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觀賞了后,心中感慨萬千,不禁為作品所深深折服,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
電影是我休閑時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可以陪伴你打發時間,更能給你以啟迪。曾經朋友給我推薦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但因無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終于有空閑,坐下來好好欣賞了這部電影。
影片全部內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鏟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里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鏟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們就叫他1900。從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亞號,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尋夢想,而是這艘輪船是他人生的起錨地,是他生命的載體,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棄所有登陸的機緣。
在他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那就是1900彈奏出來的。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么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但是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以超強的觀察力去審視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內心去感悟人生百態,可惜的是他最終無法脫離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鎖。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海上鋼琴師就是我們身邊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間里的人們的縮影。他們熟識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熱衷于彈奏屬于自己的音樂,一旦環境有變,就會感到無所適從,與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們需要時間、精力來重新適應,或者無法適應。他們在自我封閉中要么頹廢無功,要么創造奇跡,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內心的孤寂落寞,展現心靈深處一直向往的世界。
試想,如果1900放棄所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是否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當然,一個真正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一定會選擇與命運抗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選擇逃避,放棄生命,走向絕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暫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躍的音符,轉瞬即逝,我們只有敞開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適應一切,才能演繹出精彩樂章。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2
主角1900,出生后被遺棄,之后被船上的煤工收養。八歲那年,養父的離去讓她就這樣一直孤獨下去。也是這一年,她接觸了鋼琴憑著自己的悟性與彈鋼琴時的專注,1900擁有著無譜卻勝有譜的鋼琴演奏之路。眼前頭等艙里的每一個人,他都可將其的內心洞察,然后以鋼琴曲的形式演繹出各人的不同心態;爵士之父咄咄逼人地來與他較量,最后黯然神傷地離開…
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獨的,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兒時沒有同齡伙伴的玩耍,從出生到死亡,他不曾離開過大海,一直陪伴他的只有從小演奏的鋼琴。他也想有更多的朋友。于是,演奏之余,他翻開電話簿,打給一位陌生的女士,很快得到的是他人對他的不解,這是他第一次打電話,也是最后一次;當他遇到他心儀的女孩時,他努力去接近她,卻總有不同的因素阻攔,他人無意的',他自身很難逾越的;當唯一的好友滿懷憧憬地為他設想美好而溫馨的生活前景時,他含著淚,默默地望著不解自己的好友。
1900有著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著另人難以想象的孤單,仿佛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似乎擁有著登峰造極才華的人們都有著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感傷與傷痛,還有像入境后雌雄不分的程蝶衣、帶來文學變革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繪畫大師梵高…他們的個性與天賦給了他們驚艷的才華,也給了他們無法走出的憂郁,給了大眾永恒的養分,卻只給他們短暫的成就感。
電影娓娓道來這這位音樂天才的傳奇的一生,將他的曠世之才(世人所知的音樂家幾乎完全沒法和他比)與避世的人生態度故事般地講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以一種淡淡憂傷的視角展現了出來。
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同身受了沒有親人、沒有伙伴的痛苦,給人小小的溫暖、友善帶來的不同。看完電影,除了感傷震撼之外,我也知道了應該對身邊的朋友、同學、親人和那些關心著我的人,還有陌生人更好些,減少不解帶來的不快。力量微小,但畢竟是是我的一小份。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3
