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后感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精選12篇),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1
看到這電影雖然是在講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覺對我們此刻的教育意義更深,更像是一面鏡子在照耀著我們此刻人。我就想了我們當時所購買的艦船不比日本的差,我們當時的人員素質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們敗了。敗在自我人手中,中日甲午戰爭與其說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打仗,還不如說是中國人和中國人打仗,隱藏的戰爭這種事情都能夠吃回扣,做交易,那我們什么不能?中日未開戰勝負已經分出來了,我們不是敗在堅船利炮上我們是敗在自我的體制上,敗在自我人挖好的陷阱之中。電影中說每次海戰都能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這句話振聾發聵。不只是在電影中,在現實中也是一樣的。想想歷史吧,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稱霸全球,一戰中英德海上大戰決定了德國的命運,二戰中日本美國太平洋戰爭決定了日本命運,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決定了中國命運,誰失敗誰的命運就悲慘,所以海戰真的敗不起。一個民族要想贏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揚眉吐氣,成為大國,海洋便是他們廣闊的空間,誰在海洋上說話算數誰就能真正的站起來。
每當談論起中國近代史人們總是唉聲嘆氣,覺得整個近代史是恥辱史。不錯確實是恥辱史,鴉片戰爭讓西方列強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洗劫了圓明園,俄國趁機蠶食了北方領土,甲午戰爭讓日本人割去了臺灣澎湖。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讓人感到氣憤和窩囊,國家貧弱百姓遭殃,誰看這段歷史時候都會捶胸頓足。近期看到了1894甲午中日戰爭的電影畫面,感覺有些事情真的再現了當時之情景。把這電影給同事傳過去的時候,同事來了句談到近代真不想看這段歷史,看了就生氣。我告訴他雖然這樣卻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讓一個民族別忘了以往的恥辱,讓一個民族別忘記了自我恥辱的時候有自我的民族英雄,別忘記了民族的.災難。
我們這個民族是個復合民族,是個融合民族,但我們民族從來都不缺少有骨氣者,可是也不缺少沒骨氣著。看到清末洋務運動所購買的鐵甲艦想到我們此刻自我造的鐵甲艦船。不勝的感嘆,一方面想我們此刻是不是部隊上的那幫將領們是不是也有像電影里那樣的,克扣軍餉,中飽私囊者。是不是有置民族大義于不顧的腐敗軍官,是不是所購買的武器彈藥有不合格的隱匿起來的,是不是有坐享和平的將領?覺得此刻沒事不購置軍備的呢?看到甲午戰爭中中方使用的炮彈,魚雷,穿甲彈,以及各式的炮彈,皆不一樣程度的造假,想到我們此刻的軍營中是否也存在此類狀況呢?這么大的國家這種事情真的不能夠預料,但愿此刻沒有這個事情,當然這只是我一廂情愿的去想象我們此刻的軍營都是良好的。
話分兩頭,一個只明白和平發展的國家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因為不思進取,一個政權要想穩穩的做好事情,對得起人民,除了委曲求全還有一種守國土的方法叫以攻代守。普京說俄羅斯沒有一寸多于的土地,難道中國的土地就有剩余的么?無論是將來怎樣樣海軍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鄧世昌精神,這樣的將領雖然是封建時代的人。可是他的精神會一向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愛國的最高境界就是他這種,愛國不分是哪個黨派,哪個朝廷。愛國就要像鄧世昌那樣,為民族大義而獻身。這是一種怎樣樣的精神境界啊,這是一種民族氣節,他們的精神才是中華的脊梁,彪炳千古。而他們的遭遇也值得我們深深的反思我們此刻的政府,此刻的軍隊。以史為鑒,才能真正的懂得什么是民族的脊梁,什么是愛國。其實批判也是愛國。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2
在觀看這集電影之前,對這段歷史也了解一些,當時清政府掌權,北洋水師戰敗后,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此而已,看后,感慨頗多,情緒異常激動,望著屏幕注目良久。
當時時代背景就已暗示著中國必然要遭受一場空前的災難。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歐洲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為了開疆擴土稱霸世界。英國瘋狂侵占別國,埃及,印度等國家相繼淪為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從此在世界上耀武揚威成為霸主。向來以地大物博東方大國自居的清政府依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舊目中無人不思進取,最終八面受敵面臨滅亡不足為奇。
