給你買。但殊不知以為的明天卻是32年后。所以,當一塊水泥板一頭壓著一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時候,最后會被救的那個人是弟弟是早已經注定的事情了。但是,在媽媽面臨選擇的時候,姐姐還是充滿了希望,她一動不動的睜著眼睛在水泥板下等媽媽做那個決定,這個時候她在想什么呢?應該是想活下去吧,小孩子都是自戀的,她會覺得媽媽其實是愛自己更多一點的,媽媽應該會選我的吧。可是,媽媽說,救弟弟。姐姐絕望的閉上了眼睛。
人到底是什么啊?人為什么而活呢?生物書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應該是主要以生存為目的吧?可是,這么說好像很對,但是又總覺得缺了點什么。一個人也可以生存啊,可那樣的生存還不如去死。人類還需要愛啊。我們辛苦奔波,痛苦掙扎,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是更被愛的那一個。
可是不是,自己不是更被愛的那個,媽媽選擇了弟弟。我被拋棄了。
從此,這便成了方登一生的夢魘。
但是,她還是活了下去,帶著被遺棄的恐懼活了下去。被一個沒有孩子的軍人夫婦收做養女。他們待她很好,都很愛她,但養母是一個精明但卻不那么有安全感的人,她總是疑心這個領養的女兒長大了會不會離開,也擔心自己丈夫和這個養女會不會產生其他方面的感情。方登知道養母在想什么,所以某些時候她也要小心應付。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2
1976年深夜,唐山,大地震。
突如其來的地震,好似一只巨大兇猛的野獸在地心中聳身一搖,震倒了一排排高聳的樓宇,奪走了一條條燦爛的生命,和睦的家庭瞬間家破人亡。但它永遠摧毀不了——一位母親對兒女三十年來深深的愛與思念。
也許我們永遠不會有這樣無奈痛苦的抉擇——在摯愛的親人中,只能救一個,卻要壓死另一個!當痛苦的母親咬著牙說出“救弟弟”時,那短短的三個字卻比壓在身上的大石板還要沉重的壓在了姐姐的心里,同樣也壓在母親的心里……三十年后,已經恨了母親三十年的大難不死的姐姐,歷經了養母的逝世、愛情的變故,偶遇了弟弟。見面之后,母親的淚水、下跪、溫暖的話語成了最炙熱的陽光,融化了姐姐心中三十年的寒冰……
在天災面前,我們無力阻止它的到來;在死亡面前,我們也無法挽回失去的生命。但母親卻用愛來修復姐姐受傷的心靈。母親并不是自私、重男輕女的`。在弟弟還能說話,姐姐卻只能敲石頭的情況下,她也只是抱著“救就要救活”的心態。弟弟被救出來時,母親仍緊緊抱著姐姐的“尸體”不肯離去。弟弟富了,母親仍固執的住在破舊的老房子里,只為了償還三十年前的那份情債。靈桌上一直供著姐姐最愛吃的西紅柿……她,一位普通的母親,卻用最不普通的方式譜寫愛的贊歌!
也許,在懇求母親再次買下心儀的玩具時,我們不會想到堆滿玩具的房間,而只怪罪媽媽的吝嗇;也許,在請求出去好好瘋玩一把時,我們沒注意試卷上“大紅燈籠高高掛”,而怪罪媽媽的不開明;也許,在挑食只吃葷菜時,我們沒意識到自己不良的飲食習慣,而怪罪媽媽的種種苛求……愛,并不是一定要大聲喊出來,并不一定要經歷生離死別才能體現出來的,它其實一直圍繞在我們的身邊,無論經歷多少個春夏秋冬都不會改變的。
逝者安息,面對生命之花的消逝,我們能夠珍惜的,也是應該銘記的,是那份永遠不變的至愛真情!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3
寒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電影《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不僅是對往事的追憶,更表達了在災難面前親情的偉大,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電影首先展示了這樣一幅場景:1976年7月28日,群蜻蜓飛過,藍光壓城,23秒的地震,建筑物坍塌,人奔逃、遭重壓。在墻倒屋塌的呼號聲中,人真的如草芥般無奈,像被獵殺的獵物一樣,一個個倒下。看到孩子被困在石板下,無助地喊著媽媽,我的眼淚都流下來了。
電影中,男主人公推開了他的妻子,自己沖到前頭救孩子,可惜被倒塌的樓砸死了。石板的兩頭,是兩個孩子,“只能撬一頭,救一個,一個是女兒,一個是兒子,你救哪個?”“哪個都得救啊!”母親哭著說。“不行,再不決定就都沒了!”這個叫決定嗎?這叫挖心挖肝啊。“救弟弟”。聽到這三個字,埋在廢墟下的女兒哭了,恨、委屈、絕望,但偏偏沒死,于是再也不想認這個救弟弟舍棄自己的媽媽。
媽媽帶著缺了一只胳膊的兒子重新開始生活,懂事的兒子離開了學校一樣成才。女兒被一對軍人夫婦領養,決口不提以前的事情。兒子勸母親再嫁,母親絕不再嫁,她對她兒子說:誰能拿命來對我好?其實在這點上,她并不苦,一些人沒有在身邊,在心里活著足已,比一些人還活著,但在自己心里跟個死人無異的.強。“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這句話跟隨了女主人公元妮32年,心靈的創傷用什么都無法修補啊。