我一直是一個只喜歡科幻,動作電影的影迷,平時也只喜歡用暴風來大飽我的眼福,搜電影的時候,總能看見《海上鋼琴師》的字樣,但我每次看到了也總是做著一個同樣的動作咔嚓。
今天合肥這邊天空中下著不大不小的雨,也刮著不大不小的風,外面做完市場回到家已經是晚上七點半了,就這樣,帶著滿身的疲倦以及無聊中的一絲絲期盼打開了這部電影《海上鋼琴師》。
說句公道話,剛開始看這部電影就感覺我看晚了,我應該早點打開它,早點品味電影人生,因為導演的拍攝視角以及對人生的孤獨的詮釋就瞬間抓牢了我的眼球,我是一點一點看完的,中間都舍不得跳躍,因為分分鐘都是在講一個故事,生怕我的一個快進,就會讓整部電影索然無味。
It wasnt what I saw that stoppee,Max。It was what I didnt see。 You understand that?What I didnt see。In all that sprawling city there was everything except an end。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
上面這句是我最有感觸的,可能跟我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的原因,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無奈,雖然有人看過后會說,這里講述的是一個懦夫,但不這么覺得,我反而被主人公的那份信念所打動,現在社會太浮躁,也太消弭,很多人已經忘卻了自己當初的夢想,能堅持信念的人是很偉大的,那需要勇氣。
希望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網友們有機會能看看此片,因為他講述的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4
電影結束后,黑白字幕慢慢閃現,我卻不忍關閉視頻窗口。可憐兮兮的號角聲,聲音劃破心田,悠揚,卻沉重地壓在胸口。心里的難過就像濃茶,久久不散。我拒絕失去這份珍貴的悲傷,把時間條拉回到他在虛空中玩耍的那一刻。
他被遺棄在一艘船上,由一名鍋爐工人撫養。他叫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他是一個天生的天才鋼琴家。在船的舞廳里,他在暴風雨中與鋼琴共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繪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但是,他被船上的環境所束縛,雖然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進入這個世界。
他從未離開過他生活過的弗吉尼亞。他也愛過那個平凡卻風塵仆仆的女孩,卻因為自卑和懦弱而錯過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他看著舷梯上無邊無際的世界,猶豫著要不要回去;他也有一個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和他下船,選擇了死亡。
正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有百萬個琴鍵的鋼琴,這是上帝創作的鋼琴。光是街道就有幾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片土地,一段人生?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選擇一種死法。于是,戰爭結束后,他留在了船上,在無聲的表演中,他的世界和老弱病殘的船一起爆炸了。
在鋼琴中,鍵是開始和結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離,人生的夢想永遠存在,但他卻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尊嚴和對抗命運的信心,讓他習慣了孤獨,而他的不作為,讓他的快樂成為一場永遠存在于他心中的悲劇。
看著看著,我不禁想到了距離和自己。像1900年一樣,我默默問自己:你活著是為了什么?但是我的`心還沒有告訴我答案。雖然我和其他人一樣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我是不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但我的內心卻沒有這樣自由而詩意的距離?或者說,雖然心里有這樣的距離,但是因為理想和懶惰的矛盾而猶豫。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5
周末,我和朋友去重溫了一部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電影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的杰出鋼琴師,名叫1900。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養父在他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于海底。
在這艘船上,1900見了太多來來往往,身份不同的男男女女,有相聚有離別,有剎那的心動,更多的是他獨自一人與鋼琴相伴的孤獨夜晚。年齡雖然在增長,但他心里始終還是那個天真的孩童,有著簡單純粹的心境,從未思考和經歷過外界的紛繁復雜。令人嘆息的是,當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幸福,在那一刻,他,往回走了,走回了那艘船。我被1900最后和康恩的對話深深擊中,“城市太大了,綿延不絕,我看不到它的盡頭。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里,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不是他缺少勇氣,而是他不愿走出。阻止腳步的,并不是能看見的東西,而是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當費吉尼亞號被炸的那一瞬間,我替1900開心也替他難過,他終于解脫,可以離開這個孤獨世界,難過的是他那個心動的遺憾。或者,讓傳奇留在傳奇里,才是傳奇存在的意義。
“不知道兩條右臂能彈出什么音樂?希望天堂有鋼琴”。外界的生活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經濟、科技、戰爭……都沒有擾亂1900。大海、鋼琴、人與船、歲月與人生,從展露天賦、收獲關注、遇見愛情、到面對失去,1900以純粹的生命方式演繹了動人的一生。