僅就甲午中日海戰中國戰敗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當時世界處于文藝復興時代背景之下,各國為推翻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國紛紛爆發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種維護帝國統治的神權說退出歷史舞臺,民主,科學被廣泛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而來,英國也就成為世界霸主。為增加其殖民地,仍舊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國就成為其侵略首選。鴉片戰爭似乎是早已注定,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敗后,《南京條約》給全世界一個信號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國大為有利可圖,中國從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敵以致千瘡百孔。清朝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地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中國大地滿面瘡痍。戰敗后各種不平等條約致使財力空虛,更加無力反抗。這是此次戰爭失敗的客觀原因。
其二,當時清朝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皇上沒有實權,對世界局勢毫無了解的她片面認為區區東方蠻夷小國翻不了什么大浪。還要講什么戰場之禮儀,不能先動手否則就失了禮節,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天方夜譚。看不清局勢發展,片面認為購買當時最完美的鐵甲艦就能夠震懾他國,從此就能夠高枕無憂逍遙快活。就將用于購買大炮軍艦的錢來修建頤和園慶祝自我六十大壽,以至之后戰爭中北洋艦隊因缺少榴彈和快速艦而處于戰爭下風,無論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如何眾志成城視死如歸也無法扭轉戰局,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國財力用于軍事致使國庫空虛再無金錢購買大炮軍艦迫切需賠款緩解國內壓力,日軍將領這樣稱:“若集全國的戰艦共同抵抗日艦,日軍必然戰敗”。慈溪等執政黨膽小如鼠對局勢毫無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繳械求和。最終簽訂喪權辱國對中國造成極大傷害的《馬關條約》。能夠說,慈禧的錯誤認識及個人享樂主義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得歸咎于當時積久成疾已入沉疴的腐敗政治以及軍心渙散,一盤散沙的.軍隊。除個別愛國將領外,晚清執政者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全都腐敗無能貪圖享樂不管百姓死活。全社會烏煙瘴氣各自為己,毫無民族存亡意識。就連國家用于購買軍事武器的錢都被那些蠅營狗茍公報私囊,在甲午海戰激烈廝殺之時某些大臣不是商議國是反在吃喝玩樂花天酒地。那些聽說戰爭不利北洋艦隊兇多吉少之徒不是調兵遣將增援水師,卻是幸災樂禍慌忙逃脫,毫無團結互助一致對外的民族職責意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思想根深蒂固,與其說他們膽小如鼠不如說貪生怕死。政治腐敗,人心不齊是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
雖然當時中國科技落后,如果有正確的領導君民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對付區區島國還是綽綽有余的。但無奈各種原因這場戰爭又顯得理所應當。歷史已成過去,留給后人評說,戰爭的失敗是我們的屈辱,但我們不能遺忘要記住這段歷史并從中學到東西。
第一中國要長久發展要有正確的領導,要全面洞察認識全球局勢。第二中國要嚴厲打擊腐敗官員,嚴懲不貸。第三要擁有強大的軍事體系,才能不受外國欺負。落后就要挨打,僅有強大起來,中國才能屹立于世界東方民族之林。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3
看完之后,那個心境是久久沒有平靜,對日本人的痛恨,對中國以前的腐敗,對國家的落后……
我看完了此片我沉默了,日本人真的很團結,沒有軍費,日本天皇就帶頭捐款。沒有糧食了,日本天皇每一天就只吃一頓飯!而中國官府貪污,慈禧太后也為了自我的利益不顧一切辦壽宴而挪用了軍費……
光緒帝是有心在節儉糧食,以前他每一天吃3個雞蛋,可是他節儉到每一天只吃1個雞蛋,太監告訴他:他吃的'雞蛋是十兩銀子。他又問李鴻章集市上的雞蛋賣多少錢李鴻章告訴他:“一兩銀子大概買800個左右。”可見官府有多腐敗啊!