母親洗好了西紅柿,告訴女兒:西紅柿洗好了,我沒騙人。這個當初地震之前給兒子吃而沒分給女兒的西紅柿,整整壓了母親32年。老母親給女兒跪下時候,我再次流下眼淚。
最后,女兒終于寬恕了媽媽,一疊連聲的對不起背后,是兩個人苦命的人32年的苦痛煎熬。那母親對女兒的一跪、那遲到了32年的西紅柿、那墓碑前的天安門字樣的書包、那每年都和弟弟一樣的課本……母愛的偉大,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
電影結束了,不光我們全家,全場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動了,入場時還是歡聲笑語,出場時卻是一片沉默。真情、大愛、人性、親情、無不透視著母愛的偉大,這就是電影告訴我的。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4
看了《唐山大地震》后,可以說讓整個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當中,在心里久久的回蕩,摸之不去。對于一部電影能做到這樣,可以說已經到了化境了。整個故事圍繞的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可怕的一次災難性自然災害,一個母親在帶著自己的孩子如何經歷這次災難,如何在最困難最無奈的時候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抉擇,在只能選擇放棄一個自己的骨肉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悲劇,太讓人感動了,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于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一開始就來一次所謂的天翻地覆的大地動,飛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親孩子的`呼喚,一下就將人性最弱點給激發到了極點,什么事人性最極點呢?母愛,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面前我們的最弱點會暴露的一覽無余,只有在母親的面前我們才覺得是絕對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時候母親也救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呢?,一個母親在自己的兩個孩子面前的時候只能痛苦的最后選擇救出一個,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個孩子被大地震給吞沒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單被激發到了最高點,太悲劇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有信心的戰勝這種困難,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只有自己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領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希望的,只有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芽,世界就會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電影,可是思考的是一個人生,困難都是一時的,而面對困難大態度卻可以是永遠的。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5
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剛開始沒有什么感覺,直到聽李元妮說:“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我的心里忽然受到了震撼,因為它教會我要懂得珍惜。
小盆里的蔬菜,魚缸里的熱帶魚,玩耍的小朋友,和睦而快樂的家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可以隨著大地的一次抖動而成為過眼云煙。在這一切都成為過去后,我們可以指責老天的不公,痛惜已失去的.一切,可是在這一切還牢牢握在我們手中時,我們曾如此珍視它們?