我想,他更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寄托,甚至是一個人的初心,又或是一個時代的背影。
知道自己向往什么,知道自己屬于什么,是一種難得可貴的自我修養。“什么東西都有,唯獨沒有盡頭”,縱使外界誘惑千萬,記得不忘初心。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6
電影結束時,黑白字幕慢慢閃現,但我不忍關閉視頻窗口。哀怨的小號聲劃破了我的心,悠揚,但沉重地壓在我的胸口。我心中的悲傷就像濃茶,持續很久。我拒絕失去這份珍貴的悲傷,并把時間條拉回到他徒勞地演奏的時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由一個鍋爐工人撫養長大。他的名字是“丹尼·布德曼1900”。他是一名天才的鋼琴演奏者。在船的舞廳里,他在暴風雨中隨著鋼琴跳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繪人們的心靈。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限制在船上。雖然世界從他身邊走過,但他不敢進入這個世界。
他從未離開過他生活的“弗吉尼亞”。他曾經崇拜過那個平凡但布滿灰塵的女孩,但他因為自卑和懦弱而錯過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在舷梯上,他看著無盡的世界猶豫著要不要回來。他還有一個真正進入他內心的朋友,但他拒絕和他一起下船,選擇了死亡。
正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有數百萬個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光是街道就有數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片土地,一種生活?我不知所措,只能選擇一種死法。”因此,戰爭結束后,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表演中與殘破的——號船一起爆炸。
一架鋼琴,琴鍵是開始,琴鍵是結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離。生活的夢想總是存在的,但他終其一生都會退縮至死。原因是他缺乏尊嚴和戰勝命運的信心,這讓他習慣了孤獨。他的“無所作為”讓他的幸福成為一場悲劇,永遠留在他的心里。
看,我不禁想起了距離和我自己。像1900年一樣,我默默地問自己,“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我的心還沒有告訴我答案。雖然我像其他人一樣努力學習和工作,但我能僅僅為了生活而生活嗎?在我心中沒有這樣一個自由和詩意的距離。或者,雖然我心里有這么一個遙遠的地方,我卻因為理想和懶惰之間的矛盾而猶豫不決?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7
1900的出生,似乎已注定他孤單悲凄的命運: 一個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成長的環境,讓這名沒有身份、無師便能自通的天才鋼琴師與孤獨相伴。88個鍵盤是他唯一的快樂,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驛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為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他情不自禁地囿于自己的鋼琴音樂世界里,拒絕陸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暫的一生永遠沒能有勇氣走出弗吉尼亞號,因為來自內心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恐懼,讓他選擇現狀。最終,他安心了現狀,為每次旅行的2000人次帶去快樂,消除他們旅途的乏味與不安,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認同并堅定他選擇的生活方式,連他唯一的朋友通過盡力也沒能改變他。
憐憫他的身世,同情他的處境。有三次為他落淚第一次是他的暗戀,那樣青澀又那樣的真誠: 一個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看著他在愛面前表現出的懦弱,為他同情。他心愛的姑娘甚至沒有感知到他的愛憐!只差那么一小步,他喪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戀愛的機會。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亞號,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戀人,成為孤苦的人兒,那段愛情成為一生的懷念和傷痛。第二次為他落淚,是感動的`淚水,是因為他決定要走出這個禁固他的大船,開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夢想的勇氣。當他與每位看著他長大的弗吉尼亞成員分手時,淚水奪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來就會從他的腳下將要開始延伸,然而他卻步了。再次為他的懦弱傷感。第三次流淚,是他選擇與弗吉尼亞號同歸于盡。他臨死前的表白,讓人心碎,沒人疼沒人關愛,又那樣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彈鋼琴的雙手,讓人嗚咽。可憐的人兒,選擇了讓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宿命,其實是性格所至,是成長環境在心底無形留下的軌跡,讓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為1900哀傷!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8
很難想象人的一生只在船中度過的樣子。所以就有了一個人在海上的傳奇。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而命運卻選擇了1900在波動的大海和旋律中度過他執著卻又短暫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一部意大利充滿藝術和美學的音樂電影作品。整個影片看下來 ,都會被悲傷所環繞。海上鋼琴師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用心演繹,好象在訴說著他那內心空無卻又無奈的絲絲憂傷。