到最終中國的軍艦,致遠、鎮遠、定遠、平遠、濟遠全部沉了。其實整場電影最了我感動的是:鄧世昌因國家失敗了而投河自盡了,這時他的愛狗突然跳下水,就這樣一個人和一只狗就這樣死了!
請記住:讀書是為了以后國家的強大!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4
1894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9月17日,,海戰爆發了。北洋艦隊在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較量。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最為突出。這時丁汝昌所乘的“定遠”號不幸中彈,帥旗被擊落,丁汝昌負了重傷。鄧世昌見帥旗受損,北洋艦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就在“致遠”號掛上帥旗,指揮其他戰艦統一對敵,保護“定遠”號。
不幸的是,“致遠”號和日軍對戰時,被一枚魚雷擊中了!一聲巨響,“致遠”號頓時火光沖天,艦身緩緩沉入大海,艦上的所有官兵歲戰艦一同沉沒。
這次戰爭的失敗,使我國失去國際地位、遼東半島、臺灣島、兩億白銀、北洋水師、洋務運動破產等等。
后來,我想了想失敗的原因,有兩點:
一、從力量對比看,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清朝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弱于日本。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各方面日漸強大,已是現代化國家,清朝中國還停留在農業社會,各方面還比較落后。
二、當時清政府主要負責人李鴻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并一味信奉唯武器決定論,這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最后,我想說:“我們在新世紀的曙光下,腳下踩著多少革命志士拋灑過熱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們的犧牲,怎們會換來一個嶄新讓世界過目想看的中國。中國的發展靠我們,而我們心中的熱血奔騰,胸懷大志。革命的精神傳承給了我們,我們必須接受并發揚光大,全完成歷史的使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忘國恥。對,不忘國恥背負著歷史的使命。心中的戰火難以平息,讓我們為中華民之崛起而讀書!”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5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斗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為國殉難。
看到這里,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為什么還慘遭失敗?我認為首先與清政府的腐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藥也嚴重不足。戰斗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著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藥庫,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為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起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著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為了富國強兵,明治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著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沖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著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發飛揚,一臉悲憤,為祖國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可以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可以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著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挨打,只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6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臺、古老的遺跡,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于民族的恥辱,屬于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里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說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但是我們手中卻拿著印有”MADE IN 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么漫長的歲月,現在的我們能說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鐘,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可以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占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藥少,抵不過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棄,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這里,我非常生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將挨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7
啊,我終于感受到了中華人民強烈的愛國精神:哎,清朝真不是一般的腐敗!