李元妮在片頭給過女兒一個承諾:“明天,媽再給你買西紅柿。”“明天。”是一個多么平凡的字眼,在我們的口中不是也有很多明天嗎?——“今天太忙了,明天再回家看父母吧。”“孩子,我明天再陪你玩。”……有時我們確實是因為太累了,把事情暫擱到了明天,我們也許在明天來臨時,以另一個理由將是事情推到了更遙遠的明天。然而可曾想過,我們其實就像那只“明天再壘窩”的鳥兒,明日復明日,直到有一天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澆個猝不及防。
而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恰恰便是這個道理。人生就像一棵秋天的大樹,看似枝繁葉茂,充實繁密,然而秋風一吹,樹上的葉子便隨風飄零了,往往這時我們才意識到,我們還沒來得及仔細看一看身邊熟悉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太過熟悉,熟悉到我們總是天真地以為他們永遠會陪在我們身邊,不會消失。然而在災難面前,人類永遠是卑微而猝不及防的,自然界一點小小的變動都會讓我們失去珍貴的事物,因為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
許多人總是恐懼著世界末日的到來,然而恐懼又有何益?我們既然無力與自然對抗,那么就好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多學一些知識,多運動運動,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我們并不是圣人神仙,不可能解決人生中每個未了的心愿,但平時我們至少可以多珍惜身邊的一切,不要等到一切都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那就追悔莫及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6
這部電影為什么感覺不好看呢?我覺得是故事性的不足,整部電影敘事不夠豐滿,走的是流線型描述,缺少細節,尤其是最后汶川地震的場景的出現,總感覺有點畫蛇添足,對于故事情節的轉變有點牽強。
演的最好的徐帆算上一個吧,印象最深的還是陳道明,可以看出他入戲很深,好幾場他落淚的戲都特別感人。本來很喜歡張靜初,這部影片她演得卻一般,瘦瘦的,從十幾歲一直到四十歲的二十幾年的跨度,我也沒看出有什么變化。
能參加這部大戲是張靜初的幸運,但是和徐帆搭戲又是她的不幸,在最后母子相認這場重頭煽情的這場戲中,鏡頭完全對準了徐帆,不可否認,徐帆演繹地確實不錯,最后跪下說"對不起",母親的壓抑了三十二年的內疚之情,親人相見的綿綿之感,感人至深,但是對于張靜初飾演的方登,也是在與家人失散三十二年,懷恨母親三十二年后的首次相見,用她的話說"不是記不起來,而是忘不了",三十二年了,心中的感情一直壓抑著,這樣的見面的戲對于她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然而導演留給她的,卻只是一個個后腦勺。誰讓人家是夫妻檔呢?
對于影片我還覺得有些地方不可理解。比如,陳道明夫婦收養了方登,對于方登也是給予了很多的關愛,但是在方登長大后,很多場景,他們都是主動提出讓方登去唐山尋找親人,作為養父母,對于收養孩子的親生父母這個話題應該是很避諱的,他們怎么總是提起呢?即便是在養母去世的時候,竟然留給方登一個存折,讓她用來去尋找自己的親人,還總是說親人永遠是親人,好像他們知道方登的'母親弟弟真的還活著一樣。在他們收養方登的時候,不是都告訴他們了,方登是一個沒有人來認領的孤兒嗎?而且在方登懷孕消失了幾年后,回到家,陳道明見面后沒幾句,又提到尋找親人。
道明夫婦把方登撫養成人,方登對他們卻沒有很深的感情。影片中只能看出陳道明對于這個女兒疼愛,對于妻子的深沉的愛,其他的,則沒看出什么。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7
星期天的早晨,我和8歲的妹妹,一起去看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唐山大地震》。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幸福安康的一家四口,原本是快樂、平淡的生活在唐山,但卻在1976年7月28日被里氏7.8級的唐山大地震而震的支離破碎:一家之主,孩子們的父親方大強為了救孩子們而喪失了性命;兩個孩子被壓在同一塊板下的兩邊,撬任何一邊,另一個都會有生命危險,在這種危機的關頭下,母親元妮只能救一個,最終母親選擇了小弟方達,母親抱走了小弟,卻不知道在另一頭的.姐姐方登活了下來。母親走后,姐姐被一位解放軍收養了。32年之后,在四川大地震時,姐弟倆不約而同的來到了四川當志愿者,兩人意外相逢。從此,三口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看到這里,我的眼淚早已濕潤了整個臉龐,妹妹也同樣如此。是啊,這樣感人的電影,誰會看了不感動啊!電影中,有著太多太多偉大的情感,父母親對孩子愛的情感;解放軍舍己為人的情感;養父母無償撫養姐姐方達的情感……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的證實著,人間處處有真情啊!不論是父母兒女之間的親情,還是救援人民助人為樂之情,都是博大的、無私的!而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現在不正是應該學習這種好品質、真情感嗎?想想近來,也確實有著不少這樣的例子:比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的玉樹大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肅泥石流……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感人事件,救援人民日夜辛辛苦苦的救死扶傷災民們,警察阿姨幫助受傷的家庭照顧孩子,中外人民集體捐贈錢財、衣物、食物……這些,證明了不管是中國人民或亦是外國人民,都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幸福啊!相比那些已經去世的人們,我們能夠快快樂樂的活著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我們應該珍惜,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做一番偉大的貢獻!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8