一個被拋棄的孩子,被好心的黑人燒煤工丹尼所收養,1900就是他的名字,只因為他是在1900年所生。一場意外老丹尼被飛來的鐵塊砸死了,從此1900又成了沒人要的孩子了,他從未下過那只船,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他雖然8歲了但從官方的角度來看,他好象沒有出生一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孤獨!而上帝又是公平的,1900的.鋼琴天賦,使他成為“弗吉尼亞號”的海上鋼琴師。
的確,他一生從未下過船。即使是愛情的出現與友情的勸說都從未動搖過他。玄梯成了他與外界的一面“墻”。有人曾告訴他:“世界就在外面,它只隔著一個跳板,只有一小步,就是海上午那一面。”也許,1900并不在乎海的那一面的名利與幸福;也許,他在乎的是那種感受—對船上一切的眷戀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也許,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也許,因為大海所給予他太多的感情,他美妙的靈感就是源于對大海的深情。這正像1900所說的:“我永遠也看不到盡頭;那些漫無邊際的城市什么都不錯,就是看不到盡頭,也只有在海上,我才能感受的到……1900曾把城市比做鋼琴的鍵盤,城市的鍵盤太大,他無法去演奏。這就是1900能夠放棄愛情,友情的原因。他希望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熟悉的生活,在那里只有 波動的旋律和起伏的海水。
一聲爆炸聲,結束了尼“弗吉尼亞號”的旅行,同時也給載著一段傳奇一生的“孤獨”鋼琴師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9
主角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黑人燒爐工老丹尼收留了。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意料之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當美國警察上船搜查欲將他帶往州立孤兒院時,他躲了起來。直到幾天后的深夜中,大家才發現,1900滿身煤灰地在鋼琴上彈奏著不知名的美妙音樂!原來,從小被鋼琴所吸引的1900憑著過人的天分無師自通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他的天才琴技令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但因為對紅塵世俗的戒備和對陸地的恐懼,1900堅持不下船,就算是遇見了自己一見鐘情的女生。一次次地放棄機會與猶豫致使他對陸地、對城市越發恐慌、畏懼,乃至終生沒下過船,直至船被炸毀的'那一刻。
生于船,長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由于害怕陸地與城市;不愿被人刻碟發行世界,只由于不想讓我們的音樂離開自己。作為音樂天才的1900的種種舉動令大家十分不理解。
但這所有又是有跡可循的。1900從小讓人教育,除去那艘船上的人,別的人都是壞人,因此,1900對陸地充滿好奇的同時又不能不對陸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審視船上的游客;美國警察上船搜尋幼年的他時的跋扈,杰瑞鋼琴師的自傲粗魯及對他的不屑,三等艙美洲人偷人衣服、偽裝成一等艙歐洲移民尋求艷遇的行徑等,都令他對世俗越發恐懼。同時,1900想盡所有去知道陸地、世俗的本質意義。他對“將來”太過重視,想要因果,要盡頭的執著,使他想不開也放不開。其實死,對于1900來講,未必是件壞事,可能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吧。
感慨天才鋼琴師的選擇。不過,假如1900能下船,有勇氣去追求,或許,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收獲一段不一樣的生活。大家該做的,是珍惜當下,把握機會,不懼將來。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0
其實,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里了,一直是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只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著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是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于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癡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的最后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將被銷毀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著空氣彈琴,看到這里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是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愿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著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于最后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范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1
前天從學校ftp服務器上無意中下載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影片中主人公名叫1900,因為他是1900年一位船員在郵輪上撿到的,他無父無母,無名無姓,在這個世上這艘郵輪以外沒有任何東西能證明他是存在。故事情節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憶的方式講述的。1900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未離開過那艘郵輪。他小時候就有很高的音樂天賦,無師自通,他能用音樂去描述他見到的任何事。