這部電影主要說的是十九世紀末,也就是戰爭之后,日本公然擊沉我國船只“高生號”。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本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平民們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主義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和日寇作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住戰聲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啟用鄧世昌。北洋水師總兵劉布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本兵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作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本軍旗見“吉野”號。戰事越發越激烈,但我軍子彈卻已用光。作戰形式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這部電影是我國歷史上的悲劇,鄧世昌爺爺的英雄本色:他憂國憂民,他可以冒著殺頭的.罪名向洋鬼子們開槍開炮,我心里真是痛快,打得好!滅了洋鬼子的囂張氣焰,震我國威。但看到方大人向洋人投降,舉白旗,我很憤怒。清政府太腐敗了,方大人也丟了我們中國人的臉。鄧世昌爺爺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像鄧爺爺一樣,勿忘國恥,振我中華!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8
昨天是星期六,而我卻在家里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電影。那里面有一位革命烈士,他就是鄧世昌。鄧世昌出生于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1868年去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而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船,才正式入軍,當上了深海兵船大副。一次鄧世昌乘“致遠號”去打仗,那天是和日本人的一場激烈戰爭,日本輸了,而大清的艦隊獲得了勝利。從這之后鄧世昌就是致遠號的艦長了。
有一位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女子,給他們帶來了一艘又快又強大的戰艦圖紙。鄧世昌說我們一定要把這艘戰艦給買下來,因為我已經有好些年沒有添置新的軍艦了,一旦和別人打起戰來肯定會吃虧的。當他們向上面匯報時,清政府卻拿不出錢來,因為錢都被慈禧老佛爺拿去修圓明園了。此時鄧世昌卻火冒三丈,正當他生氣的`時候受到了一個令人更生氣的消息,這艘先進的戰艦被日本人買走了,這時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那名女同學臨走時送給了鄧世昌一只狗,叫太陽。
那一次鄧世昌和致遠號去海上指揮戰斗了,而敵人恰巧是買了先進軍艦的日本人。在那次海戰中致遠號被擊沉了,大型快艇來救他們,太陽獲救了,而鄧世昌還在水里,這時太陽不顧一切跳進海里去救鄧世昌,最終他和太陽一起都犧牲了。
那一次中國敗了,而日本卻勝利了。而那個慈禧什么也不管,每天都吃喝玩樂,結果中國卻大敗,好多的壯士都犧牲了,而且清政府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但賠了很多錢還割讓土地給他們。
在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鄧世昌是一個英勇無畏的人,他大公無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所以我要向鄧世昌一樣,做一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讓人。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并不可怕,總結經驗,不斷改正缺點,總有一天你就會成功的。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9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文之觀后感: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好處。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以前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于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并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于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占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應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以前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后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能夠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理解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好處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于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思考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并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最后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后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這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于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后即可看出:他們并非從一開始就醉心于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后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并沒有開明到能夠以和平請愿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取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取。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取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10
甲午的銷煙早已散去,但甲午留下的教訓卻需要我們一直銘記!
這部影片圍繞甲午海戰講述了日本國民積極捐錢發展海軍事業,清軍內部官員對海戰的認識以及戰敗后李鴻章忍辱簽約的整個過程。
面對國際上各個外交官對清朝海軍的看法,日本有著不一樣的見地。日本外交官敏感地意識到清朝的閱兵,是對他們的挑釁,他們絕對不能坐以待斃。于是為了防范于未然,日本外交官在皇帝的支持下煽動了一場發展海軍進攻清朝的運動。雖然這只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企圖推行霸權的幌子,但是這的確引起了國民的轟動。在那個尤為愛國的民族里,國家的使命總是第一位的。
在日本,皇帝為了發展海軍事業不惜一天一餐;年輕的士兵為了勝利不畏獻身戰場;更甚有純潔的女子為了添置海艦上的一顆螺絲釘而失去貞潔。他們的愛國情懷確實讓人敬畏!