《唐山大地震》終于看了,看了,也哭了,心頭壓著一塊石頭,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讓人喘不過氣來,忍著眼淚抑制著自己別哭出聲來,可是影院里四處卻傳來了綴泣聲,便無法按耐自己,眼淚就這樣奪眶而出,沒有什么可以比這眼淚更能真實的表達我的心情,電影是修飾的藝術,悲情更能打動人們,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讓方登(張靜初飾演)嫉恨了32年,想想人性在這其中能占據多大的位置,災難帶給我們的死亡和肢體的殘缺,可人性帶來的卻是心底里的痛徹不可見的悲楚。
想想活著多好,看看那些面臨災難來時人們驚恐萬狀,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無力挽救自己的家人,這種心靈的傷疤讓元妮(徐帆飾演)痛苦了半生,也不能擺脫自責,在那種束手無策的抉擇里,我們又能怎樣替元妮做決斷呢,只能說命運捉弄人,但我們相信和堅定的認為她是一個好媽媽,一個偉大的媽媽。
從歷史層面上來看,導演忽略了很多歷史背景,穿梭時空時光飛逝,轉眼很多年就過去了,交代史實并不完美,我們無法把這個片子定性為史詩般的電影,影片所表達的只是人們在活著的今天多多珍惜我們的生活和愛,天是藍的,水是藍的.,生活是美好的,不要忘記你身邊所有真善美,這個社會才能更美、更和諧。一部“史詩般的電影”最后成了一個催情掉淚的故事了,確實有點失去了本身的分量,而不能成為扛鼎之作,這是這部片子一個很大的硬傷和遺憾。但是恢弘的特效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那個時刻,還原了那個讓人痛不欲生的23秒,讓我們不再遺忘那段歷史,緬懷那些在災難中經歷苦難的人們,這部片子中的每個演員的演繹功底都是相當的了得,每個角色表現的都近乎完美傳神,讓我們看故事情節同時,也感受到了演員表演的到位。如果再讓我回轉去看那段歷史,我愿每一位逝者如秋葉般靜美,生者如夏花般燦爛!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9
唐山,一個美麗而繁華的城市,又名鳳凰城,卻因為一場無情的大地震毀了。地震前兆,空中滿是蜻蜓,魚兒跳出了水缸,仿佛一場大雨將要來臨。方大強和妻子元妮,龍鳳胎兒女方達和方登,他們不算富有,但一家人快快樂樂的生活著,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方大強因為工作,常常在外,好不容易回來一次。晚上,方大強和元妮在工地上,不想。天一紫,大地搖晃起來,不好!為救家里熟睡的兩個孩子,方大強犧牲了!方登方達雖然被救出來了,但一塊樓板壓在兩邊,但因為力氣不支,只能救一個。救了方登,就要放棄方達;救了方達就要犧牲方登。元妮含淚選擇了年幼的弟弟,當清醒的小方登聽到母親的抉擇,開始恨她。震后,元妮獨自撫養著方達,堅強地活了下去。而慶幸被救出的方登也被一對解放軍夫婦領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姐弟兩碰巧在救災現場相遇了,一家人又團聚了!
從電影大概看來,并不是很讓人感動,而恰恰是一些不惹人注意的細節,讓人感概萬分。“老天爺,你王八蛋!”這一句看似不文明的話語卻包含了母親太多太多對丈夫,對孩子的愛,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對死去丈夫的想。“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一句形于母親傾訴的話語,寫出了元妮對丈夫和方登的想念。當方登被解放軍領養后,上學報名時,兩位解放軍說她叫王帆,方登說她叫王登,這說明方登想家,還沒忘記元妮。當方登回家后,因為元妮以為方登死了,在家里還掛了方登的照片,因為32年前方登說要吃西紅柿,所有,桌上還有一盤洗干凈的西紅柿。因為方達長大后有了錢,讓元妮搬家,元妮不搬,怕方大強和方登找不到家。在給方登建的墓里,放了許多書,方達說,每年開學,母親都會多買一份書給方登。
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一家團聚了。從四口變兩口,方達讀書后又兩口變一口,一口再變七口(方達媳婦,方達孩子,方登丈夫,方登孩子)。
23秒,地震那短暫的23秒,讓人驚心動魄;32年,漫長的32年,都是母親一個人在悔恨中度過的。
親人終究是親人,是一輩子也不能改變的。看完這部電影,讓我覺得:活著真好!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10
前一段時間,我跟姥爺,小姨,姐姐一起去看電影《唐山大地震》。
這個電影主要講的是23秒、32年的一個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方達、方登是姐弟,1976年的唐山地震,使姐姐方登終生忘不了的陰影。1976年7月8日,凌晨3時49分56秒,一場大災難撲向唐山,地震后,方登和方達的`爸爸死去了,而姐弟倆卻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只能救一個,他們的媽媽元妮說兩個都得救,但是,但最終選擇了弟弟,“救弟弟!”這句話,永遠記在了姐姐的心里,可幸運的是,兩個都救出來了,方登醒來后,發現自己躺在地下,天下著大雨,她一個人孤零零走著,被一位叔叔抱走了,又過了一些日子,方登被一對叔叔阿姨領養了,而同時,方凳的媽媽和方達以為方登死了,方達的一只胳膊沒有了,就這樣,姐弟倆都長大了,又幸運的是,在2008年四川地震的時候,姐弟倆都去救援了,結果,姐姐吃東西的時候,聽見了弟弟與別人的談話,姐弟倆相認了,這樣一個家庭,從4口~2口又~3口,從此又幸福美滿。
從這部電影中,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別人說只能救一個,媽媽說兩個都得救,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最終選擇了兒子,但幾十年來,媽媽心里一直感到對不住女兒,這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做母親的偉大,一個人含辛茹苦的把兒子方達拉扯大。姐姐一直誤會母親,為什選擇弟弟,但姐姐最終明白了,而母親覺得一直很對不起女兒,每當每年燒紙,母親總相信女兒還活著,每年都說,每年都說,這樣卻說了三十多年,可見母親對那么愛女兒啊!