在意大利和美國之間往返穿梭,每次郵輪上都載著不同的、各種階層的乘客。但對于1900來說,鋼琴、大海、郵輪成了承載他生命的永恒不變的載體。大海的洶涌和律動把音樂的靈魂埋藏在他的心底,他的鋼琴演奏無需樂譜,無需照搬,他看到什么,心里想到什么都即興的用琴聲來表達。他的一生都未離開過船,他甚至把生命也終結在了這艘曾經誕生過他的郵輪上。客輪如同一個漂浮著的社會,它一樣擁有最完備的`社會結構,他雖然從未涉足于陸地,但這并未使他缺少對人的審視和理解,從未讓自己深處人情世故與世態冷暖的交錯蕪雜中,從他深邃而憂郁的眼眸能穿透這些,并將透析出的感受幻化成一段段迥異的音符。
電影中除了講述主人翁天才般的鋼琴演奏技術,更重要是講他的內心對外面世界的獨特觀點。他的一個朋友多次勸他下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離開了那條船,立刻就會擁世人所羨慕的一切,因為他是音樂奇才。為了追尋讓他心動的姑娘,他曾下過決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時候,他又回來了。他說陸地太大了,外面的世界誘惑太多,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讓人找不到自己的盡頭。他說,他還是喜歡生活在自己的空間,用有限的琴鍵普寫無限的精神世界。
這些很容易讓你反思我們的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有又有幾個人都達到他那樣的精神境界。在這個世界,到處充滿著各種誘惑,世人從出生后就開始不停追逐各種誘惑,一直到生命結束。他們很多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逐什么,只是經不住誘惑。但卻沒有多少人能懂得停下來,享受自己的生活,能在有限的鍵盤上彈出無限的樂章來。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2
今日重溫一下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看到這部電影的
海上鋼琴師”,以主人公為線索,描述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從沒踏入陸地的杰出鋼琴師。片中很令人嘆息的時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來,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讓他過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終堅持自己在船上這種簡單而又單純的生活。即使在最終生與死的選擇中,他也選擇了與船共生死。他,就這樣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沒踏上陸地,不知這是否是他的遺憾,還是說這是他的追求。并且他到底在執著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個他從未了解過的世界
當看到他將要下船片段時!當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丟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無從下手,無從選擇,怎樣辦他扔下了帽子,給了城市一個背影,回到他的船再不后悔。這,便是他的.選擇!他會在腦海想象美麗的景色,從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選擇的是忠于自己的內心,他是一個活在內心世界的人他不適合很復雜的人生城市充滿雜亂,是個喧鬧的世界,在那里,沒有恬靜的生活,沒有美妙的音樂創作靈感,僅有船上才有清凈的音樂。這是他的世界。感受著他的世界,這是現實無法比擬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給了大海和天空。”
“他彈琴,不是為了追求彈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為了表達他的內心世界”
“毅然決然,再不后悔。”人生能夠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我們都要經過電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電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個我們從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獨,他對感情有著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懼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靈魂中的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是船上孤獨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可是屬于自己的很少。怎樣為自己在這樣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間!很難!所以,當你找到后,不要放棄,不要離開,留在那里吧,守住這只屬于自己的空間!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3
1900的故事,像一枚遺失的珍寶,永遠地埋藏在湛藍深處。他是屬于海的。身世不明,生于船上,被弗吉尼亞號的工人收養,在陰暗空曠的艙底度過童年,日日望著碧濤翻涌長大。88個琴鍵,有頭有尾,有始有終,音樂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如此遼闊,又如此單純,如同大海。
他有著天生的敏銳,從未踏上過陸地,卻深諳世情。他一眼便可讀出每個人的經歷和心情,并訴之于琴鍵上,帶著神祗一樣的犀利和超然。多少次他站在船頭,冷漠地望著乘客們熙來攘往,神情淡定,略含悲憫。他看盡了人間種種紛擾,卻又絕對地置身事外,心地單純,透明如孩童,眼里仍是兒時的清澈和憂傷,仿佛從未改變。