而在當時的清朝,朝中地主階級都視國家物產豐饒,海軍力量毫無質疑的'必要,不必畏懼日本彈丸小國的騷動。不料,他們迎來的卻是一場恥辱的浩劫。李鴻章深知海軍的實力,同時他又是外交官,遇到這樣的事兒他自然不能全身而退。于是,他只能頂著朝廷的壓力,赴戰。結果,以丁汝昌為首的全部海軍戰死在海上。就這樣,那幾百號人的性命就為了毫無勝劵的迎戰喪失在了冰冷的海面。
而此時的清王朝仍舊沒有意識到失敗的真正原因。他們埋怨李鴻章沒有做好迎戰的準備,可是沒有幾個人真正了解國內海軍的作戰情況。資金不足早已成為海軍建設的障礙,可是朝中仍舊歌舞升平,滿漢全席。所以,這注定是一次失敗的較量。
唯有李鴻章,他了解這一切,可是他沒有辦法控制整件事的發展,而且還必須忍辱赴日談判。弱國無外交,面對日本外交官獅子大開口,李鴻章多次抵抗和不從,結果還是無濟于事。他還想拖著等待轉機。可是貪生怕死的皇族卻不允許他這么做,所以李鴻章只能背負著喪權辱國的罵名,在那張紙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很多人對李鴻章抱有偏見,說他賣國,說他崇洋媚外,可是誰又能看到他為了國家做出的犧牲。
在戰爭面前,實力才是硬道理。如果你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那么盲目迎戰只會輸的一敗涂地。當然這也告訴我們,有國才有家,而要有國必須加強國防,同時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11
昨天,媽媽上午帶我去看了《甲午戰爭》,我原本帶著一顆有趣的童心去看,沒想到,這給我留下了始終難忘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是富強的一個國家,沒想到近代史的甲午戰爭后的馬關條約卻給我們帶來了奇奇大辱。
故事是這樣的,日本的野心讓他們攻打我們中國北洋海軍的基地。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居然下命令:“海軍軍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看到這,我心里就想,那時的中國多么懦弱。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打小島,北洋海軍前去迎戰,我以為我們必勝,沒想到當時中國科技那么落后,海軍著名將領鄧世昌沒有退縮,可是他們裝備差、但要少、武器差!可鄧世昌還是應用的帶兵前進,他們炸對方船艦的要害,可是對方船艦非常強大,根本打不穿他們的船。更讓我氣憤的是,中國有的海軍居然手舉白旗雙手抱頭跳入海中!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全被他們侮辱了!
鄧世昌仍然不退縮,對水手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接著用力開船,想著“吉野號”沖去,只聽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擊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我暗暗為鄧世昌抹著眼淚。
接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后來變富強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了這個道理,于是推翻了清政府,開始以毛澤東為首的起義,才換來今天的富強。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 篇12
“每一個海戰,都會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這是我看完《甲午戰爭》的第一個感受。我不想談論太多有關愛國主題的話語,因為我知道這些大家都懂,沒有必要太去喊著某一些空洞無謂的口號。
但看完這場電影后,我哭了。別人會以為我是為影片中的中國而哭。的確,我是有在哭中國,我哭他的政治,也哭他的統治者。但更多的,我哭的是這場戰爭。也不知道為什么,每一次看戰爭題材的電影我都會在屏幕前默默流淚,當我看到無數年輕的士兵在戰爭時陣亡,我都心如刀絞......記得我看了“二戰”時期的一部電影,影片最后,留給我們的.是草地上一片接一片的墳墓,是親人的哭聲。當回放每一個士兵出征時一張張自信的笑臉時,我憎恨的不光光是兩個國家,而是戰爭。
就是因為戰爭嗎?黑暗,影響的不光是黑夜,它給每一個回家的人心靈以寒氣。誰說戰爭不是呢?他們的槍口對準的不光是他的統治者,還有人民......伊拉克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哪一次是真正打到了那些統治者的頭上呢?
我還記得《甲午戰爭》中的一幕:鄧世昌因戰敗而自殺,而中國的戰艦一點一點被大海吞沒,那一刻,我聯想到了我的夢想,聯想到了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安南的一生阻止了那么多場戰役,可他還是沒能阻止伊拉克戰爭的爆發......這也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為像安南一樣的人物的話,也許我會用自己的一切,去換取一場戰爭的結束。因為我受不了戰爭中每一個乞求的眼神,也忘不了每一場戰爭發生的場景。
“每一場海戰,都會決定這兩個國家的命運。”但能否把戰爭省略?用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因為,你們侵占的不光是一個國家,還有數以百計的百姓;因為,黑暗影響的不光是黑夜,還有人們向往的光明......
【甲午中日戰爭觀后感】相關文章:
《甲午甲午》觀后感10-17
甲午風云觀后感09-01
甲午風云觀后感12-20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09-01
甲午中日海戰觀后感15篇07-19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優秀02-06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三年級11-15
《海洋天堂》觀后感-觀后感02-19
教父觀后感教父觀后感02-03
《我和我的家鄉》觀后感-觀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