從這部電影中,我還感受到了姐弟倆知恩圖報的精神,他們經歷過地震,知道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所以在汶川地震的消息傳到他們耳朵里時,他們毫不猶豫地趕往到了災區,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救援之中。這真的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這部電影講述了的這個真實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11
對于唐山大地震觀后感可以說看讓讓整個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當中,在心里久久的回蕩抹之不去。
對于一部電影能做到這樣,可以說已經到了化境了,整個故事圍繞的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可怕的一次災難性自然災害,一個母親在帶著自己的孩子如何經歷這次災難,如何在最困難最無奈的時候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抉擇,在只能選擇放棄一個自己的骨肉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悲劇,太讓人感動了,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于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一開始就來一次所謂的天翻地覆的大地震,飛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親孩子的呼喚,將人性最弱點給激發到了極點,什么是人性最極點呢?母愛,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面前我們的最弱點會暴露的一覽無余,只有在母親的面前我們才覺得是絕對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時候母親也救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呢?,一個母親在自己的兩個孩子面前的時候只能痛苦的最后選擇救出一個,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個孩子被大地震給吞沒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單被激發到了最高點,太悲劇了,
唐山大地震感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有信心的戰勝這種困難,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只有自己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領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希望的,只有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芽,世界就會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電影,可是思考的是一個人生,困難都是一時的,而面對困難大態度卻可以是永遠的。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12
放假后,爸爸給我看唐山大地震,他說:‘’講述了一位偉大的媽媽救自己的孩子,而爸爸看見媽媽有危險就自己跑進了快倒塌的房子里,結果……‘'
故事講了一個四口之家,有“方大強”“元妮”“方登”“方達”。地震那天晚上,方登和方達都要吃西紅柿,但只有一個了,媽媽給了方達吃,方登不高興了,媽媽說明天買給她吃,方登說你騙人,難過的睡覺了。
元妮和大強上了車,忽然,地開始搖晃了,天空變紫了。好多人死于地震中。元妮一看,就吵著要去救孩子,但是方大強阻止了元妮,自己卻跑進了倒塌的樓房內,到了早上,方大強的尸體才被清理出來,元妮很傷心,不過她一想,還有兩個孩子呢,還要救他們那。于是,便找了起來,就在她絕望的時候,有人喊:“元妮,方達和方登在這里,快來看一看那。”元妮一看,正是她的兩個孩子,可是,當人們發現,如果,撬方達那邊的話,那方登就會有事,如果,撬方登那邊的話,那方達就會有危險,當人們告訴元妮的時候,她的心里又落上了一塊大石頭,人們再三詢問元妮的時候,元妮猶豫地說:“救弟弟,救弟弟!”可當時,姐姐方登是清醒的,這話她聽到了,她哭了。當人們把姐弟倆拉上來的時候,元妮抱著方登哭了,幾分鐘后,元妮跟著一輛車走了,過了一會,天空下起了雨,方登被雨水一澆,奇跡般的醒了,她被一個武警送到了一個集中營,隨后,就被一對好心人領走了,她在憂傷中長大了,她去學了醫。方登從一個拉小車的小工,干到了一個公司的.董事長。
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方登和方達,都去了救災現場,他們偶然相遇了,并相認了,方達帶方登回了家,他們的媽媽一看方登回來了,就忍不住跪了下來。在柜子上擺著西紅柿,元妮說:'’媽媽沒騙你,西紅柿給你洗好了……‘'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地震是多么的無情。我現在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以后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13
7月22日是《唐山大地震》的開映,我和媽媽來到了橫店電影城。