因為愛情,為了那個似笑還顰、轉盼生輝的女子,他突然生出對陸上生活的渴望,終于決定上岸,像一個漂泊多年的人想要安定下來。但他忘了他是屬于大海的,他站在舷梯中央,望著他即將踏入的那個塵世,突然改變主意。對他來說,陸地才讓人感到搖晃不定。大海,如同音樂,如此遼闊而單純,而陸地上的世界,如此逼仄狹小,卻又看不到盡頭的復雜難解。他拒絕塵世的紛繁復雜,選擇了簡單純凈的音樂和大海,同時也舍棄掉了塵世中可能會有的種種美好和溫暖。對于整個世界來說,他從未出生,從未存在,而邁克斯卻以近乎偏執的直覺確定在仍在弗吉尼亞號上。拼湊起來的`老唱片,清晰而可疑的舊日回憶,音符如水滴一滴一滴墜落,匯成靈魂中永難忘卻的旋律,靜靜流淌過廢棄的船艙。1900的一生是一個美麗的故事,邁克斯傾耳聆聽,潸然淚下。“天堂里可有鋼琴?”他含笑問道,笑容天真清澈,眉宇間一片明亮的色彩。離別和死亡,似乎都不那么殘酷了,畢竟浮生若夢,死不過是生命的圓滿,而非生命的終結。
他生于大海,死于大海。他的愛情從未開始,也因此永不會消亡。他的音樂是過耳的煙云,只可諦視,不可挽留。他的故事像一枚珍寶,被遺落在湛藍的深處,屬于大海的回憶,只可凝望,不可觸摸。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畏懼死亡的,人的生命很寶貴,那是因為我們還有愛我們的人,生活在一個從小就適應的世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確面對失意和挫敗的態度,以及如何調試自己,每個人其實都不堅強的……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4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是一部老電影,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1900年,一名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無與倫比的非凡鋼琴天賦,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聲深深打動,爵士樂的鼻祖,聽說了他,專門上船與他比試,最后黯然離去。1900一生從未下過船,最后的結局是隨著一聲爆炸,與弗吉尼亞號輪船一同逝去。
縱觀整部影片,1900的結局導演已經暗示鋪墊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小號手剛認識1900的時候,問他為什么不到陸地上看一看,他的回答是,大陸上的人們冬天期待夏天,夏天期待冬天,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在追尋上,他并不羨慕;第二次是在1900喜歡上了一個女孩,決定要下船的時候,走在船梯上,走到一半,又決定回頭上船。這也就預示了1900的最后的結局。
1900喜歡上了一個女孩,走了一半,卻決定回頭。到了最后,小號手問他為什么,他的回答是,他看不到下船后自己的未來。擁有的和想要的,是兩個概念。喜歡一個女孩,就會想要跟她在一起,想把自己的一切都給她,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是本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卻不能因為喜歡一個人失去了自己。我是一瓶汽水,而你卻喜歡白水,我用盡力氣搖走所有的二氧化碳,最后變成了糖水,沒有了之前刺激的感覺,卻也沒有變成白水。你還是不喜歡我,而我也變得不再是別人喜歡的那個我。1900站在船舷上,看著喧囂的城市,看著四通八達的街道,他感到迷茫了,他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了于是轉身,回頭。這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本心。
整部電影從開端、發展、到高潮、結局,一步一步扣人心弦,是一部很棒的影片。但是,1900,卻一生從未下過船,害怕融入到社會中去,融入到潮流中去,在現實社會中是一個很不可取的一個做法。當今社會,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比如現在經常使用的無現金支付,在幾年之前,恐怕想都想不到。但是,對于影片而言,正是因為1900沒有下船,與船一同逝去,引起了人們思想的共鳴,使影片得到了升華。
珍惜自己擁有的,把握現在,或許是1900最想告訴我們的。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5
單位同事熱情的授之以魚,讓我很快的如愿以償,看到了兒子極力推薦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踏上過陸地的傳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歸之于大海。嚴格講是屬于那艘能承載兩千人的維多利亞號巨輪。是浩瀚的大海給了他靈感,讓他無師自通地成為出色的鋼琴師,88個琴鍵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來挑戰的爵士樂鼻祖謝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會他對世界細微而深入的觀察。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也是個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陸地的,因為一個連死亡時都能面帶笑容悠然自得講著左右手笑話的人是不會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好處,大海、維多利亞號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離開這任何一項,他將無法正常呼吸,1900告別時曾說過,我的世界就是在這艘船上,我能夠用88個鍵彈奏像大海一樣無限寬廣的音樂,在那里我能看到天邊的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畢竟比不了船上那樣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講,1900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六噸半的'TNT埋葬了偉大而又無人知曉的1900。他的朋友小號手邁爾斯曾說過你其實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這一小步始終沒有踏出。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險,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情緒久久不能平靜、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從非藝術的角度講,1900人生的價值不應這樣地消盡,他就應出此刻另一條船上,或是沖破心中的樊籬,到岸上給更多的人帶去美的享受,這樣人生也許會更加光鮮奪目!
《海上鋼琴師》最經典的地方就應是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空闊的舞廳里鋼琴隨著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感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剩余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打動著我……在餐廳的那一場隨著海浪拍動而進行的華爾茲鋼琴舞,讓人大開眼界;與爵士樂大師謝利的琴鍵上的較量將整個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侖美奐!驚嘆不已!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6
故事從1900開始。從1900這個數字開始?不,不是。它不是個數字,而是一個人名,一位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再準確點,是一位從沒有下過船的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長,永遠一身西裝革履,對鋼琴和音樂有著超于常人的天賦和熱情。他熱愛大海,熱愛得甚至從未下過船。
或許他對陸地并非懼怕,并非恐懼,有的只是無所適從和一臉的茫然。他的人生過于悲壯,以至于和那艘從未下過的船同歸于盡。朋友的勸說沒有起絲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盡頭。在哪里 ? 我能看到嗎 ? 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辟一道風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復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 ? 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托!拜托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Nineteen Hundred
使這部電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優美而華麗的音樂,雖然它至始至終吸引著我。真正使我著迷的是他悲厭的人生觀和陸地至始至終奇怪的理解。真是這些,使我夜闌時難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帶幽默的話語,卻是我心中最難過的記憶。
故事中他唯一愛著的女孩無疑是幸福的,雖然她可能永遠不知道他愛她,更不知道那個冒險半夜闖進寢室去吻她的人是他,這些美麗的剪影讓人落淚。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這里,請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海上鋼琴師》。那份美麗的悲哀和永世的溫存,值得珍藏一生。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7
初一的時候,我問了問饒老師值得一看的電影,饒老師脫口而出:“海上鋼琴師。”,到了暑假,電影單中又一次出現了這個名字。“這一定是一部好電影。”于是,我帶著這樣的心情,細細地品味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意大利電影,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片。故事是以兩個人的對話形式展開的,以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的轉換,介紹了一位鋼琴天才1900的鋼琴故事。
幼時的1900,是在襁褓中被人發現的,他的母親拋棄了他,因此他成了一名孤兒,生活在燒煤工人的船艙里,大家都照顧他,疼愛他,教他說話,寫字。直到有一天,他的現任父親因救人而死,他便非常地傷心。1900離開了父母,沒有出生證明,悄悄地來到這世界,有得悄悄離去。正好比一個人死了,你找不到任何他的相關信息,沒人相信他的存在,也沒有一座屬于他的墓碑,但他確實來到過這個世界,真真實實地活過。
1900對不好的事情十分厭惡,但不會用嘴說,會用音樂去表達。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著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著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征。
有的人說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歡的音樂中,伴他左右的.是對他沒有半點私心的朋友們,不用去擔心紛繁與擁擾。但是,只是這樣嗎?每次停船靠岸時他獨自向岸上遠處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還有他偷偷的撥通陌生人的電話時那緊張和期盼的語調:“你好,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我們能聊聊嗎?”尤其是當他聽那個飄過的流浪人告訴他自己的經歷,他愈發的想去體驗:站在岸上,聽海的聲音,到底是什么樣奇妙的感覺呢?
影片結局,1900在一艘即將炸毀的船中被找到,但他仍不愿下船,現實生活中,對于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無論是誰,作出怎樣的選擇,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的荒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讓人不解,這都是他的選擇。或許,到了天堂,他仍會彈鋼琴,就像原來在海上一樣。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8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里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彈琴,甚至夸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弦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煙。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鐘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并想找機會送給她。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托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里,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里,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很經典的一出電影,是一定該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堅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這樣消逝。只留下一點聲音的碎片,1900,也許我們都一樣害怕腳踏實地的生活,害怕烏煙瘴氣的世界。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后,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后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19