影片中兩個孩子和父親在車里看見一群蜻蜓瘋狂的低飛,四處逃竄,眾人驚奇不知道要發生何事,父親以為會下一場大雨。父親是貨車司機,母親是紡織場的工人。一個小電扇讓母子三人幸福得享受著。70年代是重男輕女,僅剩下一個西紅柿卻給了弟弟,母親說明天再給姐姐方登買。
地震開始的時刻,人們紛紛四處逃竄,房屋崩塌的速度就像在冰河上裂開一條縫越來越大,人們不顧其它,有的甚至從三樓上跳下來,不會想到摔死只是希望能夠逃生,最終也沒難逃離災難。這樣的場面慘不忍睹,讓人揪心。
奶姐方登在石板底下用石頭敲打著聲音,聽到母親說救弟弟犧牲掉自己的性命,眼淚和絕望已然萬念懼灰。母親抱著女兒的尸體內疚自責地說著對不起。不幸中的萬幸,方登居然從廢墟中醒來,父親的尸體躺在身邊,經歷了地震親情的.方登,一方面恨媽媽選擇了弟弟,然而又渴望著親情,那種復雜的心情只有當事人心里才清楚。
在08年汶川地震發時,眾人紛紛來到四川當志愿者。方登看到一位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女兒要求踞斷雙腿時,即使將來以后恨母親也希望他活下來,沒了之后才覺得沒了,深意不言而寓。方登與弟弟在汶川相遇、相認,她決定回家看望母親,并開始覺得對不起母親。
電影中最催人淚下的就是母親與見面相認時,向女兒方登跪下請求原諒。作為一個母親,給女兒下跪,就算是天大的罪也不能這樣,哪個父母不是希望子女好?那一刻苦,母親的心情也許只有做過母親的人才能了解她心中的痛苦,最終兩人解開多年心結。在父親的墓前,女兒也不斷母親倒歉,并說一個女人有多少個32年,還在一遍一遍地說著對不起。
相信這部電影在震區的同胞們看后,也一定能找到共鳴,他們將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那些沒有經歷過地震的人們是不是也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呢?一切就如電影中經典的臺詞所說:沒了之后才覺得沒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篇14
看完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震撼、忍耐、親情、責任、拼搏 ,用這幾個字可以概括整部影片。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撼了全世界。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沒有接受任何國際組織的援助,全憑中國軍隊、各地政府派遣的救援隊以及國人自發組織的志愿者參與搶險、救災。沒有先進的機械設備,有的只是人的一雙肉手,救援的速度和質量以及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當時的政治精神激勵唐山人戰勝了災難。
余震和震后的建設中,忍耐、親情和責任又促使唐山人默默地投入到重建家園的熱潮中。他們忍受失去親人的痛苦,忍受孤獨寂寞,忍受災難帶來的副影響以及自卑的心理,強迫自己忘卻災難的陰影去救險,去工作。可是災難的陰影不是輕易可以抹掉的,需要長時間的慢慢磨礪。就像影片中母女的心結在災后的32年才得以化解。
當然,唐山的今天,離不開唐山人的拼搏。沒有拼搏就沒有現在的唐山;沒有拼搏,唐山有可能在國人乃至世界人的心中只是一個瞬間而已。
很佩服馮小剛導演的天才,抓住了人的心理,把一個災難片用親情串起來,沒有刻意描寫災難的.殘墻瓦礫,而是渲染了人的本性,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不愧為新一代的導演大師。
看了唐山大地震,不能不提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影片中馮導巧妙地把唐山大地震中失散的姐弟倆放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相見相認,讓觀眾再次進入災難的殘酷中,使得觀眾在馮導蒙太奇手法的調動下,心靈再次得以震撼,淚水再一次控制不住。汶川震后的搶險,唐山的救援隊無疑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唐山和汶川聯系在一起,同樣再次引起世人的矚目。
唐山,不僅僅只代表一座美麗的城市。在當今金錢、利益高于一切的社會,唐山更是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支柱。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相關文章: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2-23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精選)07-06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2-12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06-12
唐山大地震的觀后感08-19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01-31
(精品)唐山大地震觀后感07-07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推薦]07-05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集錦10-10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薦】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