《海上鋼琴師》確實給了很多人很大的感觸,對于喜歡他理解他的人來說,影片中的鋼琴師1900或許就是我們內心的寫照,1900他純粹,無害,執著。這位從未涉足塵世,未被世俗同化的海上鋼琴師,將自己的一生都留給了大海。一條船,一片大海,一架鋼琴,這便是他的世界。對于1900來說,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話一樣“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無盡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卻又很大。這個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譜出無限”,這個世界便是由那架鋼琴,那條船,那片大海支撐起的。在有限的琴鍵上譜出無限,這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認為他懦弱,不敢面對現實。可是我們為何不朝另一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呢,面對世俗的浮華榮耀,面對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1900想堅持的只是自己內心最初的,最純粹的東西,那便是他的音樂。這就像是一個人他拼命想要堅守住自身最寶貴的那份東西一樣,對于1900來說這份最寶貴的東西便是他對音樂的忠貞與執著。離開了那艘船,離開了大海,來到陸地后,他或許會名聲大噪,他的音樂或許會受世人的追捧,可是最純粹的東西一旦商業化后他就完完全全變質了,他早已失去本身最質樸最寶貴的特質,對一位熱愛音樂,熱愛鋼琴的鋼琴師來說,這樣比死會更痛苦。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在向我們刻畫出一位執著音樂的鋼琴師的同時,更像我們傳達出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這種精神讓我在為這位偉大的鋼琴師惋惜的`同時更讓我對他肅然起敬!1900代表了我們這一類人的夢想,他做了我們想做的那一類人,他幫助我們實現了我們心中無法實現的夢想。難怪有人要說這部電影確實過于虛幻和浪漫,當然,對于現世的情況來說,確實如此。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一類心中有同樣信念的人才會被影片所深深觸動。希望每一個喜歡《海上鋼琴師》的朋友都能體會到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觸與力量,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20
1998年,吉賽貝·托納多雷執導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海上鋼琴師》,獲得金球獎最佳作曲和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獎。而真正的讓吉賽貝·托納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電影院》,影片不但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同樣在歐洲各大電影節上也屢獲殊榮。而為這部《海上鋼琴師》操刀配樂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風格,著名的資深作曲家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Morricone)這位大師參與制作的各國電影配樂已不下400部,故被音樂界冠以最多產的作曲家美譽。
現時已經是70多歲高齡的他,仍擁有豐富的創作靈感和素材,在《海上鋼琴師》里,大師以鋼琴為主配合適當的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出音色醉人、旋律優美和風格雋永的迷人樂章。
就像這部影片的中文譯名與”鋼琴師”有關的電影一樣,鋼琴演奏是電影的'一大重心,何況這部電影最初正名就是”海上鋼琴師的傳奇”,它所描寫的鋼琴家1900是一個飄迫于大洋間的傳奇爵士樂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少不了精彩的鋼琴演奏,而且是爵士樂的鋼琴演出來,莫里克奈的爵士音樂作品,向來就有鮮明出色的個人風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彈出基本上都是輕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娛樂性的作品,而《Danny’sBlue》是一首慵懶閑散,情調迷人的藍調作品,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影片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創作外,也特別邀請Amedeo Tommasi,GildaButta等鋼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當代名家的爵士音樂作品(The Crave與PeacherineRag),營造出濃濃的時代氛圍,當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樂神韻的技巧之傳神,當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師級地位早已無庸置疑,《海上鋼琴師》再一次印證其寶刀不老的實力,音樂風格輕易貼切的悠游于各種領域間,讓古典的音樂技巧變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將各種音樂素材重新結合再造,一次又一次為人帶來新的音樂創意與音樂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師。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21
今天重溫一下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看到這部電影的。
”海上鋼琴師”,以主人公為線索,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從沒踏入陸地的杰出鋼琴師。片中非常讓人嘆息的時刻便是他已計劃走向陸地去追求我們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來,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讓他過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一直堅持自己在船上這種容易而又單純的生活。即便在最后生與死的選擇中,他也選擇了與船共生死。他,就如此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沒踏上陸地,不知這是不是是他的遺憾,還是說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執著什么?到死都不想去感受一下那個他從未知道過的世界
當看到他將要下船片段時!當他站在云梯上考慮,丟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無從下手,無從選擇,如何解決?他扔下了帽子,給了城市一個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這,便是他的選擇!他會在腦海想象漂亮的景色,從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選擇的是忠于我們的內心,他是一個活在內心世界的.人他不合適非常復雜的生活城市充滿雜亂,是個喧鬧的世界,在那里,沒安靜的生活,沒美妙的音樂創作想法,只有船上才有清凈的音樂。這是他的世界。感受著他的世界,這是現實沒辦法比擬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給了大海和天空。”
“他彈琴,不是為了追求彈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為了表達他的內心世界”
“毅然決然,再不后悔。”生活可以歸結為一種容易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何不需要我們的方法來詮釋了我們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有我們的路,大家都要通過電影去反映我們的生活,電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個大家從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獨,他對愛情有著小孩般的憧憬,他相信不少,又懼怕不少,是的,主人公就是靈魂中的大家自己,大家自己,就是船上孤獨的主人公
世界非常大,但是我們的極少。如何為自己在如此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間!非常難!所以,當你找到后,不要放棄,不要離開,留在這里吧,守住這只是我們的空間!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上鋼琴師的語錄39條07-18
海上鋼琴師的語錄35條10-26
海上鋼琴師的語錄36句09-07
海上鋼琴師的語錄匯編35句10-17
海上鋼琴師的語錄集合39條09-04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2-12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1-05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06-17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1-10